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3年麦收期河南省连阴雨的气候特征和可能成因 被引量:1
1
作者 竹磊磊 史恒斌 +2 位作者 王建新 苏晓乐 李凤秀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1期45-56,共12页
2023年麦收期河南省出现了罕见的连阴雨天气,降水和阴雨日数异常偏多,分别为自1961年以来的历史第五位和第二位。分析连阴雨的可能气候成因,主要结论如下:(1)造成连阴雨的环流形势为欧亚中高纬度西高东低,乌拉尔山高压脊持续发展并出现... 2023年麦收期河南省出现了罕见的连阴雨天气,降水和阴雨日数异常偏多,分别为自1961年以来的历史第五位和第二位。分析连阴雨的可能气候成因,主要结论如下:(1)造成连阴雨的环流形势为欧亚中高纬度西高东低,乌拉尔山高压脊持续发展并出现阶段性阻塞,东北冷涡活跃,冷空气能持续南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偏北、偏强且异常偏西,来自副高西北侧边缘的暖湿气流和冷空气在河南省交汇。(2)副高偏强、偏北、偏西是由偏强、偏北、偏大、偏东的南亚高压和偏强、偏北的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以下简称西风急流)的引导所致,而东南亚对流层中高层的暖中心偏大、偏北和偏东且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使南亚高压形成了上述的特征。暖中心和东北冷涡的共同作用,使东亚中高层的气温梯度增大,进而加强了西风急流。(3)2023年前期的La Ni1a事件有利于麦收期副高偏北,但不利于副高偏强和明显偏西。麦收期由于台风扰动由泰国湾至菲律宾群岛以东的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跃释放的凝结潜热较多,以及麦收期前期的春季和麦收期伊朗高原至青藏高原的地面感热和潜热较强,使暖中心形成了上述的特征,进而决定了南亚高压和副高的特征。(4)2023年麦收期北大西洋海温偏高,以及北大西洋三极子为负位相,导致了乌拉尔山高压脊持续发展并出现阶段性阻塞,麦收期前期的春季和麦收期伏尔加河至贝加尔湖西北侧地面感热和潜热偏强,而下游贝加尔湖东南侧至鄂霍次克海地面感热和潜热偏弱一定程度上导致上述两区域分别出现了大范围的位势高度正距平和负距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收期 连阴雨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乌拉尔山阻塞高压 东北冷涡 南亚高压 西风急流
下载PDF
东北稳定参考框架NEChina20 被引量:1
2
作者 鲍艳 王国权 +4 位作者 于笑 赵瑞斌 肖根如 许建东 甘卫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99-910,共12页
选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CMONOC)在东北地区2012~2019年的GNSS观测数据,建立东北稳定参考框架(NEChina20),实现由全球参考框架IGS14到NEChina20的位置坐标转换。NEChina20与全球参考框架IGS14保持坐标系缩放比例一致,两者在历元2020.... 选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CMONOC)在东北地区2012~2019年的GNSS观测数据,建立东北稳定参考框架(NEChina20),实现由全球参考框架IGS14到NEChina20的位置坐标转换。NEChina20与全球参考框架IGS14保持坐标系缩放比例一致,两者在历元2020.0对齐。NEChina20的精度(稳定性)在水平方向约为0.5 mm/a,在垂直方向约为0.6 mm/a。参考框架的稳定性随时间的推移和覆盖面积的增加而退化,建议NEChina20的适用范围在时间上限于从2005~2025年约20 a的时间窗口,在空间上限于东北地块及南端的河套断陷带和张家口-渤海断裂带。选用东北地区4个基岩站2000~2019年的GNSS连续观测数据,建立东北地区季节性地面升降模型。NEChina20与该季节性模型相结合,为在东北地区开展长期的、高精度的变形观测构建了基础设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S14 GNSS 东北地块 稳定参考框架 季节性地面升降模型
下载PDF
1961—2021年黑龙江省春播期东北冷涡气候影响特征
3
作者 马舒扬 李永生 +2 位作者 班晋 赵佳莹 王营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2期34-40,共7页
选用1961—2021年黑龙江省62站逐日地面降水、气温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黑龙江省春播期间持续时间3 d及以上的东北冷涡活动特征及其对春播期气候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61 a春播期发生东北冷涡过程233次,共958 d,发生频次... 选用1961—2021年黑龙江省62站逐日地面降水、气温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黑龙江省春播期间持续时间3 d及以上的东北冷涡活动特征及其对春播期气候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61 a春播期发生东北冷涡过程233次,共958 d,发生频次及日数均为增大趋势,发生频次与单次冷涡持续时间为显著负相关。东北冷涡的降水贡献率约为43.29%,冷涡过程中出现大雨及暴雨日的频率较大,分别为48.66%和59.46%;东北冷涡对春播期气温影响不显著。500 hPa位势高度场,东北冷涡与贝加尔湖至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存在较好的正相关,超30%的冷涡活动与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相伴发生。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对冷涡降水有显著的增强作用,而对冷涡过程低温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阻塞高压 春播期 环流特征
