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我国武术保护的研究 被引量:27
1
作者 毛景宇 李建钢 高鸿彬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34-37,共4页
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的内涵,指出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传统武术文化面临的危机,从日本、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得到启示,探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武术保护与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术文化 保护对策
下载PDF
优秀散打运动员上下肢有氧、无氧能力的特征及训练 被引量:3
2
作者 林友标 陈耀佳 章舜娇 《体育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20-123,共4页
对优秀散打运动员上下肢有氧、无氧能力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优秀散打运动员无氧和有氧代谢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提示构建优秀散打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量化的指标体系以及训练工作应注意相关指标的应用。通过对优秀散打运动员与其... 对优秀散打运动员上下肢有氧、无氧能力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优秀散打运动员无氧和有氧代谢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提示构建优秀散打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量化的指标体系以及训练工作应注意相关指标的应用。通过对优秀散打运动员与其它运动项目运动员有氧、无氧代谢能力和PWC_(170)值的比较分析,为散打运动员向相似的对抗类项目如跆拳道、拳击、柔道、摔跤转型以及科学选材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秀运动员 散打 有氧能力 无氧能力 上肢 下肢
下载PDF
武当武术之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彭云钊 许少峰 张赐郎 《体育科学研究》 2015年第5期5-10,共6页
为弘扬民族文化精髓,传承武当武术文化,采用文献资料、专家咨询、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制约武当武术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武当武术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保护与发展的后劲不足以及其产业化... 为弘扬民族文化精髓,传承武当武术文化,采用文献资料、专家咨询、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制约武当武术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武当武术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保护与发展的后劲不足以及其产业化发展滞后等是阻碍武当武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同时,针对这些问题,从武当武术作为非物质口头文化遗产保护的层面。建议:武当武术的保护应该是基于传承概念下的保护,并就武当武术的"静态"和"活态"保护阐述了自己的见解;武当武术的发展应该是基于保护、传承前提下的发展,要"与时俱进",勇敢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中,走产业化、竞技化和全民化的发展道路,力求在保护中求传承、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得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当武术文化 非物质口头文化遗产 保护 传承与发展
下载PDF
传统武术的非体育属性——马保国现象的喜剧性 被引量:5
4
作者 路云亭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82-88,共7页
传统武术钟情者马保国脆败于王庆民一事已成为一种公众事件,事件给很多中国传统武术关注者带来了心理冲击。马保国事件及其后续效应再度衡量了中国传统武术的本体价值,中国传统武术是一种充满喜感的戏剧而非体育,这种喜感精神是道德国... 传统武术钟情者马保国脆败于王庆民一事已成为一种公众事件,事件给很多中国传统武术关注者带来了心理冲击。马保国事件及其后续效应再度衡量了中国传统武术的本体价值,中国传统武术是一种充满喜感的戏剧而非体育,这种喜感精神是道德国家之特殊文化存在。中国的道德基础源于儒家的道德观,其核心是原始禁忌,其设计主体是史官或巫师,其文化主体是喜感元素。马保国的武术其实是一种民间杂艺的拼合物,与富有攻击力的尚武之术并无关系。马保国的人格也属于表演人格,其所捍卫的仅仅是一种喜剧的游戏性而非体育的科学性。中国人并不太喜欢纯而又纯之文化产品,马保国最终获得了民众的高度关注,与其极端捍卫中国本土的混成式演艺文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保国现象 传统武术 非体育属性 儒巫思想 喜剧文化
下载PDF
对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和再认识 被引量:4
5
作者 童建国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132-133,共2页
从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问题、困境入手,找出解决思路,以保护我国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武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思考
下载PDF
武术中的威慑仪式--时下社会习武者的戏仿想象 被引量:1
6
作者 路云亭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83-89,共7页
传统武术的钟情者经常在各种场合展示出一种貌似无所畏惧的情态,他们的勇气除来自爱好冒险的个性,更多的则源于其威慑仪式般的信念。社会武术习练者所操持的武术属于一种非尚武类武术,带有更多的精神性,而较少身体性特质。威慑仪式思维... 传统武术的钟情者经常在各种场合展示出一种貌似无所畏惧的情态,他们的勇气除来自爱好冒险的个性,更多的则源于其威慑仪式般的信念。社会武术习练者所操持的武术属于一种非尚武类武术,带有更多的精神性,而较少身体性特质。威慑仪式思维一度在中国的下层和上层社会都有影响力,并在中国传统武术中广有流布。中国传统武术的道德性要大于技击性,中国的道德文化由来已久,而道德主义一直是中国武打影视剧的固化主题,也是中国人恪守的基本精神信条。传统武术中大量的威慑仪式文化元素促使传统武术本体生发出诸多非体育元素,而高度神秘化的武术则更使其容易成为文艺作品,而很难成为纯然的现代体育项目。以威慑仪式想象代替实战的传统武术虽然有很好的智力启发功能,却以弱化近身搏击技能为前提。传统武术的江湖性大于体育性的缘由恰在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慑仪式 武术 非体育特质 表演性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高校传统武术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李颖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43-145,共3页
