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向家蚕BmN细胞接种与增殖的观察 被引量:19
1
作者 钱永华 鲁兴萌 +3 位作者 金伟 王建芳 黄金山 李宏 《蚕业科学》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60-264,共5页
利用DIPA活体荧光染色的方法对家蚕微孢子虫 (Nosemabombycis)的体外发芽、侵染、增殖的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侵染过程从发芽开始持续到感染后 2 4h ,感染初期的芽体具有二核性 ,随后合二为一 ,感染后 2 4h进入裂殖体增殖阶段形... 利用DIPA活体荧光染色的方法对家蚕微孢子虫 (Nosemabombycis)的体外发芽、侵染、增殖的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侵染过程从发芽开始持续到感染后 2 4h ,感染初期的芽体具有二核性 ,随后合二为一 ,感染后 2 4h进入裂殖体增殖阶段形成多核裂殖体 ,感染后 5 4h出现孢子母细胞、短极丝孢子及孢内发芽现象 ,感染后 6 0h出现二次感染体及趋于成熟的孢子 ,感染后 96h开始形成大量的成熟孢子、空孢壳及二次感染体的再分裂 ,此时在感染家蚕BmN细胞中 ,难于明确划分家蚕微孢子虫的各发育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侵染过程 接种 增殖 DIPA活体荧光染色 生殖圈 体外发芽
下载PDF
家蚕微粒子病原虫(Nosema bombycis)小亚基核糖体RNA全基因的克隆及其二级结构的构建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见杨 黄可威 陆长德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0-295,共6页
在用PCR技术扩增、克隆、测序了家蚕微粒子病原虫Nosemabombycis (镇江株 )小亚基核糖体RNA基因核心序列(5′ 端起 12 0 0bp)的基础上 ,用SSP PCR技术克隆了核心序列 3′ 端下游序列 ,从而获得了家蚕微粒子病原虫小亚基核糖体RNA基因的... 在用PCR技术扩增、克隆、测序了家蚕微粒子病原虫Nosemabombycis (镇江株 )小亚基核糖体RNA基因核心序列(5′ 端起 12 0 0bp)的基础上 ,用SSP PCR技术克隆了核心序列 3′ 端下游序列 ,从而获得了家蚕微粒子病原虫小亚基核糖体RNA基因的全序列共 12 33bp。用RnaViz、Forcon、DCSE等生物软件构建了家蚕微粒子病原虫小亚基核糖体RNA的二级结构 ,与其它微孢子虫及真核生物小亚基核糖体RNA的二级结构相比 ,该二级结构缺乏螺旋 10、E10 1、 11、 18、E2 3 n和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粒子病原虫 SSP-PCR 小亚基核糖体RnA SSUrRnA 全基因 二级结构 螺旋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Nosema bombycis)对菜青虫(Pieris rapae)的感染与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孙胜 宗浩 杨小蓉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1期69-71,共3页
利用家蚕微孢子不污染蔬菜与环境 ,不感染人、畜 ,甚至不会伤害害虫天敌的特点 ,首次用其作为生物农药进行试验 ,并对重要蔬菜害虫菜青虫做了感染与致病性研究 ,结果证明微孢子能大量寄生在菜青虫体内 ,并得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
关键词 蚕微孢子 生物农药 感染 致病性 生物防治 菜青虫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bombycis)孢子人工发芽的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钱永华 鲁兴萌 +1 位作者 李敏侠 金伟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4期381-385,共5页
研究表明,目前常用的适合于向昆虫培养细胞接种的Nosemabombycis孢子的几种人工发芽方法的发芽率存在较大差异.同一种方法在不同的发芽培养基中的发芽率也有所不同.并发现在N.bombycis孢子的人工发芽过程中... 研究表明,目前常用的适合于向昆虫培养细胞接种的Nosemabombycis孢子的几种人工发芽方法的发芽率存在较大差异.同一种方法在不同的发芽培养基中的发芽率也有所不同.并发现在N.bombycis孢子的人工发芽过程中K+促进作用比Na+明显,而且还证实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微孢子虫 孢子 人工发芽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侵染草地贪夜蛾卵巢细胞(Sf21)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8
5
作者 李艳红 潘国庆 +1 位作者 胡军华 周泽扬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1-154,共4页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bombycis,简称N.b)经KOH处理后,接种于草地贪夜蛾卵巢细胞(Sf21),建立家蚕微孢子感染增殖体系,同时,对孢子与宿主细胞在感染增殖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进行了跟踪观察。KOH处理的孢子发芽率约为67%,Sf21细胞的初期感染率...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bombycis,简称N.b)经KOH处理后,接种于草地贪夜蛾卵巢细胞(Sf21),建立家蚕微孢子感染增殖体系,同时,对孢子与宿主细胞在感染增殖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进行了跟踪观察。KOH处理的孢子发芽率约为67%,Sf21细胞的初期感染率约为4.3%,接种24h内,细胞感染率变化不明显,但随后逐渐增加,到接种后的第7天达76.9%。接种后第12天起,细胞内充满不同发育阶段的孢子,并可见大量的胞外游动孢子。随后,大量细胞破裂,孢子逸出后,破裂的细胞内出现大量囊泡,且有合胞体(巨型多核融合细胞)出现。另外,将感染孢子的家蚕中肠组织和丝腺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后直接接种Sf21细胞,不经发芽处理,细胞也能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草地贪夜蛾卵巢细胞(Sf21) 感染 合胞体
下载PDF
