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ponse of the North Pacific Storm Track Activity in the Cold Season to Multi-scale Oceanic Variations of Kuroshio Extension System: A Statistical Assessment
1
作者 Peilong YU Minghao YANG +3 位作者 Chao ZHANG Yi LI Lifeng ZHANG Shiyao CHE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3期514-530,共17页
In this paper,a statistical method called Generalized Equilibrium Feedback Analysis(GEFA)i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responses of the North Pacific Storm Track(NPST)in the cold season to the multi-scale oceanic variati... In this paper,a statistical method called Generalized Equilibrium Feedback Analysis(GEFA)i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responses of the North Pacific Storm Track(NPST)in the cold season to the multi-scale oceanic variations of the Kuroshio Extension(KE)system,including its large-scale variation,oceanic front meridional shift,and mesoscale eddy activity.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cold season from the lower to the upper troposphere,the KE large-scale variation significantly weakens the storm track activity over the central North Pacific south of 30°N.The northward shift of the KE front significantly strengthens the storm track activity over the western and central North Pacific south of 40°N,resulting in a southward shift of the NPST.In contrast,the NPST response to KE mesoscale eddy activity is not so significant and relatively shallow,which only shows some significant positive signals near the dateline in the lower and middle troposphere.Furthermore,it is found that baroclinicity and baroclinic energy convers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NPST response to the KE multi-scale oceanic vari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ralized equilibrium feedback analysis Kuroshio Extension multi-scale oceanic variations north pacific storm track
下载PDF
Impact of Kuroshio Extension dipole mode variability on the North Pacific storm track 被引量:1
2
作者 ZHANG Jie LUO De-Hai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7年第5期389-396,共8页
利用1993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海表面高度异常资料引入黑潮延伸体偶极子模态指数(KED模指数),发现KED模存在正位相(南正北负偶极子模态)和负位相(南负北正偶极子模态)之间的年代际变化,并对海洋锋和北太平洋风暴轴产生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利用1993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海表面高度异常资料引入黑潮延伸体偶极子模态指数(KED模指数),发现KED模存在正位相(南正北负偶极子模态)和负位相(南负北正偶极子模态)之间的年代际变化,并对海洋锋和北太平洋风暴轴产生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黑潮延伸体北侧海洋锋和延伸体海洋锋都与KED模存在很好的相关关系。在黑潮延伸体北侧海洋锋区域,KED负模态下海洋锋的强度增强,延伸体区域海洋锋则相反。另外在KED负模态下,风暴轴会减弱北移,与风暴轴有关的西风也在风暴轴下游区域北移。进一步分析得到KED模态的转换可以改变海洋锋的强度从而改变上空经向热量通量,进而影响风暴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延伸体 海洋锋 北太平洋风暴轴
下载PDF
The Linkage between Midwinter Suppression of the North Pacific Storm Track an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Feature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3
作者 Minghao YANG Chongyin LI +2 位作者 Xin LI Xiong CHEN Lifeng LI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3期502-518,共17页
