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ication of mapping and dating techniques in the study of ancient carbonate reservoirs: A case study of Sinian Qigebrak Formation in northwestern Tarim Basin, NW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YANG Hanxuan HU Anping +4 位作者 ZHENG Jianfeng LIANG Feng LUO Xianying FENG Yuexing SHEN Anjia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年第5期1001-1013,共13页
Ancient marine carbonates experienced complex modifications,making it difficult to identify reservoir genesis and effective porosity before hydrocarbon migration.To solve these issues,we used element mapping and carbo... Ancient marine carbonates experienced complex modifications,making it difficult to identify reservoir genesis and effective porosity before hydrocarbon migration.To solve these issues,we used element mapping and carbonate mineral laser U-Pb radiometric dating techniques to study the diagenetic environments based on geochemistry and diagenesis-porosity evolution based on geochronology of the dolomite reservoir of the Sinian Qigebrak Formation,northwest Tarim Basin.Two major understandings were obtained as follows:(1)Supported by petrographic observations,the element mapping,stable isotopes,strontium isotope,and cathodoluminescence tests were performed on different phases of dolomite cements precipitated in vugs and dissolved fissur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olomite reservoirs of the Qigebrak Formation went through freshwater,marine,extremely shallow burial,burial and hydrothermal diagenetic environments after synsedimentary dolomitization;the reservoir spaces were mainly formed in the synsedimentary period(primary pores)and freshwater environment(supergene dissolution pores)before burial;whereas the marine,burial and hydrothermal environments caused the gradual filling of reservoir space by dolomite cements.(2)Based on the above understandings,each phase of dolomite cement precipitated in the reservoir space was dated by the U-Pb radiometric dating technique,and the diagenesis-porosity evolution curves constrained by geochronology were established.The loss of reservoir porosity mainly occurred in the early Caledonian,and during the peak period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of Yuertusi Formation source rock,the reservoirs still maintained at a porosity of 6%?10%.The above understandings provide a certain basis for the evaluation of accumulation effectiveness of the Sinian Qigebrak Formation,northwestern Tarim Basin,and provide a cas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mapping and dating techniques in the study of ancient carbonate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b dating MAPPING Sinian Qigebrak Formation northwestern tarim basin diagenetic environment diagenesis-porosity evolution
下载PDF
Surveying of the deformed terraces and crust shortening rate in the northwestern Tarim Basin: Comment 被引量:1
