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of Rare Earth and Trace Element Patterns in Bedded Cherts from the Bottom of the Lower Cambrian in the Northern Tarim Basin, Northwest China and Their Genetic Significance 被引量:1
1
作者 YUBingsong DONGHailiang +2 位作者 CHENJianqiang LIXingwu LINChangso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15-224,共10页
The sedimentary sequence of the Lower Cambrian is a key interval to reveal the early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Earth and there occur widespread cherts worldwide. These cherts possibly carry important information to dec... The sedimentary sequence of the Lower Cambrian is a key interval to reveal the early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Earth and there occur widespread cherts worldwide. These cherts possibly carry important information to decipher the breakup process of the Rodinia Continent. Black rock series at the bottom of the Lower Cambrian in the Northern Tarim Basin, China, is composed of black shales interbedded with thin-bedded cherts. Ten chert samples were systematically collected from two outcrops at Xiaoerbulak and Sogatbulak, 8.8 and 7.5 m thick respectively. The cherts were crushed, and were analyzed for trace element and rare earth concentrations. Trace elements such as V, Cu, Zn, U, Pb, Ba, Cd, Ag, Mo, As and Sb are highly enriched, and others such as Rb, Zr, Cs, Hf, Ta, W, Tl, Bi and Th are highly depleted in the cherts. These trace element patterns suggest that the cherts may be of deep crustal origin. The low ratios of Th/U and Rb/Sr further suggest that the cherts are of earth interior sources or received hydrothermal input during their deposition. Chondrite- normalized Eu/Eu* value markedly decreases upward in the section from 5.54 at the lowermost to 0.73 at the top, and NASC-normalized Eu/Eu* value decreases from 8.05 to 1.03. The relatively high Eu/Eu* ratio for the cherts from the northern Tarim Basin is most likely due to a hydrothermal input (e.g., Eu/Eu* ~10). The systematic decrease of Eu/Eu* ratio from the bottom to the top of the section reflects that the hydrothermal input is the largest in the lowermost portion of the section and gradually decreases upward. The chondrite-normalized Ce/Ce* ratio ranges from 0.42 to 0.83, with an average of 0.60. North American Shale Composite (NASC)-normalized Ce/Ce* ratio ranges from 0.42 to 0.79, with an average of 0.57. Negative Ce anomalies are distinct. ΣREEs in the cherts generally increase from 10.50 ppm at the bottom to 35.97 ppm at the top of the sampled section. NASC-normalized (La/Lu) N ratio decreases from 2.72 at the bottom to 0.67 at the top. NASC-normalized (La/Ce) N ratio increases from 1.36 at the bottom to 3.13 at the top. These REE patterns are very similar to those for the cherts deposited in the pelagic ocean-basin floor in the Franciscan Complex exposed at Marin Headlands, California (F-MH chert) (Murray et al., 1991). These geochemical signatures are inconsistent with our previous sedimentological data, which suggests a continental shelf setting. Based on