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Phytoplankton, Zooplankton and Chlorophyll a in the Arctic Sea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ENSO and AO 被引量:1
1
作者 Zhang Haisheng Chen Jianfang +6 位作者 Han Zhengbing Ji Zhongqiang Xu Xudan Han Xibing Liu Zilin Peter, H.-U Vetter Walter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7年第2期37-48,53,共13页
To study effects of variations in climate-marine environment in the Arctic Ocean on ecology,based on the actual and reestablished data by biomarkers of algae in sediment in 1997,1999,2003,2008,and 2010,the interannual... To study effects of variations in climate-marine environment in the Arctic Ocean on ecology,based on the actual and reestablished data by biomarkers of algae in sediment in 1997,1999,2003,2008,and 2010,the interannu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phytoplankton,zooplankton and 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 in the Chukchi Sea and the Bering Sea as well as their relations to 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and Arctic Oscillation( AO)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ere spatial and temporal anomalies in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reestablished by biomarkers of algae in the Chukchi Sea and the Bering Sea in 1999 and 2010. The total content of biomarkers( brassicasterol,dinosterol,C37 alkenones and chlesterol) in sediment collected in 2010 was far lower than that in 1999,but brassicasterol was dominant in the two years,that is,diatom was dominant,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in 1999 and 2010; there were great changes in the dominant species of plankton in the two seas in 1999 and 2010,which could be regarded as the ecological response of the North Pol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 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 in the water of the Bering Sea was 0. 720 μg/dm^3 at 0 m and 0. 765μg/dm^3 at 10 m in 1997 and 0. 723 μg/dm^3 at 0 m and 0. 731 μg/dm^3 at 10 m in 2003,and the concentration was very close to each other,which was affected by El Ni1 o and the negative phase of AO. It was 0. 395 μg/dm^3 at 0 m in 1999 and 0. 399 μg/dm^3 at 0 m and 0. 357 μg/dm^3 at 10 m in 2008,which was influenced by La Ni1 a and the positive phase of AO. The phases and intensity of AO and ENSO had various effects on the quantity and dominant species of phytoplankton and zooplankton in the Chukchi Sea and the Bering Sea. During the period of AO with positive or negative phase and El Ni1o( in 1997 and 2003),their combination was favorable to the growth of phytoplankton and zooplankton,while the combination of negative phase of AO and La Nina( in 2010) had adverse effects on the growth of phytoplankton. The combination of AO with positive phase and strong La Nina( in 1999 and 2008) had small effects on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north Pole sea area PHYTOPLANKTON ZOOPLANKTON CHLOROPHYLL a ENSO AO
下载PDF
北黄海西部泥质区全新世以来沉积有机碳埋藏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培杰 胡利民 +5 位作者 闫天浩 王厚杰 毕乃双 王楠 张洋 吴晓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119,共10页
