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eation of new plant type and breeding super rice in northern China 被引量:3
1
《Chinese Rice Research Newsletter》 2000年第3期13-14,共2页
关键词 TYPE Creation of new plant type and breeding super rice in northern China
下载PDF
The Possible Effect of Climate Warming on Northern Limits of Cropping System and Crop Yield in China 被引量:20
2
作者 YANG Xiao-guang LIU Zhi-juan CHEN Fu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11年第4期585-594,共10页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temperature since the 1980s in China has become a consensu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how climate change affects agriculture or even cropping systems has attracted more...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temperature since the 1980s in China has become a consensu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how climate change affects agriculture or even cropping systems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Chinese government and scientists. In this study,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climate warming on the national northern limits of cropping systems, the northern limits of winter wheat and double rice, and the stable-yield northern limits of rainfed winter wheat-summer maize rotation in China from 1981 to 2007 were analyzed. Also, the possible change of crop yield caused by planting limits displacement during the periods 1950s-1981 and 1981-2007 was compared and discussed. The recognized calculation methods of agricultural climatic indices were employed. According to the indices of climatic regionalization for cropping systems, the national northern limits of cropping systems, winter wheat and double rice, and the stable-yield northern limits of rainfed winter wheat-summer maize rotation during two periods, including the 1950s-1980 and 1981-2007, were drawn with ArcGIS software. Compared with the situation during the 1950s- 1980, the northern limits of double cropping system during 1981-2007 showed significant spatial displacement in Shaanxi, Shanxi, Hebei, and Liaoning provinces and Beijing municipality, China. The northern limits of triple cropping system showed the maximum spatial displacement in Hunan, Hubei, Anhui, 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s, China. Without considering variety change and social economic factors, the per unit area grain yield of main planting patterns would increase about 54-106% if single cropping system was replaced by double cropping system, which turned out to be 27- 58% if double cropping system was replaced by triple cropping system. In Liaoning, Hebei, Shanxi, Shaanxi, Gansu, and Qinghai provinces, Inner Mongolia and Ningxia autonomous regions, China, the northern limits of winter wheat during 1981-2007 moved northward and expanded westward in different degrees, compared with those during the 1950s-1980. Taking He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northern