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条斑型玉米圆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孙广宇 王琴 +1 位作者 张荣 毛琦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94-500,共7页
本研究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首次明确陕西省发生的玉米条斑型叶斑病是玉米圆斑病的一种症状类型,由玉米生离蠕孢(Bipolaris zeicola)3号生理小种引起。供试品种豫玉22、农大108、农大3138、东单7号、沈单10... 本研究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首次明确陕西省发生的玉米条斑型叶斑病是玉米圆斑病的一种症状类型,由玉米生离蠕孢(Bipolaris zeicola)3号生理小种引起。供试品种豫玉22、农大108、农大3138、东单7号、沈单10号、沈单16号、户单4号、新陕资1号、高农1号和陕单9号都对3号生理小种表现感病,品种间抗病性差异不显著。此菌在PDA、PSA、OMA、CMA、WA和Czapek上均可生长,最适生长培养基为PDA。菌落生长温度为5~35℃,最适菌落生长温度为25℃。分生孢子在5—40℃均可萌发,低于5℃高于40℃萌发率极低,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孢子在pH3-11均可萌发,萌发最适pH为5。在自来水中分生孢子可以萌发,蔗糖和葡萄糖溶液可以明显促进孢子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斑病 玉米生离蠕孢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3号小种
下载PDF
玉米叶斑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其发酵培养基优化 被引量:15
2
作者 鹿秀云 李社增 +4 位作者 栗秋生 孔令晓 刘杰 马平 高胜国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47-53,共7页
通过平板对峙、温室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筛选到1株对玉米叶斑病(弯孢叶斑病、大斑病和小斑病)具有较好防效的细菌菌株ST-87-14。温室盆栽试验显示其对玉米弯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可达100%,对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 通过平板对峙、温室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筛选到1株对玉米叶斑病(弯孢叶斑病、大斑病和小斑病)具有较好防效的细菌菌株ST-87-14。温室盆栽试验显示其对玉米弯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可达100%,对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3.30%和87.60%。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T-87-14防治玉米弯孢叶斑病的效果达52.04%,对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43.56%和48.16%。通过温室试验,证明菌株ST-87-14的菌体和胞外代谢产物都能对玉米叶斑病起到防病作用。通过16S rDNA序列测定和生理生化鉴定明确了菌株ST-87-14为枯草芽孢杆菌。通过对常见11种病原真菌的平板对峙培养,结果表明,ST-87-14菌株具有较广的抑菌谱。通过单因子试验,确定了ST-87-14菌株发酵培养基的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豆饼粉。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化出该菌最适发酵培养基配方为(g/L):蔗糖30g、豆饼粉2.0g、NaCl 1g、CaCO31g、KH2PO40.2g和MgSO4.7H2O 0.3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弯孢叶斑病 玉米大斑病 玉米小斑病 生物防治 拮抗菌 枯草芽孢杆菌
下载PDF
重庆地区玉米圆斑病菌(Bipolaris carbonum Wilson)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10
3
作者 董国菊 申晚霞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9-122,共4页
试验对重庆地区玉米圆斑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和鉴定,同时进行了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病原菌可直接侵入玉米的叶片,并于1周后表现出玉米圆斑病的典型症状.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及其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等... 试验对重庆地区玉米圆斑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和鉴定,同时进行了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病原菌可直接侵入玉米的叶片,并于1周后表现出玉米圆斑病的典型症状.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及其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等形态特征的观察结果表明:重庆地区玉米圆斑病菌属半知菌亚门平脐蠕孢属炭色长孺孢(Bipolaris carbonum Wils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圆斑病 炭色长蠕孢 致病性
下载PDF
长春地区玉米大斑病、灰斑病空间分布型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王艳红 王晓梅 +2 位作者 张建春 田宇光 杨信东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48-151,共4页
