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1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输血不良反应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1
作者 张燕 季玲 顾伟英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484-2489,共6页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输血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警模型。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115例allo-HSCT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建模组(73例)和验证组(42例)。对病人一般资料进行调查,对病人...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输血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警模型。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115例allo-HSCT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建模组(73例)和验证组(42例)。对病人一般资料进行调查,对病人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进行检验,计算CRP/ALB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llo-HSCT输血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警模型并转化为风险评分系统;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Hosmer-Lemeshow(H-L)检验评价模型的区分度与校准度;对预警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组CRP/ALB和NLR高于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输血次数≥3次、有原发性血液病史、有输血史、有过敏史、病人基础体温≥38℃、发血至输血时间≥30 min、输注红细胞滴速每分钟≥50滴、输注血小板滴速每分钟≥90滴以及CRP/ALB≥0.90和NLR≥1.37是allo-HSCT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均P<0.05)。建模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1,H-L检验结果显示P=0.856,模型的灵敏度为0.909,特异度为0.775,Youden指数为0.684。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8,H-L检验结果显示P=0.813,灵敏度为0.818,特异度为0.775,Youden指数为0.593。结论:构建的allo-HSCT输血不良反应风险预警模型预测效能较好,可为allo-HSCT输血不良反应的护理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 C反应蛋白/白蛋白(CRP/ALB)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 输血 不良反应 预警模型 护理
下载PDF
血浆输注的现状与展望
2
作者 刘睿宁 汪德清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4年第2期180-186,共7页
血浆作为临床常用的血液成分之一,已广泛应用于补充凝血因子,预防或治疗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或出血倾向。虽然合理、科学用血理念已推行多年,但临床血浆输注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何科学精准输注血浆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国内... 血浆作为临床常用的血液成分之一,已广泛应用于补充凝血因子,预防或治疗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或出血倾向。虽然合理、科学用血理念已推行多年,但临床血浆输注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何科学精准输注血浆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国内外输血指南及已发表的相关临床研究,就血浆输注的现状、应用与挑战进行综述,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为推动输血医学治疗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输注 血液管理 输血不良反应
下载PDF
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俞霞 马淑群 +3 位作者 施明秀 林芷彤 翁雅云 徐永君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5期2254-2259,共6页
目的分析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分布特点,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为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2022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清市医院接受输血治疗的6890例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分... 目的分析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分布特点,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为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2022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清市医院接受输血治疗的6890例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分析产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并对数据进行分类与统计。比较不同血液成分、性别、年龄、血型、输血史、血液制品是否去除白细胞,以及血小板和红细胞储存时间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记录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科室和疾病分布情况。结果2019-2022年共输血19180人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71人次。2019-2022年各年度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16%、0.42%、0.41%、0.47%,各年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03,P>0.05)。不良反应类型以过敏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为主,并且过敏反应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9-2022年红细胞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8%,血浆为0.38%,血小板为1.32%,冷沉淀为0.45%,各种血液成分之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80,P<0.05)。红细胞主要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为主,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均以过敏反应为主。