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Outline of Mesozoic to Paleogene SequenceStratigraphy and Sea-Level Changes in Northern Himalayas,Southern Xizang 被引量:1
1
作者 Shi Xiaoying Yin Jiarun(Department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1期16-40,共20页
In the Northern Himalayan region of Southern Xizang (Tibet),from the Lower Triassic to Upper Eocene 73 Sequences have been identified, with an average duration of 2.9 Ma;these can in turn be grouped into 24 super-Sequ... In the Northern Himalayan region of Southern Xizang (Tibet),from the Lower Triassic to Upper Eocene 73 Sequences have been identified, with an average duration of 2.9 Ma;these can in turn be grouped into 24 super-Sequences and 6 super-sequence sets. During Mesozoic and Paleogene, several large sea - level falls occurred in the Eastern Neo-Tethys. Among the recognized sea- level falls, the important ones include those at the ages of 255 Ma, 215 Ma,177 Ma, 138 Ma, 103 Ma and 68 Ma .Those at 239 Ma, 215 Ma, 157 Ma,80 Ma, 50Ma and 36 Ma are also significant. The third-order Sequences and sea-level cycles Probably reflect mainly global sea - level fluctuations, while the higher rank cycles seem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basin evolution of the Neo-Tethys. Based on the study, six major periods have been suggested for ths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Eastern Neo-Tethys and the plates, i. e. the Pangea Period (Pre-Triassic), continental rifting Period (Triassic to Early Jurassic ), inter-continental sea Period (Middle Jurassic ), continental divergence period (late Middl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 ), continental convergence period (Late Cretaceous ) and the continental collision Period (Paleogene ). These major Periods can be further subdivided into eight stages according to the basin evolution. In each of the periods and Stages, Sequences and their boundaries show clear characters related to the tectonic background. The study indicater that the initial breakup of the Pangea along the Indus- Yarlung may have taken Place around 239 Ma. The Late Bathonian to Early Callovian seems to have been a critical time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Neo-Tethys, with the turning Point around 158 Ma. The blocks split from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Gondwana continual did not obviously drift away from the Indian Plate until Callovian .The oceanic crust subduction in the Neo- Tethys may have Started at 113Ma, while the contraction of the ocean probably began at 107- 103 Ma. The initial contact of the Indian Plate with the Eurasian plate may have taken Place around 80 Ma, with strong uplifting and thrushng in Late Pale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quence stratigraphy sea-level change MESOZOIC Cenozoic northern himalayas southern Xizang.
