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3年秋季东北地区气候异常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王朋岭 李多 +1 位作者 柳艳菊 刘秋锋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10-514,共5页
2013年秋季,东北地区气候异常特征总体表现为:气温偏高,降水总体偏多,尤其10和11月降水持续异常偏多。分析表明,西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暖海温外强迫和大气环流系统的组合异常是东北地区气候异常的主要原因。秋季北极涛动正位相特征显著,... 2013年秋季,东北地区气候异常特征总体表现为:气温偏高,降水总体偏多,尤其10和11月降水持续异常偏多。分析表明,西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暖海温外强迫和大气环流系统的组合异常是东北地区气候异常的主要原因。秋季北极涛动正位相特征显著,东北地区上空为异常正高度距平控制,环流异常形势不利于冷空气扩散南下影响东北地区,造成秋季东北地区明显偏暖。秋季中后期,东北地区降水偏多主要受西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异常偏强的东南风水汽输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特征 环流异常 水汽输送 成因分析 东北地区
下载PDF
1961—2013年东北三省玉米低温冷害频率的时空动态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若子 周广胜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1-318,共8页
基于东北三省1961—2013年气象数据,结合具有生物学意义的热量指数,利用SPSS聚类分析方法给出了东北三省低温冷害分类标准,并对低温冷害频率时空特征和年代际空间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东北三省玉米(轻、中、重度)低温冷害发生... 基于东北三省1961—2013年气象数据,结合具有生物学意义的热量指数,利用SPSS聚类分析方法给出了东北三省低温冷害分类标准,并对低温冷害频率时空特征和年代际空间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东北三省玉米(轻、中、重度)低温冷害发生范围随时间呈减小—增大—减小变化趋势,1999年后东北三省出现低温冷害的范围显著减小,变化幅度均为中度>重度>轻度低温冷害。近10 a东北三省的轻度低温冷害仍时有发生,而中度和重度低温冷害发生较少。东北三省低温冷害频率呈由北向南呈减小趋势,轻、中、重度低温冷害频率高值区分别位于营口、哈尔滨和大兴安岭地区。各年代的重度低温冷害发生范围变化不大,中度与轻度低温冷害发生范围变化较大。研究结果可为东北三省低温冷害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低温冷害 频率 时空特征 东北三省
下载PDF
东北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生态区划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兵 刘祖英 +1 位作者 赵雨森 牛香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1-88,共8页
东北重点国有林区是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对该区域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全面、系统和科学地定量化评估,对东北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的生态区划是不... 东北重点国有林区是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对该区域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全面、系统和科学地定量化评估,对东北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的生态区划是不可或缺的。结合天保工程实施范围、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中国植被、中国土壤侵蚀区划以及中国行政区划,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区划出东北重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生态区。分别选取水热条件、植被类型、土壤侵蚀类型及强度作为3个级别的区划指标,一级区域3个,二级区域4个,三级区域12个。基于能够表征其特性的多重指标,对东北重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范围进行区划,直观地反映该区域的实际地理分域规律,用分区特征来印证生态效益的评估结果,为其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 生态区 生态区划 地理信息系统 东北地区
下载PDF
Evolution of permafrost in Northeast China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被引量:5
4
作者 HuiJun Jin XiaoLi Chang +6 位作者 DongLiang Luo RuiXia He LanZhi Lu SiZhong Yang DongXin Guo XueMei Chen Stuart A.Harris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6年第4期269-296,共28页
In Northeast China, permafrost advanced and retreated several times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fluctuating paleo-climatesand paleo-environments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During the last 60 years, many new data were obt... In Northeast China, permafrost advanced and retreated several times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fluctuating paleo-climatesand paleo-environments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During the last 60 years, many new data were obtained and studies wereconducted on the evolution of permafrost in Northeast China, but so far no systematic summary and review have been made.Based on sedimentary sequences, remains of past permafrost, paleo-flora and -fauna records, and dating data, permafrostevolution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has been analyzed and reconstructed in this paper. Paleo-temperatures reconstructedfrom the remains of past permafrost and those from paleo-flora and -fauna are compared, and thus the southern limitof permafrost (SLP) in each climate period is inferred by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permafrost distribution and the meanannual air/ground temperatures (MAAT/MAGT). Thus,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permafrost is here divided into fivestages: (1) the Late Pleistocene (Last Glaciation, or LG) (65 to 10–8.5 ka), the Last Glaciation Maximum (LGM, 21–13 ka)in particular, the coldest period in the latest history with a cooling of about 6~10 °C, characterized by extensive occurrencesof glaciation, flourishing Mammathas-Coelodonta Faunal Complex (MCFC), widespread aeolian deposits, and significantsea level lowering, and permafrost greatly expanded southwards almost to the coastal plains (37°N–41°N); (2) the HoloceneMegathermal Period (HMP, 8.5–7.0 to 4.0–3.0 ka), 3~5 °C warmer than today, permafrost retreated to about 52°N; (3) theLate Holocene Cold Period (Neoglaciation) (4.0–3.0 to 1.0–0.5 ka), a cooling of 1~3 °C, some earlier thawed permafrost wasrefrozen or attached, and the SLP invaded southwards to 46°N; (4) the Little Ice Age (LIA, 500 to 100–150 a), the latestcold period with significant permafrost expansion; and (5) climate warming since the last century, during which NortheastChina has undergone extensive permafrost degradation. The frequent and substantial expansions and retreats of permafrosthave greatly impacted cold-region environments in Northeast China. North of the SLP during the HMP, or in the presentcontinuous permafrost zone, the existing permafrost was largely formed during the LG and was later overlapped by thepermafrost formed in the Neoglaciation. To the south, it was formed in the Neoglaciation. However, many aspects ofpermafrost evolution still await further investigations, such as data integration, numerical reconstruction, and merging ofChinese permafrost history with those of bordering regions as well as collaboration with related disciplines. Of these, studies on the evolution and degradation of permafrost during the past 150 years and its hydrological,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impacts should be priorit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t Glaciation (LG) Holocene Megathermal Period (HMP) Neoglaciation Little Ice Age (LIA) northeastchina permafrost evolution
下载PDF
东北地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 被引量:41
5
作者 于婷婷 宋玉祥 +2 位作者 阿荣 浩飞龙 朱邦耀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4-121,共8页
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对东北地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整体处于中高等关联水平,人口文化素质和城市化水平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明... 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对东北地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整体处于中高等关联水平,人口文化素质和城市化水平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明显;(2)自2000年以来,东北地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整体经历了波动上升、平稳下降、缓慢上升的过程;(3)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发展与人口结构均处于协调发展状态,但是协调水平高低不同;(4)各省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度变化差异较大,辽宁省两系统的耦合度呈现出与整个东北地区大致相同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结构 经济发展 关联度 耦合关系 东北地区
下载PDF
以高铁为核心的东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晓潞 杨瑜 +1 位作者 彭志勇 王伟 《中国铁路》 2017年第6期31-35,共5页