multiple lines of evidence including high TOC content in the concomitant black shales, phosphorite at the bottom of black rock series, regional rise of sea level, and beginning of the southern Tianshan Ocean geotectonic cycle, the authors infer that the hydrothermal fluid was carried to the continental shelf by upwelling from a divergent pelagic ocean floor set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ck rock series and chert rare earth and trace elements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northern tarim basin Northwest China
下载PDF
Forming mechanism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s in Yingshan Formation of Yuqi block in Akekule arch,Tarim Basin 被引量:4
2
作者 旷理雄 郭建华 黄太柱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8年第2期244-250,共7页
The reservoir conditions,oil and gas charge history and accumulation phases were studied for Yingshan Formation of Yuqi block,and an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techniques of reservoir ... The reservoir conditions,oil and gas charge history and accumulation phases were studied for Yingshan Formation of Yuqi block,and an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techniques of reservoir prediction,fluorescence thin section and fluid inclusion analysi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ies of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ain rock types in Yingshan Formation are micrite and calcarenite.The carbonate reservoirs are of cave,fracture-pore and fracture types,and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are intermediate;there are at least four oil/gas charges,i.e.late Hercynian,Yanshanian,early Himalayan and middle Himalayan(Cenozoic).The most important charge periods are late Hercynian,early Himalayan and middle Himalayan;th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model is self source-lateral expulsion of hydrocarbon-multistage accumulation,or hydrocarbon sourced from and preserved in the same old rocks-long term expulsion of hydrocarbon-multistage accum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ERVOIR oil and gas charge accumulation model Yingshan Formation Akekule arch northern tarim basin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中北部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1
3
作者 姜忠正 唐大卿 +6 位作者 沙旭光 沈向存 罗少辉 董科良 古再丽努尔·艾尔肯 王玮龙 伍亮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0-132,共13页
为系统揭示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中北部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成因演化,通过对该区大连片三维地震工区精细构造解析和相干体等分析,并结合区域动力背景,系统论述了该区的断裂构造类型、几何学特征、差异活动机制及其构造演化过程。研究结... 为系统揭示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中北部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成因演化,通过对该区大连片三维地震工区精细构造解析和相干体等分析,并结合区域动力背景,系统论述了该区的断裂构造类型、几何学特征、差异活动机制及其构造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塔中隆起中北部发育了4类7期断裂构造,其中逆冲断裂和走滑断裂尤其发育。平面上北西向弧形逆冲断裂与北东向、北西向及南北向走滑断裂相互交切与耦合;垂向上断裂分层差异活动特征明显,下奥陶统及其以下地层,断裂发育数量多且以线形为主,中奥陶统-中下泥盆统多呈雁列式,上泥盆统-二叠系仅在塔中Ⅱ号断裂带、顺北5号断裂带西南端等地区发育少量断裂。研究区断裂活动受多期、多方向不同性质应力场所控制,经历了极其复杂的演化历史:加里东早期以塔中Ⅱ号断裂带等少量北倾正断层活动为主;加里东中期Ⅰ幕断裂活动强烈,表现为逆冲断裂与走滑断裂协同演化和相互耦合特征,走滑断裂对逆冲断裂的切割或限制作用明显;加里东中期Ⅲ幕断裂活动基本继承了加里东中期Ⅰ幕的构造格局,但在工区北部的顺北4号、5号等断裂带张扭性断裂活动特征显著;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部分断裂发生继承性活动且张扭断裂发育范围进一步向南扩大;印支-燕山期,仅有少数断裂发生继承性活动;喜山期该区构造比较稳定,早期形成的复杂断裂构造进入深埋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断裂 走滑断裂 张扭性断裂 构造特征及演化 塔中隆起中北部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河北部“过溶蚀残留型”断溶体发育特征及其成因
