期刊文献+
共找到368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rforation optimization of layer-penetration fracturing for commingling gas production in coal measure strata 被引量:2
1
作者 Bing Hou Zhuang Cui +3 位作者 Ji-Hui Ding Feng-Shou Zhang Li Zhuang Derek Elsworth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4期1718-1734,共17页
Optimization of fracturing perfora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mmingling gas production in coal measure strata.In this paper,a 3 D lattice algorithm hydraulic fracturing simulator was employed to study the eff... Optimization of fracturing perfora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mmingling gas production in coal measure strata.In this paper,a 3 D lattice algorithm hydraulic fracturing simulator was employ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perforation position and length on hydraulic fracture propagation in coal measures of the Lin-Xing block,China.Based on field data,three lithologic combinations are simulated:1)a thick section of coal seam sandwiched by sandstones;2)a thin coal seam layer overlay by gas-bearing tight sandstone;3)two coal seams separated by a thin layer of sandstone.Our simulation shows that perforation position and length in multi-layer reservoirs play a major role in hydraulic fracture propagation.Achieving maximum stimulated volume requires consideration of lithologic sequence,coal seam thickness,stress states,and rock properties.To improve the combined gas production in coal measure strata,it is possible to simultaneously stimulate multiple coal seams or adjacent gas-bearing sandstones.In these cases,perforation location and length also significantly impact fracture propagation,and therefore should be carefully designed.Our simulation results using 3 D lattice algorithm are qualitatively consistent with laboratory physical simulation.3 D lattice models can be used to effectively simulate the fracture propagation through layers in coal measure strata.The numerical results provide guidance for perforation optimization in the hydraulic fracturing of coal measure str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measure strata Combined production 3D lattice algorithm Perforation scheme optimization Fracture propagation
