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fferential patterns of SH and P wave velocity structures in the transition zone beneath northwestern Tibet 被引量:6
1
作者 ZHANG RuiQing WU QingJu +1 位作者 LI YongHua ZENG RongShe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10期1551-1562,共12页
Triplicate waveform modeling is used to resolve SH (Vs) and P (Vp) wave velocity structures in the upper mantle transition zone (TZ) beneath northwestern (NW) Tibet. Focal depth move out stacking is proposed t... Triplicate waveform modeling is used to resolve SH (Vs) and P (Vp) wave velocity structures in the upper mantle transition zone (TZ) beneath northwestern (NW) Tibet. Focal depth move out stacking is proposed to enhance the identification of triplicate phases, and can be used to test consistency of our data.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Vs and Vp structures are decorrelated, and that a large Vs jump occurred across the 660-km discontinuity, with a small Vs gradient above it. Conversely, the Vp model is characterized by a relatively small contrast across the discontinuity, accompanied by a high Vp gradient in the TZ. There seem no significant depth anomalies of the 660-kin discontinuity in both models. The seismic structures in TZ beneath NW Tibet are similar to recent studies beneath the central Qiangtang and western Lhasa terrains. Taking the lower TZ structures under India as references, Vs is normal but Vp appears slightly high, and thus a high ratio of Vp/Vs was indicated beneath NW Tibet. Combined results with experiment information from mineral studies, we suggest that the differential anomalies of Vp and Vs can be attributed to a chemical heterogeneity, such as increased A1 content in the lower TZ. Considering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ibet, the chemical heterogeneity may be associated with subduction or detachment of the Tethys oceanic sla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tle transition zone seismic velocity northwestern tibet
原文传递
藏西北黑石北湖一带新近纪火山岩的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9
2
作者 王权 杨五宝 +3 位作者 张振福 杨月生 武俊高 董挨管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0-86,共7页
青藏高原西北部黑石北湖一带发育的橄榄安粗岩系列火山岩具有由早到晚从基性到中性连续演化的特征,3期火山活动期次分明,以中心式喷发为主,K-Ar年龄分别为9.23Ma、3.19Ma和3Ma。该火山岩的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同位素组成特征与藏北其... 青藏高原西北部黑石北湖一带发育的橄榄安粗岩系列火山岩具有由早到晚从基性到中性连续演化的特征,3期火山活动期次分明,以中心式喷发为主,K-Ar年龄分别为9.23Ma、3.19Ma和3Ma。该火山岩的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同位素组成特征与藏北其他地区的新生代火山岩基本相近。火山活动为新构造活动的响应,受控于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产生的走滑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西北 黑石北湖 橄榄安粗质火山岩 新构造活动 走滑断裂
下载PDF
西藏羌塘西北部干枯沟地区早三叠世晚期碱性岩类的发现 被引量:2
3
作者 钟华明 童劲松 +1 位作者 鲁如魁 夏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06-811,共6页