北黄海西部泥质区沉积环境稳定、沉积记录连续,是重建过去周边流域变化与黄海海洋环境信息的良好载体。目前围绕北黄海西部泥质区沉积有机碳的研究工作多局限于通过表层沉积物揭示其现代分布特征,对于该泥质区长时间尺度沉积有机碳埋藏... 北黄海西部泥质区沉积环境稳定、沉积记录连续,是重建过去周边流域变化与黄海海洋环境信息的良好载体。目前围绕北黄海西部泥质区沉积有机碳的研究工作多局限于通过表层沉积物揭示其现代分布特征,对于该泥质区长时间尺度沉积有机碳埋藏过程与机制的研究相对薄弱。通过北黄海西部泥质区W03岩芯的总有机碳指标,重建了全新世以来北黄海西部沉积有机碳的埋藏特征,探讨了气候及海洋环境变化对北黄海西部沉积有机碳埋藏的控制机制。研究表明:海平面上升的停滞期(10.3~9.8 cal.kaBP),发育硬质黏土层,有机碳以陆源输入为主(60.7%),动荡的沉积环境导致总有机碳含量相对较低,平均含量仅为0.22%;海平面上升期(9.8~7.0 cal.kaBP),海源有机碳的贡献增加(47.7%),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有利于该时期有机碳的埋藏;高海平面以来(7.0 cal.kaBP至今),黄海环流体系逐渐形成,陆源有机碳输入随着东亚冬季风驱动的沿岸流强度变化发生相应的改变,海源有机碳的贡献继续增加(50.0%),总有机碳的含量升高至0.58%。北黄海西部泥质区全新世以来沉积有机碳埋藏主要受控于海平面变化和海洋环流体系的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区 全新世 沉积有机碳 北黄海
下载PDF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细粒储层矿物组分对天然气水合物储集赋存的影响
3
作者 徐小蕾 白辰阳 +3 位作者 苏丕波 马倩 张宇 梁金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05-1220,共16页
为了探明矿物类型对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影响,笔者等利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W07站位样品及其水合物饱和度数据,进行XRD全岩和黏土矿物测试分析、比表面积分析以及束缚水能力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海床下110~127 m(即110~127 mbsf,meters be... 为了探明矿物类型对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影响,笔者等利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W07站位样品及其水合物饱和度数据,进行XRD全岩和黏土矿物测试分析、比表面积分析以及束缚水能力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海床下110~127 m(即110~127 mbsf,meters below sea floor,海床以下深度)为非水合物储层段,海床下127~156 m为水合物储层段。通过XRD分析可知,高石英及长石含量,低伊蒙混层含量的层段,比表面积与束缚水能力较低,说明其具有相对较好的孔渗条件,为水合物的运移与储集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因此形成水合物储层段;而在高伊蒙混层的层段中,比表面积较大,束缚水能力较强,其对甲烷气体及流体的吸附和束缚能力较强,对水合物成藏起到潜在的封隔作用,成为非储层段,储层与非储层段纵向叠置序列有利于优质水合物储层的形成。本次研究总结了矿物组分与优质水合物储层之间的关系,并揭示两者存在的潜在成因联系,以期丰富水合物富集成藏的基础理论,对未来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化开发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神狐海域 GMGS4 天然气水合物 黏土矿物
下载PDF
辽东湾北部海域营养状况与趋势评价 被引量:17
4
作者 田金 宋伦 +3 位作者 王年斌 周遵春 薛克 吴金浩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3-118,共6页
根据1999—2006年6—8月的调查数据,分析辽东湾北部海域的营养水平及变化趋势,以了解辽东湾北部海域营养水平的分布特点及污染状况。由E值和CN/CP值的总体评价结果来看,辽河口、双台子河口和大凌河口海域的富营养化程度较高,属于磷中等... 根据1999—2006年6—8月的调查数据,分析辽东湾北部海域的营养水平及变化趋势,以了解辽东湾北部海域营养水平的分布特点及污染状况。由E值和CN/CP值的总体评价结果来看,辽河口、双台子河口和大凌河口海域的富营养化程度较高,属于磷中等限制潜在性富营养区,而锦州湾海域污染相对较轻,属于中度营养区;在时空分布上,辽东湾北部海域1999年与2006年污染较为严重,中间年份污染相对较轻。针对辽东湾的具体环境用CN/CP值的评价模式更能揭示出营养盐限制对富营养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湾北部海域 富营养化指数 环境评价
下载PDF
南海北部金线鱼和深水金线鱼的鳞片年轮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忠炉 卢伙胜 +2 位作者 凌文通 谢伊丽 刘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323-3326,3343,共5页
[目的]为热带海域鱼类年龄鉴定以及鱼群的动态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分别从南海北部近岸海域和湾口海域采集金线鱼和深水金线鱼鳞片样本,分析热带海域鱼类鳞片年轮的主要特征及其出现规律,探讨根据鳞片年轮特征进行鱼类种群分类的可行性... [目的]为热带海域鱼类年龄鉴定以及鱼群的动态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分别从南海北部近岸海域和湾口海域采集金线鱼和深水金线鱼鳞片样本,分析热带海域鱼类鳞片年轮的主要特征及其出现规律,探讨根据鳞片年轮特征进行鱼类种群分类的可行性。[结果]金线鱼和深水金线鱼鳞片属鲷型,年轮特征主要为切割型和疏密型。同种鱼在不同海域中鳞片类型和年轮特征相同。所采集的样本主要是2~4龄。不同海域的深水金线鱼鳞片中切割型年轮特征差异极显著,而疏密型年轮特征无显著差异;金线鱼鳞片中各种年轮特征的出现率无显著差异。2处海域中金线鱼与深水金线鱼鳞片中的切割型和疏密型年轮特征都有极显著的种间差异。[结论]南海北部金线鱼和深水金线鱼鳞片年龄可以作为鱼类资源评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片 年轮特征 金线鱼 深水金线鱼 北部湾口 南海北部近岸海域
下载PDF