The midwinter suppression(MWS) of the North Pacific storm track(NPST) has been an active research topic for decades. Based on the daily-mean NCEP/NCAR reanalysis from 1948 to 2018,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MWS-rela... The midwinter suppression(MWS) of the North Pacific storm track(NPST) has been an active research topic for decades. Based on the daily-mean NCEP/NCAR reanalysis from 1948 to 2018,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MWS-relate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by regression analysis with respect to a new MWS index, which may shed more light on this difficult issue.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the MWS of the upper-tropospheric NPST is more than 0.8 after the mid-1980 s. The MWS is accompanied by significantly positive sea-level pressure anomalies in Eurasia and negative anomalies over the North Pacific, which correspond to a strengthened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The intensified East Asian trough and atmospheric blocking in the North Pacific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tly negative low-level air temperature anomalies, lying upstream of the MNPST, are expected to be distinctly associated with the MWS.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WS and low-level atmospheric baroclinicity is somewhat puzzling.From the diagnostics of the eddy energy budget, it is identified that the inefficiency of the barotropic energy conversion related to the barotropic governor mechanism does not fav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MWS. In contrast, weakened baroclinic energy conversion, buoyancy conversion, and generation of eddy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by diabatic heating are conducive to the occurrence of the MWS. In addition, Ural blocking in the upstream region of the MNPST may be another candidate mechanism associated with the MW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winter suppression north pacific storm track anomalous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eddy energy budget
下载PDF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and Low-Level Features of the North Pacific Storm Track from 1999 to 2005 被引量:3
4
作者 傅刚 毕玮 郭敬天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09年第3期276-289,共14页
A storm track is a region in which synoptic eddy activities are statistically most prevalent and intense. At daily weather charts, it roughly corresponds to the mean trajectories of cyclones and anticyclones. In this ... A storm track is a region in which synoptic eddy activities are statistically most prevalent and intense. At daily weather charts, it roughly corresponds to the mean trajectories of cyclones and anticyclones. In this paper, the recent QuikSCAT (Quick Scatterometer) satellite sea winds data with a 0.5°×0.5° horizontal resolution, and the NCEP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10-m height Gaussian grid wind data and pressure-level reanalysis data, are employed to document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North Pacific storm track in winter (January) and summer (July) from 1999 to 2005.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winter the North Pacific storm track is stronger, and is located in lower latitudes with a distinct zonal distribution. In summer, it is weaker, and is located in higher latitudes. Based on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s of geopotential height variance at various levels, three-dimensional schematic diagrams of the North Pacific storm track in winter and summer are extracted and presented. Analyses of the QuikSCAT wind data indicate that this dataset can depict the low-level storm track features in detail. The double storm tracks over the Southern Oceans found by Nakamura and Shimpo are confirmed. More significantly, two new