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ole of the Subtropical Westerly Jet Waveguide in a Southern China Heavy Rainstorm in December 2013 被引量:15
1
作者 LI Chun SUN Jili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5期601-612,共12页
An extreme rainstorm hit southern China during 13–17 December 2013, with a record-breaking daily rainfall rate, large spatial extent, and unusually long persistence. We examined what induced this heavy rainfall proce... An extreme rainstorm hit southern China during 13–17 December 2013, with a record-breaking daily rainfall rate, large spatial extent, and unusually long persistence. We examined what induced this heavy rainfall process, based on observed rainfall data and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through composite and diagnostic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Rossby waveguide within the subtropical westerly jet caused the event. The Rossby wave originated from strong cold air intrusion into the subtropical westerly jet over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With the enhancement and northward shift of the Middle East westerly jet, the Rossby wave propagated slowly eastward and deepened the India–Burma trough, which transported a large amount of moisture from the Bay of Bengal and South China Sea to southern China. Strong divergence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caused by the enhancement of the East Asian westerly jet, also favored the heavy rainfall process over Southeast China. In addition, the Rossby wave was associated with a negative-to-positive phase shift and enhancement of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but convergence in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played the key role in the eastward propagation of the Rossby wave within the subtropical westerly j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tropical westerly jet waveguide southern china rainstorm Rossby wave India–Burma trough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下载PDF
Diagnostic Analysis on a Regional Rainstorm Weather in North-central Henan Province 被引量:1
2
作者 SUN Zhong-yi ZHANG Zhen LI Ji-hua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1年第6期19-23,共5页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analyze a regional rainstorm weather process in north-central Henan Province. [Method]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and the rainfall data of Henan Meteoro...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analyze a regional rainstorm weather process in north-central Henan Province. [Method]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and the rainfall data of Henan Meteorological Station, the diagnostic analysis of atmospheric thermodynamics and dynamics on a rainstorm weather process in north-central Henan Province on July 19, 2010 was carried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quantity field and the evolution of weather situation in north-central Henan Province when the rainstorm happened were studied. [Result]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strengthened to extend westward. The dynamic uplifting of low vortex at the middle and low layers, the strong water vapor transportation of southwest low-level jet caused the regional rainstorm weather process in north-central Henan Province. The diagnostic results of physical quantity showed that the deep, thick wet layer and the sustained water vapor convergence provided the abundant water vapor for rainstorm generation. The