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rain-on-snow events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1
作者 YANG Zhiwei CHEN Rensheng +3 位作者 LIU Zhangwen ZHAO Yanni LIU Yiwen WU Wento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4年第4期483-499,共17页
Rain-on-snow(ROS)events involve rainfall on snow surfaces,and the occurrence of ROS events can exacerbate water scarcity and ecosystem vulnerability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ARNC).In this study,using dail... Rain-on-snow(ROS)events involve rainfall on snow surfaces,and the occurrence of ROS events can exacerbate water scarcity and ecosystem vulnerability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ARNC).In this study,using daily snow depth data and daily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68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provided by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entre,we investigated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ROS events in the ARNC from 1978 to 2015 and examine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se events and possible changes of future ROS events in the ARNC.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OS events in the ARNC mainly occurred from October to May of the following year and were largely distributed in the Qilian Mountains,Tianshan Mountains,Ili River Valley,Tacheng Prefecture,and Altay Prefecture,with the Ili River Valley,Tacheng City,and Altay Mountains exhibiting the most occurrences.Based on the intensity of ROS events,the areas with the highest risk of flooding resulting from ROS events in the ARNC were the Tianshan Mountains,Ili River Valley,Tacheng City,and Altay Mountains.The number and intensity of ROS events in the ARNC largely increased from 1978 to 2015,mainly influenced by air temperature and the number of rainfall days.However,due to the snowpack abundance in areas experiencing frequent ROS events in the ARNC,snowpack changes exerted slight impact on ROS events,which is a temporary phenomenon.Furthermore,elevation imposed lesser impact on ROS events in the ARNC than other factors.In the ARNC,the start time of rainfall and the end time of snowpack gradually advanced from the spring of the current year to the winter of the previous year,while the end time of rainfall and the start time of snowpack gradually delayed from autumn to winter.This may lead to more ROS events in winter in the future.These results could provide a sound basis for managing water resources and mitigating related disasters caused by ROS events in the ARN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in-on-snow events SNOWPACK SNOWMELT climate change 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下载PDF
Analysis on the Correlated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Spring Precipitation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and Glob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被引量:1
2
