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Local Heavy Rainstorms in Northwestern Shandong
1
作者 ZHU Yi-qing CAO Xing-feng +2 位作者 LIU Ying-jie SUN Chang-zheng HU Shun-qi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1年第9期24-27,共4页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comparatively analyze two local heavy rainstroms in northwester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Method]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data from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sounding data and NCEP reana...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comparatively analyze two local heavy rainstroms in northwester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Method]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data from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sounding data and NCEP reanalysis data, two local heavy rainstorms at night on July 18 and August 9 in 2010 in northwestern Shandong was comparatively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circulation situation, influence system and physical field,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and possibl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local heavy rain in Shandong were discussed further. [Result] The two rainstorms occurred in the forepart of southwest air in front of 500 hPa trough, and there was stronger atmospheric baroclinicity in the front zone near 850 hPa. The two rainstorms were affected by southwest warm and humid airflow at low level and shear line at 850 hPa; rainstorm often appeared in intensive area behind θse high-energy tongue, and rainstorm area corresponded with the area with high vertical speed well. From the differences, during the first rainstorm, there was obvious southwest low level jet and shear line at 700 hPa, and the area with high precipitation wa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warm shear line at 700 hPa; during the latter rainstorm, there was no obvious southwest low level jet and shear line, and the area with high precipitation was located in the region between two high pressures. [Conclusion] The study could provide valuable thinking for the forecast of this kind of rainstorm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cal heavy rainstorms Weather process Comparative analysis northwestern shandong China
下载PDF
A step metallogenetic model for gold deposits in the northwestern Shandong Peninsula, China 被引量:29
2
作者 SONG MingChun YI PiHou +5 位作者 XU JunXiang CUI ShuXue SHEN Kun JIANG HongLi YUAN WenHua WANG HuaJi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6期940-948,共9页