4
作者 张长建 杨德彬 +3 位作者 蒋林 姜应兵 昌琪 马雪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7-383,共17页
为了研究塔里木盆地塔河北部强剥蚀区海西早期古岩溶洞穴发育特征,用古地貌恢复、岩溶水系统分析、测井-岩心洞穴识别和地震属性刻画等方法进行了YQ5井区的洞穴类型样式识别、缝洞结构刻画和洞穴成因演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YQ5井区在... 为了研究塔里木盆地塔河北部强剥蚀区海西早期古岩溶洞穴发育特征,用古地貌恢复、岩溶水系统分析、测井-岩心洞穴识别和地震属性刻画等方法进行了YQ5井区的洞穴类型样式识别、缝洞结构刻画和洞穴成因演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YQ5井区在塔河油田Ⅱ号和Ⅲ号古岩溶台地北部的地势平缓区,总体为多期次岩溶叠加改造后的残留地貌,主要发育幅差较小的溶峰洼地、溶丘洼地和溶丘平原,南部发育NE向展布的峰丛垄脊沟谷。与塔河油田主体区及斜坡区不同,YQ5井区地下和地表水系的流向与地貌趋势不一致,岩溶水系统遭受构造作用破坏,导致补给、径流和排泄的岩溶水循环过程不完整。YQ5井区主要发育暗河型洞穴和“过溶蚀残留型”断溶体。暗河型洞穴充填较为严重,洞穴的有效储集空间受到破坏,影响油气开发效果。岩溶台地的构造抬升造成区域侵蚀基准面的下降,顺走滑断裂的垂向侵蚀作用有利于“过溶蚀残留型”断溶体的持续发育和保存,油气开发效果好。“过溶蚀残留型”断溶体的发育主控因素为走滑断裂、地层剥蚀强度和负向地貌。与塔河古岩溶台地演化过程一致,YQ5井区的岩溶演化经历深切曲流期、岩溶改造期和下渗断溶期3个阶段。暗河型洞穴被持续改造破坏,断溶体则持续建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溶蚀残留型”断溶体 暗河 走滑断裂 岩溶水系统 古地貌 YQ5井区 塔河北部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多期断裂差异匹配控制下超深岩溶缝洞储层成藏特征
5
作者 李凤磊 林承焰 +2 位作者 任丽华 张国印 关宝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9-236,共18页
超深断控岩溶缝洞型油藏是塔北地区重要油藏类型,探讨多期构造活动与深层油气成藏匹配关系对区域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哈拉哈塘油田、金跃油田和富满油田连片地震资料,以野外地质露头断裂特征为指导,采用多种地震精细解释手段,分... 超深断控岩溶缝洞型油藏是塔北地区重要油藏类型,探讨多期构造活动与深层油气成藏匹配关系对区域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哈拉哈塘油田、金跃油田和富满油田连片地震资料,以野外地质露头断裂特征为指导,采用多种地震精细解释手段,分期、分级、分段刻画研究区断裂。基于研究区中寒武统玉尔吐斯烃源岩认识,结合加里东期、海西期和喜马拉雅期3期成藏的特点,将研究区走滑为主的控藏断裂划分为加里东早期、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期。进一步分析多期断裂继承性关系、通源特点和调整作用等,结合多种类型岩溶缝洞型储层的开发现状,探讨了研究区走滑断裂控制下的岩溶缝洞型储层成藏差异性。结果表明:(1)研究区油气藏关键因素是油源断裂通源性与后期断裂的调整作用,将加里东早期正断裂系统定义为源内断裂,加里东晚期形成的走滑断裂系统定义为源外断裂,源内断裂利于寒武系烃源岩排烃,源外断裂进一步沟通烃源岩实现油气运移成藏,基于这种认识建立4种通源模式;(2)结合研究区存在加里东晚期、海西期和喜马拉雅期3个主力生烃期的认识,海西晚期部分北西向走滑断裂继承性发育至二叠系,对加里东期油藏有一定的破坏和调整作用,喜马拉雅期部分北东向走滑断裂系统继承性发育至新近系,对早期油气藏起破坏和调整作用,建立了3种调整样式;(3)根据断裂匹配关系,建立6种走滑断裂控藏等级,并将研究区加里东中晚期走滑断裂带逐一划分,叠合开采现状图显示差异控藏断裂与油气生产情况匹配度较高;(4)选择发育断裂与岩溶共同控储的研究区,建立多期断裂系统与多种类型岩溶缝洞油气藏的匹配关系,并将认识成功应用于研究区井位勘探中,取得较好效果,为受控于走滑断层的岩溶缝洞油气藏勘探开发提供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断控岩溶缝洞型油藏 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 通源断裂 油气调整 成藏模式
下载PDF
基于弹性板模型的塔里木盆地北部新生代沉降模拟:对南天山隆升的启示
6
作者 陈昌锦 程晓敢 +4 位作者 林秀斌 李丰 田禾丰 屈梦雪 孙思瑶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0-353,共14页
