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ecialty Balloons and Vessel Prepping in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1
作者 Katon Harwood Ariana Harwood James Cappola III 《Open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2022年第2期95-102,共8页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PAD) is a global disease that affects more than 200 million individuals worldwide with an ever-increasing prevalence rate from year to year.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treatments include ever...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PAD) is a global disease that affects more than 200 million individuals worldwide with an ever-increasing prevalence rate from year to year.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treatments include everything from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to surgical revascularization or percutaneous angioplasty (PTA). Percutaneous Angioplasty (PTA) has become the primary treatment for this disease with the use of focal force and scoring balloons for vessel prepping. The practice of vessel prepping looks to limit the effect of angioplasty on vessel dissection and recoiling in the infrainguinal region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plaque buildup in the vessel. Plaque morphology and rise in incidence of in-stent restenosis can determine which balloon device is best used when restoring a vessel. Some of the different brands we review in this chapter include Peripheral Cutting Balloons by Boston Scientific, Chocolate PTA by Medtronic, Angiosculpt balloon by Philips, and VascuTrak by BARD. In review of Angiosculpt balloon by Philips: The study concluded that the one-year data supports the notion that the AngioSculpt Scoring Balloon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treatment option for infrapopliteal,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in patients with critical limb ischemia. Whereas: Peripheral cutting balloons (PCBs) by Boston Scientific have been used for in-stent restenosis, resistant lesions, small vessels, bifurcations, aortaostial lesions, and saphenous vein graft lesions. This chapter will discuss different focal force and scoring balloon devices available to treat different plaque morphology and usefulness for in-stent restenosis resolution. We will review the evidence associated with each brand of device and the factors that should be accounted for before making a decision on which to use for your pati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vessel Prepping Percutaneous Angioplasty
下载PDF
Bridging long gap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using skeletal muscle-derived multipotent stem cells 被引量:6
2
作者 Tetsuro Tamak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4期1333-1336,共4页
Long gap peripheral nerve injuries usually reulting in life-changing problems for patients. Skeletal muscle derived-multipotent stem cells (Sk-MSCs) can differentiate into Schwann and perineurial/endoneurial cells, ... Long gap peripheral nerve injuries usually reulting in life-changing problems for patients. Skeletal muscle derived-multipotent stem cells (Sk-MSCs) can differentiate into Schwann and perineurial/endoneurial cells, vascular relating pericytes, and endothelial and smooth muscle cells in the damaged peripheral nerve niche. Application of the Sk-MSCs in the bridging conduit for repairing long nerve gap injury resulted favorable axonal regeneration, which showing superior effects than gold standard therapy--healthy nerve autograft. This means that it does not need to sacrifice of healthy nerves or loss of related functions for repairing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ipheral nerve support cells Schwann cells perineurium endoneurium cytokine paracrine effect blood vessel formation
下载PDF
多元结构柔性支架在复杂外周血管中的力学行为
3
作者 申祥 王磊 +2 位作者 孙鹏 王炎 田润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60,共9页
