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bial diversity in cold seep sediments from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10
1
作者 Yong Zhang Xin Su +5 位作者 Fang Chen Yuanyuan Wang Lu Jiao Hailiang Dong Yongyang Huang Hongchen Jiang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2012年第3期301-316,共16页
South China Sea (SCS) is the largest Western Pacific marginal sea. However, microbial studies have never been performed in the cold seep sediments in the SCS. In 2004, "SONNE" 177 cruise found two cold seep areas ... South China Sea (SCS) is the largest Western Pacific marginal sea. However, microbial studies have never been performed in the cold seep sediments in the SCS. In 2004, "SONNE" 177 cruise found two cold seep areas with different water depth in the northern SCS. Haiyang 4 area, where the water depth is around 3000 m, has already been confirmed for active seeping on the seafloor, such as microbial mats, authigenic carbonate crusts and bivalves. We investigated microbial abundance and diver- sity in a 5.55-m sediment core collected from this cold seep area. An integrated approach was employed including geochemistry and 16S rRNA gene phylogenetic analyses. Here, we show that microbial abun- dance and diversity along with geochemistry profiles of the sediment core revealed a coupled reaction between sulphate reduction and methane oxidation. Acridine orange direct count results showed that microbial abundance ranges from 105 to 106 cells/g sediment (wet weight). The depth-related variation of the abundance showed the same trend as the methane concentration profile. Phylogenetic analysis indicated the presence of sulphate-reducing bacteria and anaerobic methane-oxidizing archaea. The diver- sity was much higher at the surface, but decreased sharply with depth in response to changes in the geochemical conditions of the sediments, such as methane, sulphate concentration and total organic carbon. Marine Benthic Group B, Chloroflexi and JS1 were predominant phylotypes of the archaeal and bacterial libraries,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S rRNA Microbial diversity Cold seep Marine sediments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下载PDF
Bacterial diversity in the sediments collected from the Shikoku Basin 被引量:2
2
作者 MUChunhua BAOZhenmin +4 位作者 CHENGang HUJingjie HAOLujiang QIZizhong LIGuangxue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14-121,共8页
Diversity of bacteria was studied in deep-sea sediments from the Shikoku Basin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by PCR, RFLP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16S rDNA and comparing with Genbank database. Based on the RFLP profi... Diversity of bacteria was studied in deep-sea sediments from the Shikoku Basin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by PCR, RFLP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16S rDNA and comparing with Genbank database. Based on the RFLP profile generated, 77 clones from the 16S rDNA library were divided into 27 types. Phyloge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27 independent clones fell into four groups: Proteobac-teria (62.96%), Chloroflexi (14.81%), Planctomycetes (14.81%) and Acidobacteria (7.41%). Among all sequenced clones, 6 were related to the sulfur or sulfate metabolism bacteria and the results also demonstrated that some bacteria in deep-sea sediments had relation to matter-energy circ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teria diversity deep-sea sediment Shikoku Basin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下载PDF
