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介导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norA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寒冬 钟利 +7 位作者 闫宏钧 彭勋 王守云 杨丽敏 赵培利 苗亮 李丹 房雷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51-855,共5页
目的研究导致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金葡菌norA基因的介导机制。方法 K-B纸片扩散法测定细菌敏感性(Kirby-Bauer法),研究两种FQNS在菌体内的蓄积量,通过Real-time PCR方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norA基因的表达。结果两种药物在敏感菌菌体... 目的研究导致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金葡菌norA基因的介导机制。方法 K-B纸片扩散法测定细菌敏感性(Kirby-Bauer法),研究两种FQNS在菌体内的蓄积量,通过Real-time PCR方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norA基因的表达。结果两种药物在敏感菌菌体内的稳态蓄积浓度明显高于耐药菌,所有实验菌株中均检测到norA基因的存在,经RealTime PCR扩增后,检测到高度耐药菌株的norA基因表达量较敏感菌菌株平均norA基因表达量高0~8倍;中度耐药菌株的norA基因表达量较敏感菌株高5~17倍。结论推测norA基因表达增加是菌体内药物蓄积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菌株的耐药可能没有norA基因参与,即使有norA基因参与,起作用也不相同;可能有其他外排泵共同参与金葡菌的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喹诺酮 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药 外排泵 nora基因
下载PDF
氟喹诺酮类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norA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钟利 黄永茂 +1 位作者 唐凌 陈寒冬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51-753,共3页
目的研究氟喹诺酮类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norA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荧光测定法研究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AUz及其诱导耐药菌中的蓄积量及能量抑制剂羰氰氯苯腙(CCCP)对蓄积量的影响,应用狭线杂交法检测细菌norA基... 目的研究氟喹诺酮类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norA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荧光测定法研究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AUz及其诱导耐药菌中的蓄积量及能量抑制剂羰氰氯苯腙(CCCP)对蓄积量的影响,应用狭线杂交法检测细菌norA基因转录水平。结果氟喹诺酮类药物在诱导耐药菌SAUz-16中的蓄积量明显低于其亲代株SAUz,加入CCCP后,亲水性氟喹诺酮类药物在SAUz-16菌体中蓄积量增加,但仍未达到亲代株的稳态水平,诱导耐药菌SAUz-16 norA基因转录水平高于其亲代菌SAUz。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可导致norA基因表达增加,norA基因表达增加导致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泵出增加是药物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体内蓄积量减少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氟喹诺酮类药物 nora基因 主动外排泵
下载PDF
金黄色葡萄球菌norA基因探针的制备 被引量:3
3
作者 钟利 冯萍 +2 位作者 范昕建 吕晓菊 雷秉钧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41-542,584,共3页
目的 研究制备 nor A基因介导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的 Dig- nor A基因探针。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制备 Dig- nor A基因探针。结果  PCR法制备 Dig- nor A基因探针简便易行 ,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探... 目的 研究制备 nor A基因介导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的 Dig- nor A基因探针。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制备 Dig- nor A基因探针。结果  PCR法制备 Dig- nor A基因探针简便易行 ,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探针 ,所得探针有较高的敏感性 ;Dig- nor A基因探针安全、易操作 ,标记探针可长期保存。结论 为进一步研究 n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聚合酶链反应 nora基因 探针 氟喹诺酮类药物 耐药性
下载PDF
金黄色葡萄球菌氟喹诺酮耐药性与NorA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4
4
作者 杜锐 韩文瑜 雷连成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6-68,共3页
提取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总RNA,应用荧光定量RT-PCR对多药耐药转运蛋白NorA基因mRNA表达水平进行定量检测的结果表明:中度耐药(CIP)的菌株(4mg/L≤MIC≤64mg/L)NorA基因mRNA表达水平为敏感菌株的5~17倍.强耐药菌株(MIC≥128mg/... 提取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总RNA,应用荧光定量RT-PCR对多药耐药转运蛋白NorA基因mRNA表达水平进行定量检测的结果表明:中度耐药(CIP)的菌株(4mg/L≤MIC≤64mg/L)NorA基因mRNA表达水平为敏感菌株的5~17倍.强耐药菌株(MIC≥128mg/L)为敏感菌的1~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氟喹诺酮 耐药性 nora基因 MRNA表达水平
下载PDF
金黄色葡萄球菌norA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钟利 冯萍 +4 位作者 范昕建 吕晓菊 夏培元 雷秉钧 俞汝佳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54-357,共4页