Based on our study of the nature and variation of mineralization-controlling faults in their deep extension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old orebodies in the northwestern Shandong Peninsula (NSP), here we propose ... Based on our study of the nature and variation of mineralization-controlling faults in their deep extension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old orebodies in the northwestern Shandong Peninsula (NSP), here we propose that the gold deposits in the Jiaojia gold belt are controlled by listric faults and the gold deposits in the NSP are controlled by extensional fault system. We also suggest that there is a multiple mineralization space in the deep part of the NSP gold belt. As steps or benches occur along the deep extention of the listric fault where its dipping angle changes from steep to gentle, a number of gold deposits are correspondingly distributed as a steplike pattern, which is named as a step metallogenetic model for gold deposits in the NSP. The gold deposits in Shandong Peninsula were formed in the Cretaceous when the crust in the region experienced extention and thinning following the strong collision between North China Plate and Yangtze Plate during the Triassic. Crust anataxis, fluid remobilization, and extention-detachement of the crust are the leading factors for the gold minera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seated gold deposit step metallogenetic model northwestern shandong Peninsula Jiaojia gold belt
原文传递
Diurnal variation of ozone flux over corn field in Northwestern Shandong Plain of China 被引量:5
3
作者 ZHU ZhiLin SUN XiaoMin +2 位作者 DONG YunShe ZHAO FengHua Franz X MEIXNER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3期503-511,共9页
High concentration ground-level ozone(O3)has adverse effects on plant growth and photosynthesis.Compared to the O3concentration-based index,the O3flux-based(especially stomatal O3uptake)index has been considered the b... High concentration ground-level ozone(O3)has adverse effects on plant growth and photosynthesis.Compared to the O3concentration-based index,the O3flux-based(especially stomatal O3uptake)index has been considered the better criterion for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ozone on vegetation and ecosystems.This paper reports on a study of O3flux using the eddy covariance technique over a corn field in the Northwestern Shandong Plain of China.Diurnal variation of atmospheric O3concentration,deposition velocity and flux,and their relationships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a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1)During the observation period(9 August–28 September,2011),there was a strong diurnal variation of O3concentration,with low(16.5 nL L?1)and high(60.1 nL L?1)O3mean concentrations observed around 6:30 and 16:00,respectively.Mean O3concentrations during daytime(6:00–18:00)and nighttime(18:00–6:00)were 39.8±23.1 and 20.7±14.1 nL L?1(mean±std),respectively.The maximum observed concentration was 97.5 nL L?1.The concentration was mainly affected by solar radiation and air temperature.(2)Whether daytime or nighttime,ground-level O3flux is always downward.The diurnal course of mean deposition velocity was divided into 4 phases:a low and stable process during nighttime,fast increasing in early morning,relatively large and steady changes around noon,and quickly decreasing in later afternoon.Daytime and nighttime mean deposition velocities were 0.29 and 0.09 cm s?1,respectively.The maximum deposition velocity was 0.81 cm s?1.The magnitude of deposition velocity was influenced by the corn growth period,and its diurnal variation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global radiation and relative humidity.