下载PDF
东北地区历史街区建筑与环境设计保护更新方法研究
4
作者 王晓辉 侯超怀 寇子壹 《纺织报告》 2024年第2期131-133,139,共4页
东北地区历史街区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人文财富,受多方因素影响,建筑本身及其人文价值的保护工作存在一些问题。文章通过对东北地区历史街区建筑与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创造性提出解决历史街区,尤其是东北地区历史街区出现的特... 东北地区历史街区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人文财富,受多方因素影响,建筑本身及其人文价值的保护工作存在一些问题。文章通过对东北地区历史街区建筑与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创造性提出解决历史街区,尤其是东北地区历史街区出现的特色消失、面貌趋同、环境保护、文化传承、营造特色等共性、个性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不断增强东北地区历史街区建筑保护与更新意识,加强东北地区历史街区建筑与环境设计保护更新方法研究,为专业领域的设计与决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历史街区 建筑与环境设计 保护更新 方法研究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块群及其构造演化 被引量:26
5
作者 王五力 李永飞 郭胜哲 《地质与资源》 CAS 2014年第1期4-24,共21页
东北地块群主要有额尔古纳、兴华、松嫩、佳木斯和兴凯等地块,它们都不是从西伯利亚克拉通分裂出来的,而都具有独立的演化史.额尔古纳、兴华地块参与到西伯利亚板块东南大陆边缘古亚洲洋弧盆体系中,组成岛弧-山弧或弧后盆地的一部分;松... 东北地块群主要有额尔古纳、兴华、松嫩、佳木斯和兴凯等地块,它们都不是从西伯利亚克拉通分裂出来的,而都具有独立的演化史.额尔古纳、兴华地块参与到西伯利亚板块东南大陆边缘古亚洲洋弧盆体系中,组成岛弧-山弧或弧后盆地的一部分;松嫩、佳木斯和兴凯地块分别为泛古洋和古太平洋作用区内亲西伯利亚和亲华北的地块,具有前白垩纪较复杂的演化史.在较详细讨论了东北地块群的构造演化的基础上,认为东北大地构造格架,除可以划分出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外,还应划分出滨太平洋松嫩-佳木斯联合地块、环太平洋兴凯地块、胶辽地块和那丹哈达地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东北地块群 构造演化 大地构造格架
下载PDF
内蒙古大石寨地区二叠系碎屑锆石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陈贤 刘家军 +1 位作者 周志广 柳长峰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43-1158,共16页
本文收集大量锆石U-Pb年代学数据,通过制作年龄-频数图谱,简略探讨了西伯利亚克拉通、华北克拉通、东北地区微地块以及内蒙古大石寨地区的演化史,并对大石寨二叠系与其周边块体的锆石年龄作比较分析,进而探讨了大石寨地区二叠系的... 本文收集大量锆石U-Pb年代学数据,通过制作年龄-频数图谱,简略探讨了西伯利亚克拉通、华北克拉通、东北地区微地块以及内蒙古大石寨地区的演化史,并对大石寨二叠系与其周边块体的锆石年龄作比较分析,进而探讨了大石寨地区二叠系的物源问题。碎屑锆石年龄-频数图表明,大石寨地区二叠系碎屑锆石年龄可以划分出古生代年龄段(500~250 Ma),中-新元古代年龄段(1.6~0.8 Ga),新太古-古元古代年龄段(2.6~1.7 Ga)。华北克拉通北缘与西伯利亚克拉通南缘基底年龄均>1.6 Ga,其二者都不能反映大石寨地区二叠系物源年龄信息,而大石寨地区二叠系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与东北地区地块年龄峰具有很好一致性,说明二者锆石年龄峰值反映的构造岩浆事件一致,表明大石寨地区二叠系物源应来源于东北地块而不是华北克拉通和西伯利亚克拉通。同时,东北地区大量古老基底锆石年龄数据的存在,暗示东北地块可能独立于上述两大板块而存在,并响应中亚造山带内存在古老微大陆的观点;东北地块由诸多微小块体拼贴而成,并分别与西伯利亚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碰撞拼接,缝合线分别是贺根山-黑河缝合带与西拉木伦缝合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块 大石寨 锆石U-Pb年龄对比 克拉通
下载PDF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区域构造演化 被引量:213
7
作者 刘永江 张兴洲 +8 位作者 金巍 迟效国 王成文 马志红 韩国卿 温泉波 赵英利 王文弟 赵喜峰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43-951,共9页
