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versal proces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 in autumn 2011
1
作者 张志欣 郭景松 郭炳火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3期608-618,共11页
Using merged sea level anomaly and absolute geostrophic velocity products from satellite altimetry and Argos drifter data,we analyzed the reversal process of the South China Sea(SCS)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SCSwbc) f... Using merged sea level anomaly and absolute geostrophic velocity products from satellite altimetry and Argos drifter data,we analyzed the reversal process of the South China Sea(SCS)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SCSwbc) from a summer to winter pattern in 2011 and important oceanic phenomena during this process.Results show that the outbreak time of the northeast monsoon over the southern SCS lagged that over the northern SCS by about 1 month.During the SCS monsoon reversal period,the SCSwbc reversed rapidly into the winter pattern at the Guangdong continental slope in late September.Subsequently,the southward Vietnam coastal boundary current strengthened.However,the northward Natuna Current maintained a summer state until mid-October.Thus,the balance between the southward and northward currents was lost when they met,their junction moved gradually southward.However,a loop current formed southeast of Vietnam because the main stream of the Vietnam Offshore Current(VOC) remained near its original latitude.Meanwhile,the VOC and associated dipole circulation system strengthened.After midOctober,the northward Natuna Current began to weaken,the loop current finally shed,becoming a cool ring.The VOC and its associated dipole sub-basin circulation system also weakened gradually until it disappea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部 边界流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维持电流 逆转 秋季 东北季风 循环系统
下载PDF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勘界问题处理及讨论
2
作者 秦树林 张利建 王海英 《吉林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27-29,32,共4页
本文简介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概况、勘界总体要求、技术路线及结果,根据2022年该公园勘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处理方法,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勘界问题 处理方法 讨论
下载PDF
东北城市群大气污染立体观测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晓岚 马雁军 +4 位作者 王扬锋 赵胡笳 洪也 刘宁微 张云海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3年第3期140-153,共14页
基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课题“哈长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技术体系”研究成果,回顾了近年来在我国东北城市群大气污染立体监测、污染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介绍了东北地区大气污染立体观测网的布局和建设,总结... 基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课题“哈长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技术体系”研究成果,回顾了近年来在我国东北城市群大气污染立体监测、污染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介绍了东北地区大气污染立体观测网的布局和建设,总结了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和大气气溶胶光化学特性,分析了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及其物理过程对大气污染生消的影响。最后指出东北城市群还需要加强PM_(2.5)和臭氧污染的协同控制以及气溶胶—边界层反馈机制对大气污染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城市群 大气污染 立体观测 大气边界层 成因机制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Boundary Layer Structure during a Persistent Haze Event in the Central Liaoning City Cluster,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11
4