(3)O3flux was affected by variations of both O3concentration and deposition velocity,with mean O3fluxes-317.7 and?70.2 ng m?2s?1during daytime and nighttime,respectively.There was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O3flux and CO2flux or latent heat flux.By comparing the deposition velocities of daytime and nighttime,we infer that stomatal uptake was probably the main sink of ground-level O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zone flux deposition velocity ozone concentration eddy covariance cropland ecosystem northwestern shandong Plain
原文传递
运用H、O同位素资料分析地下热水的补给来源——以鲁西北阳谷-齐河凸起为例 被引量:33
4
作者 张保建 徐军祥 +2 位作者 马振民 沈照理 亓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03-609,共7页
通过对阳谷-齐河凸起地下热水的化学成分、同位素及其地热地质条件的分析,对这一地区的地下热水的补给来源进行了研究。本区地下热水的δD为-65‰~-80.67‰,δ18O为-9.2‰~-10.2‰,均分布在全球雨水线的附近,说明该区地下热水主要为... 通过对阳谷-齐河凸起地下热水的化学成分、同位素及其地热地质条件的分析,对这一地区的地下热水的补给来源进行了研究。本区地下热水的δD为-65‰~-80.67‰,δ18O为-9.2‰~-10.2‰,均分布在全球雨水线的附近,说明该区地下热水主要为大气降水成因。济南北地热田地下热水的补给高程为256m,此范围大致相当于济南南部山区及其以南的泰山北麓;聊城东地热田地下热水的补给高程为411m,此范围大致相当于泰山山脉及其周边的中山区。聊城东地热田地下热水的2H过量参数d明显低于济南北地热田,说明聊城东地热田地下热水的补给区比后者更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同位素 2H过量参数 地下热水 补给来源 阳谷-齐河凸起 鲁西北
下载PDF
鲁西北地区土地现实生产力调查与估算 被引量:8
5
作者 邵晓梅 刘春玲 张洪业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35-541,共7页
以鲁西北地区县级1∶5万土壤类型图图斑作为基础评价单元,根据农户现有的投入水平,采用“调查法”模拟分析农业土地资源的现实生产力,并与统计资料和“机制法”模型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现实投入水平下鲁西北地区夏玉米... 以鲁西北地区县级1∶5万土壤类型图图斑作为基础评价单元,根据农户现有的投入水平,采用“调查法”模拟分析农业土地资源的现实生产力,并与统计资料和“机制法”模型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现实投入水平下鲁西北地区夏玉米单产略高于冬小麦单产,对冬小麦的投入从整体上来看相当于中等投入,但又存在着区域差异。对夏玉米的投入具有南北向的差异,由南到北投入水平逐渐降低。鲁西北地区土地现实生产力以宁津县最高,庆云县最低,与“机制法”模型模拟结果比较,各县市之间土地生产潜力差距较大。由此可以说明,各县市土壤质量本身对土地年生产力的大小起着重要作用,进一步证明“调查法”能充分反映土壤在土地综合性质中的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土地资源现实生产力 方案设计 模拟 鲁西北地区 鲁西北地区 现实生产力 土地资源 估算 土地生产潜力 土壤质量 模型模拟 评价单元 模拟分析 对比分析
下载PDF
鲁西北地区农业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估算 被引量:23
6
作者 邵晓梅 刘春玲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4年第4期5-10,共6页
以鲁西北地区县级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为基础,采用"机制法"对农业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模型进行了光、温、水、土、社会因子逐级订正。研究结果表明,"机制法"能够很好的反映鲁西北地区农业生产和农业土地资源分布的... 以鲁西北地区县级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为基础,采用"机制法"对农业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模型进行了光、温、水、土、社会因子逐级订正。研究结果表明,"机制法"能够很好的反映鲁西北地区农业生产和农业土地资源分布的空间格局和区域差异,各级订正的有效系数进一步揭示了鲁西北地区各种资源因子对农业生产的限制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北地区 农业土地资源 生产潜力 估算 空间数据库 属性数据库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鲁西北地区玻璃温室番茄椰糠基质栽培技术 被引量:5
7
作者 王闯 高朋 +3 位作者 徐宁 刘敏 孙晓慧 王以达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45-47,共3页
对鲁西北地区玻璃温室番茄椰糠栽培技术进行了介绍,包括品种选择、育苗、移栽、定植后前期管理、植株中期和后期管理、清棚消毒和营养液管理等方面,以期为鲁西北地区玻璃温室用椰糠作基质栽培蔬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番茄 玻璃温室 椰糠 栽培技术 鲁西北地区
