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acts of Recent Climate Change on Dry-Land Crop Water Consumption in the Northern Agro-Pastoral Transitional Zone of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赵凌玉 刘亚玲 +3 位作者 潘志华 安萍莉 潘学标 赵沛义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13年第4期585-590,共6页
Climate change has substantially impacted crop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the northern agro-pastoral transitional zone. Examination of the response of crop water consumption to climate change may provide a guide for ad... Climate change has substantially impacted crop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the northern agro-pastoral transitional zone. Examination of the response of crop water consumption to climate change may provide a guide for adapting loc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to new realities. The water consumption of three local crops (wheat, naked oats, and potatoes) is examined for Wuchuan County in the northern agro-pastoral transitional zone of China using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1960 to 2007 and soil moisture data from 1983 to 2007.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crop water consumption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uchuan experienced both a warming trend and a reduction of precipitation between 1960 and 2007. The annual mea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d at a rate of 0.04℃ yr-1 and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decreased at a rate of 0.7 mm yr-1 . Both trends are particularly pronounced between 1983 and 2007, with an increase in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of 0.09℃ yr-1 and a decrease in annual mean precipitation of 2.1 mm yr-1 . Crop water consumption decreased between 1983 and 2007 for wheat (1.65 mm yr-1 ), naked oats (2.04 mm yr-1 ), and potatoes (3.85 mm yr-1 ). Potatoes and naked oats consume more water than wheat. Climate change has significantly impacted crop water consumption. Water consumption and rainfall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hile water consumption and a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Compared to precipitation,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has little impact on crop water consumption. Recent climate change has been detrimental for crop production in Wuchuan County.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should include efforts to breed drought-resistant crops and to develop drought-resistant cultivation techniq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impact dry-land crop water consumption northern agro-pastoral transitional zone of China
原文传递
Land use pattern evolution and optimization in the Farming-Pastoral Zone of Northern China
2
作者 CHEN Yunhao SU Wei WU Yongfeng YU Xiaomin ZHANG Jinshui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6年第z2期132-140,共9页
Us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land cover of the Farming-Pastoral Zone of Northern China retrieved from multi-temporal NOAA/AVHRR and SPOT VEGETAN images obtained in 1989, 1994 and 1999, the authors analyzed land-use pat... Us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land cover of the Farming-Pastoral Zone of Northern China retrieved from multi-temporal NOAA/AVHRR and SPOT VEGETAN images obtained in 1989, 1994 and 1999, the authors analyzed land-use pattern evolution over this 10-year period and built a land-use pattern simulation model, based on which land-use pattern evolution and optimization modeling in this region were studi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can effectively simulate regional land-use patterns and help improve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rming-pastoral zone of northern China land use pattern optimization GREY linear programming cellular automata OPTIMIZATION simulation.