东北地区主要由东部佳木斯地块、中部兴安—松嫩地块和西部额尔古纳地块构成,各地块之间主要构造带拼合时代的研究表明,晚古生代之前各地块之间已经完成拼合,形成了统一的佳—蒙地块。晚古生代开始东北地区进入统一的盖层演化阶段,在佳... 东北地区主要由东部佳木斯地块、中部兴安—松嫩地块和西部额尔古纳地块构成,各地块之间主要构造带拼合时代的研究表明,晚古生代之前各地块之间已经完成拼合,形成了统一的佳—蒙地块。晚古生代开始东北地区进入统一的盖层演化阶段,在佳—蒙地块南缘发育了晚古生代具有大陆边缘沉积特征的盖层建造。晚古生代早期佳—蒙地块南缘为活动陆缘,在~320Ma向北的俯冲过程中古亚洲洋板块发生断离,形成火山弧,同时导致其北侧"贺根山"弧后洋的拉开,持续的向北俯冲导致弧-陆碰撞,并于~280Ma贺根山洋已经完全闭合。佳—蒙地块南缘开始由活动陆缘向被动陆缘环境转化,最后在晚二叠世末期古亚洲洋完全闭合转入内陆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古生代 古亚洲洋 西拉木伦河缝合带 佳—蒙地块 东北
下载PDF
黑龙江杂岩带的形成演化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9
8
作者 孔凡梅 李旭平 +1 位作者 李守军 金爱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23-631,共9页
黑龙江杂岩带呈南北向带状展布于佳木斯地块西缘,出露于嘉荫—牡丹江缝合带以东。研究证明其主体形成时代为晚海西期到印支期,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极可能形成于佳木斯与松嫩地块(松花江—嫩江地块)间板块俯冲碰撞或陆间洋盆消失闭合的环... 黑龙江杂岩带呈南北向带状展布于佳木斯地块西缘,出露于嘉荫—牡丹江缝合带以东。研究证明其主体形成时代为晚海西期到印支期,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极可能形成于佳木斯与松嫩地块(松花江—嫩江地块)间板块俯冲碰撞或陆间洋盆消失闭合的环境。综合佳木斯地块同位素研究成果,结合该区古生物的研究和地质特点,推演出依兰地区黑龙江杂岩的形成演化模式,绘制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东北地区的岩相古地理简图。认为从晚石炭世末期开始,佳木斯地块西缘的洋壳北东向俯冲,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沿嘉荫—牡丹江缝合带碰撞拼合,可能是在古亚洲洋南支向西伯利亚板块俯冲的大地构造背景下发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杂岩带 嘉荫—牡丹江缝合带 佳木斯地块 松嫩地块 中国东北 古亚洲洋南支
下载PDF
夏季鄂海阻高活动天数的年际变化及其前期征兆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杨旭 刘刚 +1 位作者 廉毅 尚博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4-230,共7页
利用1951~2009年NCEP/NCAR高度场月平均资料、全球海表温度月平均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东北地区24站逐月温度资料、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东阻)活动天数等数据,采用相关和奇异值分解分析(SVD)方法,分析夏季(6~8月)东阻活动天数的年际... 利用1951~2009年NCEP/NCAR高度场月平均资料、全球海表温度月平均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东北地区24站逐月温度资料、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东阻)活动天数等数据,采用相关和奇异值分解分析(SVD)方法,分析夏季(6~8月)东阻活动天数的年际变化及其前期征兆,结果表明:夏季东阻活动天数年际变化阶段性明显,21世纪以来不仅处于强盛后期明显下降趋势阶段,而且年际变率显著增大;夏季东阻活动天数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及东部的温度呈显著负相关;春季至夏季赤道东太平洋(NINO3区)SSTA(特别是1977~2009年)呈El Ni?o位相是夏季东阻活动的最重要强迫源,当赤道东太平洋为El Ni?o状态,以及阿拉伯海与北太平洋西风漂流区为暖海温时,夏季东阻活动天数偏多;与夏季同期大西洋海温的SVD1模态表明,当大西洋海温SSTA整体上处于冷(暖)位相分布时,东阻活动天数偏少(多);夏季东阻活动天数与春季NPO和极涡面积指数相关存在着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51~1976年,夏季东阻活动天数仅与春季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亚洲极涡面积指数呈显著正相关,1977~2009年,不仅与春季极涡面积指数呈正相关信号消失,而且,1951~2009年与春季NPO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信号,在此期间也迅速减弱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海阻高 海温 夏季东北温度 前期征兆
下载PDF
吉林省中部地区早古生代英云闪长岩的成因: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22
