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文化运动非儒批孔的思想资源——诸子学的兴起与孔子形象重构 被引量:1
1
作者 刘进才 《长江学术》 CSSCI 2023年第3期60-73,共14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共生系统,先秦诸子和曾经定于一尊的儒家经典一样,成为中国文化和合共生的创新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内部蕴含着自我更生与创造性自我转化的可能。晚清诸子学的兴起,开启了新文化运动非儒批孔的先河,新文化运...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共生系统,先秦诸子和曾经定于一尊的儒家经典一样,成为中国文化和合共生的创新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内部蕴含着自我更生与创造性自我转化的可能。晚清诸子学的兴起,开启了新文化运动非儒批孔的先河,新文化运动健将发掘诸子的现代精神,挖掘被压抑的诸子思想资源批判儒家文化及孔子思想,建构了儒教“吃人”“专制”“复辟”的形象,重构了与传统完全不同的孔子形象,可谓利用传统反传统。就此而论,五四时期并非全盘反传统主义,实质上是有选择地反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形象 非儒批孔 诸子学 新文化运动
下载PDF
孔子教学批评艺术及当代观照
2
作者 谢计 李如密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2-80,共9页
在孔门教学中,针对门下弟子表现出的过错和缺点,出于仁爱的目的,孔子通过适合的教学情景活动,遵循不同对象的个性与不同过错的程度,巧妙运用批评指导门下弟子知错改错,进而获得显著的教育成效,达到了艺术化的教学境界。其中,孔子“温而... 在孔门教学中,针对门下弟子表现出的过错和缺点,出于仁爱的目的,孔子通过适合的教学情景活动,遵循不同对象的个性与不同过错的程度,巧妙运用批评指导门下弟子知错改错,进而获得显著的教育成效,达到了艺术化的教学境界。其中,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独特个性、“过,则勿惮改”的改过理念以及“子之四忧”的坚守规则构筑了其教学批评艺术的底色。孔子善用言语式批评和行动式批评的批评手法,施以教学批评,表现出关怀性、教育性与层次性等鲜明特征。以孔子教学批评艺术为观照,现今教师应当通过形塑教学批评的观念文化、提升教学批评的能力机智以及构建教学批评的情感基础等路径,纾解教学批评的实践困境,以期实现教学批评的有效性和艺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批评 教学批评 教学艺术 孔门教学
下载PDF
英国主流媒体涉孔子学院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
3
作者 姜凤春 杨杰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8,共8页
孔子学院发展规模的日益壮大和国际影响的不断增强吸引了海外媒体的广泛关注,英国主流媒体掌握着国际传播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其对孔子学院的报道极大地反映了西方社会的价值取向,影响着孔子学院的品牌塑造。本研究选取2004—2022年间80... 孔子学院发展规模的日益壮大和国际影响的不断增强吸引了海外媒体的广泛关注,英国主流媒体掌握着国际传播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其对孔子学院的报道极大地反映了西方社会的价值取向,影响着孔子学院的品牌塑造。本研究选取2004—2022年间80篇涉孔子学院报道作为研究语料,基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采用量化与质化研究方法分析语料内容,探讨英国主流媒体涉孔子学院报道。研究发现,英国主流媒体对于孔子学院的态度存在历时变化和共时差异,自2014年以来,媒体集中聚焦孔子学院政治影响和争议事件,导致消极报道占主导地位。上述结果的产生,有媒体报道意识形态问题,也有孔子学院自身机制问题。据此,孔子学院及其相关组织可以加大转型宣传力度、控制学院建设数量、建立健全信息平台、加强属地社会联系、树立危机常态观念、突出受众本位传播、完善自身建设、改善舆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主流媒体 孔子学院 新闻报道 批评话语分析 意识形态
下载PDF
Confucius as a Critical Educator:Towards Educational Thoughts of Confucius
4
作者 Juanjuan ZHAO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2013年第1期9-27,共19页
