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RANITES AND ITS STRUCTURAL GENETIC ENVIRONMENT IN THE NANDAN-HECHI METALLOGENETIC BELT, NORTHWEST GUANGXI 被引量:1
1
作者 CAI Minghai LIANG Ting WU Decheng HUANG Huimin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2004年第2期128-141,共14页
The Nandan-Hechi metallogenetic bel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in-polymetallic producing district in China, and is the location of the Dachang super-large tin deposit. Based on the detailed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isotop... The Nandan-Hechi metallogenetic bel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in-polymetallic producing district in China, and is the location of the Dachang super-large tin deposit. Based on the detailed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isotopic data, the stages of magmatic activity in the Nandan-Hechi metallogenetic belt have been lined out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study about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granites, and by using ω(Al2O3)-ω(SiO2), ω(TFeO)/[ω(TFeO)+ω(MgO)]-ω(SiO2), AFM, ACF and Rb-Yb+Ta, Rb-Y+Nb, Ta-Yb, Nb-Y discrimination diagrams in combination with regional geological setting analysis, the authors carried out analyses about the structural environment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granites, and discussed the structural environment and dynamic setting for the large scale mineralization in this area. Our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granites in Nandan-Hechi metallogenetic belt belong to the POG type, while the later stage alaskite belongs to the RRG+CEUG type. The granites were formed at the stage of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from postorogenic phase to intraplate setting. But the major structural environment is characterized by steady regional extension. The formation age for the granites coincides with the time for this transformation, and this translation environment is favored for large-scale metallogen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nite geochemistry structural ENVIRONMENT Nandan-Hechi METALLOGENETIC BELT northwest guangxi
下载PDF
桂西北某卡林型金矿区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
2
作者 何娜 林达红 +2 位作者 张静 唐茜 董丽娟 《矿产与地质》 2024年第2期344-351,共8页
为摸清桂北某卡林型金矿区地下水环境重金属污染特征,分别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对矿区的地下水进行取样监测,并采用标准指数法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中的地下水受到重金属污染,主要的重金属污染因子为砷、铅、锑,污染程度从... 为摸清桂北某卡林型金矿区地下水环境重金属污染特征,分别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对矿区的地下水进行取样监测,并采用标准指数法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中的地下水受到重金属污染,主要的重金属污染因子为砷、铅、锑,污染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砷、铅、锑;地下水的pH值、铜、锌、镉、铬(六价)、汞的含量均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Ⅲ类标准的要求;污染范围主要在矿区内,没有对外环境地下水造成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卡林金矿 地下水 标准指数法 桂西北
下载PDF
桂西北不同林龄秃杉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 被引量:2
3
作者 何斌 韦秀媚 +3 位作者 冯建强 杨家强 黄承标 张日施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7-82,89,共7页