positive vorticity advection center developed and spread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 which was favor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ertical movement. The structure maintenance of positive vorticity at the middle and low layers, negative vorticity at the middle and high levels provided the power condition for the regional rainstorm generation. The pumping effect of convergence at the middle and low layers, divergence at the high layer was favorable for the strengthening of vertical ascending motion at the low layer. The uplifting effect of dew point front at the middle and low layers triggered the release of unstable energy. The confrontation of warm and cold air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regional rainstorm. TBB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BB was from -60 to -50 ℃ in north-central Henan Province in the whole strong precipitation time, and the moving speed was equivalent to that of southwest vortex. The low-value belt of TBB corresponded with the rainstorm occurrence zone in Henan, and the minimum-value center of TBB wa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strongest center of precipitation.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provided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hort-term forecast of rainst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central Henan Province Regional rainstorm Weather process Diagnostic analysis china
下载PDF
A Case Study of a Regional Torrential Rain in North China Caused by Typhoon Damrey (2012)
3
作者 Rui Xing Yuejia Zhu Chengcheng Feng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18年第5期220-227,共8页
By using the NCEP/GFS analysis data, CIMISS data, JMA and China’s Typhoon Networks, heavy rainstorm occurred in east of North China associated with Typhoon Damrey from August 3rd to 4th, 2012 was analyzed. Results sh... By using the NCEP/GFS analysis data, CIMISS data, JMA and China’s Typhoon Networks, heavy rainstorm occurred in east of North China associated with Typhoon Damrey from August 3rd to 4th, 2012 was analyzed. Results show during Damrey was going nearby Tianjin City and Hebei province of China, heavy rainstorm was observed in the cities of Qinhuangdao and Tangshan. The southerly jet stream from the southern side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and the periphery of Typhoon Saola is the conveyor belt for water vapor and energy, which enables Damrey to maintain for a long time and provide water vapor and heat conditions for rainfall in east of North China. The structure of Damrey caused a strong updraft in east of North China with a K-index greater than 35°C, which provided a favorable condition for the heavy rainstorm. The typhoon rainstorms in North China are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of the westerly, subtropical and tropical systems. In this heavy rain period, there was an obvious interaction between subtropical and tropical systems. This study has investigat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typhoon and the North China heavy rainstorm, including the circ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yphoon and North China before and after the regional heavy rainstorm. Additionally, the climate background provides a reliable basis for the heavy rain foreca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YPHOON Damrey rainstorm in north china SYNOPTIC System Interaction
下载PDF
“23·7”华北特大暴雨数值预报检验评估
4
作者 张博 张芳华 +1 位作者 李晓兰 胡艺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2,共16页