limits of winter wheat moved northward, and the per unit area grain yield would averagely increase about 25% in the change region if the spring wheat was replaced by winter wheat. In Zhejiang, Anhui, Hubei, and Hunan provinces, China, the planting northern limits of double rice moved northward, and the per unit area grain yield would increase in different degrees o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at resource. The stable- yield northern limits of rainfed winter wheat-summer maize rotation moved southeastward in most regions, which was caused by the decrease of local precipitation in recent years. During the past 50 yr, climate warming made the national northern limits of cropping systems move northward in different degrees, the northern limits of winter wheat and double rice both moved northward, and the cropping system change would cause the increase of per unit area grain yield in the change region. However, the stable-yield northern limits of rainfed winter wheat-summer maize rotation moved southeastward due to the decrease of precip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warming the northern limits of cropping system the planting northern limits of winter wheat the planting northern limits of double rice crop yield
下载PDF
水稻HL-CMS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的体外转录及Northern Blot检测 被引量:1
3
作者 华宇峰 刘京 +2 位作者 王春台 刘学群 谭艳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2期3497-3498,3501,共3页
[目的]通过基因克隆和体外转录技术获得水稻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HL-CMS)不育系粤泰A(YTA)中的2个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orf216和orfH79的RNA,为Northern Blot检测提供阳性定量标准品,并可作为凝胶阻滞试验的底物,用于研究与恢复基因编码... [目的]通过基因克隆和体外转录技术获得水稻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HL-CMS)不育系粤泰A(YTA)中的2个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orf216和orfH79的RNA,为Northern Blot检测提供阳性定量标准品,并可作为凝胶阻滞试验的底物,用于研究与恢复基因编码产物的相互作用,从而为阐释不育基因与恢复基因的相互作用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红莲型胞质雄性不育基因orf216和orfH79的特异引物,利用不育系YTA为材料,PCR扩增获得相应片段,分别连接至pGEM-T Easy质粒并筛选阳性重组质粒,测序鉴定后酶切线性化,补平粘性末端,以rN4为底物、用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进行体外转录,转录产物用DNase处理除去DNA模板,纯化并测定RNA浓度,并用Northern Blot验证。[结果]获得了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orf216和orfH79各自的RNA,经检测orf216浓度为1.286μg/μl,A260/A280为2.01;orfH79浓度为1.006μg/μl,A260/A280为2.10。[结论]运用体外转录技术获得的RNA片段条带单一,纯度较高,可用于体外大量获取目的 R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 体外转录 northern BLOT
下载PDF
南稻北麦与公司违规——基于水稻理论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胡海峰 冯舰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35-54,F0002,共21页
利用2003—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数据,研究了水稻种植与公司违规之间的联系及其内在机制。研究表明,随着CEO籍贯地种植水稻的比例提高,公司违规的概率也相应增大,稻作经济所带来的低社会信任度和风险偏好文化是其传导机制。儒... 利用2003—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数据,研究了水稻种植与公司违规之间的联系及其内在机制。研究表明,随着CEO籍贯地种植水稻的比例提高,公司违规的概率也相应增大,稻作经济所带来的低社会信任度和风险偏好文化是其传导机制。儒家文化影响力与稻作文化在影响公司违规方面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CEO学历的提高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稻作文化对公司违规的正向影响。基于舞弊三角理论,检验了在不同压力与机会要素下,水稻种植的异质性影响,发现CEO籍贯地水稻种植比例在经营压力小、违规机会大的公司能够对公司违规起到更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司违规 南稻北麦 文化差异 CEO特征 集体主义