目的研究norA基因介导的金葡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PCR法制备DIG-norA基因探针;点杂交及狭线杂交检测细菌norA基因及其转录水平。结果所有实验菌株均检测到norA基因;诱导耐药菌SA2-16的norA基因转录水平明显高于其亲代株,... 目的研究norA基因介导的金葡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PCR法制备DIG-norA基因探针;点杂交及狭线杂交检测细菌norA基因及其转录水平。结果所有实验菌株均检测到norA基因;诱导耐药菌SA2-16的norA基因转录水平明显高于其亲代株,临床分离耐药菌norA基因转录水平略高于敏感菌,但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细菌在环丙沙星1/10MIC浓度中生长,未见norA基因转录增加。结论norA基因可能为金葡菌的结构基因,诱导耐药菌药物泵出增加的原因在于norA基因转录的增加,norA基因介导的耐药在不同的耐药菌株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葡菌 氟喹诺酮类药物 nora基因 主动外排泵
下载PDF
金葡菌多重耐药基因norA的原核表达及其抗体制备 被引量:1
6
作者 周学章 于录 +2 位作者 李乾学 邓旭明 张艳萍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604-607,共4页
按金葡菌多重耐药转运蛋白N orA的编码序列设计引物,以金葡菌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出基因norA中约1155bp的cDNA片段,将所得片段与pM D 18-T载体连接,转化到感受态大肠埃希菌JM 109中,成功地筛选到阳性克隆,其质粒测序结果与文献报道一... 按金葡菌多重耐药转运蛋白N orA的编码序列设计引物,以金葡菌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出基因norA中约1155bp的cDNA片段,将所得片段与pM D 18-T载体连接,转化到感受态大肠埃希菌JM 109中,成功地筛选到阳性克隆,其质粒测序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从阳性克隆中提取质粒,经N d eⅠ和X hoⅠ酶切,回收1155bp的目的片段,定向克隆到pET-28a(+)表达载体中,转化至感受态大肠埃希菌DH 5α中,提取质粒,再次转化到BL 21(DE 3)中,成功筛选到阳性克隆。经IPTG诱导阳性菌,通过SDS-PAGE检测出norA部分基因的表达。利用得到的纯化蛋白免疫家兔,并通过间接EL ISA法检测抗体效价,证明得到相应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葡菌 nora基因 原核表达 抗体
下载PDF
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药耐药基因norA的克隆及其原核表达 被引量:1
7
作者 于录 邓旭明 张文亮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49-552,共4页
按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转运蛋白NorA的编码序列设计引物,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出norA基因中1 155 bp cDNA片段,将所得片段与pMD18-T载体连接,转化到感受态大肠杆菌JM109中,成功地筛选到阳性克隆,其质粒测序结果与文... 按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转运蛋白NorA的编码序列设计引物,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出norA基因中1 155 bp cDNA片段,将所得片段与pMD18-T载体连接,转化到感受态大肠杆菌JM109中,成功地筛选到阳性克隆,其质粒测序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从阳性克隆中提取质粒,经NdeⅠ和XhoⅠ酶切,回收1 155 bp目的片段,定向克隆到pET-28a(+)表达载体中,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DH5α,提取质粒,再次转化到BL21(DE3)中,成功地筛选到阳性克隆。经IPTG诱导阳性菌,通过SDS-PAGE检测出norA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nora基因 克隆 原核表达
下载PDF
野生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株norA基因敲除菌株的构建及其耐药性变化
8
作者 冯俊明 夏培元 +2 位作者 肖光夏 秦孝建 熊丽蓉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220-223,共4页
目的探讨norA基因在野生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中的作用。方法用DNA重组技术构建金黄色葡萄球菌norA基因敲除株并测定其对3种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值。结果成功构建了野生型金黄色葡... 目的探讨norA基因在野生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中的作用。方法用DNA重组技术构建金黄色葡萄球菌norA基因敲除株并测定其对3种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值。结果成功构建了野生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株的norA基因敲除菌株,且其MIC值均有一定程度下降。结论 norA基因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中起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a基因 基因敲除 耐药 最小抑菌浓度
下载PDF
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郑东钧 宋诗铎 祁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1期808-810,共3页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凝固酶阳性和阴性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 应用 PCR-RFL P、PCR- SSCP技术及利血平逆转实验 ,检测 gyr A基因的突变及 nor A基因的表达。结果  40株凝固酶阳性(70 .2 %)和 2 8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凝固酶阳性和阴性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 应用 PCR-RFL P、PCR- SSCP技术及利血平逆转实验 ,检测 gyr A基因的突变及 nor A基因的表达。结果  40株凝固酶阳性(70 .2 %)和 2 8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77.8%)检出 gyr A基因 84位点突变 ;4株未检测出 84位点突变的菌株SSCP带型与标准菌株 SA42和 SA 42 R均不同 ;利血平逆转实验发现 88%的凝固酶阳性和 72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存在 nor A耐药表型 ;36株凝固酶阳性和 2 0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涉及两种耐药机制。结论  gyr A基因 84位点突变可能是喹诺酮类药物靶位耐药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他位点突变也可能存在 ;多数临床耐药分离株靶位改变和膜耐药双重耐药机制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药机制 氟喹诺酮 葡萄球菌 GYRA基因 nora基因