2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2年第16期1407-1408,共2页
The paper of Shen et al., entitled "Surveying of the deformed terraces and crust shortening rate in the northwest Tarim Basin", was published i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ol. 46, No. 12). Shen et al. found ... The paper of Shen et al., entitled "Surveying of the deformed terraces and crust shortening rate in the northwest Tarim Basin", was published i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ol. 46, No. 12). Shen et al. found the deformation of Late Pleistocene to Holocene terraces of the Boguzi River across the Artushi Anticline in the northwest Tarim Basin close to the Pamir, and made level survey and differential GPS measurement, which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geodynamics for research on the coupling of Tianshan Mountains uplifting and Tarim Basin depression. But their understanding to the deformation mechanics of terraces and the calculation methods of crustal shortening are open to discussion. Therefore, we discuss it with Shen Jun et 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MENT RATE Surveying of the deformed terraces and crust shortening rate in the northwestern tarim basin
原文传递
LATE CENOZOIC TECTONICS ALONG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TARIM BASIN: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TARIM BASIN AND THE SOUTHERN TIAN SHAN, WEST CHINA 被引量:1
3
作者 Chen Jie 1, Qu Guosheng 1, Shen Jun 2, Edward Sobel 3, Nan Ling 4, Tian Qinjian 5,Yin Jinhui 1 (1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P.O.Box 9803, Beijing 100029,China, E\|mail chenjie@mail.263.net.cn 2.Seismological Bureau of X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323-325,共3页
The Late Cenozoic fold\|and\|thrust zone along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Tarim Basin and the adjacent Tian Shan of Central Asia is an actively deforming part of the India\|Asia collision system. This deformation ... The Late Cenozoic fold\|and\|thrust zone along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Tarim Basin and the adjacent Tian Shan of Central Asia is an actively deforming part of the India\|Asia collision system. This deformation zone has two remarkable oppositely vergence arcuate fold\|and\|thrust systems (Kepingtage and Kashi\|Atushi fold\|and\|thrust belts) reaching from east of Keping to west of Kashi. This shape is manifested by structure, topography and seismicity. From north to south, this deformation zone is characterized by four main kinematic elements: (1) a hanging\|wall block (Maidan fault and Tuotegongbaizi\|Muziduke thrust system) that represents the Cenozoic reactivation of a late Paleozoic thrust system; (2) an imbricated thrust stack (Kepingtage\|Tashipeshake thrust system) where slices of Tarim platform sediments are thrust south toward the basin; (3) the Kashi\|Atushi fold\|and\|thrust system where thrusting and folding verge toward the Tian Shan; (4) a foot\|wall block (Tarim craton) that dips gently northwest below the sediment\|filled southern Tian Shan basin and generally has little internal de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 Cenozoic TECTONICS northwestern tarim basin Tian Shan folding and THRUSTING SHORTENING rate