下载PDF
鲁西北地区现状农业土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模拟 被引量:15
8
作者 邵晓梅 张洪业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24-330,共7页
传统农区农业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是中国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经济和社会问题,论文从农业土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评价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最小劳均耕地面积、农业土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规模种植压力指数和农业土地资源劳动力承... 传统农区农业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是中国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经济和社会问题,论文从农业土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评价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最小劳均耕地面积、农业土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规模种植压力指数和农业土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指数的概念及模型,在建立模型分析农业土地资源劳动力承载能力的基础上估算劳动力的剩余。结果如下:在现实收入水平下,鲁西北地区最小劳均耕地面积为0.39hm2,而实际劳均耕地面积为0.34hm2;在现实收入水平下,鲁西北地区约有53.3×104个劳动力需要转移,剩余劳动力约占农林牧渔业总劳动力的14.9%;规模种植压力指数K=1.18>1,表明耕地处于正压力状态(承受压力)。说明目前鲁西北地区单位农林牧渔业劳动力所拥有的耕地规模较小,致使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农民收入增加缓慢,要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必须缩减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规模,寻求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土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 最小劳均耕地面积 规模种植压力指数 鲁西北地区
下载PDF
鲁西北地区耕地劳动力承载力的多情景模拟 被引量:5
9
作者 邵晓梅 张洪业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4-79,共6页
根据已建立的最小劳均耕地面积、耕地劳动力承载力、耕地规模种植压力指数和耕地劳动力承载力指数的概念及模型[2],对鲁西北地区未来50年不同情景下的耕地劳动力承载力的可能变化进行了多情景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 根据已建立的最小劳均耕地面积、耕地劳动力承载力、耕地规模种植压力指数和耕地劳动力承载力指数的概念及模型[2],对鲁西北地区未来50年不同情景下的耕地劳动力承载力的可能变化进行了多情景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论何种方案,鲁西北地区最小劳均耕地面积均呈增大趋势,而规模种植压力指数只在理想方案下呈逐渐降低态势,在不理想方案和适中方案下均呈升高趋势,且以不理想方案下提高的幅度较大;由2010年到2050年,耕地劳动力承载能力将逐渐降低,劳动力超载程度逐步加剧,农业劳动力剩余现象将十分严重。因此,要保障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必须寻求有效转移剩余劳动力的途径,确保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下,实现耕地数量与农业劳动力总量的动态平衡,从而消除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劳动力承载力 多情景 模拟 鲁西北地区
下载PDF
山东石墨资源潜力预测 被引量:12
10
作者 倪振平 马兆同 +1 位作者 刘福魁 倪志霄 《地质学刊》 CAS 2016年第3期410-423,共14页
以"矿床成矿系列"理论为指导,利用"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预测"方法分析提取石墨典型矿床预测要素,结合典型矿床及石墨成矿地质特征提取区域预测要素,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及区域预测模型。在陆缘海相对稳定的沉积环... 以"矿床成矿系列"理论为指导,利用"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预测"方法分析提取石墨典型矿床预测要素,结合典型矿床及石墨成矿地质特征提取区域预测要素,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及区域预测模型。在陆缘海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下沉积形成的古元古代荆山群陡崖组徐村段含碳碎屑岩-有机质黏土岩-镁质碳酸盐岩建造、古元古代晚期区内的高角闪岩-麻粒岩相的中—高级变质作用是区内晶质石墨矿床形成的必要条件。区域性褶皱构造的翼部、次级褶皱构造的核部及转折端附近,角闪石、透闪石、透辉石、石墨、黑云母矿物组合特征是石墨矿床成矿、赋矿的重要要素,陡崖组徐村段石墨黑云斜长片麻岩或石墨透辉变粒岩是石墨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石墨赋矿层位的高极化率、低电阻率、低磁异常特征是石墨矿床存在的重要指示标志。按照赋矿变质建造分布范围,控矿构造展布方向及区内电性、重磁异常特征等综合因素圈定预测区平面及深部延伸边界。全区圈定预测区85个,其中A级14个,B级11个,C级60个,分区域、地段、深度、级别(类别)定量估算500 m以浅资源量,预测晶质石墨矿物量1亿多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矿 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 预测要素 预测区 山东西北地区