碱性花岗岩分布于西藏羌塘北部的花岗岩带内,岩石K2O+Na2O含量达11.27%~12.02%,具高铝、高碱、低铁镁组分的特征,属碱性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碱性岩形成于后碰撞期。形成该岩体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加厚陆壳的中下部,反映了研究... 碱性花岗岩分布于西藏羌塘北部的花岗岩带内,岩石K2O+Na2O含量达11.27%~12.02%,具高铝、高碱、低铁镁组分的特征,属碱性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碱性岩形成于后碰撞期。形成该岩体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加厚陆壳的中下部,反映了研究区古特提斯闭合后经历了陆内造山阶段。霞石正长岩同位素锆石U-Pb年龄为248.7Ma±2.6Ma,相当于早三叠世晚期。碱性花岗岩的出现是西藏西北部古特提斯造山带崩塌开始的岩石学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羌塘西北部 碱性岩 早三叠世晚期 构造环境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北缘中新世晚期A型花岗岩的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黎敦朋 赵越 +4 位作者 胡健民 李怀坤 李新林 周小康 杜少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671-1677,共7页
在阿克萨依湖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于青藏高原西北缘的西昆仑山南坡巴颜喀拉盆地发现了多个小型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对其中规模较大的一个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该岩体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和... 在阿克萨依湖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于青藏高原西北缘的西昆仑山南坡巴颜喀拉盆地发现了多个小型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对其中规模较大的一个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该岩体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δEu负异常,无Nb的亏损,属壳幔混合的偏铝质A2(PA)型花岗岩。TIMS法单颗粒锆石U-Pb年龄测定获得10.0Ma±0.1Ma的年龄值(MSWD=0.66),表明该岩体为中新世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该岩体可能是中新世晚期青藏高原后造山阶段岩石圈发生拆沉作用形成的,就位于阿尔金巨型走滑断裂系的拉张区域,是阿尔金巨型走滑断裂系强烈活动阶段的反映,对青藏高原地质构造演化和高原隆升的研究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花岗岩 中新世晚期 青藏高原西北缘
下载PDF
藏西北阿鲁盆地冰川棘豆覆盖度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斯确多吉 Joseph L Fox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4-69,共6页
通过两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冰川棘豆盖度及其环境因子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水分条件对冰川棘豆盖度大小的影响极为显著(p=0.01714);影响水热分配的主导因子坡向、坡度与冰川棘豆盖度极为相关,其中南坡和西南坡的冰川... 通过两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冰川棘豆盖度及其环境因子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水分条件对冰川棘豆盖度大小的影响极为显著(p=0.01714);影响水热分配的主导因子坡向、坡度与冰川棘豆盖度极为相关,其中南坡和西南坡的冰川棘豆盖度最大、西北坡最小。放牧强度与冰川棘豆盖度相关显著,放牧强度越大冰川棘豆种群盖度越大。气候变化(水热条件变化)以及放牧强度增强可能是导致近年来冰川棘豆迅速蔓延的主要原因,而且,这种影响是交互出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西北 冰川棘豆 放牧强度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黎敦朋 赵越 +3 位作者 刘健 潘燕兵 裴军令 何哲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3-310,共18页
晚新生代,印亚碰撞的远程效应使青藏高原周缘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隆升作用,然而不同学者对高原强烈构造变形和隆升时代的认识却大相径庭。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沉积作用、岩浆活动与地貌响应等的... 晚新生代,印亚碰撞的远程效应使青藏高原周缘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隆升作用,然而不同学者对高原强烈构造变形和隆升时代的认识却大相径庭。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沉积作用、岩浆活动与地貌响应等的综合研究,依据古新统至中新统地层的连续沉积和产状的协调一致,提出青藏高原西北缘在古新世—中新世末并未发生区域性强烈的构造变形,并基于褶皱、生长地层、楔顶沉积和冲断带中局部不整合等标定青藏高原西北缘强烈构造变形的时代为上新世—早更新世,其中最强烈的构造变形发生于西域砾岩沉积结束阶段,即约1.1~0.7Ma的昆黄运动最终使中更新世以前地层全面褶皱-抬升,形成区域性的乌苏群与西域砾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这为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的构造变形提供了关键的构造地质学证据;同时,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的研究成果提出青藏高原西北缘的主要隆升可能是在上新世—早更新世通过高原边缘的边界断层系以后展式逆冲扩展作用抬升形成的,并就裂变径迹热历史模拟的剥蚀厚度提出西域砾岩很可能主要来自高原边缘地形变化最剧烈的陡坡带,支持西域砾岩属构造成因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后展式逆冲扩展 上新世—早更新世 青藏高原西北缘
