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placement of annular domain with trapezoidal domain in computational modeling of nonaqueous-phase-liquid dissolution-front propagation problems 被引量:2
1
作者 赵崇斌 Thomas POULET Klaus REGENAUER-LIEB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5期1841-1846,共6页
In order to simulate the instability phenomenon of a nonaqueous phase liquid(NAPL) dissolution front in a computational model, the intrinsic characteristic length is commonly used to determine the length scale at whic... In order to simulate the instability phenomenon of a nonaqueous phase liquid(NAPL) dissolution front in a computational model, the intrinsic characteristic length is commonly used to determine the length scale at which the instability of the NAPL dissolution front can be initiated. This will require a huge number of finite elements if a whole NAPL dissolution system is simulated in the computational model. Even though modern supercomputers might be used to tackle this kind of NAPL dissolution problem, it can become prohibitive for commonly-used personal computers to do so.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work i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or not the whole NAPL dissolution system of an annular domain can be replaced by a trapezoidal domain, so as to greatly reduce the requirements for computer efforts. The related simulation result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when the NAPL dissolution system under consideration is in a subcritical state, if the dissolution pattern around the entrance of an annulus domain is of interest, then a trapezoidal domain cannot be used to replace an annular domain in the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 of the NAPL dissolution system.However, if the dissolution pattern away from the vicinity of the entrance of an annulus domain is of interest, then a trapezoidal domain can be used to replace an annular domain in the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 of the NAPL dissolution system. When the NAPL dissolution system under consideration is in a supercritical state, a trapezoidal domain cannot be used to replace an annular domain in the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 of the NAPL dissolution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aqueous phase liquid(napl) trapezoidal domain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 dissolution front instability
下载PDF
非水相流体(NAPLs)在黄土中的持留特征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锐 张富仓 +1 位作者 王国栋 时新玲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4-17,共4页