对长春地区玉米大斑病、灰斑病的病株空间分布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大斑病病株空间分布型在病害发生前期为随机分布,后期为均匀分布;玉米灰斑病病株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用Iwao最适理论抽样模型n=t2/D2×[(α+1)/-X+β-1],... 对长春地区玉米大斑病、灰斑病的病株空间分布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大斑病病株空间分布型在病害发生前期为随机分布,后期为均匀分布;玉米灰斑病病株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用Iwao最适理论抽样模型n=t2/D2×[(α+1)/-X+β-1],计算出两种病害在不同发病程度下的理论抽样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 灰斑病 空间分布型 理论抽样数
下载PDF
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对玉米大斑病和灰斑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5
5
作者 向礼波 龚双军 +3 位作者 史文琦 喻大昭 刘传兵 田祚旭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48-252,共5页
为了更好地防治玉米大斑病和灰斑病,于2013年和2014年采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对其进行了两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各处理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效与对照药剂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用量1 050g/h... 为了更好地防治玉米大斑病和灰斑病,于2013年和2014年采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对其进行了两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各处理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效与对照药剂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用量1 050g/hm^2的处理防效相当;对玉米灰斑病,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有效成分用量168.75和225g/hm^2处理的防效显著高于对照药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用量2 250g/hm^2的防效。第2次药后14d对玉米大斑病两年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1.9%~79.7%和66.2%~83.7%;对玉米灰斑病两年的防效分别为67.0%~78.9%和69.5%~84.2%。此外,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对玉米还有显著的保产效果,采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25g/hm^2防治玉米大斑病,两年挽回产量损失分别为6.0%~9.2%和6.1%~13.2%;防治玉米灰斑病,两年挽回产量损失分别为1.7%~8.9%和13.6%~18.1%。本研究结果显示,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是在生产中防治玉米大斑病和灰斑病的优良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 灰斑病 肟菌·戊唑醇 防治效果
下载PDF
玉米圆斑病研究概述 被引量:1
6
作者 卢灿华 吴毅歆 +2 位作者 黄莲英 毛自朝 何月秋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3-139,共7页
1926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州首次发现玉米圆斑病,现已蔓延至30多个国家。该病由玉米生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zeicola(G.L.Stout)Shoemaker(有性态为Cochliobolus carbonum R.R.Nelson)]侵染引起。玉米圆斑病菌属异宗配合菌,其有性过程受交... 1926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州首次发现玉米圆斑病,现已蔓延至30多个国家。该病由玉米生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zeicola(G.L.Stout)Shoemaker(有性态为Cochliobolus carbonum R.R.Nelson)]侵染引起。玉米圆斑病菌属异宗配合菌,其有性过程受交配型基因控制,有性态可在实验室内诱导产生,并可与玉米小斑病菌和燕麦枯萎病菌发生种间杂交。除侵染叶片外,还可侵染果穗、苞叶和叶鞘等部位。病原菌在种子、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为翌年的侵染源,以后借气流、雨水传播。品种抗性、气候和栽培条件对病害发生有较大影响。但国内对病害的抗病育种、病害流行和防治方面研究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圆斑病 玉米圆斑病菌 有性态 病害流行
下载PDF
外引玉米种质对3种玉米叶斑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14
7
作者 董怀玉 薛玉梅 +2 位作者 王丽娟 刘可杰 徐秀德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7-170,共4页