下载PDF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of the Paiku Leucogranites,Northern Himalaya 被引量:5
2
作者 Zhengbin Gou Xin Dong Baodi Wang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3期525-534,共10页
The Himalayan leucogranites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partial melting behavior of relatively deeper crustal rocks and tectono-magmatic history of the Himalayan Orogen. The Paiku leucogranites of northern Himalaya can ... The Himalayan leucogranites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partial melting behavior of relatively deeper crustal rocks and tectono-magmatic history of the Himalayan Orogen. The Paiku leucogranites of northern Himalaya can be subdivided into two-mica leucogranite(TML), garnet-bearing leucogranite(GL), cordierite-bearing leucogranite(CL), and tourmaline-bearing leucogranite(TL). All of them are high-K, peraluminous, calc-alkalic to alkali-calcic rocks. They are enriched in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s(LREE) and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LILE), and show pronounced negative anomalies of Sr, Ba, K and Ti, but positive anomalies of Nb and Rb. LA-ICP-MS U-Pb zircon dating of one TML, one GL, and two CL samples yielded variable 206Pb/238U ages ranging from 23.6 to 16.1 Ma, indicating the Paiku leucogranites underwent a low degree of partial melting process. Combining with previous studies, we suggest the Paiku leucogranites were deriv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metasedimentary rocks of the Higher Himalayan Sequence(HHS). The GL and TL mainly resulted from the muscovite-dehydration melting, whereas the TML and CL were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biotite-dehydration melting. Finall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Paiku leucogranites were probably formed during the subduction of the Indian cru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iku LEUCOGRANITES PETROCHEMISTRY U-Pb geochronology DEHYDRATION melting tectonic implications northern himalaya
原文传递
MAJOR SEDIMENTARY CYCLES AND BASIN EVOLUTION OF MESOZOIC IN NORTHERN HIMALAYAS, SOUTH TIBET
3
作者 Shi Xiaoying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41-42,共2页