作者 MENG Kui WANG Cheng-hai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1年第6期37-40,共4页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study the correlated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spring precipitation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and glob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Method] Based on GPCP global monthly preci...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study the correlated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spring precipitation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and glob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Method] Based on GPCP global monthly precipitation data and NOAA ERSST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data during 1979-2008, the precipit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in 30 years and its correlate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glob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correlation and composite analysis methods. [Result] Spring rainfall presented the fluctuation increasing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during 1979-2008.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of Indian Ocean in 15° S-22° N, 45°-105° E had the continuous influence on spring precipitation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It could be as a stable factor for forecasting spring precipitation in the arid region zone of Northwest China. When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was higher in Indian Ocean, Bay of Bengal and Arabian Sea, maybe spring precipitation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was more. If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 equatorial Eastern Pacific Ocean in prior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was higher, it was favorable for spring precipitation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in the next year.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field in Arabian Sea, Central Indian Ocean and Western Pacific Ocean was the key factor which affected spring precipitation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provided the theory basis for the prediction and forecast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arid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PRECIPITATIO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CORRELATION China
下载PDF
Hydrological and water cycle processes of inland river basins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13
3
作者 CHEN Yaning LI Baofu +2 位作者 FAN Yuting SUN Congjian FANG Gonghuan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9年第2期161-179,共19页
The increasing shortage in water resources is a key factor affecting sustainabl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ARNC). Water shortages also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the region's oa... The increasing shortage in water resources is a key factor affecting sustainabl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ARNC). Water shortages also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the region's oasis ecosyste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hydrological processes and water cycle of inland river basins in the ARNC, focusing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spatial-temporal features of water resources(including air water vapor resources, runoff, and glacial meltwater) and their driving for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eamflow composition in the inland river basin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baseflow in the inland rivers; and anticipated future changes in hydrological processes and water resourc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1) although the runoff in most inland rivers in the ARNC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 both the glaciated area and glacial ice reserves have been reduced in the mountains;(2) snow melt and glacier melt