原文传递
藏北地区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过渡带与干湿变化关系研究
3
作者 陆晴 樊欢欢 +2 位作者 闫冰 赵东升 危小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19-1128,共10页
基于藏北地区植被类型图、1990-2019年叶面积指数(LAI)、气象数据,对比分析了藏北地区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过渡带与干湿界线(以干湿指数1.5等值线作为划分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400 mm等降水量线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植被分布对... 基于藏北地区植被类型图、1990-2019年叶面积指数(LAI)、气象数据,对比分析了藏北地区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过渡带与干湿界线(以干湿指数1.5等值线作为划分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400 mm等降水量线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植被分布对不同干湿界线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藏北地区从东南往西北降水量减小,干湿指数增大,地表由湿到干演变,1990-2019年降水量以增多为主,干湿指数则以减小为主,呈湿润化趋势;植被年LAI值显著增加,表明30年间植被生长环境得到改善,且高寒草甸的改善程度高于高寒草原;干湿界线与高寒草甸、高寒草原过渡带的一致性较高,表明干湿指数能更好地表征藏北地区植被分布状况,而400 mm等降水量线整体偏西;干湿界线以东LAI多大于0.6,400 mm等降水量线以西LAI多小于0.1;从年LAI值、年降水量、年干湿指数三者间的相关性分析来看,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增加,地表状况偏湿均有利于植被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界线 400 mm等降水量线 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过渡带 藏北地区
下载PDF
1964-2013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温度和降水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18
4
作者 赵威 韦志刚 +1 位作者 郑志远 董文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79-988,共10页
基于中国气象局1964-2013年温度和降水格点观测数据,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分解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进行了气候分区,并分析研究了该地区近50年的温度和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共可分西区、中区、东区南段、东北段4个... 基于中国气象局1964-2013年温度和降水格点观测数据,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分解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进行了气候分区,并分析研究了该地区近50年的温度和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共可分西区、中区、东区南段、东北段4个区域。(2)整体来看,近50年农牧交错带增暖显著,其中最低温和冬季增温贡献最大;年降水量略有减少(50年减少约13 mm),主要表现为夏季降水减少。(3)分区来看,中区增温最快;西区年降水量是减少的,主要发生在春季;中区与东区南段年降水量也是减少的,主要发生在夏季;而东区北段年降水量是增加的,主要是春季降水的贡献。(4)1998年以来,农牧交错带存在同全球变暖停滞类似的增温停滞现象,且停滞程度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气候分区 温度 降水 REOF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57
5
作者 高君亮 罗凤敏 +4 位作者 高永 党晓宏 蒙仲举 陈晓娜 段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5594-5602,共9页
为了阐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选择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4种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放牧草地、封育草地、弃耕地和耕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浅层土壤(0—25 cm)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碱... 为了阐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选择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4种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放牧草地、封育草地、弃耕地和耕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浅层土壤(0—25 cm)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碱解氮(AN)和速效磷(AP)含量及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贫瘠,养分含量整体水平不高,SOC、TN、TP含量分别为14.57、0.63、0.76 g/kg,AN和AP含量分别为39.87、6.72 mg/kg,5项养分指标均为中等变异。2)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均存在显著的影响,草地(封育草地、放牧草地)的SOC、TN和AN含量均高于农耕地(弃耕地、耕地),而TP和AP含量低于农耕地;草地的C∶N、C∶P和C∶P值均高于农耕地。3)土壤C、N、P元素化学计量值与C、N、P元素之间的最优拟合关系显示C∶N、C∶P主要受SOC影响,C∶P主要受N影响,表明SOC和N含量决定了研究区土壤中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过程。研究结果对丰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科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为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脆弱生态区的生态功能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化学计量 土地利用类型 农牧交错带 阴山北麓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风蚀沙化区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评估 被引量:35