下载PDF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the Eastern Qiulitagh Fold and Thrust Belt,Northern Tarim Basin,China 被引量:2
4
作者 YANG Minghui JIN Zhijun +4 位作者 LU Xiuxiang SUN Dongsheng TANG Xuan PENG Gengxin LEI Gangl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2期347-358,共12页
The eastern Qiulitagh fold and thrust belt (EQFTB) is part of the active Kuqa fold and thrust belts of the northern Tarim Basin.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s have been integrated with surface geologic and drill data ... The eastern Qiulitagh fold and thrust belt (EQFTB) is part of the active Kuqa fold and thrust belts of the northern Tarim Basin.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s have been integrated with surface geologic and drill data to examine the deformation and structure style of the EQFTB, particularly the deformational history of the Dina 2 gas field. Seismic interpretations suggest that Dongqiu 8 is overall a duplex structure developed beneath a passive roof thrust, which generated from a tipline in the Miocene Jidike Formation, and the sole thrust was initiated from the same Jidike Formation evaporite zone that extends westward beneath the Kuqatawu anticline. Dongqiu 5 is a pop-up structure at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EQFTB, also developed beneath the Jidike Formation evaporite. Very gentle basement dip and steep dipping topographic slope in the EQFTB suggest that the Jidike Formation salt provides effective decoupling. The strong deformation in the EQFTB appears to have developed further south, in an area where evaporite may be lacking. Since the Pliocene, the EQFTB has moved farther south over the evaporite and reached the Yaken area. Restoring a balanced cross-section suggests that the minimum shortening across the EQFTB is more than 7800 m. Assuming that this shortening occurred during the 5.3 Ma timespan, the shortening rate is approximately 1.47 mm/ye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ulitagh fold and thrust belt tarim basin northwestern China
下载PDF
西域鱼在江西和塔里木盆地志留系的新发现
5
作者 山显任 林翔鸿 +2 位作者 张雨萌 李旭彤 盖志琨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45-260,共16页