男性与女性受血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P>0.05);不同年龄受血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6,P>0.05);不同ABO血型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7,P>0.05);有输血史的受血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无输血史受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3,P<0.05);受血者输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制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输注未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制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P<0.05)。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前5名的科室分别为血液科、消化内科、妇科、重症监护病房和感染科。随着血小板储存时间增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61,P<0.05)。随着红细胞储存时间增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呈先上升再逐渐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04,P>0.05)。结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清市医院输血不良反应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为主。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与血液成分、输血史、血液制品是否去除白细胞及血小板储存时间有关。临床应多因素管理输血患者,以降低其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安全监测 输血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储存损伤
下载PDF
桂北地区Rh血型系统分布及Rh分型配合性输注的临床应用价值
4
作者 张国光 容海燕 +3 位作者 黎夏婷 唐碧芸 于秋玲 于路妹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3期1950-1954,共5页
目的探讨桂北地区人群Rh血型系统C、E、c、e抗原和表型分布情况,分析RhC、E、c、e表型配合性输注的疗效,为临床Rh表型配合性输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4月该院9645例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其中RhD阳性标本9610例,RhD... 目的探讨桂北地区人群Rh血型系统C、E、c、e抗原和表型分布情况,分析RhC、E、c、e表型配合性输注的疗效,为临床Rh表型配合性输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4月该院9645例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其中RhD阳性标本9610例,RhD阴性标本35例。检测并分析9610例RhD阳性标本RhC、E、c、e抗原和表型分布情况。另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该院收治的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210例输血患者进行配血观察研究。在ABO和RhD同型的基础上,将210例输血患者分为RhC、E、c、e配合性输注组(观察组,105例)和非配合性输注组(对照组,105例)。两组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2 U,检测两组输血前后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水平和红细胞压积(HCT),记录两组输注后红细胞输注有效率、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桂北地区RhD阳性抗原阳性率为99.64%(9610/9645)。9610例RhD阳性血型主要抗原C、c、E、e的分布频率分别为94.09%(9042/9610)、41.43%(3981/9610)、33.04%(3176/9610)、96.44%(9268/9610)。9610例RhD阳性标本中,有9种形式,其表型及分布频率分别为CCDee(57.76%,5551/9610)、CcDEe(26.56%,2552/9610)、CcDee(8.76%,842/9610)、ccDEE(3.34%,321/9610)、ccDEe(2.14%,206/9610)、CCDEe(0.79%,76/9610)、ccDee(0.43%,41/9610)、CcDEE(0.20%,19/9610)、CCDEE(0.02%,2/9610)。两组输血前Hb水平、HCT、WBC及PL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后Hb水平、HCT均高于输血前,观察组输血后WBC低于输血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后Hb水平、HC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两组红细胞输注有效率、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北地区人群Rh表型为CCDee和CcDEe占优势,表型CCDEE最少。有妊娠史或需反复输血患者,在ABO和RhD同型基础上,优选Rh表型配合性血制品进行输注,可减少Rh系统抗体的产生,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保障输血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血型抗原 Rh表型 配合性输注 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安全
下载PDF
骨科创伤性失血患者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5
作者 杨斌 夏克明 韩飞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10期131-134,共4页
目的调查骨科创伤性失血患者输血不良反应(ATR)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骨科病房接受输血治疗的1812例骨科创伤性失血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ATR发生情况,收集其一般临床资料... 目的调查骨科创伤性失血患者输血不良反应(ATR)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骨科病房接受输血治疗的1812例骨科创伤性失血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ATR发生情况,收集其一般临床资料及可能的风险因素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T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812例患者中,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1032例(56.95%)、悬浮红细胞620例(34.21%)、新鲜冰冻血浆98例(5.41%)、冷沉淀47例(2.59%)、血小板制剂15例(0.83%);共发生ATR 82例,其中发热非溶血性输血反应(FNHTR)49例,占比59.76%;过敏反应33例,占比40.24%,在不同的血液制剂中,新鲜冰冻血浆的ATR发生率最高,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ATR发生率最低。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TR组与非ATR组年龄、性别、过敏史、输血次数、发血至输血时间、输血成分及输血前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过敏史(β=1.127,OR=3.086,95%CI:2.260~4.215)、输血次数≥3次(β=0.892,OR=2.440,95%CI:1.728~3.445)、发血至输血时间≥30 min(β=0.673,OR=1.960,95%CI:1.348~2.850)、输血成分为新鲜冰冻血浆(β=1.315,OR=3.725,95%CI:2.454~5.655)、输血前CRP(β=1473,OR=4.362,95%CI:2.376~8.009)均为骨科创伤性失血输血患者发生AT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骨科创伤性失血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存在一定的ATR风险,且ATR的发生与过敏史、输血次数、发血至输血时间、输血成分及输血前CRP水平均独立相关,应针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创伤性失血 输血不良反应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输血依赖型地中海贫血合并铁过载患儿规范治疗的效果评价