下载PDF
An intelligent automatic correlation method of oilbearing strata based on pattern constraints:An example of accretionary stratigraphy of Shishen 100 block in Shinan Oilfield of Bohai Bay Basin,East China
2
作者 WU Degang WU Shenghe +1 位作者 LIU Lei SUN Yide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1期180-192,共13页
Aiming at the problem that the data-driven automatic correlation methods which are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automatic correlation of oil-bearing strata with large changes in lateral sedimentary facies and strata thic... Aiming at the problem that the data-driven automatic correlation methods which are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automatic correlation of oil-bearing strata with large changes in lateral sedimentary facies and strata thickness,an intelligent automatic correlation method of oil-bearing strata based on pattern constraints is formed.We propose to introduce knowledge-driven in automatic correlation of oil-bearing strata,constraining the correlation process by stratigraphic sedimentary patterns and improving the similarity measuring machine and conditional constraint dynamic time warping algorithm to automate the correlation of marker layers and the interfaces of each stratum.The application in Shishen 100 block in the Shinan Oilfield of the Bohai Bay Basin shows that the coincidence rate of the marker layers identified by this method is over 95.00%,and the average coincidence rate of identified oil-bearing strata reaches 90.02% compared to artificial correlation results,which is about 17 percentage point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existing automatic correlation methods.The accuracy of the automatic correlation of oil-bearing strata has been effectively impro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bearing strata automatic correlation contrastive learning stratigraphic sedimentary pattern marker layer similarity measuring machine conditional constraint dynamic time warping algorithm
下载PDF
基于上覆岩层应力场和裂缝场演化的采动井套管破断特征及防控对策
3
作者 李延河 倪小明 +1 位作者 王保玉 谭学斌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1-231,共11页