高铁作为旅游活动的重要媒介,其时空压缩效应扩展了游客出游半径,提高了节点城市的可达性,缩短了游客出行时间,开启了东北旅游发展的新时代。分析高铁开通对东北地区旅游发展的影响,以及高铁发展为东北旅游业带来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探讨... 高铁作为旅游活动的重要媒介,其时空压缩效应扩展了游客出游半径,提高了节点城市的可达性,缩短了游客出行时间,开启了东北旅游发展的新时代。分析高铁开通对东北地区旅游发展的影响,以及高铁发展为东北旅游业带来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探讨高铁影响下东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商业模式创新和重塑一体化旅游合作机制等路径,为优化以高铁为核心的东北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 东北旅游 旅游产品 旅游基础设施
下载PDF
东北地区铁路交通网络分形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梦 姜丽丽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121-126,共6页
以整个东北地区(不包含蒙东地区)为研究区域,利用分形理论的半径维数和分枝维数测算方法以及地理网络空间分析来测度东北地区铁路交通网络的密度变化与复杂性量度的特征,具体包括了网络密度、连结度,以及各个城市的铁路网络通达度等.并... 以整个东北地区(不包含蒙东地区)为研究区域,利用分形理论的半径维数和分枝维数测算方法以及地理网络空间分析来测度东北地区铁路交通网络的密度变化与复杂性量度的特征,具体包括了网络密度、连结度,以及各个城市的铁路网络通达度等.并以此来分析东北地区铁路交通网络的分布情况.对城市进行分类对比分析.研究显示在研究区范围内拟合较高,表明分形理论适用于东北地区铁路交通网络.通过对东北地区铁路交通的分形研究得出该区域内铁路交通的分布与个别城市职能存在差异性和不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交通网络 分形特征 维数 城市类型 东北地区
下载PDF
CLIGEN天气发生器在中国东北三省模拟温度的适用性评价 被引量:5
8
作者 高淑新 宋晓巍 +3 位作者 李琳琳 薛怡 陈鹏心 齐文川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9年第4期77-84,共8页
CLIGEN(Climate Generator)是美国农业部针对本土开发用于提供长序列的逐日气象数据的模型,是否适用于中国东北三省并没有进行过评估。本文利用1981—2015年东北三省15个气象站逐日气象数据评估CLIGEN模拟的温度数据,对东北三省72个站... CLIGEN(Climate Generator)是美国农业部针对本土开发用于提供长序列的逐日气象数据的模型,是否适用于中国东北三省并没有进行过评估。本文利用1981—2015年东北三省15个气象站逐日气象数据评估CLIGEN模拟的温度数据,对东北三省72个站点实测值和模拟值的极端最高温度、极端最低温度、≥35℃高温日数、≤0℃低温日数进行评估。结果表明:CLIGEN对日平均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模拟效果较好,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mean absolute percent error)和有效系数(E)中,日最高温度的MAPE为0.33%—14.74%,日最低温度的MAPE大多小于10%;有效系数E的值也非常接近,为0.9880—0.9999;CLIGEN对日较差均值的模拟效果较好,对日较差标准差的模拟效果一般,不能较好地模拟温度的连续性和渐变性;CLIGEN对极端温度和日数的评估只有低于0℃的日数模拟效果比较理想,从差值空间分布看来,吉林和辽宁西部地区是差值较大和较多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GEN 东北三省 温度 检验 差值
下载PDF
从东北高质量发展的起步到美好生活的建构——以“十四五”规划为蓝图 被引量:2
9
作者 唐魁玉 梁宏姣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6-117,187,共13页
东北地区现实发展与国家政策性规划之间仍存在较大的经济差距和社会差距,亟待构建符合地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新模式,解决东北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机制固化、创新能力不足以及人才流失等问题。从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发展质量双重视角看,“... 东北地区现实发展与国家政策性规划之间仍存在较大的经济差距和社会差距,亟待构建符合地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新模式,解决东北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机制固化、创新能力不足以及人才流失等问题。从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发展质量双重视角看,“十四五”期间东北地区应当重点推进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再工业化及多元化,不断优化和完善产业结构,并实施具有东北特色的人才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社会质量 美好生活 “十四五”规划 东北地区
下载PDF
东北地区就业密度分布的空间特征——基于两次经济普查数据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被引量:20
10
作者 沈体雁 张晓欢 赵作权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4-20,共7页
基于区域密度方程和空间统计方法,利用两次经济普查的就业数据对东北地区就业密度的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形成了一个向右倾斜的倒"Y"字型就业密度格局,从北向南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的次中心逐渐增多,沿海化... 基于区域密度方程和空间统计方法,利用两次经济普查的就业数据对东北地区就业密度的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形成了一个向右倾斜的倒"Y"字型就业密度格局,从北向南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的次中心逐渐增多,沿海化趋势和局域融合趋势也比较明显,东北地区多中心就业格局已经形成。2004—2008年,东北地区整体就业密度的集中性还在继续加强,但不同局域就业中心表现出了不同的增长模式,黑龙江处于中心增长型扩散的单中心阶段,吉林省和辽宁省处于向心集聚和中心增长型扩散并存的多中心阶段,大部分就业中心均处于中心增长型扩散阶段,尚无去中心化扩散的就业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密度 区域密度方程 就业中心 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东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