pairs of low-level storm tracks over the North Pacific and the North Atlantic are identified by using this high-resolution dataset. The pair over the North Pacific is focused in this paper, and is named as the "subtropical storm track" and the "subpolar storm track", respectively. Moreover, statistical analyses of cyclone and anticyclone trajectories in the winters of 1999 to 2005 reveal as well the existence of the low-level double storm tracks over the North Pacif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 pacific double storm tracks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CYCLONE ANTICYCLONE the subtropical/subpolar storm track
原文传递
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变异特征及其与中纬度海气耦合关系分析 被引量:28
5
作者 任雪娟 杨修群 +1 位作者 韩博 徐桂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2-100,共9页
本文使用欧洲ECMWF(ERA40)再分析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解探讨了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变异特征,使用回归分析得到了与风暴轴空间异常型相关的冬季大气平均流异常、表层海温(Sea Surface Temperatu... 本文使用欧洲ECMWF(ERA40)再分析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解探讨了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变异特征,使用回归分析得到了与风暴轴空间异常型相关的冬季大气平均流异常、表层海温(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异常的空间耦合型.研究结果表明,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主要有两种空间异常型,第一种是风暴轴中东部明显北抬(南压),使得整个风暴轴向东北(东南)倾斜,与此同时,在中纬度北太平洋海区,冬季暖(冷)异常的洋面上是异常高压(低压),海气系统在垂直向表现为一种暖脊(冷槽)配置,在对流层中高层是太平洋-北美(Pacific-North American,PNA)型负(正)位相.第二种是风暴轴整体性加强(减弱)并偏北(南),此时,黑潮区海温异常偏暖(冷),低层阿留申低压和高空的西风急流略偏北(南),对流层中高层表现为西太平洋(Western Pacific,WP)型负(正)位相.风暴轴EOF分解的时间系数与阿留申低压指数、PNA指数、WP指数,以及与尼诺3区(NINO3)指数、黑潮海温指数间显著的相关性再次证实了在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存在着SST异常、风暴轴异常和大气平均流异常三者间的空间耦合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轴 中纬度北太平洋 太平洋-北美(PNA)型 西太平洋(WP)型
下载PDF
北太平洋风暴轴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丁叶风 任雪娟 韩博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7-243,共7页
本文使用ECMWF再分析网格点资料(ERA-40),分析了不同季节和不同高度层上北太平洋风暴轴(天气尺度瞬变扰动活动)的气候特征及其时间演变规律。分析表明,气候平均而言,北太平洋风暴轴冬季强且偏西南,夏季弱且偏东北。在近45 a里,冬季及夏... 本文使用ECMWF再分析网格点资料(ERA-40),分析了不同季节和不同高度层上北太平洋风暴轴(天气尺度瞬变扰动活动)的气候特征及其时间演变规律。分析表明,气候平均而言,北太平洋风暴轴冬季强且偏西南,夏季弱且偏东北。在近45 a里,冬季及夏季风暴轴在整个对流层、尤其是对流层中上层具有整体一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在各个高度层上冬季风暴轴于1985年前后一致性地发生了由弱至强的年代际跃变;夏季风暴轴发生年代际由弱至强跃变的时间在各个高度层上略有不同,对流层中高层的跃变时间与北太平洋大气海洋系统1970年代的跃变时间一致。在冬季风暴轴活动偏强年里,中纬度天气尺度瞬变扰动增强的同时,位置也有所北抬,反之亦然。夏季风暴轴活动偏强(弱)年则主要表现为瞬变扰动在气候平均位置上的增强(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轴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北太平洋
下载PDF
北太平洋风暴轴的三维空间结构 被引量:22
7
作者 傅刚 毕玮 郭敬天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9-200,共12页
文中利用最新的0.5°×0.5°分辨率QuikSCAT(Quik Bird Satellite Microwave Scatterometer Sea Winds Data)海面风场资料、NCEP(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的10m高度风场资料和全球客观再分析资料,对1... 文中利用最新的0.5°×0.5°分辨率QuikSCAT(Quik Bird Satellite Microwave Scatterometer Sea Winds Data)海面风场资料、NCEP(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的10m高度风场资料和全球客观再分析资料,对1999—2005年冬季(1月)和夏季(7月)北太平洋风暴轴的三维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强度较强,呈明显的纬向拉伸带状分布特征,位置偏南。夏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强度较弱,位置偏北。根据不同高度上位势高度方差的水平分布特征,绘制了北太平洋风暴轴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利用高分辨率QuikSCAT资料对风暴轴特征的刻画更为细致,不但验证了Nakamu-ra在南大洋发现的双风暴轴现象,而且还发现在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下层分别存在"副热带风暴轴"和"副极地风暴轴"两个风暴轴。对1999—2005年冬季北太平洋气旋和反气旋的移动路径进行的统计分析,为北太平洋"双风暴轴"的存在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双风暴轴 三维结构 气旋 反气旋