试验测定了粘土和砂土二种土壤在不同容重下水气、PCE气和水NAPL的毛管压力与饱和度的关系曲线。研究发现,容重对二种土壤毛管压力与饱和度关系有明显影响,随着容重的增大,束缚水饱和度和进气值或置换压力增加;相同容重下,重壤土的束缚... 试验测定了粘土和砂土二种土壤在不同容重下水气、PCE气和水NAPL的毛管压力与饱和度的关系曲线。研究发现,容重对二种土壤毛管压力与饱和度关系有明显影响,随着容重的增大,束缚水饱和度和进气值或置换压力增加;相同容重下,重壤土的束缚水饱和度大于砂壤土的,而砂壤土残留PCE含量大于重壤土。根据压力与饱和度的关系曲线,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但由于毛管压力与饱和度关系曲线在多相流研究中极为重要,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试验手段进行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重 砂壤土 土壤 关系曲线 试验 特征研究 残留 束缚水饱和度 黄土 毛管压力
下载PDF
上海软黏土的非水相有机液体固结渗透仪渗透试验
3
作者 高彦斌 居奕含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43-1550,共8页
在饱和黏性土的非水相有机液体(NAPL)渗透试验中,NAPL-土的相互作用易导致土样收缩而产生侧壁渗漏,影响试验结果的可靠性。采用固结渗透仪开展了上海淤泥质黏土的煤油渗透试验,研究竖向固结压力pv的大小和土样结构性对侧壁渗漏以及试验... 在饱和黏性土的非水相有机液体(NAPL)渗透试验中,NAPL-土的相互作用易导致土样收缩而产生侧壁渗漏,影响试验结果的可靠性。采用固结渗透仪开展了上海淤泥质黏土的煤油渗透试验,研究竖向固结压力pv的大小和土样结构性对侧壁渗漏以及试验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絮凝结构的原状土样在pv为50 kPa、200 kPa下均存在侧壁渗漏,测得的渗透系数偏大,在pv=400 kPa下可得到可靠的试验结果。对于分散结构的重塑土,在pv=400 kPa下仍然存在侧壁渗漏。根据原状土样的孔径分布以及在pv=400 kPa下的渗透试验结果,讨论了上海淤泥质黏土中NAPL渗透的基本特性,对了解沿海软黏土中NAPL类污染物的迁移特征有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水相有机液体 渗透试验 饱和黏性土 侧壁渗漏 固结渗透仪
下载PDF
污染地块中NAPL相污染源存在的判定方法改进及软件开发 被引量:1
4
作者 杜方舟 施小清 康学远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75-182,195,共9页
当污染地块中非水相液体(NAPL)相污染源位置未知时,空间上稀疏的钻孔和土壤采样常会漏判污染地块中NAPL相污染源的存在。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同时基于土壤和地下水采样数据判别污染地块中NAPL相污染源是否存在的改进方法。与土壤中污染... 当污染地块中非水相液体(NAPL)相污染源位置未知时,空间上稀疏的钻孔和土壤采样常会漏判污染地块中NAPL相污染源的存在。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同时基于土壤和地下水采样数据判别污染地块中NAPL相污染源是否存在的改进方法。与土壤中污染物浓度分布相比,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分布较为连续,故综合考虑土壤-地下水采样数据可有效降低漏判污染地块中NAPL相污染源存在的风险,该改进方法首先基于土壤采样数据建立筛选模型,对土壤中检出的有机物进行相平衡分配,以估算NAPL相质量,从而判别土壤中NAPL相污染源是否存在;若土壤中未发现NAPL相污染源存在,则进一步分析地下水中溶解相有机物的检出浓度与有效溶解度之间的关系,以判定污染地块中NAPL相污染源是否存在。为便于场地实践,基于该改进方法开发了相应的界面可视化软件,并通过典型案例对该改进方法和软件可靠性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证明该改进方法和软件计算结果可靠,表明综合考虑地下水监测数据可有效减少仅基于钻孔揭露和土壤采样数据导致的漏判污染地块中NAPL相污染源存在的风险,可为污染地块调查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地下水污染 有机污染 非水相液体(napl)相 污染地块调查
下载PDF
电热耦合强化非均质介质中三氯乙烯DNAPL的迁移去除 被引量:7
5
作者 耿竹凝 刘波 +2 位作者 黄菀 李广贺 张芳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911-1918,共8页
在氯代烃污染场地修复中,电阻加热技术因不受地层条件影响、污染物修复效率高等特点在氯代烃污染地块修复中得到了广泛关注,但仍存在用电量大、能耗较高等问题.通过创建基于脉动直流电的电热耦合修复体系,以三氯乙烯为模拟污染物,比较... 在氯代烃污染场地修复中,电阻加热技术因不受地层条件影响、污染物修复效率高等特点在氯代烃污染地块修复中得到了广泛关注,但仍存在用电量大、能耗较高等问题.通过创建基于脉动直流电的电热耦合修复体系,以三氯乙烯为模拟污染物,比较了其与传统基于交流电模式的电阻加热技术在修复非均质介质三氯乙烯重质非水相液体(DNAPL,dense nonaqueous-phase liquid)时的去除效率及能耗,分析了造成其修复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电热耦合体系下介质的增温幅度明显优于交流电体系,最高温度可达100℃,而交流电体系最高温度仅为70℃,这表明脉动直流电通过引入电极水电解反应提高了介质电导率,从而达到更高的温度,进一步促进了污染物的加热挥发作用.反应结束后,电热耦合体系中三氯乙烯主要集中在阴极侧,而交流电体系中三氯乙烯无定向分布特征,表明电热耦合体系中的直流电场可通过电渗析作用增强三氯乙烯向阴极的定向迁移.经过48 h持续反应,脉动直流电体系对三氯乙烯DNAPL的去除率为88%,可较同等电压下交流电体系提升2.2倍,而能耗仅为1.92kW·h/(log·kg),是交流电体系的32%.研究显示,利用脉动直流电加热可通过强化相变迁移和电渗析定向迁移效应共同作用于三氯乙烯去除,有效提高三氯乙烯DNAPL的去除率,降低体系修复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氯乙烯 重质非水相液体 原位热修复 脉动直流电