The northern Himalayas was situated on the north margin of the Indian plate and was part of the Gondwana. During Mesozoic and Cenozoic, the ge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evolution o... The northern Himalayas was situated on the north margin of the Indian plate and was part of the Gondwana. During Mesozoic and Cenozoic, the ge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evolution of the Neotethyan ocean as well as the movement of the plates (or blocks) on its two sides, showing as a typical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1] . The Mesozoic and Cenozoic sedimentation forms a giant transgression\|regression cycle in this region [2] . The strata have clearly recorded the processes that the Gondwana continent broke up, the Indian plate drifted northward, and consequently collided with the Eurasia, suggesting a Wilson cycle. They also reveals the evolution of the Neotethyan ocean from breakup to expanding, contracting and finally to closing. 1\ The major sedimentary cycles\;The marine Mesozoic and Cenozoic developed continuously in the northern Himalayas, south Tibet, with a total thickness of about 8000m. From the Triassic to Eocene, 70 third\|order sequences have been recognized [2] . Among them 12 are in the Triassic, 22 in the Jurassic, 27 in the Cretaceous and 9 in the Paleogene, with an average duration of 3m.y for each. These can in turn be grouped as 21 sequence sets and 6 mesosequences (2nd order). All of the mesosequences are bounded by prominent discontinuity at bottom, either with subaerial erosion or submarine truncation [2] , suggesting abrupt falls of sea\|level in long\|term changes. The approximate ages for the basal boundaries of these mesosequences are respectively at ca. 257Ma (latest Capitanian), 215Ma (latest Norian), 177Ma (early Aalenian), 138Ma (mid Tithonian), 103Ma (mid Albian) and 68Ma (late Maastrichtian). Each of mesosequences forms a major sedimentary cycles in the region and may result from the joint effects of global sea\|level changes and regional tectonic\|basin ev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ARY cycles BASIN EVOLUTION MESOZOIC northern himalayaS Tibet
下载PDF
西藏拉隆穹窿淡色花岗岩中白云母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对稀有金属成矿的指示 被引量:1
4
作者 付建刚 李光明 +5 位作者 郭伟康 董随亮 张海 张林奎 梁维 焦彦杰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6期555-575,共21页
西藏拉隆铍铌钽稀有金属矿作为喜马拉雅成矿带首个并具规模的钠长石花岗岩型矿床,对区域上稀有金属找矿勘查和突破具有重要意义。为查明拉隆穹窿淡色花岗岩岩浆演化规律并确立稀有金属成矿的矿物学指标,选取拉隆穹窿中广泛出露的白云母... 西藏拉隆铍铌钽稀有金属矿作为喜马拉雅成矿带首个并具规模的钠长石花岗岩型矿床,对区域上稀有金属找矿勘查和突破具有重要意义。为查明拉隆穹窿淡色花岗岩岩浆演化规律并确立稀有金属成矿的矿物学指标,选取拉隆穹窿中广泛出露的白云母为研究对象,在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开展白云母的电子探针分析和矿物原位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岩浆分异演化程度升高,从二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钠长石花岗岩→伟晶岩,MgO和TiO_(2)含量逐渐降低,V、Ti、Cr、Co等亲铁元素含量逐渐降低,Li、Rb、Cs、Nb、Ta等亲石元素逐渐富集,挥发性元素B含量逐渐升高,K/Rb、K/Cs和Nb/Ta比值逐渐降低。这些元素含量或者比值发生突变,表明岩浆分异演化过程中,含水中酸性硅铝质熔浆体系发生了突变,以二云母花岗岩和白云母花岗岩为代表的正岩浆阶段开始进入到以钠长石花岗岩、伟晶岩为代表的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当钠长石花岗岩和伟晶岩中白云母的K/Rb比值小于50,表明体系进入岩浆热液阶段,铍铌钽稀有金属在这个阶段大量富集。白云母中K/Rb(<50)、Nb/Ta(<15)、MgO(<0.5%)和TiO_(2)(<0.15%)含量可以作为拉隆穹窿淡色花岗岩铍铌钽稀有金属成矿判别的矿物学指标,为区域上喜马拉雅带淡色花岗岩稀有金属成矿潜力判别提供矿物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母 Be-Nb-Ta稀有金属 淡色花岗岩 矿物地球化学 拉隆穹窿 北喜马拉雅