准确确定出煤矿采动井套管破断特征并提出相应的防控对策,能为井筒长期稳定提供重要保障。以平顶山矿区的二1煤层及上覆岩层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软件模拟方法,确定出上覆岩层离层段应力和位移分布规律,分析了上覆岩层高... 准确确定出煤矿采动井套管破断特征并提出相应的防控对策,能为井筒长期稳定提供重要保障。以平顶山矿区的二1煤层及上覆岩层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软件模拟方法,确定出上覆岩层离层段应力和位移分布规律,分析了上覆岩层高度、距工作面水平距离与应力、位移的相关性,拟合出上覆岩层高度、距工作面水平距离与应力、位移的关系式;根据研究区采动井的实际开发经验,确定出最佳布井区域下的套管主要破断类型,结合常用套管力学参数,得出“两场”演化下的套管破断位置及长度等特征;对常用的采动井局部防护技术进行总结,并提出对应的防控对策。结果表明:工作面推进过程中,上覆岩层应力呈现出“波动-线性降低”的变化规律,位移呈现出“几乎未发生变化-类双曲线型”的变化规律。最佳布井区域下的采动井套管主要以拉伸缩径和剪切破断为主,选择施加套管加强件对采动井套管进行加固。研究区地面采动井三开段采用N80套管时,需在煤层上部46 m亚关键层处、54 m软硬互层处分别加设抗拉伸套管加强件和抗剪切加强件;采用P110套管时,需在煤层上部46 m亚关键层处加设抗拉伸加强件。建议研究区地面采动井三开段均采用P110套管,增加采动井的井筒稳定性。该研究成果为平顶山矿区及相似条件下采动井预防套管破断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井 套管破断 防控对策 加强件 上覆岩层组合
下载PDF
重庆地区二叠系龙潭组煤系地层非常规气地质特征分析
4
作者 宋文燕 梁仲 +4 位作者 杨靖 王维星 陆松嵩 周中成 何奎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2期118-125,131,共9页
为探索重庆地区二叠系龙潭组煤系地层非常规气地质特征,基于区内煤田勘查、煤层(系)气勘查取得的地质资料及测试数据,对二叠系龙潭组煤系地层煤储层、暗色泥页岩储层、致密砂岩储层基本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研究表明,区内煤储层具有煤体... 为探索重庆地区二叠系龙潭组煤系地层非常规气地质特征,基于区内煤田勘查、煤层(系)气勘查取得的地质资料及测试数据,对二叠系龙潭组煤系地层煤储层、暗色泥页岩储层、致密砂岩储层基本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研究表明,区内煤储层具有煤体结构以碎裂—块状为主、埋深中等、孔隙不发育、低孔低渗、含气量高的特点;暗色泥页岩储层具有低脆性、单层厚度薄、孔隙不发育、低孔低渗、含气量一般的特点;致密砂岩储层具有单层厚度薄、孔隙不发育、低孔低渗、含气性一般的特点。若考虑组合开发,具备一定的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龙潭组 煤系地层 非常规气 地质特征
下载PDF
不均匀地层中刚性桩复合地基变形及加固措施分析
5
作者 高钰 王金昌 《科技通报》 2024年第1期71-78,105,共9页
刚性桩复合地基凭借其工后沉降小、施工周期短、整体稳定性强、社会经济效益高等优势,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但也伴随着一些工程问题,如在不均匀地层下刚性桩复合地基路堤容易出现稳定性问题。本文针对不均匀地层下刚性桩复合地基典型工程... 刚性桩复合地基凭借其工后沉降小、施工周期短、整体稳定性强、社会经济效益高等优势,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但也伴随着一些工程问题,如在不均匀地层下刚性桩复合地基路堤容易出现稳定性问题。本文针对不均匀地层下刚性桩复合地基典型工程案例展开研究,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模型,揭示改进方案前后不均匀地层下刚性桩复合地基的变形规律,研究3种加固方式对于刚性桩复合地基稳定性的增强效果。结果表明:不均匀地层下刚性桩复合地基会产生偏应力进而引起路堤差异沉降,结构稳定性较差,改进方案可以有效降低路堤沉降,提高结构整体稳定性,横梁加固可以有效提高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水平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均匀地层 刚性桩复合地基 变形规律 有限元 加固措施
下载PDF
辽河坳陷东部凹陷煤系成因生物气特征及勘探突破
6