下载PDF
鲁中东-苏西北Au-Fe金刚石成矿带特征及资源潜力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勇 邢树文 +2 位作者 阴江宁 王岩 马玉波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470-1481,共12页
随着找矿的深入,在鲁中东-苏西北地区新发现了一批大中型金、铁和金刚石矿床,该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本文在新的研究成果和认识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在该地区划分新的重要成矿部署区带,厘定边界并命名为"鲁中东-苏西北... 随着找矿的深入,在鲁中东-苏西北地区新发现了一批大中型金、铁和金刚石矿床,该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本文在新的研究成果和认识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在该地区划分新的重要成矿部署区带,厘定边界并命名为"鲁中东-苏西北Au-Fe金刚石成矿带",初步建立了该成矿带成矿谱系,结果显示成矿带内存在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以及新生代等5期成矿。区内矿产以金、铁以及金刚石为主,金矿床类型主要有石英脉型、破碎蚀变岩型,铁矿类型主要有沉积变质型和矽卡岩型,金刚石矿主要为岩浆型。结合研究区找矿最新进展和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最新成果,认为本区Au、Fe、金刚石资源潜力巨大。在此基础上划分了6处远景区,为进一步实现找矿突破及地质找矿战略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特征 潜力分析 找矿方向 鲁中东-苏西北
下载PDF
鲁西北传统农区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以德州为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阎建苹 陈玉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3期10215-10217,共3页
通过分析鲁西北典型地区德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态势及问题,提出了在城乡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鲁西北应充分利用农业基础较好、交通运输便利等优势,适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和蔬菜种植业、依托丰富农业资源建设... 通过分析鲁西北典型地区德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态势及问题,提出了在城乡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鲁西北应充分利用农业基础较好、交通运输便利等优势,适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和蔬菜种植业、依托丰富农业资源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的消化吸收;提高劳动力素质并积极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北 农村经济 农业
下载PDF
鲁西北平原沙质土地退化防治与高效利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洪业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19-227,共9页
鲁西北平原沙区改造的实践 ,说明土地利用对沙质土风沙化的影响及对土地利用持续性的作用 ,提出了提高沙区开发效益和实现沙区土地持续利用的途径。指出沙区开发复垦中采用混农林系统对防治沙质土地退化和提高沙质土利用效益具有明显作... 鲁西北平原沙区改造的实践 ,说明土地利用对沙质土风沙化的影响及对土地利用持续性的作用 ,提出了提高沙区开发效益和实现沙区土地持续利用的途径。指出沙区开发复垦中采用混农林系统对防治沙质土地退化和提高沙质土利用效益具有明显作用。同时还提出一些提高混农林系统的经济产出和生态效益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北平原 沙质土地 退化防治 高效利用
下载PDF
招平成矿带山后—围石山地区构造叠加晕及找矿方向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洪杰 马树江 《黄金科学技术》 2009年第6期47-51,共5页
招平成矿带是胶东地区金矿勘查和黄金生产基地之一,该带赋存有大尹格庄、姜家窑、夏甸、山后等大、中型金矿床。山后—围石山地区具备金矿成矿条件,有良好的找矿前景。结合野外第一手资料,通过分析招平断裂带赋矿地质特征及其南段构造... 招平成矿带是胶东地区金矿勘查和黄金生产基地之一,该带赋存有大尹格庄、姜家窑、夏甸、山后等大、中型金矿床。山后—围石山地区具备金矿成矿条件,有良好的找矿前景。结合野外第一手资料,通过分析招平断裂带赋矿地质特征及其南段构造叠加晕特征,总结成矿规律,指出了找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叠加晕 找矿方向 招平成矿带 山后-围石山 胶西北
下载PDF
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8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静 解宝君 蔡庆岭 《精准医学杂志》 2018年第6期536-538,共3页