下载PDF
冬季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动异常的年际变化及其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 被引量:22
8
作者 胡增臻 黄荣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513-522,共10页
通过诊断分析指出,80年代菲律宾周围的对流活动2~4年周期振荡比较明显;北太平洋风暴轴中心有线性增强、偏北、偏东的趋势,2~4年周期振荡也比较明显;在2~4年时间尺度上,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的变化与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变化... 通过诊断分析指出,80年代菲律宾周围的对流活动2~4年周期振荡比较明显;北太平洋风暴轴中心有线性增强、偏北、偏东的趋势,2~4年周期振荡也比较明显;在2~4年时间尺度上,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的变化与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变化有密切联系:当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强(弱)时,北太平洋风暴轴中心偏强(弱)、偏东(西)、偏北(南)。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表明,产生这种联系的物理机制是,当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强(弱)时,在东亚-北太平洋-北美地区产生一个距平波列(ANA),位于美国西海岸的正(负)距平及其北侧的负(正)距平,使气压梯度增大(减小),北太平洋急流和风暴轴中心强度增强(减弱)、北抬(南退)、东伸(西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活动 北太平洋 风暴轴 西太平洋 年际变化
下载PDF
冬季海温异常影响北太平洋东部型风暴轴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5
9
作者 马小娇 朱伟军 +1 位作者 曾鼎文 孙思远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96-406,共11页
最强中心出现在160°W以东地区的北太平洋风暴轴定义为东部型风暴轴,针对这种短期气候异常现象,利用大气环流模式CAM 3.0对其可能的外部强迫机制进行探究,主要关注赤道中东部和黑潮海区正、负海温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赤道海区负... 最强中心出现在160°W以东地区的北太平洋风暴轴定义为东部型风暴轴,针对这种短期气候异常现象,利用大气环流模式CAM 3.0对其可能的外部强迫机制进行探究,主要关注赤道中东部和黑潮海区正、负海温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赤道海区负海温异常对风暴轴东部型的出现有重要意义,当该海区海温为负(正)异常且黑潮海区海温正(负)异常时,风暴轴表现为东(西)部型。风暴轴在中、东太平洋地区低层斜压性的增强,是太平洋风暴轴中、东端天气尺度涡动活动增强的主要原因。当出现东部型时,北太平洋东部区域急流强度增强,涡动斜压增长偏强,涡动的热量和动量输送加强,风暴轴和急流的反馈也加强;反之亦然。冬季赤道海区引起的大气响应范围较广,而黑潮海区的影响较为局地,尤其是黑潮海区的负异常主要影响风暴轴入口区域,表现为关于海温异常强迫的符号非对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东部型风暴轴 海表温度异常 数值试验
下载PDF
冬季东北冷涡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高洁 朱伟军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8-198,共11页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及由吉林省气象局科研所提供的东北冷涡日历表,以1951/1952—2008/2009年58 a冬季为代表,分析了东北冷涡对北太平洋风暴轴产生的影响及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1)冬季东北冷涡发生天数变化与北太平洋风暴轴强...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及由吉林省气象局科研所提供的东北冷涡日历表,以1951/1952—2008/2009年58 a冬季为代表,分析了东北冷涡对北太平洋风暴轴产生的影响及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1)冬季东北冷涡发生天数变化与北太平洋风暴轴强弱变化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当东北冷涡发生天数偏多(偏少)时,北太平洋风暴轴强度减弱(增强)。2)通过Morlet小波交叉谱分析发现,冬季东北冷涡发生天数的年际变化与北太平风暴轴强度变化存在准3 a尺度上的相关关系。3)在冬季,当东北冷涡发生天数偏多时,从东亚到西北太平洋沿岸低层温度降低,低层冷空气位于副热带急流和北太平洋风暴轴上游,且经向上处于两者之间,加之冷平流的作用,给副热带急流与北太平洋风暴轴活动区域带来了正好相反的局地斜压性的改变:副热带急流区域斜压性增加,变得强而窄,位置南压;而北太平洋风暴轴区域斜压性减小,同时由于西北太平洋区域低层温度降低,使得有利于涡动形成的波源效应减弱,风暴轴强度减弱。当东北冷涡发生天数偏少时,则反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风暴轴 东北冷涡 副热带急流
下载PDF
冬季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与北太平洋风暴轴联系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1
作者 胡增臻 黄荣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6-56,共11页
通过利用IAP2-LAGCM进行的数值模拟,进一步揭示了冬季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异常对北太平洋风暴轴变化的影响及其二者联系的物理机制和物理过程。结果表明:当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增强时,在500hPa等压面图上强迫产生一个... 通过利用IAP2-LAGCM进行的数值模拟,进一步揭示了冬季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异常对北太平洋风暴轴变化的影响及其二者联系的物理机制和物理过程。结果表明:当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增强时,在500hPa等压面图上强迫产生一个自赤道西太平洋开始,经我国东部、堪察加半岛、白令海,到美国西海岸的异常波列;位于西太平洋的经向三圈环流增强,位置北移;在风暴轴的西半部和东端斜压性增强;从而导致了北太平洋风暴轴增强、北抬、东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活动 风暴轴 异常波列 北太平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垂直结构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国极端低温事件的关系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超 孙照渤 王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01-410,共10页
