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agenesis-porosity evolution and“sweet spot”distribution of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A case study from Oligocene Zhuhai Formation in Wenchang A sag,Pear River Mouth Basin,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1
1
作者 YOU Li XU Shouli +3 位作者 LI Cai ZHANG Yingzhao ZHAO Zhanjie ZHU Peiyua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2期251-263,共13页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and distribution of sweet spots in the Oligocene Zhuhai Formation of Wenchang A sag, Pearl River Basin were investigated by core observation and thin section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and distribution of sweet spots in the Oligocene Zhuhai Formation of Wenchang A sag, Pearl River Basin were investigated by core observation and thin section analysis. 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develop the fine, medium and coarse sandstone reservoirs of tidal flat–fan delta facies, which are of mostly low permeability and locally medium permeability. There are two kinds of pore evolution patterns: oil charging first and densification later, the reservoirs featuring this pattern are mainly in the third member of Zhuhai Formation between the south fault zone and the sixth fault zone, and the pattern of densification first and gas charging later is widespread across the study area. Strong compaction and local calcium cementation are the key factors causing low permeability of the reservoirs in the Zhuhai Formation. Thick and coarse grain sand sedimentary body is the precondition to form "sweet spot" reservoirs. Weak compaction and cementation, dissolution, early hydrocarbon filling and authigenic chlorite coating are the main factors controlling formation of "sweet spot" reservoir. It is predicted that there develop between the south fault and sixth fault zones the Class Ⅰ "sweet spot" in medium compaction zone, Class Ⅱ "sweet spot" in nearly strong compaction zone, Class Ⅲ "sweet spot" reservoir in the nearly strong to strong compaction zone with oil charging at early stage, and Class IV "sweet spot" reservoir in the strong compaction and authigenic chlorite coating protection zone in the sixth fault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pore evolution hydrocarbon charging 'sweet spot' DISTRIBUTION Zhuhai Formation OLIGOCENE Wenchang A sag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下载PDF
Petroleum geology controlled by extensive detachment thinning of continental margin crust: A case study of Baiyun sag in the deep-water area of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2
2