6
作者 何文清 陈源泉 +1 位作者 高旺盛 尹存宝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9-53,共5页
运用市场价值法、替代工程法、影子价格法和机会成本法等方法对内蒙古阴山北麓风蚀沙化区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进行了经济评估。结果表明 ,该地区农业生态系统总的服务价值为 4 6 5 4 5 381 0万元 ,其中产品服务价值为 2 9874 1... 运用市场价值法、替代工程法、影子价格法和机会成本法等方法对内蒙古阴山北麓风蚀沙化区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进行了经济评估。结果表明 ,该地区农业生态系统总的服务价值为 4 6 5 4 5 381 0万元 ,其中产品服务价值为 2 9874 1万元 (占 0 0 6 % ) ,水土保持价值为 4 5 70 2 84 2万元 (占 9 7% ) ,涵养水源价值为 4 2 80 2 6万元 (占 0 0 9% ) ,气候调节价值为393411 8万元 (占 0 84 % ) ,营养物质循环价值为 4 1910 6 73 9万元 (占 89 2 7% ) ,从服务功能的价值比例来看 ,系统的环境服务价值要远远大于其产品服务的价值 ,表明该地区农业生产水平落后 ,同时也体现了在当地环境恶劣 ,农业经营粗放的前提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风蚀 生态系统服务 阴山北麓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平均速度及莫霍面深度分析 被引量:24
7
作者 夏少红 丘学林 +2 位作者 赵明辉 徐辉龙 施小斌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3-70,共8页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是一条深地震探测的空白带,其地壳结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华南沿海地区地震活动规律和构造活动特征,而且可以将以往在海上和陆上使用深地震探测所获得的地壳结构模型进行有效的衔接。鉴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结构的...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是一条深地震探测的空白带,其地壳结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华南沿海地区地震活动规律和构造活动特征,而且可以将以往在海上和陆上使用深地震探测所获得的地壳结构模型进行有效的衔接。鉴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结构的重要性,2004年我们在香港外海域进行了一次海陆地震联测实验。本文以此次实验中广东和香港地区固定地震台网以及担杆岛流动台所获得的数据为基础,对各台站接收到的Pg和PmP震相进行了近似横向均一的二维结构模拟,获得了各台站对应的地壳平均速度和PmP反射点处的莫霍面深度值。其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平均速度普遍为6.2km·s-1左右,比全球地壳平均速度6.45km·s-1要低,这可能与普遍发育于华南沿海地带的中地壳低速层有关。研究区东边的SHW台所获得的地壳平均速度为6.7km·s-1左右,要明显高于全球地壳平均速度,它可能是由于局部异常结构所造成的,其与地幔岩浆的侵入作用可能存在一定联系。研究区莫霍面深度在26—35km左右,变化趋势较为明显,从北西向南东方向逐渐变浅,属于地壳减薄型结构,推测其可能与南海北部边缘的形成演化有密切联系。研究表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是一个明显的转换地带,它的深部地壳结构特征应该与南海的扩张演化有密切联系,这些认识推进了华南地区和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和构造属性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 地壳平均速度 海陆地震联测 莫霍面
下载PDF
陕北农牧交错带50年来土地沙漠化的自然和人为成因定量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齐雁冰 常庆瑞 +2 位作者 刘梦云 刘京 陈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1年第5期104-109,共6页
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受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为了对自然及人为因素的贡献进行定量化分析,以陕北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选择该区1949—2000年7个自然和人为因子,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土地荒漠化过程中的自然与人为要素作用强度进行量... 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受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为了对自然及人为因素的贡献进行定量化分析,以陕北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选择该区1949—2000年7个自然和人为因子,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土地荒漠化过程中的自然与人为要素作用强度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陕北农牧交错带自1949年以来气候呈现暖干、冷湿交替过程,而未来气候将逐渐趋于暖干,但平均风速则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人口和牲畜数量及工业总产值持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则持续下降,这些对荒漠化防治均是不利因素。2)在陕北农牧交错带荒漠化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因素的贡献率为13.06%,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贡献率为73.51%。3)尽管自然及人为因素50年来的变化促进了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但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对阻止荒漠化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定量分析 陕北农牧交错带
下载PDF
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地震反射特征和结构单元划分 被引量:7
9
作者 朱俊江 丘学林 +7 位作者 徐辉龙 詹文欢 赵明辉 卫小冬 孙金龙 杨睿 夏少红 黄海波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34,共7页
