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2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北部乌江光唇鱼属一新种——芙蓉江光唇鱼
1
作者 肖贵榜 陆武军 +5 位作者 廖丽 毛茜 王礼节 张浩然 周林 鲍娟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5-214,共10页
报道了2020年10月在贵州北部乌江流域芙蓉江支流芙蓉江水系采集到的鲤科Cyprinidae鱼类样本,经鉴别为光唇鱼属Acrossocheilus一新种,命名为芙蓉江光唇鱼A. furongjiangensis sp. nov.。新种体细长而侧扁,尾柄细;头短小;须2对。肠道有4... 报道了2020年10月在贵州北部乌江流域芙蓉江支流芙蓉江水系采集到的鲤科Cyprinidae鱼类样本,经鉴别为光唇鱼属Acrossocheilus一新种,命名为芙蓉江光唇鱼A. furongjiangensis sp. nov.。新种体细长而侧扁,尾柄细;头短小;须2对。肠道有4道弯曲。背鳍起点位于吻端至尾鳍基中点或略偏后;胸鳍末端伸达胸鳍起点至腹鳍起点中部或稍后;腹鳍起点与背鳍起点几乎相对;臀鳍起点位于腹鳍和尾鳍基的中点;尾鳍叉形。侧线完全。背鳍ⅲ-8;胸鳍ⅱ-15;腹鳍ⅲ-8;臀鳍ⅲ-5。该新种与云南光唇鱼A. yunnanensis外形相似,但新种躯体更细长、头更短、尾柄更细长、眼更大、两眼更靠近。新种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为粗壮硬刺,后缘有17~20个锐利锯齿。鳔后室长超过前室长的2倍,前室椭圆前端有凹陷。体色自幼鱼至成鱼体侧均无不规则黑色斑点。上颌须长,向后延伸超过眼外缘。眼中点水平延伸线与鳃盖外缘近中部相接。新种与分布于贵州水域的同属种如吉首光唇鱼A. jishouensis、虹彩光唇鱼A. iridescens在体高、头长、头高、尾柄高和眼径上的差异均极显著(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鲤科 光唇鱼属 新种 芙蓉江 乌江流域 贵州北部
下载PDF
贵州北部马鬃岭铝土矿床中富锂铝质粘土岩碎屑锆石U-Pb年龄、Lu-Hf同位素特征及其对锂源的制约 被引量:1
2
作者 罗伟 李生红 +3 位作者 袁余洋 湛波 杨仕江 彭静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7-293,共17页
为研究贵州北部马鬃岭铝土矿床中富锂铝质粘土岩的物源体系及其锂的来源,对出露于大竹园组顶部的该类岩石进行了锆石U-Pb定年、Lu-Hf同位素及锆石微量元素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富锂铝质粘土岩中碎屑锆石普遍发育岩浆振荡环带,为造山作用/... 为研究贵州北部马鬃岭铝土矿床中富锂铝质粘土岩的物源体系及其锂的来源,对出露于大竹园组顶部的该类岩石进行了锆石U-Pb定年、Lu-Hf同位素及锆石微量元素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富锂铝质粘土岩中碎屑锆石普遍发育岩浆振荡环带,为造山作用/弧作用相关的岩浆岩类锆石。碎屑锆石U-Pb年龄从早泥盆世到太古宙(411~3001 Ma)均有分布,具627~879 Ma和925~1018 Ma两个主峰及539~602 Ma一个次峰。ε_(Hf)(t)值为-27.61~7.03之间,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分布在1242~3387 Ma之间。结合碎屑锆石U-Pb-Hf同位素、微量元素特征及区域地质对比,认为富锂铝质粘土岩中碎屑锆石最主要的初始物源区为南岭-云开地体、江南造山带西段新元古代岩浆岩,其锂可能来源于江南造山带西段桂北-黔东地区860~750 Ma的基性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锂铝质粘土岩 碎屑锆石 LU-HF同位素 U-Pb年龄 马鬃岭铝土矿 贵州北部地区
下载PDF
贵州北部马鬃岭铝土矿床超常富锂岩系中锂的赋存状态及来源
3
作者 罗伟 彭静 +2 位作者 李生红 湛波 陈雷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2-323,共12页
为查明贵州北部马鬃岭铝土矿床下二叠统大竹园组中上部超常富锂岩系中锂的赋存状态及来源,对大竹园组内典型岩(矿)石开展了全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表明,豆状、半土状铝土矿ω(Li)平均为45.3×10^(-6),黏土... 为查明贵州北部马鬃岭铝土矿床下二叠统大竹园组中上部超常富锂岩系中锂的赋存状态及来源,对大竹园组内典型岩(矿)石开展了全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表明,豆状、半土状铝土矿ω(Li)平均为45.3×10^(-6),黏土岩ω(Li)平均为132.0×10^(-6),铝质黏土岩ω(Li)平均为465.9×10^(-6),铝土岩ω(Li)平均为791.0×10^(-6),致密块状铝土矿ω(Li)平均为1 013.0×10^(-6)。豆状、半土状铝土矿主要由硬水铝石组成;致密块状铝土矿主要由勃姆石组成,次为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和绿泥石;铝质黏土岩主要由高岭石、伊利石组成,次为蒙脱石、石英;绿泥石黏土岩主要由绿泥石、高岭石和伊利石组成。锂主要富集在致密块状铝土矿、铝土岩和铝质黏土岩中,多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于含锂的绿泥石中,少量赋存于勃姆石。由于勃姆石起到屏障作用,使得致密块状铝土矿中锂含量最高。高场强元素Nb、Ta、Zr、Hf和REE物源示踪研究表明,富锂岩系中的锂可能来源于江南造山带西段新元古代基性-超基性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存状态 来源 大竹园组 贵州北部
下载PDF
Combination Features,Paleobiogeographic Affinity and Mass Extinction of the Latest Ordovician(Hirnantian) Rugosan Fauna from Northern Guizhou,China 被引量:1
4
作者 HE Xinyi CHEN Jianqiang XIAO Jingy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期23-41,共19页