作者 PANG Xiong REN Jianye +3 位作者 ZHENG Jinyun LIU Jun YU Peng LIU Baoju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1期29-42,共14页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rustal stretching and thinning,basin structure and petroleum geology in Baiyun deep-water area were analyzed using large area 3D seismic,gravity,magnetic,ocean bottom seismic(OBS),deep-water...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rustal stretching and thinning,basin structure and petroleum geology in Baiyun deep-water area were analyzed using large area 3D seismic,gravity,magnetic,ocean bottom seismic(OBS),deep-water exploration wells and integrated ocean drilling program(IODP).During the early syn-rifting period,deep-water area was a half-graben controlled by high angle faults influenced by the brittle extension of upper crust.In the mid syn-rifting period,this area was a broad-deep fault depression controlled by detachment faults undergone brittle-ductile deformation and differentiated extension in the crust.In the late syn-rifting period,this area experienced fault-sag transition due to saucer-shaped rheology change dominated by crustal ductile deformation.A broad-deep fault depression controlled by the large detachment faults penetrating through the crust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deep-water basin.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broad-deep Baiyun sag provides great accommodation spa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ssive deltaic-lacustrine deposition system and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The differentiated lithospheric thinning also resulted in the different thermal subsidence during post-rifting period,and then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of continental shelf break and deep-water reservoir sedimentary environment.The high heat flow background caused by the strong thinning of lithosphere and the rise of mantle source resulted in particularities in the reservoir diagenesis,hydrocarbon generation process and accumulation of deep-water area i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Zhujiangkou Basin Baiyun sag DEEP-WATER area CONTINENTAL margin CRUST DETACHMENT FAULT broad-deep FAULT depression CONTINENTAL shelf break petroleum geology
下载PDF
Deep-water Depositional Features of Miocene Zhujiang Formation in Baiyun Sag,Pearl River Mouth Basin 被引量:4
3
作者 LI Yun ZHENG Rongcai +3 位作者 YANG Baoquan ZHU Guojin GAO Boyu HU Xiaoq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期197-210,共14页
Eleven lithofacies and five lithofacies associations were indentified in the Miocene Zhujiang Formation on the basis of detailed core analysis. It could he determined that three depositional types developed, namely su... Eleven lithofacies and five lithofacies associations were indentified in the Miocene Zhujiang Formation on the basis of detailed core analysis. It could he determined that three depositional types developed, namely submarine fan, basin and deep-water traction current. Six microfacies were further recognized within the fan, including main channels in the inner fan, distributary channels in the middle fan, inter-channels, levees and the outer fan. The lower Zhujiang Formation, mainly