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豫北晋语方言区乡土建筑地域特征研究
1
作者 张萍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92-104,共13页
本文以豫北晋语方言区乡土建筑为研究对象,从宅屋、院落、聚落三个层面研究其地域特征,主要得出三点结论。首先,乡土建筑形式既受地理环境影响,形成了济源悬山顶房、焦作山地囤顶房、安阳石板房3种民居类型,同时受人文环境影响,形成焦... 本文以豫北晋语方言区乡土建筑为研究对象,从宅屋、院落、聚落三个层面研究其地域特征,主要得出三点结论。首先,乡土建筑形式既受地理环境影响,形成了济源悬山顶房、焦作山地囤顶房、安阳石板房3种民居类型,同时受人文环境影响,形成焦作、新乡硬山顶和鹤壁平顶房两种民居类型。其次,院落形式与风土环境相有关,形成以济源宽院、安阳横向宽院。最后,聚落主要有山地寨堡、平原寨堡、商道聚落等形式,乡土建筑类型丰富,地域特征及其成因与风土环境、多元文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北 晋语方言区 乡土建筑 地域特征
下载PDF
散杂居情景下文化适应的地理因素分析——基于豫北社亲文化的研究
2
作者 聂桂博 胡涵 艾少伟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3-745,共13页
文化适应研究需要同时考虑人和地2个方面的因素,关注“地理因素”的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为了分析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散杂居情景下社亲文化的产生原因及地理因素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作用,以豫北地区的社亲文化为案例,采用文献法、... 文化适应研究需要同时考虑人和地2个方面的因素,关注“地理因素”的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为了分析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散杂居情景下社亲文化的产生原因及地理因素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作用,以豫北地区的社亲文化为案例,采用文献法、参与观察与半结构访谈等研究方法,对2组文化适应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豫北不同群体间的社亲文化是在特定的散杂居地理情景下形成的。豫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地理区位是社亲村落之间交流的前提,而特定距离范围内的祈雨仪式路线和共同的信仰是维系社亲联系、延续社亲文化的纽带。2)社亲双方在发展过程中基本遵循“分离、碰撞、汇融、延续”的文化适应过程,在维护基层团结、实现社会稳定的过程中,“整合策略”在这种特有的文化适应形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在文化适应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地理要素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对于社亲双方而言,空间距离和文化距离都需在特定范围内才能维系社亲文化。4)在散杂居情景下,同一文化群体与不同村落群体的交流中均采取“整合策略”实现了较好的文化适应效果,拓展了文化适应在特定情景下的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要素 文化适应 整合假设 社亲文化 豫北地区
下载PDF
豫北林州地区寒武系苗岭统古丈阶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地层学意义
3
作者 陈泳霖 郭振 +1 位作者 李瑞强 白国典 《矿产勘查》 2024年第4期509-517,共9页
近年来,有研究者在豫西登封地区发现张夏组三段和四段的碳同位素存在一个-1.5‰的负漂移,经过对比推测该负漂移位于鼓山阶与古丈阶的界线处,但没有讨论研究剖面的生物地层信息,因而其准确性存在疑问。为了研究华北地台寒武系苗岭统内部... 近年来,有研究者在豫西登封地区发现张夏组三段和四段的碳同位素存在一个-1.5‰的负漂移,经过对比推测该负漂移位于鼓山阶与古丈阶的界线处,但没有讨论研究剖面的生物地层信息,因而其准确性存在疑问。为了研究华北地台寒武系苗岭统内部年代地层格架,本文针对豫北林州地区寒武系张夏组、崮山组、炒米店组碳酸盐岩进行了碳同位素学、三叶虫生物地层学和沉积学综合研究。结果显示,苗岭统内部碳酸盐岩δ^(13)C组成相对稳定,基本保持在0.5‰附近,但在张夏组顶部到炒米店组底部存在一个较小幅度的碳同位素负漂移,δ^(13)C值从1.3‰逐渐减小到-0.1‰,漂移的峰值对应于三叶虫Blackwelderia的首现层位。通过对比华南、美国、澳大利亚和西伯利亚等地区同时期地层的碳同位素演化曲线,确认该次碳同位素负漂移具有普遍性,指示了苗岭统古丈阶的底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崮山组 寒武系 豫北地区
下载PDF
豫北地区暴雨洪涝灾害状况评估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刚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45,50,共6页