下载PDF
烧伤创面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及其norA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冯俊明 夏培元 +2 位作者 肖光夏 秦孝建 熊丽蓉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5-279,共5页
目的探讨野生型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nora基因及其启动子的突变情况。方法分离并筛选出10株烧伤创面的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norA基因及其启动子进行测序并分析其改变。结果共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87株,它们对万古霉素100%敏感,... 目的探讨野生型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nora基因及其启动子的突变情况。方法分离并筛选出10株烧伤创面的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norA基因及其启动子进行测序并分析其改变。结果共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87株,它们对万古霉素100%敏感,对奎奴普汀和呋喃妥因也有很高的敏感性,而对其余抗生素的耐药率则非常高;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阳性率达到91.7%。所有10株实验菌的nora基因编码区都有1349位G→A的点突变,也就是氨基酸的291位处存在Gly(甘氨酸)→Asp(天冬氨酸)的突变。利血平逆转实验提示10株细菌对三种抗生素的MICs值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norA基因突变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葡萄球菌 金黄色 抗药性 nora基因 点突变
原文传递
norA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表皮葡萄球菌氟喹诺酮耐药性的关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叶亚菲 夏忠弟 +2 位作者 邓俊 李一柯 范志茹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9年第11期2041-2043,共3页
目的:探讨表皮葡萄球菌多药转运蛋白norA基因表达水平与氟喹诺酮耐药性的关系。方法:收集临床分离表皮葡萄球菌菌株,用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检测50株表皮葡萄球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筛选出耐药和敏感菌株,以标准菌株ATCC12228作为对... 目的:探讨表皮葡萄球菌多药转运蛋白norA基因表达水平与氟喹诺酮耐药性的关系。方法:收集临床分离表皮葡萄球菌菌株,用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检测50株表皮葡萄球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筛选出耐药和敏感菌株,以标准菌株ATCC12228作为对照;提取表皮葡萄球菌的总RNA,应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检测表皮葡萄球菌多药转运蛋白norA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所有菌株均检测到norA基因,临床分离耐药菌株norA基因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敏感菌株,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的表皮葡萄球菌norA基因过度表达,其可能是表皮葡萄球菌耐药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葡萄球菌 实时定量RT—PCR nora基因 氟喹诺酮类药物
原文传递
鹰嘴豆芽素A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排系统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2
12
作者 邹丹 谢鲲鹏 +2 位作者 王海婷 陈禹先 谢明杰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204-1211,共8页
【目的】MRSA外排系统是其对多种药物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为此研究鹰嘴豆芽素A对MRSA外排系统的抑制作用。【方法】以MRSA41577为供试菌株,通过二倍稀释法、双平板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鹰嘴豆芽素A对MRSA41577的抑制作用及其对外排系统... 【目的】MRSA外排系统是其对多种药物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为此研究鹰嘴豆芽素A对MRSA外排系统的抑制作用。【方法】以MRSA41577为供试菌株,通过二倍稀释法、双平板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鹰嘴豆芽素A对MRSA41577的抑制作用及其对外排系统的影响;通过RT-PCR检测加药前后MRSA41577外排蛋白norA的表达量;SDS-PAGE检测加药前后与MRSA41577外排相关蛋白的变化,并用液相色谱质谱仪进行鉴定确认。【结果】鹰嘴豆芽素A本身无抑菌活性,但鹰嘴豆芽素A和环丙沙星联合作用后,MRSA41577对环丙沙星的敏感性显著提高,其中40μg/mL的鹰嘴豆芽素A能使环丙沙星对MRSA41577的MIC从64μg/mL降低到8μg/mL,且作用强度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经鹰嘴豆芽素A处理MRSA41577后,菌体内环丙沙星的蓄积量随着药物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处理15min时与对照组相比,菌体内环丙沙星蓄积量增加了83%(P﹤0.01),与阳性对照利血平的作用效果相当。