The rugosan fauna from the Guanyinqiao Bed (latest Ordovician, Hirnantian) of northern Guizhou, China is known to belong to the cold or cool-water type corals. The components of the fauna are solitary corals only, a... The rugosan fauna from the Guanyinqiao Bed (latest Ordovician, Hirnantian) of northern Guizhou, China is known to belong to the cold or cool-water type corals. The components of the fauna are solitary corals only, and corallite septa are generally strongly dilated, especially the streptelasmatid corals are dominant comprising 98% of the whole fauna. The Guanyinqiao Bed is rich in rugosans of 18 genera, which are streptelasnmtid Streptelasma (=Helicelasma), Brachyelasma, Amplexobrachyelasma, Salvadorea, Grewingkia, Borelasma, CrassUasma, Leolasma, KenophyUum, UUernelasma, Paramplexoides, Siphonolasma, Pycnactoides, Dalmanophyllum, Bodophyllum, Axiphoria, Lambeophyllum and cystiphyllid Sinkiangolasma. Although this fauna was fairly abundant in a confined area (northern-northeastern Guizhou, southern Sichuan) during the Hirnantian age, the rugosan mass extinction (generic extinction rate 81%) happened at the end of the Hirnantian Stage. It is conduded that the mass extinction is related to the ending of maximum glaciation and ice cap melting in Gondwana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in the latest Hirnantian, resulting in rapid global sea-level rise in the earliest Silurian. In the Upper Yangtze Basin, the sea bottom environments were replaced by anoxic and warmer water during that time, so that the cool-water type rugosan became extinct. The present paper attempts to revise some already described rugose coral genera and species (He, 1978, 1985) and to supplement a few new forms from the Guanyinqiao Bed. Fourteen species of 12 genera are re-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of which one species- Grewingkia latifossulata is new. As a whole, the rugosan fauna of the Guanyinqiao Bed may be correlated with those contemporaneous of North Europe, Estonia and North America, indicating a dose biogeographic affinity to North Euro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GOSA cool-water type corals paleobiogeographic affinity mass extinction latest Ordovician northern guizhou
下载PDF
A Comparison of Carlin-type Gold Deposits:Guizhou Province,Golden Triangle,Southwest China,and Northern Nevada,USA 被引量:26
5
作者 Jean S.CLlNE John L.MUNTEAN +1 位作者 Xuexiang GU Yong XI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8,共18页
Several Au deposits in Guizhou Province,southwest China,described as being similar to the highly productive Carlin-type gold deposits in northern Nevada.USA,were examined to identif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 Several Au deposits in Guizhou Province,southwest China,described as being similar to the highly productive Carlin-type gold deposits in northern Nevada.USA,were examined to identif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districts.Samples were collected along