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uanggang Intrusive Complexin Northern Tongbai Area:Island-Arc Tectonic Environment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被引量:3
1
作者 Zhang Li Zhang Hongfei Faculty of Earth 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3期37-41,共5页
The Huanggang intrusive complex in northern Tongbai area was formed in Early Paleozoic. It mainly consists of ultra basic, basic, intermediate and acid rocks, dominated by intermediate and basic rocks. The complex be... The Huanggang intrusive complex in northern Tongbai area was formed in Early Paleozoic. It mainly consists of ultra basic, basic, intermediate and acid rocks, dominated by intermediate and basic rocks. The complex belongs to calc alkaline series.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show that the complex was derived from the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of co source magma.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omplex was formed in island arc tectonic environment and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or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Erlangping back arc basin. Thus, the subduction of the back arc basin can induce the island arc type magmatism similar to the one formed in the setting of ocean plate sub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anggang intrusive complex island arc tectonic environment geochemistry northern Tongbai area north qinling.
下载PDF
The Paleozoic Huoshenmiao iron skarn deposit in the Tongbai area of North Qinling Orogen,China:Insights from garnet U-Pb dating and geological constraints
2
作者 Mingchun CHAI Hao HU +2 位作者 Jianwei LI Shiguang DU Linfeng HO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SCD 2021年第12期2172-2189,共18页
The Qinling Orogen is a composite orogenic belt that can be subdivided into the North and South Qinling,broadly separated by the Shangdan suture zone.These two orogenic belts were generated by subduction-collisional p... The Qinling Orogen is a composite orogenic belt that can be subdivided into the North and South Qinling,broadly separated by the Shangdan suture zone.These two orogenic belts were generated by subduction-collisional processes in the Early Paleozoic and Late Triassic,respectively.During the 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the eastern portion of the Qinling Orogen was tectonically reactivated due to westerly subduction of the Izanagi plate underneath the East China continental margin.The Qinling Orogen is well-endowed with numerous Au,Mo,Ag-Pb-Zn deposits that predominantly formed in the Late Tri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with rare Paleozoic varieties documented.In this study,we present garnet and zircon U-Pb dating results to show that the Huoshenmiao