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周秦汉时期骆驼题材文物初步研究
1
作者 冯锴 李阳 +1 位作者 蒋文孝 王添瑞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92,共11页
本文在广泛梳理东周秦汉时期骆驼题材文物类别与时空分布的基础上,认为骆驼题材文物的出现年代、分布范围和造型风格具有显著的时代与地域特征。骆驼题材文物在内地的出现和发展,深受我国北方人群的影响,显示出较为活跃的农牧互动。秦... 本文在广泛梳理东周秦汉时期骆驼题材文物类别与时空分布的基础上,认为骆驼题材文物的出现年代、分布范围和造型风格具有显著的时代与地域特征。骆驼题材文物在内地的出现和发展,深受我国北方人群的影响,显示出较为活跃的农牧互动。秦始皇帝陵陵西大墓M1新发现的单体金、银骆驼塑像写实逼真的艺术形式,是我国骆驼题材文物中的特例,但在中亚、西亚艺术品中有迹可循,它可能是舶来品,也可能是在西方艺术影响之下本土创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周秦汉时期 骆驼题材文物 农牧互动 中西文化交流
下载PDF
甘肃漳县墩坪墓地出土青铜器科学分析
2
作者 田小刚 李延祥 毛瑞林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6-145,共10页
对甘肃漳县墩坪墓地出土的39件铜器进行了科学分析。该批青铜器主要以铸造工艺为主,热锻、铸造后再加工工艺为辅。合金材质以Cu、Sn和Pb三种元素为主,还有少量以Cu、Sn两种元素为主,以及2件Cu、Sn、Pb、As为主的四元合金。另外在大多数... 对甘肃漳县墩坪墓地出土的39件铜器进行了科学分析。该批青铜器主要以铸造工艺为主,热锻、铸造后再加工工艺为辅。合金材质以Cu、Sn和Pb三种元素为主,还有少量以Cu、Sn两种元素为主,以及2件Cu、Sn、Pb、As为主的四元合金。另外在大多数铜器中还检测到少量或微量As元素,铅锡含量配比整体呈现锡含量高于铅含量的特点。As元素的出现,证明在东周时期以Cu、Sn、Pb三种元素为主要成分的青铜器物广泛传播的情况下,仍然有地区存在含砷的铜器。这批铜器的科学检测分析为研究西戎文化青铜器物的成型工艺和合金配比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丰富了西戎青铜文化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周时期 青铜器 西戎文化
下载PDF
文化史视野中的《春秋经》 被引量:10
3
作者 乔福锦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118-126,共9页
作为孔子一生事业之象征,《春秋经》产生于华夏古典文明第一次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从体例与形式、取材与内容、大义与微言等方面观照,这部以编年史形式出现的儒学经典,与现代学科系统中的文化史,有诸多相通之处。《春秋》一书于后世之... 作为孔子一生事业之象征,《春秋经》产生于华夏古典文明第一次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从体例与形式、取材与内容、大义与微言等方面观照,这部以编年史形式出现的儒学经典,与现代学科系统中的文化史,有诸多相通之处。《春秋》一书于后世之历史影响,是这部经典之作精神文化价值的深切体现。文化史视野中的《春秋经》的现代诠释,对于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史的撰写,亦具有特殊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春秋》 文化史 东周 精神资源
下载PDF
东周社会尚武精神探源 被引量:5
4
作者 喻学忠 田青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24-127,135,共5页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文尚武的民族美德,尚武精神历来为中华先民所推崇。其在社会大变迁的东周时期再度兴盛,这是与特定的历史文化因素和民众心理因素密切关联的。通过梳理学界前人的相关论述,发现了目前学界在研究东周社会尚武精神...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文尚武的民族美德,尚武精神历来为中华先民所推崇。其在社会大变迁的东周时期再度兴盛,这是与特定的历史文化因素和民众心理因素密切关联的。通过梳理学界前人的相关论述,发现了目前学界在研究东周社会尚武精神兴盛的原因的领域存在的薄弱环节。本文从其兴盛状况起笔,系统分析东周社会的地理环境、军事战争、国家政策、经济因素等方面的原因,深层次探求东周社会尚武之缘由和文化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武精神 东周 文化实质 缘由