are extremely important 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the ARNC, especially in the Kunlun and Tianshan mountains;(3) baseflow in the inland rivers of the ARNC is the result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with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being the reduction in forest area and the over-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groundwater in the river basins; and(4) the contradictions among water resources, ecology and economy will further increase in the future.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might also help strengthen the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study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resources climate change RIVER runoff BASEFLOW streamflow composition INLAND RIVER basin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下载PDF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Extreme Climate Events in Arid Northwest China
4
作者 Xiangling Tang Xin Lv +1 位作者 Feng Xue Ying 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3年第1期36-42,共7页
Extreme climate events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ecological systems and social economic systems. The global climate is becoming warmer and warmer, so extreme climate events will probably increase in both frequenc... Extreme climate events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ecological systems and social economic systems. The global climate is becoming warmer and warmer, so extreme climate events will probably increase in both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and the Northwest arid region of China is situated in the middle latitudes, all of which combine to make this area be come the most sensitive region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For this reason, based on home and broad literature of research in extreme climate event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ose scientific problems which are waiting for resolved and we should strength work that those need research in future from extreme climatic events concept, their change regular, the discussion of theory reasons, and review from mode and simulate, as well as sum up some research results related ex treme climatic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IC Change EXTREME CLIMATIC Events arid northwest region
下载PDF
2005-2020年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站月潜在蒸散量数据集
5
作者 苏文 张心昱 +11 位作者 李锦 初玉 高新莲 郭小伟 姜峻 李国振 连杰 林丽莎 汪树超 杨淇越 张志山 朱元骏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21-35,共15页
潜在蒸散表征大气蒸发能力,是衡量区域蒸发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气候干旱程度变化、水资源供需平衡、植被耗水量等的关键参数。在收集中亚生态系统监测网络12个生态站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11个位于西北干旱区生态站的气象观... 潜在蒸散表征大气蒸发能力,是衡量区域蒸发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气候干旱程度变化、水资源供需平衡、植被耗水量等的关键参数。在收集中亚生态系统监测网络12个生态站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11个位于西北干旱区生态站的气象观测数据基础上,经过数据质量控制与插补,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量,生成了2005-2020年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站月潜在蒸散量数据集。本数据集时间序列较长、覆盖多种生态系统类型,可作为亚洲中部干旱问题研究的基础数据、模型输入数据、模拟结果验证数据等,也可为该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量 中亚 西北干旱区 生态站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藓类结皮覆盖下土壤多功能性特征及影响因子
6
作者 雷菲亚 李小双 +7 位作者 陶冶 尹本丰 荣晓莹 张静 陆永兴 郭星 周晓兵 张元明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2-820,共9页