家蚕微粒子虫(Nosema bombycis)与其形态变异株的侵染性及孢子表面蛋白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黄少康 鲁兴萌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682-1687,共6页
用家蚕微粒子虫(Nosemabombycis,Nb)连续感染桑尺蠖(Hemerophilaatrilineata)24次后,获得孢子显著变粗短(P<0.01)的形态变异株(24Nbh)。Nb与24Nbh的侵染性及表面蛋白的比较研究表明,24Nbh感染2龄起蚕(Bombyxmori)的感染中浓度(IC50)... 用家蚕微粒子虫(Nosemabombycis,Nb)连续感染桑尺蠖(Hemerophilaatrilineata)24次后,获得孢子显著变粗短(P<0.01)的形态变异株(24Nbh)。Nb与24Nbh的侵染性及表面蛋白的比较研究表明,24Nbh感染2龄起蚕(Bombyxmori)的感染中浓度(IC50)为1.98×104spores/ml,而Nb为1.72×103spores/ml,即Nb连续感染桑尺蠖24次后对家蚕的侵染性下降了11.5倍。24Nbh回复感染家蚕一次后的孢子,对2龄起蚕的IC50与Nb对照相差6.9倍,即对家蚕的侵染性又快速恢复;与24Nbh相比,孢子长径及长短径比虽然显著回复(P<0.01),但仍小于Nb(P<0.05)。SDS-PAGE显示,Nb和24Nbh孢子表面蛋白的带型基本一致,均有4条主带(12kD、17kD、30kD、33kD),但在量上差异明显。2D-PAGE显示,当上样量均为120μg时,二者孢子表面蛋白都以中偏酸性蛋白(pI5~7)为主,但表面蛋白在量和种类上均存在明显差异,发现5个可疑的差异蛋白点,推测这种差异与微孢子虫的侵染性变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粒子虫 形态变异株 侵染性 孢子形态 孢子表面蛋白 双向电泳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对蝗虫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
7
作者 刘仁华 杨俊年 +1 位作者 李彦杰 周大祥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797-1799,共3页
用不同浓度梯度的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对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和云南板齿蝗(Sinstauchira yunnan)进行了转宿主添食感染试验。结果表明,家蚕微孢子虫在高浓度(107个/mL)添食的情况下对蝗虫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致死率,家蚕微... 用不同浓度梯度的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对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和云南板齿蝗(Sinstauchira yunnan)进行了转宿主添食感染试验。结果表明,家蚕微孢子虫在高浓度(107个/mL)添食的情况下对蝗虫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致死率,家蚕微孢子虫对蝗虫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6.9×106个/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 蝗虫 生物防治
下载PDF
家蚕微粒子虫(Nosema bombycis)感染家蚕的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鲁兴萌 吴忠长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47-550,共4页
Nosema bombycis感染家蚕后 ,家蚕中肠海藻糖酶活性显著下降 ,大量裂殖体的形成是其下降的重要原因 .血淋巴总糖和海藻糖等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物质的含量也明显下降 .感染后血淋巴海藻糖酶活性略有上升 ,但对血糖总量无明显影响 .血淋... Nosema bombycis感染家蚕后 ,家蚕中肠海藻糖酶活性显著下降 ,大量裂殖体的形成是其下降的重要原因 .血淋巴总糖和海藻糖等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物质的含量也明显下降 .感染后血淋巴海藻糖酶活性略有上升 ,但对血糖总量无明显影响 .血淋巴蛋白质含量的下降要滞后于与能量代谢有关的物质 ,其中贮存蛋白量的下降明显高于 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微粒子虫 海藻糖酶 海藻糖 微粒子病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表面蛋白提取法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崔红娟 万永继 +1 位作者 周泽扬 鲁成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4期367-369,共3页
对微孢子虫表面蛋白的提取法研究表明,在微孢子虫的纯化中采用蔗糖法、甘油法及Percol法,结果Percol法是纯化微孢子虫的理想方法。微孢子虫表面蛋白采用高盐法、碱法及SDS法提取,其蛋白量的OD值分别为0.094,... 对微孢子虫表面蛋白的提取法研究表明,在微孢子虫的纯化中采用蔗糖法、甘油法及Percol法,结果Percol法是纯化微孢子虫的理想方法。微孢子虫表面蛋白采用高盐法、碱法及SDS法提取,其蛋白量的OD值分别为0.094,0.021和0.268,SDS法提取量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微孢子虫 表面蛋白提取法
下载PDF
Primary study on Nosema bombycis Infecting the Insect of Drosophila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小燕 蔡红英 +2 位作者 周兴建 肖宇 黄蕾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09年第4期164-166,共3页