下载PDF
地下水污染试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6
作者 叶为民 金麒 +1 位作者 黄雨 唐益群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51-255,共5页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众多学者有关污染物在含水层中的运移规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介绍了地下水污染试验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据此认为,三维弥散,各向异性含水层介质中污染物的迁移,非饱和土层中的污染物多相迁移和吸力的关系等将成为今后地下...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众多学者有关污染物在含水层中的运移规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介绍了地下水污染试验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据此认为,三维弥散,各向异性含水层介质中污染物的迁移,非饱和土层中的污染物多相迁移和吸力的关系等将成为今后地下水污染传播研究的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污染 弥散 napl 污染物
下载PDF
轻非水相液体在地下环境中的运移特征与模拟预测研究 被引量:41
7
作者 郑德凤 赵勇胜 王本德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21-325,共5页
通过自行设计制备的二维砂箱模拟轻非水相液体 (LNAPL)在湿润多孔介质中的渗漏 ,得出LNAPL在地下环境中的入渗、迁移及分布规律 ,并利用多相流体理论对其污染机理进行分析。在实验基础上建立模型来预测渗漏的基本特征 ,即渗流带中污染... 通过自行设计制备的二维砂箱模拟轻非水相液体 (LNAPL)在湿润多孔介质中的渗漏 ,得出LNAPL在地下环境中的入渗、迁移及分布规律 ,并利用多相流体理论对其污染机理进行分析。在实验基础上建立模型来预测渗漏的基本特征 ,即渗流带中污染锋面扩展速度和透镜体的最终形状 ,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较为接近。这种预测模型对控制和治理地下水中LNAPL污染是至关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非水相液体 地下环境 运移 模拟预测 污染锋面
下载PDF
非水反相液相色谱法测定枸杞子中β-胡萝卜素含量 被引量:19
8
作者 李忠 彭光华 +1 位作者 陈露 张声华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37-538,共2页
应用甲醇-乙酸乙酯(5055,V/V)为流动相,在ODS反相柱上采用外标法测定了3种不同产地枸杞子中β-胡萝卜素的含量。方法简便、快速,重现性好。β-胡萝卜素的检测线性范围为1.0~5.0mg/L,r=0.9998,... 应用甲醇-乙酸乙酯(5055,V/V)为流动相,在ODS反相柱上采用外标法测定了3种不同产地枸杞子中β-胡萝卜素的含量。方法简便、快速,重现性好。β-胡萝卜素的检测线性范围为1.0~5.0mg/L,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7.1%,变异系数为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水 反相 液相色谱法 Β-胡萝卜素 枸杞子
下载PDF
饱和介质中重非水相液体运移的数值模拟及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7
9
作者 施小清 吴吉春 +3 位作者 刘德朋 江思泯 孙媛媛 徐红霞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9-307,共9页
采用T2VOC程序对重非水相液体(DNAPLs)在饱和介质中的迁移和分布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以一个夹粘土透镜体的砂层介质为例,采用三相毛管压力函数Parker模型和二相毛管压力vanGenuchten函数,对比细透镜体对重非水相液体运移的影响.进而探... 采用T2VOC程序对重非水相液体(DNAPLs)在饱和介质中的迁移和分布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以一个夹粘土透镜体的砂层介质为例,采用三相毛管压力函数Parker模型和二相毛管压力vanGenuchten函数,对比细透镜体对重非水相液体运移的影响.进而探讨分析了三相毛管压力函数模型参数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毛管压力函数的不同会影响DNAPLs的运移,Parker模型较van Genuchten模型所反映出介质对DNAPLs的阻滞和滞留作用更强.进气压力对非均质介质中DNAPLs入渗分布的饱和度将有显著的影响.对Parker模型中的nαw、n以及孔隙度和饱和渗透率的敏感性分析对比发现,敏感性程度的高低顺序依次是孔隙度>n>饱和渗透率>αn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非水相液体 T2VOC 敏感性 毛管压力 Parker模型 VAN Genuchten函数