iron skarn deposit in the Tongbai area of North Qinling orogenic belt formed in the Early Silurian and is genetically related to subduction-related magmatism.The Huoshenmiao deposit consists of lenticular and stratiform orebodies that contain massive or densely disseminated magnetite variably associated with garnet,diopside,epidote,hornblende,and actinolite.Garnets from iron ores are andradite and grossular in composition(Ad_(83.1)Gr_(13.3)-Ad_(86.5)Gr_(10.2))and characterized by enrichment in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s(ΣLREE=57.85-103.82 ppm)and depletion in heavy rare earth elements(ΣHREE=5.50-11.34 ppm),with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u and Ce anomalies(δEu of 1.09-1.89 andδCe of 1.39-1.69).These compositional signatures are distinc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garnets in the ore-hosting metamorphic rocks that are typically dominated by almandine,spessartine and grossular(Al_(47.4)Sp_(30.4)Gr_(13.8)-Al_(51.9)Sp_(24.8)Gr_(17.6)),depleted in LREE(0.14-0.69 ppm),enriched in HREE(95.68-841.60 ppm)and have pronounced negative Eu anomalies(δEu=0.24-0.51).In addition,garnets from iron ores of the Huoshenmiao deposit contain abundant daughter mineral-bearing,multiphase fluid inclusions,further confirming their hydrothermal origin.Two samples of those hydrothermal garnets yield U-Pb dates of 437±9 Ma and 437±10 Ma(2σ),revealing a Paleozoic mineralization event that has long been ignored and rarely documented.These garnet dates agree well with zircon U-Pb dates of 438±4 Ma to 436±3 Ma for a gabbroic diorite and 430±4 Ma for a granite intrusion in close proximity of the mine,supporting a possible genetic link between the iron mineralization and Early Silurian magmatism.The Paleozoic intrusions are enriched in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LILEs:Ba,K,Sr)and LREEs,depleted in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HFSEs:Nb,Ta,P,Ti),have whole-rock(^(87)Sr/^(86)Sr)i,ε_(Nd)(t),and zirconεHf(t)values of 0.7039-0.7042,3.32-4.33,and 13.0-14.9,respectively.These geochemical and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suggest that the Paleozoic intrusions were affiliated with arc magmatism triggered by subduction of the Shangdan oceanic plate in the Early Paleozoic.Recognition of the Silurian Huoshenmiao iron skarn deposit opens a new window for exploration of Paleozoic mineral resources in the Tongbai area and other portions of the North Qinling Orog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oshenmiao iron skarn deposit Tongbai area north qinling orogenic belt Paleozoic metallogeny
原文传递
早古生代北秦岭—北祁连结合部构造格局的地层及构造岩浆事件约束 被引量:74
3
作者 徐学义 何世平 +3 位作者 王洪亮 张二朋 陈隽璐 孙吉明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21,共21页
