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microbial community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gastrointestinal regions of wild northern snakehead Channa argus Cantor, 1842 被引量:1
1
作者 苗淑彦 赵臣泽 +1 位作者 朱锦裕 潘明珠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2期450-456,共7页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different gastrointestinal regions(stomach, foregut, midgut, and hindgut) of the northern snakehead C hanna argus(Cantor, 1842) were compar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partial 16 S r DN...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different gastrointestinal regions(stomach, foregut, midgut, and hindgut) of the northern snakehead C hanna argus(Cantor, 1842) were compar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partial 16 S r DNA sequencing. A total of 194, 140, 212, and 122 OTUs were detected in the stomach, foregut, midgut, and hindgut, respectively. Significant dif ferences were found in the Sobs, ACE, Shannon, and Simpson indices among samples(P <0.05). The gastrointestinal microbial community of C. argus consisted predominantly of Proteobacteria with either H alomonas, Shewanella, Plesiomonas, or Sphingomonas. Fusobacteria, Firmicutes, and Bacteroidetes also existed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s. However, significant diff erences were found in the compositions of microbial community among the four regions( P <0.05). Cyanobacteria and Spirochet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midgut and hindgut( P <0.05). Fusobacteria and Firmicutes were dominant in the hindgut and foregut, respectively(P <0.05). Proteobacteria was the lowest in the hindgut( P <0.05). At genus level, C etobacterium and Plesiomona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hindgut than in the other three samples( P <0.05). Clostridium and Prevotella were the highest in the midgut(P <0.05). Halomonas, Shewanella, and S phingomonas were the highest in the foregut( P <0.05). Paracoccus and Vibrio were the highest in the stomach. Several genera were only detected in certain regions, as follows: stomach, P aracoccus and Vibrio; foregut, Halomonas, Shewanella, and Sphingomonas; midgut, Clostridium and Prevotella; and hindgut, C etobacterium and Plesiomonas( P <0.05). At the species level, A cinetobacter rhizosphaerae was only detected in the stomach. P revotella copri and Clostridium perfring were not detected in the foregut and midgut, respectively, whereas Prevotella copri and Faecalibacterium pra were not detected in the hindgut. These findings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on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in each gastrointestinal region of C. argus. Moreover,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microbial community was not only related to rearing environment but also to the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gastrointestinal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rn snakehead (Channa argus Cantor 1842) 16S rDNA microbial community gastrointestinal region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