采用NCEP/NCAR和ERA-40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冬季垂直尺度上北太平洋风暴轴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了北太平风暴轴垂直结构具有显著年际变化特征。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垂直结构主要呈现出全区一致、上下反相两种分布型,细分为全区一致增强... 采用NCEP/NCAR和ERA-40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冬季垂直尺度上北太平洋风暴轴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了北太平风暴轴垂直结构具有显著年际变化特征。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垂直结构主要呈现出全区一致、上下反相两种分布型,细分为全区一致增强型、全区一致减弱型、上层增强下层减弱型和上层减弱下层增强型。研究表明: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垂直结构与我国极端低温事件的关系密切,风暴轴呈全区一致增强(全区一致减弱)型垂直结构时,我国整体区域极端低温频次偏少(多);风暴轴呈上层增强下层减弱(上层减弱下层增强)型垂直结构时,我国东北地区极端低温频次偏多(少),其余地区偏少(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风暴轴 垂直结构 极端低温
下载PDF
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纬向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国极端低温频次的可能联系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超 孙照渤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1-310,共10页
采用NCEP/NCAR和ERA40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垂直方向上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纬向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了北太平风暴轴纬向结构具有显著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纬向结构主要呈现出全区一致、东西反相两种分布型("A&... 采用NCEP/NCAR和ERA40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垂直方向上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纬向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了北太平风暴轴纬向结构具有显著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纬向结构主要呈现出全区一致、东西反相两种分布型("A"型和"B"型),细分为整体一致性强型("A+"型)、整体一致性弱型("A-"型)、东弱西强型("B+"型)和东强西弱型("B-"型)。研究表明: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纬向结构与我国极端低温频次的关系密切,风暴轴呈"A+"("A-")型纬向结构时,我国整体区域极端低温频次偏少(多);风暴轴呈"B+"("B-")纬向结构时,我国全区极端低温频次偏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风暴轴 纬向结构 极端低温
下载PDF
晚春北极涛动对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影响
14
作者 周群 魏立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2-92,共11页
利用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发布的热带气旋(TC)最佳路径数据集,本文探讨了1950–2018年期间晚春(5月)北极涛动(AO)与随后夏季(6–9月)西北太平洋上空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关系... 利用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发布的热带气旋(TC)最佳路径数据集,本文探讨了1950–2018年期间晚春(5月)北极涛动(AO)与随后夏季(6–9月)西北太平洋上空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关系。研究表明,晚春AO对夏季西北太平洋TC生成有明显的预报指示意义,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应晚春AO指数偏高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体位置偏东偏北、强度偏弱,西北太平洋上空大气低层有较强的辐合、高层辐散增强、中层水汽充足、垂直风切较弱,这些大尺度环境因子均有利于TC的生成。而在晚春AO指数偏低年,西北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特征与上述特征相反,造成TC生成频数偏少。进一步的分析揭示:与AO变化密切相关的北太平洋风暴轴位置的南北移动,在晚春AO与夏季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二者关系中起到了关键作用。AO正位相(负位相)年,北太平洋风暴轴向北(向南)偏移,通过天气尺度波动和平均流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后期夏季西北太平洋上空低层形成气旋性(反气旋性)涡度异常,在局地经向环流的调整作用下,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及强度发生改变,对西北太平洋TC的形成起到了促进(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涛动 热带气旋 西北太平洋 风暴轴
下载PDF
极涡对北太平洋风暴轴影响及成因初探
15
作者 刘鸣彦 李菲 +6 位作者 郑石 周晓宇 崔妍 赵春雨 王颖 龚强 张海娜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年第2期66-71,共6页