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影响下,天山造山带在新生代活化隆升,与其南缘相邻的塔里木盆地北部发生挠曲沉降并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该巨厚新生代地层和造山沉积地层为本文进一步探究南天山隆升过程提供了关键的沉积记录。本文采用... 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影响下,天山造山带在新生代活化隆升,与其南缘相邻的塔里木盆地北部发生挠曲沉降并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该巨厚新生代地层和造山沉积地层为本文进一步探究南天山隆升过程提供了关键的沉积记录。本文采用有限弹性板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盆地新生代不同时期基底沉降剖面分别进行建模研究。结果表明:盆地沉降受沉积负载和构造负载共同控制,66~<5.3 Ma期间沉积负载对盆地沉降的贡献量小于或等于构造负载的贡献量;约5.3 Ma至今沉积负载对盆地沉降的贡献量远大于构造负载。南天山构造负载变化速率表现为66~<26.3 Ma缓慢增长;26.3~<5.3 Ma南天山稳定增长;约5.3 Ma至今南天山造山带构造负载高度快速增长。基于对盆地沉降过程的分析,限制南天山新生代初始隆升时间为古近纪,其相对海拔高度从400 m增长到2 500 m;虽然在约5.3 Ma至今南天山相对海拔高度保持稳定,但构造负载高度仍在增加,这可能是盆地俯冲作用的加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造山带平均海拔高度的增长,进而导致南天山的侵蚀和隆升达到相对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天山 塔里木盆地北部 有限弹性板模拟 沉降过程 初始隆升
下载PDF
塔北-阿满北部地区超深层现今地温场特征 被引量:3
7
作者 李丹 常健 +4 位作者 邱楠生 吴鲜 王祥 韩俊 李慧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353-3373,共21页
勘探表明塔里木盆地塔北—阿满北部地区超深层仍富含液态烃,但由于与油气相态和保存有关的地温场研究很薄弱,进而制约了该地区的下一步油气勘探.本文结合多种测温数据和一维稳态热传导方程系统,研究了塔北—阿满北部地区现今地温梯度、... 勘探表明塔里木盆地塔北—阿满北部地区超深层仍富含液态烃,但由于与油气相态和保存有关的地温场研究很薄弱,进而制约了该地区的下一步油气勘探.本文结合多种测温数据和一维稳态热传导方程系统,研究了塔北—阿满北部地区现今地温梯度、大地热流、定深(6000~10000 m)及重点层系温度平面分布特征.塔北—阿满北部地区0~5000 m统一深度现今地温梯度介于16.2~25.3℃·km^(-1)之间,平均值为21.0±1.4℃·km^(-1);现今大地热流介于27.4~44.5 mW·m^(-2)之间,平均值为35.4±2.5 mW·m^(-2),表明其现今地温场整体表现为"冷"的热背景.6000~10000 m超深层地层温度随着埋深增加而逐渐增大,平面上具有由北向南先减小后增大,由东向西逐渐减小的展布特征,这主要与岩石圈热结构、基底起伏和岩石热物性参数等因素有关.塔北—阿满北部地区奥陶系底界温度介于107.0~171.0℃之间,平均值为145.1℃,表明上部奥陶系储层普遍有利于液态烃保存;寒武系底界玉尔吐斯组烃源岩现今温度介于120.8~184.7℃之间,平均值为155.9℃,平面上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增大的特征.这种分布特征与奥陶系原油密度呈负相关性,而与气油比和天然气干燥系数呈正相关性.本文不仅阐明了塔北—阿满北部地区超深层现今地温场特征,而且探讨了超深层地温场与下古生界油气地球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对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北—阿满北部地区 超深层 地温场 油气地球化学性质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前积体特征及其形成机理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祝贺 孟万斌 +4 位作者 冯明石 王胜利 熊晓军 申鑫杰 肖伟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01-612,共12页
为刻画塔里木盆地北部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前积体的迁移方向、空间分布、成因机理以及与储层发育的关系,基于最新处理的二维地震大测线和其间的加密小测线共45条测线的地震剖面解释追踪,对前积体进行了精细刻画,探讨了其形成过程、影... 为刻画塔里木盆地北部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前积体的迁移方向、空间分布、成因机理以及与储层发育的关系,基于最新处理的二维地震大测线和其间的加密小测线共45条测线的地震剖面解释追踪,对前积体进行了精细刻画,探讨了其形成过程、影响因素及其与有利储层发育的关系。结果显示:塔里木盆地北部肖尔布拉克组共发育5个垂向上相互叠置、平面上由南西向北东依次推进的前积体。在地震剖面上,单个前积体呈S形透镜状,中间厚而前后两端薄,内部反射结构表现出厚的主体部位呈较弱的杂乱反射,较薄的两端则呈较强的平行-亚平行反射。前积体的形成受早寒武世基准面变化的控制,是宽缓的斜坡地形和持续的海平面下降引起沉积可容纳空间减小并不断向海迁移的结果,并在后期台缘带发育部位逐渐收敛终止。前积体的主体部位是高能丘滩相优质储层的有利发育区,而其后侧的微生物岩则可形成生物格架溶蚀孔洞型良好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前积体 肖尔布拉克组 塔里木盆地北部
下载PDF
塔北新和地区下白垩统舒善河组薄砂体沉积相特征及沉积模式 被引量:1
9
作者 何春丰 张翔 +4 位作者 田景春 夏永涛 杨燕茹 陈杰 王鑫宇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0-131,共12页
塔北新和地区下白垩统舒善河组是塔里木盆地北部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潜在领域之一。通过23口钻井资料和全覆盖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开展了塔北新和地区下白垩统舒善河组的地层划分,详细研究了舒善河组沉积微相特征及平面分布,并建立了薄... 塔北新和地区下白垩统舒善河组是塔里木盆地北部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潜在领域之一。通过23口钻井资料和全覆盖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开展了塔北新和地区下白垩统舒善河组的地层划分,详细研究了舒善河组沉积微相特征及平面分布,并建立了薄砂体的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塔北新和地区舒善河组与上覆巴西改组呈整合接触,超覆于沙雅隆起剥蚀基底之上,可划分为舒1段、舒2段和舒3段。(2)研究区舒善河组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其次为长石岩屑砂岩、长石砂岩,可识别出滨浅湖泥和滨浅湖砂坝微相。(3)研究区舒善河组沉积前发育“隆起、低隆起和洼地”三级古地貌,控制了沉积相的展布。舒1段沉积期沉积范围局限于洼地区,舒2段沉积期地层由洼地区向东西两侧超覆,沉积面积扩大,舒1段—舒2段沉积期由东、西两侧向中部呈滨湖—浅湖的相带展布特征;舒3段沉积期,研究区进一步湖侵为浅湖沉积。(4)研究区舒善河组薄砂体是重要的勘探领域,其分布受控于沉积前古地貌、湖平面变化和古水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 滨浅湖泥 滨浅湖砂坝 薄砂体 舒善河组 下白垩统 新和地区 塔北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缘二叠纪巴立克立克组凝灰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构造意义