生物土壤结皮是由干旱区重要的活性地被物组成,可显著影响地表土壤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改善表层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从而影响土壤多功能性(Soil Multifunctionality,SMF)。藓类结皮是生物土壤结皮的重要类型之一,本研究旨... 生物土壤结皮是由干旱区重要的活性地被物组成,可显著影响地表土壤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改善表层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从而影响土壤多功能性(Soil Multifunctionality,SMF)。藓类结皮是生物土壤结皮的重要类型之一,本研究旨在探究西北干旱区荒漠藓类结皮覆盖下土壤与裸沙的SMF差异性,探究两者SMF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通过分析土壤的8个干旱区关键生态系统功能指标,运用平均值法和因子分析法计算SMF,运用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SEM)等探究SMF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藓类结皮覆盖下土壤的单一和多功能性显著高于裸沙。(2)裸沙和藓类结皮覆盖下SMF变化的驱动要素具有差异性,裸沙SMF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干旱(Aridity)和土壤含水量(SWC),而藓类结皮覆盖下SMF驱动要素为土壤砂粒含量。(3)年均温(MAT)对裸沙和藓结皮覆盖土壤SMF的变化均呈现最大的间接效应。因此,藓类结皮发育显著增加了荒漠土壤SMF,同时也调节SMF的相关驱动因素。以上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荒漠裸沙和结皮覆盖下SMF的差异性及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多功能性 西北干旱区 藓类结皮 驱动因素 结构方程模型
下载PDF
不同生态区覆盖方式对玉米氮转运、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7
作者 梁昊枫 党科 +4 位作者 范子晗 李哲 常乐乐 李红兵 张岁岐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6-187,共12页
[目的]明确覆盖方式对西北不同生态区玉米氮转运、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效果,为缓解旱作区作物生产同水资源短缺之间尖锐矛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2年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和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进行田间试... [目的]明确覆盖方式对西北不同生态区玉米氮转运、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效果,为缓解旱作区作物生产同水资源短缺之间尖锐矛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2年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和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进行田间试验,设置干旱偏旱区(YZ)、半干旱区(DX)和半干旱偏湿润区(CW)3个不同降水条件生态区,分析地膜覆盖(FM)和秸秆覆盖(SM)对于玉米不同器官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分配、转运、水氮利用效率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1)覆盖措施显著影响土壤环境,提高各生态区0—100 cm土壤含水率和表层土壤无机氮含量,FM提高了全生育期土壤表层温度,SM在生育后期具有保温作用。(2)各生态区吐丝期和成熟期农艺性状和干物质累积量总体表现为CW>YZ>DX,与CK相比覆盖处理提高了玉米吐丝期株高、茎粗和成熟期株高、茎粗、节数、穗位高及干物质累积量,尤其是FM处理。(3)CW的覆盖处理玉米籽粒和植株氮素积累总量在3个生态区中最高,覆盖促进茎叶氮素向籽粒运转,进而提高氮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但DX的FM氮收获指数和YZ的FM水分利用效率较CK增加幅度最高,分别达6.91%和70.58%。(4)玉米籽粒产量在各生态区表现为CW>YZ>DX,覆盖处理对各生态区均有明显增产作用,增产效果FM>SM。其中DX和YZ的FM增产幅度高于CW,达52.33%和52.55%,但CW的SM增加幅度最高,达16.76%。[结论]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通过改善土壤温度、水分和表层无机氮含量进而提高玉米水氮利用效率和产量,其中地膜覆盖效果最佳。而半干旱偏旱区地膜覆盖对产量的响应最显著,半干旱偏湿润区秸秆覆盖的响应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旱区 玉米 覆盖措施 产量 水氮利用效率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荒漠植物叶片和细根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壹铭 单立山 +4 位作者 马静 王红永 解婷婷 杨洁 马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648-3659,共12页
植物的叶片和细根是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最重要的营养器官,其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反映了植物的养分限制状况及叶片与细根间的协同作用,开展叶片与细根化学计量关系的研究,对认识植物养分利用策略及元素间平衡关系有重要... 植物的叶片和细根是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最重要的营养器官,其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反映了植物的养分限制状况及叶片与细根间的协同作用,开展叶片与细根化学计量关系的研究,对认识植物养分利用策略及元素间平衡关系有重要意义。对西北干旱区21种荒漠植物叶片与细根C、N、P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在不同生活型及不同器官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西北干旱区荒漠植物叶片与细根C含量相对稳定,叶N、P含量高于细根,说明在干旱生境中,植物对养分的分配侧重于地上部分,以完成其正常的生命活动;叶片与细根的N∶P无显著差异,有明显的保守性,表明植物地上与地下部分养分吸收策略与分配规律具有一致性;2)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和细根的C、N、P含量及C∶N、C∶P存在显著差异,灌木与禾草具有较高的C∶N和C∶P,杂类草具有较高的N、P含量,说明灌木与禾草倾向于保守型养分适应策略,杂类草倾向于快速生长的资源竞争策略;3)21种荒漠植物叶片与细根N、P含量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西北干旱区荒漠植物体内N、P元素间存在相互作用;4)植物叶片与细根间C、N、P含量及C∶N、C∶P存在等速生长关系,表明植物光合产物和养分在地上与地下部分间的分配具有平行的比例关系,但这种关系受生活型影响。上述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不同生活型植物在恶劣生境中存在不同的养分适应策略,且地上与地下部分的养分利用策略及分配规律存在协同作用,这为进一步认识西北干旱区荒漠植物的养分利用策略提供了试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叶片 细根 生活型 西北干旱区 荒漠植物