下载PDF
玉皇庙文化研究述略 被引量:2
5
作者 洪猛 《草原文物》 2020年第1期66-75,共10页
玉皇庙文化是一支大致分布于冀北山地的晚期北方青铜文化。本文从考古学文化基本内涵研究、出土器物研究、埋葬习俗研究、社会形态研究、生业方式研究、人种族属研究等六个方面对学界以往关于该文化的讨论进行了全面回顾,评析了既有研... 玉皇庙文化是一支大致分布于冀北山地的晚期北方青铜文化。本文从考古学文化基本内涵研究、出土器物研究、埋葬习俗研究、社会形态研究、生业方式研究、人种族属研究等六个方面对学界以往关于该文化的讨论进行了全面回顾,评析了既有研究得失,并认识到有关玉皇庙文化的多个研究领域都有着很大的探索空间,未来对于玉皇庙文化的分析需要加强学科综合及方法创新意识、应当具备一个广阔的学术视角,深人揭示该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北山地 东周北方文化 玉皇庙文化 研究史 评析
下载PDF
论东晋南北朝时期镇江文化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巫彩云 曹丙贵 《镇江高专学报》 2021年第3期16-20,共5页
东晋南北朝时期镇江文化的主要特征为移民性、尚武性、隐逸性。“移民性”特征的形成受地理位置、政治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大量中原汉人的不断涌入,镇江文化中的尚武性特征逐渐呈现军事特征,原因在于镇江在对内的军事争斗和对外... 东晋南北朝时期镇江文化的主要特征为移民性、尚武性、隐逸性。“移民性”特征的形成受地理位置、政治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大量中原汉人的不断涌入,镇江文化中的尚武性特征逐渐呈现军事特征,原因在于镇江在对内的军事争斗和对外的军事对峙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北府军的构成以镇江人为主。“隐逸性”特征形成的原因主要有3点:镇江适合士人隐居;动荡时局下人们倾向选择隐逸;朝廷与社会鼓励隐逸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江 东晋南北朝 文化特征
下载PDF
隋文帝对礼乐典章文化的改革 被引量:1
7
作者 曾磊 《宜春学院学报》 2012年第9期62-64,共3页
隋文帝杨坚上台后,进行了一系列礼乐文化方面的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排斥前朝北周的礼乐文化,转而学习和借用北齐、南朝的礼乐文化。在改革的过程中,杨坚主要任用南朝投降的文人、士大夫进行改革。考察杨坚改革的动机,不难发现杨坚并非因... 隋文帝杨坚上台后,进行了一系列礼乐文化方面的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排斥前朝北周的礼乐文化,转而学习和借用北齐、南朝的礼乐文化。在改革的过程中,杨坚主要任用南朝投降的文人、士大夫进行改革。考察杨坚改革的动机,不难发现杨坚并非因为对汉文化的热爱而进行改革,而是以维护自身统治为主要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坚 隋朝 礼乐文化 改革 北周
下载PDF
《豳风·七月》——北豳遗诗与北豳先周文化的渊源 被引量:4
8
作者 齐社祥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3,共3页
《豳风.七月》作为我国最早的农业史诗,与北豳先周文化有密切的关联。从史志、民俗、文化遗存及《七月》的史诗特征、《七月》的历法、农耕文化与狩猎文化的交融诸方面推证,可得两个结论:1、《七月》产生的地域在豳地之北豳;2、《七月... 《豳风.七月》作为我国最早的农业史诗,与北豳先周文化有密切的关联。从史志、民俗、文化遗存及《七月》的史诗特征、《七月》的历法、农耕文化与狩猎文化的交融诸方面推证,可得两个结论:1、《七月》产生的地域在豳地之北豳;2、《七月》产生的时代当在公刘南迁之前、周先祖三代(不窋、鞠陶、公刘)居北豳之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豳风·七月》 北豳 先周文化
下载PDF
北京地区春秋战国时期考古研究现状
9