10
作者 闵壮 陈正乐 +4 位作者 潘家永 霍海龙 韩凤彬 张文高 吴玉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13-628,共16页
塔里木盆地北缘广泛分布的二叠纪火山岩,对于理解天山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以哈拉峻地区巴立克立克组凝灰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地球化学、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凝灰岩富硅(SiO2=74.59%~76.18%)、富... 塔里木盆地北缘广泛分布的二叠纪火山岩,对于理解天山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以哈拉峻地区巴立克立克组凝灰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地球化学、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凝灰岩富硅(SiO2=74.59%~76.18%)、富碱(Na_(2)O+K_(2)O=7.48%~7.79%)、低铝(Al_(2)O_(3)=13.80%~14.29%),属于钾玄质过铝质流纹岩类;具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的特征,具Eu弱正异常,相对富集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P、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Nb/Ta值平均为16.60,Sr/Y值平均为2.42,Mg^(#)值平均为34.71;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果显示巴立克立克组凝灰岩的结晶年龄为280.47±2.58 Ma,εHf(t)值为-0.73~2.12,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为1318~1145Ma。结合塔里木盆地北缘早二叠世的构造演化、岩浆活动及沉积分布等信息,指出巴立克立克组沉积于南天山洋壳向塔里木板块俯冲的板内裂谷盆地中,具非造山板内岩浆岩特征,可能为地幔柱作用背景下,岩石圈地幔底侵导致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继承了壳源和幔源的双重源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北缘 凝灰岩 年代学 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下载PDF
Deep structure at northern margin of Tarim Basin 被引量:10
11
作者 ZHAO JunMeng CHENG HongGang +3 位作者 PEI ShunPing LIU HongBing ZHANG JianShi LIU BaoFe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8年第10期1544-1554,共11页
In this paper, a 2D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the upper mantle of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arim Basin (TB) has been obtained by ray tracing and theoretical seismogram calcul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2D... In this paper, a 2D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the upper mantle of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arim Basin (TB) has been obtained by ray tracing and theoretical seismogram calcul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2D lateral inhomogeneous medium using the data of seismic wide angle reflection/refraction profile from Baicheng to Da Qaidam crossing the Kuqa Depression (KD) and Tabei Uplift (TU). And along the Baicheng to Da Qaidam profile, 4 of the 10 shot points are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B.