鹰嘴豆芽素A能降低MRSA41577的norA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鹰嘴豆芽素A和环丙沙星作用MRSA41577 16h后,norA的相对表达量降低了65%,其抑制效果优于阳性对照利血平的48%。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鹰嘴豆芽素A作用MRSA4157716h后,与对照组相比菌体的蛋白谱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与外排系统相关的蛋白除norA蛋白明显减少外,ABC转运体ATP结合蛋白也明显减少。【结论】鹰嘴豆芽素A是MRSA41577的外排泵抑制剂,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降低MRSA41577菌体内norA基因的表达量,进而减少norA蛋白的表达量,来抑制MRSA41577对环丙沙星等药物的排出而恢复其对药物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鹰嘴豆芽素A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nora基因 外排蛋白
原文传递
临床分离耐氟喹诺酮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郑东钧 宋诗铎 +3 位作者 祁伟 官兰 郭文学 胡文芝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30-133,共4页
为了解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和PCR单链构象多态分析(SSCP)技术及利血平逆转实验,分别检测31株临床分离耐环丙... 为了解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和PCR单链构象多态分析(SSCP)技术及利血平逆转实验,分别检测31株临床分离耐环丙沙星(MIC≥4μg/ml)金葡菌株gyrA基因的突变及norA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31株菌中有22株检出gyrA基因84位点突变,有28株在利血平逆转实验中对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的MIC同时降低,表明存在norA耐药表型。同时涉及以上两种耐药机制的至少有20株。结果提示:临床分离的耐药菌株耐氟喹诺酮机制大多同时涉及药物作用的靶位改变和细菌的膜耐药,即双重耐药机制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喹诺酮 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药性
原文传递
Study of the anti-MRSA activity of Rhizoma coptidis by chemical fingerprinting and broth microdilution methods 被引量:6
14
作者 LUO Jiao-Yang YAN Dan YANG Mei-Hua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5期393-400,共8页
AIM: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 is a pathogenic bacterium that causes both hospital- and community-acquired infections, and for which single-drug treatments are becoming less efficient. Rhiz... AIM: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 is a pathogenic bacterium that causes both hospital- and community-acquired infections, and for which single-drug treatments are becoming less efficient. Rhizoma coptidis has been used for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in China to treat diarrhea, fever, and jaundice. In this study, the anti-MRSA activity of Rhizoma coptidis is examined and its effective components sought. METHODS: The mecA and norA genes were determined by PCR amplification and sequencing. Drug susceptibility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ATCC43300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VITEK2 compact system. The chemical fingerprint of Rhizoma coptidi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HPLC and preparativ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the anti-MRSA activity was determined using an improved broth microdilution method. RESULTS: The drug susceptibility test revealed that the 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 phenotype of the strain changed in comparison to penicillin-sensitive Staphylococcus aureus. Ten batches of Rhizoma coptidis showed anti-MRSA activity on the norA-negative Staphylococcus aureus strain, as well as the strain that contained a norA gene. The spectrum-effect relationship revealed that the berberine alkaloids were the effective components, within which berberine, coptisine, palmatine, epiberberine,, and jatrorrhizine were the major components. CONCLUSION: This study lays a foundation for in vivo studies of Rhizoma eoptidis a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component dru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SA Rhizoma coptidis mecA and nora gene Broth microdilution method Preparative liquid chromatograph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