下载PDF
基于自然地下水矿化度分布的北方沿海区水稻适宜规模研究
5
作者 汪勇 何凡 +2 位作者 张园园 赵勇 刘源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3-89,共7页
基于自然地下水矿化度分布规律,探究北方沿海区水稻合理种植规模具有重要的节水压盐意义。本研究以唐山市为例,基于地下水矿化度监测及Landsat遥感影像等数据,分析了水稻种植规模时空分布,结合水稻生长的矿化度阈值,利用叠加分析法提出... 基于自然地下水矿化度分布规律,探究北方沿海区水稻合理种植规模具有重要的节水压盐意义。本研究以唐山市为例,基于地下水矿化度监测及Landsat遥感影像等数据,分析了水稻种植规模时空分布,结合水稻生长的矿化度阈值,利用叠加分析法提出适宜种植规模和调整措施。结果表明:受水资源短缺影响,1991年以来唐山沿海区的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现状水稻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6.28万hm^(2)。地下水矿化度大于3、1~3 g/L和小于1 g/L的区域分别为水稻保留区、探索退减区和优先调减区,面积分别为4.80、1.69和1.05万hm^(2)。结合国家粮食安全要求,唐山市沿海区适宜水稻种植面积为5.00~5.33万hm^(2)。研究成果为北方沿海区水田的开发利用和粮食节水增产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沿海区 地下水矿化度分布 水稻适宜面积 农业节水 粮食安全
下载PDF
北方粳稻穗型改良理论与技术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4
6
作者 徐正进 林晗 +4 位作者 马殿荣 王嘉宇 徐海 赵明辉 陈温福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50-659,共10页
在简要介绍国内外水稻株型研究概况基础上,从直立穗型基因遗传及精确定位、穗型与群体结构和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关系、穗型与籽粒灌浆和品质的关系、北方水稻穗部性状比较研究、理想穗型设计原理与参数、北方粳稻穗型改良技术等方面介绍... 在简要介绍国内外水稻株型研究概况基础上,从直立穗型基因遗传及精确定位、穗型与群体结构和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关系、穗型与籽粒灌浆和品质的关系、北方水稻穗部性状比较研究、理想穗型设计原理与参数、北方粳稻穗型改良技术等方面介绍了本研究主要成果,并通过与国内外同类研究比较论证了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指出今后需要进一步发掘利用新的直立穗型遗传资源,丰富遗传基础;利用分子标记聚合穗颈维管束发达,一次枝梗数及其着生粒数多,二次枝梗偏向穗轴上部分布、食味好等有利基因,使产量和品质在更高水平上达到新的平衡;同时,明确迄今直立穗型品种仍然局限于粳稻的遗传和生理生态机制,探索在籼稻特别是杂交籼稻的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北方粳稻 穗型改良
下载PDF
东北三省水稻产量和品质及其与穗部性状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5
7
作者 徐正进 邵国军 +4 位作者 韩勇 张学军 全成哲 潘国君 陈温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878-1883,共6页
以2004年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水稻区域试验品种(品系)为试材,在栽培管理水平高、有代表性的沈阳、公主岭、佳木斯区试点,研究穗部性状及其与产量和品质关系的结果表明,3省各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品种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辽宁产量... 以2004年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水稻区域试验品种(品系)为试材,在栽培管理水平高、有代表性的沈阳、公主岭、佳木斯区试点,研究穗部性状及其与产量和品质关系的结果表明,3省各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品种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辽宁产量极显著高于另两省,后两省间差异不显著;辽宁穗数和每穗粒数分别极显著低于和高于另两省,其他产量构成因素省份间差异不显著;除一次枝梗结实率外,3省各自穗部性状的品种间差异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辽宁穗部性状特点一是穗长较另两省短2cm左右,接近显著水平,着粒密度极显著高于另两省,二是一次枝梗数和一次枝梗粒数极显著高于另两省;糙米率是吉林>辽宁>黑龙江,精米率是吉林>辽宁、黑龙江,整精米率有黑龙江>吉林>辽宁的趋势,长宽比是辽宁、黑龙江>吉林,垩白率是吉林>辽宁、黑龙江,食味值是黑龙江>吉林>辽宁;每穗粒数及其密切相关的着粒密度、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粒数、二次粒率与加工品质均呈负相关趋势,而结实率及其组成部分一、二次枝梗结实率与加工品质均呈正相关趋势,食味值与穗部性状的关系也表现类似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东北 穗部性状 品质 产量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64