通过对位于华北、北秦岭、北祁连交界部位的武威—贺兰山—礼泉地区奥陶纪地层格架进行对比分析,初步认为奥陶纪时,北祁连洋、北秦岭洋和华北西南海盆相通。早—中奥陶世,自鄂尔多斯碳酸盐台地—鄂尔多斯西南缘—北祁连走廊台地边缘—... 通过对位于华北、北秦岭、北祁连交界部位的武威—贺兰山—礼泉地区奥陶纪地层格架进行对比分析,初步认为奥陶纪时,北祁连洋、北秦岭洋和华北西南海盆相通。早—中奥陶世,自鄂尔多斯碳酸盐台地—鄂尔多斯西南缘—北祁连走廊台地边缘—北祁连火山沉积盆地,存在一个基本连续,由陆缘相至盆地相的沉积格架。对构造岩浆事件的对比研究表明,北秦岭西段的关子镇蛇绿岩中的火山岩具N-MORB特点,武山高家河蛇绿岩中火山岩具E-MORB特征,它们均形成于洋中脊环境,是早古生代商丹洋盆西延的证据。对北祁连东端的早古生代地质体初步确认有:具有N-MORB特征的赤沙火山岩系;形成于弧后环境的红土堡基性火山岩系和形成于岛弧环境的陈家河酸性火山岩系,显示了北祁连东端保存有早古生代洋盆及俯冲构造演化的地质记录。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数据揭示北秦岭西端和北祁连东端均发育450~391Ma俯冲碰撞型花岗质岩浆侵入事件及408~415Ma碰撞变质事件,表明北秦岭和北祁连经历了相似的洋陆转化过程。因此,北秦岭和北祁连造山带在新元古代末—早古生代可能为同一洋盆演化的产物,经历了大体相当的构造-热事件的改造,两者可能在统一的构造动力学机制下经历了相似的构造演化,形成了大体相当的古构造格局。对比研究认为,东秦岭商丹断裂带向西可能与武山-唐藏断裂带相对应;北秦岭的二郎坪群向西可能与北祁连的葫芦河群相对应;北秦岭的秦岭群可能与北祁连的陇山群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格局 地层格架对比 构造岩浆事件约束 早古生代 北秦岭-北祁连给合部
下载PDF
北秦岭双龙-夏馆地区大面积榴闪岩的发现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翟文建 郭君功 +5 位作者 杨俊峰 何凯 赵韵文 翟文芳 李兰兰 王小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52-1068,共17页
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在北秦岭双龙-夏馆地区精确圈定出大面积榴闪岩,榴闪岩常以似层状、条带状、豆荚状和透镜状产于秦岭岩群郭庄岩组混合片麻岩内,空间上可划分三个带:南带与松树沟一带的麻粒岩构成一个较宽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在北秦岭双龙-夏馆地区精确圈定出大面积榴闪岩,榴闪岩常以似层状、条带状、豆荚状和透镜状产于秦岭岩群郭庄岩组混合片麻岩内,空间上可划分三个带:南带与松树沟一带的麻粒岩构成一个较宽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北带则与官坡-双槐树一带的榴辉岩构成一线,而中带向西可能延伸至丹凤大寺沟一带。区内榴闪岩主体受秦岭岩群郭庄岩组的展布形态控制,呈面状遍布于整个郭庄岩组内,而非局限于某一侧或两侧,暗示秦岭岩群可能整体卷入早古生代的俯冲和碰撞作用。野外宏观特征、岩相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榴闪岩原岩为辉长岩,成岩年龄为654.1±5.6Ma、656.1±6.7Ma,获得峰期高压麻粒岩相变质年龄为472.9±6.0Ma、485.0±33.0Ma,其后分别在455.4±9.0Ma、416.7±1.9Ma和401.1±6.2Ma遭受了多期次退变作用的叠加。结合区域研究成果,初步认为北秦岭高压-超高压基性岩石的原岩至少存在于新元古代中期和晚期,其成岩时代分别与扬子地块北缘新元古代中、晚期的镁铁-超镁铁质岩床群一致,并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而两者是否为同一大地构造背景下的同期侵位的产物,尚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秦岭 双龙-夏馆地区 榴闪岩 秦岭岩群 郭庄岩组 高压-超高压岩石 锆石U-PB测年
下载PDF
北秦岭中、晚元古代地质演化特征及其有关问题讨论 被引量:10
5
作者 周鼎武 刘良 +1 位作者 华洪 董云鹏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66-175,共10页
北秦岭地区较广泛发育不同岩类组合、不同古构造环境的中、晚元古代地质体,并构成断续残留的古构造岩相岩带,它们是在晋宁期(1000Ma±)碰撞造山过程中形成于华北古板块南部的古造山带的组成部分。研究表明,华北古板块南... 北秦岭地区较广泛发育不同岩类组合、不同古构造环境的中、晚元古代地质体,并构成断续残留的古构造岩相岩带,它们是在晋宁期(1000Ma±)碰撞造山过程中形成于华北古板块南部的古造山带的组成部分。研究表明,华北古板块南部曾经历中元古代早期板块裂解、向洋发展;中元古代晚期洋盆俯冲、消减;中无古代末-晚元古代初(晋宁期)碰撞造山的构造作用过程。鉴于秦岭造山带显生亩板块运动的分隔性,在未恢复显生宙板块运动的前提下,北秦岭和南秦岭在晋宁运动期间形成的结构、构造特征不能以现今状态作简单的时、空对比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秦岭地区 古构造环境 晚元古代 地质演化
下载PDF
北秦岭-祁连结合区大草滩群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陈义兵 张国伟 +3 位作者 鲁如魁 梁文天 第五春荣 郭秀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47-962,共16页