transects from lowto high-grade rock,where possible,and fram stockpiles at the Shuiyindong,Zimudang,Taipingdong,Yata and Jinfeng(formerly Lannigou)deposits.Methods used to examine ore and alteration minerals included hand-sample description:reflectance spectroscopy using an ASD Terraspec spectrometer;analyses of hand samples by carbonate staining with Alizaren red and potassium ferricyanide;transmitted and reflected light petrography;chemical analyses,mineral identification,and imaging using a JEOL.JSM-5610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and quantitative chemical analyses using a JEOL JXA-8900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zer.Geochemical analyses of hand samples for 52 elements were done by ALS Chemex.Results indicate bo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districts.Both districts have similar geologic histories.and deposits at both locations appear to have formed as a result of similar tectonic events.though the district in southwest China lacks evidence of eoeval felsic igneous activity;however,the ore-stage minerals and the fluids that produced the minerals and deposits have som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The Nevada deposits were dominated by fluid-rock reaction in which host rock Fe was sulfidized to form Au-bearing pyrite.Although ore fluids sulfidized host rock Fe in the Cuizhou deposits.the timing of Fe metasomatism is unknown,so whether the deposits formed in response to sulfidation or pyritization is unclear.Fluid-rock reaction between an acidic,aqueous fluid and highly reactive calcareous rocks in Nevada caused extensive decarbonatization of host rocks,jasperoid replacemerit of carbonate minerals,and alteration of silty rock components to illite and kaolinite.In Guizhou,CO2-bearing ore fluids with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 approaching 100℃ and 500 bars greater than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 detemained for ore fluids in the Nevada deposits,deposited Aubearing pyrite.In examined Guizhou deposits these fluids carbonatized host rocks and farmed both replacement and open-space-filling ore.The fluids,which may have been immiscible,were sufficiently overpressured to fracture wall rocks and to create significant open space filled by vein quartz.While deposit architecture,tectonic setting,and host rocks in Guizhou are quite similar to northern Nevada,ore and alteration minerals suggest that ore-forming processes in examined Guizhou deposits have important similarities to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formation of orogenic Au systems.The Guizhou deposits display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Carlin-type and orogenic systems,perhaps indicating formation at conditions somewhat intermediate to conditions for Carlin-type deposits and orogenic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 地理学 地质构造 气藏
下载PDF
Palaeokarst-Lateritic Origin of Bauxite in Northern Guizhou
6