北黄海侏罗系碎屑锆石U-Pb定年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高顺莉 周祖翼 王嘹亮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80-487,共8页
对北黄海钻遇的侏罗系地层的4个变质火成岩样品进行锆石U-Pb定年分析,主要获得了2类年龄记录,一类是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形成演化的年龄,另一类是印支期碰撞造山改造的年龄记录.变质基底的年龄区间分布在1.0Ga至2.6Ga,其中1.4Ga至1.8Ga是... 对北黄海钻遇的侏罗系地层的4个变质火成岩样品进行锆石U-Pb定年分析,主要获得了2类年龄记录,一类是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形成演化的年龄,另一类是印支期碰撞造山改造的年龄记录.变质基底的年龄区间分布在1.0Ga至2.6Ga,其中1.4Ga至1.8Ga是一个主要构造岩浆期,包括(1 792±140)Ma,(1 447±110)Ma和(1 524±68)Ma三组U-Pb谐和年龄.与华北和扬子印支期碰撞造山作用有关的定年结果为200Ma至240Ma.这2类年龄与邻区胶北地体及苏鲁造山带获得的年龄数据具有很好可比性,可为进一步认识北黄海侏罗系物源区构造演变特点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定年 北黄海 区域对比 构造意义
下载PDF
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系统初探 被引量:179
7
作者 吴能友 张海啟 +7 位作者 杨胜雄 梁金强 王宏斌 苏新 卢振权 付少英 张光学 陆敬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6,共6页
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过去的有关研究不多。为此,根据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基本条件、浅表层沉积物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气源和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特征,结合刚刚结束的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首次实钻采样成果,... 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过去的有关研究不多。为此,根据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基本条件、浅表层沉积物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气源和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特征,结合刚刚结束的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首次实钻采样成果,初步探讨了我国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系统。结果认为:研究区温度、压力和气体组分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天然气水合物在空间尺度上不均匀分布,纵向上主要分布于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底界以上一定深度范围内;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甲烷气体很可能来源于原地微生物成因甲烷;扩散型原地生物成因甲烷产生低甲烷通量,形成了具有明显不同的分布和饱和度特征的分散型天然气水合物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神狐海域 天然气水合物 气藏形成 机理 成藏系统 钻探 样品
下载PDF
深水区——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勘探新领域 被引量:268
8
作者 张功成 米立军 +3 位作者 吴时国 陶维祥 何仕斌 吕建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21,共7页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经历了前裂谷期、裂谷期、热沉降期和新构造期4大构造演化阶段,形成了多个新生代盆地。在深水区(水深大于300m)裂谷期(古近纪)伸展断裂活动强烈,形成凸凹相间的构造格局,凹陷中沉积了厚度为3 000-6 000m的古近系;热沉降...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经历了前裂谷期、裂谷期、热沉降期和新构造期4大构造演化阶段,形成了多个新生代盆地。在深水区(水深大于300m)裂谷期(古近纪)伸展断裂活动强烈,形成凸凹相间的构造格局,凹陷中沉积了厚度为3 000-6 000m的古近系;热沉降期(早—中中新世)发生了区域性拗陷作用,形成了隆坳相间格局,沉积厚度小于2 000m;新构造期(晚中新世—第四纪)沉降幅度加大,并沉积了巨厚的地层,断裂活动东强西弱。上述3期构造演化均形成了沉积厚度很大的叠加伸展盆地。深水区生烃凹陷是裂谷期的断陷,已经证实的主力烃源岩是渐新统下部中深湖相泥岩、海陆过渡相泥岩、海相泥岩与煤系地层,可能的烃源岩是始新统中深湖相泥岩,潜在的烃源岩是渐新统上部和中新统海相泥岩,生、排烃产物主要是天然气。深水区至少有3套储层,即渐新统海陆过渡相砂岩、新近系海相砂岩及生物礁、始新统陆相砂岩。盖层发育广泛,区域性盖层是新近系海相泥岩和渐新统泥岩。圈闭数量较多,其类型主要有披覆背斜、断层圈闭和深水扇体等。油气运移方式随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变化很大,受新构造期断裂活动控制,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以侧向运移为主;白云凹陷早期以侧向运移为主,晚期以垂向运移或断坡-断坪运移为主。深水区成藏单元有凸起、凹中次凸、断裂带和深水扇等。深水区油气勘探的策略是优先勘探凹陷内部及其周边正向构造上的构造圈闭,然后逐渐向凹陷内的非构造圈闭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深水区 构造演化 生烃凹陷 烃源岩 储层 油气运移 勘探领域
下载PDF
南海琼东南盆地气态烃地球化学特征及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远景预测 被引量:26
9