白令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邹扬 曾胤新 +1 位作者 田蕴 郑天凌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24,共10页
提取白令海表层沉积物样品总DNA,构建沉积物中的细菌16SrDNA文库,通过RFLP酶切分型与序列测定,进行沉积物中的细菌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丰富,获得的125条序列归属于10个细菌类群,包括占据优势地位的变... 提取白令海表层沉积物样品总DNA,构建沉积物中的细菌16SrDNA文库,通过RFLP酶切分型与序列测定,进行沉积物中的细菌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丰富,获得的125条序列归属于10个细菌类群,包括占据优势地位的变形细菌(Pro-teobacteria,49.6%)、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20.8%),以及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6.4%)、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5.6%)、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5.6%)、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4%)、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2.4%)、绿弯菌门(Chloroflexi,1.6%)、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es,0.8%)、螺旋体(Spirochaetes,0.8%)。此外,还有一部分分类地位尚不明确的细菌(2.4%)。而在变形细菌中,δ、γ亚群为其中的优势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令海 沉积物 细菌 多样性
下载PDF
南沙海区沉积物中细菌和古细菌16S rDNA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许飞 戴欣 +3 位作者 陈月琴 周惠 蔡剑华 屈良鹄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9-94,共6页
采用细菌 1 6SrDNA通用引物和PCR扩增等方法 ,构建了南海南沙海区沉积物 1 6SrDNA文库 ,并通过RFLP酶切分型对所获得的 70个克隆进行测序。从国际分子生物学数据库中调取相关序列 ,以PAUP4 0分析软件构建序列同源性矩阵和系统发育树图... 采用细菌 1 6SrDNA通用引物和PCR扩增等方法 ,构建了南海南沙海区沉积物 1 6SrDNA文库 ,并通过RFLP酶切分型对所获得的 70个克隆进行测序。从国际分子生物学数据库中调取相关序列 ,以PAUP4 0分析软件构建序列同源性矩阵和系统发育树图。结果表明 ,与细菌文库中克隆相似的微生物属于 4个细菌类群 :变形细菌 (Proteobacteria) (6 0 % )、革兰氏阳性细菌 (Gram positivebacteria) (1 3% )、浮霉菌 (Planctomycetes) (1 0 % )和无硫绿细菌 (Greennon sulfurbacteria) (6 % ) ,其中变形细菌 (包括δ 、γ 和α 变形细菌 )是明显的优势类群。采用Blast程序对所有序列基因数据库进行搜索 ,发现只有一个克隆与已知序列完全相似 ,说明文库具有极高的多样性。但是对古细菌文库中所获得的克隆子进行二级结构和序列特征分析的结果表明 ,这些克隆子均为海洋未获培养的细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海洋沉积物 细菌 古细菌 多样性
下载PDF
南海北部巴士海峡深海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孙慧敏 戴世鲲 +2 位作者 王广华 谢练武 李翔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1-46,共6页
从南海北部巴士海峡深海沉积物中提取到高质量的总DNA,通过TA克隆构建了含有23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TU)的16S rRNA基因文库,选择各OTU中代表性克隆子进行测序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巴士海峡深海沉积物中细菌在系统进化树中至... 从南海北部巴士海峡深海沉积物中提取到高质量的总DNA,通过TA克隆构建了含有23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TU)的16S rRNA基因文库,选择各OTU中代表性克隆子进行测序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巴士海峡深海沉积物中细菌在系统进化树中至少分属于9个类群:其中放线菌Actinobacteria,变形细菌Proteobacteria,和浮霉菌Planctomycetes为优势种;其他细菌如疣微菌Verrucomicrobia,鞘脂杆菌Sphingobacteri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绿弯菌Chloroflexi,厚壁菌Firmicute,酸杆菌Acidobacteria等为非优势种群;另外有两个克隆子属于未知种群。在所获得的23个代表克隆子序列中,有11个序列与已知细菌的同源性≤95%,占到了所有序列的48%,这一结果说明在南海北部巴士海峡海区具有非常丰富的微生物多样性,这一海区蕴含着大量未知的微生物资源,因而值得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深海沉积物 细菌多样性