针对“23·7”华北特大暴雨过程,采用天气学检验及TS(thrcat scorc)评分和MODE(mcthod for objcct-bascd diagnostic cvaluation)方法对中国气象局高分辨率全球同化预报系统(CMA-GFS)、较低分辨率全球集合预报系统(CMA-EPS)、欧洲... 针对“23·7”华北特大暴雨过程,采用天气学检验及TS(thrcat scorc)评分和MODE(mcthod for objcct-bascd diagnostic cvaluation)方法对中国气象局高分辨率全球同化预报系统(CMA-GFS)、较低分辨率全球集合预报系统(CMA-EPS)、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集合预报系统(EC-EPS)和业务预报模式(EC-HR)、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全球预报系统(NCEP-GFS)等全球模式和中国气象局区域台风数值预报系统(CMA-TYM)、中尺度天气数值预报系统(CMA-MESO)和区域数值预报系统(CMA-BJ)等进行中短期预报效果检验评估。结果表明:EC-EPS提前14 d预报京津冀一带有过程累积降水量超过100 mm强降水的发生概率,CMA-EPS可提前12 d报出,但预报欠稳定且落区偏东偏南。EC-HR对100 mm以上过程累积降水量及2 d以上暴雨日的位置预报提前时效均达8 d左右,CMA-GFS的过程累积降水量预报显著偏小、强降水落区明显偏东,可用预报时效短;NCEP-GFS预报性能介于二者之间。各模式均可提前36 h预报强降水落区和强度的变化趋势,中尺度模式可更加精细地刻画其形态和位置分布,尤以CMA-BJ为佳,但其预报偏强,其余模式不同程度偏弱,其中CMA-GFS显著偏弱。EC-HR提前8 d预报关键影响系统发生发展,但低层倒槽位置偏西偏北,低空急流偏弱,低估了地形对强降水的增幅作用,是太行山东麓降水量预报偏弱的重要原因之一。整体上,EC-EPS、EC-HR的提前时效和稳定性,以及CMA-BJ的落区形态和强度预报等对预报业务有较高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特大暴雨 数值模式 天气学检验 TS评分 MODE检验
下载PDF
1632年华北地区暴雨洪涝事件研究
5
作者 刘威 杨煜达 张森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6-157,共12页
以历史文献为主要代用资料,重建了1632年华北地区暴雨洪涝事件的雨情、水情、灾情等,从而识别出1632年8月河南地区暴雨事件的时空范围,并与有器测记录的2021年河南极端降水事件进行对比。1632年华北地区大规模降水始于7月17日,从6月18日... 以历史文献为主要代用资料,重建了1632年华北地区暴雨洪涝事件的雨情、水情、灾情等,从而识别出1632年8月河南地区暴雨事件的时空范围,并与有器测记录的2021年河南极端降水事件进行对比。1632年华北地区大规模降水始于7月17日,从6月18日—11月11日,整个华北不同区域皆存有长时间降雨记录,且有多次强降水记录,造成黄淮地区雨涝,并使得黄淮交溃,对社会经济造成较大影响。梳理降水和洪涝的过程,区分了本地降水与客水的分布。将1632年8月河南暴雨洪涝与2021年7月河南极端降水事件对比发现,强降水位置相似,降水前后都有两个台风输送水汽,且1632和2021年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皆受到拉尼娜的影响,整体偏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洪涝 华北 “21·7”河南暴雨 历史时期 台风暴雨
下载PDF
一次华北暴雨过程中边界层东风活动及作用 被引量:20
6
作者 吴庆梅 刘卓 +2 位作者 王国荣 翟亮 丁青兰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0-172,共13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逐6 h分析资料、微波辐射计资料及FY-2E气象卫星及雷达探测资料,针对2013年6月4日发生在北京及周边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中边界层东风活动及作用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对流性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逐6 h分析资料、微波辐射计资料及FY-2E气象卫星及雷达探测资料,针对2013年6月4日发生在北京及周边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中边界层东风活动及作用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对流性暴雨过程伴随有源自东北平原的边界层东风活动,东风活动具有尺度小、降温明显和湿度大等特点。暴雨过程是边界层东风和中低空暖式切变线、偏南风急流和500 hPa短波槽共同作用的结果;东风湿冷空气的锋面抬升和地形抬升作用共同加强了中低层暖湿气流的辐合上升运动,同时东风冷垫和地形抬升作用触发了雷暴的再次发生,相应雷暴具有高架对流特点。东风气流起到了边界层水汽输送作用,中低层偏南暖湿气流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层结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东风 华北暴雨 高架雷暴 动力作用
下载PDF
华北地区降水事件变化和暴雨事件减少原因分析 被引量:24
7
作者 郝立生 闵锦忠 丁一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60-1167,共8页
使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的37个气象观测站的1961~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EC环流资料,对华北降水事件和暴雨事件减少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盛夏暴雨事件对夏季降水量和全年降水量变化有重要影响,近50年盛夏暴雨事件呈... 使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的37个气象观测站的1961~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EC环流资料,对华北降水事件和暴雨事件减少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盛夏暴雨事件对夏季降水量和全年降水量变化有重要影响,近50年盛夏暴雨事件呈显著线性减少趋势,这与东亚夏季风减弱使得从南边界进入华北的水汽通量大量减少以及副热带高压位置南移有关.此外,盛夏暴雨事件减少还与印度对流减弱和菲律宾对流加强、125°E越赤道气流减弱和145°E越赤道气流加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这为认识华北降水减少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暴雨事件 季风 水汽通量 热带对流
下载PDF
地形动力作用对华北暴雨和云系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40
8