下载PDF
新特提斯洋打开于晚三叠世?——印度大陆北缘沉积响应 被引量:1
5
作者 孟中玙 王建刚 李伟桐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024-3042,共19页
新特提斯洋是中生代位于北方欧亚大陆和南方冈瓦纳大陆之间的古大洋,它在青藏高原南部地区于新生代早期因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而消亡,其遗迹为现今的印度河-雅鲁藏布缝合带。新特提斯洋打开以拉萨地块从冈瓦纳大陆的裂离为标志。准确约束... 新特提斯洋是中生代位于北方欧亚大陆和南方冈瓦纳大陆之间的古大洋,它在青藏高原南部地区于新生代早期因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而消亡,其遗迹为现今的印度河-雅鲁藏布缝合带。新特提斯洋打开以拉萨地块从冈瓦纳大陆的裂离为标志。准确约束新特提斯洋的开启时间是重建冈瓦纳大陆裂解过程和特提斯洋演化历史的关键,但目前学术界对于新特提斯洋的开启时间还存在很大争议,不同学科方法的认识从早二叠世到晚三叠世不等。本文对新特提斯洋南侧印度被动大陆边缘二叠纪—三叠纪沉积地层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研究发现在早二叠世冰期结束之后,印度大陆北缘长期表现为稳定的沉积环境,显著的沉积环境变化仅发生在晚三叠世。晚三叠世的沉积环境变化伴随着沉积和沉降速率增加、沉积物源变化、双峰式火山活动以及古地理格局的重大改变。研究认为,晚三叠世印度大陆北缘沉积作用变化所记录的区域伸展作用很可能代表了新特提斯洋的开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特提斯洋开启 印度大陆北缘 沉积响应 古地理 晚三叠世 特提斯喜马拉雅
下载PDF
藏南查拉普岩金矿床特征、发现及时代约束 被引量:43
6
作者 郑有业 多吉 +2 位作者 马国桃 陈静 代芳华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5-193,共9页
查拉普岩金矿床是藏南著名的北喜马拉雅构造带中新发现的第一个也是最大一个岩金矿床,是西藏境内迄今为止报道的首个卡林型金矿床.但它的发现只是藏南岩金找矿突破的前奏,随着勘查研究工作的深入,北喜马拉雅构造带在岩金或以岩金为主的... 查拉普岩金矿床是藏南著名的北喜马拉雅构造带中新发现的第一个也是最大一个岩金矿床,是西藏境内迄今为止报道的首个卡林型金矿床.但它的发现只是藏南岩金找矿突破的前奏,随着勘查研究工作的深入,北喜马拉雅构造带在岩金或以岩金为主的金锑找矿方面将会取得重大突破.首次系统介绍查拉普岩金矿床成矿环境、成矿特征的同时,对其成矿时代提出约束,得出该类型金矿最终成矿作用与藏南大规模拆离系的形成和演化密切相关,也显示北喜马拉雅与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在晚新生代成矿方面具有某种成因联系,为该区进一步的岩金找矿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南 北喜马拉雅构造带 查拉普岩金矿床 卡林型 时代约束
下载PDF
西藏北喜马拉雅拉隆穹隆含Be、Nb、Ta钠长石花岗岩的识别及意义 被引量:21
7
作者 付建刚 李光明 +5 位作者 董随亮 张海 郭伟康 张林奎 张小琼 焦彦杰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20年第2期91-103,共13页
拉隆穹隆出露于西藏北喜马拉雅带的东段,位于康马穹隆和错那洞穹隆之间。通过1∶5万矿产地质填图和精细剖面测量,在拉隆穹隆核部和围绕穹隆核部呈环状发育的滑脱系中发现一套含Be、Nb、Ta等稀有金属的钠长石花岗岩。拉隆花岗岩由内向外... 拉隆穹隆出露于西藏北喜马拉雅带的东段,位于康马穹隆和错那洞穹隆之间。通过1∶5万矿产地质填图和精细剖面测量,在拉隆穹隆核部和围绕穹隆核部呈环状发育的滑脱系中发现一套含Be、Nb、Ta等稀有金属的钠长石花岗岩。拉隆花岗岩由内向外呈现出规律性的岩性变化,依次为二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伟晶质花岗岩、钠长石花岗岩、伟晶岩及石英壳,表明其是一套岩浆分异程度极高的花岗岩。岩相学研究显示,拉隆钠长石花岗岩的矿物成分以钠长石、石英、钾长石和白云母为主,含少量石榴石,可见少量绿柱石和铌钽族矿物。岩石化学分析表明,该钠长石花岗岩以富含Be、Nb、Ta、Li、Rb、Cs等稀有金属元素及富含H 2 O、P、F和B等挥发分为典型特征,其中稀有金属Be、Nb、Ta的含量均已达到工业品位,构成了Be-Nb-Ta稀有金属矿体。本文对拉隆穹隆核部的钠长石花岗岩进行独居石U-Pb测年分析,获得21.3 Ma的独居石结晶年龄,与区域上的淡色花岗岩的侵位年龄基本一致。拉隆含Be-Nb-Ta稀有金属钠长石花岗岩的发现,丰富了北喜马拉雅带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类型,对在北喜马拉雅地区寻找钠长石花岗岩型Be-Nb-Ta稀有金属矿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居石 Be-Nb-Ta稀有金属 钠长石花岗岩 拉隆穹隆 北喜马拉雅
