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南戏和北曲杂剧在形式体制上的差异及原因 被引量:4
1
作者 穆海亮 《殷都学刊》 2005年第4期60-63,共4页
南戏和北杂剧同为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样式,却在艺术体制上存在显著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客观方面,二者所处地域不同,所继承的历史传统和吸收借鉴的艺术成分及借鉴方式也就不尽相同;主观方面,二者... 南戏和北杂剧同为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样式,却在艺术体制上存在显著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客观方面,二者所处地域不同,所继承的历史传统和吸收借鉴的艺术成分及借鉴方式也就不尽相同;主观方面,二者的创作主体身份不同,其创作目的必然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戏 北杂剧 体制差异 艺术继承 创作主体
下载PDF
明清之际家乐演出北杂剧考论
2
作者 杨惠玲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4期40-44,共5页
据可靠材料,从明万历到清康熙年间,有十五部家乐曾演出北杂剧,剧目大致可分为元人旧剧和新编剧,旧剧较为尊重传统,而新编剧则接受南戏和传奇的影响,在演唱方式、脚色设置和做、念表演等方面产生了显著的变化。家乐主人试图通过变革延长... 据可靠材料,从明万历到清康熙年间,有十五部家乐曾演出北杂剧,剧目大致可分为元人旧剧和新编剧,旧剧较为尊重传统,而新编剧则接受南戏和传奇的影响,在演唱方式、脚色设置和做、念表演等方面产生了显著的变化。家乐主人试图通过变革延长北杂剧的艺术生命,却不能挽救它的最终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乐 北杂剧 演出
下载PDF
黄河流域曲家与明清时期的南曲北渐
3
作者 李献芳 《殷都学刊》 2002年第3期83-85,共3页
During the three dynasties of Yuan, Ming, and Qing, the northern Zaju had much influence from the southern tunes,which is popular at the southern part of China. This article is a tentative study of this kind of influe... During the three dynasties of Yuan, Ming, and Qing, the northern Zaju had much influence from the southern tunes,which is popular at the southern part of China. This article is a tentative study of this kind of influence and also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two kinds of operas at that time. It holds the view that , on the one hand, the playuniters in the HuangHe River Valley had inherited much from the Southern tunes,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y had kept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In one word, they had much Cou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peras in the HuangHe River Valle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曲北渐 南北合套 南曲 北杂剧
下载PDF
金元时期北方蕃曲与元曲的融合与渗透
4
作者 张婷婷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4-99,共6页
金元时期,流行于北方的少数民族音乐,是元曲曲调的重要来源之一。后来曲家不断填词制曲,用它们来表现少数民族特定的生活场景。少量北方少数民族曲牌,融入元曲曲牌系统,其慷慨悲戾的音乐声情也影响着元曲曲调的风格。通过对蕃曲曲牌的... 金元时期,流行于北方的少数民族音乐,是元曲曲调的重要来源之一。后来曲家不断填词制曲,用它们来表现少数民族特定的生活场景。少量北方少数民族曲牌,融入元曲曲牌系统,其慷慨悲戾的音乐声情也影响着元曲曲调的风格。通过对蕃曲曲牌的梳理与归纳,从微观角度考察其形式和融入元曲的过程,我们可以窥见元代包括西域在内的北方各民族文化艺术相互交融与渗透影响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散曲 杂剧 蕃曲 曲牌