作者 姚庆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68-70,共3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北京地区春秋战国时期考古的研究主要围绕燕文化和玉皇庙文化展开,并对贯穿两种文化的遗迹遗存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从中发现,燕文化贯穿春秋战国始终,而玉皇庙文化仅存在于战国时期。通过对这些遗迹的发掘和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北京地区春秋战国时期考古的研究主要围绕燕文化和玉皇庙文化展开,并对贯穿两种文化的遗迹遗存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从中发现,燕文化贯穿春秋战国始终,而玉皇庙文化仅存在于战国时期。通过对这些遗迹的发掘和研究,不仅可以对东周时期的历史有全新的认识,同时也将这一时期的考古研究工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燕文化 玉皇庙文化 东周时期
下载PDF
山东章丘宁家埠遗址(2016)炭化植物遗存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魏娜 袁广阔 +3 位作者 王涛 张溯 郭荣臻 靳桂云 《农业考古》 2018年第1期16-24,共9页
对宁家埠遗址2016年发掘区龙山文化、商末周初、东周、汉代和宋元时期土样的浮选,发现了4474粒炭化植物种子果实,包括粟、黍和大豆等农作物,黍亚科、藜科、豆科和菊科等非农作物的种子果实以及少量硬果壳核。量化分析表明,宁家埠遗址从... 对宁家埠遗址2016年发掘区龙山文化、商末周初、东周、汉代和宋元时期土样的浮选,发现了4474粒炭化植物种子果实,包括粟、黍和大豆等农作物,黍亚科、藜科、豆科和菊科等非农作物的种子果实以及少量硬果壳核。量化分析表明,宁家埠遗址从龙山文化到东周时期延续了中国北方地区的旱作农业传统,农作物以粟为主,到东周时期,农作物的比例明显上升,可能是随着铁制农具的使用,农业生产技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各类野生植物遗存反映了居民对聚落周围野生植物的利用和聚落周围的生态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家埠遗址 龙山文化 东周 旱作农业 植物利用
下载PDF
巴东县宝塔河遗址东周遗存 被引量:3
11
作者 詹世清 徐承泰 +1 位作者 王然 贺世伟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14,共12页
宝塔河遗址出土的东周时期遗迹有灰坑、陶窑和墓葬,遗物仅见陶器与石器,器类包括鼎、釜、罐、鬲、盂、豆等。这些遗存分三期,时代跨度从春秋早期至战国早期。内涵分为两组,一组以鼎、釜、罐为核心,代表着峡江地区一支传统的鼎釜文化;一... 宝塔河遗址出土的东周时期遗迹有灰坑、陶窑和墓葬,遗物仅见陶器与石器,器类包括鼎、釜、罐、鬲、盂、豆等。这些遗存分三期,时代跨度从春秋早期至战国早期。内涵分为两组,一组以鼎、釜、罐为核心,代表着峡江地区一支传统的鼎釜文化;一组以鬲、盂、豆为核心,为楚文化。春秋早期以传统鼎釜文化为主,春秋中期以后,楚文化逐渐介入,春秋晚期以后,楚文化在这一地区已成为主导文化。这一过程为我们研究峡江地区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楚文化的扩展趋势,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东宝塔河 东周 鼎釜文化 楚文化
下载PDF
江西及其邻省东周玉器的工艺和文化对比 被引量:1
12
作者 蔡青 朱勤文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52-56,共5页
江西省东周时期为"吴头楚尾",处于吴越文化及楚文化两大文化圈的交汇地带。以江西省为中心,分析了江西及其邻省东周玉器的工艺特征,了解了吴越玉器及楚地玉器的艺术风格和发展脉络。通过玉觽、玉璜及玉璧三种玉器的对比发现,... 江西省东周时期为"吴头楚尾",处于吴越文化及楚文化两大文化圈的交汇地带。以江西省为中心,分析了江西及其邻省东周玉器的工艺特征,了解了吴越玉器及楚地玉器的艺术风格和发展脉络。通过玉觽、玉璜及玉璧三种玉器的对比发现,东周时江西的玉器制造受吴越文化及楚文化的共同影响;同为南方玉文化代表的吴越玉器与楚地玉器不断的交流融合,但仍同中存异:前者细密纤巧,写实与写意相互交映;后者气势张扬,为富于动感的写实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周玉器 工艺和文化 江西省
下载PDF
印度菩萨像环扣链条状饰物在中国的新发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齐庆媛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0年第3期23-29,共7页