2012-2013年,应用田间人工接种的方法对引进的165份国外玉米种质进行了玉米大斑病、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等3种病害同步抗性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引进的国外玉米种质对3种玉米叶斑病的抗性表现均存在差异,表现抗病的种质较少,大部分种... 2012-2013年,应用田间人工接种的方法对引进的165份国外玉米种质进行了玉米大斑病、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等3种病害同步抗性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引进的国外玉米种质对3种玉米叶斑病的抗性表现均存在差异,表现抗病的种质较少,大部分种质表现感病或高度感病;抗性种质均以中抗为主,表明国外玉米种质对3种叶斑病的抗病能力较低。筛选出一批单抗性种质和兼抗2种或3种叶斑病的多抗性种质37份,为抗病育种提供了重要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引玉米种质 大斑病 灰斑病 弯孢菌叶斑病 抗性鉴定与评价
下载PDF
闽南山区鲜食玉米叶斑病季节性流行动态及药剂防治 被引量:9
8
作者 甘林 代玉立 +3 位作者 卢学松 滕振勇 陈伟 杨秀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13-222,230,共11页
2018年和2019年,在田间条件下采用目测法系统调查研究了福建省南部山区鲜食玉米小斑病、大斑病和南方锈病3种重要叶斑病的季节性流行动态,测定了不同玉米品种的病情严重度及几种杀菌剂对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试验调查的4个玉米... 2018年和2019年,在田间条件下采用目测法系统调查研究了福建省南部山区鲜食玉米小斑病、大斑病和南方锈病3种重要叶斑病的季节性流行动态,测定了不同玉米品种的病情严重度及几种杀菌剂对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试验调查的4个玉米种植季节,3种叶斑病的病情指数随种植时间均呈“S”型曲线,至乳熟期(R3)病情指数达到最大值,大喇叭口期(V12)至籽粒建成期(R2)是病情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不同年份、不同季节3种病害的时空流行趋势、植株不同叶位病级分布规律及其最终病情各不相同。当玉米生育期平均温度高于23.0℃时,有利于小斑病和南方锈病的发生,而平均温度低于23.0℃条件下则有利于大斑病的流行。供试的20个玉米品种对不同病害表现的抗性差异较大,其中对小斑病、大斑病和南方锈病表现为中感和感病的品种合计分别占65.0%、55.0%和25.0%。此外,从12种杀菌剂处理中,筛选出430 g/L戊唑醇悬浮剂、400 g/L氟硅唑乳油、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混剂(商品剂量5∶8)对小斑病、大斑病和南方锈病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达70.0%、82.0%和85.0%以上。上述研究结果可为福建省鲜食玉米叶斑病的预测预报及合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叶斑病 小斑病 大斑病 南方锈病 流行动态 药剂防治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流行过程重要环节的初步定量研究——Ⅳ.玉米生育期、肥力和品种对大斑病抗性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杨信东 戴常金 +1 位作者 金喜双 申玉莲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89年第2期17-22,共6页
为确定模型中的重要参数,研究了玉米生育期、肥力和品种对大斑病的主要抗性组分——侵染机率、潜育期和病斑产孢量的影响。研究表明:玉米生育期对侵染机率和潜育期有显著影响,每增长1个叶片,玉米抗侵染力约提高0.5倍,潜育期约延长0.5d;... 为确定模型中的重要参数,研究了玉米生育期、肥力和品种对大斑病的主要抗性组分——侵染机率、潜育期和病斑产孢量的影响。研究表明:玉米生育期对侵染机率和潜育期有显著影响,每增长1个叶片,玉米抗侵染力约提高0.5倍,潜育期约延长0.5d;约在10~20叶期病斑产孢量达到高峰。肥力水平与侵染机率呈显著负相关,对潜育期无明显影响;肥力水平与病斑产孢量的关系:产量水平在6000kg/ha以下时为正相关,在6000kg/ha以上时为负相关,不同品种之间在病斑产孢量、侵染机率和潜育期上均可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 抗性组分 慢斑性
下载PDF
2016—2019年北方春大豆参试品种(系)花叶病和灰斑病抗性鉴定及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佳 衣志刚 +4 位作者 董志敏 厉志 陈亮 刘念析 孙星邈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0-141,共12页
为分析近年北方春大豆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抗病性水平的演化,为大豆生产提供更好的育种思路和抗性育种材料,本研究利用中国北方春大豆种植区主要流行的SMVⅠ、SMVⅢ株系和大豆灰斑病菌1号、7号混合生理小种进行人工接种,鉴定评价2016—... 为分析近年北方春大豆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抗病性水平的演化,为大豆生产提供更好的育种思路和抗性育种材料,本研究利用中国北方春大豆种植区主要流行的SMVⅠ、SMVⅢ株系和大豆灰斑病菌1号、7号混合生理小种进行人工接种,鉴定评价2016—2019年参加北方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不同生育期组品种(系)对流行病害的抗性。结果表明:5年间对SMVⅠ和SMVⅢ两个株系均表现为抗病的材料占总参试品种(系)的10.7%,对大豆灰斑病表现为抗病以上水平的材料占总参试品种(系)的43.3%。吉育256对SMVⅠ株系抗性最好,黑农504和吉农84对SMVⅢ株系抗性最好,吉育215,交大17号和绥农53对大豆灰斑病抗性最好。各生育期组别参试品种(系)对SMVⅠ的抗性水平主要集中在中抗和中感水平,对SMVⅢ的抗性水平主要集中在中抗、中感和感病水平,对大豆灰斑病的抗性水平主要集中在抗和中抗水平。除早熟组外,其他生育期组材料对SMV的病情指数没有随年份变化出现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早熟组参试品种(系)对流行SMV株系抗性逐年减弱。随生育期的缩短,参试品种(系)对SMVⅠ和SMVⅢ株系抗性水平提高、病情指数呈下降趋势;超早熟、极早熟、早熟和中早熟组材料对大豆灰斑病抗性没有随年份显著变化,且各熟期组之间抗性加权值无显著性差异。各省份或地区材料对SMVⅢ株系的病情指数均值高于SMVⅠ株系;辽宁参试品种(系)对SMV抗病性最佳;各省份或地区参试品种(系)对大豆灰斑病的加权值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春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病 大豆灰斑病 生育期组 抗性