下载PDF
南海深海沉积物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其生物毒性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于清武 胡丽琴 +2 位作者 李菲 易湘茜 高程海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203-2208,共6页
【目的】研究分析南海深海沉积物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其生物毒性,为南海深海海洋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传统培养方法分离培养南海深海沉积物中的细菌,基于16S r RNA基因序列对培养细菌多样性进行分析,并利用咸水... 【目的】研究分析南海深海沉积物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其生物毒性,为南海深海海洋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传统培养方法分离培养南海深海沉积物中的细菌,基于16S r RNA基因序列对培养细菌多样性进行分析,并利用咸水虾生物致死法测试培养细菌发酵液的生物毒性。【结果】从南海深海沉积物样品中共分离获得可培养细菌71株,分属于3个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9个属(假单胞菌属、盐单胞菌属、赤细菌属、副球菌属、Salinimonas属、短杆菌属、芽孢杆菌属、微小杆菌属和Fictibacillus属)的27个种。有4株分离菌株的发酵液对咸水虾具有毒理活性,其中以NH11h04-12(Bacillus tequilensis)对咸水虾的致死活性最强,半数致死量(LD50)为0.81 mg/m L,其次是11E416-5(B.subtilis subsp.)和E201-6(B.aquimaris),对咸水虾的LD50分别为1.59和4.39 mg/m L。【结论】南海深海沉积物可培养细菌存在丰富的多样性,以芽孢杆菌属为优势菌属,且部分可培养菌株代谢物有较强的生物毒性,具有潜在的生物医药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沉积物 细菌 多样性 16SRRNA基因 生物毒性 南海
下载PDF
白令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生源组分分布特征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6
7
作者 张海峰 王汝建 +3 位作者 孙烨忱 陈建芳 程振波 陈志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9-87,共9页
对中国首次和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在白令海北部所采取的29个表层沉积物中的TOC、生源Opal和Ca-CO3含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TOC的高值出现在外陆架至中陆架区,其次为海盆区,白令海峡至内陆架最低;Opal的高值出现在海盆至陆坡边缘区,其... 对中国首次和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在白令海北部所采取的29个表层沉积物中的TOC、生源Opal和Ca-CO3含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TOC的高值出现在外陆架至中陆架区,其次为海盆区,白令海峡至内陆架最低;Opal的高值出现在海盆至陆坡边缘区,其次为外陆架至中陆架,白令海峡至内陆架最低;CaCO3的高值出现在内陆架至中陆架区,外陆架至海盆最低。外陆架至中陆架区高的TOC和Opal与该区现代上层水体中较高的叶绿素浓度和营养盐含量有关,反映了上层水体季节性的浮游植物勃发和高的初级生产力。内陆架至中陆架区域相对高的CaCO3可能与浮游植物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i长期持续的勃发有关,而外陆架至海盆低的CaCO3可能与CaCO3溶解作用相关。外陆架和中陆架高的TOC和Opal可能来源于浮游生物的勃发和有机碳的输入。它们的Corg/N值介于6~9之间,说明其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海洋自生的沉积,有机碳的输入可能受生物泵的控制。TOC和Opal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了较高的相关系数(0.71),反映有机碳与硅藻关系密切,硅藻等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可能控制着生物泵对碳的吸收和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生产力 有机碳来源 生源组分 表层沉积物 白令海北部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HS-373PC岩心表层沉积物古菌多样性 被引量:8
8
作者 张勇 苏新 +4 位作者 陈芳 蒋宏忱 陆红峰 周洋 王媛媛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8-324,共7页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潜力区HS-373PC岩心表层沉积物中古菌多样性,从沉积物中提取总DNA并扩增古菌16SrRNA基因序列,对克隆文库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古菌序列均属于泉古菌(Crenarchaeota)和广古...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潜力区HS-373PC岩心表层沉积物中古菌多样性,从沉积物中提取总DNA并扩增古菌16SrRNA基因序列,对克隆文库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古菌序列均属于泉古菌(Crenarchaeota)和广古菌(Euryarchaeota)。其中泉古菌以C3为主要类群,另有少量序列属于Marine Benthic Group(MBG)-B,MBG-C,Marine Crenarchaeotic Group I(MGI),Marine Hydrothermal VentGroup(MHVG)和Novel Group of Crenarchaea(NGC);广古菌以MBG-D为主,其它序列分别属于UnclassifiedEuryarchaeotic Clusters-1/2(UEC-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坡 神狐海域 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区 海洋沉积物 古菌多样性 16SrRNA