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racter of the crust is uniform on the whole between the KD and TU, but the depth of the layers, thickness of the crust and the velocity obviously vary along the profile. Thereinto, the variation of the crust thickness mainly occur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crust. The Moho has an uplifting trend near the Baicheng shot point in KD and Luntai shot point in TU,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crust reduces to 42 km and 47 km in these two areas, respectively. The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the KD and TU has a thickest crust, up to 52 km. In this transition zone, there are high velocity anoma-lies in the upper crust, and low velocity anomalies in the lower crust, these velocity anomalies zone is near vertical, and the sediment above them is thicker than the other areas. According to the velocity distributions, the profil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KD, TU and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them. Each section has a special velocity structural feature, the form of the crystalline base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ep structure and the shallow one. The differences of velocity and tectonic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profile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arim Basin (NMTB) may suggest different speed and intensity of the subduction from the Tarim basin to the Tianshan orogenic belt (TO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北部 地震活动 流速结构 地球动力学 天山造山运动
原文传递
塔北哈拉哈塘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发育特征及主要岩溶期次 被引量:68
12
作者 张学丰 李明 +5 位作者 陈志勇 姜华 唐俊伟 刘波 高计县 赫云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15-826,共12页
位于塔北隆起中部的哈拉哈塘地区,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是近期塔北油气勘探的突破新区,勘探的主要目标是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本文通过对区域沉积、构造演化背景的分析,利用钻井、岩芯、地震等资料,对本区岩溶型储层的沉积和成... 位于塔北隆起中部的哈拉哈塘地区,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是近期塔北油气勘探的突破新区,勘探的主要目标是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本文通过对区域沉积、构造演化背景的分析,利用钻井、岩芯、地震等资料,对本区岩溶型储层的沉积和成岩作用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储层发育的主要岩溶阶段、岩溶模式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的主体在一间房组和鹰山组一段,储集空间主要为近层状分布的溶蚀孔洞/洞穴和裂缝,岩溶储层的发育主要受控于一间房组沉积末期的准同生期岩溶和志留系沉积之前的表生期(潜山+顺层)岩溶。前一期岩溶具有区域分布较均匀、规模较小的特点;后一期岩溶在前期岩溶的基础上发育,并根据古地貌的差异在平面上分为4个区:北部Ⅰ区一间房组直接暴露,发育古潜山岩溶;Ⅱ区一间房组之上覆盖了厚度不等的吐木休克组、良里塔格组和桑塔木组,岩溶主要受控于河流和断裂的下切及由北部Ⅰ区地表水补给的地下水顺层岩溶;南部的Ⅲ区和Ⅳ区发育顺层及沿断裂的岩溶和淡水与南部海水的混合水岩溶。在以上两期主要岩溶作用的影响下,哈拉哈塘一间房组和鹰山组一段地层发育近层状岩溶洞穴、孔洞、角砾孔和裂缝,形态多变,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同生岩溶 潜山岩溶 顺层岩溶 碳酸盐岩储层 奥陶系 哈拉哈塘 塔里木盆地北部
下载PDF
塔北地区奥陶系灰岩段裂缝特征及其对岩溶储层的控制 被引量:40
13
作者 倪新锋 杨海军 +4 位作者 沈安江 张丽娟 乔占峰 赵宽志 韩利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33-940,共8页
构造作用形成的裂缝对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的形成及改造至关重要。对大量的岩心、薄片、阴极发光、成像测井及测试资料的综合研究表明,塔北地区奥陶系灰岩段发育有3类成岩缝和3期构造(溶蚀)缝。3期构造缝对应3个构造旋回,分别为晚加里东—... 构造作用形成的裂缝对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的形成及改造至关重要。对大量的岩心、薄片、阴极发光、成像测井及测试资料的综合研究表明,塔北地区奥陶系灰岩段发育有3类成岩缝和3期构造(溶蚀)缝。3期构造缝对应3个构造旋回,分别为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方解石及泥质充填的构造张裂缝、晚海西期—印支期方解石充填的共轭剪切缝以及燕山—喜山期半充填或未充填的剪性网状微—小缝。构造缝的形成直接促进了岩溶作用的发生,溶蚀缝往往改造前期的构造缝,虽发生时间稍有滞后,但仍属同期。各类裂缝的形成时间、规模、充填特征、成像测井特征及阴极发光性各异。构造缝、溶蚀缝控制了岩溶储层的发育和分布。裂缝自身溶蚀扩大或与溶蚀孔洞配置构成了油气储集的主要空间,也是提高碳酸盐岩储层储渗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成岩缝张开度较小,水体的沟通、横向疏导作用有限,对加速岩溶作用的发生贡献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储层 构造缝 溶蚀缝 成岩缝 期次 奥陶系 塔北地区