sandstone associations, was inner fan and inner-middle fan deposits of the basin fan and the slope fan. The middle part, mainly mudstone associations, was outer fan deposits. With the transgression, the submarine fan was finally replaced by the basinal pelagic deposits which were dominated by mudstone associations, siltstone associations, and deep-water limestone associations. During the weak gravity flow activity, the lower channels, the middle-upper outer fans and basin deposits were strongly modified by the deep-water traction current.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deep-water traction deposition in Miocene Zhujiang Formation would be of great importance. It could be inferred that the deep- water traction current had been existing after the shelf-break formation since the Late Oligocene (23.8 Ma) in the Baiyun sag, influencing and controlling the sediment composition, the distribution, and depositional processes. It would provide great enlightenment to the paleo-oceanic current circulation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Baiyun sag Zhujiang Formation submarine fan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州北凹珠海组、珠江组储层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
4
作者 张彦振 覃军 +4 位作者 蒋一鸣 姜勇 刘培 王辉 常文琪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9-187,共9页
应用13口钻井的薄片鉴定、粒度分析、扫描电镜、锆石定年、物性等分析化验资料以及录井、测试资料,系统开展了惠州北凹珠海组、珠江组储层的发育特征、主控因素及商业产能下限研究。研究表明:(1)珠海组、珠江组发育大型海相三角洲—滨... 应用13口钻井的薄片鉴定、粒度分析、扫描电镜、锆石定年、物性等分析化验资料以及录井、测试资料,系统开展了惠州北凹珠海组、珠江组储层的发育特征、主控因素及商业产能下限研究。研究表明:(1)珠海组、珠江组发育大型海相三角洲—滨浅海沉积,储层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中—粗粒洁净石英砂岩,其具有高成分成熟度和高结构成熟度,储集空间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局部富集次生溶孔、高岭石晶间孔,面孔率较高。(2)储层发育主要受“优质母源+有利相带+溶蚀作用”三元联控:研究区北部华南地块的变质岩+侵入岩作为优质母源决定了储层为石英含量高的砂岩类型,奠定了优质储层发育的基础;三角洲前缘主水道沉积水动力强,单砂体厚度大,砂岩粒度粗、泥质含量低,储层物性最好;建设性成岩作用(溶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扩储增孔效应。(3)结合录井、测试资料确定惠州北凹油层的中—粗粒石英砂岩储层商业产能下限为3 80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主控因素 珠海组 珠江组 惠州北凹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北部凹陷海底沉积物酸解烃类气体及其碳同位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双林 李兴 +1 位作者 赵青芳 董贺平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12期6-11,4,共6页
南黄海盆地北部凹陷海底沉积物酸解烃类气体及其碳同位素组成的地球化学特征是识别烃类气体异常、成因类型和成熟度的重要地球化学标志。酸解烃类气体组合与碳同位素组成同标准模式相比较表明,研究区海底沉积物酸解烃类气体不是来自表... 南黄海盆地北部凹陷海底沉积物酸解烃类气体及其碳同位素组成的地球化学特征是识别烃类气体异常、成因类型和成熟度的重要地球化学标志。酸解烃类气体组合与碳同位素组成同标准模式相比较表明,研究区海底沉积物酸解烃类气体不是来自表层现代海底沉积物生物成因气体,而是来自深部埋藏有机质,可能主要是海洋源岩受热形成的气体,具有少量陆源有机质的贡献。这些烃类气体可能代表了深部圈闭和源岩中烃类向上渗漏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盆地 北部凹陷 烃类气体 碳同位素 成因类型
下载PDF
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页岩油气形成及分布预测 被引量:9
6
作者 吕艳南 张金川 +2 位作者 张鹏 黄宇琪 邓恩德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52,153,共5页