2018年3月份,在广西南丹县山口林场9、17、25、37年生秃杉(Taiwania flousiana)人工林中,分别选择邻近分布、立地条件基本一致地段,各设置3块20 m×20 m的样地;在每块标准地内按S形随机设置5个代表性采样点,按照土层深度(h)0<h≤... 2018年3月份,在广西南丹县山口林场9、17、25、37年生秃杉(Taiwania flousiana)人工林中,分别选择邻近分布、立地条件基本一致地段,各设置3块20 m×20 m的样地;在每块标准地内按S形随机设置5个代表性采样点,按照土层深度(h)0<h≤20 cm、20 cm<h≤40 cm分层采集土壤样品,将相同样地同一土层样品混合,晾干并粉碎过筛后,测定土壤化学性质(土壤的pH、有机质质量分数、全氮质量分数、全磷质量分数、全钾质量分数、水解氮质量分数、有效磷质量分数、速效钾质量分数);用100 cm^(3)环刀采集原状土壤,测定土壤物理性质(土壤的含水量、密度、孔隙度、持水量);依据试验测定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不同林龄秃杉人工林各土层土壤理化学性质的差异及林龄对秃杉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林龄,土壤密度为0.852~1.011 g·cm^(-3)、总孔隙度为53.69%~78.48%、最大持水量为53.11%~78.48%,同层土壤总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均随林龄增加而增加,土壤密度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②同层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全氮质量分数、全磷质量分数、水解氮质量分数,均随林龄增加逐渐升高,土壤速效磷质量分数、速效钾质量分数总体也随林龄增加呈增加趋势,土壤pH则随林龄增加逐渐下降。③相关性分析显示,秃杉人工林土壤密度,与总孔隙度、最大持水量、主要养分指标均呈现极显著负相关;有机质质量分数,与土壤氮素、磷素、钾素(除全钾)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④综合试验研究结果,秃杉人工林的生长过程,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状况,提高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主要养分质量分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秃杉人工林 林龄 土壤理化性质 桂西北
下载PDF
桂西北喀斯特区石灰土与红壤坡地幼龄橘园降雨侵蚀特征
4
作者 郑金德 潘焰菲 +3 位作者 徐勤学 方荣杰 张帅普 付智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17,共7页
为探究桂西北喀斯特区石灰土与红壤坡地幼龄橘园的降雨侵蚀特征,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3种降雨强度(30,60,90 mm/h)下,石灰土与红壤坡地幼龄橘园的产流产沙特征。结果表明:(1)降雨强度为30,60 mm/h时,红壤橘园的产流总量分别为... 为探究桂西北喀斯特区石灰土与红壤坡地幼龄橘园的降雨侵蚀特征,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3种降雨强度(30,60,90 mm/h)下,石灰土与红壤坡地幼龄橘园的产流产沙特征。结果表明:(1)降雨强度为30,60 mm/h时,红壤橘园的产流总量分别为石灰土橘园的2.46,1.83倍,且红壤橘园主要以地表产流为主,石灰土橘园主要以壤中流产流为主;当降雨强度为90 mm/h时,二者产流总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以地表产流为主。(2)石灰土橘园与红壤橘园地表径流强度随降雨强度增大而增大;但随着降雨强度增大,石灰土橘园的壤中流径流强度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红壤橘园壤中流径流强度却在减小。(3)降雨强度为60 mm/h时,红壤橘园产沙总量为石灰土橘园的3.74倍,当降雨强度为90 mm/h时,石灰土橘园产沙总量为红壤橘园的2.86倍;在降雨过程中,石灰土橘园产沙量随着降雨历时增大上下波动较为剧烈,红壤橘园产沙量随降雨历时增大波动幅度较小。(4)当降雨强度≥60 mm/h时,石灰土橘园与红壤橘园累积产沙量与累积产流量存在显著线性关系,且降雨强度越大线性关系越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地区石灰土与红壤坡地幼龄橘园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土 红壤 橘园 产流产沙 桂西北
下载PDF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龙滩珍珠李矿质元素含量分析与评价
5
作者 韦树燕 韦丽丽 +4 位作者 陈桂鸾 黄一帆 莫东江 陆云 刘洋 《现代科学仪器》 2023年第5期26-30,共5页
用ICP-AES法和ICP-MS法测定桂西北喀斯特地区龙滩珍珠李试样中Ca、Cu、Fe、K、Mg、Mn、Na、Zn、P、Se 10种矿质元素。带国家有证标准物质黄豆GBW10013、菠菜GBW10015、苹果GBW10019同样品一起消解测定,同时做加标回收试验,并以膳食矿物... 用ICP-AES法和ICP-MS法测定桂西北喀斯特地区龙滩珍珠李试样中Ca、Cu、Fe、K、Mg、Mn、Na、Zn、P、Se 10种矿质元素。带国家有证标准物质黄豆GBW10013、菠菜GBW10015、苹果GBW10019同样品一起消解测定,同时做加标回收试验,并以膳食矿物质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为评价标准,初步评估珍珠李果的膳食风险。实验表明,元素检出限在0.004~4.0mg·kg^(-1)之间,加标回收率在90.2%~107%之间,各年龄段人群摄入元素的风险指数范围为0.93%~7.92%,风险远远低于100%。用SPSS21.0软件对各矿质元素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元素之间普遍呈现正显著相关,存在着协同或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西北 喀斯特地区 龙滩珍珠李 矿质元素 风险指数
下载PDF
桂西北传统民居的生态设计特征及其价值研究
6
作者 瞿菊 宫艺兵 《设计艺术研究》 2023年第1期47-51,共5页