8
作者 凌霄霞 张作林 +2 位作者 翟景秋 叶树春 黄见良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23-334,共12页
水稻生产系统是响应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农业生态系统之一,本文综述了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水稻生产的影响。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水稻生长季的热量资源增多,辐射资源减少,降水不均一性加大。高温热害、干旱、暴雨和洪涝灾害发生更频繁... 水稻生产系统是响应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农业生态系统之一,本文综述了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水稻生产的影响。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水稻生长季的热量资源增多,辐射资源减少,降水不均一性加大。高温热害、干旱、暴雨和洪涝灾害发生更频繁,这可能降低水、热资源的有效性。气候变化使我国单季稻和双季稻潜在种植边界显著北移,导致单季稻、早稻和晚稻的主要生育期缩短。基于统计模型和水稻生长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不考虑品种改良和栽培技术的进步,气候变化使单季稻、早稻和晚稻产量下降,但不同稻作区和方法间存在差异。我国水稻生产重心北移、实测生育期延长和产量增加的变化趋势,反映了水稻生产系统通过种植分布调整、品种改良和技术改进来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未来气候变化将进一步导致水稻生育期缩短和产量下降,对我国水稻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严峻挑战。仍需加强气候变化影响机制的研究及其在影响评估中的应用,减小影响评估的不确定性并增加其系统性,为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种植北界 稻作制度 生育期 产量
下载PDF
气吸滚筒式自动清堵粳稻排种器的改进设计与性能试验 被引量:17
9
作者 韩豹 杨亚楠 +2 位作者 孟繁超 梁丽娜 葛玉晓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18-25,共8页
为进一步提高北方优质粳稻营养钵育苗播种精度,针对原设计的气吸滚筒式自动清堵排种器在播种过程中存在种箱内芽种的流动性差、伤种芽和每钵粒数不均等问题,改进了种箱结构设计,增加了二次清种部件和补种区。改进后排种器依靠窝眼自动... 为进一步提高北方优质粳稻营养钵育苗播种精度,针对原设计的气吸滚筒式自动清堵排种器在播种过程中存在种箱内芽种的流动性差、伤种芽和每钵粒数不均等问题,改进了种箱结构设计,增加了二次清种部件和补种区。改进后排种器依靠窝眼自动充种、气力辅助吸种,通过2次清种、1次补种以及自动清除吸孔堵塞物等措施,提高了每钵2-3粒芽种的播种概率。以空育131催芽种子为试验对象,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喂入口开度、清种间隙、辊刷转速和吸室真空度对空穴率、损伤率和每钵2-3粒率等排种性能的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改进后排种器排种性能的主次因素依次为清种间隙、喂入口开度、吸室真空度和辊刷转速。在喂入口开度为40 mm、吸室真空度为5 k Pa、辊刷转速为55 r/min、清种间隙为6 mm较优参数组合下,改进前、后排种器对外形尺寸相近的空育131和龙粳26以及有一定差异的龙洋16粳稻芽种进行了播种适应性试验与性能对比试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尺寸相近的空育131和龙粳26粳稻,改进后排种器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能,并且每钵2-3粒率的概率分别达到83.23%和85.01%,较改进前分别提高了3.77和6.14个百分点,损伤率分别降低了5.73和6.44个百分点,空穴率分别降低了0.51和0.57个百分点;该研究表明,改善充种室芽种的流动性,能够有效降低芽种损伤率,提高排种器每穴2-3粒的充种性能。该研究为粳稻气吸滚筒式排种器结构优化与性能的进一步提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种子 气吸式设备 排种器 北方粳稻 催芽种子 试验
下载PDF
北方水稻机插秧技术发展 被引量:15
10
作者 陈惠哲 朱德峰 徐一成 《北方水稻》 CAS 2011年第1期1-3,8,共4页
水稻机械化种植是我国现代化稻作技术的发展方向。通过分析我国北方水稻的生产特点,介绍了北方稻区的机插秧育秧技术、机插技术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的发展和现状,探讨并提出北方稻区机插秧技术的对策及发展趋势,以促进我国水稻机械化种... 水稻机械化种植是我国现代化稻作技术的发展方向。通过分析我国北方水稻的生产特点,介绍了北方稻区的机插秧育秧技术、机插技术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的发展和现状,探讨并提出北方稻区机插秧技术的对策及发展趋势,以促进我国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水平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水稻 机插秧 发展
下载PDF
北方粳稻“植生带”育秧设备定向排种装置的研制 被引量:4
11
作者 徐洪岩 蒋恩臣 +3 位作者 梁丽娜 孟繁超 葛玉晓 韩豹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3-96,共4页