自膨式NiTi合金支架逐渐被广泛用于治疗人体的外周动脉狭窄,但由于外周动脉复杂的生理环境与高频次的弯曲变形,传统结构的支架在植入后的治疗效果仍不理想,并且伴随着较高的疲劳断裂风险。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具有多元结构的柔性支... 自膨式NiTi合金支架逐渐被广泛用于治疗人体的外周动脉狭窄,但由于外周动脉复杂的生理环境与高频次的弯曲变形,传统结构的支架在植入后的治疗效果仍不理想,并且伴随着较高的疲劳断裂风险。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具有多元结构的柔性支架,基于有限元计算分析了新型支架在多重狭窄型外周血管环境中,斑块偏心率对支架柔顺性、扩张均匀性、外周血管管腔通畅率和血管及斑块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外周血管模型中,新型柔性支架的柔顺性、扩张均匀性和血管管腔通畅率均优于常规支架;在多重狭窄型血管中,斑块的偏心率越大,新型支架柔顺性能越好,在偏心率为25%的斑块模型中,支架扩张均匀性最差,管腔通畅率最大,斑块上的应力峰值最小。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面向多重狭窄的外周支架的优化设计和临床上支架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狭窄 多元结构 柔性支架 外周血管 力学行为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周围血管及雪旺细胞的影响
4
作者 郭璇珠 牛亚男 +4 位作者 夏佳宁 李梦 柴超欣 崔雨琦 陈丽萍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1期705-710,共6页
目的探究A型肉毒毒素(BONT/A)对坐骨神经损伤模型以及受损神经周围血管与雪旺细胞(SCs)的影响。方法将125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C)、对照组(Control)以及BONT/A组,对照组以及BONT/A组(6U·kg^(-1))又各分为7d组和21d组,每组25只。... 目的探究A型肉毒毒素(BONT/A)对坐骨神经损伤模型以及受损神经周围血管与雪旺细胞(SCs)的影响。方法将125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C)、对照组(Control)以及BONT/A组,对照组以及BONT/A组(6U·kg^(-1))又各分为7d组和21d组,每组25只。对照组和BONT/A组通过挤压法建立坐骨神经损伤模型,正常组不做处理。观察小鼠整体状态并用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评估其运动功能。髓鞘甲苯胺蓝(TB)染色观测坐骨神经再生修复情况。Western blot检测SCs标志物神经生长因子受体p75(p75NTR)、髓磷脂蛋白零(MPZ)以及血管标志物白细胞分化抗原簇34(CD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BONT/A促进SFI值恢复。髓鞘TB染色观测到BONT/A组在21d时坐骨神经恢复更显著。BONT/A能进一步增加p75NTR的表达,而对MPZ、BONT/A组在早期阶段其表达稍高,却在21d时显著降低MPZ的表达。BONT/A能随时间变化进一步促进血管标志物VEGF、CD34的表达。结论BONT/A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的神经再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增加损伤神经周围血管的生成,促进SCs的去分化和髓鞘再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周围神经损伤 神经再生 血管 雪旺细胞
下载PDF
Silk-based nerve guidance conduits with macroscopic holes modulate the vascularization of regenerating rat sciatic nerve
5
作者 Carina Hromada Patrick Heimel +10 位作者 Markus Kerbl LászlóGál Sylvia Nürnberger Barbara Schaedl James Ferguson Nicole Swiadek Xavier Monforte Johannes C.Heinzel Antal Nógrádi Andreas H.Teuschl-Woller David Hercher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2025年第6期1789-1800,共12页
Peripheral nerve injuries induce a severe motor and sensory deficit. Since the availability of autologous nerve transplants for nerve repair is very limited, alternative treatment strategies are sought, including the ... Peripheral nerve injuries induce a severe motor and sensory deficit. Since the availability of autologous nerve transplants for nerve repair is very limited, alternative treatment strategies are sought, including the use of tubular nerve guidance conduits(tNGCs). However, the use of tNGCs results in poor functional recovery and central necrosis of the regenerating tissue, which limits their application to short nerve lesion defects(typically shorter than 3 cm). Given the importance of vascularization in nerve regeneration, we hypothesized that enabling the growth of blood vessels from the surrounding tissue into the regenerating nerve within the tNGC would help eliminate necrotic processes and lead to improved regeneration. In this study, we reported the application of macroscopic holes into the tubular walls of silk-based tNGCs and compared the various features of these improved silk^(+) tNGCs with the tubes without holes(silk^(–) tNGCs) and autologous nerve transplants in an 8-mm sciatic nerve defect in rat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and histological analyses, we were able to prove that the use of silk^(+) tNGCs induced the growth of blood vessels from the adjacent tissue to the intraluminal neovascular formation. A significantly higher number of blood vessels in the silk^(+) group was found compared with autologous nerve transplants and silk^(–), accompanied by improved axon regeneration at the distal coaptation point compared with the silk^(–) tNGCs at 7 weeks postoperatively. In the 15-mm(critical size) sciatic nerve defect model, we again observed a distinct ingrowth of blood vessels through the tubular walls of silk^(+) tNGCs, but without improved functional recovery at 12 weeks postoperatively. Our data proves that macroporous tNGCs increase the vascular supply of regenerating nerves and facilitate improved axonal regeneration in a short-defect model but not in a critical-size defect model.