This paper is a cross-cultural comparative study in education philosophy.A comparative and philosophical approach is used to interpret texts from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to find connections with ideas of critica... This paper is a cross-cultural comparative study in education philosophy.A comparative and philosophical approach is used to interpret texts from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to find connections with ideas of critical educators.In comparing Confucius’educational thought with that of Paulo Freire,John Dewey and other theorists in critical pedagogy,this paper finds four common threads between Confucian concepts of education and critical pedagogy:mutual learning,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importance of reflection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and democratic purpose of education.By presenting these interwoven themes,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a cross-cultural dialogue on global understanding in edu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fucius critical pedagogy Paulo Freire John Dewey
原文传递
楚竹书《孔子诗论》关于“邦风”的二条释文 被引量:8
5
作者 程二行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5期560-565,共6页
《孔子诗论》对《国风》的总体评价 ,一方面注重《国风》观风俗知民情以及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认识价值 ;另一方面 ,也注重其抒发情感、泄导人情的美学价值。“邦风其纳物也” ,是从知识性角度 ,评价《国风》的内容丰富。“大敛... 《孔子诗论》对《国风》的总体评价 ,一方面注重《国风》观风俗知民情以及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认识价值 ;另一方面 ,也注重其抒发情感、泄导人情的美学价值。“邦风其纳物也” ,是从知识性角度 ,评价《国风》的内容丰富。“大敛材”一语 ,就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另一种说法 !“《诗》其犹平门” ,亦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 ,其犹正墙面而立”之比喻修辞方式相同。就文意与字形而论 ,“戋民”句中“从谷从兔”之字 ,当隶定为“舒”字。所谓“诗其犹平门 ,与贱民而舒之” ,是从《国风》的抒情性着眼的。《国风》是匹夫匹妇发泄情感 ,挥斥幽愤的抒情之作 ;因而能够有效地发挥泄导人情、缓释幽愤的社会作用。当然 ,在孔子的观念中 ,这种抒发情感、泄导人情的美学价值 ,是从属于疏导民情、化解社会矛盾的政治功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诗论 楚简 邦风
下载PDF
孔子的“道义”与“功利”思想辨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冯文全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105-108,共4页
文章针对长期以来一些人对孔子义利观研究的失真性、扭曲性以及由此造成的人们对孔子义利观的严重误解这一事实,以《论语》为原始研究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孔子的“义利观”进行正本清源的研究,... 文章针对长期以来一些人对孔子义利观研究的失真性、扭曲性以及由此造成的人们对孔子义利观的严重误解这一事实,以《论语》为原始研究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孔子的“义利观”进行正本清源的研究,以恢复本来面目并进而使之“古为今用”,以期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义利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义利观 德育遗产 批判继承
下载PDF
蔡尚思先生的学术思想 被引量:1
7
作者 傅德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5-60,共6页
蔡尚思提倡学术争鸣 ,主张争鸣是创新的基础。只讲唯民 ,不讲唯传统。一生对传统文化持批判态度 ,尤其对旧礼教的批判是其思想的特色。他一生反封建 ,把思想寓于学术研究之中 ,道德文章在学术界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 蔡尚思 争鸣 唯民 批孔 批礼教
下载PDF