下载PDF
非水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迁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富仓 康绍忠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44-751,共8页
从非水相流体(NAPLs)在多孔介质中的持留特性、渗透特征、迁移的数学模型以及试验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综述了非水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迁移理论的研究进展。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今后非水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迁移理论研究的方... 从非水相流体(NAPLs)在多孔介质中的持留特性、渗透特征、迁移的数学模型以及试验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综述了非水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迁移理论的研究进展。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今后非水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迁移理论研究的方向和发展趋势,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关键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水相流体(napls) 多孔介质 迁移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多孔介质中非水相流体运移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5
11
作者 胡黎明 邢巍巍 吴照群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51-955,共5页
针对多孔介质中水、气和非水相流体(NAPLs)的多相流动特点,建立了非水相流体(NAPLs)污染物迁移模型,分析了非水相流体在土壤非饱和区和地下水系统中的运移规律。通过有限元数值解对轻非水相流体和重非水相流体在土壤系统中的迁移过程进... 针对多孔介质中水、气和非水相流体(NAPLs)的多相流动特点,建立了非水相流体(NAPLs)污染物迁移模型,分析了非水相流体在土壤非饱和区和地下水系统中的运移规律。通过有限元数值解对轻非水相流体和重非水相流体在土壤系统中的迁移过程进行模拟,得到了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污染范围。计算结果表明,数值模拟方法能够合理地描述非水相流体的运移过程和污染特征。土体渗透性和污染物残余饱和度是其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水相流体 数值模拟 污染物迁移 环境岩土工程
下载PDF
非水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阿立哌唑的含量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红菊 蒋晔 郝晓花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63-563,共1页
关键词 非水流动相(nonaqueous mobile phase)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eversed-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阿立哌唑(aripiprazole)
下载PDF
地下水循环井修复技术与应用:关键问题、主要挑战及解决策略 被引量:17
13
作者 蒲生彦 王宇 王朋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8-86,F0003,共10页
地下水循环井(Groundwater Circulation Well,GCW)作为一种原位修复技术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技术可以耦合吹脱、空气注入、气相抽提、生物修复和化学氧化等多种修复技术,有望实现轻非水相液体(LNAPL)、重非水相液体(DNAPL)及部分... 地下水循环井(Groundwater Circulation Well,GCW)作为一种原位修复技术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技术可以耦合吹脱、空气注入、气相抽提、生物修复和化学氧化等多种修复技术,有望实现轻非水相液体(LNAPL)、重非水相液体(DNAPL)及部分无机物的同步去除。GCW修复技术充分利用了井内空间安装处理装置,有效避免了传统抽出处理技术能耗高、扰动大的缺陷,为地下水原位修复开辟了新思路。综述了GCW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进展,梳理和总结了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系统组成,提出了GCW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和主要挑战,并对该技术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场地地下水有机污染原位修复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有机污染 原位修复 地下水循环井(GCW) 非水相液体