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发育陆相泥页岩,至今尚未对陆相页岩油气形成及分布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岩心观察、扫描电镜、现场解吸及测试资料分析认为,沙三段泥页岩厚度大、埋深有利成藏、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程度适宜、储集空间发育程度高且含... 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发育陆相泥页岩,至今尚未对陆相页岩油气形成及分布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岩心观察、扫描电镜、现场解吸及测试资料分析认为,沙三段泥页岩厚度大、埋深有利成藏、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程度适宜、储集空间发育程度高且含油气性较好,具备形成页岩油气的物质基础和储集条件。根据不同沉积环境下泥页岩特征及不同干酪根类型生油气特征,在文明寨—桥口垂向剖面上预测了页岩油气分布类型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气 地球化学特征 含油气性 分布预测 东濮凹陷北部
下载PDF
成岩相分析方法在南海北部深水区储层预测的应用——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为例 被引量:20
7
作者 梁建设 王琪 +2 位作者 郝乐伟 唐俊 廖朋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03-511,共9页
成岩相分析方法旨在在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之间建立一种成因联系,建立研究区孔隙演化与成岩作用关系模型,为孔隙演化机理和主控因素分析及储层平面分布预测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机械压实、胶结和溶蚀作用是本区主控成岩作... 成岩相分析方法旨在在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之间建立一种成因联系,建立研究区孔隙演化与成岩作用关系模型,为孔隙演化机理和主控因素分析及储层平面分布预测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机械压实、胶结和溶蚀作用是本区主控成岩作用类型,据此可划分出5种主要的成岩相组合:早期碳酸盐胶结弱溶蚀相、弱压实强溶蚀相(<1800m)、中等压实强溶蚀相(1800~2800m)、较强压实—较强溶蚀相(2800~3800m)和强压实—弱溶蚀相(﹥3800m)。其中深水区储层主要受控于较强压实较强溶蚀相,孔隙度分布在10%~20%之间,为Ⅲ类储层夹Ⅱ和Ⅰ类储层。珠海组(E32zh)总体以较强压实强溶蚀相为主,在三角洲平原水道、滨岸砂形成以Ⅱ类储层为主的优质储层分布区,这与第一个次生孔隙发育带有关。同样,受强溶蚀作用影响,在三角洲平原区形成了Ⅲ类储层夹部分Ⅱ类和Ⅰ类储层的相对有利储层分布区,而在三角洲前缘由于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弱,砂岩粒度细,加之相对较强的压实改造,多形成Ⅲ类储层分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相 深水区 储层预测 白云凹陷 南海北部
下载PDF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俞垛—华庄地区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被引量:9
8
作者 王黎 王果寿 +2 位作者 谢锐杰 杨飞 郭妍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1-55,共5页
利用地震、测井以及钻录井资料,对溱潼凹陷俞跺—华庄地区开展了沉积微相研究。该区阜三段沉积微相主要有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砂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前三角洲泥等6种微相;表现为2个反旋回沉积特征,即Ⅳ油组到Ⅲ油组、Ⅱ... 利用地震、测井以及钻录井资料,对溱潼凹陷俞跺—华庄地区开展了沉积微相研究。该区阜三段沉积微相主要有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砂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前三角洲泥等6种微相;表现为2个反旋回沉积特征,即Ⅳ油组到Ⅲ油组、Ⅱ油组到Ⅰ油组均为从水深到水浅的变化,为三角洲发育的2个进积过程;自下而上表现为前三角洲亚相(前三角洲泥)—三角洲前缘亚相(前缘席状砂、河口坝、分流间湾、水下分流河道),为2个自下而上由细变粗的反旋回特征。宏观上三角洲前缘亚相与前三角洲亚相相互叠置。由于受基准面升降及入湖河道摆动的影响,不同期次三角洲前缘进积砂体发育程度及分布范围不同,宏观上为多期砂体加积,微观上则是沉积相序的改变。明确了俞垛—华庄地区阜三段沉积微相的空间展布规律,对该区阜三段下一步的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阜宁组 古近系 溱潼凹陷 苏北盆地
下载PDF
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页岩油成藏地质条件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陈永昌 张金川 +2 位作者 苏惠 慕小水 张素芹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2-65,153-154,共4页
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泥页岩有机质丰度较高,热演化程度适中,含油泥页岩厚度较大,埋深条件较好。通过CT扫描、单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比表面分析及全岩分析,认为泥页岩储层孔隙总体以微裂缝为主,结构以中孔为主,脆性矿物含量较高,泥页... 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泥页岩有机质丰度较高,热演化程度适中,含油泥页岩厚度较大,埋深条件较好。通过CT扫描、单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比表面分析及全岩分析,认为泥页岩储层孔隙总体以微裂缝为主,结构以中孔为主,脆性矿物含量较高,泥页岩含油率较高,同时盐岩广泛发育,为页岩油的保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结合成藏地质条件、构造因素和常规油气富集条件,认为濮卫次洼、柳屯、胡庆地区为页岩油发育的最优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北部 沙三段 页岩油 成藏地质条件 裂缝 最优有利区