下载PDF
北喜马拉雅带构造活动的裂变径迹定年证据 被引量:9
8
作者 袁万明 王世成 +1 位作者 杨志强 王兰芬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51-454,共4页
从浪卡子至雅鲁藏布江逆冲带剖面中获得的 4个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 13.6— 17.2Ma ,记录了区内陆 -陆碰撞的时代 ,而这恰恰有别于前人的资料。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与样品高程呈负相关关系 ,表明陆 -陆碰撞伴随有快速的抬升 ,其抬升速率... 从浪卡子至雅鲁藏布江逆冲带剖面中获得的 4个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 13.6— 17.2Ma ,记录了区内陆 -陆碰撞的时代 ,而这恰恰有别于前人的资料。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与样品高程呈负相关关系 ,表明陆 -陆碰撞伴随有快速的抬升 ,其抬升速率为 176m/Ma。 13.6Ma以来的剥蚀量约为 2 .9km ,冷却速率和剥蚀速率分别约为 7℃ /Ma和 2 13m/Ma。 3个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值相差较大 ,χ2 检验值约为 0 .1%,证实该区陆内造山作用是在低温状态下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定年 构造活动 磷灰石 锆石 隆升与冷却 北喜马拉雅带
下载PDF
西藏拉隆穹窿淡色花岗岩中石榴子石矿物学研究及对岩浆-热液过程的指示 被引量:11
9
作者 付建刚 李光明 +6 位作者 董随亮 张海 郭伟康 张林奎 梁维 焦彦杰 凌晨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8-299,共12页
为建立淡色花岗岩演化和稀有金属成矿的矿物学指标,本文选取了北喜马拉雅拉隆淡色花岗岩的石榴子石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电子探针分析和矿物原位LA-ICP-MS微量分析,结果表明MnO含量从白云母花岗岩(12.42%~13.48%)到钠长石花岗岩(16.83%~2... 为建立淡色花岗岩演化和稀有金属成矿的矿物学指标,本文选取了北喜马拉雅拉隆淡色花岗岩的石榴子石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电子探针分析和矿物原位LA-ICP-MS微量分析,结果表明MnO含量从白云母花岗岩(12.42%~13.48%)到钠长石花岗岩(16.83%~22.09%)逐渐增高,白云母花岗岩石榴子石主要为铁铝榴石,钠长石花岗岩中石榴子石主要为锰铝榴石,其均为典型岩浆成因的石榴子石。石榴子石微量元素结果显示白云母花岗岩和钠长石花岗岩石榴子石稀土均呈现HREE富集、LREE亏损,Eu负异常的特征。从白云母花岗岩到钠长石花岗岩,石榴子石中Zn含量增加,Sc、Y和HREE等元素含量降低,特别是当HREE含量小于1000×10^(-6)时,稀有金属元素Be、Nb和Ta含量增加,标志着岩浆演化从正岩浆阶段进入了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形成于岩浆-热液过渡阶段的锰铝榴石可以作为拉隆淡色花岗岩Be-Nb-Ta稀有金属矿化的矿物学指标,此外,石榴子石中Sc、Y和HREE等元素的变化也可以作为淡色花岗岩稀有金属矿化的判别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子石 矿物微量 Be-Nb-Ta稀有金属 淡色石花岗岩 拉隆穹窿 北喜马拉雅
下载PDF
北喜马拉雅恰芒巴二云母花岗岩的年龄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晓先 张进江 +3 位作者 闫淑玉 刘江 王佳敏 郭磊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08-727,共20页
恰芒巴二云母花岗岩体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的西部,岩石发育片麻状构造,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英、钾长石、白云母和黑云母。LA—MC—ICP—MSU—Pb定年显示,锆石年龄分布范围为35.1—17.3Ma,暗示较长时间的深熔作用过程,其中最年轻的年... 恰芒巴二云母花岗岩体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的西部,岩石发育片麻状构造,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英、钾长石、白云母和黑云母。LA—MC—ICP—MSU—Pb定年显示,锆石年龄分布范围为35.1—17.3Ma,暗示较长时间的深熔作用过程,其中最年轻的年龄(18.1±0.4Ma)代表了花岗岩的最终结晶年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岩石具有高的SiO2(73.06%~73.79%)、A1203(14.73%~15.06%)和CaO(1.18%~1.24%)含量,以及高的K20/Na20值(1.16~1.25)和A/CNK值(1.16~1.20),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岩石强烈富集Rb、Th、U和K,而亏损Ba、Nb、sr和Zr,轻重稀土分馏较强(La/Yb)N=9.98—11.35,并显示较弱的负Eu异常(6Eu=0.70—0.74)。(87Sr/86Sr),和8Nd(t)值分别为0.742298~0.743092和-14.1~-14.0,可与大喜马拉雅结晶杂岩(GHC)中变质沉积岩对比,推测源岩为GHC变质沉积岩或与之成分相当的岩石。岩石(。写r/。‰).值较低而sr浓度较高,随着Ba浓度的增加,Rb/Sr值基本不变,与水致白云母部分熔融的趋势一致,推测恰芒巴二云母花岗岩可能是水致白云母部分熔融的产物,部分熔融作用可能与藏南拆离系的活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喜马拉雅 二云母花岗岩 地球化学 Sr—Nd同位素 形成机制