作者 陈星州 郭强 +4 位作者 张斌 韩宏伟 孙新宇 刘岩 杜新军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91,共16页
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是我国最早发现生物气的地区之一,勘探早期由于中深层勘探效果较好,对浅层生物气一直未重视,缺乏对浅层生物气源岩和分布规律的正确认识。在对已钻井发现浅层气(藏)地球化学特征开展系统分析基础上,以碳同位素值等为重... 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是我国最早发现生物气的地区之一,勘探早期由于中深层勘探效果较好,对浅层生物气一直未重视,缺乏对浅层生物气源岩和分布规律的正确认识。在对已钻井发现浅层气(藏)地球化学特征开展系统分析基础上,以碳同位素值等为重要指标,将东部凹陷浅层气划分为原生生物气、生物—过渡带气、改造型生物气和混合气4种类型;进一步探讨了浅层气成因,认为研究区内浅层生物气主要为煤系地层成因;深化研究形成了浅层生物气分布明显受煤系地层、碎屑岩优质储层、沙河街组沙三上亚段和沙一段两套区域性封盖层等因素控制,构造晚定型、油气晚期充注成藏有利于形成浅层气的规模富集等地质认识。以此为指导,发现了高产工业气流井与规模储量,开辟了辽河坳陷煤系成因生物气勘探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部凹陷 浅层气 煤系成因生物气 煤系地层 晚期成藏
下载PDF
岩溶管道构造影响下浅部地层温度数值模拟研究
7
作者 邱俊豪 张延军 +2 位作者 张庆 张通 于子望 《世界地质》 CAS 2024年第1期118-127,共10页
当含水岩溶构造体存在时,浅部地层温度场会产生变化。浅层测温法可以简单快速地获得浅层地温数据,通过温度差异反演出岩溶构造的分布。为了研究以贵州省盘州市某场地及其周围场地为对象时,浅层测温技术探测岩溶管道构造体的可行性,笔者... 当含水岩溶构造体存在时,浅部地层温度场会产生变化。浅层测温法可以简单快速地获得浅层地温数据,通过温度差异反演出岩溶构造的分布。为了研究以贵州省盘州市某场地及其周围场地为对象时,浅层测温技术探测岩溶管道构造体的可行性,笔者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结果表明:构造体不同的埋深会显著改变浅部地层的温度,对于单个岩溶构造体(等效直径为0.5 m,水温12℃),可探测深度极限约为66 m;在管道内流体的温度为12℃时,岩溶管道构造体有效流动截面积的增大会降低浅部地层温度,等效直径在0.1~1.0 m区间内改变时,2.0 m处地层温度的变化在0.02℃以内,这使得利用浅层测温法识别岩溶构造体的有效流动截面积变得困难;流体温度在一定范围内(12~18℃)的变化会改变浅部地层温度,尤其是低温流体的影响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测温法 岩溶管道构造 数值模型 地层温度场变化
下载PDF
基于模式约束的油层单元智能自动对比方法——以渤海湾盆地史南油田史深100区块加积式地层对比为例
8
作者 邬德刚 吴胜和 +1 位作者 刘磊 孙以德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1-172,共12页
针对基于数据驱动的地层自动对比方法难以适应侧向沉积相变快及地层厚度差异大的油层单元自动对比这一问题,建立基于模式约束的油层单元智能自动对比方法。该方法提出在油层单元自动对比中引入知识驱动,采用地层发育模式约束油层单元自... 针对基于数据驱动的地层自动对比方法难以适应侧向沉积相变快及地层厚度差异大的油层单元自动对比这一问题,建立基于模式约束的油层单元智能自动对比方法。该方法提出在油层单元自动对比中引入知识驱动,采用地层发育模式约束油层单元自动对比过程,并将地层模式约束思想引入构建的相似性度量机及改进的条件约束动态时间规整算法,实现了对标志层及各油层单元界面的自动对比。渤海湾盆地史南油田史深100区块的应用表明:与人工对比结果相比,该方法标志层识别吻合率高于95.00%,油层单元识别平均吻合率达90.02%;与已有自动对比方法相比,油层单元识别平均吻合率提升约17个百分点,有效提高了油层单元自动对比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层单元 自动对比 对比学习 地层发育模式 标志层 相似性度量机 条件约束动态时间规整算法
下载PDF
浅谈金安区中生界地层地质灾害发育规律
9
作者 朱义 田国林 黄德国 《地下水》 2024年第2期137-140,共4页