张裂大陆边缘和盆地主要通过岩石圈的伸展作用形成,被动大陆边缘岩石圈的减薄导致了岩浆的减压熔融,最终形成了洋壳和减薄的转换带。处理和分析了2010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2"号采集的南海北部地球物理调查的多道... 张裂大陆边缘和盆地主要通过岩石圈的伸展作用形成,被动大陆边缘岩石圈的减薄导致了岩浆的减压熔融,最终形成了洋壳和减薄的转换带。处理和分析了2010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2"号采集的南海北部地球物理调查的多道地震数据(MCS2010-1),总结了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的地震反射特征。转换带主要由北部裂陷期下沉区段,中部海山或埋藏海山隆起带和靠近海盆一侧的掀斜断块带组成。通过对比以前南海北部采集的反射地震数据和折射地震波速度模型,圈定了洋陆转换带的分布范围,洋陆转换带的宽度在南海东北部是225km,中部是160km,西北部是110km。依据零星的大于6级地震震中分布,揭示了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目前仍是一个地震构造活跃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大陆边缘 洋陆转换带 南海北部 多道地震调查 地震反射
下载PDF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研究展望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石英 蔡强国 吴淑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4年第4期138-142,共5页
近年北京和华北地区的沙尘灾害天气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上风向地区的农牧交错区不但是防护的重要屏障,也是沙尘的源地之一。为了减轻农牧交错区本身的生态压力和环境恶化,需要明确其范围、界线、发展历史和治理方式。综述了上述中国北方... 近年北京和华北地区的沙尘灾害天气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上风向地区的农牧交错区不但是防护的重要屏障,也是沙尘的源地之一。为了减轻农牧交错区本身的生态压力和环境恶化,需要明确其范围、界线、发展历史和治理方式。综述了上述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农牧交错区研究中比较紧迫的区域和研究方向。在研究的领域当中,荒漠化及物质迁移仍然是持续研究的基础,景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模拟和水土保持等生态恢复研究是针对性较强的研究内容;在农牧交错区中,河北坝上地区和内蒙古乌盟后山、长城沿线、毛乌素和科尔沁等农牧交错地带是重点的研究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农牧交错区 生态环境 沙尘 北方地区
下载PDF
皖南青阳-泾县地区中酸性脉岩锆石特征、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1
作者 白茹玉 徐晓春 +3 位作者 杜建国 戴圣潜 张达玉 车英丹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01-425,共25页
文章在对皖南青阳-泾县地区与金-锑多金属矿化有关的中酸性脉岩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锆石特征及U-Pb定年研究,识别出新生锆石、变质重结晶锆石、捕获锆石和继承锆石共4类锆石,并相应获得一系列年龄值。新生锆石和变质重结晶锆石... 文章在对皖南青阳-泾县地区与金-锑多金属矿化有关的中酸性脉岩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锆石特征及U-Pb定年研究,识别出新生锆石、变质重结晶锆石、捕获锆石和继承锆石共4类锆石,并相应获得一系列年龄值。新生锆石和变质重结晶锆石年龄(125~124 Ma)代表中酸性脉岩形成时代,该年龄值与皖南地区燕山期晚阶段A型花岗岩(130~123 Ma)年龄基本一致,指示二者为同一期岩浆热事件的产物。微量元素特征显示中酸性脉岩源区存在石榴子石残留,而A型花岗岩源区存在斜长石残留,指示源区具双峰式岩浆组合特征,表明该时期皖南地区处于强烈的拉张构造背景下。捕获锆石给出148~142 Ma和136~132 Ma 2组年龄,对应于皖南燕山期早阶段和晚阶段早侵入岩的年龄,暗示脉岩出露区的深部存在隐伏的燕山早期岩浆岩,脉岩岩浆侵位过程中同化混染了早期岩浆岩。继承锆石给出的年龄与扬子板块地壳增生和再造事件中的3期模式增长的年龄相对应,反映与江南过渡带可能有相同的基底物质组成。中酸性脉岩中锆石具有较低的Ce4+/Ce3+比值,表明其岩浆结晶时具有相对低的氧逸度,有利于金、锑的硫化物的形成,进而发育金-锑矿化。区内多金属矿床(点)具有较为明显的分带性,近岩基的中酸性岩株及其接触带发育斑岩-矽卡岩型矿床,成矿元素以钨、钼、铜为主;远离岩基的岩枝或岩脉状中酸性脉岩中及旁侧断裂带内发育脉状矿化,成矿元素以金、银、锑为主,显示出区域成矿作用受断裂构造系统、岩浆活动期次和成矿元素活动性的共同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中酸性脉岩 锆石特征 U-PB年龄 金锑矿化 江南过渡带 皖南
下载PDF
近30年来北方农牧交错带沙质荒漠化动态变化 被引量:10
12
作者 姜琦刚 高会军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73-377,共5页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沙质荒漠化发展最迅速的地区,随着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强,沙质荒漠化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为搞清沙质荒漠化的地质成因,采用以遥感为主要技术手段,结合地面,对其沙质荒漠化现状进行调查;并利用不同时期遥感数...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沙质荒漠化发展最迅速的地区,随着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强,沙质荒漠化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为搞清沙质荒漠化的地质成因,采用以遥感为主要技术手段,结合地面,对其沙质荒漠化现状进行调查;并利用不同时期遥感数据对比,研究变化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全区共有沙质荒漠化土地290512.53km2,占全区总面积的23.67%;近30多年来,中国北方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了7369.71km2,平均每年增加294.79km2。就沙质荒漠化发生、发展而言,地质背景是内因,干旱大风气候是条件因素,人类活动“是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带 沙质荒漠化 动态变化 遥感调查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生态系统耦合模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 被引量:14
13
作者 蒋力 徐霞 +2 位作者 刘颖慧 徐粒 田玉强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期74-81,共8页