6
作者 陈志远 金皎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912-916,共5页
目的探讨输血依赖型地中海贫血(TDT)合并铁过载患儿予规范治疗(定期输血和祛铁)的效果。方法选取首次口服地拉罗司分散片(DFX)袪铁治疗的TDT患儿62例,收集治疗前TDT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首次输血时间、输血前... 目的探讨输血依赖型地中海贫血(TDT)合并铁过载患儿予规范治疗(定期输血和祛铁)的效果。方法选取首次口服地拉罗司分散片(DFX)袪铁治疗的TDT患儿62例,收集治疗前TDT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首次输血时间、输血前血红蛋白(Hb)及血清铁蛋白(SF)等],每年1次检测患儿身高及体质量评价生长情况,每3月1次抽取静脉空腹血检测Hb、SF、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血肌酐等血液生化指标,并记录患儿脏器损害发生情况(肝酶、肌酐升高、恶心、皮疹及关节痛等),规范治疗、随访2年。结果96.7%TDT患儿在规范治疗前已出现生长迟缓,生长发育迟缓TDT患儿输血前Hb水平低于生长发育正常患儿,SF水平高于生长发育正常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规律口服DFX祛铁治疗2年的患儿SF呈逐年下降趋势,服药后SF较入组前降低(P<0.05);输血前Hb水平与脏器损害无相关性(P>0.05),铁过载程度与脏器损害有相关性(P<0.05);随访2年规范治疗的TDT患儿无新增脏器损害,治疗前后TDT患儿脏器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DT患儿普遍存在生长发育迟缓,高量输血及低铁负荷可改善生长发育迟缓;DFX可有效降低铁负荷,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中海贫血 铁过载 输血 地拉罗司分散片 疗效 不良反应
下载PDF
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林书彪 云小健 +1 位作者 符兴胜 符方崇 《海军医学杂志》 2024年第5期516-520,共5页
目的探究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文昌市人民医院和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接受围手术期输血治疗并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54例直肠癌患者为观察组,... 目的探究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文昌市人民医院和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接受围手术期输血治疗并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54例直肠癌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未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60例直肠癌患者为对照组。收集2组患者基础资料和临床资料,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直肠癌围手术期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以发热、过敏为主,未见发热且过敏反应,未发生溶血反应。观察组患者的输血次数、输注血液成分、基础疾病、过敏史、发血-输血间隔时间与不良反应类型无明显关系(P>0.05),有输血史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占比高于发热反应(P<0.05)。观察组患者的输血史、过敏史、输血次数>2次、发血-输血间隔时间≥0.5 h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有输血史、过敏史和输血次数>2次均为输血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发血-输血间隔时间<0.5 h为保护因素(P<0.05)。结论输血治疗前,需要加强对直肠癌患者各项临床资料的分析,对有输血史、过敏史和输血次数较多的患者给予重点关注,根据患者实际需求选择血液制品,并尽量缩短发血-输血间隔时间,以此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输血 不良反应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洗涤红细胞在反复输注红细胞患者输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8
作者 宋庆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12期93-96,共4页
目的研究洗涤红细胞在反复输注红细胞患者输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38例需反复输注红细胞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9例。对照组采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注,观察组采用洗涤红细胞输注。对比两组的... 目的研究洗涤红细胞在反复输注红细胞患者输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38例需反复输注红细胞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9例。对照组采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注,观察组采用洗涤红细胞输注。对比两组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网织红细胞比例(Rtc)、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7.10%高于对照组的85.51%,差异显著(χ^(2)=5.841,P=0.016<0.05)。两组患者输血后的Hb、RBC均较输血前明显提高,Rtc较输血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输血后的Hb(78.95±5.48)g/L、RBC(3.12±0.43)×10^(12)/L均高于对照组的(71.34±5.23)g/L、(2.75±0.39)×10^(12)/L,Rtc(18.54±1.2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43±1.58)%(P<0.05);观察组输血后的PLT和WBC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观察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0%,对照组为8.70%,两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χ^(2)=0.431,P=0.511>0.05)。结论洗涤红细胞在反复输注红细胞治疗的患者中应用效果肯定,能快速缓解患者的贫血症状,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复输注红细胞 洗涤红细胞 去白细胞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临床输血检验中不规则抗体检验的应用