作者 Liu Xunfeng Guizhou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Guiy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1年第1期65-76,112,共13页
The bauxite in northern Guizhou is shown by its unique palaeokarst forms and weathering textures andstructures to be of palaeokarst-weathering origin. On the basis of detailed studies of the sections of the bauxitedep... The bauxite in northern Guizhou is shown by its unique palaeokarst forms and weathering textures andstructures to be of palaeokarst-weathering origin. On the basis of detailed studies of the sections of the bauxitedeposits, the genetic types of minerals, the hydrogen and oxygen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diaspore andcompositions of parent materials, the writer has revealed that Early Carboniferous laterization was the mainmineralizing stage of the bauxite, and the various mineralizing processes dominated by desilication andiron-separation created an excellent time-space environment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baux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aeokarst-Lateritic Origin of Bauxite in northern guizhou
下载PDF
贵州省基于离散选择实验的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的选择偏好研究
7
作者 张梦溪 徐双飞 熊海燕 《中国卫生资源》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5-41,共7页
目的了解儿童家长对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13-valent 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PCV13)的选择偏好,分析不同人群的偏好异质性,为疫苗的合理推广和使用提供建议。方法基于离散选择实验,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基础上,纳入2月龄至1... 目的了解儿童家长对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13-valent 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PCV13)的选择偏好,分析不同人群的偏好异质性,为疫苗的合理推广和使用提供建议。方法基于离散选择实验,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基础上,纳入2月龄至10周岁儿童的家长,使用电子问卷对儿童家长进行面对面调查,利用混合logit模型来评估受访者对PCV13的选择偏好。结果此次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1476份,通过一致性检验的问卷1175份。所有疫苗属性对选择偏好均有统计学意义,有效性和保护时长是儿童家长更注重的疫苗属性。包含交互效应的混合logit模型显示,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家长更偏好90%有效性以及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疫苗,家庭人均月收入大于3000元的家庭更偏好进口疫苗。在为儿童选择PCV13方面,儿童家长更愿意为疫苗高有效性和10年的保护时长支付更多的费用,普遍更偏好国产疫苗和全程接种费用低的疫苗。结论研究结果将为后续相关部门对于PCV13的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并且为疫苗生产方提供参考,有助于合理推广PCV13并提高其接受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13-valent 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 PCV13 离散选择实验discrete choice experiment 选择偏好choice preference 贵州guizhou Province
下载PDF
黔北—滇东二叠纪锰矿主要成矿规律与成矿区带划分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志臣 周琦 +3 位作者 杨瑞东 杜远生 陈登 肖林 《矿产综合利用》 CAS 2024年第1期62-72,共11页
这是一篇地球科学领域的论文。锰矿为我国十分紧缺的战略矿产之一。黔北-滇东地区是我国二叠纪锰矿最典型的分布区,在全球晚古生代也较为少见,该区锰矿资源丰富,找矿潜力巨大,称为“遵义式锰矿”。研究表明,该区锰矿产于二叠纪茅口晚期... 这是一篇地球科学领域的论文。锰矿为我国十分紧缺的战略矿产之一。黔北-滇东地区是我国二叠纪锰矿最典型的分布区,在全球晚古生代也较为少见,该区锰矿资源丰富,找矿潜力巨大,称为“遵义式锰矿”。研究表明,该区锰矿产于二叠纪茅口晚期,分布严格受黔北裂谷盆地控制,锰矿在地堑盆地中心喷溢沉积成矿,在地垒区则无锰矿分布,矿体空间展布方向与盆地展布方向基本一致。其中,黔北遵义-黔西地区锰矿在空间上分布于盆地相区,并可分为中心相、过渡相、边缘相等三个锰矿相带,进一步指示了锰矿具体成矿位置,显示了锰矿受盆地中心控制非常明显的特点。在划分的遵义-宣威锰矿成矿带的基础上,详细划分出遵义-黔西锰矿成矿亚带中深溪—八里、龙坪—兴隆、团溪—尚稽、黔西4个锰矿矿集区,以及水城-宣威锰矿成矿亚带中水城—纳雍、格学2个锰矿矿集区。该研究成果对寻找黔北—滇东二叠纪隐伏锰矿床,开展成矿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科学 二叠纪锰矿 成矿规律 成矿区带 黔北—滇东