土地利用是人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供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它的变化也会导致生态服务价值的改变。考虑初级生产、维持CO2和O2平衡、养分循环、涵养水源、土壤侵蚀等主要服务功能,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个基于... 土地利用是人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供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它的变化也会导致生态服务价值的改变。考虑初级生产、维持CO2和O2平衡、养分循环、涵养水源、土壤侵蚀等主要服务功能,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个基于土地利用生态系统耦合模型的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方法。估算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2000年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呈先下降后回升趋势,由1 434亿元降低到1 296亿元。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格局对生态服务价值也有较大影响,其中耕地和草地的贡献率最大,2000年分别达31%和44%;林地虽然所占面积小,但其生态服务价值比重也不断上升。总体来看,研究区还需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CC变化 生态服务价值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理论载畜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定西县为例 被引量:7
14
作者 闫丽娟 张恩和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5年第3期8-10,共3页
随着气候的变化,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生产力下降,组成变坏,质量下降。根据作物、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的理论生产潜力、可食性生物量和牲畜采食率(利用率)推算出各草场类型的理论载畜量。根据气候变化周期,对理论载畜量与现实载畜量进行了... 随着气候的变化,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生产力下降,组成变坏,质量下降。根据作物、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的理论生产潜力、可食性生物量和牲畜采食率(利用率)推算出各草场类型的理论载畜量。根据气候变化周期,对理论载畜量与现实载畜量进行了周期预测,若维持目前品质和生产结构方式,预测到2024 年现实载畜量将达到最大理论载畜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带 理论潜力 现实潜力 预测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经济增长驱动因素的动态分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为例 被引量:9
15
作者 马明德 米文宝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0-127,共8页
文章以农牧交错典型过渡地带宁夏盐池县为研究对象,在VAR模型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技术,对盐池县农业经济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盐池县第一产业与农业劳动人口、畜牧... 文章以农牧交错典型过渡地带宁夏盐池县为研究对象,在VAR模型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技术,对盐池县农业经济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盐池县第一产业与农业劳动人口、畜牧业产值、化肥施用量、农业产值、耕地面积及财政支农支出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农业劳动人口与第一产业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而且农业劳动人口增加对第一产业的贡献度较小;畜牧业、农业与第一产业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且两者对农业经济的贡献度也相对较高,但相比较而言,畜牧业更符合未来盐池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与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化肥与耕地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投入要素,但单纯依靠要素增加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对农业经济效益提高作用有限且不稳定;由于结构不合理且资金使用效率较低,目前财政支农支出对促进盐池县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带 农业经济 影响因素 盐池县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结构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8
16
作者 夏少红 赵明辉 丘学林 《华南地震》 2008年第4期9-17,共9页
首先总结了前人在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获得的研究成果:由重磁异常、水深及卫星影像等资料推测滨海断裂带存在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地区;介绍了最近在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地区开展的海陆地震联测试验,其结果显示有一个穿透整个地壳的低速破碎... 首先总结了前人在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获得的研究成果:由重磁异常、水深及卫星影像等资料推测滨海断裂带存在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地区;介绍了最近在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地区开展的海陆地震联测试验,其结果显示有一个穿透整个地壳的低速破碎带发育于海陆过渡地区,推测它为滨海断裂带在速度上的表现,另外广泛分布于华南大陆的中地壳低速层在海陆过渡处也有较好发育;总结了天然地震层析成像在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的研究成果。最后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指出了今后我们的研究方向:在逐步完善目前海陆地震联测试验的基础上,同时开展海陆过渡带的多道地震数据采集及地球化学研究;加强海陆过渡带的地震监测,进行震源机制解和人工地震与天然地震联合成像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结构 南海北部 海陆过渡带 滨海断裂带 海陆地震联测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仁用杏霜冻灾害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太行山北段贫困地区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许小明 徐玉霞 张艳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109-114,共6页