目的统计分析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8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特异性IgM的检出情况,以指导临床诊疗。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17年5月于我院儿科住院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5 827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IFA)检测患儿血清中腺病毒(ADV)、呼吸道合... 目的统计分析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8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特异性IgM的检出情况,以指导临床诊疗。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17年5月于我院儿科住院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5 827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IFA)检测患儿血清中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A型(IVA)、流感病毒B型(IVB)、副流感病毒(PIV)、肺炎支原体(MP)、嗜肺军团菌(LP)、肺炎衣原体(CP)的特异性IgM抗体。结果 5 827例患儿血清标本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率47.9%,IVB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检出率最高,其次为MP。不同季节患儿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标本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8.96,P<0.05),秋冬季节病原体阳性率高于春夏季节(χ~2=63.15,P<0.05)。结论本地区呼吸道病原体特异性IgM抗体以IVB、MP阳性率为主,秋冬季病原体阳性率高于春夏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感染 荧光抗体技术 间接 儿童 鲁西北地区
下载PDF
鲁西北地区精准扶贫案例研究——基于德州市夏津县WJ村的调研分析
16
作者 张姗 《德州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95-102,共8页
鲁西北是山东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位于这一区域的WJ村曾属省定贫困村。WJ村的贫困类型主要为制度供给不足型贫困、区域发展障碍型贫困与可行能力不足型贫困,除区域发展落后与自然灾害频发等宏观因素外,疾病、年老、残疾是其最主要的直... 鲁西北是山东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位于这一区域的WJ村曾属省定贫困村。WJ村的贫困类型主要为制度供给不足型贫困、区域发展障碍型贫困与可行能力不足型贫困,除区域发展落后与自然灾害频发等宏观因素外,疾病、年老、残疾是其最主要的直接致贫原因。精准扶贫开展以来,WJ村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产、增加社会保障、吸收公益助力、改善人居环境等多种途径,用两年的时间实现了全村整体脱贫目标,并带动了村中各项事业的推进发展。本文在分析WJ村精准扶贫路径与成效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其发展中仍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实现精准扶贫案例研究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北 精准扶贫 案例研究
下载PDF
鲁西北典型入海河流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与风险评价 被引量:7
17
作者 熊鑫玉 杨丽原 +1 位作者 刘友春 曹利军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3-220,共8页
以鲁西北典型入海河流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析表层沉积物中汞(Hg)、镉(Cd)、砷(As)、铬(Cr)、铜(Cu)、锌(Zn)、镍(Ni)和铅(Pb)8种重金属的含量,识别重金属的污染来源并评估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Hg、Cd、As、Cr、Cu、Zn、N... 以鲁西北典型入海河流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析表层沉积物中汞(Hg)、镉(Cd)、砷(As)、铬(Cr)、铜(Cu)、锌(Zn)、镍(Ni)和铅(Pb)8种重金属的含量,识别重金属的污染来源并评估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Hg、Cd、As、Cr、Cu、Zn、Ni和Pb的质量比均值分别为0.07、0.16、9.54、65.40、21.70、78.80、26.20、20.40 mg/kg,除Cr、Cu和Pb以外,其他5种重金属含量均高于山东省土壤元素背景值,其中Hg的富集程度最严重;从空间分布上看,除As的含量呈现流域下游较高以外,其余重金属的含量均呈现流域中游较高;多元统计分析显示,Hg主要来源于原煤和石油产品的燃烧,Cd和Zn主要来源于金属冶炼和交通污染源,As主要来自于农药和工业废水排放,Ni主要来源于自然分解和工业排废,Cr、Cu和Pb主要来源于自然源;地累积指数评价显示,Hg和Cd整体处于低污染状态;鲁西北典型入海河流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的平均值为230.24,整体处于中等风险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 空间分布 污染评价 鲁西北
下载PDF
除草剂不同施用方式对杂草防效及夏播红小豆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华方静 韩双 +2 位作者 高凤菊 曹鹏鹏 王乐政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期51-57,共7页