10
作者 裴福萍 王志伟 +2 位作者 曹花花 许文良 王枫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009-2019,共11页
本文对吉林省中部地区永吉县张家屯附近出露的早古生代英云闪长岩进行了LA-ICP MS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的研究,探讨了该英云闪长岩的源区性质及构造背景。张家屯英云闪长岩出露面积约100m2,与其呈沉积接触关系的是具... 本文对吉林省中部地区永吉县张家屯附近出露的早古生代英云闪长岩进行了LA-ICP MS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的研究,探讨了该英云闪长岩的源区性质及构造背景。张家屯英云闪长岩出露面积约100m2,与其呈沉积接触关系的是具磨拉石建造特点的张家屯组地层。LA-ICP 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张家屯英云闪长岩的形成时代为443±5Ma,即晚奥陶世-早志留世。该英云闪长岩的SiO2含量介于71.5%~72.9%,具有低K2O(0.22%~0.76%)、高Na2O(3.82%~4.49%)和低TiO2(0.30%~0.42%)的特征,属于低钾拉斑系列。其A/CNK值介于0.95~1.25,A/NK值介于1.71~1.94,主体属于I型花岗岩。张家屯英云闪长岩的稀土总量较低(15.3×10-6~23.4×10-6),具有轻重稀土弱分异[(La/Yb)N=5.01~5.60]和较平坦的重稀土分配型式,并具有明显的铕正异常(Eu/Eu*=1.85~2.59)。微量元素显示具有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Cs、Th)富集和高场强元素(Nb和Ta)亏损的特征。另外,它们具有正的εHf(t)值(+9.92^+13.6)和年轻的两阶段亏损地幔模式年龄(648~911Ma)。张家屯英云闪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超俯冲带弧前环境的斜长花岗岩的源区相似,可能来源于低压高温条件下大洋堆晶辉长岩的部分熔融,并有俯冲流体的参与。即张家屯英云闪长岩形成于俯冲背景下的岛弧环境,结合晚志留世-早泥盆世张家屯组磨拉石建造的沉积特征,揭示了加里东运动在华北板块北缘东段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古生代 英云闪长岩 锆石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中国东北 华北板块北缘东段
下载PDF
黑龙江杂岩中蓝片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云母片岩的40Ar-39Ar年龄对佳木斯地块晚古生代至中生代构造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4
11
作者 葛茂卉 张进江 +1 位作者 刘恺 李壮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79-1201,共23页
黑龙江杂岩作为存在于佳木斯地块西缘的牡丹江洋俯冲—增生的唯一直接记录,对限定佳木斯地块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具有关键作用。本文主要对依兰和牡丹江地区出露的黑龙江蓝片岩和云母片岩分别进行了地球化学和40Ar-39Ar年代学方... 黑龙江杂岩作为存在于佳木斯地块西缘的牡丹江洋俯冲—增生的唯一直接记录,对限定佳木斯地块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具有关键作用。本文主要对依兰和牡丹江地区出露的黑龙江蓝片岩和云母片岩分别进行了地球化学和40Ar-39Ar年代学方面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依兰和牡丹江地区的蓝片岩原岩均为碱性玄武岩,与OIB的地球化学性质相一致,指示其形成于洋岛环境。结合作者在依兰地区发表的蓝片岩原岩结晶年龄为~288 Ma,表明在早二叠世时期,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之间存在古洋盆,即牡丹江洋。此外,在牡丹江地区黑龙江杂岩中获得的云母片岩白云母40Ar-39Ar年龄为187±2 Ma,其与变基性岩常常相伴产生,表明二者共同经历了牡丹江洋的俯冲消亡过程,因此代表了黑龙江蓝片岩的形成时代,即早侏罗世。综上,本文对佳木斯地块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提出了新的解释,即:早二叠世,牡丹江洋一直存在于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之间;早侏罗世,牡丹江洋向松嫩地块之下发生俯冲消减,进而造成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发生碰撞拼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片岩 云母片岩 黑龙江杂岩 牡丹江洋 佳木斯地块 中国东北
下载PDF
夏季亚洲阻塞高压识别及其对中国东北气候异常的可能影响:不同再分析资料对比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刚 徐士琦 廉毅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03-314,共12页