作者 Xiaolan LI Yangfeng WANG +4 位作者 Lidu SHEN Hongsheng ZHANG Hujia ZHAO Yunhai ZHANG Yanjun MA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8年第2期302-312,共11页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undary layer structure during a persistent regional haze event over the central Liaoning city cluster of Northeast China from 16 to 21 December 2016 we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undary layer structure during a persistent regional haze event over the central Liaoning city cluster of Northeast China from 16 to 21 December 2016 we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s of particulate matter(PM) concentration and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within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ABL). During the observational period, the maximum hourly mean PM_(2.5) and PM10 concentrations in Shenyang, Anshan, Fushun, and Benxi ranged from 276 to 355 μg m–3 and from 378 to 442 μg m–3, respectively, and the lowest hourly mean atmospheric visibility(VIS) in different cities ranged from 0.14 to 0.64 km. The central Liaoning city cluster was located in the front of a slowly moving high pressure and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southerly winds. Wind speed(WS) within the ABL(〈 2 km)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WS at 10-m height mostly remained below 2 m s–1 during the hazy episodes, which was favorable for the accumulation of air pollutants. A potential temperature inversion layer existed throughout the entire ABL during the earlier hazy episode [from 0500 Local Time(LT) 18 December to 1100 LT 19 December], and then a potential temperature inversion layer developed with the bottom gradually decreased from 900 m to 300 m. Such a stable atmospheric stratification further weakened pollutant dispersion.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height(ABLH) estimated based on potential temperature profiles was mostly lower than 400 m and varied oppositely with PM_(2.5) in Shenyang. In summary, weak winds due to calm synoptic conditions, strong thermal inversion layer, and shallow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haze event.The backward trajectory analysis revealed the sources of air masses and explained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ze episodes in the four c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ze event thermal inversion layer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northeast china
原文传递
东北地区湿润指数及其干湿界线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30
5
作者 张淑杰 张玉书 +3 位作者 陈鹏狮 蔡福 武晋雯 纪瑞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26-232,共7页
利用1961~2007年东北地区124个气象站的温度、降水、风、水汽压、日照等气候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参考蒸散量,进一步计算了湿润指数,分析了参考蒸散量和湿润指数的变化趋势及干湿界线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湿润指数总体... 利用1961~2007年东北地区124个气象站的温度、降水、风、水汽压、日照等气候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参考蒸散量,进一步计算了湿润指数,分析了参考蒸散量和湿润指数的变化趋势及干湿界线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湿润指数总体呈下降的趋势,变干趋势发生在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及湿润气候区的大部分地区,湿润指数倾向率负变化幅度大于正变化幅度.湿润指数〉1.0的湿润气候区和降水量大于700mm的区域分布基本一致,湿润指数小于0.5的区域大于降水量小于400 mm的区域,湿润指数在半干旱气候区变异系数较大,为25%~36%,半湿润和湿润气候区的变异系数较小;标准差的分布与变异系数有相反的趋势.半干旱-半湿润和湿润-半湿润分界线倾向于东北西南走向,但各年代界线摆动幅度较大,出现整体移动趋势.以1960年代界线为变化基准线,1980年代向西移,2001~2007年代的变化幅度最大,向东南移动明显,半干旱区扩大,湿润区缩小,东北地区有逐渐变干的趋势,进一步说明气候变干的进程加快,干旱范围扩大,程度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润指数 干湿界线 变化特征 东北地区
下载PDF
火山地层界面的类型、特征和储层意义 被引量:13
6
作者 唐华风 孙海波 +2 位作者 高有峰 衣健 姚瑞士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20-1329,共10页