短时间内对暴雨洪涝灾害淹没土地的范围准确监测并进行受灾状况评估十分必要。利用SAR影像提取豫北地区“7·20”暴雨洪涝灾害洪水范围,结合洪水前的土地利用分类数据,采用系统协同叠加分析方法,对豫北地区暴雨洪涝灾害淹没土地进... 短时间内对暴雨洪涝灾害淹没土地的范围准确监测并进行受灾状况评估十分必要。利用SAR影像提取豫北地区“7·20”暴雨洪涝灾害洪水范围,结合洪水前的土地利用分类数据,采用系统协同叠加分析方法,对豫北地区暴雨洪涝灾害淹没土地进行受灾状况评估。豫北地区洪水前水体面积为9.16 km^(2),洪水中水体总面积为268.91 km^(2),洪水导致水体面积增加了259.75 km^(2)。其中浚县、卫辉市和淇县区域距太行山脉较近,位于卫河、淇河、共产主义渠交汇处,地势低洼,是主要滞洪区,故该区域洪水淹没范围最大,是受灾最严重的3个县(市)。暴雨洪水淹没区域主要为农村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建设用地占总受灾面积比例分别为81.57%、17.23%。利用SAR影像提取洪水水体范围,能够对洪水淹没区域快速有效地监测,结合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可以精准地进行暴雨洪涝灾害评估,为减轻灾后风险以及防御不利影响并进行灾后重建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影像 “7·20”暴雨 洪涝灾害 受灾状况分析 豫北地区
下载PDF
黄河下游豫北区高砷地下水空间分布研究
5
作者 翟文华 付宇 +2 位作者 曹文庚 李泽岩 任宇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2-117,122,共7页
不同类型机器学习模型对地下水砷的预测存在较大差别,现有机器学习模型不能较好预测地下水砷的空间分布。基于黄河下游豫北区1081个浅层地下水砷质量浓度实测值,结合人类活动、气候、沉积环境、土壤理化特征、水文地质等环境因子,构建... 不同类型机器学习模型对地下水砷的预测存在较大差别,现有机器学习模型不能较好预测地下水砷的空间分布。基于黄河下游豫北区1081个浅层地下水砷质量浓度实测值,结合人类活动、气候、沉积环境、土壤理化特征、水文地质等环境因子,构建以随机森林(RF)、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支持向量机(SVM)为基学习器,线性判别分析(LDA)为元学习器的堆叠(Stacking)集成学习模型,对研究区高砷地下水空间分布进行预测,并对关键环境变量进行识别。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砷质量浓度为0.01~190μg/L,超标率为16.74%;相对于RF、XGBoost、SVM模型,Stacking集成学习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准确率(Accuracy)、特异性(Specificity)和敏感性(Recall)最大;研究区高砷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前洼地及黄河决口扇地区,占总面积的33.81%;黄河决口情况、年均气温、年降水量、高程、水力梯度是影响研究区高砷地下水分布的重要环境变量,沉积环境与地下水中砷富集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砷地下水 Stacking集成学习模型 黄河下游 豫北地区-
下载PDF
豫北低山丘陵区农田边界系统植物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马守臣 原东方 +1 位作者 杨慎骄 王和洲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15-819,共5页
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了豫北低山丘陵区不同农田边界的植物丰富度、均匀度、生态优势度和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植物丰富度指数依次为灌草丛>水渠边>稀疏林地>路旁>果园边际>作物边界带,灌草丛物种丰富度显著大于其他边界类... 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了豫北低山丘陵区不同农田边界的植物丰富度、均匀度、生态优势度和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植物丰富度指数依次为灌草丛>水渠边>稀疏林地>路旁>果园边际>作物边界带,灌草丛物种丰富度显著大于其他边界类型,作物边界带的物种丰富度显著小于其他农田边界类型;植物均匀度指数依次为稀疏林地>灌草丛=水渠边>路旁>作物边界带>果园边际,稀疏林地均匀度指数显著大于其他边界类型,果园边际地的均匀度指数显著小于其他农田边界类型;植物多样性指数和生态优势度指数变化趋势一致,依次为水渠边>稀疏林地>灌草丛>果园边际>路旁>作物边界带,水渠边的生态优势度和多样性指数均显著大于其他边界类型,作物边界带的生态优势度和多样性指数均显著小于其他边界类型。灌草丛、路旁、水渠边、稀疏林地和果园边际地相互间的共有植物种较多,其物种相似系数均在0.7以上,而作物边界带与其他边界类型间的共有植物种较少,物种相似系数也较低,均在0.7以下,其中,作物边界带和灌草丛相似系数最低,为0.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北 低山丘陵区 农田边界系统 植物多样性 物种相似性
下载PDF
豫北区域旅游联盟设计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杨成方 冯明义 +1 位作者 江海旭 王静思 《旅游论坛》 CSSCI 2010年第6期739-742,770,共5页
区域旅游合作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区域旅游合作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从完善豫北区域旅游联盟的必要性出发,理清豫北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基本框架,提出改进和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政策建议。从而得出,改进... 区域旅游合作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区域旅游合作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从完善豫北区域旅游联盟的必要性出发,理清豫北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基本框架,提出改进和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政策建议。从而得出,改进和完善豫北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实现旅游经济活动真正向区域旅游功能的转变,是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打破地区垄断,促进区域旅游合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旅游联盟 豫北 旅游业 设计