为满足超级稻每穴(2±1)粒种子精量播种的特殊农艺要求,在纸夹定位水稻精密育秧设备研究基础上,研发出一种新型超级稻定向排种装置。初步排种试验表明,该装置可将种箱中杂乱无章的稻种分离出来后,在组合滑道上逐渐沿其长轴方向排列... 为满足超级稻每穴(2±1)粒种子精量播种的特殊农艺要求,在纸夹定位水稻精密育秧设备研究基础上,研发出一种新型超级稻定向排种装置。初步排种试验表明,该装置可将种箱中杂乱无章的稻种分离出来后,在组合滑道上逐渐沿其长轴方向排列成连续的种子流,为超级稻植生带育秧设备的研制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粳稻 育秧设备 定向排种 播种装置 农艺要求
下载PDF
北方大穗型超级杂交粳稻形态育种初探 被引量:12
12
作者 郝宪彬 华泽田 +5 位作者 苏玉安 王岩 张忠旭 王彦荣 李全英 沈枫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3,共3页
针对辽宁省及北方粳稻产量现状 ,提出培育在较低群体下的高成穗率、高结实率、高灌浆速率的大穗型超级杂交经稻的育种思路 。
关键词 大穗型 超极杂交粳稻 形态育种 形态指标 北方地区
下载PDF
从C418的育成再论北方杂交粳稻的发展形势 被引量:10
13
作者 赵迎春 杨振玉 +1 位作者 魏耀林 张忠旭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4,共2页
以 1 999年北方杂交粳稻有关C41 8系列组合的区试结果为依据 ,论述了北方杂交粳稻的发展形势 ;分析了C41
关键词 杂交粳稻 恢复系C418 高配合力 北方地区
下载PDF
北方粳稻南繁生育表现及对策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建林 李金泉 +2 位作者 张海波 徐伟 孟庆忠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83-86,共4页
对1999年冬至2000年春北方粳稻南繁育种情况进行了报道。分析发现 ,多施并分段施肥可以明显提高分蘖量 ,但使生育进程延迟。在中等肥力的土壤上 ,早施且适当少施氮肥不会对分蘖产生明显影响 ,并可以促使花期、熟期提前。加大插植密度可... 对1999年冬至2000年春北方粳稻南繁育种情况进行了报道。分析发现 ,多施并分段施肥可以明显提高分蘖量 ,但使生育进程延迟。在中等肥力的土壤上 ,早施且适当少施氮肥不会对分蘖产生明显影响 ,并可以促使花期、熟期提前。加大插植密度可以弥补因施肥不足造成的穗数少、繁种产量低的不足 ,并有促进成熟的作用。播种期对结实率有巨大影响 ,主要是播种期不同 ,生育进程不同 ,受低温影响的物候期不同 ,从而受低温伤害的程度不同所致。认为适当晚播(11月10日左右) ,并采取施足磷肥、早施且适当少施氮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粳稻 南繁育种 生育进程 结实率 播种期 密植 化控调节
下载PDF
苏打盐碱胁迫下粳稻子粒灌浆动态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景鹏 周继全 +1 位作者 王晓丽 杨福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6-129,共4页
选用粳稻品种"东稻4号"(DD4)、粳稻品系"G19"作为试验材料,分别种植在pH值为8.01和9.03的苏打盐碱地中。在栽培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分析2个供试材料在不同苏打盐碱胁迫下水稻灌浆期干物质积累、子粒灌浆速率和含水量... 选用粳稻品种"东稻4号"(DD4)、粳稻品系"G19"作为试验材料,分别种植在pH值为8.01和9.03的苏打盐碱地中。在栽培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分析2个供试材料在不同苏打盐碱胁迫下水稻灌浆期干物质积累、子粒灌浆速率和含水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重度苏打盐碱胁迫下水稻起始灌浆期都延迟5d;强势粒干物质积累都明显高于弱势粒,强势粒前期的灌浆速率高于弱势粒,后期呈明显的下降趋势;"DD4"先于"G19"达到干物质积累的高峰,"G19"强势粒灌浆高峰次数多于"DD4";灌浆期"DD4"无论强势粒还是弱势粒均失水较快,而"G19"强势粒失水快,弱势粒相对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粳稻 苏打盐碱胁迫 干物质积累 灌浆速率 子粒含水量
下载PDF
对北方水稻超稀植栽培技术创建的科学解析Ⅱ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雅君 杨福 +2 位作者 孟令君 陈莫军 严光彬 《北方水稻》 CAS 2017年第1期55-57,64,共4页
对北方水稻超稀植栽培技术中的一些疑虑作以解释,如重施穗肥与倒伏问题、稀植栽培与出穗期的关系、超稀植与成熟度问题等。分析了超级稻育种目标设计,南方稻区强化栽培技术研究的提示,阐述了南方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与北方水稻超稀植栽培... 对北方水稻超稀植栽培技术中的一些疑虑作以解释,如重施穗肥与倒伏问题、稀植栽培与出穗期的关系、超稀植与成熟度问题等。分析了超级稻育种目标设计,南方稻区强化栽培技术研究的提示,阐述了南方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与北方水稻超稀植栽培技术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稻区 水稻 超稀植栽培技术 强化栽培技术
下载PDF
从C418的育成看北方杂交粳稻“水涨船高”形势 被引量:13
17
作者 张忠旭 杨振玉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2,共2页
北方杂交粳稻在80 年代以来的发展中,呈现与常规稻相互竞争、相互取代、相互促进的发展形势。以1997~1998 年2 a 区试结果为依据,分析了C418 恢复系育成对形成北方杂交粳稻“水涨船高”形势的影响。
关键词 北方杂交粳稻 C418 粳稻
下载PDF
栽培因素对北方粳稻米质的影响(Ⅰ)育苗方式对米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严光彬 李彦利 +3 位作者 王万成 孟令军 严永峰 李春山 《垦殖与稻作》 CAS 2003年第5期13-14,共2页
经过2a三种育苗方式的试验结果得出:不同育苗方式对秧苗素质有一定的影响,决定秧苗素质的主要因素是播种量,秧苗素质好的育苗方式有利于提高稻谷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但不利于提高其食味品质。