生态建筑是现代建筑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而桂西北民居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性。通过对桂西北传统民居的实地走访调研和文献收集,总结当地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结合生态建筑的“4R”原则和建筑完整生命周期低能耗的原则,分析发现桂西北传统... 生态建筑是现代建筑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而桂西北民居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性。通过对桂西北传统民居的实地走访调研和文献收集,总结当地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结合生态建筑的“4R”原则和建筑完整生命周期低能耗的原则,分析发现桂西北传统民居在建筑朝向选择、材料选取、建筑空间的隔热通风处理方式以及人文思想的体现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生态友好性特征。为桂西北地区传统民居的生态性发展提供研究方向,为新乡村建设提供更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西北 传统民居 生态建筑 人文思想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桂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周红江 陈光鑫 +2 位作者 郭旭斌 谭文星 王有基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第6期99-102,共4页
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以桂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了桂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合理开发桂西北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资源,构建多元化学校体育教学体系;... 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以桂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了桂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合理开发桂西北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资源,构建多元化学校体育教学体系;构建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协同工作机制,积极推进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挖掘;保护传统体育文化与乡村振兴同步,全面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共赢的发展策略,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桂西北地区 民族传统体育 文化传承
下载PDF
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区表土孢粉与现代植被关系研究——以环江县蒙峒洼地为例
8
作者 李立学 郝秀东 +4 位作者 欧阳绪红 薛美玲 劳月英 秦琳娟 韦嘉胜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060-2068,共9页
本文以广西环江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为研究区,选取6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37份表土样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①共鉴定孢粉类型68科/属,孢粉组合中针叶类占优势,占比为27.40%~59.12%,其中以松属为主;蕨类次之,占比为15.67%~55.29%,以芒萁属... 本文以广西环江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为研究区,选取6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37份表土样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①共鉴定孢粉类型68科/属,孢粉组合中针叶类占优势,占比为27.40%~59.12%,其中以松属为主;蕨类次之,占比为15.67%~55.29%,以芒萁属、凤尾蕨属及水龙骨科为主;然后为草本(占比为9.31%~41.17%),以禾本科、苋科/藜科、菊科为主;阔叶乔木类含量最低,为0.28%~16.01%,以栗属、栎属、豆科和大戟科为主;表土孢粉组合基本能反映洼地周围植被的总体特征。②草本花粉在水稻田含量最高,达41.17%,主要以水稻型禾本科(≥40μm)为主;次生林、撂荒地及玉米地的蕨类孢子含量较高,分别达55.29%、44.50%和40.50%。③主成分分析可以较好的区分水稻田、玉米地、次生林、桔林、撂荒地,但桑林不能被区分出来,可能与桑属为风媒花粉,以及采样时间、花粉保存条件等有关。④非农用地孢粉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农用地,可能与其植被类型、表层土壤扰动差异等有关。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广西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恢复、第四纪古环境与古植被重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土孢粉组合 桂西北 喀斯特 峰丛洼地 现代植被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桂西北壮族传统民居的当代设计
9
作者 段平艳 《工业设计》 2023年第5期139-141,共3页