基于阻塞高压(阻高)客观识别方法,利用1979—2016年夏季(6—8月)NCEP-Ⅰ、NCEP-Ⅱ逐日再分析资料和ERA-interim逐6 h再分析资料对识别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以D类(130°—160°E)阻高为例,讨论其对6月中国东北地区气候的可能影响... 基于阻塞高压(阻高)客观识别方法,利用1979—2016年夏季(6—8月)NCEP-Ⅰ、NCEP-Ⅱ逐日再分析资料和ERA-interim逐6 h再分析资料对识别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以D类(130°—160°E)阻高为例,讨论其对6月中国东北地区气候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NCEP-Ⅰ和NCEP-Ⅱ再分析资料对阻高活动天数、发生频次及年代际变化的识别结果差异较小,而ERA-interim与前两种资料的结果差别较大。3种再分析资料下,夏季各类阻高活动天数均与500 hPa高度场存在相应的显著相关区,且形态相近。但前两种资料对于各类阻高的表征结果较为一致,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各类阻高面积和范围的表征偏小。6月D类阻高活动日数与东北地区气温和降水关系密切,D类阻高活跃年,大气环流以经向型为主,东北地区低层低温、暖平流,高层高温、冷平流的结构指示大气层结不稳定,且东北上空为异常低压环流控制,上升气流较强,有利于6月东北地区出现低温多雨天气。鄂霍次克海地区是6月罗斯贝波的重要来源地之一,而6月D类阻高的形成可能与海-陆温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高压 客观识别 资料对比 中国东北
下载PDF
Mechanisms for the Formation of Northeast China Cold Vortex and Its Activities and Impacts:An Overview 被引量:7
13
作者 LIAN Yi SHEN Baizhu1 +2 位作者 LI Shangfeng1 LIU Gang YANG Xu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6年第6期881-896,共16页
In the mid 20th century, great efforts were made to investigate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high-latitude cold vortex, which is regarded as a major weather system in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the late 1970s, Chines... In the mid 20th century, great efforts were made to investigate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high-latitude cold vortex, which is regarded as a major weather system in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the late 1970s, Chinese researchers noticed that the Northeast China cold vortex (NECV) is an active and frequently occurring weather system over Northeast Asia, which is generated under specific conditions of topography and land-sea thermal contrast on the local and regional scales. Thereby, the NECV study was broadened to include synoptic situations, mesoscale and dynamic features, the heavy rain process, etc. Since the 21st century, in the context of the global warming,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studies of the mechanisms that cause the NECV variations during spring and early summer as well as the climatic impacts of the NECV system. Note that the NECV activity, frequent or not, not only affects local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but also regulates the amount of precipitation over northern China, the Huai River basin, and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The NECV influence can even reach the Guangdon~ Guangxi region. However, compared to the achievements for the blocking system study, theoretical studies with regard to the NECV system are still insufficient. Research activities