以太行山北段贫困区为研究试点,运用实地调查法并结合研究区近20年有仁用杏栽培历史霜冻灾害信息以及4个仁用杏典型栽培区2010年气温资料,系统分析了杏树花芽膨大-初果期不同阶段面临的霜冻灾害隐患。研究结果表明:初花-盛花期为研究区... 以太行山北段贫困区为研究试点,运用实地调查法并结合研究区近20年有仁用杏栽培历史霜冻灾害信息以及4个仁用杏典型栽培区2010年气温资料,系统分析了杏树花芽膨大-初果期不同阶段面临的霜冻灾害隐患。研究结果表明:初花-盛花期为研究区仁用杏霜冻灾害多发时段,特定地区应根据当地小气候特征,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防霜抗冻措施以减轻或避免霜冻灾害发生,实现贫困地区荒山绿化与果林经济效益双丰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带 仁用杏 霜冻灾害 对策研究 太行山北段贫困区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区农业发展路径变结构系统动力学研究——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冬平 刘瑞强 +1 位作者 薛小杰 朱记伟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9-145,共7页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不足,提出变结构系统动力学研究思路,并以内蒙古通辽市为北方农牧交错区典型案例地建立变结构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通辽市在传统、退还、循环、传退、传循、退循和传退循等7种农业发展路径下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发展状态...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不足,提出变结构系统动力学研究思路,并以内蒙古通辽市为北方农牧交错区典型案例地建立变结构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通辽市在传统、退还、循环、传退、传循、退循和传退循等7种农业发展路径下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发展状态。结果表明:传统农业发展路径产业关联度低、用水效率低、水资源约束性强、生态安全隐患大,难以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退耕还牧发展路径虽具有缓解水资源压力、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但经济带动效果差,区域发展难以为继;循环农业路径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可提高区域用水效率、降低水耗、改善生态安全格局。全面推行循环农业经济或与其组合农业发展路径,均能有效地促进通辽市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结构系统动力学 农业发展路径 北方农牧交错区 循环农业 通辽市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春季风速年际变化的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胡毅鸿 龚道溢 +2 位作者 毛睿 杨静 石晓雪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51-661,共11页
利用北方农牧交错带1979-2016年15个台站的逐日风速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GLASS叶面积指数等,分析了该地区春季近地面风速的变化特征,以及大气环流因子和下垫面因子对风速年际变化的可能影响。研究表明,近38年来研究区风速的... 利用北方农牧交错带1979-2016年15个台站的逐日风速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GLASS叶面积指数等,分析了该地区春季近地面风速的变化特征,以及大气环流因子和下垫面因子对风速年际变化的可能影响。研究表明,近38年来研究区风速的变化除了有显著的下降趋势(每10年约下降0.10 m·s^-1)外,还存在强烈的年际波动,年际方差占风速变化总方差的比例达58%。该地区风速的年际变化与东北亚地区的气旋性环流异常有密切关系,平均风速与该环流系统中心区700 hPa位势高度的相关系数高达-0.83。异常气旋性环流加强时,带来的偏西北风与研究区春季盛行西风叠加,加强近地面风速。分析表明东北亚异常气旋环流受北半球行星尺度大气环流变化的影响,与北极涛动显著相关(0.41)。下垫面状况的变化,通过动力和热力性质的改变可影响风速。计算表明叶面积指数与风速年际波动存在明显的反位相变化(r=-0.61),NDVI与风速相关不显著,这可能与叶面积指数能较好地反映空气动力学性质的变化有关。地表热通量的改变与风速的年际变化也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风速与边界层高度、感热通量以及潜热通量年际变化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7,0.39和-0.39;如果排除较强天气过程的可能影响,只计算小风日风速(<3 m·s^-1),则它们的年际相关更加显著,分别达到0.59,0.60和-0.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带 风速 年际变化 大气环流因子 下垫面因子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以河北省张北县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婧欣 孙保平 吴睿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827-1829,1854,共4页
基于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自然现状及区域特点,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从生态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3方面构建了北方农牧交错带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以河北省张北县为例进行评价与分... 基于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自然现状及区域特点,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从生态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3方面构建了北方农牧交错带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以河北省张北县为例进行评价与分析。评价结果显示,张北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较低,建议现阶段以改善生态环境、完善产业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为增强经济可持续性的主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带 可持续农村经济 指标体系 张北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