下载PDF
杂交鳢和乌鳢池塘养殖对比试验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宇希 冯晓宇 +2 位作者 李行先 郭水荣 谢楠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83-686,共4页
对杂交鳢和乌鳢进行池塘养殖对比试验。前者投喂人工饲料,后者投喂冰鲜鱼,结合水质调控和病害防治等技术,杂交鳢成活率80.9%,乌鳢53.9%;杂交鳢平均单产为5.2 kg/m2,饵料系数1.367;乌鳢1.8 kg/m2,饵料系数4.29。整个养殖过程杂交鳢塘换水... 对杂交鳢和乌鳢进行池塘养殖对比试验。前者投喂人工饲料,后者投喂冰鲜鱼,结合水质调控和病害防治等技术,杂交鳢成活率80.9%,乌鳢53.9%;杂交鳢平均单产为5.2 kg/m2,饵料系数1.367;乌鳢1.8 kg/m2,饵料系数4.29。整个养殖过程杂交鳢塘换水2次,乌鳢塘换水6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鳢 乌鳢 池塘养殖
下载PDF
不同光照强度下乌鳢幼鱼的摄食强度及动力学 被引量:30
3
作者 谢从新 熊传喜 +2 位作者 周洁 万新淼 金晖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13-218,共6页
在103-10-3lx光照强度范围内,乌鳢幼鱼对浮游动物的摄食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减弱而增强,在10-3lx时达最大值;摄食丰在10-3lx时最高,并随时间的延长而显著降低。
关键词 乌鳢 幼鱼 光照强度 摄食强度 人工养殖
下载PDF
含肉桂油和Nisin的海藻酸钠薄膜保鲜黑鱼性能分析 被引量:20
4
作者 吕飞 丁玉庭 叶兴乾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6-150,共5页
研究了含有肉桂油和Nisin的海藻酸钠抗菌薄膜保鲜(4±1)°C下贮藏黑鱼鱼肉的效果。鱼肉片被分为:未处理组(CK),海藻酸钠薄膜组(C0),肉桂油海藻酸钠薄膜组(C1),Nisin海藻酸钠薄膜组(C2),肉桂油和Nisin海藻酸钠薄膜组(C3)。相对... 研究了含有肉桂油和Nisin的海藻酸钠抗菌薄膜保鲜(4±1)°C下贮藏黑鱼鱼肉的效果。鱼肉片被分为:未处理组(CK),海藻酸钠薄膜组(C0),肉桂油海藻酸钠薄膜组(C1),Nisin海藻酸钠薄膜组(C2),肉桂油和Nisin海藻酸钠薄膜组(C3)。相对于CK、C0和C2,C1和C3能更好抑制鱼肉总嗜温菌、总嗜冷菌和假单胞菌。C1和C3可显著抑制鱼肉的腐败变质,维持较低pH值、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和脂肪氧化值,并能抑制鱼肉色泽的变化。C1和C3在维持鱼肉品质上无显著差异。因此,含有肉桂油或者肉桂油和Nisin的海藻酸钠薄膜可有效维持黑鱼的贮藏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鱼 肉桂油 NISIN 海藻酸钠 抗菌效果
下载PDF
乌鳢腐皮病病理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舒新华 曾慷 +1 位作者 金燮理 陈可毅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8-10,共3页
乌鳢腐皮病的 主要眼观病 变是病鱼体 表鳞片脱落,皮 肤溃烂,有出 血和炎 性渗出 物。主要组织学所见是局部皮肤和骨骼肌急性炎症反 应和坏死。肝 脂肪变性,肾间质充血,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肝脏和肾脏细胞肿胀,线粒体结构模... 乌鳢腐皮病的 主要眼观病 变是病鱼体 表鳞片脱落,皮 肤溃烂,有出 血和炎 性渗出 物。主要组织学所见是局部皮肤和骨骼肌急性炎症反 应和坏死。肝 脂肪变性,肾间质充血,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肝脏和肾脏细胞肿胀,线粒体结构模糊、空泡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鳢 腐皮病 病理形态学
下载PDF
长春市售乌鳢携带嗜水气单胞菌情况调查 被引量:2
6
作者 单晓枫 张冬星 +4 位作者 康元环 孙武文 吴同垒 王桂芹 钱爱东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5-97,共3页
为探讨乌鳢体内嗜水气单胞菌携带情况,本调查以长春市售表观健康乌鳢为研究材料,从其体内分离并鉴定嗜水气单胞菌,并对分离株携带毒力基因情况进行调查,同时选取代表株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共分离嗜水气单胞菌107株,其中56%以上分... 为探讨乌鳢体内嗜水气单胞菌携带情况,本调查以长春市售表观健康乌鳢为研究材料,从其体内分离并鉴定嗜水气单胞菌,并对分离株携带毒力基因情况进行调查,同时选取代表株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共分离嗜水气单胞菌107株,其中56%以上分离株携带3种以上毒力基因,88.79%(95/107)的分离株携带Lux S基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携带毒力基因菌株对小鼠、斑马鱼均有一定致病性,随着菌株携带毒力基因种类的增多,致病力也相应增强。研究结果对研发食用乌鳢的公共卫生安全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鳢 嗜水气单胞菌 毒力基因 致病性
下载PDF
松嫩平原的乌鳢资源
7
作者 杨富亿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1998年第5期199-201,共3页
乌鳢是松嫩平原渔业湿地的经济鱼类之一。根据近年来的调查研究,本文论述了该区乌鳢的资源特征,分析了乌鳢在渔业资源中的作用和在湿地渔业开发中的地位,提出资源开发利用及其保护措施。
关键词 乌鳢 松嫩平原 鱼类资源 资源调查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测序探究乌鳢皮肤白化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岩 周燕 +6 位作者 雷骆 苏建 樊威 罗煜 李俊婷 高贺 周朝伟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15-726,共12页