下载PDF
辽宁省半干旱区乡土草生态修复能力综合评价
9
作者 李佳欢 吴昊 +3 位作者 刘英 杨季云 任百慧 白龙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45-2253,共9页
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现有研究尚未筛选出适合区域生态修复应用的草种,亟待建立科学的评价技术体系。本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辽西北乡土草生态修复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并对15种优势乡土草种进行生态修复能力的... 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现有研究尚未筛选出适合区域生态修复应用的草种,亟待建立科学的评价技术体系。本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辽西北乡土草生态修复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并对15种优势乡土草种进行生态修复能力的评价。根据专家打分结果,选择环境适应性、水土保持能力和繁殖能力作为3个一级指标,选择抗旱性、抗寒性、广布性、耐盐性、根系生物量等14个指标作为二级指标。一级指标中,环境适应性权重最高,为0.4881,水土保持能力次之,繁殖能力最低;二级指标中,抗寒性、抗旱性、生长速度、分蘖/分枝数等的权重较高。基于待评乡土草各指标的表现,带入评价模型,筛选出铁杆蒿(Artemisia stechmanniana)、野古草(Arundinella hirta)、黄背草(Themeda triandra)、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和羽茅(Achnatherum sibiricum)为较好的生态修复用草,为辽西北地区的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的草种选择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北 乡土草 生态修复 层次分析法 综合评价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城市水资源绿色效率及节水减排研究
10
作者 张文阁 雍会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8-73,共6页
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度2011—2020年西北干旱区34个地级市的水资源绿色效率,利用自然断点法探究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西北干旱区各地级市的节水减排潜力。结果表明:2011—2020年西北干旱... 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度2011—2020年西北干旱区34个地级市的水资源绿色效率,利用自然断点法探究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西北干旱区各地级市的节水减排潜力。结果表明:2011—2020年西北干旱区34个地级市有88.2%的市水资源绿色效率未达到生产前沿面;水资源绿色效率总体呈现出南部、中部、北部逐渐递增的空间分布态势;城市之间的节水减排潜力差异显著,区域之间呈现“中部>南部>北部”的发展格局;从节水减排技术、产业结构、水资源管理等角度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推动西北干旱区各城市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绿色效率 SBM模型 节水减排潜力 西北干旱区
下载PDF
1981—2019年西北干旱区暖湿化分析
11
作者 李亚楠 杨建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9期176-181,191,共7页
[目的]探究我国西北干旱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暖湿气候变化情况。[方法]利用国家气象数据中心发布的1981—2019年0.5°×0.5°气温和降水量月值格点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Mann-Kendall检验、累积距平法,对近39年来该地区气... [目的]探究我国西北干旱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暖湿气候变化情况。[方法]利用国家气象数据中心发布的1981—2019年0.5°×0.5°气温和降水量月值格点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Mann-Kendall检验、累积距平法,对近39年来该地区气温和降水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近39年来西北干旱区平均气温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气温倾向率为0.377℃/10 a(P<0.01),天山亚区增温趋势最大;各季节平均气温均呈显著增高趋势,春季增温趋势最大,冬季增温趋势最小,气温倾向率仅为0.121℃/10 a(P>0.05);年平均气温在1997年发生增温突变,进入21世纪增温趋势减缓。西北干旱区年降水量整体呈增加趋势,降水量倾向率为9.509 mm/10a(P<0.01),天山亚区增湿趋势最大,降水量倾向率为25.673 mm/10 a(P<0.01);四季均呈降水量增加趋势,夏季增加趋势最大,冬季降水量增加趋势相对较小;年降水量在2001年发生突变,降水量增加趋势明显。[结论]西北干旱区整体处于暖湿阶段,尤其天山亚区暖湿化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量 时空变化 西北干旱区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对灌溉春玉米生产的影响
12
作者 褚超 雷俊 +5 位作者 阳仁贵 齐月 李强 杨庆怡 姚玉璧 施磊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24年第7期745-755,共11页