作者 廖菲 胡娅敏 洪延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5-126,共12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地形对华北暴雨的影响,本文从云微物理学的角度出发,选取了2005年7月22~24日的一次华北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ARPS,通过地形高度敏感性试验,详细讨论了地形高度变化对流场、云及降水微物理过程的... 为了进一步研究地形对华北暴雨的影响,本文从云微物理学的角度出发,选取了2005年7月22~24日的一次华北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ARPS,通过地形高度敏感性试验,详细讨论了地形高度变化对流场、云及降水微物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高度变化对水平和垂直流场的大小和分布都有较大影响;地形高度增加有利于迎风坡附近水平风场辐合和垂直上升运动发展,这对云的垂直和水平发展影响都很大,尤其是对中高层云的发展影响最明显,并且能明显扩大地面降水的分布范围,地面最大降水量也有所增多。这主要是由于地形高度增加后能促进中高层云水的产生,尤其是零度层之上的过冷云水含量的增多,这大大促进了冰相粒子(雪和霰)的增多,从而使得以冷云过程为主的此次降水过程中,冰相粒子融化形成的雨水含量增多。虽然地形高度的增加会抑制云系发展前期的暖云过程,但对冷云过程有持续加强作用,而且不会明显改变云内降水的形成机制,冷云过程依然是降水的最大贡献项,总体上促进了云和降水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暴雨 地形动力作用 云和降水微物理
下载PDF
辽宁地区一次暴雨过程成因的位涡诊断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戴廷仁 寿绍文 +1 位作者 陈艳秋 赵春雨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36,共6页
2003年8月5-6日,受东移北上的华北气旋的影响,辽宁省大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天气,其中彰武、本溪等地出现局地大暴雨。应用MM5非静力中尺度模式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利用位涡分析方法对这次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 2003年8月5-6日,受东移北上的华北气旋的影响,辽宁省大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天气,其中彰武、本溪等地出现局地大暴雨。应用MM5非静力中尺度模式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利用位涡分析方法对这次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对流层低层有正位涡扰动存在,对强对流天气具有触发作用;对流层中低层的相对高位涡中心和对流层高层的较强低位涡中心相配合,有利于形成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使得气旋得以维持和发展,从而为对流性降水提供了必要条件;在对流层中低层,出现高位涡中心地区可能形成暴雨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气旋 暴雨 数值模拟 位涡分析
下载PDF
华北一次暴雨过程的螺旋度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史小康 李耀东 +3 位作者 刘健文 黄兵 刘向培 陈军庆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8-56,共9页
采用ARPS数值模式对华北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详细分析了该过程螺旋性结构的建立与发展过程。结果表明:螺旋度的高低空配置对诊断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和暴雨的落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xy-螺旋度锋区内靠近正值区的一侧有利于暴雨... 采用ARPS数值模式对华北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详细分析了该过程螺旋性结构的建立与发展过程。结果表明:螺旋度的高低空配置对诊断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和暴雨的落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xy-螺旋度锋区内靠近正值区的一侧有利于暴雨的发生,但反映的降水落区范围较实际的要大;高层z-螺旋度负值区范围及数值的明显增大预示着对流系统的发展和降水率的增大;低层z-螺旋度在3.25 km高度处的正值中心区与降水落区对应较好;与xy-螺旋度相比,z-螺旋度给出了更为精准的降水位置,是一个能够综合反映系统维持、发展以及天气现象剧烈程度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度 华北暴雨 数值模拟 ARPS ADAS
下载PDF
湿热力平流参数在一次华北暴雨模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成鑫 高守亭 +1 位作者 梁钊明 梁莉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53-762,共10页
对2011年7月24~25日发生在华北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并以NCEP资料为初值场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实况对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表明:模式对本次华北暴雨的模拟比较成功,基本反映出了本次暴雨过程的降水... 对2011年7月24~25日发生在华北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并以NCEP资料为初值场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实况对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表明:模式对本次华北暴雨的模拟比较成功,基本反映出了本次暴雨过程的降水分布特点。利用湿热力平流参数对本次华北地区的降水落区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指出,湿热力平流参数纬向平均的垂直剖面图上,湿热力平流参数的高值区及大值中心与地面的强降水雨区对应得较好,其梯度大小及向上延伸高度均可以定性地指示降水的强弱;垂直积分的湿热力平流参数与地面6h强降水落区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而在示踪弱降水区时效果并不是很好,其大值中心并不与强降水中心完全重叠,而是其梯度大值区与降水中心相对应;垂直积分的湿热力平流参数与6h累积地面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趋势比较相似,并且其变化趋势能反映降水的发展和消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暴雨 数值试验 湿热力平流参数