下载PDF
西汉至北宋贵州岑巩建置沿革考
9
作者 汪小军 黄秀健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47-53,共7页
岑巩素为滇楚锁钥、黔东门户,地理位置显要,为贵州文化先发地之一。其自西汉至北宋间的建置归属大致经历西汉至刘宋的无阳县、萧齐的西平阳县、南梁至南陈的夜郎郡、隋的辰溪县、唐至北宋中期的奖州(业州、舞州)及北宋末期的思州。文章... 岑巩素为滇楚锁钥、黔东门户,地理位置显要,为贵州文化先发地之一。其自西汉至北宋间的建置归属大致经历西汉至刘宋的无阳县、萧齐的西平阳县、南梁至南陈的夜郎郡、隋的辰溪县、唐至北宋中期的奖州(业州、舞州)及北宋末期的思州。文章以朝代为脉络,在爬梳岑巩地区的建置沿革基础上,辨讹了西汉至唐初、唐末至北宋时期岑巩地区的建置沿革,纠正了岑巩地在这两个时期的错谬,并辨析了岑巩与思州的历史联系与区别。考其建置沿革,可明晰中央政权与黔东地区的深入互动及黔东地区从“边地”到“内地”的转化与国家大一统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至北宋 贵州岑巩 建置沿革 “边地”到“内地”
下载PDF
滇黔北昭通地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黑色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娟 陈雷 +7 位作者 胡月 计玉冰 卢畅 董建华 谭秀成 杨莉 杨琳 陈鑫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8-756,共19页
【目的】滇黔北昭通示范区地处四川盆地边缘,在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时期,相较于盆内的长宁—威远地区,其沉积水体相对更浅、更靠近物源区,该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的沉积可能与盆内存在差异。因此,厘清滇黔北昭通示范区晚奥陶世—早... 【目的】滇黔北昭通示范区地处四川盆地边缘,在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时期,相较于盆内的长宁—威远地区,其沉积水体相对更浅、更靠近物源区,该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的沉积可能与盆内存在差异。因此,厘清滇黔北昭通示范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黑色页岩的硅质成因、物质来源以及源区背景,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昭通示范区太阳区块为研究区,利用区内四口井样品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测试数据,探讨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的源区背景、源岩属性及硅质来源。【结果】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中的硅质主要来自硅质生物和陆源碎屑物质,生物成因硅自下而上先增加后减小,表现出与陆源成因硅相反的变化规律;晚奥陶世存在短暂的冰期,直到早志留世冰川发生融化,海侵事件发生,随后海平面逐渐下降,水体不断变浅,陆源输入总体表现为先减小再增加的特征,沉积速率也呈现相同的规律。部分样品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曲线小幅度波动,反映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沉积可能存在混合物源。【结论】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原始物质可能主要来自康滇古陆和黔中隆起的花岗岩和沉积岩,沉积时受一定海底热液的影响,但原始热液组分极少;相关指标综合反映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物源区的构造背景主要为被动大陆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页岩 地球化学 物源分析 构造背景 滇黔北
下载PDF
贵州北部龙马溪组页岩特征及页岩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13
11
作者 胡晨林 张元福 +2 位作者 王志峰 李俊杰 张海波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47,153,共4页
利用野外露头观测、岩心观察、薄片观察及相关测试分析结果,对贵州北部地区下古生界龙马溪组页岩沉积特征及页岩气勘探前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龙马溪组页岩厚度普遍较大,由20 m到200 m不等,主要发育于陆棚环境。页岩矿物成分以碎屑石... 利用野外露头观测、岩心观察、薄片观察及相关测试分析结果,对贵州北部地区下古生界龙马溪组页岩沉积特征及页岩气勘探前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龙马溪组页岩厚度普遍较大,由20 m到200 m不等,主要发育于陆棚环境。页岩矿物成分以碎屑石英和黏土矿物为主,岩石类型主要包括黑色页岩、粉砂质页岩、炭质页岩、钙质页岩和泥质粉砂岩。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类型以Ⅰ—Ⅱ型为主,Ro平均为1.87%,大多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具有高TOC含量和高含气量,且二者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龙马溪组页岩沉积环境稳定,页岩发育厚度大且分布稳定,烃源岩品质好,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具备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基本参数要求,研究区页岩气具备较大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沉积特征 勘探前景 贵州北部 下志留统 龙马溪组