安徽六安市金安区地质灾害分布于低山丘陵区,而低山丘陵区的主要出露多为中生界地层。对中生界地层地质灾害发育规律进行研究,有利于提高居民对金安区地质灾害的认识,为区域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提供基础依据。通过收集金安区地质灾害... 安徽六安市金安区地质灾害分布于低山丘陵区,而低山丘陵区的主要出露多为中生界地层。对中生界地层地质灾害发育规律进行研究,有利于提高居民对金安区地质灾害的认识,为区域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提供基础依据。通过收集金安区地质灾害发育基础资料,对研究区中生界地层中发育地质灾害分布情况统计,分析其孕灾地质条件、形成机理与成灾模式,并提出防治措施建议。结果认为:(1)金安区现有地质灾害点32处,其中21处灾害点发育于中生界地层,占灾害点总数的65.63%,其中滑坡17处,崩塌4处,金安区灾害点有一半以上分布于中生界地层中。(2)区内灾害点的治理措施及工艺相对成熟,以“减载工程+支挡工程+排水工程”与“减载工程+防护工程+排水工程”为主;(3)该地层中地质灾害主要受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岩组等控制。金安区中生界地层中仅存在发育滑坡与崩塌地质灾害,两种地质灾害的破坏模式有所不同,滑坡地质灾害破坏模式多为突滑+毁伤模式,崩塌灾害成灾模式主要为滑移或倾倒+毁伤模式和崩落+毁伤模式。(4)结合既有治理区的工程经验及本次研究成果,认为通过加强切坡建房中的防护,做好切坡后相应的排水措施,完善排水系统;对坡面采用植被护坡、种草籽、喷浆等手段,可达到护坡的作用。研究结论对同类型切坡建房灾害的防治可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界地层 地质灾害 发育规律 形成机理 防治措施
下载PDF
非煤系地层隧道高压有害气体防突施工技术研究
10
作者 全斐 苏培东 +2 位作者 赵宇 陈应武 赵春杰 《重庆建筑》 2024年第4期69-72,共4页
大临铁路红豆山隧道穿越非煤系地层遇高压气囊式有害气体突出,这是全国铁路隧道建设史上首例高压非煤气体突出事件。该文总结了非煤系地层隧道高压有害气体突出的三种形式,研究了防突措施作用的三种机理和防突技术,设计了防突流程。研... 大临铁路红豆山隧道穿越非煤系地层遇高压气囊式有害气体突出,这是全国铁路隧道建设史上首例高压非煤气体突出事件。该文总结了非煤系地层隧道高压有害气体突出的三种形式,研究了防突措施作用的三种机理和防突技术,设计了防突流程。研究表明,物探、超前地质钻探和有害气体检测相结合是评价和预测有害气体突出危险性的有效手段;提出了钻孔排放、高压注水结合的防突措施;构建了超前地质钻探、有害气体检测和监测、通风管理和应急管理的4大安全措施。研究成果在红豆山隧道中得到了全面应用,保障了施工人员的安全,可为类似复杂地质条件下有害气体隧道施工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煤系地层 隧道 高压有害气体 防突 施工技术
下载PDF
渤海油田南部区域浅层预防新井眼措施探析
11
作者 彭江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75-77,共3页
近些年渤海油田南部区域开展大规模油气田开发,该区域开发调整项目主要目的层位为新近系明化镇组,井型以大斜度定向井和水平井为主。在开发调整钻井过程中,丛式井平台定向井轨迹控制一般要求从浅部地层开始预斜定向钻进,该区域浅部地层... 近些年渤海油田南部区域开展大规模油气田开发,该区域开发调整项目主要目的层位为新近系明化镇组,井型以大斜度定向井和水平井为主。在开发调整钻井过程中,丛式井平台定向井轨迹控制一般要求从浅部地层开始预斜定向钻进,该区域浅部地层以松软砂泥岩为主,岩屑不成型易分散,在钻进过程中易形成不规则扩大井径,钻具在下划眼修整井壁和下钻过程中极易遇阻出新井眼。针对该区域地层特性和井型特征,结合现场实际作业经验,从定向轨迹优化,工程参数调整,钻井液方案改进等方面制定一系列预防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既有效降低了出新井眼风险,也兼顾了该区域油田高效开发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油田 浅部地层 新井眼 预防措施
下载PDF
河南省禹州方山-白沙煤矿煤系地层特征及对比分析
12
作者 陈倩倩 李锋 俎新许 《山东煤炭科技》 2023年第4期174-176,180,共4页
为矿山开发和相似矿区找煤提供参考,分析了方山-白沙煤矿煤系地层特征,且利用标志层、层间距、煤岩层组合特征、煤层自身特征、测井曲线特征等方法对煤系地层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矿区煤系地层共划分为9个煤段,含煤25层,煤层总厚度... 为矿山开发和相似矿区找煤提供参考,分析了方山-白沙煤矿煤系地层特征,且利用标志层、层间距、煤岩层组合特征、煤层自身特征、测井曲线特征等方法对煤系地层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矿区煤系地层共划分为9个煤段,含煤25层,煤层总厚度11.92 m,发育全区可采煤层二1煤层和局部可采煤层七2煤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地层 对比分析 方山-白沙