作者 孙春岩 吴能有 +4 位作者 牛滨华 孙艳 崔义 罗伟 陈剑平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5-100,共6页
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覆盖了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地质学等多门学科,其中勘查地球化学方法可以从海底介质中直接获得与天然气水合物有关的地球化学信息,圈定水合物异常区域。近些年来大量的研究工作和陆续发现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证据显... 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覆盖了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地质学等多门学科,其中勘查地球化学方法可以从海底介质中直接获得与天然气水合物有关的地球化学信息,圈定水合物异常区域。近些年来大量的研究工作和陆续发现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证据显示,南海北部海域是我国勘查天然气水合物最有潜力的区域之一。依据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2005年第4航次获得的南海琼东南盆地沉积物酸解烃测试结果和高异常段位同位素分析数据,探讨了琼东南盆地气态烃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和异常成因。结合西沙海槽已有的勘探资料和水合物成藏地质条件,分析南海北部西沙海槽—琼东南地区与天然气水合物有关的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并对水合物成藏远景进行了预测。研究成果为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提供地球化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地球化学勘探 琼东南盆地 南海北部 有利远景区
下载PDF
渤海湾北部滨外沙坝演变的遥感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高伟明 杨剑霞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1-44,共4页
通过多时相航空遥感影像和MSS、TM、ETM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对比,分析渤海湾北部滨外沙坝近50年来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在波浪、潮汐、潮流和河流等动力因素的作用下,滨外沙坝的动态变化较为明显,在整体西向漂移、向海侧边线蚀退的背... 通过多时相航空遥感影像和MSS、TM、ETM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对比,分析渤海湾北部滨外沙坝近50年来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在波浪、潮汐、潮流和河流等动力因素的作用下,滨外沙坝的动态变化较为明显,在整体西向漂移、向海侧边线蚀退的背景下,个体沙坝的变化表现为陆向蚀退、侵蚀消亡、西南向漂移与端点蚀退、西向漂移与端点延展和海向淤进与陆向蚀退交替等多种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北部 滨外沙坝 演变 遥感
下载PDF
我国北海区海岛保护现状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霍素霞 邢聪聪 +2 位作者 杜明 单春芝 朱超祁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7年第A02期70-74,共5页
海岛是壮大海洋经济的重要依托, 是保护海洋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平台, 北海区海岛对于北方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对北海区海岛概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 研究了北海区三省一市各级海岛管理部门在保护海岛生态... 海岛是壮大海洋经济的重要依托, 是保护海洋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平台, 北海区海岛对于北方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对北海区海岛概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 研究了北海区三省一市各级海岛管理部门在保护海岛生态环境、 规范海岛开发秩序、 改善海岛人居环境以及增强特殊用途海岛保护力度等海岛保护方面取得的进展, 同时还分析了在北海区海岛保护中存在着海岛保护规范和制度不够健全、 海岛管理业务化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进程缓慢、 海岛及其周边生态系统相关研究不足、 海岛保护与开发经费投入不足、 公众海岛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最后根据北海区海岛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北海区海岛保护的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海区 海岛保护 生态环境 海岛开发
下载PDF
近20余年来中国石油产量及构成变化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抗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10,共5页
中国东部老油区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和产量分别在1985年和1988年由上升转变为下降,而近20年来的西北区石油产量上升弥补了东部的减产。海域珠江口盆地的产量在1997年后下降,其储产比已降到很低;但渤海的产量将迅速上升,这不仅可弥补南海产... 中国东部老油区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和产量分别在1985年和1988年由上升转变为下降,而近20年来的西北区石油产量上升弥补了东部的减产。海域珠江口盆地的产量在1997年后下降,其储产比已降到很低;但渤海的产量将迅速上升,这不仅可弥补南海产量的下降,而且能为全国产量的增加作出贡献。20余年的产量变化表明,西北和海域已初步形成了对东部老油区的战略接替,全国石油产量至少还能保持15年左右相对稳产并略有上升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中国西北部 中国海域 石油产量 石油剩余可采储量 战略接替