环扣链条作为印度菩萨像的装饰物,广泛流行于笈多时代、后笈多时代,直至帕拉时代,波及古印度大部版图。约自6世纪50年代,印度菩萨像环扣链条状饰物自海路传入中土,并进一步吸收汉地世俗社会流行的链条式样迅速中国化,北周、北齐、隋代... 环扣链条作为印度菩萨像的装饰物,广泛流行于笈多时代、后笈多时代,直至帕拉时代,波及古印度大部版图。约自6世纪50年代,印度菩萨像环扣链条状饰物自海路传入中土,并进一步吸收汉地世俗社会流行的链条式样迅速中国化,北周、北齐、隋代在成都、关中、陇东、邺城等区域风行一时,连绵至初盛唐敦煌地区。菩萨像环扣链条状饰物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情况,亦展现出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强大的生机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菩萨像环扣链条状饰物 笈多时代 北周、北齐、隋代 文化交流 中国化
下载PDF
从《东京梦华录》看北宋酒文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狄晓胭 《开封大学学报》 2015年第4期7-10,共4页
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追忆了繁华的故都。故都的繁华中包含着酒文化的繁盛。《东京梦华录》介绍了酒楼酒店的经营方式,描述了民间婚事嫁娶、岁时节庆方面的习俗,也记载了宫廷宴饮的礼节,这些活动中蕴涵着丰富的酒文化。酒事活动... 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追忆了繁华的故都。故都的繁华中包含着酒文化的繁盛。《东京梦华录》介绍了酒楼酒店的经营方式,描述了民间婚事嫁娶、岁时节庆方面的习俗,也记载了宫廷宴饮的礼节,这些活动中蕴涵着丰富的酒文化。酒事活动中的酒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人的社会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京梦华录》 北宋 酒文化
下载PDF
浅谈成都平原的东周铁器
15
作者 刘前凤 《三峡论坛》 2011年第1期29-34,147,共6页
成都平原的冶铁历史悠久,战国早期已开始使用铁器。早在西汉,成都平原就成为我国冶铁中心之一,并在历代的冶铁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试结合考古发掘材料和文献资料,初步对成都平原早期铁器的器型进行分类,探索其冶铁技术来源与周... 成都平原的冶铁历史悠久,战国早期已开始使用铁器。早在西汉,成都平原就成为我国冶铁中心之一,并在历代的冶铁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试结合考古发掘材料和文献资料,初步对成都平原早期铁器的器型进行分类,探索其冶铁技术来源与周边地区铁器文化的关系,以及铁器的出现对"天府之国"经济文化形成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 东周铁器 蜀文化 巴文化 楚文化 秦文化
下载PDF
北周时期佛教造像碑图像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狄智奋 高雪莹 《创意设计源》 2015年第1期12-17,共6页
本文以北周时期的造像碑图像为研究对象,对这一时期的造像碑的特点进行了梳理,在把握其风格嬗变的基础上,对其原因进行探讨。北周前期的造像碑,在风格上体现了对北魏以来造像样式的继承;后期则以南朝文化为宗,显现出逐步汉化的趋势。在... 本文以北周时期的造像碑图像为研究对象,对这一时期的造像碑的特点进行了梳理,在把握其风格嬗变的基础上,对其原因进行探讨。北周前期的造像碑,在风格上体现了对北魏以来造像样式的继承;后期则以南朝文化为宗,显现出逐步汉化的趋势。在汉化的同时,有机地结合了本民族特质,不断创新,最终发展出新的独具特色的造像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周 造像碑图像 文化
下载PDF
南北朝后期及隋唐之际入北之萧梁皇族人物及其文化业绩
17
作者 王永平 杨桂元 《阅江学刊》 2010年第3期78-83,共6页
自北魏、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至隋唐之际,伴随着江左士人北徙的时代大潮,数十年间,萧梁皇族人物也间有北迁者,从而在北方诸政权中形成了萧梁皇族士人群体。萧梁皇族子弟多具有较高的学术文化修养,致力于学术文化活动,从而推动了当时... 自北魏、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至隋唐之际,伴随着江左士人北徙的时代大潮,数十年间,萧梁皇族人物也间有北迁者,从而在北方诸政权中形成了萧梁皇族士人群体。萧梁皇族子弟多具有较高的学术文化修养,致力于学术文化活动,从而推动了当时南学北输的进程,对南北文化的深入交融与整合具有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东魏-北齐 西魏-北周 隋唐 萧梁人物 文化