下载PDF
关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东段)的新认识 被引量:10
11
作者 郝杰 柴育成 李继亮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12-431,共20页
国内外不少地质学家大都将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视为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之间的缝合带。但是,笔者等在喜玛拉雅造山带的东段即仁布-康马一线以东地区的研究却发现,在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的南侧发育着一个宽大的增生杂岩体,它与雅江蛇绿... 国内外不少地质学家大都将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视为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之间的缝合带。但是,笔者等在喜玛拉雅造山带的东段即仁布-康马一线以东地区的研究却发现,在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的南侧发育着一个宽大的增生杂岩体,它与雅江蛇绿岩是同一大洋即特提斯喜玛拉雅洋俯冲消减的产物,前者代表着特提斯喜玛拉雅洋消亡遗迹的主体,是印度板块与拉萨地块之间缝合带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后者代表的是俯冲带与拉萨地块之间的残余洋壳,它由北向南仰冲,构成日喀则-桑日弧前盆地前缘脊和南部基底,因而其不代表主缝合带。北喜玛拉雅增生杂岩体的发现改变了以Gansser(1964)为代表提出的喜玛拉雅造山带的构造模式,为重新审视印度板块与拉萨地块缝合作用过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地质制约和新的研究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 缝合带 蛇绿岩 增生杂岩体 造山带
下载PDF
北喜马拉雅地区下白垩统海底扇沉积环境 被引量:7
12
作者 岳来群 史晓颖 王鸿祯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91-403,共13页
北喜马拉雅地区早白垩世沉积以碎屑岩为主,海底扇沉积十分发育。根据沉积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和产状特征,可将这些海底扇分为6个亚相。根据亚相在空间的排列组合所指示的沉积环境,海底扇的发展过程可划分为萌芽、青春、成熟和消亡... 北喜马拉雅地区早白垩世沉积以碎屑岩为主,海底扇沉积十分发育。根据沉积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和产状特征,可将这些海底扇分为6个亚相。根据亚相在空间的排列组合所指示的沉积环境,海底扇的发展过程可划分为萌芽、青春、成熟和消亡四个阶段。在早白垩世早、中期,海底扇处于萌芽阶段和青春阶段,沉积岩的砂/泥比值高,砂岩的矿物成分和结构多样,反映出海岸平原和大陆架较窄,海底坡度较大。从早白垩世开始,沉积环境经历了由陆棚向大陆斜坡转移的过程,海平面升高,构造性质主要为水平拉张和裂陷。早白垩世晚期,海底扇处于成熟阶段,海岸平原和大陆架宽度加大,砂/泥比值降低,沉积物以泥质组分为主,富含菱铁矿和钙质结核,少见菊石等生物化石,相交缓慢,水体低能,属于缓倾斜、无明显坡折带的陆缘,反映了北喜马拉雅地区的最大海侵事件。由于印度洋扩张和印度板块向北漂移,在早白垩世晚期北喜马拉雅被动陆缘已趋成熟,本区处于大陆斜坡下部强还原的深海和半深海环境。晚白垩世总体上属于海退过程,海底扇处于消亡阶段,其岩石由泥岩类向砂岩类直至砾岩类演化。白垩纪沉积盆地则相应经历了由陆棚→拉张断陷盆地→陆坡→深海盆地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扇 板块运动 白垩世 沉积 北喜马拉雅 海侵
下载PDF
西藏古错—岗巴盆地下白垩统黑色页岩地质特征及其油气资源意义 被引量:9
13
作者 岳来群 李永铁 史晓颖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07-316,共10页
西藏古错—岗巴盆地呈东西向展布,位于北喜马拉雅构造分区。早白垩世沉积以碎屑物质为主,黑色页岩主要集中于下白垩统古错四组、古错五组和东山组。黑色页岩沉积物颗粒微细,以泥质、粘土质组分为主,砂/泥比值低,局部夹有海底扇沉积的细... 西藏古错—岗巴盆地呈东西向展布,位于北喜马拉雅构造分区。早白垩世沉积以碎屑物质为主,黑色页岩主要集中于下白垩统古错四组、古错五组和东山组。黑色页岩沉积物颗粒微细,以泥质、粘土质组分为主,砂/泥比值低,局部夹有海底扇沉积的细砂岩、粉砂岩等韵律层,富含菱铁矿、钙质结核,少见菊石等生物化石。其沉积环境应为相变缓慢、水体低能且较为特殊(受火山活动影响)的海相还原环境。黑色页岩中的粘土质所反映出的稀土配分模式与玄武岩标准模式极为接近,显示出当时的沉积可能伴随有火山活动及基性物质的介入。综合地质特征显示出本区下白垩统黑色页岩厚度巨大,构造简单,具有较好的成烃条件,虽然有机质成熟度较高,但黑色页岩仍是未来本区油气资源潜力评价中值得重视的积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古错-岗巴 北喜马拉雅 下白垩统 黑色页岩 成烃条件 油气资源潜力