下载PDF
4-甲基甾烷在油源对比中的应用——以渤南洼陷北部陡坡带为例 被引量:10
10
作者 昝灵 张枝焕 +4 位作者 王顺华 邢辉 李文浩 刘祎楠 席伟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70-778,共9页
同一洼陷不同次洼的烃源岩及生成的原油,由于古气候、古沉积环境较为相似,其常规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同位素特征差别非常小,给油源分析带来困难。通过GC—MS分析提取原油和烃源岩中分子化石信息,主要依据4-甲基甾烷的相对含量和不同构型的4... 同一洼陷不同次洼的烃源岩及生成的原油,由于古气候、古沉积环境较为相似,其常规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同位素特征差别非常小,给油源分析带来困难。通过GC—MS分析提取原油和烃源岩中分子化石信息,主要依据4-甲基甾烷的相对含量和不同构型的4-甲基甾烷的分布特征来进行油源对比,为类似地区的油源分析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渤南洼陷发育Es4s和Es3x两套主力烃源岩,中部次洼、西部次洼和渤南深洼Es3x烃源岩的4-甲基甾烷/C29甾烷值分别为4.51、2.79、1.27,是由于烃源岩中沟鞭藻有机质占总有机质的比例不同所造成。不同地区原油C20、C21、C23三环萜烷和ααα20RC27、C28、C29规则甾烷等特征非常相似,成熟度相当,中、西、东三个地区原油的4-甲基甾烷/C29甾烷值分别为2.89,2.39和2.06,区别明显,各个地区4-甲基甾烷的构型也不同。对比结果表明,渤南洼陷北部陡坡带Es4s和Es3x油气均为近源成藏,主要来源于其临近次洼的Es3x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甲基甾烷 渤南洼陷 北部陡坡带 生物标志化合物 油源分析
下载PDF
乌尔逊凹陷北部大一段断层封闭性演化及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付广 刘洪霞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12,共4页
在乌尔逊凹陷北部大一段断层发育及活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断层带填充物岩性和泥岩塑性变形强度评价了其主要断层在大一段的垂向封闭性,通过断层封闭性及其演化史与油气运聚成藏之间关系研究认为,只有晚期和继承性断裂才能作为南屯... 在乌尔逊凹陷北部大一段断层发育及活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断层带填充物岩性和泥岩塑性变形强度评价了其主要断层在大一段的垂向封闭性,通过断层封闭性及其演化史与油气运聚成藏之间关系研究认为,只有晚期和继承性断裂才能作为南屯组源岩的油气运移通道,大一段内较好的垂向封闭性有利于油气在南二段聚集,与断裂有关的圈闭是乌尔逊凹陷北部的主要圈闭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尔逊凹陷北部 大一段 断层 封闭性 演化 油气藏 控制
下载PDF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新生代侵入岩蚀变带油藏地质特征 被引量:10
12
作者 姚洪生 张勇 +1 位作者 蒋永平 赵梓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3-159,共7页
通过对苏北盆地溱潼凹陷新生代侵入岩展布、蚀变带储层以及时空配置关系的分析,探讨了其成藏机理和模式。该区侵入岩形成时间为始新世三垛运动时期;侵入岩纵向上以顺层侵入和穿层侵入展布为主,平面上以串珠状展布;岩浆侵入加速了烃源岩... 通过对苏北盆地溱潼凹陷新生代侵入岩展布、蚀变带储层以及时空配置关系的分析,探讨了其成藏机理和模式。该区侵入岩形成时间为始新世三垛运动时期;侵入岩纵向上以顺层侵入和穿层侵入展布为主,平面上以串珠状展布;岩浆侵入加速了烃源岩热演化进程,对围岩蚀变可形成良好储集空间,在上拱应力作用下,结合上部沉积岩,形成系列相关油气圈闭。岩浆侵入演变过程对溱潼凹陷油气聚集成藏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蚀变带 侵入岩 新生代 溱潼凹陷 苏北盆地
下载PDF
苏北盆地金湖凹陷戴南组成岩阶段划分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琴 朱筱敏 +3 位作者 董国栋 毛凌 杨立干 陈青云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3-59,共7页
应用显微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包裹体测温等分析化验资料,根据镜质体反射率、埋藏史曲线、粘土矿物变化特征以及各种成岩现象和标志,综合划分和确定了金湖凹陷戴南组碎屑岩储层的成岩阶段。戴南组大部分处于中成岩A阶段,少量为早成... 应用显微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包裹体测温等分析化验资料,根据镜质体反射率、埋藏史曲线、粘土矿物变化特征以及各种成岩现象和标志,综合划分和确定了金湖凹陷戴南组碎屑岩储层的成岩阶段。戴南组大部分处于中成岩A阶段,少量为早成岩B和中成岩B阶段。与成岩阶段相对应,戴南组储层孔隙类型也经历了从原生到次生的演化阶段,目前戴南组大部分以次生孔隙为主,保存少量原生孔隙。根据成岩阶段和孔隙演化进一步预测新庄1井区和天X77井、关X2井等井区为有利储层发育带。另外,根据成岩阶段的划分结果,反过来预测大部分地区下伏阜宁组有机质处于成熟阶段,是戴南组有利的油气来源,并推断秦X2、天X75、天X92等井区戴南组早期经历了大的构造抬升运动和较强的剥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阶段划分 镜质体反射率 埋藏史曲线 孔隙演化 戴南组 金湖凹陷 苏北盆地