为探究乌鳢白化的分子调控机理,采用Illumina HiSeq技术对白乌鳢和乌鳢皮肤组织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白乌鳢皮肤组织与乌鳢皮肤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数为694个。GO信号通路分析发现,上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进程、代谢... 为探究乌鳢白化的分子调控机理,采用Illumina HiSeq技术对白乌鳢和乌鳢皮肤组织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白乌鳢皮肤组织与乌鳢皮肤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数为694个。GO信号通路分析发现,上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进程、代谢过程、细胞联接和转运活性等通路上。KEGG信号通路分析显示,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在与皮肤白化相关的酪氨酸代谢通路上。转录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插入缺失标记(INDEL)分析发现,相对于乌鳢,白乌鳢纯合型单核苷酸多态性和插入缺失标记位点数目多,而杂合型单核苷酸多态性和插入缺失标记位点数目少。基于转录组单核苷酸多态性和插入缺失标记的结果,筛选出酪氨酸代谢通路上的差异表达基因,黑尿酸酶基因和乙醇脱氢酶5基因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错义突变,而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基因未找到突变位点。试验结果表明,乌鳢皮肤白化除与酪氨酸代谢通路有关,还可能与黑色素沉积相关基因表达量下降导致皮肤中色素沉积减少有关。试验结果将丰富白乌鳢和乌鳢的基因资源,为进一步探究乌鳢白化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乌鳢 转录组测序 皮肤 生物信息学分析 皮肤白化
下载PDF
1株乌鳢源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2
9
作者 周冬仁 罗毅志 +2 位作者 杭小英 施伟达 叶雪平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4-70,共7页
从自然发病的养殖乌鳢肝脏、肾脏中分离纯化得到优势菌株,定名为DSY1301。该菌株在普通营养肉汤及TSA上生长缓慢,在血平板上生长迅速。通过回归感染试验证实为致病菌,其LD50为1.896×103cfu/mL。细菌16SrDNA全序列测定后在GenBank... 从自然发病的养殖乌鳢肝脏、肾脏中分离纯化得到优势菌株,定名为DSY1301。该菌株在普通营养肉汤及TSA上生长缓慢,在血平板上生长迅速。通过回归感染试验证实为致病菌,其LD50为1.896×103cfu/mL。细菌16SrDNA全序列测定后在GenBank中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与多种气单胞菌属的细菌同源性都高达99%,通过扩增杀鲑气单胞菌表面阵列蛋白基因VapA确认为杀鲑气单胞菌,结合梅里埃ATB Expression生化结果最终确定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通过药敏试验发现对氟苯尼考和氯霉素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 乌鳢 16S RDNA
原文传递
乌鳢感染鰤诺卡氏菌的转录组反应(英文)
10
作者 陈健安 霍洁颖 +1 位作者 SARATH Babu V 林蠡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1-10,共10页
利用转录组技术对鰤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感染的乌鳢(Channa argus)进行分析与比较,以揭示可能的免疫机制,尤其在Toll样受体和Nod样受体的免疫反应.从乌鳢的头肾提取总RNA,采用Illumina Hi Seq TM2500进行测序和de novo转录组分... 利用转录组技术对鰤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感染的乌鳢(Channa argus)进行分析与比较,以揭示可能的免疫机制,尤其在Toll样受体和Nod样受体的免疫反应.从乌鳢的头肾提取总RNA,采用Illumina Hi Seq TM2500进行测序和de novo转录组分析.乌鳢感染鰤诺卡氏菌后,对照组和试验组的clean reads分别是33 556 284(93.79%)和34 202 766(93.52%).利用Trinity软件对unigenes进行注释,从133 999条unigenes里,一共106319条unigenes得到注释,占79.34%;NR(NCBI non-redundant protein database)注释54 886(40.97%)条unigenes;39 795(29.69%)的Swiss-Prot注释;5 885(4.39%)条unigenes被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注释到335条通路;5 753(4.29%)被注释到GO(Gene ontology)里.3 912条unigenes表达差异,其中1552条表达上调(39.67%)和2 360条表达下调(60.33%).Toll样受体和Nod样受体的免疫信号通路分别有28和13条差别表达基因发现有调制,12和3个上调,11和6个下调,5和4个unigenes没有显著的变化.经过转录组测序分析显示,乌鳢感染鰤诺卡氏菌后的转录复杂程度高,导致感染个体重诱导表达的基因产品的验证发现,尤其在非特异性免疫系统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鳢(Channa argus) 鰤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 转录组 Toll样受体 NOD样受体 组织病理学
下载PDF
野生乌鳢苗驯化养殖技术
11
作者 黄国稳 《河南水产》 2017年第5期18-19,共2页
收购的野生乌鳢水花在水泥池进行驯化培育,通过鱼苗驯化,饲料投喂,水草移植,水质调控,分级饲养等技术措施,提高鱼种成活率,为名特优水产养殖提供优质苗种,调整渔业产业结构。
关键词 野生 乌鳢 驯化 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