下载PDF
非饱和土中多相流动的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 被引量:5
14
作者 胡黎明 邢巍巍 周小文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62-166,共5页
针对多孔介质中水、气和非水相流体的多相流动特点,建立了描述非水相流体污染物迁移问题的数学模型。采用离心模型试验和数值分析的方法模拟了土壤非饱和区中的多相流动过程,得到了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污染范围。模型试验和数值分析... 针对多孔介质中水、气和非水相流体的多相流动特点,建立了描述非水相流体污染物迁移问题的数学模型。采用离心模型试验和数值分析的方法模拟了土壤非饱和区中的多相流动过程,得到了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污染范围。模型试验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轻非水相流体在地表泄漏后,会在重力作用下进入非饱和土体并向下迁移,部分滞留于土体孔隙中;到达地下水位时会浮在水面上并且继续侧向运移;水文地质条件对非饱和土中多相流动特征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水相流体 离心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多相流动 环境岩土工程
下载PDF
饱和区中非水相有机物溶解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洪 李鑫钢 +2 位作者 徐世民 黄国强 姜斌 《化学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9-52,共4页
地下环境中非水相有机污染物通常会成为地下水污染的持久性污染源,因而更好地了解非水相污染物溶解的过程对于地下水污染和治理会有很大的帮助。采用实验室二维砂箱模拟饱和区地下水流动条件下,非水相甲基叔丁基醚溶解过程,主要考察非... 地下环境中非水相有机污染物通常会成为地下水污染的持久性污染源,因而更好地了解非水相污染物溶解的过程对于地下水污染和治理会有很大的帮助。采用实验室二维砂箱模拟饱和区地下水流动条件下,非水相甲基叔丁基醚溶解过程,主要考察非水相液体初始饱和度、分布区域大小和地下水流速对于溶解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非水相溶解过程初期水相中质量浓度很高,接近于溶解度,之后逐渐降低进入拖尾期;非水相初始饱和度越高流出质量浓度出现最高点的时间越晚,完全溶解所需时间越长;地下水流速提高会使平衡溶解期变短,而且会减少完全溶解所需的时间;非水相液体源范围越大,出口峰值质量浓度越高,但是峰值出现时间越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水相液体 甲基叔丁基醚 地下水 溶解
下载PDF
水和土壤环境非水溶相污染物的表面活性剂增效修复机制 被引量:3
16
作者 马玉新 郑西来 +1 位作者 史凤梅 李玉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51-454,458,共5页
分析了表面活性剂和非水溶相有机污染物在水和土壤环境中的相互作用,以及表面活性的特性,解释了表面活性剂增效修复水和土壤环境中非水溶相污染物的机制。表面活性剂溶液通过增溶作用和增流作用,驱除地下水含水层中的非水相液体以及吸... 分析了表面活性剂和非水溶相有机污染物在水和土壤环境中的相互作用,以及表面活性的特性,解释了表面活性剂增效修复水和土壤环境中非水溶相污染物的机制。表面活性剂溶液通过增溶作用和增流作用,驱除地下水含水层中的非水相液体以及吸附于土壤颗粒物上的污染物,提高地下水和土壤中憎水性有机污染物的现场修复速率。增效修复效果依赖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污染物和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特性、污染物的溶解性和土壤类型等。表面活性剂能增加化合物的溶解度,降低与水的界面张力,并形成乳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土壤和地下水增效修复 临界胶束浓度 非水溶相流体(napls)
下载PDF
反应电离质谱法测定有机单体氯同位素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桂建业 张晶 +3 位作者 张辰凌 陈宗宇 刘菲 陈焕文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7-243,共7页
反应电离质谱法是在质谱的离子源内引入一种或多种反应气体,与被测样品在电离的同时发生离子分子反应,并形成某种特征离子并提供特定信息的技术。传统的有机单体氯同位素(CSIA-Cl)测试需要通过复杂的转换技术将较大分子的有机物转化为... 反应电离质谱法是在质谱的离子源内引入一种或多种反应气体,与被测样品在电离的同时发生离子分子反应,并形成某种特征离子并提供特定信息的技术。传统的有机单体氯同位素(CSIA-Cl)测试需要通过复杂的转换技术将较大分子的有机物转化为简单的小分子以供同位素分析。为了克服现有的有机单体氯同位素分析方法的缺点,本研究通过引入甲烷气,使用最简单的反应质谱—化学电离源质谱获得了干净的^(35)Cl^-(m/z 35)和^(37)Cl^-(m/z 37),无干扰碎片,完全克服了同质异位素的干扰。通过优化电离能量和采集模式,提高了方法的稳定性;通过控制反应气流量、优化灯丝电流,基本保证了测试的精度。以三氯乙烯(TCE)和四氯乙烯(PCE)为例进行了原理验证,并通过氯代烃、氯代苯和有机氯杀虫剂等多种目标物的验证考察了其通用性。方法的灵敏度有了较大提高,痕量进样量时,标准偏差基本控制在2.0‰以内。反应电离质谱法为有机单体氯同位素分析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电离质谱法 有机单体同位素 氯代有机物 同质异位素 地下水 非水溶相