论经学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刘再华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26,共5页
经学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其一 ,就文论话语的生成而言 ,经学与中国古代文论之间存在着同源、互动的关系 ,“依经立义”是中国古代文论最常见的意义生成方式。其二 ,就文论话语的演变与传承而言 ,中国古代文论的... 经学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其一 ,就文论话语的生成而言 ,经学与中国古代文论之间存在着同源、互动的关系 ,“依经立义”是中国古代文论最常见的意义生成方式。其二 ,就文论话语的演变与传承而言 ,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亘存着宗经征圣的传统。其三 ,就活动主体而言 ,经学家与文论家兼于一身的情况非常普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中国 古代文学理论 审美意识 儒学思想
下载PDF
对孔子德治思想的再认识 被引量:1
9
作者 任民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1-35,共5页
针对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时期充满纷乱、冲突的社会现实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认为政治必须建立在对人民进行道德教育和感化的基础上 ,同时特别强调德治的关键在于当政者的道德操持。孔子的德治思想饱含人道主义、民本政治... 针对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时期充满纷乱、冲突的社会现实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认为政治必须建立在对人民进行道德教育和感化的基础上 ,同时特别强调德治的关键在于当政者的道德操持。孔子的德治思想饱含人道主义、民本政治因素 ,不仅对推动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起了主导作用 ,而且其合理内核部分对加强我国当前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为政以德 批判 继承
下载PDF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文化批判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清文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1-84,共4页
"仁学"是孔子思想的精髓,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爱人"是"仁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复礼"是"仁学思想"的践行标志;"孝悌"是"仁学思想"的心理基础;"人格"是... "仁学"是孔子思想的精髓,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爱人"是"仁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复礼"是"仁学思想"的践行标志;"孝悌"是"仁学思想"的心理基础;"人格"是"仁学思想"的精神动力,它们共同建构起孔子"仁学"思想体系。在中国文化史上孔子"仁学"思想体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精华部分对于当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启迪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仁学思想 文化批判
下载PDF
竹简《诗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斯鹏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5-73,共9页
本文试图在较为客观地把握竹简《诗论》诗学思想的基础上,将《诗论》置于一定的历史坐标中加以比较考察,来认识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文章认为,《诗论》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篇诗学专论,是先秦文艺性诗歌评论的代表,同时... 本文试图在较为客观地把握竹简《诗论》诗学思想的基础上,将《诗论》置于一定的历史坐标中加以比较考察,来认识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文章认为,《诗论》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篇诗学专论,是先秦文艺性诗歌评论的代表,同时也是中国文学批评若干重要思想的滥觞;通过与《毛诗序》的比较,可见《诗论》与《毛诗序》旨趣迥异,其文艺价值远胜于《毛诗序》,同时《诗论》也可能对《毛诗序》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另外,文章还指出,《诗论》能为审视《毛诗序》历史公案提供若干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简《诗论》 中国文学批评史 《毛诗序》孔子《诗经》