描述了盔甲鱼亚纲修水鱼科西域鱼属在中国志留系的新发现,包括江西九江清水组的一新种——澧溪西域鱼(Xiyuichthys lixiensis sp.nov.)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塔塔埃尔塔格组的张氏西域鱼(X.zhangi)新材料。澧溪西域鱼的典型特征为:部分头甲... 描述了盔甲鱼亚纲修水鱼科西域鱼属在中国志留系的新发现,包括江西九江清水组的一新种——澧溪西域鱼(Xiyuichthys lixiensis sp.nov.)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塔塔埃尔塔格组的张氏西域鱼(X.zhangi)新材料。澧溪西域鱼的典型特征为:部分头甲侧缘呈锯齿状;头甲纹饰由极为粗大的瘤状突起组成(每平方毫米仅有1个突起)。赣西北志留纪早期生物地层序列较为完整,可以建立标准剖面,为华南和塔里木板块志留纪浅海红层的对比提供参照。因此,澧溪西域鱼在赣西北志留系下红层清水组中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生物地层意义。该种能和塔里木盆地塔塔埃尔塔格组中的张氏西域鱼直接对比,进一步支持塔里木板块的塔塔埃尔塔格组和华南板块的志留系下红层之间的对应关系。化石记录显示,修水鱼科具有较长的地层延限,但在不同的层位显示出不同的组成面貌,其中西域鱼属和长兴鱼属出现在志留系下红层(清水组、唐家坞组和塔塔埃尔塔格组),修水鱼属则出现在志留系上红层(西坑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西北 塔里木盆地 志留纪早期 清水组 塔塔埃尔塔格组 盔甲鱼类 生物地层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北部奥陶-志留系沉积成岩作用 被引量:8
6
作者 郑冰 承秋泉 高仁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5-92,共8页
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奥陶系为一套粉砂质泥岩和灰岩;志留系砂砾岩构成4个沉积旋回,为典型的复理石建造,含油气层位于旋回的底部,4个旋回均已倒转。成岩作用在埋深1 500 m已很显著,富含大气CO2水中沉淀亮晶方解石(Ⅰ),δ13c为 -4‰-6‰,δ... 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奥陶系为一套粉砂质泥岩和灰岩;志留系砂砾岩构成4个沉积旋回,为典型的复理石建造,含油气层位于旋回的底部,4个旋回均已倒转。成岩作用在埋深1 500 m已很显著,富含大气CO2水中沉淀亮晶方解石(Ⅰ),δ13c为 -4‰-6‰,δ180为-5‰--6‰。埋深2 400-2 600 m,硫酸盐还原带形成的碳酸盐(Ⅱ)δ13C为-7‰--10‰,δ18O为 -8‰--10‰,长石溶解形成第一次生孔隙带。埋深3 800-4 000 m,甲烷生成带脱羧作用产生的CH4形成波状消光白云石 (Ⅲ),δ13C为-1‰--16‰,而CO2直接形成的碳酸盐δ13C为20‰右右,δ18O均在-12‰--13‰,SiO2次生包体测温110- 120℃,形成第二次生孔隙带。埋深4 500-4 700 m为湿气生成带,形成的碳酸盐(Ⅳ)δ13C为-27‰--31‰,δ18O为-13‰- -14‰,包体测温130-140℃,含铁方解石大量溶解形成第三次生孔隙带。埋深达到5 000 m以上时产生大量干气(Ⅴ), δ13C为-18‰--20‰,δ18O为-1‰--14‰,与包体均一温度150-155℃相一致,形成第四次生孔隙带,孔隙度仅15%- 20%。海西运动期间褶皱地层可能倒转,抬升剥蚀可能达5 000 m左右,接着发生“退成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裹体均-温度 次生孔隙带 同位素 世代 碳酸盐胶结物 奥陶-志留系 塔里木盆地东北部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晚新生代印干断层的运动学特征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子亚 刘冬冬 +1 位作者 朱贝 郭召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4-193,共10页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NW走向的印干断层为逆冲断层,断层带指向构造证据表明印干断层的逆冲方向为NE向,与柯坪冲断系SE向推覆明显不同。地层学、断层切割关系等证据显示印干断层形成早于更新世活动的柯坪冲断系,活动期主要在上新世至早更新...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NW走向的印干断层为逆冲断层,断层带指向构造证据表明印干断层的逆冲方向为NE向,与柯坪冲断系SE向推覆明显不同。地层学、断层切割关系等证据显示印干断层形成早于更新世活动的柯坪冲断系,活动期主要在上新世至早更新世。研究结果表明,柯坪塔格地区晚新生代发育两期方向不同的逆冲推覆构造,印干断层是上新世帕米尔构造结前陆冲断带的前缘冲断层,而柯坪冲断系是更新世以来南天山向塔里木盆地方向的前陆冲断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西北缘 晚新生代 印干断层 运动学特征 区域构造意义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早二叠世后碰撞花岗质岩浆活动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7
8
作者 罗金海 张敬艺 +2 位作者 王超 车自成 刘良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6-79,共14页
塔里木地块西北缘的阔什布拉克钾长花岗岩富碱(Na_2O+K_2O平均8.36%>8%),富钾(K_2O/Na_2O=1.27~1.47),准铝质(A/CNK=0.82~0.88),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浆岩。岩石的稀土含量较高(∑REE=263.90×10^(-6)~445.75×10^(-6)),... 塔里木地块西北缘的阔什布拉克钾长花岗岩富碱(Na_2O+K_2O平均8.36%>8%),富钾(K_2O/Na_2O=1.27~1.47),准铝质(A/CNK=0.82~0.88),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浆岩。岩石的稀土含量较高(∑REE=263.90×10^(-6)~445.75×10^(-6)),富集Th、U、Ta、Nb、Hf和Y等高场强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具有强的负Eu异常(δEu=0.003~0.019),富集高不相容元素(Zr+Nb+Ce+Y=368×10^(-6)~531×10^(-6)>350×10^(-6)),高Ga(Ga/Al×10 000=4.17~4.72>2.6),显示出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岩石Th/U比值(平均为3.86)、Nb/Ta比值(平均为12.75)和Rb-Th富集、Ti亏损指示其壳源成因。