下载PDF
低温环境下南海深海沉积物中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及其抑菌活性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于清武 胡丽琴 +3 位作者 李菲 易湘茜 孙玉林 高程海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803-2808,共6页
模拟低温(10℃)环境分离纯化培养南海深海沉积物中的细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对南海深海沉积物可培养细菌多样性进行分析,并利用滤纸片扩散法测试可培养细菌发酵液的抑菌生物活性。结果表明,从南海深海沉积物中共分离获得相关可培养细... 模拟低温(10℃)环境分离纯化培养南海深海沉积物中的细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对南海深海沉积物可培养细菌多样性进行分析,并利用滤纸片扩散法测试可培养细菌发酵液的抑菌生物活性。结果表明,从南海深海沉积物中共分离获得相关可培养细菌32株,分属于3个菌门(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19个种,其中以芽孢杆菌为优势菌群。分离获得的南海深海沉积物可培养菌株中有17株的代谢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蜡状芽孢杆菌4种指示菌均表现出抑制作用,占分离菌株种类的89.5%。说明低温环境下对深海沉积物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和活性均存在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沉积物 细菌 多样性 抗菌活性 温度环境 南海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穆春华 包振民 +5 位作者 陈刚 郝鲁江 祁自忠 劳军 李广雪 胡景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1-128,共8页
利用提取且纯化的西北太平洋地区深海沉积物DNA为模板,利用细菌通用PCR引物扩增16S rDNA片段,构建其文库,建立阳性克隆子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酶切图谱.据酶切图谱选择部分克隆测序,并与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 利用提取且纯化的西北太平洋地区深海沉积物DNA为模板,利用细菌通用PCR引物扩增16S rDNA片段,构建其文库,建立阳性克隆子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酶切图谱.据酶切图谱选择部分克隆测序,并与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测序的27个序列分属于4个类群:变形细菌(Proteobacteria)、绿屈挠菌(Chloroflexi)、浮游霉菌(Planctomycetes)和酸杆菌(Acidobacteria);其中以变形细菌最多,占62.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深海沉积物 细菌 多样性
下载PDF
北极太平洋扇区深海沉积物的细菌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苏玉环 李会荣 +2 位作者 李筠 俞勇 陈波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52-756,共5页
对北极太平洋扇区4个站位深海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PCR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进行了细菌16S rRNA基因V3区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的细菌多样性丰富,获得的40条序列归属于4个细菌类群:变形细菌(Proteobact... 对北极太平洋扇区4个站位深海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PCR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进行了细菌16S rRNA基因V3区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的细菌多样性丰富,获得的40条序列归属于4个细菌类群:变形细菌(Proteobacteria,占全部序列的75%)、噬纤维菌-屈挠杆菌-拟杆菌群(Cytophaga-Flexibacter-Bacteroides,CFB,占10%)、放线细菌(Actinobacteria,占10%)和酸杆菌(Acidobacteria,占5%).其中变形细菌(包括α、β、γ和δ-Proteobacteria),而γ-Proteobacteria占全部序列的62.5%,是很明显的优势类群.在这些细菌类群中,β、γ-Proteobacteria在4个站位沉积物中均有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太平洋扇区 深海沉积物 细菌 多样性
下载PDF
西南印度洋中脊深海沉积物砷抗性菌的富集分离与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双喜 邵宗泽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351-1355,共5页