应用LA-ICP-MS法对北秦岭-祁连结合区的晚泥盆世大草滩群进行了系统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地层剖面从下至上,大草滩群三个岩组的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具有以下特征:①古生代年龄组分(<550Ma)所占的比例依次变小(分别为36%,32%,25... 应用LA-ICP-MS法对北秦岭-祁连结合区的晚泥盆世大草滩群进行了系统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地层剖面从下至上,大草滩群三个岩组的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具有以下特征:①古生代年龄组分(<550Ma)所占的比例依次变小(分别为36%,32%,25%),且最年轻的锆石年龄值也是逐渐变小(分别为403±5Ma,385±5Ma,375±6Ma),这一特征反映的是大陆边缘岩浆弧前缘同岩浆活动的隆升-剥蚀和沉积。②750~2600Ma年龄组分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分别为54%,65%,72%),且主要的峰值年龄向老的方向变化,这一特征反映的是往造山带深部基底和大陆内部逐渐延伸的隆升和剥蚀。本研究工作阐明大草滩群的碎屑沉积物来自多种构造环境中的岩石地层单元,主要来自北秦岭-祁连微陆块基底,其次是来自古生代洋壳持续俯冲形成的大陆边缘岩浆弧和加里东期碰撞造山带再旋回物质,还有少量来源于华北克拉通西部地块的物质成分。晚泥盆世大草滩群陆相粗碎屑沉积组合在构造位置上是处于弧(微陆)-大陆碰撞造山带的南缘与安第斯型大陆边缘岩浆弧的弧前盆地这一构造叠加复合地区,是弧(微陆)-大陆碰撞造山作用以后,洋壳持续俯冲造山作用阶段同火山-岩浆活动的沉积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草滩群 LA-ICP-MS 碎屑锆石U-PB年龄 沉积响应 北秦岭-祁连结合区
下载PDF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岩墙锆石SHRIMP年代学研究--秦岭造山带岩石圈拆沉的证据 被引量:48
7
作者 王团华 毛景文 王彦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73-1287,共15页
对小秦岭-熊耳山地区岩墙锆石开展了 SHRIMPⅡU-Pb 法年代学研究显示,岩墙岩浆源区的锆石主要表现为华北南缘陆壳基底中的继承性锆石特征。根据地质关系确定的侵位于中生代花岗岩中的岩墙,其锆石年龄定年结果主要表现为1843±10Ma ... 对小秦岭-熊耳山地区岩墙锆石开展了 SHRIMPⅡU-Pb 法年代学研究显示,岩墙岩浆源区的锆石主要表现为华北南缘陆壳基底中的继承性锆石特征。根据地质关系确定的侵位于中生代花岗岩中的岩墙,其锆石年龄定年结果主要表现为1843±10Ma 和768±15Ma 左右的年龄,多数锆石表现为该区域熊耳群火山活动事件1850Ma 左右的年龄,只有很少的锆石颗粒记录了中生代时期128Ma 左右的侵位年龄。总体看来,岩墙中锆石较全面地记录了区域构造演化的历史。锆石测年结果反映出华北陆块阜平运动(2500~2400Ma)、华北南缘熊耳群火山喷发事件(1850Ma)、震旦纪构造活动(850~700Ma)、扬子陆块俯冲拼贴于华北南缘的造山事件(约200Ma)和燕山期(约130Ma)的岩墙岩浆侵位活动。岩墙的 Sr、Nd、Pb 同位素示踪揭示了岩墙岩浆源区与扬子陆块的亲缘性,从而证明新元古代-晚古生代时期扬子陆块向华北陆块南缘俯冲,以及后来秦岭造山带在造山期后华北南缘下地壳基底拆沉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岩墙中锆石测年结果多显示为老的继承性锆石的原因可能是中生代时期生长的锆石颗粒较小,而继承性锆石颗粒较大,锆石单矿物分选过程中主要挑选出继承性锆石的缘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墙 锆石SHRIMPⅡU—Pb年代学 拆沉作用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 秦岭造山带 华北克拉通南缘
下载PDF
北秦岭孤山坪地区辉长岩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年龄及Lu-Hf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7
8
作者 翟文建 赵焕 +4 位作者 崔霄峰 何凯 翟文芳 杨俊峰 李承东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7-138,共12页
北秦岭孤山坪地区辉长岩的研究程度较低,而辉长岩通常是下地壳或上地幔玄武质岩浆结晶的产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特定地质时代壳幔演化格局。为了研究其成因和形成机制,对其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进行了研究。... 北秦岭孤山坪地区辉长岩的研究程度较低,而辉长岩通常是下地壳或上地幔玄武质岩浆结晶的产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特定地质时代壳幔演化格局。为了研究其成因和形成机制,对其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辉长岩的侵位结晶年龄为(457.4±1.4)Ma,即形成于晚奥陶世;总体上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Sr,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P、Ti、Zr,指示其可能形成于活动陆缘弧环境;锆石εHf(t)=6.4~9.1,一阶段模式年龄(tDM1=822~708 Ma)和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1 268~1 025 Ma)均大于锆石结晶年龄。综合研究认为,孤山坪地区辉长岩原始岩浆应来源于受俯冲流体交代作用改造的富集型地幔,可能形成于二郎坪群早期岛弧与秦岭地块之间的弧陆碰撞所导致的增生造山作用过程,代表了晚奥陶世二郎坪群由岛弧向弧后盆地转化的初始岩浆记录。本研究可以为北秦岭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的厘定提供进一步的约束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秦岭 孤山坪地区 二郎坪群 辉长岩 锆石U-PB定年 HF同位素