【目的】探明除草剂不同施用方式对杂草的防效及其夏播红小豆生长的影响,为筛选出安全、高效的除草剂应用于鲁西北地区夏播红小豆田间杂草的绿色防控。【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3种土壤封闭剂(90%乙草胺乳油、960 g/L精异丙甲草胺... 【目的】探明除草剂不同施用方式对杂草的防效及其夏播红小豆生长的影响,为筛选出安全、高效的除草剂应用于鲁西北地区夏播红小豆田间杂草的绿色防控。【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3种土壤封闭剂(90%乙草胺乳油、960 g/L精异丙甲草胺乳油及330 g/L二甲戊灵乳油)和3种茎叶处理剂(13%烯草酮乳油、10%精喹禾灵乳油和250 g/L氟磺胺草醚水剂)不同施用方式对杂草防除效果及夏播红小豆生长的影响。【结果】土壤处理40 d(茎叶处理15 d)时,90%乙草胺乳油(1350 g/hm^(2))播后苗前土壤处理、13%烯草酮乳油(117 g/hm^(2))+250 g/L氟磺胺草醚水剂(225 g/hm^(2))苗后茎叶处理(T_(1)),330 g/L二甲戊灵乳油(990 g/hm^(2))播后苗前土壤处理、13%烯草酮乳油(117 g/hm^(2))+250 g/L氟磺胺草醚水剂(225 g/hm^(2))苗后茎叶处理(T_(2)),90%乙草胺乳油(1350 g/hm^(2))播后苗前土壤处理、10%精喹禾灵乳油(60 g/hm^(2))+250 g/L氟磺胺草醚水剂(225 g/hm^(2))苗后茎叶处理(T_(5))和330 g/L二甲戊灵乳油(990 g/hm^(2))播后苗前土壤处理、10%精喹禾灵乳油(60 g/hm^(2))+250 g/L氟磺胺草醚水剂(225 g/hm^(2))苗后茎叶处理(T_(6))对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的药效较好,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为85%~90%;960 g/L精异丙甲草胺乳油(1152 g/hm^(2))苗播后苗前土壤处理、13%烯草酮乳油(117 g/hm^(2))+250 g/L氟磺胺草醚水剂(225 g/hm^(2))苗后茎叶处理(T_(3))和960 g/L精异丙甲草胺乳油(1152 g/hm^(2))播后苗前土壤处理、10%精喹禾灵乳油(60 g/hm^(2))+250 g/L氟磺胺草醚水剂(225 g/hm^(2))苗后茎叶处理(T_(7))有一定药效,防效为80%~85%。茎叶处理30 d时,T_(1)、T_(2)、T_(5)及T_(6)对杂草的药效好,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在90%以上;T_(3)和T_(7)药效较好,防效为85%~90%,植株安全性为T_(6)>T_(2)>T_(5)>T_(1);夏播红小豆产量为T_(6)>T_(2)>T_(1)>T_(5)。【结论】生产上应用药剂防治夏播红小豆田间杂草,T_(6)和T_(2)是较优选择,即采用土壤+茎叶组合处理的方式,土壤处理选用330 g/L二甲戊灵乳油990 g/hm^(2)进行苗前喷雾,茎叶处理优先选择10%精喹禾灵乳油60 g/hm^(2)+250 g/L氟磺胺草醚水剂225 g/hm^(2)苗后喷雾,其次考虑13%烯草酮乳油117 g/hm^(2)+250 g/L氟磺胺草醚水剂225 g/hm^(2)苗后喷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小豆 除草剂 防效 鲁西北
下载PDF
一次鲁西北农业致灾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及不稳定性诊断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吕博 徐娟 +2 位作者 韩风军 衣霞 王健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8期86-92,共7页
利用绝热、无摩擦大气湿位涡守恒理论和常规的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山东省西北部2012年7月30日~8月1日的农业致灾暴雨过程的湿位涡特征及不稳定能量进行了诊断和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副高边缘低涡切变类暴雨天气过程,500... 利用绝热、无摩擦大气湿位涡守恒理论和常规的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山东省西北部2012年7月30日~8月1日的农业致灾暴雨过程的湿位涡特征及不稳定能量进行了诊断和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副高边缘低涡切变类暴雨天气过程,500 hPa副热带高压和地面倒槽的稳定为该次暴雨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湿位涡"正负区叠加"的配置形势有利于低涡暴雨的发展,暴雨区位于850 hPa MPV1和MPV2的正负值过渡的零值区附近;在降水发生之前有较强的对流不稳定能量存在,降水开始由冷空气入侵所致对流不稳定能量触发,后期由于对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而使得大气层结接近对流中性;在降雨区中低层对流不稳定减弱以后,900 hPa以上有对称不稳定能量增强,倾斜对流得以发展,这是造成暴雨增幅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北 持续性暴雨 湿位涡 对流不稳定 诊断分析
下载PDF
基于Hyperion光谱信息的鲁西北盐碱地特性探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毕经武 徐跃通 《绿色科技》 2015年第3期210-214,共5页
利用Hyperion影像及盐碱地分布端元提取了鲁西北典型盐碱地光谱数据并对其特性进行了探析,以证实光谱信息对于该区盐碱地研究的可用性。利用生成的原始及包络线去除的光谱曲线,分别从土壤电导率、土壤盐分含量及一系列诊断性指标入手,... 利用Hyperion影像及盐碱地分布端元提取了鲁西北典型盐碱地光谱数据并对其特性进行了探析,以证实光谱信息对于该区盐碱地研究的可用性。利用生成的原始及包络线去除的光谱曲线,分别从土壤电导率、土壤盐分含量及一系列诊断性指标入手,借助诊断性吸收波段对本区盐碱地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盐碱地兼具其他地点盐碱地光谱吸收共性及自身特性,证实了基于遥感光谱信息的盐碱地特性分析是可行的,可用于区域盐碱地遥感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北 盐碱地 HYPERION 端元光谱 诊断性吸收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