关键词 栽培因素 北方地区 粳稻 米质 影响因素 秧苗素质 播种量 育苗方式 加工品质 外观品质
下载PDF
越南北方气候与气候生产力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杨文坎 李湘阁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04-515,共12页
利用越南北方 1 9个代表性站点 ,近 50 a的逐日气象资料 ,分析了越南北方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采用 EOF( Emp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和其他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气候生产力的变化以及气候异常导致气候变率不稳... 利用越南北方 1 9个代表性站点 ,近 50 a的逐日气象资料 ,分析了越南北方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采用 EOF( Emp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和其他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气候生产力的变化以及气候异常导致气候变率不稳定的时空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 北方地区 气候 气候生产力 EOF 气象资料 农业生产 数理统计方法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 Ⅰ.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北界和粮食产量可能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303
20
作者 杨晓光 刘志娟 陈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29-336,共8页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气温自20世纪80年代明显升高已成为共识,这一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尤其是对种植制度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中国政府和专家学者的重视。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笔者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把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分为2...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气温自20世纪80年代明显升高已成为共识,这一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尤其是对种植制度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中国政府和专家学者的重视。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笔者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把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分为2个时间段,分析和比较后一时段气候变暖对全国种植制度北界、冬小麦种植北界、双季稻种植北界、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种植北界的可能影响,以及由于种植北界的空间位移对作物产量可能的影响。【方法】依据全国种植制度气候区划指标、冬小麦和双季稻种植北界指标以及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种植北界的降水量指标,采用公认的农业气候指标计算方法,使用ArcGIS分别绘出1950s—1980年、1981—2007年2个时段全国种植制度北界图,以及冬小麦种植北界图、双季稻种植北界图、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的种植北界图。【结果】(1)与1950s—1980年相比,1981—2007年一年二熟制种植北界,空间位移变化最大的区域在陕西省、山西省、河北省、北京和辽宁省。一年三熟制种植北界,空间位移变化最大的区域为湖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江苏省和浙江省。在不考虑品种变化、社会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前提下,这些区域由一年一熟变成一年二熟,主体种植模式的粮食单产平均可增加54%—106%,由一年二熟变成一年三熟,主体种植模式的粮食单产平均可增加27%—58%。(2)与1950s—1980年相比,1981—2007年辽宁省、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内蒙古、宁夏、甘肃省和青海省冬小麦的种植北界不同程度北移西扩。以河北省为例,冬小麦种植北界的北移,可使界限变化区域由春小麦改种冬小麦,单产平均增加约25%。(3)浙江省、安徽省、湖北省和湖南省双季稻的种植北界向北移动,单从热量资源的角度出发,可使其粮食单产不同程度增加。(4)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的种植北界大部分区域向东南方向移动,这是由于近年来该区降水量减少造成的。【结论】在过去的50年中,由于气候变暖造成了全国种植制度界限不同程度北移、冬小麦和双季稻种植北界北移,熟制的变化可能使种植制度界限变化区域的粮食单产增加。然而降水量的减少造成了雨养冬小麦-夏玉米稳产北界向东南方向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种植制度北界 冬小麦种植北界 双季稻种植北界 作物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