下载PDF
48份玉米自交系抗病性的精准鉴定 被引量:14
11
作者 赵子麒 赵雅琪 +6 位作者 林昌朋 赵永泽 余宇潇 孟庆立 曾广莹 薛吉全 杨琴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510-2522,共13页
【目的】结合已克隆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对来自陕A群、陕B群的30份核心自交系和18份国内外优良种质进行抗病性鉴定,为玉米抗病育种奠定基础。【方法】2019年、2020年分别在陕西省不同地点开展茎腐病、穗腐病、大斑病和小斑病的田间接种... 【目的】结合已克隆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对来自陕A群、陕B群的30份核心自交系和18份国内外优良种质进行抗病性鉴定,为玉米抗病育种奠定基础。【方法】2019年、2020年分别在陕西省不同地点开展茎腐病、穗腐病、大斑病和小斑病的田间接种鉴定,以及灰斑病的田间自然发病鉴定。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试验设置2—3个重复。采用苗期高粱粒接种法接种大斑病和小斑病,在乳熟后期,对大斑病、小斑病和灰斑病进行病情分级鉴定;在玉米抽雄期,采用土埋伤根法接种禾谷镰孢茎腐病,生理成熟后进行劈茎调查;采用花丝通道和针刺果穗接种法,分2次接种禾谷镰孢穗腐病,玉米生理成熟后进行调查。分别计算不同病害病情指数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s,BLUPs),并分析两两病害之间的相关性。对已克隆抗病基因进行功能分子标记基因型鉴定。【结果】对48份自交系开展5种病害田间鉴定,筛选到9份高抗大斑病自交系、2份高抗小斑病自交系、10份抗灰斑病自交系、5份高抗禾谷镰孢茎腐病自交系和5份抗禾谷镰孢穗腐病自交系。1145、CML170、KA103等8份自交系兼抗3种叶斑病。对5种病害综合抗性表现优良的材料有7份,包括1145、CML170、KA105、KB020、X178、沈137和郑58。5种病害相关性分析发现,禾谷镰孢茎腐病与3种叶斑病抗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腐病抗性无相关性。对已知抗病基因鉴定表明,1145、KA081和沈137携带抗禾谷镰孢茎腐病的qRfg1位点,KB109携带抗炭疽茎腐病的Rcg1位点,带有抗大斑病基因Htn1和多抗小斑病、灰斑病基因ZmCCoAOMT2的材料较多。【结论】1145、CML170、KA105、KB020、X178、沈137和郑58对5种病害综合抗性表现良好,可作为供体亲本进行自交系的综合抗性改良。沈137携带抗病的qRfg1、Htn1和ZmCCoAOMT2等位基因,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抗病性 大斑病 小斑病 灰斑病 茎腐病 穗腐病
下载PDF
欧洲种质对玉米主要叶部病害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12
作者 那明慧 陈晓旭 +3 位作者 赵睿杰 王应玲 王作英 高增贵 《种子》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0-73,80,共5页
为筛选抗玉米叶斑病资源,应用人工接种方法对51份欧洲种质进行玉米大斑病、灰斑病、弯孢叶斑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大部分种质表现为感病及高感,说明该批种质资源对以上3种叶斑病的抗性较差。筛选得到兼抗3种叶斑病的多抗性种质... 为筛选抗玉米叶斑病资源,应用人工接种方法对51份欧洲种质进行玉米大斑病、灰斑病、弯孢叶斑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大部分种质表现为感病及高感,说明该批种质资源对以上3种叶斑病的抗性较差。筛选得到兼抗3种叶斑病的多抗性种质2份,抗性均达到中抗,为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了重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 灰斑病 弯孢叶斑病
下载PDF
解淀粉芽孢杆菌B9601-Y2对玉米叶斑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6
13
作者 谢兰芬 何鹏飞 +3 位作者 吴毅歆 肖春 易加红 何月秋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0-135,共6页
采用凹玻片法测定解淀粉芽孢杆菌B9601-Y2(Y2)发酵液、上清液和芽孢对4种病害的孢子萌发抑制率,研究Y2对玉米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Y2发酵液、上清液和芽孢对大斑病菌抑制率分别为82.72%、76.71%、4.89%,对小斑病菌抑制率分别为88... 采用凹玻片法测定解淀粉芽孢杆菌B9601-Y2(Y2)发酵液、上清液和芽孢对4种病害的孢子萌发抑制率,研究Y2对玉米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Y2发酵液、上清液和芽孢对大斑病菌抑制率分别为82.72%、76.71%、4.89%,对小斑病菌抑制率分别为88.04%、82.85%、5.63%,对圆斑病菌抑制率分别为84.90%、79.90%、10.81%,对弯孢霉叶斑病菌抑制率分别为98.79%、95.05%和6.23%。温室盆栽试验表明,Y2的最佳施用浓度为1×10~7CFU/m L,最佳施药时间为接种病菌前8 h,对4种叶斑病的预防效果分别达80.83%、84.62%、84.33%和87.74%。田间试验表明,Y2悬浮剂对4种病害的预防效果分别为65.90%、69.21%、67.97%和70.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玉米叶斑病 大斑病 小斑病 圆斑病 弯孢霉叶斑病 生防菌