下载PDF
前期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贵州夏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芬 曹杰 +2 位作者 唐浩鹏 谷晓平 杨若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25-936,共12页
利用1979 2011年夏季贵州83个台站降水月资料及前期北太平洋逐月海温资料,对二者的耦合关系进行了SVD分析,对异常年份进行了合成分析,并对前期海温影响贵州夏季降水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影响贵州夏季降水的海温关键区,从... 利用1979 2011年夏季贵州83个台站降水月资料及前期北太平洋逐月海温资料,对二者的耦合关系进行了SVD分析,对异常年份进行了合成分析,并对前期海温影响贵州夏季降水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影响贵州夏季降水的海温关键区,从前一年夏季至当年春季由北太平洋的加利福尼亚冷流区转移到了黑潮区,前一年夏、秋及冬季海温的变化与贵州夏季降水关系更为密切,同期春季与贵州夏季降水的相关最差,且前期北太平洋海温与贵州中东部降水的异性相关更好。(2)贵州夏季降水偏多年,前一年夏季北太平洋海温分布从西北到东南为"+-+"分布,而降水偏少年为"-+-"分布,降水偏多年与El Nino事件关系不密切,而降水偏少年与La Nina事件关系较密切;在北太平洋夏季海温正异常年翌年,贵州夏季降水呈全区一致的偏多,而在负异常年翌年,贵州夏季降水呈全区一致的偏少。(3)前期北太平洋海温异常是影响贵州夏季降水的可能机制,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升高可引起向中纬度西太平洋传播的波列,通过加强西风造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偏强,有利于贵州降水异常偏多;而北太平洋海温异常降低对贵州降水的影响不如海温异常显著,它可造成西风减弱,使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退、偏弱,从而抑制贵州夏季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海温 异常 贵州 夏季降水
下载PDF
黔北牛蹄塘组页岩气组成特征及富氮机理
13
作者 沈仲辉 李希建 +2 位作者 张胜跃 周令剑 赖欢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67-1879,共13页
贵州黔北地区页岩气资源储量丰富,主要目的层为牛蹄塘组和龙马溪组两套富有机质烃源岩,具有良好的生烃物质基础及潜力,但气井测试显示牛蹄塘组页岩气中氮气含量普遍超过80%,甲烷含量低。针对这一现象,开展了页岩气气体组分和碳氢同位素... 贵州黔北地区页岩气资源储量丰富,主要目的层为牛蹄塘组和龙马溪组两套富有机质烃源岩,具有良好的生烃物质基础及潜力,但气井测试显示牛蹄塘组页岩气中氮气含量普遍超过80%,甲烷含量低。针对这一现象,开展了页岩气气体组分和碳氢同位素测试,分析了页岩气井中CH_(4)、CO_(2)和N_(2)的来源;结合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区域地质背景和构造特征、岩芯裂缝分布、深部岩浆热液活动以及典型页岩气井解剖,探讨了黔北牛蹄塘组页岩气井富氮机理。研究发现:黔北地区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储层受多期次构造运动影响,断层和裂缝发育;牛蹄塘组页岩岩芯裂缝多被方解石充填,说明该地区曾经岩浆热液活动较为频繁;不同构造带页岩含气量差异明显,氮气含量高,甲烷含量低,具有一定的区域普遍性;页岩气中的CH_(4)属于有机成因热裂解气,CO_(2)是有机质热转化过程中形成的,N2的来源与成熟(特别是高成熟)阶段有机质热氨化作用和深部地壳、上地幔岩浆热液沿着断裂带入有关。构造相对稳定、断层裂缝不发育和岩浆热液活动不频繁的古隆起区域为页岩气开发的优选方向,研究成果可以为牛蹄塘组页岩气成藏机理及后续的资源评价和勘探部署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黔北地区 氮气来源 气体组分 同位素
下载PDF
黔北狮溪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条件及其勘探前景
14
作者 林瑞钦 石富伦 +11 位作者 王奕松 张大权 冯霞 姜振学 刘达东 杨威 张子亚 赵福平 孙钊 陈祎 卢树藩 杜威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8-742,共15页
【研究目的 】文章旨在通过分析狮溪地区狮溪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成藏要素,揭示黔北地区复杂构造区页岩气成藏条件,查明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潜力。【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基于黔北地区狮溪1井的系列钻井取心、测井曲... 【研究目的 】文章旨在通过分析狮溪地区狮溪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成藏要素,揭示黔北地区复杂构造区页岩气成藏条件,查明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潜力。【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基于黔北地区狮溪1井的系列钻井取心、测井曲线、地震资料、地化测试以及储层特征等综合实验分析,围绕“生—储—保”三个维度开展页岩气成藏综合研究。