下载PDF
事必丽情,音必谐曲——论臧懋循对元杂剧的校改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妙丹 谢雪怡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21-27,94,共8页
晚明曲家臧懋循编选《元曲选》时,在叙事方面补充了别本交代不清的情节,修改别本存在的相互矛盾之处;在道德伦理层面完善人物性格,使其符合正统士大夫审美观;在用韵方面以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为准则重新修改韵字,避免重韵和出韵;从... 晚明曲家臧懋循编选《元曲选》时,在叙事方面补充了别本交代不清的情节,修改别本存在的相互矛盾之处;在道德伦理层面完善人物性格,使其符合正统士大夫审美观;在用韵方面以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为准则重新修改韵字,避免重韵和出韵;从个别字词的微调到大刀阔斧的改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臧氏“事必丽情,音必谐曲”的戏曲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杂剧 校改 臧懋循 叙事 用韵
下载PDF
与莎士比亚“诗剧”相对应的中译文——莎士比亚剧本英译汉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朱达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3期80-84,共5页
莎士比亚时代英国伦敦剧院上演的剧本多用无韵体诗形式。无韵体诗突破传统格律诗束缚 ,自由度大些 ,易抒发情感 ,语言也显自然些。轻重音节的有规律的交替是构成英语韵律的突出因素。中国约有 3 60种戏曲。秦腔、川剧、越剧、粤剧、豫... 莎士比亚时代英国伦敦剧院上演的剧本多用无韵体诗形式。无韵体诗突破传统格律诗束缚 ,自由度大些 ,易抒发情感 ,语言也显自然些。轻重音节的有规律的交替是构成英语韵律的突出因素。中国约有 3 60种戏曲。秦腔、川剧、越剧、粤剧、豫剧和黄梅戏等拥有众多民众 ,但京剧影响最大 ,普及全中国。它们风格各异 ,但唱词上有共性 ;均为戏曲“诗”体。由此 ,与莎士比亚“诗剧”相对应的中译文 ,应用道地中文 ,吸取中国历史悠久的戏曲 (诗 )体长处 ,仿戏曲体 ,运用现代汉语 ,译成略具古典风味 ,耐看、上口、耐唱 (耐诵 )、耐欣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剧本 英译汉 韵律 节奏 杂剧 南曲 北曲 英国 诗歌
下载PDF
肉傀儡表演的三个阶段——兼论北曲杂剧的最终形成
7
作者 刘叙武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6,共13页
肉傀儡表演据形态可分为嬗递发展的三期——百戏阶段、戏弄阶段、戏剧阶段。百戏阶段的肉傀儡表演仅装扮人物而不演故事,来源于佛教行像仪式,如今中国各地的抬(台)阁、芯子、飘色、肩膀戏等即其遗存;戏弄阶段的肉傀儡表演已具简单、滑... 肉傀儡表演据形态可分为嬗递发展的三期——百戏阶段、戏弄阶段、戏剧阶段。百戏阶段的肉傀儡表演仅装扮人物而不演故事,来源于佛教行像仪式,如今中国各地的抬(台)阁、芯子、飘色、肩膀戏等即其遗存;戏弄阶段的肉傀儡表演已具简单、滑稽情节,做动作者模仿傀儡,爨弄即此种肉傀儡表演;戏剧阶段的肉傀儡表演能够演述比较复杂的故事,与长篇说唱艺术如诸宫调、说唱词话结合,可向成熟戏曲演进。北曲杂剧最终形成时间约在公元1214至1224年间,地点在金都城开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傀儡 百戏 爨弄 连厢搬演 北曲杂剧
原文传递
新发现的四方北宋铭文杂剧砖雕考 被引量:11
8
作者 康保成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9-105,共7页
沈从文最先发现"丁都赛"杂剧砖雕的研究价值并撰文予以介绍,刘念兹则从戏剧文物的角度作了研究与评价。2014年,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新征集到分别刻有"杨揔惜"、"丁都赛"、"薛子小"、"... 沈从文最先发现"丁都赛"杂剧砖雕的研究价值并撰文予以介绍,刘念兹则从戏剧文物的角度作了研究与评价。2014年,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新征集到分别刻有"杨揔惜"、"丁都赛"、"薛子小"、"凹敛儿"名字的四方北宋杂剧砖雕。其中,"薛子小"扮演的脚色为副末,"凹敛儿"扮演副净,"杨揔惜"扮演引戏,"丁都赛"扮演末泥。这组砖雕中的主人公大约活动在1126年1月至9月间,砖雕的制作或稍晚。砖雕印证和补充了文献记载及以前发现的戏剧文物,对于进一步研究北宋杂剧的脚色装扮和演出形态,提供了可供研究与比较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杂剧 砖雕