下载PDF
歧口凹陷埕北断阶带古近系层序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革联 刘震 +2 位作者 郭瑞 刘俊榜 常迈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4期9-12,共4页
利用20多口井的地质和测井资料以及三维地震资料,对歧口凹陷南部埕北断阶带的古近系沙河街组和东营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学研究.在关键界面识别的基础上,将埕北断阶带的古近系划分为4个层序、11个体系域,建立起整个工区的时间框架.研究表明... 利用20多口井的地质和测井资料以及三维地震资料,对歧口凹陷南部埕北断阶带的古近系沙河街组和东营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学研究.在关键界面识别的基础上,将埕北断阶带的古近系划分为4个层序、11个体系域,建立起整个工区的时间框架.研究表明:①古近系该区沙三与沙一期相对湖平面上升幅度大,东营组次之而沙二期最小;②沙二段可以单独作为一个三级层序,但是其高位体系域不发育;③研究区靠近物源,砂体丰富,深湖相带分布范围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岐口凹陷 埕北断阶带 古近系 层序地层学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马家沟期岩相古地理演化与成钾意义 被引量:30
15
作者 张永生 邢恩袁 +7 位作者 王卓卓 郑绵平 施立志 苏奎 桂宝玲 吴素娟 蒋苏扬 朱常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921-1935,共15页
本次研究主要依据龙探1井、镇钾1井等8口基干井,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解释、镜下薄片鉴定、沉积微相分析,结合区域构造资料并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沉积相进行了识别和划分,编制或修编了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一期... 本次研究主要依据龙探1井、镇钾1井等8口基干井,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解释、镜下薄片鉴定、沉积微相分析,结合区域构造资料并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沉积相进行了识别和划分,编制或修编了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一期至马家沟六期各时期的岩相古地理图。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主要发育碳酸盐岩台地相,包含开阔台地和局限蒸发台地两种亚相,与成盐成钾密切相关的局限蒸发台地可进一步划分为云坪、盐湖、膏湖、淡化泻湖等微相;平面上,马家沟组一段—六段主要发育陆(隆)、云坪、盐湖、膏湖、开阔台地及浅滩6个古地理单元,每个古地理单元在各段的分布情况有所不同。在半封闭的构造格局、华北古陆表海为主的预备卤水补给方式和奥陶纪极端干旱的古气候条件共同作用下,使有利成钾区最终定位在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盐坳绥德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纪 马家沟组 岩相古地理 成钾盐凹 马五段6亚段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喀什凹陷北缘铀成矿条件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阿种明 李清海 张广辉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91-395,共5页
塔里木盆地喀什凹陷北缘包含南天山山前褶皱-冲断带及库孜贡苏断陷.文章介绍了研究区构造、地层、后生蚀变和铀矿化特征,并进行铀成矿前景分析,认为南天山山前褶皱-冲断带中、西部在构造上属相对稳定地段,对后生铀成矿较有利,有利找矿... 塔里木盆地喀什凹陷北缘包含南天山山前褶皱-冲断带及库孜贡苏断陷.文章介绍了研究区构造、地层、后生蚀变和铀矿化特征,并进行铀成矿前景分析,认为南天山山前褶皱-冲断带中、西部在构造上属相对稳定地段,对后生铀成矿较有利,有利找矿地段为该带乌鲁克恰提至乌恰一带,有利找矿层位为中侏罗统杨叶组、塔尔尕组和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中侏罗统找矿类型为层间氧化带型,下白垩统找矿类型为次生油气还原型,下白垩统找矿前景优于中侏罗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什凹陷北缘 铀成矿条件 成矿前景
下载PDF
高邮凹陷戴南组断层—岩性油藏成藏体系及主控因素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董才源 刘震 +3 位作者 刘启东 罗贝维 李储华 王伟俊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5-400,共6页
基于控藏断层封闭性能演化、油藏含油层位和戴南组"五高导"泥岩段生烃能力的差异,高邮凹陷戴南组断层—岩性油藏成藏体系可分为3种类型,依次为自源型、它源型和混源型油气成藏体系。自源型成藏体系主要分布在邵伯、樊川次凹深... 基于控藏断层封闭性能演化、油藏含油层位和戴南组"五高导"泥岩段生烃能力的差异,高邮凹陷戴南组断层—岩性油藏成藏体系可分为3种类型,依次为自源型、它源型和混源型油气成藏体系。自源型成藏体系主要分布在邵伯、樊川次凹深处,典型油藏为邵深1油藏;它源型油藏主要分布在马家嘴、周22和邵18等油藏区域;混源型油藏以联3、联7和永22等油藏为代表。高邮凹陷戴南组断层—岩性圈闭成藏主要受油源和运移通道控制,即"二元主控"。在成藏体系分布和主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黄珏—马家嘴、联盟庄—永安和曹庄—肖刘庄地区是高邮凹陷戴南组断层—岩性油藏分布的最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封闭性 二元主控 成藏体系 断层-岩性油藏 高邮凹陷 苏北盆地