下载PDF
南海北部近岸海域风场特征分析与预报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蓉 肖瑜璋 +2 位作者 俞胜宾 宋萍萍 杨凡 《海洋预报》 2011年第2期1-8,共8页
南海北部近岸海域北靠东亚大陆,南面广阔的南海海域,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具有典型的季风特征。本文对南海北部近岸海域风场与大尺度大气环流特征的相关分析,阐述大气环流异常对南海北部近岸海域风场的影响。研究表明,南海北部近岸海域风... 南海北部近岸海域北靠东亚大陆,南面广阔的南海海域,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具有典型的季风特征。本文对南海北部近岸海域风场与大尺度大气环流特征的相关分析,阐述大气环流异常对南海北部近岸海域风场的影响。研究表明,南海北部近岸海域风场分布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因气候年际变化的强弱,如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NSO)循环、南海暖池面积指数的年际变化,与南海北部近岸海域风场强度也具有相关性。除使用传统的数理统计方法外,前期大气环流的诊断分析、大气外部强迫因子的前期强信号以及数值预报产品等的综合运用、综合诊断分析,是改进、提高中长期天气过程和短期气候预测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近岸海域 风场特征 大气环流异常
下载PDF
西太平洋海温和北极海冰异常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纪玲玲 汤明敏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2000年第2期75-82,共8页
利用九层菱形截断 1 5波的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 ,对赤道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北极海冰及综合异常情形在北半球夏季大气环流中的作用进行了一系列数值试验和分析。结果表明 :赤道西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异常变化与北极海冰面积变异均可显著影响... 利用九层菱形截断 1 5波的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 ,对赤道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北极海冰及综合异常情形在北半球夏季大气环流中的作用进行了一系列数值试验和分析。结果表明 :赤道西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异常变化与北极海冰面积变异均可显著影响大气环流 ,但海冰异常对低纬大气环流的影响远小于西太平洋的海温异常的影响。对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形成机制的讨论表明二维 Rossby波列的传播及外强迫引起的大气内部动力学过程是夏季大气环流异常产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海温异常 大气环流 数值试验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浅地层与单道地震剖面联合解释--水合物区沉积地层特征 被引量:30
15
作者 李守军 初凤友 +2 位作者 方银霞 吴自银 倪玉根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6-62,共7页
本文通过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浅地层、单道地震剖面联合解释,发现了一系列与天然气水合物密切相关的海底异常地貌、地层结构。在精细浅地层剖面上发现了陆坡丘状体、浅部断层以及由连续强反射层、声空白补丁、局部增强反射和声空白带... 本文通过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浅地层、单道地震剖面联合解释,发现了一系列与天然气水合物密切相关的海底异常地貌、地层结构。在精细浅地层剖面上发现了陆坡丘状体、浅部断层以及由连续强反射层、声空白补丁、局部增强反射和声空白带构成的海底浅部含气带。浅部含气带位于海底之下34—82m,通过其空间分布位置判断,认为气体来源于深部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在单道地震剖面上识别出麻坑、气体渗漏柱、褶皱、模拟海底反射(BSR,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等结构。BSR位于我国首次钻取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深度之下,判断其为该区水合物稳定带底界。依据ODP1148站深海钻井的地层厚度、沉积速率、测年等资料进行地层划分,识别出渐新世、中新世等地层界面,初步建立了神狐海域水合物区沉积地层年代标尺。地层年代划分结果表明BSR、褶皱、首次钻取的水合物样品位于晚中新世至上新世地层内,以上地层成为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探重点目标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坡 神狐海域 天然气水合物 浅地层 单道地震 年代标尺
下载PDF
北海区主要海洋产业现状比较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波 于梦璇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1年第7期61-64,共4页