下载PDF
塔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岩溶作用 被引量:31
14
作者 倪新锋 王招明 +5 位作者 杨海军 沈安江 张丽娟 乔占峰 郑兴平 赵宽志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16,共6页
塔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在很大程度上受岩溶型储层发育的控制,深入总结储层的岩溶作用类型及形成机制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大量岩心、薄片、阴极发光、成像测井、地震及测试分析等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原始沉积作用... 塔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在很大程度上受岩溶型储层发育的控制,深入总结储层的岩溶作用类型及形成机制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大量岩心、薄片、阴极发光、成像测井、地震及测试分析等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原始沉积作用、岩溶作用和构造断裂作用是形成该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的主要机制。其中,储层的原生孔隙和沉积相带是次生孔隙形成的基础;岩溶作用是控制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准)同生岩溶作用、层间岩溶作用、顺层岩溶作用、潜山岩溶作用、埋藏溶蚀作用是奥陶系岩溶储层发育的最主要成因,各种岩溶作用多期叠加、改造形成复合型优质岩溶储层;构造运动产生的裂缝是促进岩溶发育、控制储集体发育分布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储层 沉积作用 岩溶作用 构造作用 碳酸盐岩 塔北地区
下载PDF
塔北地区志留系典型油气藏古油水界面恢复 被引量:20
15
作者 姜振学 王显东 +2 位作者 庞雄奇 张俊 田丰华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1-208,共8页
油气藏油水界面的变迁记录了油气藏形成以后调整、改造甚至破坏的历史.恢复各地质时期的古油气水界面的位置,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地下烃类流体运聚成藏的时间,恢复流体成藏后的变迁、调整过程,认识油气藏形成、分布的规律,对研究区作出较... 油气藏油水界面的变迁记录了油气藏形成以后调整、改造甚至破坏的历史.恢复各地质时期的古油气水界面的位置,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地下烃类流体运聚成藏的时间,恢复流体成藏后的变迁、调整过程,认识油气藏形成、分布的规律,对研究区作出较为准确的资源评价.应用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GOI)方法和定量颗粒荧光(QGF)技术对塔北地区典型油气藏的古油水界面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塔北地区志留系古油藏古油水界面的位置低于现今沥青砂岩段底界的位置,沥青砂岩段底界并不是古油层的底界,在沥青砂岩段之下还有一段古油柱,在油藏破坏过程中,这部分原油运移到构造的高部位了,没有在原地留下沥青;沥青砂的厚度小于古油柱的厚度,这意味着古油藏的规模要大于现今油藏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北地区 志留系 古油水界面恢复 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GOD 定量颗粒荧光(QGF)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构造与油气分布规律 被引量:52
16
作者 孙龙德 李曰俊 +3 位作者 宋文杰 田作基 王国林 邬光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z1期1-13,共13页
塔里木盆地北部的构造演化和构造格局直接受控于南天山碰撞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在此构造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中生代的库车前陆盆地和新生代的北塔里木前陆盆地。塔里木盆地北部的构造演化和构造格局又控制了该地区的油气分布规律 :秋... 塔里木盆地北部的构造演化和构造格局直接受控于南天山碰撞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在此构造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中生代的库车前陆盆地和新生代的北塔里木前陆盆地。塔里木盆地北部的构造演化和构造格局又控制了该地区的油气分布规律 :秋里塔格带以北的前陆褶皱冲断带 ,即库车坳陷的主体部分是天然气富集区 ;塔北隆起的南部至中央隆起的北部是黑油富集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前陆盆地 北塔里木前陆盆地 南天山造山带 油气分布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肖尔布拉克剖面下寒武统底部硅质岩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及其沉积背景 被引量:75
17
作者 于炳松 陈建强1 +1 位作者 李兴武 林畅松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9-66,共8页