按照火山地层界面的形成过程和地质属性将其划分为5类,分别为喷发整合、喷发不整合、喷发间断不整合、构造不整合和侵入接触,除侵入接触外,其他不整合均可细分为角度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两种。喷发整合和喷发不整合两类界面上下岩层的间... 按照火山地层界面的形成过程和地质属性将其划分为5类,分别为喷发整合、喷发不整合、喷发间断不整合、构造不整合和侵入接触,除侵入接触外,其他不整合均可细分为角度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两种。喷发整合和喷发不整合两类界面上下岩层的间断为数分钟一数年,并且在界面上下均具有冷凝表壳或细火山碎屑层等,喷发不整合可为平行面状或交织曲面状,多为凹凸不平,分布范围小;喷发间断不整合界面形成时间为数十年一数千年,界面之下冷凝表壳或细碎屑层等明显遭受侵蚀,在横向上存在风化壳-沉积岩夹层的组合形式,界面平面展布多为波状曲面;构造不整合与喷发间断不整合在特征上相似,但形成时间为数千年一数百万年,界面分布范围更大。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剖面揭示:在喷发整合/不整合界面附近原生孔隙发育,随着与界面距离的增加孔隙度变小;具有交织曲面状界面岩层的面孔率大,孔隙发育带厚度及其占岩层比例均大于平行面状界面岩层。盆内钻井资料揭示喷发间断/构造不整合界面之下发育大量的次生孔隙,可与原生孔隙组合使储层物性变好,但当原生孔隙未能保存时其储层物性变化难以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地层界面 不整合界面 地质属性 东北地区 中生代 火山岩
下载PDF
近50年东北地区生态地理界线的代际变化 被引量:4
7
作者 杜海波 吴正方 李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44-1150,共7页
以吉良(Kira)的热量指数(温暖指数WI和寒冷指数CI)和徐文铎的湿度指数HI为指标,以10 a为尺度定量研究1961~2007年东北地区4条主要生态地理界线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东北地区生态地理界线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东北地区1961~... 以吉良(Kira)的热量指数(温暖指数WI和寒冷指数CI)和徐文铎的湿度指数HI为指标,以10 a为尺度定量研究1961~2007年东北地区4条主要生态地理界线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东北地区生态地理界线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东北地区1961~2007年整体上纬向生态地理界线向高纬(垂直带向上)移动,经向生态地理界线向东移动,但阶段性上表现出波动性移动。东北地区生态地理区域界线从整体上位置、移动速度的变化和阶段性位置、移动速度的变化都很好响应气候变化。它们对水热等生态气候基本要素十分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生态地理界线 气候变化
下载PDF
灰霾污染的跨控制区影响——一次京津冀与东北地区灰霾污染个案分析 被引量:61
8
作者 王喜全 杨婷 王自发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90-696,共7页
利用MODIS卫星、空气质量监测、天气图资料以及后向轨迹分析法,分析研究了2010年11月4~6日发生在京津冀地区和东北地区一次灰霾污染过程。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此次天气系统演变过程中,上述两地区的污染过程表现出内在的联系,即此次... 利用MODIS卫星、空气质量监测、天气图资料以及后向轨迹分析法,分析研究了2010年11月4~6日发生在京津冀地区和东北地区一次灰霾污染过程。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此次天气系统演变过程中,上述两地区的污染过程表现出内在的联系,即此次东北地区的灰霾过程主要是京津冀地区灰霾输送影响的结果,其影响通道是渤海湾及与其毗邻的辽河平原。这可在卫星云图、后向轨迹以及输送通道上PM10(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跃变的时间位相差异获得证明。这种灰霾污染的跨区域影响现象,给目前治理灰霾污染的区域调控战略提出了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霾 跨区域影响 灰霾污染区域调控 东北地区 京津冀地区
下载PDF
中国东北部那丹哈达地体T-J界线地层中的放射虫生物组合(英文) 被引量:1
9
作者 叶贵玉 杨群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17-360,共44页
本研究系统描述了中国东北那丹哈达地体中三叠系顶部和侏罗系下部的放射虫动物群及其系统分类,包括5个放射虫生物群,建立了一个新属,10个新种,并报道了121个种级分类单元。通过与加拿大和日本的相关动物群进行比较研究,我们确定了所描... 本研究系统描述了中国东北那丹哈达地体中三叠系顶部和侏罗系下部的放射虫动物群及其系统分类,包括5个放射虫生物群,建立了一个新属,10个新种,并报道了121个种级分类单元。通过与加拿大和日本的相关动物群进行比较研究,我们确定了所描述的放射虫生物群的年代归属分别为:晚三叠世诺利(Norian)晚期至瑞替(Rhaetian)早期,辛涅缪尔(Sinemurian)早、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 上三叠统 下侏罗统 那丹哈达地体 系统分类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东部白垩纪植物群及地层新知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革 《地质与资源》 CAS 2022年第3期289-302,共14页
中国东北地区东部白垩纪陆相地层发育,富含动、植物化石,并形成了重要的煤及油页岩等矿产.这里还保存了我国除西藏外唯一的早白垩世最早期海相地层的记录,对研究我国白垩纪古地理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这一地区在白垩纪地层古生物研究中... 中国东北地区东部白垩纪陆相地层发育,富含动、植物化石,并形成了重要的煤及油页岩等矿产.这里还保存了我国除西藏外唯一的早白垩世最早期海相地层的记录,对研究我国白垩纪古地理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这一地区在白垩纪地层古生物研究中有许多新发现,其中有些新发现还填补了东北地区某些地层“空白”.本文简要介绍上述新发现并对这一地区晚白垩世植物群与以恐龙为代表的动物群的协同演化做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植物群 地层 协同演化 K-Pg界线 东北地区
下载PDF
东北地区侏罗-白垩系界线简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少林 《国土资源》 1992年第4期330-339,共10页
通过近年来东北地区海相侏罗-白垩系界线附近生物地层学,同位素年龄及磁性地层学研究的最新展,简析了目前有关侏罗-白垩系界线划分的意见分歧的焦点,进而从植物化石的角度,将海相、海陆交互相同陆相进沉积联系起来,探讨侏罗-白垩系界线... 通过近年来东北地区海相侏罗-白垩系界线附近生物地层学,同位素年龄及磁性地层学研究的最新展,简析了目前有关侏罗-白垩系界线划分的意见分歧的焦点,进而从植物化石的角度,将海相、海陆交互相同陆相进沉积联系起来,探讨侏罗-白垩系界线划分的合理性问题,提出将界线划在Ruffprdia-Onychiopsis早期组合与中期组合之间比较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侏罗-白垩系 界线
下载PDF