下载PDF
干侵入对2005年8月16日华北暴雨的作用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欢 寿绍文 +3 位作者 解以扬 姚学祥 吕江津 孟冬梅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7-103,共7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以及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7输出结果,对2005年8月16—17日发生在华北的一次暴雨过程的成因做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暴雨产生过程中有干冷空气的入侵,对这次暴雨过程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以及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7输出结果,对2005年8月16—17日发生在华北的一次暴雨过程的成因做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暴雨产生过程中有干冷空气的入侵,对这次暴雨过程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高层干冷空气的侵入有利于低层中尺度气旋的发展,使暴雨过程得以维持和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暴雨 诊断分析 干侵入 位涡
下载PDF
华北地区登陆北上热带气旋的暴雨增幅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张善君 朱官忠 曹钢锋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5年第3期455-459,共5页
根据1956~1991年的《台风年鉴》资料,研究登陆北上的热带气旋造成华北地区暴雨增幅的天气气候规律,提出确定暴雨增幅的标准,为建立预报判据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华北地区 热带气旋 暴雨 增幅 降水预报
下载PDF
广东前汛期降水与南海北部风场准双周振荡的关系 被引量:16
14
作者 谷德军 纪忠萍 +2 位作者 高晓荣 孙广凤 谢炯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9-197,共9页
利用1961—2008年广东逐日降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先采用EOF分析、相关分析定义了影响广东前汛期降水的850 hPa关键区——"南海北部风场指数",再利用功率谱分析、Lanczos时间滤波器等方法研究了近48年广东前汛期降水... 利用1961—2008年广东逐日降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先采用EOF分析、相关分析定义了影响广东前汛期降水的850 hPa关键区——"南海北部风场指数",再利用功率谱分析、Lanczos时间滤波器等方法研究了近48年广东前汛期降水与南海北部风场指数的低频振荡特征,并研究了广东暴雨与南海北部风场指数准双周振荡的关系。结果表明,广东前汛期降水与南海北部风场指数均以准单周、准双周振荡为主,而30~60天的季节内振荡不显著。南海北部风场指数与广东前汛期降水准双周振荡序列存在显著正相关,且明显高于准单周振荡序列的相关。近48年4—6月南海北部风场指数的准双周振荡波峰前后3天(个别4天)的广东省前汛期暴雨出现概率为78.2%。最后利用合成分析方法分析了南海北部风场指数准双周振荡的波峰附近有典型西南风暖区暴雨发生的大气环流场演变特征,可为广东暖区暴雨过程的中期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预报 预报方法 准双周振荡 前汛期降水 南海北部风场 暖区暴雨
下载PDF
华北中部近45a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 被引量:62
15
作者 张爱英 高霞 任国玉 《干旱气象》 2008年第4期46-50,共5页
利用华北中部41个气象台站1961~2005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通用的极端气候指数,分析了近45a来华北中部极端降水事件频率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华北中部平均年最大日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南部平原地区一般减少,北部山地区域多有增加,降... 利用华北中部41个气象台站1961~2005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通用的极端气候指数,分析了近45a来华北中部极端降水事件频率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华北中部平均年最大日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南部平原地区一般减少,北部山地区域多有增加,降水日数有较明显减少,强降水日数和暴雨日数变化趋势不明显,降水日数的减少主要是中、小雨(雪)日数减少造成的。暴雨日数和强度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显著增加。华北中部强降水日数和暴雨日数在降水日数中的比重有增大趋势,强降水量和暴雨降水量在总降水量中的比重可能也增加了。这种相对增加趋势主要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中部 极端降水 强降水日数 暴雨日数
下载PDF
一次盛夏华北回流暴雨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英华 刘爱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2期9377-9380,9394,共5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历史天气图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1998年7月22日发生在华北的一次回流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动力、热力等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该回流暴雨天气属于华北回流中的两槽一脊型,导致这次强降水的影响系统是850 hPa高度东北—西...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历史天气图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1998年7月22日发生在华北的一次回流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动力、热力等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该回流暴雨天气属于华北回流中的两槽一脊型,导致这次强降水的影响系统是850 hPa高度东北—西南向的低压带和地面西南倒槽,偏东暖湿气流的堆积起了触发作用;此次降水过程比较浅薄,高层没有强烈的抽吸作用,上升运动中心较低且持续时间比较短;过程水汽来自东部渤海,整个降水时段湿层深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流 暴雨 诊断分析 盛夏 华北