原文传递
西南地区玉米线形圆斑病生物学特性和品种抗性鉴定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小飞 崔丽娜 +2 位作者 李晓 邹成佳 杨晓蓉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8-133,共6页
对西南地区普遍发生的玉米线形圆斑病菌生物学特性和50个推广品种对线形圆斑病的抗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病菌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病原菌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pH值4~11都能生长,以pH值为5~7最适;... 对西南地区普遍发生的玉米线形圆斑病菌生物学特性和50个推广品种对线形圆斑病的抗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病菌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病原菌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pH值4~11都能生长,以pH值为5~7最适;分生孢子在5℃~35℃均能萌发,最适温度为20℃~25℃;光照对菌丝和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玉米品种间对玉米线形圆斑病表现的抗性差异明显,50个品种中表现抗病品种有7个,占14%;中抗品种24个,占48%;感病品种19个,占38%,无免疫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圆斑病 玉米生平脐蠕孢 生物学特性 品种抗病性
原文传递
玉米几种病害抗病性与单株粒重灰色关联度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常玮 王娟 +2 位作者 陈吉宝 王小立 黄志刚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1-45,共5页
于2013-2014年对36个玉米自交系的农艺性状及几种病害抗病性进行调查,通过简单相关分析及灰色关联度分析对病害抗性与产量的相关性及密切程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单株粒重与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等性状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于2013-2014年对36个玉米自交系的农艺性状及几种病害抗病性进行调查,通过简单相关分析及灰色关联度分析对病害抗性与产量的相关性及密切程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单株粒重与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等性状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大斑病抗性及弯孢叶斑病抗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在所研究的几种病害中,大斑病抗性与单株粒重的关系最为密切,关联度为0.854,在玉米品种选育过程中可以优先考虑大斑病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 南方锈病 弯孢叶斑病 灰色关联度
原文传递
不同玉米自交系对大斑病和灰斑病抗性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温义鹏 李成军 +5 位作者 于培洋 从方志 郭宝贵 朱秀森 姜傅俊 刘伟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5-137,共3页
选择10个我国北方常用玉米自交系,进行大斑病和灰斑病的抗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玉米自交系的大斑病和灰斑病存在不同的抗性差异。其中,对大斑病抗病的自交系有吉853、昌7-2、四-287和四-444;对灰斑病抗病的自交系有丹988。从大斑病和... 选择10个我国北方常用玉米自交系,进行大斑病和灰斑病的抗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玉米自交系的大斑病和灰斑病存在不同的抗性差异。其中,对大斑病抗病的自交系有吉853、昌7-2、四-287和四-444;对灰斑病抗病的自交系有丹988。从大斑病和灰斑病发生时间看,两者均在玉米抽雄期以后发生,防治较为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自交系 大斑病 灰斑病 发病率
原文传递
国外玉米种质对大斑病与灰斑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1
17
作者 那明慧 陈晓旭 +3 位作者 赵睿杰 王应玲 王作英 高增贵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8-61,共4页
近年来,玉米病害因密植和秸秆还田等种植方式的改变而呈逐年上升趋势,防治玉米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是选用抗病品种。2020—2022年对225份国外种质资源进行玉米大斑病、玉米灰斑病的抗性鉴定和评价,从中筛选出对玉米大斑病抗性较好的资... 近年来,玉米病害因密植和秸秆还田等种植方式的改变而呈逐年上升趋势,防治玉米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是选用抗病品种。2020—2022年对225份国外种质资源进行玉米大斑病、玉米灰斑病的抗性鉴定和评价,从中筛选出对玉米大斑病抗性较好的资源27份,对玉米灰斑病抗性较好的资源19份,兼抗2种叶斑病的多抗性种质7份,为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种质 玉米大斑病 玉米灰斑病 抗性鉴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