9
作者 张文杰 《实用检验医师杂志》 2024年第1期89-92,共4页
目的探讨临床输血检验中不规则抗体检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6月—2023年6月平邑县人民医院收治的2260例输血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输血前均接受不规则抗体检验,统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不规则抗体检出情况及阳性分... 目的探讨临床输血检验中不规则抗体检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6月—2023年6月平邑县人民医院收治的2260例输血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输血前均接受不规则抗体检验,统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不规则抗体检出情况及阳性分型。结果2260例输血患者中检出不规则抗体阳性40例,阳性检出率为1.77%,其中抗-M分型29例,占比最高,可达72.50%,其次是抗-E分型5例,占比为12.50%;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23/2260)。女性、有妊娠史女性、有输血史人群的不规则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55%(28/1098)、3.53%(21/1595)、3.24%(29/895)]均明显高于男性、无妊娠史女性和无输血史人群[分别为1.03%(12/1162)、1.39%(7/503)、0.81%(11/13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临床输血前实施不规则抗体检验意义重大,可准确检出不规则抗体,保证输血治疗的安全性,避免严重输血反应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不规则抗体检验 抗体阳性率 输血不良反应
下载PDF
危重创伤患者输血治疗后血小板、纤维蛋白原与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研究
10
作者 朱小飞 李生玉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8期995-996,共2页
目的探讨危重创伤患者输血治疗后血小板、纤维蛋白原与输血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84例危重创伤患者均给予输血治疗,比较输血前后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分析血小板、纤维蛋白原与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结果输血后24~72h,血小板、纤维蛋... 目的探讨危重创伤患者输血治疗后血小板、纤维蛋白原与输血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84例危重创伤患者均给予输血治疗,比较输血前后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分析血小板、纤维蛋白原与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结果输血后24~72h,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水平逐渐升高。输血后,发生组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未发生组(P<0.05),血小板、纤维蛋白原与不良反应的发生均呈负相关(r<0,P<0.05)。结论危重创伤患者输血治疗后血小板、纤维蛋白原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创伤 输血治疗 血小板 纤维蛋白原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临床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11
作者 高旭东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16期48-50,共3页
目的:分析临床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2024年4月于遵义市绥阳县人民医院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1024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 目的:分析临床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2024年4月于遵义市绥阳县人民医院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1024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结果: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6%(16/1024),其中非溶血性发热发生率为0.59%(6/1024),过敏发生率为0.97%(10/1024)。不同性别、年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科室、血液成分、输血量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科室为产科或普外科、血液成分为血浆、输血量为600mL是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科室为产科或普外科、血液成分为血浆、输血量为600mL的患者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临床需加强针对性防控,以提高输血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不良反应 危险因素
下载PDF
RDW联合凝血七项对异位妊娠输血治疗不良反应的意义
12
作者 文翠翠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4年第8期80-82,共3页
目的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联合凝血七项对异位妊娠输血治疗不良反应的意义。方法选取85例异位妊娠输血治疗患者,根据患者有无发生不良反应将其分为对照组(45例,未发生不良反应)和研究组(40例,发生不良反应)。对比两组治疗前后RDW联... 目的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联合凝血七项对异位妊娠输血治疗不良反应的意义。方法选取85例异位妊娠输血治疗患者,根据患者有无发生不良反应将其分为对照组(45例,未发生不良反应)和研究组(40例,发生不良反应)。对比两组治疗前后RDW联合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结果两组输血前RDW、PT、APTT、TT、FIB、D-D、ATⅢ、FD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RDW、PT、APTT、TT、FIB、D-D、ATⅢ、FDP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DW联合凝血七项应用于异位妊娠输血治疗患者中,能够有效评估输血后的相关不良反应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分布宽度 凝血七项 异位妊娠输血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国内外血液安全监测报告若干数据指标的比较与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谢东甫 黄霞 +3 位作者 杨俊鸿 孙洁 张晰 何涛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3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通过对国内外血液安全监测(haemovigilance,HV)报告中若干指标性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阐述各HV系统的特点和当前血液安全基本状况,探讨国内HV工作的发展方向。