下载PDF
豫北地区天然草地饲草资源特点与生产水平的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郭孝 李黎 +5 位作者 张云霞 杨浩哲 杜红旗 朱伟然 梁亚爽 张国启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6-70,共5页
为了更好地掌握豫北地区天然草地的特点和利用现状,该研究在原来草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天然草地的类型、牧草资源、植被特点、草地生产水平、利用程度开展野外现场样地调查,为保护、开发和多样化利用草地提供依据。结果表明:⑴豫北天然草... 为了更好地掌握豫北地区天然草地的特点和利用现状,该研究在原来草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天然草地的类型、牧草资源、植被特点、草地生产水平、利用程度开展野外现场样地调查,为保护、开发和多样化利用草地提供依据。结果表明:⑴豫北天然草地共有2类10个型,面积为4.88×10^(4) hm^(2),占河南省天然草地面积的9.34%;⑵豫北天然草地的饲用植物有1000多种,其中主要建群种12种,优势种41种,具有物种多样性特点;⑶豫北天然草地平均草层高度38.12 cm,平均盖度84.92%,平均产草量为4.51×10^(3) kg/hm^(2),草地载畜量为1.39×10^(5)羊单位,89.23%的天然草地属于轻度或未利用状态。总之,豫北地区饲草资源丰富,草地类型多样,草地生产水平高,但利用程度较低,需要以发展草牧业为核心加大开发利用,进一步提高其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北地区 天然草地 饲草 生产 分析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河南省中、北部冬小麦播期和越冬的影响 被引量:20
9
作者 郭瑞 季书勤 +3 位作者 王汉芳 李向东 张德奇 程芳芳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7-40,共4页
利用近30 a气象资料,分析了小麦生育期内气温变化趋势,结合多年多点多品种播期试验,确定了河南省中、北部地区适宜的播种期。结果表明,小麦生育期内气温呈升高趋势,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每年增加0.088 8℃;冬前气温也呈升高的趋势,冬前平... 利用近30 a气象资料,分析了小麦生育期内气温变化趋势,结合多年多点多品种播期试验,确定了河南省中、北部地区适宜的播种期。结果表明,小麦生育期内气温呈升高趋势,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每年增加0.088 8℃;冬前气温也呈升高的趋势,冬前平均气温每年约增加0.054 5℃;越冬气温亦呈上升趋势,每年约增加0.078 8℃。综合理论与田间试验结果,河南省中北部地区冬小麦适宜播期应控制在10月7-10日,最晚不宜超过10月15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气候变化 中、北部地区 小麦 播种期
下载PDF
河南省豫北地区城市居民体育活动现状调查 被引量:3
10
作者 于向 杨明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34-36,共3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河南省豫北地区1800名城市居民的体育活动意识、体育活动动机、体育活动方式、体育活动环境、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城市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等进行抽样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城市...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河南省豫北地区1800名城市居民的体育活动意识、体育活动动机、体育活动方式、体育活动环境、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城市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等进行抽样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城市居民有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消费观,但体育消费能力较低,由于经济基础的制约,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未能完全发挥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北地区 城市居民 体育活动 现状
下载PDF
豫北低山丘陵区农业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被引量:4
11
作者 马守臣 王红亮 王锐 《湖南农业科学》 2010年第6期66-69,72,共5页