高等院校是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主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传承和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武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杂技与竞技"类项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切实加强高等院校传统武术的教育与传承,保护和发展我们的母... 高等院校是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主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传承和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武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杂技与竞技"类项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切实加强高等院校传统武术的教育与传承,保护和发展我们的母体文化,是未来高等院校体育课程发展的新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武术 高等教育
下载PDF
潮汕南枝拳进地方高校武术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陈福刁 林伟贤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84-88,共5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践演练与社团教学推广等科研方法,将潮汕南枝拳套路技术内容及其武德教育在韩山师范学院武术协会进行小范围的教学推广,探讨其做为高校武术教育课程的社会作用与现实意义.研究认为:南枝拳拳械套路短小精悍,...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践演练与社团教学推广等科研方法,将潮汕南枝拳套路技术内容及其武德教育在韩山师范学院武术协会进行小范围的教学推广,探讨其做为高校武术教育课程的社会作用与现实意义.研究认为:南枝拳拳械套路短小精悍,动作简练实用,便于学习与推广,在潮汕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将其做为武术教育课程内容在地方高校进行教学推广,符合高校课程教学的大纲要求,有利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的传承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汕地区 南枝拳 地方高校 武术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基于Director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媒体平台的研发——以“温州南拳”多媒体平台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余霄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第8期159-160,共2页
近几年,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词汇,而计算机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手段。本课题就是以"温州南拳"为主要研究对象,研发制作了基于Director的多媒体平台。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温州南拳 DIRECTOR
下载PDF
中国武术非体育功用探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马广林 陈威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第3期38-41,共4页
阐释中国武术的非体育功用发展特征,探析中国武术的非体育价值.研究表明,非体育角度下的中国武术发展呈由外而内技术理论化;由散而整体系系统化;由分而融内容多元化的特点,在非制度的习俗性规范、国家层面的政治性媒介、丰富的艺术性元... 阐释中国武术的非体育功用发展特征,探析中国武术的非体育价值.研究表明,非体育角度下的中国武术发展呈由外而内技术理论化;由散而整体系系统化;由分而融内容多元化的特点,在非制度的习俗性规范、国家层面的政治性媒介、丰富的艺术性元素、唯物辩证的哲学性理念等方面彰显其独特的非体育价值.提出应在武术挖掘、保护、研究工作中激活文化内生力,增进民族文化认同感;重视技击价值,促进武术均衡发展;加强遗产艺术化,延续民族优秀传统,在传播武术的同时辩证地看待武术,推动武术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文化 非体育 价值 武术
下载PDF
江西省高校非体育院系武术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11
作者 郭强 《宜春学院学报》 2009年第S1期159-160,共2页
以研究江西省高校非体育院系武术运动开展现状为目的,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科研方法,对我省高校非体育院系武术教学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武术在高校的普及与发展。
关键词 江西省高校 非体育院系 武术运动
下载PDF
对影响武术运动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闭宏仁 《体育科技》 2001年第4期29-31,40,共4页
武术运动员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他们的技战术 ,而且还取决于他们的智力水平 ,同时非智力因素也是影响他们获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提高武术运动员的语言思维能力和操作思维能力是提高武术运动员智力的重要举措 ;动机、兴趣、情感、意志、... 武术运动员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他们的技战术 ,而且还取决于他们的智力水平 ,同时非智力因素也是影响他们获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提高武术运动员的语言思维能力和操作思维能力是提高武术运动员智力的重要举措 ;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是影响武术运动员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树立从事武术运动的正确动机、培养强烈的武术兴趣、从武术运动和日常生活中磨练坚强的意志 ,养成百折不挠的坚定性格是武术运动员成功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 武术