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further optimization of the macroscopic holes silk^(+) tNGC approach containing macroscopic holes might result in improved grafting technology suitable for future clinical u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xon regeneration blood vessel functional recovery macroporous nerve lesion peripheral nerve repair sciatic nerve silk-based nerve guidance conduit VASCULARIZATION
下载PDF
云南省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管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易春秀 赵雅静 +1 位作者 张彩艳 郭子宏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78-83,共6页
目的探讨云南省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管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参与云南省《中国居民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项目并诊断为高血压行四肢血压监测的18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是否≥180... 目的探讨云南省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管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参与云南省《中国居民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项目并诊断为高血压行四肢血压监测的18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是否≥1800mm/s将对象分为动脉硬化组(AS组)和非动脉硬化组(非AS组),分别有522、1306例。采集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腰围、吸烟、饮酒、饮茶、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UA)、肌酐(Cr)、糖化血红蛋白(HbA1c)、葡萄糖(GLU)、血浆肾素浓度(PRC)、血浆醛固酮浓度(PAC)、醛固酮/肾素(ARR)、尿微量白蛋白(UALB)、尿肌酐(Ucr)、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ACR)、baPWV。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管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AS组男性比例、BMI、吸烟、饮茶、DBP较非AS组低(P<0.05),年龄、糖尿病、收缩压(SBP)、较非AS组高(P<0.05)。两组饮酒、腰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S组HbA1C、GLU、HDL-C、LDL-C、TC、Cr、UALB、ACR较非AS组高(P<0.05),Ucr、PRC较非AS组低(P<0.05)。两组TG、UA、PAC、A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03(95%CI:1.087,1.120)]、平均SBP[OR=1.035(95%CI:1.024,1.045)]和Cr[OR=1.007(95%CI:1.002,1.012)]是导致外周血管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平均SBP、Cr指标升高可加重高血压患者血管损伤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外周血管 损伤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不同入路方式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周围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被引量:1
7
作者 胡晔 杨国华 +1 位作者 陈莹 药素毓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8期978-982,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方式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周围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接受PCI后发生周围血管并发症的1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股动脉组(n=51)和桡...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方式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周围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接受PCI后发生周围血管并发症的1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股动脉组(n=51)和桡动脉组(n=73)。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周围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共2673例患者接受PCI,股动脉入路429例,桡动脉入路2244例,PCI术后发生周围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4.6%(124/2673),其中,股动脉入路为11.9%(51/429),桡动脉入路为3.3%(73/2244)。两组患者冠心病分型、就诊情况、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慢性完全闭塞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动脉组患者出血、穿刺部位动脉狭窄/闭塞比例均低于桡动脉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少见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入路方式PCI治疗后周围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股动脉入路并发症中出血和穿刺部位动脉狭窄/闭塞所占的比例高于桡动脉入路,但股动脉入路还可能出现特有的后腹膜血肿和动静脉瘘,在临床实践中应注意区别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经导管介入诊疗 周围血管 并发症