方法国际HV报告来自英国、法国、荷兰、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和美国等HV系统... 目的通过对国内外血液安全监测(haemovigilance,HV)报告中若干指标性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阐述各HV系统的特点和当前血液安全基本状况,探讨国内HV工作的发展方向。方法国际HV报告来自英国、法国、荷兰、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和美国等HV系统的2020年度报告,国内HV报告来自中国输血协会血液安全监测专业委员会发布的2020年度血液安全监测报告。从上述HV报告中选择若干指标型数据予以分析,包括献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播感染、输血相关死亡和输血相关肺部并发症。结果各国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为0.0022%(英国),最高为3.2550%(澳大利亚);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为0.0141%(德国),最高为0.3580%(法国);输血传播感染发生率最低为百万分之0.72(英国),最高为百万分之14.33(澳大利亚);输血相关死亡发生率最低为百万分之0.77(澳大利亚),最高为百万分之11.47(英国)。结论在已建立了成熟有效的HV系统的国家或地区,输血是高度安全的。各HV系统监测范围和判定标准的不同使得相关数据呈现极大差异。相较于国际HV系统,国内HV数据尚不全面,较复杂输血不良反应如肺部并发症的报告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安全监测 献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传播感染
下载PDF
2019—2021年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玉红 王娜 +1 位作者 刘玉振 成琳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4期641-644,共4页
目的 探究2019—2021年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符合国家《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的83 927例血液样本的资料,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分布特点... 目的 探究2019—2021年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符合国家《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的83 927例血液样本的资料,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分布特点;对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 83 927例患者中,过敏总发生率(0.63%)高于体温过高(0.35%)、溶血(0)与其他(0)(P<0.05)。在83 927例输血患者中,出现输血不良反应者825例,发生率为0.98%,其中2019年输血不良反应总数232例,2020年输血不良反应总数271例,2021年输血不良反应总数322例;输血不良反应中,以过敏为主,共530例,占比0.63%;输血类型中,红细胞类及血浆类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2019年各类输血的过敏发生率、红细胞类输血中体温过高的发生率均高于2020、2021年(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输血史、过敏史、原发性血液疾病史、血制品是否滤除白细胞均为影响患者输血发生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液中心输血不良反应多以过敏为主,女性、老年人、存在输血史、过敏史及原发性血液疾病史以及血制品未滤除白细胞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临床需加强对该类患者的关注,为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早期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不良反应 调查 影响因素 血液中心
下载PDF
嗜酸性粒细胞联合hs-CRP对输血后不良反应的预测价值
15
作者 陈雪梅 贺小艳 +3 位作者 邓文斌 赵小燕 肖潇 姚力偀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92-96,共5页
目的分析嗜酸性粒细胞(EOS)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输血后不良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2年1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5例接受输血治疗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输血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分为对照组(没有出现... 目的分析嗜酸性粒细胞(EOS)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输血后不良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2年1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5例接受输血治疗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输血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分为对照组(没有出现输血后不良反应)与研究组(出现输血后不良反应),分别有44和41例。两组接受输血治疗,比较两组输血前后血清EOS、hs-CRP差值,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输血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输血前后血清EOS、hs-CRP差值对输血后不良反应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组输血次数>2次、发血至输血时间≥30 min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科室分布、基础疾病、吸烟史、饮酒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输血前后血清EOS、hs-CRP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输血次数>2次[OR=3.589(95%CI:1.477,8.724)]、发血至输血时间≥30 min[OR=3.881(95%CI:1.597,9.431)]、输血前后血清EOS差值升高[OR=2.765,95%CI:1.138,6.720)]、输血前后血清hs-CRP差值升高[OR=3.050,95%CI:1.255,9.411)]是输血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输血前后血清EOS差值、输血前后血清EOS差值及两者联合预测发生不良反应的敏感性分别为70.73%(95%CI:0.419,0.753)、73.17%(95%CI:0.428,0.783)、70.73%(95%CI:0.405,0.772),特异性分别为75.00%(95%CI:0.469,0.851)、68.18%(95%CI:0.434,0.725)、88.64%(95%CI:0.573,0.912),AUC分别为0.679(95%CI:0.569,0.776)、0.644(95%CI:0.533,0.745)、0.823(95%CI:0.726,0.898)。结论输血前后血清EOS、hs-CRP差值可用于预测输血后不良反应,且两者联合的预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后不良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 超敏C反应蛋白 预测价值
下载PDF