基于河西走廊中部1984-2022年灌溉春玉米定位观测试验,结合同期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相关分析和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灌溉春玉米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玉米全生育期平均气温以0.76℃·10a^(-1)... 基于河西走廊中部1984-2022年灌溉春玉米定位观测试验,结合同期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相关分析和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灌溉春玉米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玉米全生育期平均气温以0.76℃·10a^(-1)的速率呈极显著上升趋势(P<0.01)。≥10℃活动积温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每10a增加135.80℃·d。全生育期降水量增加趋势不显著,但乳熟-成熟期以4.50mm·10a^(-1)的速率显著增加(P<0.05)。1984-2004年日照时数以126.88h·10a^(-1)的速率显著增多,近19a以109.38h·10a^(-1)的速率显著减少。1984-2004年春玉米生长期长度以9.86d·10a^(-1)的速率显著延长,近19a以7.39d·10a^(-1)的速率显著缩短。播种-出苗期和七叶-拔节期长度与气温呈显著负相关;播种-出苗期、三叶-七叶期和吐丝-乳熟期长度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各生育期长度均与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研究期内春玉米产量呈波动变化,气候产量与全生育期内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对当前灌溉方式下的春玉米生产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灌溉春玉米 生育期 产量 西北干旱区
下载PDF
中国西北旱区砂田表层土壤养分效应对连作响应的整合分析
13
作者 贾振江 吴洋洋 +3 位作者 李王成 姚晓翠 马东祥 陈继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597-6608,共12页
为明确砂田表层土壤养分对连作的响应规律,深入揭示砂田性能逐年退化机理,文章基于国内外已发表的16篇相关文献的586组有效数据,借助Meta-analysis方法进行整合定量研究,定量分析覆砂1—3年农田与其他连作年限砂田(4—6年、7—9年、10... 为明确砂田表层土壤养分对连作的响应规律,深入揭示砂田性能逐年退化机理,文章基于国内外已发表的16篇相关文献的586组有效数据,借助Meta-analysis方法进行整合定量研究,定量分析覆砂1—3年农田与其他连作年限砂田(4—6年、7—9年、10—12年、13—15年、16—20年)在表层土壤水分状况(SWC)、养分特性(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全盐TSS)和酸碱环境(pH)方面的差异效应,系统阐释砂田表层土壤养分特性逐年变异的发生路径及驱动因素,进而综合评估其肥力水平。结果表明:伴随种植年限的增加,砂田表层土壤水分储量和养分强度整体呈现下降态势(P<0.05),4—20年的土壤SWC、SOM、TN、TP、TK、AN、AP、AK含量分别较1—3年减少39.06%、14.21%、14.96%、10.06%、8.20%、15.87%、37.01%、18.60%(P<0.05)。表层土壤SOM、TN、TP、TK、AN、AP、AK主要于10—12年开始大幅流失(P<0.05),而4—6年土壤SOM、TP、TK、AK含量的相对变化则不显著(P>0.05)。砂田在耕作12年内具有显著压盐效果,12年以后的表层土壤TSS含量则开始呈现逐年增加的发展趋向(P<0.05),其土壤pH整体增加1.29%(P<0.05)。连作年限是砂田表层土壤TN、TP和AK变异的关键因子;SWC则为土壤SOM、AP和TSS演化的主导要素。总体而言,砂田在连作10年左右即可出现明显的养分亏缺状态。因此,亟需提出科学合理的农田管理措施,以有效提升退化砂田的土壤肥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田 连作 表层土壤 养分退化 中国西北旱区 整合分析
下载PDF
不同浮动覆盖条件下水面蒸发消减效果及节水效益研究
14
作者 王永平 周志轩 +1 位作者 鲍子云 蒋佳莉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30,40,共9页
为探究不同浮动覆盖条件下水面蒸发消减效果及节水效益,以PE瓶、HDPE球、塑膜板为供试材料,设置3种不同水面覆盖率,在宁夏中部干旱带开展连续2个年度非冰期大型蒸发池试验,对比分析不同覆盖材料和覆盖率的蒸发消率、水面温度、水质变化... 为探究不同浮动覆盖条件下水面蒸发消减效果及节水效益,以PE瓶、HDPE球、塑膜板为供试材料,设置3种不同水面覆盖率,在宁夏中部干旱带开展连续2个年度非冰期大型蒸发池试验,对比分析不同覆盖材料和覆盖率的蒸发消率、水面温度、水质变化、节水成本及效益。结果表明:覆盖材料的蒸发消减率4-6月呈趋于升高,7-10月趋于降低;同等条件下HDPE球3种覆盖率的非冰期蒸发消减率分别为42.14%、56.56%、70.15%,明显高于PE瓶和塑膜板;随着材料覆盖率增加,水体升温较为明显,且塑膜板对水温影响最大,HDPE球次之,PE瓶最小;覆盖水体中未发现毒害物质,水质稳定趋好;相同覆盖率下,HDPE球节水成本最低,塑膜板最高,相同覆盖材料下,50%覆盖率的最低,75%覆盖率的最高;3种材料消减水面蒸发直接效益均为负值,但考虑间接效益的情况下,采用HDPE球覆盖1万m^(2)的水面,寿命期50%、75%、90%覆盖率可分别实现25.94万元、27.41万元、36.60万元的正收益。综合节水效果、节水成本和效益,HDPE球是可供干旱地区选用的消减水面蒸发节水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动覆盖 不同覆盖条件 蒸发消减 节水效果 水温水质 成本及效益 西北干旱区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荒漠戈壁两次极端沙尘事件的对比研究
15
作者 董元柱 王天河 +3 位作者 谭睿琦 王思晨 焦英姿 唐靖宜 《干旱气象》 2024年第2期197-208,共12页
为深入理解极端沙尘暴事件的演变过程和驱动因子,结合多源卫星遥感及再分析数据,挑选2007年3月31日(“3·31”事件)和2021年3月14日(“3·14”事件)爆发于西北干旱区荒漠戈壁的两次沙尘暴事件,对比分析了其时空演变、高低空环... 为深入理解极端沙尘暴事件的演变过程和驱动因子,结合多源卫星遥感及再分析数据,挑选2007年3月31日(“3·31”事件)和2021年3月14日(“3·14”事件)爆发于西北干旱区荒漠戈壁的两次沙尘暴事件,对比分析了其时空演变、高低空环流配置、近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结果表明:(1)两次极端事件分别爆发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及戈壁荒漠,均受高低层天气系统影响。其中,“3·31”事件受地面冷锋和高空脊控制,脊前西北冷空气与地面冷锋引起的垂直运动配合,将沙尘往下游输送;而“3·14”事件则受蒙古气旋和高空槽影响,气旋后的偏北风和气旋引发的垂直运动将沙尘卷起至高层大气,并通过槽后西北风将其往下游输送;(2)两次极端沙尘事件均有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区别在于“3·31”事件主要受高压脊、均压场和周边地形影响,大气层结稳定,沙尘不易沉降和输送,而“3·14”事件则因中国北部持续性高压导致的偏南风和偏东风阻止了沙尘向下游扩散;(3)两次极端沙尘事件爆发前,塔克拉玛干和戈壁荒漠均出现了高温、降水减少及土壤水分枯竭现象,即强风和干燥土壤。为极端沙尘事件的爆发创造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和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荒漠戈壁 极端沙尘事件 天气系统配置 近地面气象要素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梅焕 王钰尧 +2 位作者 王涛 李奇虎 李扬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3-403,共11页