乡村传统民居的当代设计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必经之路。针对桂西北壮族传统民居建筑的消失,以及壮族优秀传统民居文化遗失的问题。文章以乡村振兴发展为背景,对桂西北壮族传统民居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提出了桂西北壮族传统民居的当代设... 乡村传统民居的当代设计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必经之路。针对桂西北壮族传统民居建筑的消失,以及壮族优秀传统民居文化遗失的问题。文章以乡村振兴发展为背景,对桂西北壮族传统民居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提出了桂西北壮族传统民居的当代设计目标及设计策略,并进行了设计实践。以期构建具有当代性与地域特色的人居环境,推动桂西北乡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改善桂西北的乡村人居环境品质,进而推进乡村的振兴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桂西北 壮族传统民居 当代设计
下载PDF
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遥感定量评估与分析 被引量:51
10
作者 张明阳 王克林 +4 位作者 陈洪松 章春华 刘会玉 岳跃民 凡非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891-5901,共11页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是人类对自然与生态系统认识成果应用于经济决策的桥梁。西南喀斯特区面临环境恶化和经济社会贫困的双重压力,揭示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变化特征是实现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多...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是人类对自然与生态系统认识成果应用于经济决策的桥梁。西南喀斯特区面临环境恶化和经济社会贫困的双重压力,揭示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变化特征是实现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多年遥感影像及气象和统计资料等,对喀斯特典型区域桂西北1985~1990~2000~2005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定量评估与分析。其分析结果表明:(1)生态服务功能呈先降后升、总体减少趋势,4个年份分别是1096.52亿元、887.89亿元、1033.84亿元和1062.57亿元。大致呈由西向东、由山区向峰丛洼地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值区(西部)是减弱区,低值区(东部)是增强区;(2)营养物循环、调节气体和有机质生产等单项生态服务功能较高,总和分别占各自年份72.69%、64.57%、70.18%和72.10%;涵养水源、土壤保持和娱乐文化相对较低,都远低于100亿元。(3)林地和灌木是优势景观类型,也是生态服务功能的主要贡献景观类型,二者总贡献率在各自年份分别为71.22%、70.10%、73.66%、67.03%;居民用地和石漠化地生态服务功能少,总贡献率分别仅为0.90%、0.63%、0.77%、1.14%;(4)各行政区单位面积的生态服务功能变化幅度比较大,分别由23549.70元/hm2、173.5.10元/hm2、22705.1元/hm2、19062.3元/hm2低至9764.71元/hm2、7689.61元/hm2、9537.01元/hm2、7540.79元/hm2。典型喀斯特区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功能显著增加,非喀斯特区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功能明显减少。研究表明,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移民和退耕还林等石漠化控制措施效果显著,有利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充分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桂西北 生态服务功能 遥感评估 时空变化
下载PDF
桂西北喀斯特峰丛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面产流产沙特征 被引量:94
11
作者 陈洪松 杨静 +2 位作者 傅伟 何菲 王克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121-126,共6页
由于缺乏长期定位观测资料,西南喀斯特山区坡地水土流失规律一直不明确,严重影响了该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成效和进程。该文基于13个大型径流小区(宽20m、投影面积>1000m2)5a(2006-2010年)的定位观测资料,分析了桂... 由于缺乏长期定位观测资料,西南喀斯特山区坡地水土流失规律一直不明确,严重影响了该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成效和进程。该文基于13个大型径流小区(宽20m、投影面积>1000m2)5a(2006-2010年)的定位观测资料,分析了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利用方式坡面降雨产流规律和地表侵蚀产沙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内年降雨量为1300~2000mm,无论平水年还是丰水年,不同利用方式坡面次降雨径流系数<5%,地表产流很少,降雨几乎全部入渗。不同利用方式地表侵蚀产沙模数虽有较大差异,但土壤侵蚀以微度(<30t/(km2a))为主,部分甚至只有0~5t/(km2a)。植被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对坡面降雨产流的影响较小,但人为干扰会增加地表侵蚀产沙量。该文为喀斯特坡地植被恢复重建和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坡地保护 降雨产流 土壤侵蚀 桂西北 喀斯特峰丛洼地
下载PDF
桂西北丹池成矿带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被引量:43
12
作者 蔡明海 梁婷 +1 位作者 吴德成 黄惠民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06-313,共8页