原文传递
“招子”“旗”“牌”“看板”与“题目”“正名”——东亚古典戏剧的商演广告 被引量:3
9
作者 麻国钧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0-124,共15页
金元北曲杂剧进入市井勾栏演出之后,其性质便发生重大变化,从而获得商品属性。作为一种文化商品,如何宣传,便成为能否赚得票房以维持戏班生存的大事。本文利用中、日、韩的文献以及图片,总合论证"题目""正名"是当... 金元北曲杂剧进入市井勾栏演出之后,其性质便发生重大变化,从而获得商品属性。作为一种文化商品,如何宣传,便成为能否赚得票房以维持戏班生存的大事。本文利用中、日、韩的文献以及图片,总合论证"题目""正名"是当时的商演广告,进而论证"题目""正名"书写在"牌"上,而"牌"源于宋代宫廷演出的"队名牌",清代末年梨园公演所谓"水牌",不过是古代商业演出广告的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曲杂剧 题目 正名
原文传递
洪洞英山杂剧图所见杂剧脚色及演出结构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传耸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0-56,共7页
洪洞英山杂剧图是一幅线刻七人杂剧图,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左家沟乡英山的舜帝庙里,对研究北宋前期的杂剧形态具有重要的价值。英山杂剧图内容为二杂剧色作场表演,两侧为乐部教坊鼓色、笛色、歌板色、杖鼓色、筚篥色。教坊鼓色、筚篥色,头... 洪洞英山杂剧图是一幅线刻七人杂剧图,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左家沟乡英山的舜帝庙里,对研究北宋前期的杂剧形态具有重要的价值。英山杂剧图内容为二杂剧色作场表演,两侧为乐部教坊鼓色、笛色、歌板色、杖鼓色、筚篥色。教坊鼓色、筚篥色,头部均戴诨裹,推断应为杂剧演员,真正的身份很可能是杂剧行当中的副净、副末,在其搬演的剧目中无需演出时,兼职司乐。笛色头戴东坡巾,也可能是兼职司乐的杂剧演员,在正杂剧的演出中有可能是职司引戏或者末泥的行当。本文以静态的画面作为基点,复原英山杂剧演出的动态过程,认为英山杂剧图表现的应是正杂剧演出之前的"艳段",情节简短,所需演出脚色少,副净、副末等主要脚色行当尚未开始演出任务,又因"路岐"剧组的规模有限,故而在"艳段"中兼职司乐伴奏。这个简短的艳段演出完毕,再行搬演正杂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山西洪洞 杂剧 脚色
原文传递
豫北和晋南宋金墓杂剧形象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帆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2-89,共8页
笔者通过比较豫北晋南宋金墓葬中所发现的部分重要的杂剧砖雕和石刻,尝试讨论了当时杂剧演出形象在墓葬空间中表现形式和意义的变化及其所反映的相关丧葬意识的发展。金代晋南的杂剧演出不仅是流行的世俗娱乐,也是当地庙会赛社中重要的... 笔者通过比较豫北晋南宋金墓葬中所发现的部分重要的杂剧砖雕和石刻,尝试讨论了当时杂剧演出形象在墓葬空间中表现形式和意义的变化及其所反映的相关丧葬意识的发展。金代晋南的杂剧演出不仅是流行的世俗娱乐,也是当地庙会赛社中重要的酬神娱鬼方式。当时墓葬中各种形式的杂剧砖雕线刻因而不再可以理解为舞台形象的简单复制。它们对当地民众而言,可能包含有某种祭祖祈福的礼仪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金杂剧 砖雕 线刻 豫北晋南墓葬
原文传递
不南不北的“北西厢”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先勇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4-64,65-75,共12页
被看作元杂剧的王实甫《西厢记》,却被收录在明代专收南戏传奇的《六十种曲》中,颇为奇怪。按照元杂剧和南戏传奇的结构体制对《西厢记》考察后发现,王实甫的《西厢记》呈现出不南不北的剧本形态。剧本的"不南不北",不仅说明... 被看作元杂剧的王实甫《西厢记》,却被收录在明代专收南戏传奇的《六十种曲》中,颇为奇怪。按照元杂剧和南戏传奇的结构体制对《西厢记》考察后发现,王实甫的《西厢记》呈现出不南不北的剧本形态。剧本的"不南不北",不仅说明他的创作只能在元代中期,而且也解释了明代为何对其有元杂剧和南戏传奇两种不同的看法:戏曲家因为《西厢记》使用了"北曲""套曲",故认其为元杂剧;另有一些曲家将其当作传奇发展的一环来看待,故将其当作南戏传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记 元杂剧 南戏传奇 结构体制 不南不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