下载PDF
东秦岭-大别及两侧的大地构造旋回与油气勘探领域 被引量:12
9
作者 何治亮 程喆 +2 位作者 徐旭辉 何明喜 郭占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9-118,共10页
中元古代以来,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的盆地群经历了5大构造旋回。中条(吕梁)运动以后,华北地区形成了冀辽、豫陕、徐淮坳拉槽。晋宁运动后,随着Rodinia古大陆解体,隶属于原特提斯洋系的秦岭—大别洋逐渐形成,扬子和华北克拉通边缘... 中元古代以来,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的盆地群经历了5大构造旋回。中条(吕梁)运动以后,华北地区形成了冀辽、豫陕、徐淮坳拉槽。晋宁运动后,随着Rodinia古大陆解体,隶属于原特提斯洋系的秦岭—大别洋逐渐形成,扬子和华北克拉通边缘经历了从大陆裂谷到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化过程,加里东中期运动(中奥陶世中期)后从伸展体制转为聚敛体制,俯冲—碰撞山系与聚敛型盆地相间的格局形成。加里东晚期或海西早期,早期分离的陆块重新拼合,泥盆纪总体为堑—垒相间的构造格局。晚二叠世,南部部分地区形成了小规模裂谷群,中、晚三叠世印支运动后转为挤压体制,它们经历了拼贴—碰撞—压榨的过程,并于侏罗纪末燕山主幕达到极致。白垩纪以来,形成了陆内伸展—走滑—弱挤压为主的盆地群,盆地再次被以伸展、走滑方式肢解。5大盆地旋回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盆地原型及组合,形成了条件迥异的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纵向上构成了8套成藏组合。受构造演化和热体制控制的有效烃灶和有效保存是研究区成藏富集的主控因素。南北两侧盆地形成了众多勘探领域,除已建成油气工业生产基地的南襄、江汉新生代盆地外,北侧地区包括洛—伊晚古—早中生代残留盆地、太康残留盆地、周口叠加复合盆地、信阳复合盆地等,造山带内部的有南襄盆地深层的古生界,南侧地区包括江汉平原区前第三纪复合盆地、宜昌—当阳古生代的改造型残留盆地、鄂东南冲断带下的影子盆地、大洪山冲断带下的影子盆地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领域 盆地原型 大地构造旋回 南华北 中扬子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
下载PDF
西安段秦岭北麓旅游水资源承载力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静 周庆华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96-1000,共5页
该文通过对秦岭地区分水系、分地区水资源进行统计,然后以国内旅游者的日消耗水量为基础,计算在不同过夜游客比例下的秦岭地区西安段旅游水资源承载力。结果显示西安地区水资源的承载力还处于旅游业可承载阶段,但是对于秦岭的开发,要前... 该文通过对秦岭地区分水系、分地区水资源进行统计,然后以国内旅游者的日消耗水量为基础,计算在不同过夜游客比例下的秦岭地区西安段旅游水资源承载力。结果显示西安地区水资源的承载力还处于旅游业可承载阶段,但是对于秦岭的开发,要前瞻性地考虑水资源的短缺问题,考虑如何在开发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使得该地区既具有生态价值,又具有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北麓 西安地区 水资源 旅游承载力
下载PDF
桐柏地区北秦岭地体中片麻状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运冬 张盼 +1 位作者 何孝良 张洒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2-96,共15页
对桐柏地区北秦岭地体中侵入秦岭岩群的2个片麻状花岗岩体进行了锆石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新庄岩体的主要岩性为片麻状白云母二长花岗岩,保水寺岩体的主要岩性为片麻状二长花岗岩,两者均具糜棱岩化。LA-MC-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 对桐柏地区北秦岭地体中侵入秦岭岩群的2个片麻状花岗岩体进行了锆石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新庄岩体的主要岩性为片麻状白云母二长花岗岩,保水寺岩体的主要岩性为片麻状二长花岗岩,两者均具糜棱岩化。LA-MC-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429±3)Ma(MSWD=0.12,n=9)和(445±3)Ma(MSWD=1.02,n=16)分别代表其形成年龄,均形成于志留纪。两者均具有高硅、高铝、低镁、低铁的特点,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总量较低,LREE相对富集,HREE相对亏损,Eu负异常中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U,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及P、Ti。新庄片麻状花岗岩为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保水寺片麻状花岗岩为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重稀土元素Y、Yb、Lu明显亏损。根据有关岩体的形成年龄及与围岩的接触关系,限定了桐柏地区秦岭岩群麻粒岩相变质时限为498~488Ma,角闪岩相退变质时限在488~428Ma,区域糜棱岩化作用发生在428Ma之后。保水寺岩体形成于岛弧环境,其形成与古特提斯洋(商丹洋)的向北俯冲有关;新庄岩体形成于碰撞环境,其形成与桐柏地区早古生代末发生的弧陆碰撞事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柏地区 北秦岭地体 片麻状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大洋俯冲