下载PDF
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的轴突再生 被引量:1
8
作者 黄金生 张葛毅 +3 位作者 李森瑞 李江南 路来金 周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3期5314-5319,共6页
背景:研究表明淋巴管系统参与调控神经再生进程,外泌体具有细胞间通讯功能及多种生物学特性,由此可见淋巴管系统来源外泌体在周围神经损伤疾病治疗中具有巨大潜力。目的:探讨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轴突再生的作用... 背景:研究表明淋巴管系统参与调控神经再生进程,外泌体具有细胞间通讯功能及多种生物学特性,由此可见淋巴管系统来源外泌体在周围神经损伤疾病治疗中具有巨大潜力。目的:探讨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轴突再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体外通过EdU细胞增殖实验探究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对施万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2)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8),即假手术组、周围神经损伤组及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治疗组,假手术组仅显露右侧坐骨神经,其余2组右侧坐骨神经挤压后分别在神经外膜下注射PBS及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所有大鼠左侧坐骨神经均未做处理。术后28 d取各组大鼠双侧腓肠肌测量肌肉湿质量比,取右侧坐骨神经,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及Masson染色评价坐骨神经组织病理学变化及轴突排列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分析轴突再生情况。结果与结论:(1)与对照组相比,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显著增强了施万细胞的增殖能力,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术后28 d,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治疗组肌肉湿质量比显著高于周围神经损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周围神经损伤组相比,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治疗组轴突排列更加致密且有序,损伤所致轴突崩解和空泡变性现象较少;与周围神经损伤组相比,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治疗组NF200及S100β荧光强度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淋巴管内皮细胞来源外泌体通过促进施万细胞的增殖,提高NF200及S100β的蛋白表达来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轴突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细胞 外泌体 施万细胞 周围神经再生 周围神经淋巴管
下载PDF
鼠后肢缺血模型研究进展
9
作者 张永康 殷康力 +3 位作者 宗媛 刘家睿 王御震 曹烨民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13-921,共9页
鼠后肢缺血模型是用于研究外周动脉疾病的经典模型。迄今已有鼠动脉结扎法、介入栓塞法、光化学栓塞法、化学损伤、物理损伤和Ameroid收缩器法这六大类造模方法。本文梳理了鼠后肢动脉解剖,对后肢各个主要分支名称进行统一。介绍了鼠后... 鼠后肢缺血模型是用于研究外周动脉疾病的经典模型。迄今已有鼠动脉结扎法、介入栓塞法、光化学栓塞法、化学损伤、物理损伤和Ameroid收缩器法这六大类造模方法。本文梳理了鼠后肢动脉解剖,对后肢各个主要分支名称进行统一。介绍了鼠后肢缺血模型的造模和模型评价方法,并比较现有方法的差异和优缺点,指出鼠的品系、性别、年龄和麻醉方式对模型的可能影响。总之,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较全面的鼠后肢缺血模型的造模方法,为研究者根据研究方向选择模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肢缺血 外周动脉疾病 动物模型 鼠类 血栓 血管
下载PDF
下肢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在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作用及影像学特征
10
作者 马文尧 《当代医学》 2023年第2期148-150,共3页
目的分析下肢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在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作用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于本院检查的16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无糖尿病史者80名作为正常组。两组均进行下肢动脉血管超声检查... 目的分析下肢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在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作用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于本院检查的16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无糖尿病史者80名作为正常组。两组均进行下肢动脉血管超声检查,比较两组下肢动脉血管病变检出率及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血流量与血管内径,以X线数字造影血管造影术作为诊断依据,分析超声诊断效能。结果病例组下肢动脉血管病变检出率为56.25%,高于正常组的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血流量均少于正常组,血管内径均小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X线数字造影血管造影术作为诊断依据,诊断为下肢周围血管病变84例,超声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分别为95.24%、86.84%、91.25%。结论下肢动脉血管超声检查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诊断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血管 超声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 斑块形成 血管狭窄 血管闭塞
下载PDF
周围血管火器伤的急救与修复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主一 翁龙江 +2 位作者 郑达 王宇川 安梅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2期88-90,共3页
报道1979年3月~1987年2月收治的血管火器伤500例,经积极救治后痊愈465例,功能障碍15例,截肢13例,死亡7例。介绍了临床资料,讨论了血管火器伤的特点,急救,血管修复的指征,血管缺损修复的方法,影响肢体成活的因素以及积极防治并发症等。
关键词 周围血管 火器伤 创伤 急救 修复术
下载PDF
1620例次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分析 被引量:14