在对豫北低山丘陵区近30 a农业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分析的基础上,从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压力和保护整治能力方面对这一区域农业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75~1995年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大幅度下降;2000年后农业生产环境质量指数... 在对豫北低山丘陵区近30 a农业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分析的基础上,从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压力和保护整治能力方面对这一区域农业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75~1995年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大幅度下降;2000年后农业生产环境质量指数开始缓慢上升。农业生态环境压力指数从1980年以来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从1975年以来农业生态环境整治能力指数呈波动式上升状态,这一指数在1985年和2000年分别比上一年稍有降低。随着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农业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和农业生态环境整治能力的变化,农业生态安全度指数在2000年以前一直处于下降趋势,2000以后开始缓慢上升。在分析各指数变化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建设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北 低山丘陵区 农业生态安全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近代外企与当地商民关系演变述论——以清末民初豫北的福公司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马义平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84-87,共4页
甲午战争后,西方各国取得了在华投资设厂的权利,大批西方企业开始来华开办工厂,从而成为第一批在华的外国企业,豫北的福公司即为当时的外企之一。虽说这些企业与当地商民由于观念、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发生过一系列矛盾、冲突,但在... 甲午战争后,西方各国取得了在华投资设厂的权利,大批西方企业开始来华开办工厂,从而成为第一批在华的外国企业,豫北的福公司即为当时的外企之一。虽说这些企业与当地商民由于观念、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发生过一系列矛盾、冲突,但在利益的驱动下,中外企业双方均采取了让步与妥协的立场,最终选择了“共赢”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外企 豫北地区 福公司
下载PDF
豫北主要农作物光热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晓迎 陈罗成 +1 位作者 赵巧梅 杨娜娜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9-33,共5页
利用豫北地区沁阳市农业气象观测站长时间序列冬小麦和夏玉米观测资料及其对应气象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和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冬小麦和夏玉米主要物候期、全生育期光热资源及其利用效率的状况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3-200... 利用豫北地区沁阳市农业气象观测站长时间序列冬小麦和夏玉米观测资料及其对应气象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和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冬小麦和夏玉米主要物候期、全生育期光热资源及其利用效率的状况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3-2007年,豫北地区冬小麦成熟期显著提前,全生育期天数明显缩短,其缩短趋势为每10a4.9d;夏玉米播种期显著提前,全生育期明显延长,其延长趋势为每10a4.0d;豫北地区气温升高的趋势显著,冬小麦和夏玉米全生育期有效积温均明显增加,其速率分别为7.8(℃.d)/a和10.0(℃.d)/a;太阳总辐射在冬小麦全生育期显著减少,其减少速率为9.5MJ/(m2.a),而在夏玉米全生育期变化趋势不明显。经统计分析发现(n=25),豫北地区冬小麦光、热利用效率分别为0.40%和3.5kg/(℃.d.hm2),夏玉米分别为0.70%和4.0kg/(℃.d.hm2);从时间变化趋势看,冬小麦和夏玉米光热资源利用效率均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其热量利用效率的增加速率分别为每10a0.7kg/(℃.d.hm2)和每10a0.6kg/(℃.d.hm2);而光能利用效率的增加速率均为每10a0.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光热利用效率 豫北地区
下载PDF
豫北地区龙山时期生业经济的考古学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秦存誉 《文博》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1-68,共8页