【研究结果 】狮溪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厚度约25 m,TOC含量分布在2.79%~4.77%,等效镜质体反射率为2.01%~2.59%,有机质类型以I型为主,具有良好的生气基础;富有机质页岩层段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平均值约为61.05%,具有较高的脆性;发育大量微纳米级孔隙,主要为有机质孔、无机—有机质复合孔,孔体积以及比表面积参数表现良好,为页岩气的赋存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残留向斜内部富有机质页岩段顶底板具有较好的封闭能力,三者纵向上形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狮溪1井东部与西部发育两条通天断裂,距离断层较远的同时,得益于断层较好的封闭性以及平缓的地层产状,狮溪1井因而具有良好的含气显示。【结论 】黔北地区残留向斜内部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同样具有页岩气高效、规模建产的油气地质条件,是下一步勘查与攻关研究的重点方向。该成果扩大了页岩气勘查范围,拓宽了四川盆地周缘页岩气勘探深度和广度,有望形成新的资源接替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五峰组—龙马溪组 成藏条件 油气勘查工程 狮溪向斜 黔北地区
下载PDF
贵州中北部铝土矿若干微量元素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被引量:24
15
作者 陈代演 王华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7年第2期37-42,共6页
根据贵州中、北部若干铝土矿床中各类铝土矿石、粘土岩和下伏及上覆岩石中微量元素Sr、Ba、Ga、V、Zr的定量分析资料与Sr/Ba、B/Ga、V/Zr比值和比值曲线,以及由硼的含量算出的校正硼、相当硼含量和含盐度,结合... 根据贵州中、北部若干铝土矿床中各类铝土矿石、粘土岩和下伏及上覆岩石中微量元素Sr、Ba、Ga、V、Zr的定量分析资料与Sr/Ba、B/Ga、V/Zr比值和比值曲线,以及由硼的含量算出的校正硼、相当硼含量和含盐度,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含矿岩系剖面,讨论了铝土矿带的形成环境,指出修文铝土矿带和遵义铝土矿带在微量元素方面的差别,反映了二者在沉积成矿环境上的差异:前者形成于淡化泻湖一滨海沼泽环境,后者形成于滨海沼泽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成因 贵州 成矿环境 铝土矿床
下载PDF
基于CT试验的黔北凤冈地区牛蹄塘组含方解石脉页岩的力学行为研究
16
作者 邬忠虎 孟祥瑞 +3 位作者 蓝宝锋 刘敬寿 巩磊 杨玉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7-129,共13页
通过黔北地区牛蹄塘组页岩的岩心观察显示,方解石脉作为天然裂缝的充填物,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页岩的破坏模式,研究含方解石脉页岩的破坏特性对水力压裂过程中裂缝的起裂、扩展行为的预测与工程设计有重要意义。为揭示方解石脉对页岩... 通过黔北地区牛蹄塘组页岩的岩心观察显示,方解石脉作为天然裂缝的充填物,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页岩的破坏模式,研究含方解石脉页岩的破坏特性对水力压裂过程中裂缝的起裂、扩展行为的预测与工程设计有重要意义。为揭示方解石脉对页岩力学特性和破裂特征的影响,进行0°、15°、30°、45°、60°、75°和90°7种倾角的单轴压缩和声发射试验,并结合CT扫描技术、有限元计算,构建了三维细观数值模型,讨论不同角度方解石脉对页岩的细观破坏过程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页岩微裂纹的时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方解石脉角度页岩的声发射和应力应变曲线形态变化基本相同,均经历压密阶段、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和峰后破坏阶段等4个阶段,各阶段区分明显,特征强度的变化曲线整体呈“U”形,变化程度不断加快,θ为75°时为最低值;(2)方解石脉显著影响页岩的破坏模式,随着角度的提高,由劈裂破坏转变为劈裂型剪切破坏再到剪切滑移破坏,最终变为劈裂张拉破坏;(3)重构的三维模型和物理试验的表现较为一致,并且能够观察到页岩内部和表面裂纹扩展与贯通过程,声发射的空间分布反映了不同阶段下的压缩、张拉和剪切破坏的单元类型,从微观角度揭示了含方解石页岩的破裂机制;(4)页岩的宏观力学特征同时受方解石和基质的影响,体现了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方解石角度越高,对滑移导向作用越强,试件的力学性能越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方解石 各向异性 三维重构 黔北地区
下载PDF
黔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效益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母少东 赵勤学 +3 位作者 邓小华 王方 吴权华 蒲泽政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19-23,共5页
[目的]探讨黔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成效,为黔北地区粮油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方法]采取“3+2模式”(即3行大豆+2行玉米),在黔北9个县(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结果]黔北各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目的]探讨黔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成效,为黔北地区粮油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方法]采取“3+2模式”(即3行大豆+2行玉米),在黔北9个县(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结果]黔北各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玉米产量较2021年玉米产量增加;玉米产量以播州区最高,其次是凤冈县,桐梓县最低;大豆产量以凤冈县最高,其次是绥阳县,正安县、道真自治县较低;纯收益以播州区最多,其次是凤冈县,桐梓县最低。[结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有效提高了黔北地区粮油生产水平,对改变传统种植观念、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效益分析 黔北地区