下载PDF
秦岭北麓农业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严艳 杨晓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106-113,共8页
以2008年秦岭北麓农业旅游观光带示范园建设范式研究项目时收集的资料和野外考察的实地考证为依据,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对秦岭北麓3市15个区、县的506个农业旅游资源单体从资源的类型效应、强度效应、集聚效应、数量、类型、级别、开发状... 以2008年秦岭北麓农业旅游观光带示范园建设范式研究项目时收集的资料和野外考察的实地考证为依据,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对秦岭北麓3市15个区、县的506个农业旅游资源单体从资源的类型效应、强度效应、集聚效应、数量、类型、级别、开发状态等7个方面来分析该区域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特征,揭示其内在联系,用以优化秦岭北麓农业观光旅游系统的整体功能。结果发现,秦岭北麓农业旅游资源的数量、类型、级别和开发程度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分散与集中并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北麓 旅游资源 空间结构
下载PDF
西藏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显生宙沉积演化 被引量:2
13
作者 邹光富 周铭魁 +2 位作者 朱同兴 王剑 冯心涛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12,共12页
位于印度板块北缘和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之间的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属于喜马拉雅造山带,是特提斯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奥陶纪至古近纪约5亿年期间发育一套基本连续的海相沉积,厚度达14km,是研究特提斯洋形成演化的最佳地区。作者在对该区... 位于印度板块北缘和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之间的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属于喜马拉雅造山带,是特提斯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奥陶纪至古近纪约5亿年期间发育一套基本连续的海相沉积,厚度达14km,是研究特提斯洋形成演化的最佳地区。作者在对该区显生宙地层主干剖面和辅助剖面详细观察研究以及区域地质调查填图的基础上,将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显生宙沉积地层划分为海相、海陆过渡相和陆相3个沉积相组、15个沉积相和若干个沉积亚相。作者通过对该区沉积盆地的地层系统、沉积相、沉积特征的系统研究,将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显生宙沉积演化划分为6个阶段:1)奥陶纪—泥盆纪为稳定陆表海演化阶段;2)石炭纪—二叠纪为大陆裂谷盆地演化阶段;3)三叠纪—侏罗纪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演化阶段;4)早中白垩世为前陆早期复理石盆地演化阶段;5)晚白垩世—古新世为前陆晚期磨拉石盆地演化阶段;6)古近纪—第四纪为造山隆升断陷盆地形成演化阶段。研究结果表明,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显生宙沉积盆地经历了由陆表海盆地—大陆裂谷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断陷盆地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珠穆朗玛蜂 北坡地区 显生宙 特提斯洋 沉积相 沉积演化
下载PDF
北秦岭丹凤地区产铀花岗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江波 赖绍聪 +2 位作者 李卫红 赵如意 惠争卜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13-1721,共9页
针对北秦岭丹凤地区产铀花岗岩的区域地层、赋矿围岩、蚀变岩和铀矿石进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各类样品具有大体类似的LREE富集及Eu负异常的稀土配分模式,表明它们之间稀土元素特征具有继承性;赋矿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区域地... 针对北秦岭丹凤地区产铀花岗岩的区域地层、赋矿围岩、蚀变岩和铀矿石进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各类样品具有大体类似的LREE富集及Eu负异常的稀土配分模式,表明它们之间稀土元素特征具有继承性;赋矿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区域地层(丹凤岩群变质基性火山岩)稀土元素特征指示,二者均形成于岛弧环境;蚀变花岗岩和铀矿石主要继承了赋矿花岗岩的特征。各类样品Y/Ho值变化范围狭窄,为25.09~33.46,显示它们具有共同的源区。铀矿石具有最高的wB(∑HREE),且与铀矿石的品位存在正相关关系,暗示HREE与铀的迁移具有同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地球化学 产铀花岗岩 丹凤地区 北秦岭