下载PDF
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周秦两汉驾车运动及其文化内涵
18
作者 李有强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7-73,共7页
从文献与考古互证的视角而言,周秦两汉是中国古代驾车运动最兴盛的时期,"执辔如组,两骖如舞"的驾车技能和车马竞技是当时华夏体育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御者主要通过辔、衔、策对马匹进行控制,"六节"和"五驭&qu... 从文献与考古互证的视角而言,周秦两汉是中国古代驾车运动最兴盛的时期,"执辔如组,两骖如舞"的驾车技能和车马竞技是当时华夏体育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御者主要通过辔、衔、策对马匹进行控制,"六节"和"五驭"是驾车人需要掌握的基本技法。在周秦两汉驾车运动由御法(驾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御技(战车的驾驶技巧)、御礼(乘车的驾驶礼仪)至御道(驾车的政治隐喻)的文化演变中,虽然作为体育行为实践的"御"逐渐弱化,但随着驾车活动由具体操作逐渐进入政治隐喻语境中,"御"这种体育活动的伦理性、生态性和文化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和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驾车 周秦两汉 体育文化
下载PDF
江陵东周楚墓出土青铜兵器中的吴越文化因素分析
19
作者 卢斌 《陇东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80-82,共3页
江陵地区为东周楚国腹心之所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本区经科学发掘的楚墓数以千计,墓内随葬青铜兵器的现象极为普遍,为青铜兵器的研究提供了可能和翔实的实物资料。在对江陵东周楚墓出土青铜兵器进行整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本区出土的部... 江陵地区为东周楚国腹心之所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本区经科学发掘的楚墓数以千计,墓内随葬青铜兵器的现象极为普遍,为青铜兵器的研究提供了可能和翔实的实物资料。在对江陵东周楚墓出土青铜兵器进行整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本区出土的部分兵器具有明显的吴越文化因素。这类兵器主要见于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通过战争、政治联姻、技术工匠流动等文化互动形式直接或间接传入江陵地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楚国兵器的制造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陵地区 东周时期 楚墓 青铜兵器 文化互动
下载PDF
东周时期豫东南地区诸国文化交流探讨
20
作者 陈亚琳 《中原工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67-70,共4页
东周初期,淮河流域的豫东南地区小国林立、文化繁杂。以姬姓蔡国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以赢姓江国、黄国为代表的淮夷文化,与楚文化、吴文化经过通婚、盟会、战争等多方式相互交流,最终形成了以楚文化为主流的豫东南文化。东周时期豫东南... 东周初期,淮河流域的豫东南地区小国林立、文化繁杂。以姬姓蔡国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以赢姓江国、黄国为代表的淮夷文化,与楚文化、吴文化经过通婚、盟会、战争等多方式相互交流,最终形成了以楚文化为主流的豫东南文化。东周时期豫东南地区的文化交流探讨,促进了诸国文化的融合,为华夏文化的繁荣增添了新的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周时期 豫东南地区 文化融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