我国西北干旱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区域。为探究气候变化引起的该区域极端气候事件,本文基于91个气象站点1960—2018年逐日降水数据,选用11个极端降水指数,通过趋势分析、M-K检验和交叉小波变换,探究了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时空... 我国西北干旱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区域。为探究气候变化引起的该区域极端气候事件,本文基于91个气象站点1960—2018年逐日降水数据,选用11个极端降水指数,通过趋势分析、M-K检验和交叉小波变换,探究了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指数除持续干燥指数(CDD)表现为下降趋势外,其它10个指数均表现为上升趋势。极端降水事件发生强度、持续时间和发生频率均表现出增加趋势。除持续干燥指数外,极端降水指数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西北干旱区降水增加主要由极端降水增加所致。极端降水增加区域主要位于西北干旱区西北侧,即额尔齐斯-乌伦古河流域、伊犁河流域和天山北坡。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增加与太阳黑子周期变化关系密切,其次为东亚夏季风和ENSO。研究结论认为应加强我国西北干旱区灾害监测及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科学认识极端降水与大尺度气候因素关系,降低极端降水导致的气象灾害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降水指数 时空变化 交叉小波变换 西北干旱区
下载PDF
西北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体系的生态农业内涵与路径 被引量:5
17
作者 陶汪海 邓铭江 +3 位作者 王全九 苏李君 马昌坤 宁松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221-232,共12页
西北旱区自然条件恶劣,水土资源不匹配,农业发展受到诸多障碍。为探索一条突破环境制约,且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该文系统分析了国内外农业发展沿革与趋势,明晰了西北旱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构建了针对西北旱区的... 西北旱区自然条件恶劣,水土资源不匹配,农业发展受到诸多障碍。为探索一条突破环境制约,且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该文系统分析了国内外农业发展沿革与趋势,明晰了西北旱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构建了针对西北旱区的生态农业发展理论框架,提出了西北旱区多业态生态农业结构与提质增效途径。研究发现,生态农业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与生态工程原理,形成产供销全链条绿色循环且生态功能持续提升的一种农业体系。生态农业应具备农业资源集约化、生产过程生态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管理智能化、农业功能多元化五大基本特征。该文构建了以高效益、高效率、高品质、高素质为目标的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提出了集优质棉业、精品果业、优质粮草、生态养殖、特色小镇、地理产品为一体的西北旱区多业态生态农业结构,阐明了以节水控盐协同模式、生境智能管控模式、“园机”一体化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三产”一体化模式为核心的西北旱区生态农业提质增效技术体系,明确了以农业高效用水和生态功能提升为核心的关键途径。同时实践经验显示,绿色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发展理念对促进区域经济水平与生态环境建设效果显著,如陕西眉县绿色林果业品牌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产品名单、综合产值达58.5亿元,甘肃广河县和宁夏青铜峡市畜禽粪污资源化率超90%,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七十七团通过秸秆资源化技术单产增加8%、土壤有机质达21.2%,内蒙古科尔沁旗通过优质牧草种植、良种培育的生态畜牧业实现了规模生产与草场保护的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农业 理论体系 西北旱区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砂土混合覆盖下的土壤水分蒸发特性及其因子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贾振江 刘学智 +4 位作者 徐天渊 李王成 刘巧玲 陈继虹 马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7-236,共10页
为明确不同砂土混合物覆盖对土壤蒸发过程的影响,基于土壤蒸发分阶段理论及微型蒸渗仪田间试验,深入探析了6种砂土混合覆盖模式(1.0,0.8,0.6,0.4,0.2,0,分别为M1~M6)下的土壤蒸发动态变化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土壤蒸发分阶段理论能... 为明确不同砂土混合物覆盖对土壤蒸发过程的影响,基于土壤蒸发分阶段理论及微型蒸渗仪田间试验,深入探析了6种砂土混合覆盖模式(1.0,0.8,0.6,0.4,0.2,0,分别为M1~M6)下的土壤蒸发动态变化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土壤蒸发分阶段理论能够真实刻画砂土混合覆盖下的土壤水分蒸发状况,其累计蒸发量可用砂土混合比与蒸发时间进行定量表征。当砂土混合比≥0.8时,土壤蒸发过程仅存在2个明显阶段,抑蒸效果显著;当砂土混合比<0.5时,M3~M6处理的土壤蒸发稳定高峰期明显,且集中于前2.53~2.66天,水分主要散失历时则分别较M1增加6.49,6.49,6.49,7.09天;而当砂土混合比介于0.5~0.8时,覆盖层易诱发且能够更早地形成结构致密的覆盖干层,整体保墒效果反而凸显。受土壤蒸发阶段特性及覆盖模式的影响,蒸发第1阶段主要受下垫面净辐射通量供应的限制;而在蒸发第2,3阶段,砂层结构的作用凸显,土壤水力特性调控效应逐渐占优。总之,砂层结构恶化将加快土壤失水过程,增加农田水分的无效损失,当砂土混合比<0.5时,其抑蒸保墒功效将逐渐丧失,这对西北旱区砂田退化机理的揭示及压砂地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土混合覆盖 微型蒸渗仪 蒸发模拟 影响因子 西北旱区