下载PDF
秦岭北坡水灾迹地岭南核桃种群数量特征与生长的初步研究
15
作者 何亚平 费世民 +3 位作者 王乐辉 蔡小虎 陈秀明 徐嘉 《四川林业科技》 2009年第2期1-6,共6页
本文初步研究了秦岭北坡水灾迹地岭南核桃种群数量特征、生长和存活动态。水灾造成很多生长在泥石流迹地中的核桃树损毁,改变了核桃种群的数量特征和存活动态。调查结果表明,水灾迹地核桃种群为增长型,地径0-15 cm的个体占到79.3%,存活... 本文初步研究了秦岭北坡水灾迹地岭南核桃种群数量特征、生长和存活动态。水灾造成很多生长在泥石流迹地中的核桃树损毁,改变了核桃种群的数量特征和存活动态。调查结果表明,水灾迹地核桃种群为增长型,地径0-15 cm的个体占到79.3%,存活曲线为Ⅲ型。人为耕地开垦、水灾和人工栽培是促进核桃种群更新的原因。自然和人为干扰是塑造核桃种群发展型和存活动态的主要因素。结合种群自疏过程,强调了核桃个体发育对空间和资源的不断占据是种群存活动态的根源。最后,依照核桃生长的生物学特征,提出了核桃种群栽培和丰产的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秦岭北坡 水灾迹地 种群数量特征 生长
下载PDF
川甘陕交汇地区现今地应力环境与地震危险性 被引量:4
16
作者 戚帮申 张鹏 +7 位作者 丰成君 辛鹏 孟静 谭成轩 吴树仁 杨肖肖 陈群策 胡道功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814-1827,共14页
川甘陕交汇地区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具有复杂多样的构造变形模式和构造强烈活动特征,为一潜在地震危险性研究的关键构造部位。为了查明川甘陕交汇关键构造部位地壳浅表层现今地应力环境和潜在地震危险性,在甘肃省水市甘谷县及四... 川甘陕交汇地区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具有复杂多样的构造变形模式和构造强烈活动特征,为一潜在地震危险性研究的关键构造部位。为了查明川甘陕交汇关键构造部位地壳浅表层现今地应力环境和潜在地震危险性,在甘肃省水市甘谷县及四川省广元市三堆镇实施机械岩心钻探工程和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地应力测量结果表明,甘谷钻孔3个主应力关系为SH>Sh>Sv,甘谷地区现今水平主应力起主导作用,且具有较高地应力值,钻孔附近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位平均为N41°E,易于钻孔附近北西西向西秦岭北缘断裂产生左旋走滑兼逆冲活动;三堆钻孔3个主应力关系为SH>Sh>Sv,该地区现今水平主应力起主导作用,钻孔附近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位平均为N85°W,利于钻孔附近北东向青川断裂产生右旋走滑兼逆冲活动。利用库仑摩擦滑动准则对断裂活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水和广元地区的地应力大小均已经达到了使地壳浅部断层产生滑动失稳的临界条件,需加强地应力实时监测和分析。该研究成果为川甘陕交汇关键构造部位的断裂活动性分析和地质环境安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甘陕交汇地区 西秦岭北缘断裂 青川断裂 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北秦岭丹凤地区含铀伟晶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良 胡菲菲 +2 位作者 王江波 赵友东 魏正宇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0-379,共10页
北秦岭丹凤地区含铀伟晶岩脉沿北西西向含榴二长花岗岩体和片麻状花岗岩体内外接触带展布。本文以该区含铀黑云母伟晶岩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探讨其与含榴二长花岗岩及片麻状花岗岩之间的成因关系。结果显... 北秦岭丹凤地区含铀伟晶岩脉沿北西西向含榴二长花岗岩体和片麻状花岗岩体内外接触带展布。本文以该区含铀黑云母伟晶岩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探讨其与含榴二长花岗岩及片麻状花岗岩之间的成因关系。结果显示,含铀伟晶岩脉与含榴二长花岗岩具有一致的副矿物和岩石地球化学(高K、低Na)特征,而与片麻状花岗岩(高Na、低K)相差较大;相对富集元素Rb、Th、Sm,亏损Ti、P、K、Ba,负Eu异常(δEu=0.03~0.12),与含榴二长花岗岩的稀土和微量元素配分模式一致,元素表现出随着不相容性增强(Sm→La→Th→Rb),逐渐向伟晶岩富集的特征;含铀伟晶岩脉Rb/Ti和Zr/Hf比值(Rb/Ti=0.09~0.62、Zr/Hf=21.82~28.89)与含榴二长花岗岩(Rb/Ti=0.27~0.62、Zr/Hf=18.56~28.54)基本一致,与片麻状花岗岩(Rb/Ti=0.01~0.03、Zr/Hf=27.06~42.58)差别较大。因此,认为含铀伟晶岩脉由含榴二长花岗岩的残余岩浆结晶而成,含榴二长花岗岩体的内外接触带黑云母伟晶岩密集区是伟晶岩型铀矿找矿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铀伟晶岩 地质特征 地球化学特征 丹凤地区 北秦岭
下载PDF
北秦岭宝鸡地区早志留世鸡冠崖高分异碰撞型花岗岩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8
作者 徐通 郭岐明 +4 位作者 陈清敏 王强 张拴厚 左文乾 任仓智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9-87,共9页