对花岗岩进行的LA-ICP-MS微区原位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花岗岩的结晶侵位年龄为275.4±2.8 Ma。综合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早二叠世花岗质岩浆活动的特点,认为早二叠世西南天山的后碰撞岩浆活动不仅在西南天山内部引起了强烈的花岗质岩浆活动,而且对塔里木地块西北边缘的花岗质岩浆活动也有显著的影响。阔什布拉克A型花岗岩也说明西南天山地区的碰撞造山作用在275.4±2.8 Ma之前已经趋于结束,以南天山洋盆为代表的古亚洲洋已基本结束了其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 西南天山 早二叠世 后碰撞 花岗岩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乌什地区石炭系沉积与碎屑锆石年代学记录及其反映的构造演化 被引量:9
9
作者 郭春涛 李忠 +1 位作者 高剑 董顺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679-2695,共17页
针对塔里木西北缘乌什地区石炭纪维宪期(Visean)至巴什基尔期(Bashkirian)连续较好的露头剖面,在沉积序列、砂岩组分及重矿物组合分析基础上,重点通过LA-ICP-MS分析砂岩样品碎屑锆石的原位U-Pb和Lu-Hf同位素,解析其年代学、物源特... 针对塔里木西北缘乌什地区石炭纪维宪期(Visean)至巴什基尔期(Bashkirian)连续较好的露头剖面,在沉积序列、砂岩组分及重矿物组合分析基础上,重点通过LA-ICP-MS分析砂岩样品碎屑锆石的原位U-Pb和Lu-Hf同位素,解析其年代学、物源特征及构造属性等信息。研究显示,石炭系砂岩碎屑颗粒以石英为主,火山岩屑和变质火山岩屑极少,物源构造属性主要指示再旋回造山带,且向上有向克拉通迁移的趋势;重矿物组合以锆石、电气石和TiO 2矿物等稳定重矿物为主,反映远源和相对稳定的构造背景。4个砂岩样品总体具有类似的碎屑锆石U-Pb年龄组成,主要反映三期年龄:392~496Ma、708~868Ma和893~1044Ma,其εHf(t)大多介于-15~13之间;此外也少量存在1713~1917Ma、2376~2606Ma年龄,与该区石炭系不整合下伏地层(至少志留-泥盆系)物源构成类似。对比研究显示,上述碎屑物源以塔里木基底古隆起为主,与昆仑-阿尔金造山带剥蚀物源相关的塔里木前石炭纪沉积也可能提供部分再旋回物源,并成为西北缘早石炭世维宪期前沉积的893~1044Ma年龄碎屑锆石的主要来源;而维宪期后碎屑成分成熟度的增大和893~1044Ma年龄碎屑锆石丰度的锐减可能说明与昆仑-阿尔金造山带相关物源的减少,塔里木大陆内部(隆起)成熟物源的增加。换句话说,尽管放射虫资料说明早石炭世早维宪期后南天山洋已经关闭,但直到晚石炭世巴什基尔期塔里木西北仍然延续了前石炭纪的沉积物源格局,并未记录到南天山造山事件的沉积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 U-Pb-Hf同位素 乌什地区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 南天山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乌恰地区晚白垩世—渐新世微相分析及沉积演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曼 吴小斌 +4 位作者 闫宝华 吴松 孟庆泉 方小敏 宋春晖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01-510,共10页
塔里木盆地西部是我国发育中新生代海相地层的少数地区之一。以沉积微相分析为手段,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乌恰地区库孜贡苏剖面晚白垩世—古近纪岩性、生物组合、颗粒成分、基质类型及其沉积结构和构造特征等仔细研究,重点针对碳酸盐... 塔里木盆地西部是我国发育中新生代海相地层的少数地区之一。以沉积微相分析为手段,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乌恰地区库孜贡苏剖面晚白垩世—古近纪岩性、生物组合、颗粒成分、基质类型及其沉积结构和构造特征等仔细研究,重点针对碳酸盐岩划分出(含)骨屑隐晶灰岩、隐晶灰岩、微(隐)晶白云岩、鸟眼隐晶灰岩、微晶鲕粒白云岩、生物碎屑灰岩、微晶球粒白云岩、生物灰岩、亮晶鲕粒灰岩等9个岩相类型。根据碳酸盐岩微相类型组合和剖面结构沉积特征,划分出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台地边缘浅滩和生物礁5个沉积相,并恢复了该区晚白垩世—古近纪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为查清白垩纪—古近纪特提斯洋演化以及重建该地区古环境和油气勘探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 晚白垩世—渐新世 碳酸盐岩微相 沉积演化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与南天山早-中二叠世盆山耦合特征 被引量:9
11