下载PDF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NDVI季节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9
作者 吴万民 刘涛 陈鑫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69-1981,共13页
研究植被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不仅能够揭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特征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响应机制,同时对区域的植被恢复以及生态可持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MODIS遥感卫星数据,借助变异系数、趋势分析、相关分析与Hurst指数探究了2000—... 研究植被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不仅能够揭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特征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响应机制,同时对区域的植被恢复以及生态可持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MODIS遥感卫星数据,借助变异系数、趋势分析、相关分析与Hurst指数探究了2000—2020年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植被覆盖逐季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未来趋势。结果表明:(1)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VegetationIndex,NDVI)空间变异程度在冬季偏高,且高波动主要分布在新疆与内蒙古大兴安岭的草地与未利用地区域。(2)NDVI随季节波动较大,在林地与耕地最为明显。(3)NDVI主要为改善趋势,其中,春季改善面积最大(84.63%),冬季最小(72.52%),且林地改善最为显著。(4)各季度NDVI均受地表温度与降水量影响(Significance=0.05),且夏季地表温度与冬季降水量逐年递增对植被生长具有抑制作用。(5)未来NDVI主要呈改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退化区域零星分布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地区。本研究旨在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生态修复与治理,以及局部气候暖湿化的应对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植被变化趋势 影响因素 MODIS 未来预测 干旱半干旱区 西北
下载PDF
西北旱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发展模式探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邓铭江 王全九 +2 位作者 陶汪海 王子天 曹晶晶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9-72,共14页
西北旱区是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储备基地,受水资源短缺、土地质量偏低等问题制约,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难度较大,亟需探索集约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本文系统分析了西北旱区农业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构建了西北旱区现代农业提质增... 西北旱区是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储备基地,受水资源短缺、土地质量偏低等问题制约,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难度较大,亟需探索集约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本文系统分析了西北旱区农业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构建了西北旱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理论框架。针对草原牧业区、农牧交错区、雨养农业区、灌溉农业区等区域的农业发展特征与功能定位,在优化配置农业自然资源、科技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等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与种植模式优化、农业生产精准管控技术创新、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等核心技术或方法,形成了具有区域鲜明特色的4类模式,即饲草–绿肥作物生产为主的牧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饲草–粮食–经济作物生产并重的农牧交错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粮食–林果生产为主的雨养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和粮食–经济作物–林果生产为主的灌溉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以此实现农业生产功能、生态功能、教研功能、休闲功能的拓展延伸。为推动西北旱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需优化农业功能分区,科学规划农业发展格局;健全生态农业补偿机制,创建绿色核算制度;促进产业融合,树立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理念;构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绿色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体系;培育农业农村人才,完善人才政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旱区 现代生态农业 水土资源 提质增效 理论框架 发展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