下载PDF
黔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泥岩沉积环境及页岩气勘探潜力
18
作者 何洪茜 肖加飞 +2 位作者 杨海英 兰青 黄明亮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7-277,共11页
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是中国南方海相碳质页岩赋存的主要层位之一,在贵州北部、中部及东部广泛分布,层位稳定。牛蹄塘组以黑色炭质泥岩为主,岩层多为薄层状,具水平层理,其组分主要为黏土矿物、石英及少量的碳质组分和黄铁矿。与澳大利亚... 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是中国南方海相碳质页岩赋存的主要层位之一,在贵州北部、中部及东部广泛分布,层位稳定。牛蹄塘组以黑色炭质泥岩为主,岩层多为薄层状,具水平层理,其组分主要为黏土矿物、石英及少量的碳质组分和黄铁矿。与澳大利亚后太古代页岩(PAAS)平均值相比,泥岩V、Mo、U含量较高,而Co、Cu、Zn和Th含量较低。V/Cr、Ni/Co、U/Th、V/(V+Ni)的元素比值以及AU含量表明,牛蹄塘组黑色泥岩沉积环境呈缺氧还原状态。样品(La/Yb)N值明显大于1,轻、重稀土元素分异程度较大,指示沉积速率较低。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成熟度为高—过成熟阶段,脆性矿物含量较高,有效厚度约为30~100 m。综上,黔北牛蹄塘组黑色泥岩存在形成页岩气藏的较好物质条件,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蹄塘组 页岩气 沉积环境 勘探潜力 黔北
下载PDF
黔北地区矿物组分对页岩储层力学特性的影响
19
作者 龙钰 王爽 +2 位作者 陈筠 周亚 邬忠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7期11638-11647,共10页
矿物组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研究其含量对黔北地区页岩储层力学性质和压裂起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单轴压缩、巴西劈裂、声发射信号采集仪和X射线衍射全岩分析(X-ray diffraction,XRD)测定黔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力学性质... 矿物组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研究其含量对黔北地区页岩储层力学性质和压裂起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单轴压缩、巴西劈裂、声发射信号采集仪和X射线衍射全岩分析(X-ray diffraction,XRD)测定黔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力学性质和矿物组分,并分析矿物组分对页岩储层力学特性的影响,阐明矿物组分与页岩储层力学特性的关系。研究表明:当矿物组分占比由韧性转为脆性时,页岩在受压过程中变形破裂阶段逐渐趋于复杂;随着页岩脆性指数增大、黏土矿物含量降低,应力-时间变化曲线变得曲折且斜率大,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升高,声发射信号多且强度高;YY-1、YY-2和YY-3系列在巴西劈裂和单轴压缩试验下的裂纹扩展模式分别为轴向贯穿型、侧面滑脱型、侧面滑脱+底部破裂型和轴向贯穿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组分 页岩储层 黔北地区 力学特性 脆性评价
下载PDF
黔北地区安场向斜常压页岩气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
20
作者 李龙 吴松 +3 位作者 李刚权 王胜建 薛宗安 孟祥龙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69,共12页
黔北地区钻探揭示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前景,已在正安地区安场向斜内取得重大突破,但表现出不同井间产量存在明显差异,储层发育及主控因素需进一步明确。基于黔北地区安场向斜6口直导眼井的测井、录井及分析化验资料,结合地震及生... 黔北地区钻探揭示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前景,已在正安地区安场向斜内取得重大突破,但表现出不同井间产量存在明显差异,储层发育及主控因素需进一步明确。基于黔北地区安场向斜6口直导眼井的测井、录井及分析化验资料,结合地震及生产数据对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特征和主控因素开展系统分析。研究认为,黔北地区安场向斜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岩石类型主要为碳质页岩。储层矿物组分主要为石英,平均为58.66%,黏土矿物次之。总体脆性矿物含量高,龙马溪组一段脆性矿物含量平均为77.19%,龙马溪组一段上部脆性矿物含量明显低于下部。五峰组—龙马溪组优质页岩气层储集类型丰富,主要为有机质孔、无机孔和微裂缝;实测孔隙度平均为3.46%,渗透率平均为0.0022mD,总体表现为中—低孔、特低渗储层;有机质类型为Ⅰ型,为高成熟度页岩;总有机碳含量平均为4.58%,总含气量平均为4.85m^(3)/t。进一步分析认为,黔北地区安场向斜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时期有利的贫氧到缺氧的沉积环境,为有机质的富集奠定了基础,有机质孔的大量发育为储层发育提供了保障,良好的保存条件对页岩气的富集成藏起着关键性作用,压力系数是页岩气产量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北地区 五峰组—龙马溪组 页岩气 储层特征 控制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