下载PDF
西双版纳、滇西北和西藏高原斑腿蝗科区系比较与起源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红玉 欧晓红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5年第4期15-19,共5页
西双版纳、滇西北、西藏高原3个区域的斑腿蝗科区系成分比较结果表明,各区域的蝗虫组成各有特色,属种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西双版纳、滇西北、西藏高原。特有种均十分丰富,特有物种数及其比例以西藏高原为最高,西双版纳次之,滇西北最低。... 西双版纳、滇西北、西藏高原3个区域的斑腿蝗科区系成分比较结果表明,各区域的蝗虫组成各有特色,属种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西双版纳、滇西北、西藏高原。特有种均十分丰富,特有物种数及其比例以西藏高原为最高,西双版纳次之,滇西北最低。3个区域的斑腿蝗科昆虫在体型、翅型、体色变化等方面有不同的适应表现,总趋势是随海拔升高,翅退化强烈、体型趋小、体色加深。突出的是西藏高原特有种类的分布区非常狭窄,物种分化现象十分明显。推断西双版纳可能为斑腿蝗科物种的现代分布中心,滇西北为过渡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腿蝗科 区系 滇西北 西双版纳 西藏高原
下载PDF
基于FY-3A/VIRR数据的藏西北干旱遥感监测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曾林 扎西央宗 +3 位作者 冯文兰 牛晓俊 扎西欧珠 拉巴卓玛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34-341,共8页
藏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由于地形复杂、气候独特,该区的观测资料非常缺乏。利用遥感技术开展藏西北地区的干旱监测,能获取在空间上连续变化的地表干旱情况,对于指导该区农牧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FY-3A/VIRR的一级数据和标准旬产... 藏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由于地形复杂、气候独特,该区的观测资料非常缺乏。利用遥感技术开展藏西北地区的干旱监测,能获取在空间上连续变化的地表干旱情况,对于指导该区农牧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FY-3A/VIRR的一级数据和标准旬产品(地表温度、植被指数),采用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进行藏西北地区的干旱监测研究,并将监测结果分别与基于EOS/MODIS数据监测的结果、同期的野外实测土壤水分数据以及气象站点的降水量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FY-3A/VIRR数据的TVDI遥感监测结果与实测土壤水分、气象站累计降水量数据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利用FY-3A/VIRR数据与EOS/MODIS数据估算的TVDI干旱等级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FY-3A/VIRR数据可以代替EOS/MODIS数据在藏西北地区开展干旱遥感监测,可为指导藏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3A/VIRR EOS/MODIS 干旱监测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 藏西北
下载PDF
藏西北戈木日榴辉岩岩石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苑婷媛 赵中宝 +1 位作者 曾庆高 刘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729-3742,共14页
戈木日榴辉岩产出于羌塘中部龙木错-双湖古板块缝合带内,是羌塘中部高压变质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多认为其系洋壳冷俯冲的产物。该榴辉岩的矿物组合可分为四期:第一期为含Fe^(3+)的钙钠闪石+钠云母+钠长石+绿泥石+石英+富含LREE、Th... 戈木日榴辉岩产出于羌塘中部龙木错-双湖古板块缝合带内,是羌塘中部高压变质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多认为其系洋壳冷俯冲的产物。该榴辉岩的矿物组合可分为四期:第一期为含Fe^(3+)的钙钠闪石+钠云母+钠长石+绿泥石+石英+富含LREE、Th和U的褐帘石+榍石±富Mn的石榴子石。富Mg的石榴子石+贫Fe的绿辉石+不含微量元素的黝帘石+石英+钠云母+金红石+黄铁矿则为第二期矿物组合。第三期为退变质组合,包括钠长石、绿泥石、榍石和阳起石。第四期为磁铁矿、新生绿帘石和针状钛铁矿。热力学半定量模拟表明,石榴子石核部形成于T=644℃,P=13.0kbar,lgfO_2=-16.3^-16.4,而石榴子石幔部则形成于T=695℃,P=16.6kbar,lgfO_2=-19.0^-19.5,表明该榴辉岩属中温榴辉岩,而不是前人所言的冷榴辉岩,这反映了羌塘中部古特提斯洋盆的构造演化历史比较复杂,不仅有冷俯冲的洋壳,还有中温俯冲的洋壳。该榴辉岩在进变质过程中经历了还原作用,早期含Fe^(3+)的钙钠闪石和褐帘石等形成于高氧逸度之下的含水矿物,转变为形成于低氧逸度条件下的石榴子石和贫Fe的绿辉石、黝帘石等矿物,释放出水和轻REE、Th、U、Ba等微量元素。折返阶段新生成的矿物均不含有这些微量元素,表明早期阶段释放的微量元素很可能离开了俯冲板片,随流体进入上覆地幔楔。本文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进变质与还原作用共同促进了物质从俯冲板片中活化、转移至上覆地幔楔,这有助于理解具有独特地球化学特征的岛弧岩浆的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西藏西北部 变质演化 还原反应 微量元素迁移