12
作者 严子才 刘莉 +3 位作者 张海波 王宁 李玉 阎英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32-736,共5页
目的分析在外周血管介入诊治中出现的严重并发症类型、发生原因、处置及结局,以提高认识和处理严重并发症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在1620例次外周血管介入诊治中所出现的严重并发症,每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生后给予的处置,以及最... 目的分析在外周血管介入诊治中出现的严重并发症类型、发生原因、处置及结局,以提高认识和处理严重并发症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在1620例次外周血管介入诊治中所出现的严重并发症,每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生后给予的处置,以及最后结局。结果在1620例次介入诊治中,在术中及术后1周内出现严重并发症共76例次,发生率为4.69%。出现的严重并发症达12种。大部分经处理后恢复正常,未遗留后遗症。部分患者遗留永久性合并症,如截瘫、下肢瘫痪、臀部肌肉坏死等。6例患者死亡。在死亡的6例患者中,4例同时发生肝功能衰竭及粒细胞缺乏症,1例死于腹膜后血肿及腹腔积血,1例死于肺栓塞。结论①多数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均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大部分与术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低和操作失当相关。②具备良好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慎重选择介入治疗的适应证,细心操作,是减少介入治疗中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严重并发症 外周血管
下载PDF
肺结节周围血管集中征在小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3
13
作者 奚日泉 谢道海 +1 位作者 胡春洪 丁乙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1998年第3期178-180,共3页
目的:探讨肺结节周围血管集中征的 CT 表现及病理机制。材料和方法:对45例孤立性肺结节进行3mm 以下的薄层 CT 扫描,病灶局部放大并采用适当的窗宽、窗位技术。结果:显示肺血管集中征22例,其中良性结节2例,小肺癌20例。结论:肺血管集中... 目的:探讨肺结节周围血管集中征的 CT 表现及病理机制。材料和方法:对45例孤立性肺结节进行3mm 以下的薄层 CT 扫描,病灶局部放大并采用适当的窗宽、窗位技术。结果:显示肺血管集中征22例,其中良性结节2例,小肺癌20例。结论:肺血管集中征对诊断周围型小肺癌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CT 薄层扫描有助于肺内良恶性病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周围血管集中 薄层 CT 周围型 肺癌 诊断
下载PDF
3.0T磁共振多站式多期相CE-MRA在外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袁飞 刘银社 +3 位作者 龙淼淼 袁滨 顾欣 高光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26-729,共4页
目的探讨3.0T MR多站式多期相三维增强血管造影(CE-MRA)在外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3例怀疑腹盆及下肢血管病变的病人。在3.0T MR上,自动移床四段多期相动态扫描,分析CE-MRA的图像质量及其对各种血管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全部病... 目的探讨3.0T MR多站式多期相三维增强血管造影(CE-MRA)在外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3例怀疑腹盆及下肢血管病变的病人。在3.0T MR上,自动移床四段多期相动态扫描,分析CE-MRA的图像质量及其对各种血管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图像显示清晰。其中19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的627支血管,MRA诊断重度狭窄和闭塞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4%和100%,阳性预测值81%,阴性预测值为99%。与DSA的诊断结果符合率是89%。结论3.0T MR多站式多期相CE-MRA,可获得高信噪比及超高分辨率的下肢动脉及静脉图像。具有安全、无创伤性,能准确诊断外周血管性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减影技术 血管疾病 周围血管
下载PDF
覆膜支架在外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朱西琪 刘林祥 +2 位作者 程永德 王永利 周兵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9期638-641,共4页
覆膜支架在外周血管病变中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和其他动静脉畸形,最近有人将其应用于创伤性病变和PTA、TIPS等介入操作之中,效果显著,但是术后内皮化进程较长以及较高的再狭窄率仍是困扰覆膜支架临床应用进一步发... 覆膜支架在外周血管病变中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和其他动静脉畸形,最近有人将其应用于创伤性病变和PTA、TIPS等介入操作之中,效果显著,但是术后内皮化进程较长以及较高的再狭窄率仍是困扰覆膜支架临床应用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支架 外周血管 再狭窄 内皮化
下载PDF
带血管蒂筋膜瓣(管)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炎之 张建一 +5 位作者 黄群武 刘远芳 曾志诚 杨科球 雷金屏 罗志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26-229,共4页
对20只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用邻近的带血管蒂筋膜瓣作了管状桥接。不同存活期组织学检查发现,管桥中及神经远侧残端均有再生纤维。逆行追踪和电生理学方法对再生纤维的功能检测证实,手术45天以后确有再生纤维通过管桥到达坐骨神经远端。荧... 对20只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用邻近的带血管蒂筋膜瓣作了管状桥接。不同存活期组织学检查发现,管桥中及神经远侧残端均有再生纤维。逆行追踪和电生理学方法对再生纤维的功能检测证实,手术45天以后确有再生纤维通过管桥到达坐骨神经远端。荧光染料包埋于管桥远侧的神经断端后,相应脊髓节段的灰质前角及脊神经节中均发现有标记细胞。电生理测试再生纤维动作电位阳性;神经传导速度部分恢复。以上结果提示,带血管蒂筋膜瓣(管)有可能作为一种新型的自体非神经桥接物供修复周围神经缺损之用,临床应用尚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蒂 筋膜瓣 桥接 周围神经缺损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大动脉炎外周血管病变的价值 被引量:17
17
作者 康卫华 赵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1年第10期1005-1006,共2页