中国东北边境地区中心地系统格局与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媛媛 王士君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12年第1期205-215,共11页
通过构建边境地区中心地的中心性测度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抽取地方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额、进出口贸易额、外贸依存度、城市化率、口岸数量和级别6个主成分对东北地区38个县级及以上边境中心地进行中心性测度,并据之将其... 通过构建边境地区中心地的中心性测度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抽取地方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额、进出口贸易额、外贸依存度、城市化率、口岸数量和级别6个主成分对东北地区38个县级及以上边境中心地进行中心性测度,并据之将其划定为3个等级。东北边境地区呈现绥芬河市、满洲里市、丹东市、黑河市、珲春市5个一级、8个二级、25个三级中心地的空间格局。论文在中心地等级划分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东北边境地区中心地系统空间格局的特征及其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边境地区 中心地系统 中心性测度 边界效应 口岸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演化历程及范围界定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赵玉明 程立平 +2 位作者 梁亚红 耿鹏旭 王卓理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65-775,共11页
东北黑土区是目前关注较多的话题,但其界定非常混乱。因此,有必要理清东北黑土区的界定及其分类体系。通过对比各种黑土和黑土区数据,对文献中存在的黑土及典型黑土、东北黑土区及东北典型黑土区等概念进行了归纳,并将东北黑土区研究分... 东北黑土区是目前关注较多的话题,但其界定非常混乱。因此,有必要理清东北黑土区的界定及其分类体系。通过对比各种黑土和黑土区数据,对文献中存在的黑土及典型黑土、东北黑土区及东北典型黑土区等概念进行了归纳,并将东北黑土区研究分为黑土演化历程、广义东北黑土区演化历程和狭义东北黑土区演化历程3方面。其中,黑土演化历程包括黑土演化与确立(1978年前)和典型黑土界定(1979年至今)2个阶段,形成了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黑土数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査和全国数字化土壤图的典型黑土数据等3套数据。广义东北黑土区演化历程包括暂时数据界定阶段(2002年~2003年)和正式数据界定阶段(2004年~2008年),分别形成广义东北黑土区暂时数据和正式数据。东北典型黑土区演化历程包括2个阶段:东北典型黑土分布区界定阶段(1978年~2006年)和东北典型黑土区(狭义东北黑土区)界定阶段(1992年至今)。前者存在4套代表性数据:松嫩典型黑土(专指黑土)分布区数据、松嫩典型黑土(黑土和黑钙土)分布区数据、黑吉2省农业区划的东北典型黑土(黑土、黑钙土和草甸土)分布区数据和WRB(1994)估算的东北典型黑土(厚度225 cm的黑土和草甸土)分布区数据;典型黑土区界定阶段,以松辽委1992数据、黑龙江水保所数据、松辽委2004数据和北师大数据4套数据为代表,它们依次界定了松嫩东部典型黑土区,松嫩典型黑土区,松嫩和呼伦贝尔典型黑土区,松嫩、呼伦贝尔和三江典型黑土区。研究有助于学者根据需要选用恰当的东北黑土区范围和面积数据,对于深化东北黑土区研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东北黑土区 东北典型黑土区 演化历程 范围界定 黑土 典型黑土
原文传递
中国东北边境地区中心地系统格局与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朱媛媛 王士君 冯章献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24-729,共6页
通过构建边境地区中心地的中心性测度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抽取地方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额、进出口贸易额、外贸依存度、城市化率、口岸数量与级别6个主成分对东北地区38个县级及以上边境中心地进行中心性测度,并据之将其划定... 通过构建边境地区中心地的中心性测度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抽取地方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额、进出口贸易额、外贸依存度、城市化率、口岸数量与级别6个主成分对东北地区38个县级及以上边境中心地进行中心性测度,并据之将其划定三个等级。东北边境地区呈现绥芬河、满洲里、丹东、黑河、珲春5个一级、8个二级、25个三级中心地的空间格局。并在中心地等级划分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东北边境地区中心地系统空间格局的特征及其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边境地区 中心地系统 中心性测度 边界效应 口岸
原文传递
1961—2010年中国东北半干旱区东界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玮 常学礼 +1 位作者 刘良旭 岳喜元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82-389,共8页
气候带边界的变化是大尺度地理特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之一,半干旱区的边界变化对其响应尤为敏感。我们整合了中国东北地区50年(1961—2010年)的气象数据,以降水量和温度所计算的干燥度指数作为干湿气候带划分的指标,在ArcGIS中采用Kr... 气候带边界的变化是大尺度地理特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之一,半干旱区的边界变化对其响应尤为敏感。我们整合了中国东北地区50年(1961—2010年)的气象数据,以降水量和温度所计算的干燥度指数作为干湿气候带划分的指标,在ArcGIS中采用Kriging空间插值法,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分析了近50年来中国东北半干旱区东界的波动趋势。结果表明:中国东北半干旱区界限变化呈整体向东、向南扩展的趋势,其变化受时间累积效应的影响,在50年(1961—2010年)尺度上范围最大,面积为285 648.4km2。数据分析表明,降水量减少是导致半干旱区边界变化的主要因素,气温的影响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度指数 半干旱区东界 气候变化 中国东北
原文传递
清代东北八旗界官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付永正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44,共19页