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常规疗法治疗早产儿贫血的效果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寅 《中国民康医学》 2023年第23期87-89,共3页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常规疗法治疗早产儿贫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该院收治的94例贫血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疗法(铁剂+维生素)治疗,研究组...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常规疗法治疗早产儿贫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该院收治的94例贫血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疗法(铁剂+维生素)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网织红细胞(Ret)百分比、血红蛋白(Hb)、铁蛋白(SF)]水平、神经行为发育[格赛尔发育量表(Gesell)]评分、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血清白细胞介素-23(IL-23)水平、不良反应率和治疗期间输血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87%(46/47),高于对照组的82.98%(3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Ret百分比,Hb、SF水平,以及Gesel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IL-17、IL-2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期间输血率为17.02%(8/47),低于对照组的36.17%(17/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常规疗法治疗早产儿贫血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神经行为发育评分,改善血常规指标水平,降低输血率和IL-17、IL-23水平,效果优于单纯常规疗法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红细胞生成素 早产儿贫血 血常规 神经行为发育 输血率 白细胞介素 不良反应
下载PDF
某三甲医院2021~2022年276例输血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周姗姗 荆亚楠 +4 位作者 侯晓燕 薛亚飞 张媛媛 黄霞 王敏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3年第1期38-43,共6页
目的分析本院临床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我院提供科学、安全的输血措施。方法通过临床输血管理系统统计本院2021年1月~2022年9月进行输血治疗的总人次,收集此时间段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例数及类别,分析受血者... 目的分析本院临床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我院提供科学、安全的输血措施。方法通过临床输血管理系统统计本院2021年1月~2022年9月进行输血治疗的总人次,收集此时间段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例数及类别,分析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与年龄、性别、输血史、输注的血液成分、疾病类型等的关系。结果期间接受输血治疗92377人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76例,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0.30%,血小板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0.70%),其次为新鲜冰冻血浆和悬浮红细胞(0.50%和0.31%)。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0.11%、0.05%和0.004%,过敏反应分别为0.06%(红细胞)、0.64%(血小板)和0.16%(血浆)。悬浮红细胞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0.23%)高于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0.04%),过敏反应发生率无差别(0.06%和0.07%);新鲜冰冻血浆(0.50%)过敏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血浆制品;浓缩血小板(1.09%)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单采血小板(0.65%)。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科室为血液内科,其次为肾移植科。不同年龄、有无输血史、输注不同血液成分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输注的血液成分以及患者本身因素有关,临床输血时应综合多因素,选择合适的血液品种,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医院应完善输血不良反应上报体系,加强医护人员输血相关知识培训,增强输血不良反应上报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输血 输血不良反应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过敏反应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成分输血及部分输血反应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文皓 赵佑山 +1 位作者 肖超 常春康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8期689-693,共5页
目的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s,MDS)患者输血及输血反应以实现单病种输血管理持续改进。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MDS输血患者诊疗信息,包括成分输血(悬浮红细胞和/或单采血小板)及输血反应。结果799例... 目的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s,MDS)患者输血及输血反应以实现单病种输血管理持续改进。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MDS输血患者诊疗信息,包括成分输血(悬浮红细胞和/或单采血小板)及输血反应。结果799例MDS患者平均输注红细胞(27.46±43.11)单位,血小板(16.41±24.81)单位,输血量与性别和血型无关。输血反应发生率18.27%(146/799)。最常见的依次为迟发性血型血清学反应(delayed serologic transfusion reaction,DSTR)9.01%(72/799)、非溶血性发热反应4.76%(38/799)和过敏反应4.38%(35/799)。与全体入组输血患者相比,DSTR女性多见(P<0.05),年龄较大,RBC用量较高(P均<0.01);86.11%为Rh系统(62/72),40.28%含有≥2个抗体(29/72);部分患者DSTR产生时间与RBC输注量无关。结论MDS输血患者人均输血量高、输血反应尤其是DSTR风险较大。建议为MDS患者制定严格限制输血计划,并使用Rh表型匹配红细胞血液制品。探讨MDS患者不同时期的免疫状态有助于为DSTR发病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治疗措施并可适当调整抗体筛查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殖性肿瘤 成分输血 输血反应 迟发性血型血清学反应
下载PDF