【目的】为了筛选深海砷抗性菌,了解印度洋中脊深海沉积物砷抗性菌的多样性情况。【方法】通过砷富集培养,筛选出砷抗性菌;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与构建16S rDNA克隆文库法两种手段分析了富集物中砷抗性菌的多样性。利用兼并引... 【目的】为了筛选深海砷抗性菌,了解印度洋中脊深海沉积物砷抗性菌的多样性情况。【方法】通过砷富集培养,筛选出砷抗性菌;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与构建16S rDNA克隆文库法两种手段分析了富集物中砷抗性菌的多样性。利用兼并引物PCR,从抗性菌株中克隆与砷抗性相关的基因。【结果】共筛选到8株砷抗性菌,分别属于γ-proteobacteria的5个不同的属。其中,菌株AS-I1-3的抗性最高,可以在26×10-3mol/L三价砷存在的情况下生长,该菌株的16S rDNA序列与菌株Pseudoalteromonas tetraodoni IAM同源性最高(100%)。DGGE分析显示,该菌是富集物中的最优势菌,其次是盐单胞菌(Halomonas)和海杆菌(Marinobacter)。16S rDNA克隆文库分析结果进一步证明,与菌株AS-I1-3序列相同的克隆子占整个克隆文库的72.5%;而与菌株AS-I1-5(Halomonas meridiana,100%)和菌株Mn-I1-6(Marinobacter vinifirmus,99%)序相同的克隆子分别占10%和7.5%。然而,利用兼并引物PCR,仅能从2株非优势菌中克隆到了与砷抗性相关的基因,表明菌群中的优势抗性菌可能有其他的抗性机制。【结论】在深海环境中存在着多种砷抗性菌,其中Pseudoalteromonas属的菌株是该富集条件下的砷抗性优势菌。这些砷抗性菌在大洋环境砷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深海沉积物 砷抗性菌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南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随水深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葛黄敏 吴伟艳 幸继联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78-787,共10页
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GDGTs)是来源于古菌和细菌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广泛应用于海洋科学研究.南海北部有机质来源复杂,解析南海表层沉积物中GDGTs的组成及来源有助于更好地应用GDGTs进行环境重建.... 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GDGTs)是来源于古菌和细菌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广泛应用于海洋科学研究.南海北部有机质来源复杂,解析南海表层沉积物中GDGTs的组成及来源有助于更好地应用GDGTs进行环境重建.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检测了南海北部湾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脂类组成,结合已发表的南海北部55个表层沉积物的相关数据,详细分析了古菌和细菌GDGTs随水深在南海北部的分布特征,并通过多种指标探讨了GDGTs的来源.结果表明,以200m为界,GDGTs各组分及相关指标均出现显著的分段式分布趋势.古菌GDGTs随水深的分布特征可能是浅水和深水奇古菌类群产生的GDGTs组成不同导致的;细菌GDGTs随水深的分布特征则指示浅水区的GDGTs主要来源于陆源贡献,而深水区则同时包括陆源和水体自生两个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 古菌 细菌 表层沉积物 水深 南海北部
下载PDF
中国南海沉积环境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刘玉娟 田新朋 +2 位作者 黄小芳 龙丽娟 张偲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61-673,共13页
【目的】探索海洋沉积环境中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方法】采用纯培养分离及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的方法,对我国南海海域20个沉积物样品进行细菌多样性分析。【结果】共获得200株细菌,分属于47个属,99个种。经系统进化分析,可培养菌株... 【目的】探索海洋沉积环境中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方法】采用纯培养分离及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的方法,对我国南海海域20个沉积物样品进行细菌多样性分析。【结果】共获得200株细菌,分属于47个属,99个种。经系统进化分析,可培养菌株主要分布于4个类群: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优势类群为Firmicutes,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所占比例为55.6%;而Actin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两个类群获得菌株较少;在Firmicutes和Actinobacteria两个类群中发现8个潜在新种和3个潜在新属级类群。【结论】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南海海洋沉积环境可培养微生物资源丰富,新物种资源多样;其中,芽孢杆菌为海洋沉积环境中的优势类群,随着样品深度的增加,细菌多样性呈现递减的趋势,深度可能是影响细菌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分离培养基和分离方法直接关系到样品中可培养微生物多样性的发现,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沉积环境 细菌 可培养多样性 潜在新物种
原文传递
中国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物古菌多样性及丰度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范习贝 梁前勇 +3 位作者 牛明杨 余甜甜 王寅炤 王风平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589-1601,共13页