豫北地区龙山时期各遗址出土动植物遗存和生产工具的分析结果表明,当时已存在以旱作(粟、黍)农业和家畜饲养(猪、狗、牛、羊)为主,兼营采集、狩猎和捕捞业的生业模式。少量大豆、小麦、稻米等农作物的发现表明这一区域自龙山时期就已“... 豫北地区龙山时期各遗址出土动植物遗存和生产工具的分析结果表明,当时已存在以旱作(粟、黍)农业和家畜饲养(猪、狗、牛、羊)为主,兼营采集、狩猎和捕捞业的生业模式。少量大豆、小麦、稻米等农作物的发现表明这一区域自龙山时期就已“五谷俱全”,农业种植结构趋向复杂化。自然环境的优渥以及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频繁推动了豫北地区的社会复杂化进程和农业经济的持续繁荣,约至公元前2000年前后,该区域与中原其他区域基本同步步入文明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北 龙山文化 生业经济 农业 家畜饲养
下载PDF
近代豫北医学传教活动的科学社会史研究
15
作者 邵金远 高策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5-50,126,共6页
本文以近代豫北加拿大基督教传教使团的个案为例,探讨早期中国内陆教会医疗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并以科学社会史的视角勾勒出在此过程中传教士们处理"医学"与"传教"关系的历史演进及其原因。
关键词 加拿大 传教士 医学 豫北
原文传递
豫北地区现代护理事业的起步
16
作者 邵金远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年第8期940-942,共3页
直至20世纪20年代,河南豫北地区现代护理事业才开始真正起步。随着先进护理理念的引入,加拿大护理人员先后到来,现代化专业性质的医院开始建立,专门的护理学校建成,中国第一批专业护理人员毕业,这些都标志着现代护理事业在豫北扎... 直至20世纪20年代,河南豫北地区现代护理事业才开始真正起步。随着先进护理理念的引入,加拿大护理人员先后到来,现代化专业性质的医院开始建立,专门的护理学校建成,中国第一批专业护理人员毕业,这些都标志着现代护理事业在豫北扎下根基。究其原因,既有中国社会不断向现代化转变的宏观历史因素,它促使中国人主动接纳西方的、现代的医学;也有许多具体的原因,其中外国护理人员高尚的奉献精神、精湛的专业素养,起到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北地区 现代护理 护理发展 起步
原文传递
豫北晋南地区汉代墓葬研究
17
作者 宋蓉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1-98,共8页
本文通过对豫北晋南地区汉代墓葬的形制、随葬品的类型学研究和文化因素分析,建立该区的分期,讨论文化因素属性。在此基础上,考察各类文化因素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接触方式、影响程度,进而深入探讨豫北晋南地区汉代考古学文化的特点及其发... 本文通过对豫北晋南地区汉代墓葬的形制、随葬品的类型学研究和文化因素分析,建立该区的分期,讨论文化因素属性。在此基础上,考察各类文化因素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接触方式、影响程度,进而深入探讨豫北晋南地区汉代考古学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北晋南地区 汉代墓葬 汉文化
原文传递
北魏河南政治地理格局的崩溃与重建——以迁洛时的司州建置为中心
18
作者 王兴振 胡哲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44-56,共13页
北魏平城时代,孝文帝改革州郡体制、"分置州郡",在此大势中,河南地区由州镇复合型政区转变为州郡型政区,进而形成以黄河为轴心、诸州并立的政治地理格局。然而,突发性的迁洛事件,成为改变河南政治地理格局的开端。但是司州政... 北魏平城时代,孝文帝改革州郡体制、"分置州郡",在此大势中,河南地区由州镇复合型政区转变为州郡型政区,进而形成以黄河为轴心、诸州并立的政治地理格局。然而,突发性的迁洛事件,成为改变河南政治地理格局的开端。但是司州政区规划要晚于司州的设置,故而迟至太和十八年(494年)二月,以司州为中心重构河南州郡结构的变革,才真正开启。在"罢州立郡"模式下,怀、泰等州并入司州,太和中形成的河南诸州政区格局至此基本消失,取而代之以司州都督区、豫州都督区格局。翌年,二都督区格局随着豫州刺史元幹的离任而崩析,豫州"省州置郡"并入司州,司州建置进程进入第三阶段。至此,由迁洛引发的司州建置进程完成,河南诸州政区变局亦随之终结。司州政区的成立及其展开,建立在孝文帝州郡改革而形成的河南诸州政区格局之上,其对后者颠覆性的重构,在北魏地方行政史中具有深刻的政治地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 北魏政区 河南地区
原文传递
河南地区北宋时期壁画墓区域特征分析
19
作者 黄林纳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1-36,共6页
对河南地区北宋时期壁画墓的形制、表现形式、内容作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河南地区所发现的壁画按照当时的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并探讨各地的区域特征。认为登封,洛阳,林州这三个地区最具代表性,其中以登封地区的最具典型性。而其他地域... 对河南地区北宋时期壁画墓的形制、表现形式、内容作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河南地区所发现的壁画按照当时的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并探讨各地的区域特征。认为登封,洛阳,林州这三个地区最具代表性,其中以登封地区的最具典型性。而其他地域的壁画则具有兼具吸收或混合存在的特点。但是随着靖康之变的发生,登封地区类型的壁画发展也随之戛然而止,而林州地区类型的壁画则在金墓中得到了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河南 壁画墓 区域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