下载PDF
论辜鸿铭对教育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以人格和道德教育的偏失为中心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争春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0-94,共5页
辜鸿铭是近代中国反思教育现代性的思想先驱。他从反思"一战"的教育根源入手,批判现代教育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道德人格教育、批判爱国主义教育的工具化,认为人格教育的缺失和道德教育的工具化是"一战"发生的教育根... 辜鸿铭是近代中国反思教育现代性的思想先驱。他从反思"一战"的教育根源入手,批判现代教育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道德人格教育、批判爱国主义教育的工具化,认为人格教育的缺失和道德教育的工具化是"一战"发生的教育根源。与现代教育相比,辜氏认为儒家传统教育的优点在于重视道德和人格教育,是一种"大人之学"。在中西教育比较视域中,辜氏认为教育应以探寻合乎道德的人生之道为宗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辜鸿铭 教育现代性 批判 儒家教育 道德人格教育
下载PDF
《宋诗别裁集》批评主张管窥 被引量:2
13
作者 高磊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43-44,共2页
《宋诗别裁集》是清代一部很有影响的宋诗名选。该书在编选时崇尚理学,多选理学家之诗;在宗唐前提下,有唐宋兼采倾向。本文在细心钩沉几位编者的史传材料、认真研读其诗文集的基础上,指出姚培谦、王永祺的诗学思想及创作实践与该书的选... 《宋诗别裁集》是清代一部很有影响的宋诗名选。该书在编选时崇尚理学,多选理学家之诗;在宗唐前提下,有唐宋兼采倾向。本文在细心钩沉几位编者的史传材料、认真研读其诗文集的基础上,指出姚培谦、王永祺的诗学思想及创作实践与该书的选本理念有着种种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诗别裁集》 批评主张 理学 唐宋兼采
下载PDF
《论语》人物品评的双重范式 被引量:2
14
作者 阳清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年第4期17-20,共4页
《论语》的哲学文本,不仅具有历史的真实性,而且具有文学的审美性。历史、文学两种文化特质的融汇,同样体现在《论语》的人物品评之中。与此相应的是,《论语》人物品评的标准、体例及真实程度等体现出史学的范式,人物品评的语气、修辞... 《论语》的哲学文本,不仅具有历史的真实性,而且具有文学的审美性。历史、文学两种文化特质的融汇,同样体现在《论语》的人物品评之中。与此相应的是,《论语》人物品评的标准、体例及真实程度等体现出史学的范式,人物品评的语气、修辞等则体现出一种文学的范式,二者构成《论语》人物品评的双重范式,并最大限度地彰显出文本巨大的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人物品评 史学范式 文学范式
下载PDF
蔡元培批孔事迹考略 被引量:1
15
作者 郑传芹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1期108-111,共4页
从民国初年始,蔡元培分别在任教育总长、北大校长、大学院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期间,对"尊孔读经"进行过四次比较强烈的批判,这一点对于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和民族新文化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蔡元培 孔子 批判 教育思想 新文化运动 世界观教育
下载PDF
英雄的悲剧——浅议吴虞坎坷的一生
16
作者 彭超 彭燕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105-108,共4页
本论文通过分析吴虞几起几落的人生经历,透析在新文化发生期间,儒家思想的潮涨潮落。吴虞一生致力于批儒反孔。对于儒家的批判使得他成为新文化阵营的急先锋,成为"只手打孔家店的英雄"。但是这种思想也使得他在自己的故乡成... 本论文通过分析吴虞几起几落的人生经历,透析在新文化发生期间,儒家思想的潮涨潮落。吴虞一生致力于批儒反孔。对于儒家的批判使得他成为新文化阵营的急先锋,成为"只手打孔家店的英雄"。但是这种思想也使得他在自己的故乡成都几次被驱逐。当他被新文化阵营抛弃后,落寞地度过一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儒反孔 英雄 悲剧
下载PDF
“数理批评”与《娇娜》考论(下)——一个初创理论的简说与新证
17
作者 杜贵晨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4-113,共10页