目的 探讨大动脉炎外周血管病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方法 采用美国惠普公司生产的 85 0 0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 ,探头频率 7.5MHz ,对 5 0例大动脉炎患者外周血管进行二维超声、彩色及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 大动脉炎侵及血管... 目的 探讨大动脉炎外周血管病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方法 采用美国惠普公司生产的 85 0 0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 ,探头频率 7.5MHz ,对 5 0例大动脉炎患者外周血管进行二维超声、彩色及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 大动脉炎侵及血管分布 :头臂动脉为主 38例 ,其中锁骨下动脉 6例 ;主肾动脉 12例 ,合并血栓形成 3例。表现为病变动脉血管管壁增厚 ,管腔狭窄、闭塞 ,出现盗血。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大动脉炎有确切的价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炎 外周血管 彩色多普勒超声 诊断
下载PDF
应用Endo-PAT评价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美慧 吴延庆 +2 位作者 龚韧 张洪洲 程晓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62-564,共3页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以2014年5-7月,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拟行经右侧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和(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97例,收集患者基本资料,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和病变组,...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以2014年5-7月,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拟行经右侧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和(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97例,收集患者基本资料,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和病变组,均于术前及术后第2天应用Endo-PAT无创测定患者右手臂血管内皮功能指数(RHI),分析比较术后外周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正常组术前RHI为2.1±0.3,术后为1.6±0.2;病变组术前RHI为1.5±0.4,术后为0.8±0.3,所有患者术后第2天术侧外周血管RHI均低于术前,正常组和病变组术前与术后RHI差值各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组术前及术后术侧RHI均低于正常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介入术后可损伤外周血管内皮功能,在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病变组中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管 内皮功能 经桡动脉介入术 Endo-PAT
下载PDF
骨盆肿瘤术前栓塞对骨科手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向东 赵家宁 +1 位作者 吴文娟 张国川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40-342,共3页
目的探讨骨盆肿瘤术前栓塞对骨科手术后切口愈合的可能影响机制。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12年12月骨盆肿瘤患者119例,在骨盆肿瘤术前先行栓塞,观察骨科手术后切口愈合情况。119例中,65例栓塞材料以明胶海绵颗粒和明胶海绵条为主,为海绵组... 目的探讨骨盆肿瘤术前栓塞对骨科手术后切口愈合的可能影响机制。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12年12月骨盆肿瘤患者119例,在骨盆肿瘤术前先行栓塞,观察骨科手术后切口愈合情况。119例中,65例栓塞材料以明胶海绵颗粒和明胶海绵条为主,为海绵组;54例栓塞材料以弹簧钢圈为主、明胶海绵条为辅,为钢圈组。分别统计两组骨科手术后发生切口延迟愈合及不愈合患者的例数,并比较组间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骨科手术后,海绵组切口延迟愈合及不愈合11例,发生率为16.9%(11/65);钢圈组切口延迟愈合及不愈合2例,发生率为3.7%(2/5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末梢血管床的栓塞可能是骨盆肿瘤术前栓塞导致骨科手术后切口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的重要原因,通过改变栓塞材料有效的保护末梢血管床可以明显降低骨科手术后切口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肿瘤 栓塞 切口愈合 末梢血管
下载PDF
能谱CT低管电压对下肢血管成像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赵小英 赵金影 +2 位作者 吴兴旺 陈坚 刘斌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1-74,共4页
目的:探讨能谱CT低管电压技术对下肢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将72例行下肢CT血管成像(CTA)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三组管电压分别为120kV、100kV及80kV,其余扫描参数保持一致。根据原始图像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 目的:探讨能谱CT低管电压技术对下肢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将72例行下肢CT血管成像(CTA)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三组管电压分别为120kV、100kV及80kV,其余扫描参数保持一致。根据原始图像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图像对三组下肢动脉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测量血管CT值、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及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结果:1三组图像血管CT值C组最高,A组最低,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CNR、SN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辐射剂量C组最低,A组最高。与A组相比,B、C组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分别降低35.8%、34.9%、34.4%及65.8%、64.4%、64.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能谱CT下肢血管成像使用低管电压扫描可满足临床诊断需求,且可大大降低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管电压 下肢血管 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