下载PDF
某平推式滑坡形成机理及处置措施研究
13
作者 李姝 郑凯利 +1 位作者 邹立 张子晗 《四川水力发电》 2023年第3期16-19,共4页
四川地区广泛分布有岩层倾角近水平的砂岩、泥岩地层,在开挖、地震、降雨等外部因素作用下,可能诱发平推式滑坡,这类典型滑坡有其特殊的成因和变形破坏特征。笔者以成都金堂县北环线某岩质路堑边坡工程为例,分析了该段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四川地区广泛分布有岩层倾角近水平的砂岩、泥岩地层,在开挖、地震、降雨等外部因素作用下,可能诱发平推式滑坡,这类典型滑坡有其特殊的成因和变形破坏特征。笔者以成都金堂县北环线某岩质路堑边坡工程为例,分析了该段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和形成机理,评价了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并结合软弱潜在滑面位置、施工作业条件等提出采用坡脚抗滑桩的处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推式滑坡 软弱夹层 降雨 处置措施
下载PDF
基于水压致裂法的三山岛深竖井工程区地应力测量与反演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朱明德 王照亚 +6 位作者 张月征 李文光 侯奎奎 纪洪广 尹延天 付桢 郝英杰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30-441,共12页
山东省三山岛西岭矿区拟建2000 m深副井,属于超深井建设工程。揭示建井工程区地应力场特征是开展竖井设计、建设施工的必要先决条件之一,研究中采用水压致裂法开展了深部竖井地应力现场测量工作,测量深度达到1899.00 m,通过数值仿真模... 山东省三山岛西岭矿区拟建2000 m深副井,属于超深井建设工程。揭示建井工程区地应力场特征是开展竖井设计、建设施工的必要先决条件之一,研究中采用水压致裂法开展了深部竖井地应力现场测量工作,测量深度达到1899.00 m,通过数值仿真模拟方法反演了竖井工程区2017.56 m深的地应力场。结果表明:在水压致裂测试的钻孔357.76~1899.00 m深度范围内,最大水平主应力(SH)为23.16~70.86 MPa,最小水平主应力(Sh)为15.24~47.06 MPa;主应力随深度近于线性增加,地应力测量孔实测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分别为NW55.5°、NW60.4°、NW58.4°,为近北西方向;竖井工程区应力场主要以水平应力为主导,1200.00 m以下铅直主应力(Sv)为中间应力,SH与Sv之比平均值为1.53;通过FLAC 3D软件的反演分析获得了建井工程区内地应力场随深度、地层变化的分布规律,测试点的反演结果与实测值基本一致。近2000 m超深地层地应力状态及其分布规律,为竖井工程的井筒井壁设计和工程风险评估提供了基础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竖井 深部地层 水压致裂法 地应力测量 地应力反演
下载PDF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W气田平湖组煤系潮控砂体储层地震预测 被引量:1
15
作者 吕鹏 雷蕾 +6 位作者 孙莉 王健伟 闫华 林立新 刘世鹏 葛家旺 吴文雯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6-76,共11页
东海西湖凹陷油气资源丰富,具有较好的勘探开发潜力,其中平湖组作为重要的含油气层系,已成为近期勘探开发的焦点。平湖组普遍发育薄煤层,导致含油气砂体的地震响应存在多解性,严重制约着开发生产。为了识别薄煤层影响下的含油气砂岩,开... 东海西湖凹陷油气资源丰富,具有较好的勘探开发潜力,其中平湖组作为重要的含油气层系,已成为近期勘探开发的焦点。平湖组普遍发育薄煤层,导致含油气砂体的地震响应存在多解性,严重制约着开发生产。为了识别薄煤层影响下的含油气砂岩,开展了储层地震预测研究工作。首先,通过岩芯、测井和分析化验资料解析了潮控沉积环境特征;然后,利用岩石物理分析技术归纳总结了在薄煤层影响下含水砂岩、含气砂层的叠前道集响应规律;最后,利用地球物理属性完成了潮控砂体储层预测,并结合沉积特征实现研究区有利目标优选。研究表明:平湖组以潮控三角洲-潮汐沉积环境为主,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潮汐砂坝等沉积微相是优势储集体;砂体储层受到薄煤层影响呈现近道为波峰、远道为波谷的Ⅱ-p类AVO特征;利用叠前道集响应规律指导叠前纵波速度/横波速度(Vp/Vs)反演,完成潮控储层定量预测;综合古地貌和沉积微相认识,实现了研究区潮控环境下潜力精细描述,明确③号砂体属于一类有利目标,可作为潜力目标。本研究方法有效提高了研究区储层预测工作的精确度,为该区块下一步深层煤系潮控砂体的井位部署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煤系地层 潮控砂体 沉积微相 储层预测