“文学数理批评”简称“数理批评”,是指就文学作品的“物之难”求其“数之理”的研究,由笔者于2002年前后提出,至今在各类文学研究中都已有所应用。学者称之为“最富创造性,堪称独步的研究”;“杜贵晨先生的文学数理批评”“理论”,乃... “文学数理批评”简称“数理批评”,是指就文学作品的“物之难”求其“数之理”的研究,由笔者于2002年前后提出,至今在各类文学研究中都已有所应用。学者称之为“最富创造性,堪称独步的研究”;“杜贵晨先生的文学数理批评”“理论”,乃百年来文学理论研究中少有的“中国制造”。本文简介其说,并以《聊斋志异·娇娜》之“数理批评”为例,作深入探讨。考论《娇娜》“倚数”编撰之种种表现,认为《娇娜》以“求友”—“得腻友”为主题实即以道家“得一”为旨;其拟《老子》“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为总体构思框架,设“孔生”求友为“一以贯之”,与“娇娜”为“一阴一阳”,更与诸皇甫为“三而一成”或“一与多”之数的错综复杂,构成孔生以“得腻友”娇娜为“得一”即“明道”的数理体系;其中隐含作者之自况与人生理想。其体系之建构、人物之设置与情节、细节描绘大略分别倚《周易》之《屯》《蒙》《需》《讼》诸卦象及“三极”“四时”“中”“圆”之数;又有多从姓名设喻,频用“三复情节”之特点。这些内容显示“数理批评”须遵循“适用”“务实”“求真”“审美”等四原则。本文进一步证明“数理批评”有源有本、可论可行,与传统文学之“形象批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理批评” 孔子 毕达哥拉斯 《娇娜》 “倚数”编撰
下载PDF
“数理批评”与《娇娜》考论(上)——一个初创理论的简说与新证
18
作者 杜贵晨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0-109,共10页
“文学数理批评”简称“数理批评”,是指就文学作品的“物之难”求其“数之理”的研究,由笔者于2002年前后提出,至今在各类文学研究中都已有所应用。学者称之为“最富创造性,堪称独步的研究”;“杜贵晨先生的文学数理批评”“理论”,乃... “文学数理批评”简称“数理批评”,是指就文学作品的“物之难”求其“数之理”的研究,由笔者于2002年前后提出,至今在各类文学研究中都已有所应用。学者称之为“最富创造性,堪称独步的研究”;“杜贵晨先生的文学数理批评”“理论”,乃百年来文学理论研究中少有的“中国制造”。本文简介其说,并以《聊斋志异·娇娜》之“数理批评”为例,作深入探讨。考论《娇娜》“倚数”编撰之种种表现,认为《娇娜》以“求友”—“得腻友”为主题实即以道家“得一”为旨;其拟《老子》“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为总体构思框架,设“孔生”求友为“一以贯之”,与“娇娜”为“一阴一阳”,更与诸皇甫为“三而一成”或“一与多”之数的错综复杂,构成孔生以“得腻友”娇娜为“得一”即“明道”的数理体系;其中隐含作者之自况与人生理想。其体系之建构、人物之设置与情节、细节描绘大略分别倚《周易》之《屯》《蒙》《需》《讼》诸卦象及“三极”“四时”“中”“圆”之数;又有多从姓名设喻,频用“三复情节”之特点。这些内容显示“数理批评”须遵循“适用”“务实”“求真”“审美”等四原则。本文进一步证明“数理批评”有源有本、可论可行,与传统文学之“形象批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理批评” 孔子 毕达哥拉斯 《娇娜》 “倚数”编撰
下载PDF
批判·汲取·消融——从儒对佛的批判看儒对佛的消融
19
作者 李晓虹 《兰州学刊》 2006年第10期21-24,共4页
儒佛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上备受关注的问题。儒学从伦理道德、王道政治等经验层面对佛教进行批判的同时,汲取佛教精华,重新发掘、解读儒家经典,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从形上的高度揭示佛学的缺弱,为时人提供了不弱于佛教的安... 儒佛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上备受关注的问题。儒学从伦理道德、王道政治等经验层面对佛教进行批判的同时,汲取佛教精华,重新发掘、解读儒家经典,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从形上的高度揭示佛学的缺弱,为时人提供了不弱于佛教的安身立命的终极依托和形上关怀,进而消融佛学,形成了宋明理学的繁荣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佛 批判 汲取 消融
下载PDF
《论衡·问孔》的误读及其意义
20
作者 张涅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3-127,160,F0003,共7页
王充在《论衡·问孔》篇中批评了孔子思想,指出《论语》有"不知难问""意沉难见""上下多相违"等问题。其实,这是不明《论语》原始语录体特征而造成的误读。在原始语录体中,语录意义是由句义加上具体... 王充在《论衡·问孔》篇中批评了孔子思想,指出《论语》有"不知难问""意沉难见""上下多相违"等问题。其实,这是不明《论语》原始语录体特征而造成的误读。在原始语录体中,语录意义是由句义加上具体语境和涉及的特定对象才形成的。其原本只对于话语涉及的对象有意义,而且为在场者所知,记述时自然可以作省略处理。所谓"难见""相违"的问题,在进入语录产生的场景后并不存在。不过,这种误读中所呈现的逻辑性、系统性的思想方式意义巨大,对于大一统经学的批判精神也极为可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充 《问孔》篇 语录体 批判精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