下载PDF
藏南喜马拉雅北坡色龙地区二叠系基性火山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48
14
作者 朱同兴 潘桂棠 +2 位作者 冯心涛 邹光富 李建忠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717-722,共6页
藏南喜马拉雅北坡二叠系基性火山岩位于聂拉木县色龙东山。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无论是基龙组火山岩还是色龙群火山岩,都具有大陆拉伸-大陆裂谷环境火山岩系的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据此,判断两套基性火山岩的性质和喷发构造环境... 藏南喜马拉雅北坡二叠系基性火山岩位于聂拉木县色龙东山。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无论是基龙组火山岩还是色龙群火山岩,都具有大陆拉伸-大陆裂谷环境火山岩系的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据此,判断两套基性火山岩的性质和喷发构造环境相同。该区二叠纪大陆拉伸-裂谷火山活动标志着冈瓦纳超级古大陆开始裂离、解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二叠系 基性火山岩 地球化学 喷发构造环境 微量元素
下载PDF
西藏北喜马拉雅马扎拉金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 被引量:22
15
作者 张建芳 郑有业 +1 位作者 张刚阳 龚瑞君 《黄金》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24,共5页
马扎拉金锑矿床位于西藏北喜马拉雅金锑成矿带。阐述了马扎拉金锑矿床矿床地质特征、金的赋存状态以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并对矿床成矿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马扎拉金锑矿床严格受构造及层位的控制,金主要以裂隙金、包裹金和晶隙... 马扎拉金锑矿床位于西藏北喜马拉雅金锑成矿带。阐述了马扎拉金锑矿床矿床地质特征、金的赋存状态以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并对矿床成矿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马扎拉金锑矿床严格受构造及层位的控制,金主要以裂隙金、包裹金和晶隙金3种形式赋存在黄铁矿、辉锑矿、石英及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气液二相包裹体和含CO2三相包裹体,成矿温度在180~350℃之间,峰值为270℃,w(NaCl)为2.90%~5.56%,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低盐度的岩浆水与地热水混合流体,成矿物质来源于深源闪长质岩浆及周围地层。因此,其成矿作用为早期断陷盆地沉积地层经区域变质作用使成矿物质初步富集,中新世岩浆热液带来成矿物质叠加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特征 成矿作用 马扎拉金锑矿床 北喜马拉雅成矿带
下载PDF
喜马拉雅山中段北坡对流层中上部大气降水化学的高程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康世昌 秦大河 +1 位作者 姚檀栋 任贾文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8-122,共5页
1 997年夏季在希夏邦马峰北坡达索普冰川区 ( 2 8°33′N ,85°4 4′E)海拔 580 0m~ 70 0 0m区间对 4次降雪过程进行了系统的采样工作 ,目的是认识全球偏远地区对流层中上部大气成分的高程分布特征 .达索普冰川区夏季 4次降水... 1 997年夏季在希夏邦马峰北坡达索普冰川区 ( 2 8°33′N ,85°4 4′E)海拔 580 0m~ 70 0 0m区间对 4次降雪过程进行了系统的采样工作 ,目的是认识全球偏远地区对流层中上部大气成分的高程分布特征 .达索普冰川区夏季 4次降水中 ,局地大陆性气团降水SO4 2 - 、NO3- 、Ca2 +和Mg2 +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而海洋性气团降水 4种离子之间的相关性变化较大 ,说明在夏季低尘埃阶段大气中各种离子的主导来源处在短期的 (如数天 )变化中 .这种离子主导来源的变化同时也影响了降水中离子的高程分布特征 .总体上达索普冰川区夏季降水中NO3- 、Ca2 +、Mg2 +浓度随海拔的升高呈减小趋势 ,SO4 2 - 浓度则为增大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山北坡 降水化学 高程分布特征 大气质量
下载PDF
印度板块的北缘在哪里?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葵 赵文津 +1 位作者 江万 吴珍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3-47,共5页