下载PDF
HHP花岗岩高温隧道温度场实测与仿真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冬 蒋树屏 +2 位作者 黄锋 胡政 刘星辰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3-244,共12页
高产热花岗岩地层高温隧道具有干热岩的典型特征,施工期有高温岩爆风险,运营期有热害通风问题。对隧道开挖引起地层温度场重分布的演化规律研究,特别是隧道设计使用100 a内,具有重要工程意义。以红河州尼格隧道为研究背景,开挖掌子面围... 高产热花岗岩地层高温隧道具有干热岩的典型特征,施工期有高温岩爆风险,运营期有热害通风问题。对隧道开挖引起地层温度场重分布的演化规律研究,特别是隧道设计使用100 a内,具有重要工程意义。以红河州尼格隧道为研究背景,开挖掌子面围岩88.8℃,通过开挖全过程现场实测,对隧道纵向温度、径向温度、洞内环境(温度、湿度和风速)开展研究;利用三维流-热耦合模型再现隧道地质环境;通过建立深部传导热和花岗岩衰变热双热源二维模型,从地层初始温度、花岗岩生热率和埋深方面共81种工况,对围岩温度降范围和瞬态变化规律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岩温、气温随埋深增大而升高,岩温>气温。隧道开挖后,围岩温度在临空面发生瞬时骤降,降幅和降速由临空面向深部减小,3 m和8 m深测点温度分别在第3 d和11 d开始下降,降速较缓约0.084℃/d和0.038℃/d。隔热层和二次衬砌施作阻挡了围岩与洞内空气热对流,浅层围岩温度由降反升,围岩温度受二次衬砌施作影响达42 d。日均9∶00~16∶00时,向阳侧洞口气温较背阳侧高出4.7℃,最大6.1℃。受隧道纵坡和山体向、背阳侧温差影响,自然通风条件下,风向在坡脚(背阳侧)由洞外吹向洞内,在坡顶(向阳侧)由洞内吹向洞外,洞内空气流动显现“横向烟囱”效应,洞口风速变化较快,洞身风速变化较小,全洞在0~2 m/s之间。隧道纵向初始温度、径向温度瞬态变化趋势与仿真结果一致,初始温度最大误差23%,论证了数值仿真的可靠性。围岩温度降范围和瞬态变化主要受地层初始温度控制,花岗岩衰变热在自然界中多为辅助热源,埋深对隧道上部地层温度降形态有影响。研究成果可为高温隧道工程降温、通风及温度场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HP花岗岩地层 高温隧道 现场实测 数值仿真 花岗岩衰变热
下载PDF
西藏马查拉煤系地层孔隙结构特征
17
作者 丁锐 孙强 +2 位作者 辛远 乔军伟 杜芳鹏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18-1026,共9页
马查拉煤系地层是昌都赋煤带主要煤系地层之一。为明确风化对西藏马查拉煤系地层孔隙结构特征的影响,本文以西藏早石炭世马查拉组剖面不同类型风化岩石为研究对象,利用氮气吸附试验及分形理论对微观孔隙结构及其复杂程度进行研究。试验... 马查拉煤系地层是昌都赋煤带主要煤系地层之一。为明确风化对西藏马查拉煤系地层孔隙结构特征的影响,本文以西藏早石炭世马查拉组剖面不同类型风化岩石为研究对象,利用氮气吸附试验及分形理论对微观孔隙结构及其复杂程度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岩石的吸脱附等温线都呈现反“S”型,孔隙结构呈现同质化发展趋势。相对压力(P/P_(0))可以根据岩样吸脱附曲线的上升趋势分为小于0.1、0.1~0.45及大于0.453个阶段。岩样孔径结构集中分布在1~5 nm范围内,其中泥质碎屑灰岩、粉矿质泥岩、粉砂岩、泥岩和灰岩在1~2 nm范围内孔隙体积较大,煤层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与相邻岩层相比较低。风化煤岩大孔分形维数明显高于小孔,孔隙结构复杂程度更高,煤层及碳质泥岩的孔隙分形维数相较其他类型岩石更低。研究结果可服务于昌都地区开发和灾害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地层 风化岩石 孔隙特征 氮气吸附 分形维数
下载PDF
缓倾层状煤系软岩地层隧道围岩大变形及支护对策
18
作者 陈春陆 张乐 +1 位作者 张俊云 余旭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1011-1020,共10页