丹池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锡多金属矿业基地和著名的大厂超大型锡矿产出地。本文根据野外地质观察 ,结合同位素测年资料厘定了丹池成矿带内岩浆侵入期次。在研究不同岩石类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 ,运用Al2 O3 —SiO2 、TFeO/(TFeO ... 丹池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锡多金属矿业基地和著名的大厂超大型锡矿产出地。本文根据野外地质观察 ,结合同位素测年资料厘定了丹池成矿带内岩浆侵入期次。在研究不同岩石类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 ,运用Al2 O3 —SiO2 、TFeO/(TFeO +MgO)—SiO2 、AFM、ACF图解以及Rb—Yb +Ta、Rb—Y +Nb、Ta—Yb和Nb—Y判别图 ,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 ,对成矿带内花岗岩成岩构造环境进行了综合判别 ,进而对区内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构造环境和动力学背景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 ,区内燕山晚期花岗岩主体属后造山花岗岩类 (POG型 ) ,最晚期的白岗岩为RRG +CEUG型 ,带内岩浆岩形成于后造山向板内环境的转化阶段 ,主体构造环境则为较稳定的区域拉张 ,岩体侵位时代代表了区内构造环境的转折时期 ,这种区域构造体制的转换是大规模成矿的有利动力学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丹池成矿带 桂西北
下载PDF
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区生态服务价值的环境响应及其空间尺度特征 被引量:25
13
作者 张明阳 王克林 +3 位作者 刘会玉 陈洪松 章春华 岳跃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3947-3955,共9页
对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区生态服务价值的环境响应及其空间尺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生态服务价值随高程、岩石类型、土壤类型分异明显,并具有相应的空间尺度特征。中山和低山等山区的生态服务价值较高,但森林砍伐等人为活动干... 对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区生态服务价值的环境响应及其空间尺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生态服务价值随高程、岩石类型、土壤类型分异明显,并具有相应的空间尺度特征。中山和低山等山区的生态服务价值较高,但森林砍伐等人为活动干扰而使生态系统结构遭受破坏、生态服务功能减弱;峰丛洼地的生态服务价值较低,但在退耕还林等政策人工措施的调控下生态环境有所好转。生态服务价值受岩石类型地质条件影响,典型喀斯特区生态服务价值较低但有增长趋势,非喀斯特区生态服务价值相对较高但有降低趋势。石灰(岩)土和红壤是生态服务价值的主要土壤类型(总贡献率超过60%)。经验模态分解方法(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各分量的方差贡献及趋势量表明,区域生态服务价值主要以准2.7、5.5、11.6 km的空间尺度为主,且存在自西向东降低分布的严峻现实,这主要受地形地貌、地表覆盖状况以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桂西北 生态服务价值 环境响应 空间尺度
下载PDF
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的演替规律与更新策略 被引量:51
14
作者 宋同清 彭晚霞 +2 位作者 曾馥平 王克林 欧阳资文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97-604,共8页
采用全面调查和样方调查方法,以木论自然保护区顶级群落为对照,运用群落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研究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进入环境保护阶段22a后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的演替规律及物种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干扰区的物种多样性丧失... 采用全面调查和样方调查方法,以木论自然保护区顶级群落为对照,运用群落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研究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进入环境保护阶段22a后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的演替规律及物种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干扰区的物种多样性丧失严重,有维管束植物91科206属241种,仅为自然保护区的26.6%,6种植被类型的顺向演替系列为石漠化稀疏草丛→草丛→草灌丛→灌丛→藤刺灌丛→乔灌丛。除石漠化稀疏草丛植被极少外,随着干扰区群落的自然恢复,群落的高度(0.49~15.56m)上升而密度(468.50~0.31株/m^2)下降,总盖度呈高(0.85)→低(0.50)→最高(0.90)→次高(0.80)的变化;群落生物量(7.74—131.42t/hm^2)逐渐积累增大,随高度的升高和草本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百分比的减少而增加;物种数(14—46)、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0.89—4.13)升高,生态优势度在演替的前期(0.28)和后期(0.23)较高,中间较低且保持相对稳定(0.10~0.16),均匀度的变化规律正好相反。和顶级群落相比,干扰区最大的群落高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分别下降了10.82m、42.02t/hm^2和0.29。针对干扰区植被恢复缓慢的现状,分析了喀斯特干扰区形成机理及其对植被的影响,提出了干扰区不同立地类型上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3条植被恢复途径,对大面积处于极度退化下的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的恢复建设和生态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区 自然恢复 群落演替 多样性 更新策略 桂西北喀斯特