对塔里木盆地北部肖尔布拉克寒武系露头剖面中 8.8m厚的黑色页岩夹硅质岩组合中的硅质岩的系统采样分析表明 ,该硅质岩具有深源成因特征。其低的Th/U和Rb/Sr比也证明了其沉积时所具有的深部物源和热水注入迹象。硅质岩的稀土元素经北美... 对塔里木盆地北部肖尔布拉克寒武系露头剖面中 8.8m厚的黑色页岩夹硅质岩组合中的硅质岩的系统采样分析表明 ,该硅质岩具有深源成因特征。其低的Th/U和Rb/Sr比也证明了其沉积时所具有的深部物源和热水注入迹象。硅质岩的稀土元素经北美页岩标准化后的Ce/Ce 从 0 .4 2到 0 .79,平均 0 .5 7。Ce的负异常明显。这些稀土元素的参数特征与加利福尼亚弗朗希斯科杂岩 (FranciscanComplex)中沉积在大洋海底硅质岩的稀土元素特征十分相似。北美页岩标准化后的Eu/Eu 值从 8.0 5下降到 1.0 3。其相对较高的Eu/Eu 值很有可能反映了热水的注入。Eu/Eu 值从剖面底部到顶部的系统降低反映了剖面底部的热水作用最强烈 ,向上热水作用逐渐减弱。上述一系列的地球化学标志指示该硅质岩应沉积在离洋中脊不远的、具有深源物质 /热水注入的远洋盆地背景中。结合区域地质和伴生黑色页岩地球化学的综合分析认为 ,该套硅质岩的形成与上升洋流的影响有关。上升洋流将形成于大洋盆地背景中的物质带到大陆边缘陆棚环境中发生沉积 ,造成了沉积在陆棚环境中的硅质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稀土元素 微量元素 沉积背景 层序地防学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缘—南天山造山带盆-山耦合和构造转换 被引量:31
18
作者 汤良杰 邱海峻 +6 位作者 云露 杨勇 黄太柱 王鹏昊 谢大庆 李萌 蒋华山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95-204,共10页
文章探讨了塔里木盆地北缘和南天山造山带的盆-山耦合和构造转换过程。塔里木盆地属于典型的叠合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研究表明,在地史时期中,塔里木盆地北缘和相邻南天山造山带经历了多期和复杂的盆山耦合和盆山转换过程,形成多... 文章探讨了塔里木盆地北缘和南天山造山带的盆-山耦合和构造转换过程。塔里木盆地属于典型的叠合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研究表明,在地史时期中,塔里木盆地北缘和相邻南天山造山带经历了多期和复杂的盆山耦合和盆山转换过程,形成多种类型盆山耦合和转换方式。(1)按时间域可划分为:早古生代陆内裂陷盆地-早期伸展造山-晚期挤压造山耦合,晚古生代陆内裂陷盆地-弧后造山-晚期碰撞造山耦合,中生代陆内前陆盆地-挤压造山耦合,古近纪前陆盆地-挤压造山耦合,新近纪—第四纪再旋回前陆盆地-挤压造山耦合;(2)按深度域可划分为:深部地幔俯冲型盆-山耦合,地壳分层滑脱拆离型盆-山耦合,基底滑脱拆离型盆-山耦合,古生代伸展和逆冲推覆型盆-山耦合,中—新生代逆冲推覆型盆-山耦合;(3)按运动学和动力学可划分为:逆冲推覆型盆-山耦合和接触关系、重力滑脱型盆-山耦合和接触关系、走滑转换型盆山耦合和接触关系、深部岩浆上涌焊接型盆-山耦合和接触关系、鳄鱼嘴型盆-山耦合和接触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耦合 盆山转换 塔里木盆地北缘 南天山造山带
下载PDF
塔北奥陶系露头古溶洞充填特征及其油气储层意义 被引量:26
19
作者 张文博 金强 +2 位作者 徐守余 田飞 崔健健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0-54,153,共5页
塔河油田是中国储量规模最大的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是1种极为特殊且复杂的油藏类型。塔北柯坪—巴楚地区与塔河油区具有相似的地质演化过程,奥陶系露头广泛发育古岩溶,溶洞被不同程度充填,充填物包括洞穴沉积物、垮塌角砾岩和化学... 塔河油田是中国储量规模最大的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是1种极为特殊且复杂的油藏类型。塔北柯坪—巴楚地区与塔河油区具有相似的地质演化过程,奥陶系露头广泛发育古岩溶,溶洞被不同程度充填,充填物包括洞穴沉积物、垮塌角砾岩和化学充填物3种类型,同一溶洞中可以出现2种或3种充填物组合,形成复合充填物。文中对该区溶洞砂泥质沉积充填、垮塌角砾充填及化学充填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溶洞的成因模式,从而指导塔河油田缝洞型储层的充填物识别和充填过程研究,有助于查明该类储层的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特征 储层意义 古溶洞 奥陶系露头 塔北地区 塔河油田
下载PDF
塔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类型、期次及叠合关系 被引量:65
20
作者 倪新锋 张丽娟 +2 位作者 沈安江 潘文庆 乔占峰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12-1321,共10页
古岩溶作用是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关键要素之一。本文以岩石学、地球物理资料及测试分析资料为基础,将塔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划分为准同生岩溶、埋藏岩溶、风化壳岩溶三大类及若干亚类。准同生岩溶... 古岩溶作用是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关键要素之一。本文以岩石学、地球物理资料及测试分析资料为基础,将塔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划分为准同生岩溶、埋藏岩溶、风化壳岩溶三大类及若干亚类。准同生岩溶作用控制早期碳酸盐岩储层的形成与分布,埋藏岩溶作用一般沿原有的孔缝系统进行,是碳酸盐岩储层优化改造的关键因素之一,风化壳岩溶作用是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关键作用。塔里木叠合盆地的多旋回构造演化特点,形成了塔北奥陶纪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碳酸盐岩6期古岩溶作用的叠加、改造关系,其中对于塔北地区奥陶系古岩溶储层起重要作用的为早加里东期Ⅱ幕,加里东中期Ⅰ幕、Ⅱ幕和海西早期。塔北地区奥陶系各类岩溶具有复杂而显著的叠合关系,准同生期岩溶为后期的埋藏岩溶提供了成岩介质通道,随后发育的埋藏及风化壳岩溶则是继承并叠加早期准同生岩溶通道的发育,最终成为潜在的优质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同生岩溶 埋藏岩溶 风化壳岩溶 岩溶期次 叠合关系 塔北地区 奥陶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