regarding the mechanisms for the NECV formation, particularly theoretical studies using linear or weak nonlinear methods need to be strengthened in the future. Meanwhile, great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 of the NECV system to the oceanic thermal forcing, the low-frequency atmospheric variations over mid-high latitudes, and the global warm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ast china cold vortex blockING global warming high- and low-frequency variations oceanic forcing weak nonlinear method
原文传递
汶川M_(W)7.9地震前华北和东北亚地块区的预滑活动 被引量:2
14
作者 许健生 吴琼 +2 位作者 荆强 张子良 李彦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64-2475,共12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M_(W)7.9地震前,在华北和东北亚地块区上55个地震台的水位仪和形变仪从2008年3月20日起陆续记录到了数次预滑震相Xp,震中距范围为582.5~2921.9 km.在对各台的水位仪和形变仪记录作分析后发现,在华北和东北亚地块区最... 2008年5月12日汶川M_(W)7.9地震前,在华北和东北亚地块区上55个地震台的水位仪和形变仪从2008年3月20日起陆续记录到了数次预滑震相Xp,震中距范围为582.5~2921.9 km.在对各台的水位仪和形变仪记录作分析后发现,在华北和东北亚地块区最早记录到预滑震相的时间比青藏地块区上各台记录到预滑震相的时间要迟.据此推测,汶川M_(W)7.9地震发生前,在同一构造力作用下,在青藏地块区发生预滑活动之后,华北和东北亚地块区也发生了“准同步”地预滑活动.这些预滑活动弱化了华北和东北亚地块区对青藏地块区的阻挡作用,使得青藏地块区获得了较大动能,打破了龙门山断裂带“闭锁”的稳定状态,发生了突然破裂和失稳滑动,形成了汶川M_(W)7.9地震.特别是2008年4月6日后,幅度逐渐加大、频次逐渐加密、发生时间上更加协同的预滑活动可能是构造力进一步集中的征兆.因此,关注临震预滑活动的频度、幅度和发生时间的协同度以及滑动地块区尺度的大小对预测未来强震的发震时间和震级有一定的前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_(W)7.9地震 预滑 颗粒物理 预滑震相Xp 华北和东北亚地块区
原文传递
中国东北地区古生代构造单元:地块还是造山带? 被引量:31
15
作者 李锦轶 刘建峰 +5 位作者 曲军峰 郑荣国 赵硕 张进 王励嘉 张晓卫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157-3177,共21页
华北克拉通以北的中国东北地区古生代构造单元是地块还是造山带,是地质界近年争论的重要地质构造问题.通过对已有资料的综合研究,简要总结和讨论了各个“地块区”的地质特征,认为这些所谓的地块中,额尔古纳是新元古代晚期至古生代初期... 华北克拉通以北的中国东北地区古生代构造单元是地块还是造山带,是地质界近年争论的重要地质构造问题.通过对已有资料的综合研究,简要总结和讨论了各个“地块区”的地质特征,认为这些所谓的地块中,额尔古纳是新元古代晚期至古生代初期存在的地块,从寒武纪开始转变为造山带;其余所谓的古地块都是由古生代蛇绿岩、具有活动陆缘亲缘性的岩浆岩、增生杂岩和少量前南华纪岩石组成的古生代陆缘增生造山带或岛弧造山带.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地质历史上古老变质岩与地块关系、佳蒙地块是否存在、构造单元构造属性随时间变化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显生宙造山区 构造单元 地块 造山带 变质岩 构造
原文传递
大息场组——黔东北思南奥陶系—志留系之交的一个新地层单元 被引量:1
16
作者 于深洋 毛颖颜 +1 位作者 李启剑 李越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1-149,共9页
黔东北思南鹦鹉溪大息场剖面出露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处的地层序列,该序列与周缘地区相比较,具有其岩相和生物相的特殊性,以此为据建立新地层单元--大息场组。大息场组实测厚度129.7 m,主体岩性由灰色和灰黄色薄层-中层细砂岩和粉砂岩组成... 黔东北思南鹦鹉溪大息场剖面出露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处的地层序列,该序列与周缘地区相比较,具有其岩相和生物相的特殊性,以此为据建立新地层单元--大息场组。大息场组实测厚度129.7 m,主体岩性由灰色和灰黄色薄层-中层细砂岩和粉砂岩组成,下部暗色粉砂岩中产出3层笔石,指示该组时限为凯迪期晚期到鲁丹期末期。大息场组的碎屑岩层之间不存在暴露海平面之上的标志,表明这里地处局限的凹陷带,此时黔中古陆以北发生的海退未波及至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息场组 奥陶-志留系之交 思南 黔东北 华南板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