清代东北地区基层社会的官制,长期具有"旗民分治"的特点。在各处八旗驻防地,尽管八旗制度长期存在,但在八旗制度内部,为应对旗人越旗居住、耕种,以及同一村屯内旗民杂处等若干新问题,各地方旗署将驻防地的村屯按照地域划分成... 清代东北地区基层社会的官制,长期具有"旗民分治"的特点。在各处八旗驻防地,尽管八旗制度长期存在,但在八旗制度内部,为应对旗人越旗居住、耕种,以及同一村屯内旗民杂处等若干新问题,各地方旗署将驻防地的村屯按照地域划分成若干界,拣选在旗当差的佐领、防御及世职云骑尉等,委为一界之界官,专办管界内的各项差务。清代东北各八旗驻防地的界官名称不同,设置时间不一,所司职责呈现一定的时空差异,但其旗界内基层承管官的角色不曾改变。界官所承办差务繁杂,主要是维护管界内的社会治安,承办界内旗民人等的涉农事务,督倡本界旗民的风俗教化等。东北地区的八旗界官,在咸丰至同治年间发展到鼎盛时期,自同治朝以降的同光宣三朝,因民治地方官的增设,练、防军及乡团练勇的募练,尤其是光绪末年至宣统年间四乡巡警的创办,八旗界官的职权被分割,因而迅速走向衰亡,但其作为清代东北八旗驻防地区基层行政官制演进中重要一环的地位无可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东北地区 八旗界官 基层官制
原文传递
中华文化与东北少数民族文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志贵 关捷 《地域文化研究》 2017年第3期1-11,150,共12页
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自秦始皇建立中央封建集权国家以来,出现过多次大的统一局面。秦汉时期开创了全国统一的先河,隋唐王朝疆域的开拓,扩大了中原传统政治、经济及文化与边疆地区的联系。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开创了我国少数民族统... 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自秦始皇建立中央封建集权国家以来,出现过多次大的统一局面。秦汉时期开创了全国统一的先河,隋唐王朝疆域的开拓,扩大了中原传统政治、经济及文化与边疆地区的联系。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开创了我国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先例,中原和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民族本身,发生了长达近百年的富有特色的大融合,改变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传统结构和固有观念。及至明清,特别是满族开创的清王朝,在元明两代的基础上实现了大一统,基本形成了现今的中国疆域范围。近代以来共同的遭遇和命运促进了东北各民族间及与中华民族间的相互理解、支持和团结,更加珍视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及中华民族文化,表现为民族认同意识、维护国家统一的中华民族心理素质得到巩固与加强,从而鲜明地显现出东北少数民族的地域文化在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和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东北 少数民族 东北疆域 文化贡献
原文传递
Multilevel air quality evolution in Shenyang:Impact of elevated point emission reduction
18
作者 Xiaolan Li Guiqian Tang +6 位作者 Liguang Li Weijun Quan Yangfeng Wang Ziqi Zhao Ningwei Liu Ye Hong Yanjun M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3期300-310,共11页
Visibility observed at different altitudes is favorable to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air pol-lution.We conducted 4-years of observations of visibility at 2.8 and 60 m and particulate matter(PM)concentrations from 2015 ... Visibility observed at different altitudes is favorable to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air pol-lution.We conducted 4-years of observations of visibility at 2.8 and 60 m and particulate matter(PM)concentrations from 2015 to 2018 in Shenyang,a provincial city in Northeast China.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visibility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height in winter(especially at night),and decreased with height in summer(especially at the daytime).PM concentration exhibited opposite vertical variation to visibility,reflecting that visibility de-grades with the increase of aerosol concentration in the air.The radiosonde meteorological data showed that weak turbulence in the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PBL)in winter favored aerosols'accumulation near the surface.Whereas in summer,unstable atmospheric con-ditions,upper-level moister environment,and regional transport of air pollutants resulted in the deterioration of upper-level visibility.Inter-annual variation in the two-level visibility indicated that the upper-level visibility improved more significantly than low-level visibil-ity,much likely due to the reduction in emission of elevated point sources in Shenyang.Our study suggested that strengthening the control of surface non-point emissions is a promis-ing control strategy to improve Shenyang air qu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sol pollution Atmospheric visibility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northeast china Vertical evolu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