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产业在北海区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北海区海洋经济的总体运行现状及特点入手,重点分析了北海区三省一市七个主要海洋产业的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预测了未来北海区海洋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产业在北海区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北海区海洋经济的总体运行现状及特点入手,重点分析了北海区三省一市七个主要海洋产业的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预测了未来北海区海洋产业的发展趋势: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将继续保持主体海洋产业地位;海洋油气业将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趋势;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将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其中,海洋生物制药、海水淡化与利用、海洋环保科研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该区域今后发展海洋经济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海区 海洋产业 海洋经济 比较分析
下载PDF
粤东甲子海域潮波异常和南海北部潮波的传播 被引量:4
17
作者 夏综万 廖世智 冯砚青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共8页
从南海潮波数值模拟潮能通量的结果中,勾勒出南海北部潮波的传播路径,显示出众多的路径分支。分析表明南海北部陆架包括北部湾海区,仅获得太平洋传入潮能的一小部分,因而南海北部沿岸的潮汐潮流都表现得比较弱。由于复杂的地形,导致了... 从南海潮波数值模拟潮能通量的结果中,勾勒出南海北部潮波的传播路径,显示出众多的路径分支。分析表明南海北部陆架包括北部湾海区,仅获得太平洋传入潮能的一小部分,因而南海北部沿岸的潮汐潮流都表现得比较弱。由于复杂的地形,导致了潮波传播路径指向不同方向。文章通过实测资料以及潮波的传播路径,特别讨论了粤东甲子站附近的潮波异常现象,并指出流向台湾海峡南口的分支和流向珠江口、广州湾的分支之间的潮能辐散,可能是造成甲子站附近潮性系数特别大以及潮汐潮流性质迥异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甲子海域 潮波传播 潮能通量
下载PDF
羊栖菜幼苗北方海区渡夏培育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立宁 骆其君 +1 位作者 林少珍 严小军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12年第4期6-9,共4页
开展羊栖菜不同品系在北方海区培苗试验和不同种苗培育方式研究,结果表明:幼苗可以在北方海区渡夏培育成为羊栖菜栽培的种苗,到10月下旬达到苗种的规格,返回浙江海区下海养成,具有良好的产业前景.
关键词 养殖品系 种苗培育方式 北育南养
下载PDF
海底天然气渗漏高精度浅层剖面处理技术 被引量:7
19
作者 薛花 杜民 +2 位作者 尚久靖 文鹏飞 张宝金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2016年第5期660-665,共6页
浅地层剖面测量方法是基于水声学原理的连续走航式探测水下浅部地层结构和构造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对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近几年野外采集的两种不同类型(Chirp和SES-2000)的浅地层剖面原始资料特点进行了分析,野外获得的浅剖资料,仅仅... 浅地层剖面测量方法是基于水声学原理的连续走航式探测水下浅部地层结构和构造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对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近几年野外采集的两种不同类型(Chirp和SES-2000)的浅地层剖面原始资料特点进行了分析,野外获得的浅剖资料,仅仅是经过采集系统后续单一的处理,对于海况较差时采集的数据,上述单一的处理方法根本无法满足后续资料的解释。为此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高精度浅剖资料处理技术,结合某区实际资料进行应用,系统讨论和分析了该区海底天然气渗漏的声学特征。总的来说,适合浅剖资料高精度处理方法的提出增加了识别天然气水合物层,天然气渗漏或扩散引起的沉积物声学异常特征的精度,为后续资料的对比和综合解释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天然气渗漏 高精度处理 浅地层剖面 沉积物声学异常特征
下载PDF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海底滑坡在地震剖面上的识别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14
20
作者 陈珊珊 孙运宝 吴时国 《海洋地质前沿》 2012年第6期40-45,共6页
海底滑坡广泛发育于海底陆坡,是沉积物往深海盆地搬运的重要方式。大规模的突发性海底滑坡事件不但可以改变海底地形地貌,还可能触发海啸,给沿海地区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对海底滑坡地震响应特征进行研究,可以推断其物质来源... 海底滑坡广泛发育于海底陆坡,是沉积物往深海盆地搬运的重要方式。大规模的突发性海底滑坡事件不但可以改变海底地形地貌,还可能触发海啸,给沿海地区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对海底滑坡地震响应特征进行研究,可以推断其物质来源、形成机制以及演化模式,为人类的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神狐海域地处被动大陆边缘,海底构造复杂,大陆坡较陡,具有发育海底滑坡的条件。结合最新采集的三维地震数据,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发现了多期海底滑坡,研究表明,这些海底滑坡在地形上具有以下特征:在坡度剧烈变化处,有弧形主陡坎,沿着主要陡坎的两侧向下延伸则会出现近平行的侧壁,在海底峡谷侧壁和在较顺直的海底斜坡上存在圈椅状陡坎或陡壁。在对研究区海底滑坡的地震响应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海底滑坡的地貌特征、内部结构及几何形态,探讨了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海底滑坡的形成机制,对于开展区域海洋工程,防止灾害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滑坡 形成机制 地震剖面 神狐海域 南海北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