下载PDF
正己烷萃取去除模拟阴-非混合表面活性剂土壤淋洗液中的重非水相液体 被引量:2
18
作者 朱瑞佳 赵保卫 +1 位作者 吴咏琪 马婵媛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91-794,共4页
研究了利用正己烷液-液萃取去除阴-非混合表面活性剂土壤淋洗液中的重非水相液体(DNAPLs)的可行性及表面活性剂浓度、溶剂/水比例和无机盐等因素对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正己烷作为溶剂可使氯苯(CB)从不同配比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研究了利用正己烷液-液萃取去除阴-非混合表面活性剂土壤淋洗液中的重非水相液体(DNAPLs)的可行性及表面活性剂浓度、溶剂/水比例和无机盐等因素对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正己烷作为溶剂可使氯苯(CB)从不同配比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失水山梨聚氧乙烯醇醚(Tween 80)的混合表面活性剂(3∶1,1∶1,1∶3)溶液中有效的去除,去除率分别达87.2%—96.9%,94.4%—97.0%和95.9%—98.5%,表面活性剂浓度对去除效果没有显著影响;溶剂/水的比例增大,去除率增大,实验中选择油水比为1∶10;无机盐的存在可提高阴-非混合表面活性剂的增溶效果,但对去除效果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己烷 萃取 阴-非混合表面活性剂 重非水相液体
下载PDF
非水液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黄中5种游离蒽醌类化合物 被引量:3
19
作者 朱颖 陈璇 白小红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9年第5期375-377,共3页
目的利用非水液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大黄中游离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方法利用自制的液相微萃取装置,以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为溶剂载体,正己醇为萃取溶剂,供相为甲醇,接受相为1mmol/LNaOH,搅拌速度为1500r/min,萃取时间... 目的利用非水液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大黄中游离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方法利用自制的液相微萃取装置,以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为溶剂载体,正己醇为萃取溶剂,供相为甲醇,接受相为1mmol/LNaOH,搅拌速度为1500r/min,萃取时间为50min。萃取结束,接受相在434nm处进行HPLC分析。结果在优化的液相微萃取条件下,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的线性范围、回收率、精密度和检测限分别为:0.015~13.2、0.075~11.2、0.085~12.8、0.096~14.4、0.117~17.6μg/ml;103.8%~106.1%;2.5%~5.2%和2.9~20.0ng/ml。结论本法选择性高,有机溶剂消耗少,能快速、准确地测定大黄药材中游离蒽醌类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属 蒽醌类 非水液相微萃取
下载PDF
可控缓释技术在地下水原位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蒲生彦 陈文英 +1 位作者 王宇 李博文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237-2244,共8页
当前地下水有机污染日趋严重,传统的原位修复技术存在反向扩散、修复效率低等缺陷,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可控缓释技术可延长反应活性组分的释放速率和释放时间,在地下水有机修复中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梳理和总结了可控... 当前地下水有机污染日趋严重,传统的原位修复技术存在反向扩散、修复效率低等缺陷,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可控缓释技术可延长反应活性组分的释放速率和释放时间,在地下水有机修复中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梳理和总结了可控缓释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现状,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做出展望,以期为实际的地下水修复工程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控缓释材料 地下水污染 原位修复 重质非水相液体(Dnapl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