作者 罗金海 车自成 +2 位作者 张国锋 年秀清 张小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506-2514,共9页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及相邻南天山造山带的早-中二叠世岩相古地理、构造和岩浆作用的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在早-中二叠世由于地幔柱作用而导致玄武质岩浆活动,南天山造山带内部则发育几乎同时代的碰撞后花岗岩。盆山结合部位早...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及相邻南天山造山带的早-中二叠世岩相古地理、构造和岩浆作用的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在早-中二叠世由于地幔柱作用而导致玄武质岩浆活动,南天山造山带内部则发育几乎同时代的碰撞后花岗岩。盆山结合部位早-中二叠世的沉积中心处于不断沉降的状态,而且沉积中心逐渐向塔里木地块之上迁移。南天山在早-中二叠世碰撞后伸展背景下的隆升作用导致塔里木岩石圈向南天山之下发生陆内俯冲作用,在山前形成类似周缘前陆盆地的构造环境,山前沉积中心相当于周缘前陆盆地系统的前渊相带。塔里木盆地内部早二叠世的地幔柱活动与南天山的碰撞后伸展作用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是南天山在早-中二叠世的碰撞后伸展作用则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沉积-构造作用具有良好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 南天山造山带 盆山结合部位 早-中二叠世 耦合作用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中新生代砂砾岩型铅锌铜矿赋矿层位的时代厘定及意义 被引量:26
12
作者 刘增仁 漆树基 +4 位作者 田培仁 陈正乐 李胜强 韩风彬 任经武 《矿产勘查》 2014年第2期149-158,共10页
通过对康苏河、巴什布拉克、乌鲁克恰提、萨热克等实测剖面的岩石组合、含化石特征、地层单元顶底界线、沉积相特征与标准剖面的对比,将萨热克层控砂砾岩型铜矿、乌拉根层控砂砾岩型铅锌矿和花园层控砂岩型铜矿的赋矿层位分别厘定为下... 通过对康苏河、巴什布拉克、乌鲁克恰提、萨热克等实测剖面的岩石组合、含化石特征、地层单元顶底界线、沉积相特征与标准剖面的对比,将萨热克层控砂砾岩型铜矿、乌拉根层控砂砾岩型铅锌矿和花园层控砂岩型铜矿的赋矿层位分别厘定为下侏罗统库孜贡苏组、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和中新统安居安组;综合分析区域地球化学异常、中新生代砂砾岩型铅锌铜矿床的层控矿床特征及其产出层位等,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中新生代砂砾岩型铅锌铜矿划分为萨热克层控砂砾岩型铜矿带、乌拉根层控砂砾岩型铅锌矿带和花园层控砂岩型铜矿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铜赋矿层位 时代厘定 乌拉根成矿带 层控矿床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中奥陶统、下志留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变的遥感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傅碧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53-160,共8页
根据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中奥陶统和下志留统各组岩石的光谱特征分析,选择了TM3/1(Y)2/3(M)7/5(C)减色比值合成影像对研究区岩石地层层序进行划分和对比,划分出O12、O22、O32、S11和S21等5个影像岩... 根据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中奥陶统和下志留统各组岩石的光谱特征分析,选择了TM3/1(Y)2/3(M)7/5(C)减色比值合成影像对研究区岩石地层层序进行划分和对比,划分出O12、O22、O32、S11和S21等5个影像岩石地层单元,它们与研究区的岩性组一致,但其精度高于研究区1:20万地质图。通过影像岩石地层的对比研究发现,研究区西部皮羌断裂以西在中奥陶世几乎未接受沉积,皮羌断裂以东出现了坎岭组,再往东至研究区东部,中奥陶统沉积较全;早志留世早期研究区西部沉积了海相红层,往研究区东部则相变为海相绿色地层。尤其是通过TM比值图像的分析,发现前人认为分布很局限,但具有很大生油潜力的印干组在研究区分布范围较广,并推断其沉积中心位于与研究区相邻的塔北隆起和北部坳陷一带。这为塔里木盆地油气评价和勘探提供了新的资料,并表明TM遥感数据的应用是沉积盆地油气勘探研究中的一种很有潜力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 中奥陶世 下志留世 空间分布 相变 遥感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寒武系中热水白云石团块特征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张军涛 胡文瑄 +2 位作者 王小林 钱一雄 吴世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4-245,共12页
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寒武系中,发育有团块状的热水白云石,其具有明显的层控性:产出在中寒武统顶到上寒武统底的蒸发岩向白云岩过渡段,且仅赋存于粉晶白云岩中。热水白云石具有典型的鞍状白云石特征:弯曲的晶面,波状消光,边缘多发生去白... 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寒武系中,发育有团块状的热水白云石,其具有明显的层控性:产出在中寒武统顶到上寒武统底的蒸发岩向白云岩过渡段,且仅赋存于粉晶白云岩中。热水白云石具有典型的鞍状白云石特征:弯曲的晶面,波状消光,边缘多发生去白云岩化。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其Ca/Mg值稍高于基质白云石,Sr、Fe、Mn和Ba含量也略高于基质白云石。δ18O值(-10.1‰~-12.2‰)较基质白云石(-6.1‰~-7.8‰)明显偏负。不同层位热水白云石的δ13C值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与同一层位的热水白云石和寄主岩石的δ13C值非常相近。包裹体均一温度多分布在90~120℃之间。综合分析表明,热水白云石形成时的较高温度主要是由较深的埋藏深度和较高的地温梯度所造成的。形成热水白云石的流体并不是岩浆热液,而主要为寒武系白云岩内地层水,并可能有深循环的大气降水掺入,这些流体经历了长期的水岩反应,具有相应的地球化学特征。在断裂活动等作用的驱使下,热流体层内运移。运移过程中,溶解了岩层中硬石膏结核,形成溶蚀孔隙;而当压力降低,CO2大量析出时,开始沉淀形成热水白云石。分析这类热水白云石的形成机制,对于研究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水白云石 岩石学特征 地球化学特征 流体来源 寒武系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层序结构和沉积微相分布 被引量:5