下载PDF
西湖凹陷北部气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探讨 被引量:4
18
作者 贺礼文 陈践发 +7 位作者 刘凯旋 朱心健 章超 李伟 罗广平 王阳洋 赵兴齐 伍建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3-62,共10页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对于其天然气的来源却一直都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已有的研究成果多采用烃源岩成熟度进行气源对比,没有给出直接证据。为此,以近年来在该凹陷北部发现的大中型气田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区内天然气组...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对于其天然气的来源却一直都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已有的研究成果多采用烃源岩成熟度进行气源对比,没有给出直接证据。为此,以近年来在该凹陷北部发现的大中型气田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区内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值、天然气轻烃组成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该区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类型,并结合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及干酪根碳同位素值,分析了天然气的来源、探讨了天然气的运移方式及通道。研究结果表明:①西湖凹陷北部渐新统花港组天然气主要为煤型气,由腐殖型干酪根初次裂解形成,其中中央反转构造带气田主要为干气,西次凹气田为湿气;②凹陷区烃源岩成熟度从南到北逐渐增加导致中央反转构造带天然气成熟度较高,西次凹相对较低;③西湖凹陷北部天然气主要来源于始新统平湖组煤系烃源岩,同时花港组烃源岩及平湖组下部烃源岩也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其中中央反转构造带北部花港组煤系烃源岩成熟度较高,对该区天然气成藏的贡献较大;④凹陷区天然气具有垂向运移分馏的特征,龙井运动之后断裂再次活化,为平湖组及其下部天然气向上运移提供了有利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盆地 西湖凹陷北部 渐新世 始新世 天然气 碳同位素 轻烃 煤型气 煤系烃源岩 垂向运移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北部凹陷含油气系统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朱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49-553,共5页
北部凹陷位于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北部,是一个在中生代—古近纪强烈块断裂陷作用下形成的北断南超式箕状凹陷,泰州组和阜宁组2期湖泊相沉积的暗色泥岩是凹陷内的主要烃源岩;仪征运动、吴堡运动等多期具有旋回性的构造运动作用,沉积上导... 北部凹陷位于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北部,是一个在中生代—古近纪强烈块断裂陷作用下形成的北断南超式箕状凹陷,泰州组和阜宁组2期湖泊相沉积的暗色泥岩是凹陷内的主要烃源岩;仪征运动、吴堡运动等多期具有旋回性的构造运动作用,沉积上导致多种储集体、生油岩互相叠置形成了多套生储盖组合,构造上产生了如背斜、断鼻和断块等圈闭类型。深凹中泰州组等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沿着断层、不整合面上的风化带和砂质岩运载层等,自深凹向上、向南、向斜坡运移,形成岩性、背斜、断鼻等多种类型的油气藏。凹陷自成一独立的含油气系统,平面上含油气圈闭沿千里岩断裂带和斜坡枢纽带呈串珠状展布,是南黄海盆地最有利的勘探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运动 油气勘探 含油气系统 北部凹陷 南黄海盆地
下载PDF
东营凹陷民丰北带古近系砂砾岩体孔隙度量化表征 被引量:8
20
作者 郑丽婧 操应长 +2 位作者 姜在兴 王艳忠 陈林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73-583,共11页
综合运用钻井岩心、录井等相关资料,结合镜下薄片观察,总结了东营凹陷民丰北带沙河街组储集层的沉积特征,根据高孔隙度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建立了民丰北带不同岩性、不同油-水层砂砾岩体的现今孔隙度量化表征图版,即不同分选和不同胶结... 综合运用钻井岩心、录井等相关资料,结合镜下薄片观察,总结了东营凹陷民丰北带沙河街组储集层的沉积特征,根据高孔隙度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建立了民丰北带不同岩性、不同油-水层砂砾岩体的现今孔隙度量化表征图版,即不同分选和不同胶结物含量的孔隙度量化表征曲线。另外,通过对近岸水下扇各沉积亚相、微相的分选性、含油性及胶结物含量统计,按照现今孔隙度量化表征图版的应用条件,将近岸水下扇砂体分成5类,各类储层依据不同的特征对应着不同的孔隙度量化表征曲线。利用该方法预测的结果表明:扇根、扇缘及扇中辫状水道间砂体基本为无效储层,而扇中辫状水道砂体也并非全为有效储层,靠近泥岩层0.35 m以内的部位为致密胶结带,这一区域为无效储层,若砂体上、下均为泥岩层,则砂体厚度必须大于0.7 m才有可能成为有效储层,否则为无效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特征 量化表征 应用模型 近岸水下扇 民丰北带 沙河街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