下载PDF
宋元真武图像、信仰的演变与内涵再探
13
作者 许金凌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2-109,共8页
真武图像显示出“武神”和“非武神”两条发展序列,宋代已出现少量“非武神”真武像但仍以“武神”像居多。元明时期则出现了多样化的“非武神”真武像。学界对此转变发生的时间和原因仍有争议。本文关注元代出现的描述真武于武当山修... 真武图像显示出“武神”和“非武神”两条发展序列,宋代已出现少量“非武神”真武像但仍以“武神”像居多。元明时期则出现了多样化的“非武神”真武像。学界对此转变发生的时间和原因仍有争议。本文关注元代出现的描述真武于武当山修炼时的灵应故事和版画图像的特殊表达,定义真武修真像为束双髻、披松萝衣的装扮,认为元代真武信仰演化出修真意涵,双髻真武修真像是“非武神”真武像发展的源头和信仰转型的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武神真武像 真武修真像 宋元道教 真武灵应故事
原文传递
浙江省2017-2019年部分新报告HIV/AIDS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蒋均 杨介者 +3 位作者 徐云 罗明宇 陈琳 潘晓红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601-1606,共6页
目的分析浙江省新报告HIV/AIDS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的性伴及相关行为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收集浙江省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新报告HIV/AIDS在确证HIV感染前的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伴类型和行为特征。采用多重对应分析方... 目的分析浙江省新报告HIV/AIDS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的性伴及相关行为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收集浙江省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新报告HIV/AIDS在确证HIV感染前的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伴类型和行为特征。采用多重对应分析方法分析调查对象社会人口学特征与性伴类型间的关系。结果共调查406例HIV/AIDS,均为确证HIV感染前发生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者,男性占67.2%(273/406),25~49岁占59.1%(240/406)。调查对象自我报告在确证HIV感染前仅有临时性伴、仅有固定性伴、有临时及固定性伴的分别占36.0%(146/406)、52.0%(211/406)、12.0%(49/406)。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伴不同类型的调查对象婚姻、职业、月均收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重对应分析结果显示,月均收入≤3000元、个体户、已婚与仅有临时性伴存在关联;服务行业、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与仅有固定性伴存在关联;企业职员、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月收入≥5000元与有临时及固定性伴存在关联。结论2017-2019年浙江省部分新报告HIV/AIDS在确证HIV感染前发生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的比例较高,应采取积极干预措施,提高普通人群健康意识,降低危险性行为传播HIV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艾滋病 异性性传播 非婚 非商业
原文传递
河南省2015-2020年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AIDS特征和流行趋势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樊盼英 马彦民 +4 位作者 聂玉刚 刘洋 赵东阳 张国龙 李宁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835-1839,共5页
目的分析2015-2020年河南省新报告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AIDS的特征和流行趋势变化。方法从我国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下载2015-2020年河南省新报告≥15岁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AIDS个案信息,应用SPSS 22.0软件描述和分析病例的... 目的分析2015-2020年河南省新报告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AIDS的特征和流行趋势变化。方法从我国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下载2015-2020年河南省新报告≥15岁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AIDS个案信息,应用SPSS 22.0软件描述和分析病例的特征和流行趋势。结果 2015-2020年河南省新报告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AIDS 10 877例,占HIV/AIDS总数的构成比由2015年的32.6%增长至2020年的35.5%(趋势χ^(2)=81.880,P<0.01);男女性别比1.9∶1(7 105∶3 772),年龄(45.5±15.8)岁,逐年增加(F=5.184,P<0.01),以40-59岁年龄组为主,女性病例中<50岁组的构成比逐年减少(趋势χ^(2)=69.888,P<0.01);主要分布在HIV早期流行地区(驻马店市、南阳市、周口市、商丘市)和郑州市,与首次CD4+T淋巴细胞(CD4)<200个/μl病例集中的地区一致;首次CD4M(P_(25),P_(75))为298(143,462)个/μl,首次CD4 <200个/μl的构成比随时间无明显变化,首次CD4≥500个/μl的构成比逐年减少(趋势χ^(2)=18.961,P<0.01)。结论河南省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传播HIV/AIDS总体疫情呈上升趋势,以男性、已婚、初中、农民或民工、40-59岁为主,提示需关注农村地区和中年人群,结合生物学和社会学因素特点,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控制艾滋病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异性性传播 非婚 非商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