下载PDF
盘式入渗仪法测定喀斯特洼地土壤透水性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刘建伟 陈洪松 +1 位作者 张伟 史东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02-206,共5页
研究土壤水入渗有助于了解喀斯特地区表层岩溶带对降水资源的调蓄作用。该文利用盘式负压入渗仪(盘径d=20 cm,负压h0=-20 mm)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洼地典型剖面各层次土壤透水性。结果表明:各层土壤透水性能差异较大,具有随土层深度增加... 研究土壤水入渗有助于了解喀斯特地区表层岩溶带对降水资源的调蓄作用。该文利用盘式负压入渗仪(盘径d=20 cm,负压h0=-20 mm)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洼地典型剖面各层次土壤透水性。结果表明:各层土壤透水性能差异较大,具有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但菜地50-80 cm层大于20-50 cm层;菜地剖面0-10 cm层土壤近似饱和导水率(1.85×10-3cm/s)是20-50 cm层的5.2倍,玉米地剖面0-16 cm层土壤近似饱和导水率(2.21×10-3cm/s)是55-70 cm层的3.1倍;土壤比重、初始含水率同土壤入渗性能关系密切,与近似饱和导水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76*和-0.8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式入渗仪 喀斯特 洼地 土壤剖面 渗透 桂西北
下载PDF
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自然恢复与土壤养分变化 被引量:41
16
作者 吴海勇 彭晚霞 +4 位作者 宋同清 曾馥平 黎星辉 宋希娟 欧阳资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3-147,共5页
为促进桂西北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采用全面调查和样方调查方法,以自然保护区的顶级群落为对照,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自然恢复22a后植被的演替规律与土壤养分变化。结果表明,干扰区物种丧失严重,种类仅有自然保护区... 为促进桂西北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采用全面调查和样方调查方法,以自然保护区的顶级群落为对照,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自然恢复22a后植被的演替规律与土壤养分变化。结果表明,干扰区物种丧失严重,种类仅有自然保护区的26.6%,随着群落由草丛→草灌丛→灌丛→藤刺灌丛→乔灌丛→顶级群落的顺向演替和发展,群落的高度、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土壤有机质、养分、阳离子交换量和硅、铁、铝、钛等矿质全量逐步增加,钙、镁全量显著减少,pH值降低,土壤质量随着植被的恢复呈波折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区 植被自然恢复 土壤养分 桂西北喀斯特
下载PDF
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桂西北土地变化特征 被引量:18
17
作者 张明阳 王克林 +1 位作者 刘会玉 陈洪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105-3116,共12页
土地变化(LC)是当前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土地变化是国际LC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以典型喀斯特区域桂西北为例,通过详实的地面调查,以1985年、1990年和2000年的LandsatTM(E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3S集成技... 土地变化(LC)是当前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土地变化是国际LC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以典型喀斯特区域桂西北为例,通过详实的地面调查,以1985年、1990年和2000年的LandsatTM(E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3S集成技术支撑下,应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单一土地利用转入率和转出率、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度以及土地变化空间指数等指标,定量研究了桂西北过去15a来的土地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研究区的土地类型主要以灌木、林地和稀疏地为主(在各个年份总比例分别为73.72%、74.14%和73.59%),居民建设用地少(3个年份分别为0.37%、0.37%和0.41%),石漠化地和稀疏地比例高(总比例分别为20.44%、22.84%和20.44%);(2)土地变化剧烈,各地类之间的变化幅度差别较大,旱地、石漠化地和林地等先减后增;水田、稀疏地和草地等先增后减;居民地持续增加型;(3)受降水量和生态移民影响,区域土地动态度先低后高(分别为63.54%和93.87%),石漠化地先减后增,生态环境向恶化方向发展;(4)伴随着土地类型转换的伸缩变化,各地类的平均分布高程和坡度也出现相应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土地变化 3S技术 桂西北