利用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初步探讨了1969—2013年冬季北半球极涡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及可能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风暴轴主要分布在120°E—120°W、30°—60°N之间,扰动最强中心位于45°N附近.奇异值分解... 利用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初步探讨了1969—2013年冬季北半球极涡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及可能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风暴轴主要分布在120°E—120°W、30°—60°N之间,扰动最强中心位于45°N附近.奇异值分解表明,极涡与风暴轴之间主要存在两种耦合空间变化特征.当极涡在极区增强(减弱)时,风暴轴在其气候平均位置增强(减弱);当极涡增强并向北太平洋地区移动时,相对于平均状态,风暴轴在45°N以南地区偏强;而当极涡向北美大陆移动增强时,相对于平均状态,45°N轴线以北地区风暴轴偏强.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了北半球极涡影响北太平洋风暴轴变化的原因,极涡通过改变500h Pa位势高度场的遥相关形态特征,进而改变东亚西风急流及风暴轴上游地区斜压性的位置与强度,从而导致风暴轴的强度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风暴轴 北半球极涡 遥相关型
下载PDF
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年际型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娜 孙照渤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5-187,共13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31点带通数字滤波、线性相关和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1961/1962—2010/2011年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西部、东部区域强度指数的年际演变特征,划分了风暴轴的典型型态,并进一步探讨了与同期北半球500 hPa位势高度...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31点带通数字滤波、线性相关和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1961/1962—2010/2011年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西部、东部区域强度指数的年际演变特征,划分了风暴轴的典型型态,并进一步探讨了与同期北半球500 hPa位势高度场和SLP的关系。结果表明:风暴轴气候态的极大值区域位于中纬度北太平洋中西部,最大值点的频数集中区域和均方差分布的异常中心都有两个。风暴轴西部和东部区域强度指数(WI和EI)的年际演变具有独立性,典型型态可分为单、双中心型两类。WI(EI)指数与北半球500 hPa位势高度场的相关分布类似于WP(PNA)遥相关型;单中心型风暴轴偏强时,极涡南扩,平均槽加深;呈双中心型时,极涡明显偏西。WI(EI)指数与SLP的相关分布类似于NPO(NAO)遥相关型;单中心型风暴轴偏强(弱)时,SLP距平场呈AO遥相关型的正(负)异常位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轴 北太平洋 年际变化 大气环流 冬季
下载PDF
基于GPM与ERA5数据的北太平洋冬季风暴路径降水个例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立羽 傅云飞 《暴雨灾害》 2022年第5期525-535,共11页
北太平洋风暴路径对全球气候有重要影响,研究北太平洋风暴路径区域降水结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风暴路径对全球大气的水汽和热量输送作用。本文利用全球测雨卫星(GPM)数据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WMF)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RA5),以2014年12... 北太平洋风暴路径对全球气候有重要影响,研究北太平洋风暴路径区域降水结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风暴路径对全球大气的水汽和热量输送作用。本文利用全球测雨卫星(GPM)数据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WMF)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RA5),以2014年12月20-24日发生在北太平洋风暴路径区域的一次温带气旋过程为例,选取该气旋带来的3个降水片段,分析其降水结构和云参数结构特征。结果表明:3个降水片段的环流背景场相似,其水汽分布存在南北差异,造成水汽通量散度分布不同,致使各片段降水强弱不一,降水均集中在气旋中心的东南侧;通过对比温带气旋中降水强度和水汽含量的关系发现,更多可降水量并不一定带来更大降水强度,但气柱中水汽含量决定降水强度的上限。3个降水片段的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上均存在明显的冰水转换层,但各片段冰水转换层分布存在差异。由双频测雨雷达(DPR)得到的3个降水片段的粒子谱可知,各片段有效粒子半径强度分布与反射率因子强度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而粒子数浓度则与其他两者并不一致,其中的机理仍有待研究。基于GPM与ERA5的融合数据能更好地推断出北太平洋风暴路径上降水事件前后的大气环流背景,以此解释其降水分布,可为缺乏地面观测数据区域的降水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路径 全球测雨卫星 降水结构 粒子谱分布 北太平洋
下载PDF
北太平洋阻塞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及其与SST、遥相关及风暴路径的关系(英文)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菲 周发琇 钱筱丹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5期807-820,共14页