对北秦岭宝鸡地区鸡冠崖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锆石206Pb/238Pb加权平均年龄为(435±2)Ma(MSWD=0.13,n=22),限定该岩体的形成时代为早志留世。鸡冠崖花岗岩具有高硅(w(SiO2)=72.77%~77.... 对北秦岭宝鸡地区鸡冠崖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锆石206Pb/238Pb加权平均年龄为(435±2)Ma(MSWD=0.13,n=22),限定该岩体的形成时代为早志留世。鸡冠崖花岗岩具有高硅(w(SiO2)=72.77%~77.71%)、富钾(w(K2O)=3.51%~6.32%)、低铁(w(Fe2OT3)=0.71%~1.30%,Fe2OT3/MgO=2.71~7.29)、低镁(w(MgO)=0.14%~0.31%)、低磷(w(P2O5)=0.05%~0.10%)的特征,A/CNK=0.94~1.10,AR=2.95~4.10,属准铝质至弱过铝质、钙碱性系列。鸡冠崖花岗岩稀土元素质量分数较低(32×10-6~102×10-6),铕异常明显(δEu=0.22~13.83),富集Rb、U、Th、Nd、Zr、Hf等微量元素,贫Ba、Nb、P、Ti等元素,分异程度较高(DI=89~93),整体表现出高分异I型花岗岩特征。结合区域资料,认为鸡冠崖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为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冠崖花岗岩 宝鸡地区 北秦岭造山带 碰撞型花岗岩 早志留世
下载PDF
北秦岭蟒岭地区萤石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潜力 被引量:5
19
作者 党勘峰 张望 +2 位作者 陈小刚 赵晓龙 尹颖 《矿产勘查》 2020年第2期286-294,共9页
蟒岭岩体地处秦岭腹地,横跨豫陕两省,与其相关的矿产资源丰富,大地构造位置位于秦岭复合型大陆造山带之北秦岭构造带。成矿区带隶属北秦岭牧护关-蟒岭燕山期铁铜钼钨铅锌萤石成矿带,共发现萤石矿床(点) 26处。蟒岭地区的萤石矿产于蟒岭... 蟒岭岩体地处秦岭腹地,横跨豫陕两省,与其相关的矿产资源丰富,大地构造位置位于秦岭复合型大陆造山带之北秦岭构造带。成矿区带隶属北秦岭牧护关-蟒岭燕山期铁铜钼钨铅锌萤石成矿带,共发现萤石矿床(点) 26处。蟒岭地区的萤石矿产于蟒岭燕山期二长花岗岩中,严格受区内三、四级断裂构造控制,矿石呈浅紫色-紫色和无色,少量呈浅绿色,半自形粒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交代-溶蚀结构,常见的围岩蚀变有硅化、方解石化等。其形成机制为:燕山晚期富氟的岩浆期后热液沿着断裂通道上行,在其上升运移时还不断萃取交代围岩中F、Ca元素,随着温度极速下降,在氧化环境下于北北西、北东东、近南北向次级断裂中充填交代围岩角砾,形成萤石矿体,矿床类型为低温热液充填型。蟒岭地区成矿地质背景优越,萤石矿成矿物质和构造前提具备,氟化探异常、萤石自然重砂异常发育,指示性良好,矿化线索丰富,找矿标志明显,通过工作扩大矿床规模、实现找矿新突破的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萤石矿 地质特征 成矿模型 找矿潜力 蟒岭地区 北秦岭
下载PDF
北秦岭造山带翠华山黑云母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及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艳娜 黎敦朋 +1 位作者 肖爱芳 徐松明 《地质找矿论丛》 CAS 2023年第2期197-208,共12页
秦岭翠华山水湫池地区分布的黑云母花岗岩是陕西翠华山国家山崩地质公园的崩塌母岩,目前还未见对其系统地开展年代学、地球化学研究。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翠华山水湫池地区分布的黑云母花岗岩首次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Lu... 秦岭翠华山水湫池地区分布的黑云母花岗岩是陕西翠华山国家山崩地质公园的崩塌母岩,目前还未见对其系统地开展年代学、地球化学研究。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翠华山水湫池地区分布的黑云母花岗岩首次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Lu-Hf同位素及全岩地球化学分析,获得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49.4 Ma±1.1 Ma,时代属于晚侏罗世;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资料,翠华山复式岩体可能存在~227 Ma、~150 Ma、~119 Ma三期岩浆侵位活动;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具有高硅(w(SiO_(2))=69.83%~75.31%)、富钾(w(K_(2)O)=2.71%~5.23%)、弱过铝质(A/CNK=1.00~1.07)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岩Ⅰ型花岗岩;其轻、重稀土分馏明显(w(LREE)/w(HREE)=10.09~67.50),富集LILE(K、La、Pb、Sr)、亏损HFSE(Ta、Nb、P、Ti),Eu呈弱负异常—轻微正异常,且显示高Sr低Y花岗岩特征;锆石Hf同位素分析得出ε_(Hf)(t)=-4.6~-1.4,T 2DM(crust)=1.3 Ga~1.5 Ga,指示其可能为中元古代加厚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测年 晚侏罗世 部分熔融 翠华山 北秦岭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