15
作者 韩剑发 王清龙 +6 位作者 陈军 林畅松 宋玉斌 徐俊博 李浩 薛学亚 王宇盟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99-608,共10页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巴楚大阪塔格和柯坪水泥厂中—下奥陶统露头剖面的详细观察和研究,并结合塔中地区地震资料对比分析,建立了中—下奥陶统鹰山组至一间房组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和沉积模式。研究表明,中—下奥陶统(鹰山组至一间...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巴楚大阪塔格和柯坪水泥厂中—下奥陶统露头剖面的详细观察和研究,并结合塔中地区地震资料对比分析,建立了中—下奥陶统鹰山组至一间房组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和沉积模式。研究表明,中—下奥陶统(鹰山组至一间房组)碳酸盐岩可划分为两个复合(二级)层序(CS1和CS2),其中CS1和CS2又可分出两个和三个三级层序(Sq1—Sq5)。在此基础上依据露头剖面旋回结构变化进一步划分出17~19个高频旋回或四级层序。根据宏观沉积结构和镜下结构特征,总结出的9种微相类型和4种沉积微相组合类型,反映出特定的沉积环境和生物造礁特征,其中包括生物礁-滩复合体、生屑滩、内碎屑滩、氵舄湖和滩间海等。研究还揭示出层序格架中沉积微相组合的发育和演化规律,Sq1—Sq2整体由氵舄湖和滩间海沉积组成,蒸发作用强烈,未见生屑颗粒,发育中细晶白云岩、云质灰岩、含云灰岩等结晶云岩;Sq3时期发育大套厚层内碎屑滩沉积,生屑颗粒开始出现,但数量较少;Sq4时期,砂屑颗粒相对减少,生屑含量大量增加,顶部发育中薄层的生屑滩组合;Sq5时期造礁生物大量出现,以生物礁-滩复合体沉积为主,大致对应于一间房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精度层序格架 沉积微相 碳酸盐岩沉积模式 中—下奥陶统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
下载PDF
面扫描和定年技术在古老碳酸盐岩储集层研究中的应用——以塔里木盆地西北部震旦系奇格布拉克组为例 被引量:17
16
作者 杨翰轩 胡安平 +4 位作者 郑剑锋 梁峰 罗宪婴 俸月星 沈安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35-946,共12页
针对古老海相碳酸盐岩成岩叠加改造复杂、储集层成因和油气运移前有效孔隙测算难等问题,以塔里木盆地西北部震旦系奇格布拉克组微生物白云岩储集层为例,应用元素激光面扫描成像技术和碳酸盐矿物激光U-Pb同位素定年技术,开展基于地球化... 针对古老海相碳酸盐岩成岩叠加改造复杂、储集层成因和油气运移前有效孔隙测算难等问题,以塔里木盆地西北部震旦系奇格布拉克组微生物白云岩储集层为例,应用元素激光面扫描成像技术和碳酸盐矿物激光U-Pb同位素定年技术,开展基于地球化学信息的成岩环境和基于绝对地质年龄的成岩-孔隙演化研究,得到以下两点认识:①在岩石学观察基础上,对孔洞中充填的不同期次白云石胶结物开展元素面扫描成像、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锶同位素组成、阴极发光等分析,认为奇格布拉克组白云岩储集层依次经历了沉积期白云石化、淡水成岩环境、海水成岩环境、极浅埋藏成岩环境、埋藏成岩环境、热液成岩环境6个阶段,储集空间主要形成于埋藏前的沉积环境(原生孔)和淡水成岩环境(表生溶蚀孔洞),海水、埋藏和热液环境引起白云石胶结物的逐渐充填减孔;②在储集层成因认识基础上,对孔洞中充填的各期次白云石胶结物开展测年,建立基于绝对地质年龄的成岩-孔隙演化曲线,认为胶结减孔主要发生在加里东早期,在玉尔吐斯组烃源岩生烃高峰期,储集层孔隙度仍可达到6%~10%。研究成果不仅为奇格布拉克组成藏有效性评价提供一定依据,也为定年和面扫描成像技术在古老碳酸盐岩储集层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b定年 面扫描 震旦系奇格布拉克组 塔里木盆地西北部 碳酸盐岩 成岩环境 成岩-孔隙演化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乌什地区上寒武统—下志留统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对物源体系和构造演化的指示 被引量:8
17
作者 郭春涛 董顺利 李忠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759-2769,共11页
早古生代塔里木盆地构造背景发生急剧突变的地球动力学来源一直是一个争议的焦点。本文针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乌什地区寒武系-志留系剖面的砂岩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测试,以此厘定研究区物源体系并刻画该地区的沉积构造演化过程... 早古生代塔里木盆地构造背景发生急剧突变的地球动力学来源一直是一个争议的焦点。本文针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乌什地区寒武系-志留系剖面的砂岩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测试,以此厘定研究区物源体系并刻画该地区的沉积构造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碎屑锆石样品记录了~500Ma、~800Ma、~1000Ma、~1800Ma、~2500Ma共5期构造热事件。对比潜在物源区,上寒武统物源主要为盆地内碎屑物的再循环沉积,直接来源于柯坪或邻近地区的局部隆起,最终来源于盆地内更古老岩石的风化剥蚀。至早志留世,物源区则可能增加了昆仑造山带,同时也说明早志留世西昆仑洋已经俯冲闭合,甚至隆升形成高山。综合前人研究结果,晚奥陶世塔里木盆地构造背景突变、台地消亡的原因,可能主要来自于盆地南侧的洋盆的俯冲闭合造山,而是否有来自北侧洋盆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工作,但即使有来自北侧洋盆活动的影响,其力度和范围也远小于南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 碎屑锆石 昆仑造山带 构造演化 上寒武统-下志留统