骨科手术输血后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与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林娇雅 刘自强 +2 位作者 胡建超 张耀明 袁红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1-77,共7页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输血后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并在其基础上初步构建预测模型,为骨科手术输血后不良反应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四川省人民医院行骨折手术治疗、符合输血指征且骨科手术输血后出现不良...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输血后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并在其基础上初步构建预测模型,为骨科手术输血后不良反应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四川省人民医院行骨折手术治疗、符合输血指征且骨科手术输血后出现不良反应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按照1∶1随机纳入同期该院行骨折手术治疗且需要骨折手术输血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骨折类型、血型分布、输注血制品类型、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身体质量指数、病史、麻醉分级、输血史、过敏史、发血至输血时间、血清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水平等,采用单因素分析及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骨科手术输血后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根据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初步构建骨科手术输血后不良反应预测模型,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骨折类型、血型分布、输注血制品类型、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体质量指数、病史、麻醉分级、Hb、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史、过敏史、发血至输血>0.5 h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RP、TNF-α、ICAM-1、MMP-9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TNF-α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特异性均最高,分别为0.900(95%CI:0.883,0.915)、92.7%(95%CI:0.685,0.749)、90.9%(95%CI:0.629,0.74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输血史[O^R=2.856(95%CI:1.185,6.883)]、过敏史[O^R=4.334(95%CI:1.423,13.200)]、发血至输血时间>0.5 h[O^R=3.020(95%CI:1.329,6.863)]、CRP≥12.980 mg/L[O^R=4.699(95%CI:1.478,14.940)]、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93.512 pg/mL[OR=3.124(95%CI:1.171,8.334)]、TNF-α≥103.434 ng/mL[O^R=2.983(95%CI:1.501,5.928)]、ICAM-1≥225.901 ng/mL[O^R=2.275(95%CI:1.210,4.277)]和MMP-9≥401.915 ng/mL[O^R=3.962(95%CI:1.521,10.32)]是骨科手术输血后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将临床相关指标CRP、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TNF-α、ICAM-1、MMP-9纳入预测模型,Logit(P)=-32.180+1.547×CRP+1.139×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1.093×TNF-α+0.822×ICAM-1+1.377×MMP-9。结果表明预测模型预测骨科手术输血后不良反应的临界值为31.764,AUC为0.937(95%CI:0.908,0.967),敏感性为94.2%(95%CI:0.769,0.901),特异性为96.4%(95%CI:0.776,0.925)。预测模型敏感性优于各项指标单独预测。结论CRP、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TNF-α、ICAM-1、MMP-9与骨科手术输血后不良反应有关,因此临床进行骨科手术时可参考影响因素及其预测模型的风险预警作用,给予针对性干预,以降低骨科手术输血后不良反应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后不良反应 骨科手术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C反应蛋白 肿瘤坏死因子-Α 细胞间黏附分子-1 预测模型
下载PDF
C反应蛋白和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在青年输血不良反应危险因素分析中的作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楠 张怡宇 +1 位作者 谢双锋 黎燕玲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5-341,共7页
[目的]探讨青年患者发生输血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及与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及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2月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66例青年患者资料,做为观察组;对照组则随机选取未发生输血反应,且入院年... [目的]探讨青年患者发生输血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及与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及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2月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66例青年患者资料,做为观察组;对照组则随机选取未发生输血反应,且入院年月、科室、疾病、血制品类型、性别与观察组分别对应的66例青年患者。分析两组患者年龄、输血史、过敏史、输血前静脉血CRP及EO%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输血前静脉血CRP与EO%对输血不良反应预测的效能,并使用回归分析对危险因素进一步验证。[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患者输血前CRP更高;观察组发生过敏性输血反应(ATR)患者输血前CRP更高,有输血史者占比更高,输血前EO%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入不同血液品种对发生ATR和FNHTR具有差异性(P<0.05)。输血前CRP对诊断FNHTR的ROC曲线下面积0.889,最佳截断值18.05 mg/L(P<0.05);输血前CRP对诊断ATR的ROC曲线下面积0.749,最佳截断值为17.6 mg/L(P<0.05)。[结论]输血前C反应蛋白水平是青年患者发生FNHTR和ATR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诊断价值;EO%对输血不良反应的预测价值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人 输血不良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 C反应蛋白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