下载PDF
华北一次强对流暴雨的湿位涡诊断分析 被引量:41
17
作者 高万泉 周伟灿 李玉娥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1年第1期1-6,共6页
应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区域加密站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为1°×1°,时间间隔为6 h),对2009年6月8日发生在华北的一次强对流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湿位涡的分布对强对流暴雨的发生、... 应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区域加密站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为1°×1°,时间间隔为6 h),对2009年6月8日发生在华北的一次强对流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湿位涡的分布对强对流暴雨的发生、落区有较强的指示性作用,MPV1"正负值区垂直叠加"的配置是强对流暴雨发生、发展的有利形势。暴雨出现在850 hPa上MPV、MPV1、MPV2正负值过渡带附近,是对流不稳定与斜压不稳定相结合的地区。θse等值线接近垂直的地区有利于垂直涡度的增长,亦有利于强降水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暴雨 湿位涡 诊断分析 华北
下载PDF
华北暴雨云和降水的中/微尺度结构特征(Ⅰ)——一次暴雨的天气背景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廖菲 胡娅敏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1-69,共9页
为研究华北暴雨形成时的中尺度与微尺度的结构特征,选取发生于2005年7月22-24日的一次华北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1°×1°的NCEP再分析资料和0.05°×0.05°的FY2C红外TBB资料,对此次暴雨过程发生时的天气形... 为研究华北暴雨形成时的中尺度与微尺度的结构特征,选取发生于2005年7月22-24日的一次华北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1°×1°的NCEP再分析资料和0.05°×0.05°的FY2C红外TBB资料,对此次暴雨过程发生时的天气形势、水汽输送、大气稳定度、云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登陆台风和西风槽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的,高空槽后的西风急流入侵到华北北部,低层副高西侧的东南急流位于华北东部,使得华北地区上空形成了有利于触发对流的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的天气形势。低层印度季风与我国南海夏季风对水汽的北上有重要作用,还有一部分水汽系来自副高西侧的东南风急流输送;高层水汽主要是由偏东气流经副高西侧向西,然后转向北输送到华北;华北地区的低层存在较强的水汽辐合,高层存在相对较弱的水汽辐散区,这为暴雨发生提供了必要的水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中尺度结构 位涡 水汽 华北
下载PDF
不同边界层方案对一次华北暴雨数值模拟的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任华荣 高志球 +1 位作者 李煜斌 王咏薇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20,共11页
以2010年8月17—19日华北地区的暴雨事件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通过8个数值实验测试暴雨事件模拟结果对不同边界层方案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采用不同边界层方案的模拟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分辨率为12 km时,7个边界层方案实验... 以2010年8月17—19日华北地区的暴雨事件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通过8个数值实验测试暴雨事件模拟结果对不同边界层方案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采用不同边界层方案的模拟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分辨率为12 km时,7个边界层方案实验均模拟出类似观测的四处较强降水,但模拟得到的降水强度和强降水中心位置与实况有所差异,NOPBL实验模拟的雨带收缩,降水相对其他模拟实验较少且更为集中。分辨率为4 km时,采用边界层方案的7个实验均可见小尺度降水结构,模拟出较多虚假降水中心,而在NOPBL试验中降水的小尺度结构不明显。检验表明:分辨率为12 km时,MYJ试验的TS评分、相关系数和误差分析等整体表现最优,分辨率为4 km时,Bou Lac试验整体表现最优。与NOPBL试验相比,加入MYJ边界层方案后,模拟的水汽输送增加、上升运动及涡散度绝对值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华北地区 边界层方案 WRF模式 数值模拟
下载PDF
1次华北回流冷空气引发的罕见暴雪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高维英 李明 +1 位作者 张弘 李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020-2024,共5页
采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11月华北出现的罕见暴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雪发生在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大气层结中;500 hPa低槽、锋区和700 hPa横切变是影响这次暴雪的直接影响系统;700 hPa低涡前的西南急流是主要的水汽... 采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11月华北出现的罕见暴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雪发生在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大气层结中;500 hPa低槽、锋区和700 hPa横切变是影响这次暴雪的直接影响系统;700 hPa低涡前的西南急流是主要的水汽输送系统,900 hPa以下东北风急流携带的强冷空气是暴雪形成的重要动力条件和温度条件,这次暴雪具有典型的回流冷锋特征;极锋急流激发的次级环流的下沉支在暴雪发生前将高层高动量强冷空气携带到低层,加大低层的大气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暴雪 回流冷空气 低层冷垫 湿位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