通过对INDEPTHII在雅鲁藏布江南的2条南北向深地震反射剖面资料的进一步处理,观察到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带(MHT)形成的反射向北逐渐倾没于藏南地壳之下。这一反射一直可延伸至康马穹隆北、浪卡子南,在向北延伸的过程中,断裂带向北倾角逐... 通过对INDEPTHII在雅鲁藏布江南的2条南北向深地震反射剖面资料的进一步处理,观察到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带(MHT)形成的反射向北逐渐倾没于藏南地壳之下。这一反射一直可延伸至康马穹隆北、浪卡子南,在向北延伸的过程中,断裂带向北倾角逐渐加大,可以看到MHT反射最北端的反射同相轴向北倾斜的角度到达27°30'~29°,最深处的双程走时达到22.5s左右。根据深地震反射资料并结合大地电磁(MT)资料,提出印度板块在雅鲁藏布江南30~40km(大约28°50'N)处沿MHT俯冲到了藏南的地壳之下,即在地壳范围内印度板块的最北部边缘位于雅鲁藏布江南30~40km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带(MHT) 印度板块北缘 深地震反射
下载PDF
喜马拉雅山北坡奥陶纪—古近纪构造古地磁新数据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同兴 庄忠海 +2 位作者 周铭魁 潘忠习 冯心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6-82,共7页
在喜马拉雅山北坡奥陶系—古近系近乎连续的沉积地层中系统采集古地磁样品3791件,其中测试统计样品数为2920件,基本获取了统级年代古地磁数据,绘制出喜马拉雅地块奥陶纪—古近纪古地磁极移曲线和古纬度变化曲线。喜马拉雅地块在向北漂... 在喜马拉雅山北坡奥陶系—古近系近乎连续的沉积地层中系统采集古地磁样品3791件,其中测试统计样品数为2920件,基本获取了统级年代古地磁数据,绘制出喜马拉雅地块奥陶纪—古近纪古地磁极移曲线和古纬度变化曲线。喜马拉雅地块在向北漂移过程中曾发生了多次旋转,最后一次约28°的顺时针旋转发生在始新世,可能与西喜马拉雅构造结形成有关;晚三叠世和晚侏罗世曾发生了纬度为2°和3.8°的向南回返,可能与雅鲁藏布新特提斯洋弧后扩张有关。根据古纬度数据推算:中白垩世雅鲁藏布新特提斯洋盆的宽度至少为2200km;始新世以来的喜马拉雅陆-陆碰撞造山运动导致印度地块-喜马拉雅褶冲带-拉萨地块之间的地壳缩短量至少为100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古地磁 奥陶纪—古近纪 喜马拉雅山北坡
下载PDF
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岩体地球化学分析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2
19
作者 祁才吉 《化工矿产地质》 CAS 2020年第3期193-203,共11页
北喜马拉雅穹窿(NHGD)中分布有一条近东西向展布的淡色花岗岩带,其完整的地质记录和良好的野外露头为研究喜马拉雅碰撞造山过程提供了良好的岩石探针。在理清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不同岩体展布特征的基础上,详细对比研究各岩体年代学... 北喜马拉雅穹窿(NHGD)中分布有一条近东西向展布的淡色花岗岩带,其完整的地质记录和良好的野外露头为研究喜马拉雅碰撞造山过程提供了良好的岩石探针。在理清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不同岩体展布特征的基础上,详细对比研究各岩体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深入探讨其成因差异及大地构造背景,综合分析认为:(1)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大致可分为始新世(48~30Ma)、渐-中新世(28~12Ma)和中-上新世(12~4Ma)三个期次,其中始新世淡色花岗岩以角闪石部分熔融作用为主,变沉积岩部分熔融为辅;渐-中新世淡色花岗岩以变沉积岩白云母脱水部分熔融为主,水致白云母部分熔融为辅;中-上新世淡色花岗岩则以变泥岩白云母脱水熔融为主。(2)印度-亚欧板块碰撞到始新世,北喜马拉雅受南北向挤压构造体制控制,地壳始终处于增厚阶段;约从26Ma开始,加厚的岩石圈由于拆沉作用,由逆冲增厚向伸展垮塌转换,导致藏南拆离系的形成;13Ma以来,北喜马拉雅发生东西向伸展作用,导致大量呈南北向展布的断层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喜马拉雅 淡色花岗岩 年代学 地球化学
下载PDF
西藏北喜马拉雅地区二叠系沉积及层序特征
20
作者 朱才伐 田立富 +1 位作者 孙黎明 张振利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5期681-684,5,共5页
西藏北喜马拉雅地层分区吉隆沟二叠系总厚度为1286m,可划分为基龙组和曲布日嘎组两个岩石 地层单位。基龙组岩性由一套浅黄色、灰色中厚罢状石英砂岩组成,可划分为3种基本层序类型,总体 反映了潮间-湖上环境,下部夹河谷充填。曲市日嘎... 西藏北喜马拉雅地层分区吉隆沟二叠系总厚度为1286m,可划分为基龙组和曲布日嘎组两个岩石 地层单位。基龙组岩性由一套浅黄色、灰色中厚罢状石英砂岩组成,可划分为3种基本层序类型,总体 反映了潮间-湖上环境,下部夹河谷充填。曲市日嘎组可分为砂泥岩段、细碎屑岩段和灰岩段3个岩性 段,4种基本层序类型,反映了浅海碎屑陆棚-碳酸盐台地的混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北喜马拉雅 二叠系 沉积特征 层序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