Climalological features of mid-latitude blocking occurring over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during 52 winters (December to February) of 1948/1949-1999/2000 a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ased on NCEP/ NCAR reanalysis data. S... Climalological features of mid-latitude blocking occurring over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during 52 winters (December to February) of 1948/1949-1999/2000 a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ased on NCEP/ NCAR reanalysis data. Significant interannual variation with a period of about 3-7 years as well as decadal variability is found by wavelet analysis and power spectrum analysis. A decreasing trend of the 2-7 year bandscale-averaged variance occurs throughout the 52 years and an abrupt shift from a higher state to a lower state during the 1970s is also found, which suggests an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the North Pacific blocking. The pos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ability of blocking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storm tracks and teleconnection are shown using composite analysis. In strong blocking anomaly winter (SBW), the geopotential height anomaly at 500 hPa exhibits a typical PNA (Pacific-North American)-like wave-train pattern in the North Pacific. The storm tracks, representing the activity of transient eddies, extend northeastward to the western coast of North America along the mid latitudes of about 40°-50°N, with the SST anomaly exhibiting a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 mode at mid-latitude and a La Ni&#241;a-like pattern along the equator. Contrasting features appear in weak blocking anomaly winter (WB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 pacific blocking TELECONNECTION SST anomaly storm tracks
下载PDF
冬季北太平洋的温带气旋活动及其与前期秋季北极海冰的关系 被引量:3
19
作者 任丽媛 刁一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0-29,共10页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_interim全球再分析数据集,利用客观算法识别和追踪温带气旋,分析了1979—2014年冬季(12月—次年2月)北太平洋(120°E^120°W,20°N^80°N)的温带气旋活动特征及其变化,探讨了冬...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_interim全球再分析数据集,利用客观算法识别和追踪温带气旋,分析了1979—2014年冬季(12月—次年2月)北太平洋(120°E^120°W,20°N^80°N)的温带气旋活动特征及其变化,探讨了冬季风暴路径与秋季北极海冰异常的关系。北太平洋温带气旋活动的气候态显示为自日本以东洋面至阿拉斯加湾北部的风暴路径。对30°N以北气旋活动频率异常的EOF分析显示其第一模态为太平洋气旋活动的南北向偶极子结构,表示风暴路径南北摆动的变化特征,且有向北偏移的趋势。第二模态的空间分布表现为40°N^60°N之间的大陆沿岸和太平洋洋面上呈相反的分布形势。时间系数的回归分析显示,冬季太平洋风暴路径的南北摆动与秋季(9—11月)东西伯利亚海-波弗特海海冰的异常显著相关。该海区秋季海冰减少导致冬季阿留申低压区呈高压异常,西风急流北移,45°N^75°N之间的大气斜压性增强而45°N以南大气斜压性减弱,从而使风暴路径向45°N以北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温带气旋 风暴路径 北极海冰 西风急流 斜压性
下载PDF
冬季北极涛动异常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雯婷 朱伟军 李欣 《海洋气象学报》 2018年第3期20-29,共10页
基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气候预测中心公报的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指数逐月数据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大气研究中心的1986—2017年逐日再分析资料等,运用回归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北极涛动与北太平洋地区风暴轴的... 基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气候预测中心公报的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指数逐月数据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大气研究中心的1986—2017年逐日再分析资料等,运用回归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北极涛动与北太平洋地区风暴轴的时间演变特征、两者之间的联系及AO异常影响风暴轴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1)风暴轴经度指数与纬度指数有显著正相关性,两者具有同步变化的特征,而这两者与风暴轴强度指数都呈负相关,但不显著。AO指数与北太平洋风暴轴强度呈显著正相关,且AO指数与风暴轴经度、纬度指数也呈正相关,但并不显著。2)在北极涛动强正(负)位相年份,风暴轴区域天气尺度滤波方差强(弱)、500 h Pa高度场上东亚大槽减弱(加深)、急流偏北偏强(偏南偏弱)、扰动动能增强(减弱)、斜压性增强(减弱)。可能影响机制是,异常变化的AO影响东亚大槽,改变急流强度,使斜压性发生变化,进而对风暴轴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涛动异常 北太平洋风暴轴 相关关系 影响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