针对缓倾层状煤系软岩地层中隧道围岩大变形问题,以高坡隧道为例,总结围岩大变形特征及成因,进而提出支护对策,通过有限元模拟进行支护效果分析,最终提出控制围岩大变形的优化方案并进行效果监测。结果表明:高坡隧道围岩大变形特征体现... 针对缓倾层状煤系软岩地层中隧道围岩大变形问题,以高坡隧道为例,总结围岩大变形特征及成因,进而提出支护对策,通过有限元模拟进行支护效果分析,最终提出控制围岩大变形的优化方案并进行效果监测。结果表明:高坡隧道围岩大变形特征体现在变形量大且发生范围广,空间分布不均匀且不对称等;围岩的碎胀变形和软化膨胀扩容等是大变形的成因;提出了扩挖隧道断面为圆形、增加预留变形量、增大初期支护刚度、增加锚杆长度等围岩大变形支护对策;将隧道断面由马蹄形扩挖为圆形,对围岩变形控制效果最佳,水平位移最大值降幅35.37%,竖向位移最大值降幅29.34%,益于支护措施的协同受力,且围岩塑性区面积明显减小,分布更为均匀;优化后的支护方案能控制高坡隧道围岩长期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支护对策 数值模拟 煤系地层 大变形 缓倾岩层
下载PDF
江西抚州盆地南西段白垩系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
19
作者 曾广乾 陈柏林 +2 位作者 申景辉 高允 李泽泓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938-1953,共16页
抚州盆地南西段潭丘—戴坊一带出露陆相红色碎屑沉积岩,锆石U-Pb测年限定该套地层的沉积下限为109 Ma,印证了前人将其划归为上白垩统的认识。野外构造观测和显微应变测量表明,上白垩统发育2期挤压构造变形:第一期NNW向挤压以NEE向共轭... 抚州盆地南西段潭丘—戴坊一带出露陆相红色碎屑沉积岩,锆石U-Pb测年限定该套地层的沉积下限为109 Ma,印证了前人将其划归为上白垩统的认识。野外构造观测和显微应变测量表明,上白垩统发育2期挤压构造变形:第一期NNW向挤压以NEE向共轭剪节理和压扁状钙质结核为主要识别特征,岩石应变类型主要为压扁型;第二期NE向挤压作用以发育NW向逆冲剪切破裂为识别标志,小规模切割错断第一期变形构造。结合中新生代中国东部构造演化历史,探讨并提出上述构造变形的动力学背景如下:第一期NNW向挤压可能与古近纪早期印度板块北向运移与欧亚大陆间的碰撞作用有关;第二期NE向挤压事件可能与赣江断裂带右行走滑派生的局部挤压应力场有关,其动力背景可能为古近纪中晚期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碰撞引发青藏高原物质东向挤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系 构造变形 有限应变测量 动力学背景 抚州盆地
下载PDF
N_(2)泡沫穿层压裂煤岩组合体试验研究
20
作者 李文达 肖贺成 +4 位作者 梁卫国 廖涛 王在勇 陈跃都 朱帝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499-4511,共13页
一体化穿层压裂是实现近距离煤系储层多气共采的关键技术,但常规低黏活性水压裂液易沟通层理等弱结构面,限制了水力裂缝纵向穿层扩展。鉴于此,基于泡沫流体高黏、低滤失和易返排等特性,提出N_(2)泡沫低伤害穿层压裂煤系储层方法,通过室... 一体化穿层压裂是实现近距离煤系储层多气共采的关键技术,但常规低黏活性水压裂液易沟通层理等弱结构面,限制了水力裂缝纵向穿层扩展。鉴于此,基于泡沫流体高黏、低滤失和易返排等特性,提出N_(2)泡沫低伤害穿层压裂煤系储层方法,通过室内浇筑灰岩、页岩与真实煤样的组合体试样,利用自行研制的大尺寸真三轴压裂渗流模拟装置,分别开展N_(2)泡沫与活性水的真三轴压裂物理模拟实验,对比分析2种压裂介质泵压曲线、压后裂缝形态、缝网导流能力以及主裂缝面粗糙度特征,研究N_(2)泡沫压裂裂缝起裂特征及垂向扩展行为。实验结果表明:(1)高黏与低滤失N_(2)泡沫压裂液穿层扩展能力强于活性水,相同应力条件下纵向穿层数量更多,但泵压曲线压力峰值低于后者,有利于穿层压裂施工;(2)相比活性水,可压缩N_(2)泡沫流体压裂增压时间更长,且其页岩层破裂压力高于前者约8.7 MPa;(3)压裂完成后,原位应力条件下N_(2)泡沫压后缝网的重注压力较活性水低3.6 MPa,表明N_(2)泡沫压裂形成的缝网导流能力更高;(4) N_(2)泡沫与活性水压裂主裂缝面粗糙度分别为20.53和13.56,更粗糙的裂缝面有利于生产过程缝网导流能力的保持。结论认为,可压缩N_(2)泡沫以其高黏与低滤失特性可实现更好的纵向穿层效果,但横向缝网复杂程度相对较低,建议现场采取“泡沫造主缝+气体/活性水压裂造分支缝”复合压裂工艺,实现多岩性煤系储层的一体化穿层压裂与缝网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储层 穿层压裂 泡沫压裂 缝网导流能力 煤系地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