下载PDF
下寒武统黑色岩系沉积环境与控烃差异--以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和东北缘为例 被引量:7
18
作者 杨赟昊 高志前 +1 位作者 樊太亮 刘旺威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7-52,共6页
基于对露头剖面的精细观测,文中开展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和东北缘下寒武统黑色岩系沉积环境与控烃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黑色岩系的沉积环境差异整体反映在岩性、沉积相、厚度等方面。西北缘发育潮坪、陆棚等海相烃源岩,岩性以薄层泥页... 基于对露头剖面的精细观测,文中开展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和东北缘下寒武统黑色岩系沉积环境与控烃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黑色岩系的沉积环境差异整体反映在岩性、沉积相、厚度等方面。西北缘发育潮坪、陆棚等海相烃源岩,岩性以薄层泥页岩和薄层碳酸盐岩互层为主,厚度普遍在15~25 m,经历造陆运动,黑色岩系连片分布;东北缘发育欠补偿盆地烃源岩,岩性以硅质岩和泥岩为主,较西北缘厚,经历强烈的造山运动,黑色岩系不及东北缘发育。沉积环境差异影响了烃源岩的发育模式。热液作用有利于激发海洋底栖藻的大量繁盛,缺氧的水体环境有利于优质烃源岩的形成。上升洋流虽然是形成缺氧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强烈的岩浆活动破坏了东北缘的有机质保存环境,使西北缘黑色岩系中烃源岩的品质优于东北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岩系 同期异相 控烃作用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 塔里木盆地东北缘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志留系砂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地球化学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磊 叶雷 +3 位作者 余子昌 帅磊 刘志强 管诰 《矿产与地质》 2021年第2期186-193,共8页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是我国重要的砂砾岩型矿床的成矿带,该地区首次在志留系地层中发现砂岩型莫洛克斯铜矿,矿区圈出铜矿体3条,铜平均品位为0.57%~2.5%,矿体厚度为1.33~4.76 m,走向延伸为110~520 m。地球化学特征上,铜在围岩-蚀变砂岩-含...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是我国重要的砂砾岩型矿床的成矿带,该地区首次在志留系地层中发现砂岩型莫洛克斯铜矿,矿区圈出铜矿体3条,铜平均品位为0.57%~2.5%,矿体厚度为1.33~4.76 m,走向延伸为110~520 m。地球化学特征上,铜在围岩-蚀变砂岩-含矿砂岩逐渐富集;稀土元素对球粒陨石标准化后δEu、δCe为负异常,蚀变砂岩稀土总量相对于围岩的明显降低,含矿砂岩相对于蚀变砂岩又有稀土元素的带入;微量元素特征上,矿区砂岩均具有沉积岩物源区特征,沉积构造背景为被动大陆边缘。总结矿床地质特征与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区域上及矿区内稳定产出的灰绿色岩层及其中的铜矿化为原始沉积形成,矿区内蚀变砂岩及铜矿体则是由还原性富Cu盆地流体沿构造运移在氧化还原界面发生沉淀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型铜矿 志留系 矿床地质特征 柯坪前陆盆地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南天山库孜贡苏断陷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20
作者 钱俊锋 肖安成 +4 位作者 杨树锋 毛昌伟 朱晓亚 王海宝 王清华 《科技通报》 2018年第10期44-50,共7页
综合利用人工和天然地震剖面解释,地面地质资料分析,揭示了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南天山库孜贡苏断陷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结果显示,库孜贡苏断陷为北北西向的伸展断陷,其断陷结构为西断东超的箕状断陷,一直延伸到库孜贡苏断陷内部... 综合利用人工和天然地震剖面解释,地面地质资料分析,揭示了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南天山库孜贡苏断陷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结果显示,库孜贡苏断陷为北北西向的伸展断陷,其断陷结构为西断东超的箕状断陷,一直延伸到库孜贡苏断陷内部。库孜贡苏断陷盆地反映了中生代和新生代两期的变形。剖面平衡恢复和构造建模研究指出研究区在中新生代以来东西方向缩短量为38. 51 km,缩短率为46. 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天山冲断带 西昆仑帕米尔冲断带 构造变形 空间对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