下载PDF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法用于藏西北县级医院药事管理效果评价 被引量:5
10
作者 金子妍 旺加 +3 位作者 旦达 李天平 索朗欧珠 扎西群宗 《中国药业》 CAS 2020年第20期29-32,共4页
目的为相似地区同级医院药事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法分析西藏自治区尼玛县人民医院药品管理全环节中的潜在风险,并制订改进措施。结果医院在药品采购、储存、使用和管理等环节存在21项潜在失效模式,其中高风... 目的为相似地区同级医院药事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法分析西藏自治区尼玛县人民医院药品管理全环节中的潜在风险,并制订改进措施。结果医院在药品采购、储存、使用和管理等环节存在21项潜在失效模式,其中高风险失效模式13项。实施改进措施后,医院药事相关风险总体降低81.37%,20项失效模拟计算风险顺序数(RPN)显著减小,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FMEA法,可前瞻性地发现管理漏洞和隐患,不断完善制度和研究改进措施,切实提高藏西北县级医院药事管理水平,实现全方位药品质量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 医院管理 药事管理体系 效果评价 藏西北地区
下载PDF
西藏西北部浅变质石英砂岩岩石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伍连东 苑婷媛 +1 位作者 金海龙 刘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01-718,共18页
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主要由浅变质石英砂岩组成,由于化石匮乏、变形强烈,长期以来对这套浅变质石英砂岩成因的争议颇大,导致了对藏西北地区前中生代构造演化的认识长期模糊不清,其中,何处才是冈瓦纳大陆北界就是一个长期争论的议题。在... 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主要由浅变质石英砂岩组成,由于化石匮乏、变形强烈,长期以来对这套浅变质石英砂岩成因的争议颇大,导致了对藏西北地区前中生代构造演化的认识长期模糊不清,其中,何处才是冈瓦纳大陆北界就是一个长期争论的议题。在西藏西北部,近东西走向的布尔嘎错断裂带将北部的查多岗日地块与南部的南羌塘地块分隔开,浅变质石英砂岩广泛出露于这两地块之内。沿近东西走向布尔嘎错断裂带断续产出的冈玛错蓝片岩、蛇绿岩等岩片大体呈南北向逆冲于浅变质石英砂岩之上,因此早期曾认为布尔嘎错断裂带是冈瓦纳大陆之北界。本文的调查与研究发现查多岗日和南羌塘地块内浅变质石英砂岩岩相学特征完全相同,均主要由石英组成,遭受了绿片岩相的变质作用,形成了钠长石+绿泥石+白云母组合,充填于早期石英颗粒之间,钠长石交代钾长石。这两地的浅变质石英砂岩均被未变质钙质胶结的钾长石石英砂岩平行不整合覆盖。碎屑锆石的阴极发光分析与U-Pb定年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查多岗日与南羌塘地块内浅变质石英砂岩内的锆石来源完全相同。这些证据充分反映了查多岗日与南羌塘地块早期构造演化过程相似,源自同一大陆。碎屑锆石定年结果进一步表明浅变质石英砂岩的最大沉积年龄为520±8Ma,该岩石再被约480Ma的花岗岩脉侵入,因此其很可能形成于晚寒武世,而不整合面之上沉积岩的最大沉积年龄为460±8Ma,表明该不整合面上、下沉积岩之间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证实了该平行不整合面形成于奥陶纪。不整合面之下的浅变质石英砂岩因此与杨耀等(2014)报道的荣玛组相同,不整合面之上未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则属于中上奥陶统塔石山组。查多岗日地块因此是西藏境内最北端的冈瓦纳大陆的碎块。在西藏西北部,冈瓦纳大陆北界为龙木错-帮达错-(83°40'E、35°N)-红脊山-荣玛乡。布尔嘎错断裂带不是冈瓦纳大陆之北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西北部 浅变质石英砂岩 构造演化 冈瓦纳大陆北界 查多岗日地块
下载PDF
冀西北引进西藏地区抗风沙草种适应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广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7612-7614,共3页
[目的]为冀西北地区引进优质高产、抗寒耐旱、抗风沙牧草新品种提供依据。[方法]将7个西藏抗风沙草种引进冀西北高寒地区进行适应性试验,播种前测定种子特性,播种后调查出苗、生长情况。[结果]7个草种的发芽率均超过80.0%,符合播种要求... [目的]为冀西北地区引进优质高产、抗寒耐旱、抗风沙牧草新品种提供依据。[方法]将7个西藏抗风沙草种引进冀西北高寒地区进行适应性试验,播种前测定种子特性,播种后调查出苗、生长情况。[结果]7个草种的发芽率均超过80.0%,符合播种要求;矮生蒿草的发芽势最弱(38.0%)。沙生地蔷薇、波伐早熟禾出苗较整齐,其他品种相对较差。7个西藏抗风沙草种在冀西北地区夏秋季节可以正常生长,长势较好,具有较好的抗旱性和耐低温性,但当年开花的只有西藏垂穗披碱草、波伐早熟禾、高原荠牧草。[结论]西藏垂穗披碱草、高原荠根系较发达,且以侧根系为主,防风固沙能力较强;沙生地蔷薇、波伐早熟禾可作城市绿化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风沙草种 引种 适应性 冀西北高寒地区 西藏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