下载PDF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及养分特征 被引量:19
18
作者 宋希娟 王克林 +2 位作者 刘淑娟 曾朝霞 寻瑞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55-659,共5页
分析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林(CL)、灌草丛(Gc)、牧草地(MC)、玉米地(YM)共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及养分特征,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3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随土地利用... 分析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林(CL)、灌草丛(Gc)、牧草地(MC)、玉米地(YM)共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及养分特征,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3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随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而降低,与YM土壤相比,CL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高38.5%~100%,全氮含量高63%~130%(P〈0.05);4种土壤的全磷含量间差异和全钾含量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速效磷含量受土地利用方式影响明显,CL土壤的速效磷含量最低,GC土壤的次之,YM土壤的最高;速效钾含量受植被覆盖和水土流失状况的影响较明显,CL土壤和GC土壤的速效钾含量均高于MC土壤和YM土壤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耕作、施肥等人类活动使土壤养分含量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土壤退化,而植被恢复等措施可以培肥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碳含量 土壤养分 桂西北 喀斯特地区
下载PDF
基于概念模型及配料法的持续性暴雨短期预报技术探究 被引量:30
19
作者 刘国忠 黄开刚 +1 位作者 罗建英 农孟松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0-27,共8页
通过统计学、天气气候分析等方法,利用2000—2009年10年常规观测资料结合ECMWF 2.5°×2.5°初始场客观分析资料,对桂西北主汛期(5 8月)持续性暴雨进行分析得出:桂西北持续性暴雨的出现有明显的时间窗,主要发生在6-7月,重点... 通过统计学、天气气候分析等方法,利用2000—2009年10年常规观测资料结合ECMWF 2.5°×2.5°初始场客观分析资料,对桂西北主汛期(5 8月)持续性暴雨进行分析得出:桂西北持续性暴雨的出现有明显的时间窗,主要发生在6-7月,重点在6月上旬;引起持续性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有高空槽、切变线、锋面、低空急流、副热带高压及台风减弱低压等;根据天气系统的相互配置可将持续性暴雨分为高空槽配合切变线或锋面型、副热带高压边缘配合深槽型、台风减弱低压型、中低空切变配合型4种天气模型,其中以台风减弱低压型的降雨强度最强、影响范围最广。基于概念模型和配料法,建立了各天气型的概念模型和特定阈值的决策树。基于ECMWF和T639产品,建立了预报准确率(TS)达10%以上的桂西北持续性暴雨过程24小时短期客观预报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西北 持续性暴雨 概念模型 配料法 预报技术
下载PDF
基于林业清查资料的桂西北植被碳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特征 被引量:16
20
作者 张明阳 罗为检 +3 位作者 刘会玉 章春华 岳跃民 王克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5067-5077,共11页
基于2005—2010年林业资源清查数据,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估算和分析了桂西北植被碳密度及其储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结果显示:(1)研究区域从2005年到2010年呈现碳汇变化趋势,植被碳储量由4.19×104t增加到4.2... 基于2005—2010年林业资源清查数据,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估算和分析了桂西北植被碳密度及其储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结果显示:(1)研究区域从2005年到2010年呈现碳汇变化趋势,植被碳储量由4.19×104t增加到4.27×104t(增幅为1.84%),植被碳密度从29.04t/hm2增加到29.57 t/hm2。(2)从治理措施、林种起源方式及林种类型来看,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碳密度最大,超过40 t/hm2。2005—2010年,人工植苗、直播、飞播和萌生方式植被碳密度增加,退耕还林工程的植被碳密度均呈明显增长(增加3.00 t/hm2),所有林种碳密度都呈不同程度的增长。(3)植被碳密度空间分布上,大致表现为西部高、中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西部区植被碳密度均值超过40 t/hm2,中东部区植被碳密度均值低于25 t/hm2。植被碳密度变化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无论是非喀斯特区还是喀斯特区的植被碳密度都有增长趋势,其中有7个县市植被碳密度升级为更高等级。研究表明,随着退耕还林、生态移民等治理措施的实施,区域植被碳密度显著增加,生态环境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西北 植被碳 碳密度 生物量转换因子 林业清查资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