【目的】海洋沉积物中的古菌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充当重要的角色,深入了解沉积物中古菌群落的结构及功能特征是探究海洋沉积物中古菌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态学功能的基础。【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对南海北部陆坡不同... 【目的】海洋沉积物中的古菌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充当重要的角色,深入了解沉积物中古菌群落的结构及功能特征是探究海洋沉积物中古菌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态学功能的基础。【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对南海北部陆坡不同海域(东部,西部和神狐海域的7个站位)沉积物中古菌16SrRNA基因进行Illumina Mi Seq测序。【结果】中国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物中古菌的主要门类是Bathyarchaeota、Thermoplasmata、Woesearchaeota(DHVEG-6)、Thaumarchaeota(Marine Group I)、Lokiarchaeota和Marine Hydrothermal Vent Group(MHVG),还存在少量的AK8、Marine Benthic Group A和Terrestrial Hot Spring Crenarchaeota Group(THSCG)等。在潜在水合物区沉积物中还发现了甲烷代谢相关古菌(Anaerobic methanotrophic archaea,ANME)类群,主要为ANME-1、ANME-2ab和ANME-2c等。甲烷代谢古菌的分布特征也从甲烷代谢保守功能基因mcr A(Methyl coenzyme-Mreductase A)的扩增中得到了验证。利用定量PCR对南海沉积物中的细菌、古菌的16SrRNA基因和mcrA基因进行了定量,发现细菌16SrRNA基因拷贝数为10~5-10~7 copies/g(湿重),古菌16SrRNA基因拷贝数为10~5-10~6 copies/g(湿重),潜在水合物区mcrA基因拷贝数为10~3-10~5 copies/g(湿重)。【结论】揭示了中国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物中具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其中古菌种类多样且丰度较高,同时发现冷泉特征古菌群落,为深入认识和理解南海沉积物中微生物丰度和古菌多样性,以及解析古菌地球化学功能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海北部陆坡 沉积物 古菌多样性 厌氧甲烷古菌 深古菌门 mcrA基因
原文传递
渤海沉积物产脂肪酶细菌的筛选及其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伍朝亚 孟宪刚 +2 位作者 李岩 曲慧敏 解志红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655-1667,共13页
【目的】从渤海沉积物中分离筛选产脂肪酶细菌,分析其物种多样性,增加人们对渤海生态系统中产脂肪酶菌多样性的认识,获取高效产脂肪酶菌株,为海洋产脂肪酶微生物的挖掘提供菌群资源。【方法】分别将8个渤海沉积物样品梯度稀释涂布至吐温... 【目的】从渤海沉积物中分离筛选产脂肪酶细菌,分析其物种多样性,增加人们对渤海生态系统中产脂肪酶菌多样性的认识,获取高效产脂肪酶菌株,为海洋产脂肪酶微生物的挖掘提供菌群资源。【方法】分别将8个渤海沉积物样品梯度稀释涂布至吐温-80筛选平板和三丁酸甘油酯筛选平板,选择性分离产脂肪酶细菌;分析基于16S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关系,揭示这些细菌的分类地位和遗传多样性;利用对硝基苯酚法测定胞外脂肪酶活性,筛选出高效产脂肪酶菌株。【结果】从8个渤海沉积物样品中分离获得51株产脂肪酶细菌,这些菌株隶属于Bacteroidetes、Proteobacteria和Firmicutes三个门的8个属,其中Pseudoalteromonas(35.2%)、Marinobacter(23.5%)和Sulfitobacter(17.6%)是优势菌群;脂肪酶酶活性实验表明所有测定菌株都能够分泌脂肪酶,菌株70623分泌的脂肪酶酶活最高,为42.4 U/m L。【结论】渤海沉积物中可培养产脂肪酶细菌类群较为丰富,Pseudoalteromonas、Marinobacter和Sulfitobacter菌株是优势菌群,测定菌株所产胞外脂肪酶能力不同,获得了一株高效产脂肪酶菌株Marinobacter sp.706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沉积物 产脂肪酶细菌 多样性 酶活 渤海
原文传递
北黄海沉积物可培养产蛋白酶细菌分离鉴定 被引量:1
17
作者 伍朝亚 李岩 +3 位作者 曲慧敏 张振鹏 解志红 孟宪刚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504-1516,共13页
【目的】揭示北黄海沉积物中可培养产胞外蛋白酶细菌及蛋白酶多样性,增加人们对北黄海生态系统中产蛋白酶菌多样性的认识,为海洋产蛋白酶微生物的挖掘提供菌群资源。【方法】分别将5个北黄海沉积物样品梯度稀释涂布至酪蛋白明胶筛选平板... 【目的】揭示北黄海沉积物中可培养产胞外蛋白酶细菌及蛋白酶多样性,增加人们对北黄海生态系统中产蛋白酶菌多样性的认识,为海洋产蛋白酶微生物的挖掘提供菌群资源。【方法】分别将5个北黄海沉积物样品梯度稀释涂布至酪蛋白明胶筛选平板,选择性分离产蛋白酶细菌;并通过分析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关系,揭示这些细菌的分类地位和遗传多样性;分别测定胞外蛋白酶活性并对酶活较高的39株菌进行基于苯甲基磺酰氟(PMSF,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邻菲罗啉(o-phenanthroline,O-P,金属蛋白酶抑制剂)、E-64(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和pepstatin A(天冬氨酸蛋白酶抑制剂)4种抑制剂的酶活抑制实验以及所有菌株对3种底物(酪蛋白、明胶、弹性蛋白)的水解能力;分析这些细菌所产胞外蛋白酶的特性及多样性。【结果】从5个北黄海沉积物样品中分离获得66株产蛋白酶细菌,这些菌株隶属于Bacteroidetes、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和Firmicutes 4个门的7个属,其中Pseudoalteromonas(69.9%)、Sulfitobacter(12.1%)和Salegentibacter(10.6%)是优势菌群;沉积物中可培养的产蛋白酶细菌的丰度为104 CFU/g;蛋白酶酶活抑制实验表明所有测定菌株产生的胞外蛋白酶属于丝氨酸蛋白酶和/或金属蛋白酶,仅有少数菌株所产蛋白酶具有半胱氨酸蛋白酶或天冬氨酸蛋白酶活性。【结论】北黄海沉积物中可培养产蛋白酶细菌类群较为丰富,Pseudoalteromonas、Sulfitobacter和Salegentibacter菌株是优势菌群,测定菌株所产胞外蛋白酶主要是丝氨酸蛋白酶和/或金属蛋白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沉积物 产蛋白酶细菌 多样性 丝氨酸蛋白酶 北黄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