[ Objective ]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nfectivity of Nosema bombycis to drosophila, which offered a new vision for systematical studies on the infection mechanism of Nosema bombycis, and also prov... [ Objective ]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nfectivity of Nosema bombycis to drosophila, which offered a new vision for systematical studies on the infection mechanism of Nosema bombycis, and also provided reference for the bio-control effect of Nosema bombycis. [ Method ] Nosema bombycis was used to feed wild type and mutant drosophila, and the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of Nosema bombycis in drosophila body fluid was also analyzed by calcofluor white M2R fluorescent staining. [ Result] Nosema bombycis could infect drosophila, and the number of Nosema bombycis in the infected mutant drosophila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wild type drosophila. [ Conclusion ] Nosema bombycis can infect drosophila, which provides primary reference for studies on the infectivity of Nosema bombycis to other hosts and also lays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 on the infection mechanism of Nosema bombyc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sema bombycis DROSOPHILA InFECTIOn Calcofluor white M2R staining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感染菜粉蝶(Pieris rapae)幼虫初探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仁华 李彦杰 +3 位作者 杨俊年 周兴建 肖宇 黄蕾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3-56,共4页
采用不同浓度的家蚕微孢子虫感染三峡库区菜粉蝶幼虫—菜青虫,结果表明:家蚕微孢子虫对菜青虫感染性强,致死率较高,其半致死浓度(LC50)为:1.46×104/mL。当微孢子虫浓度为1.0×107/mL时,菜青虫死亡率高达88.9%,校正死亡率也高达... 采用不同浓度的家蚕微孢子虫感染三峡库区菜粉蝶幼虫—菜青虫,结果表明:家蚕微孢子虫对菜青虫感染性强,致死率较高,其半致死浓度(LC50)为:1.46×104/mL。当微孢子虫浓度为1.0×107/mL时,菜青虫死亡率高达88.9%,校正死亡率也高达87.2%,显著体现了家蚕微孢子虫对菜青虫幼虫的致病能力,由此探索了家蚕微孢子虫做为生物农药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孢子虫 菜粉蝶 LC_(50)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侵染家蚕丝腺组织后的免疫胶体金标记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正理 李艳红 +4 位作者 党晓群 谭小辉 潘国庆 周泽扬 向仲怀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82-685,共4页
为了探讨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功能基因组研究方法和手段,利用免疫胶体金标记电镜技术,对被感染的家蚕丝腺组织中家蚕微孢子虫的蛋白质分泌状况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有大量的胶体金颗粒存在于家蚕微孢子虫寄生位点的宿主组织... 为了探讨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功能基因组研究方法和手段,利用免疫胶体金标记电镜技术,对被感染的家蚕丝腺组织中家蚕微孢子虫的蛋白质分泌状况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有大量的胶体金颗粒存在于家蚕微孢子虫寄生位点的宿主组织内,说明了家蚕微孢子虫寄生位点的宿主组织内存在大量的孢子蛋白质,证实了家蚕微孢子虫在寄生过程中将许多孢子蛋白质分泌到宿主体内。初步探讨了家蚕微孢子虫与宿主家蚕之间的互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超微结构 胶体金标记 形态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对蚯蚓的感染性试验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仁华 周大祥 +2 位作者 李彦杰 杨俊年 刘云峰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38-540,共3页
为了进一步探索家蚕微孢子虫的感染宿主范围以及感染致病机制,试验采用属于原生动物环节动物门的动物—蚯蚓作为被感染对象,使用不同浓度的家蚕微孢子虫对其进行感染试验,观察并统计蚯蚓的感染和死亡情况,并通过显微镜观察蚯蚓体内微观... 为了进一步探索家蚕微孢子虫的感染宿主范围以及感染致病机制,试验采用属于原生动物环节动物门的动物—蚯蚓作为被感染对象,使用不同浓度的家蚕微孢子虫对其进行感染试验,观察并统计蚯蚓的感染和死亡情况,并通过显微镜观察蚯蚓体内微观变化及微粒子孢子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家蚕微孢子虫对蚯蚓的感染能力较强,其半致死浓度LC50为8.6×107个/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蚯蚓 感染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原虫(Nosema bombycis)在Antheraea eucalypti细胞中的增殖 被引量:11
14
作者 贡成良 早坂昭二 《蚕业科学》 CAS CSCD 1999年第2期92-96,共5页
家蚕微孢子原虫( Nose m a bo m bycis) 经 K O H 处理后,接种于 Antheraea eucalypti 细胞系,调查其生活史。 K O H 处理的孢子发芽率约为443 % 、 Antheraea euca... 家蚕微孢子原虫( Nose m a bo m bycis) 经 K O H 处理后,接种于 Antheraea eucalypti 细胞系,调查其生活史。 K O H 处理的孢子发芽率约为443 % 、 Antheraea eucalypti 细胞的初期感染率约为30 % ,接种36h 后,裂殖子数量急速增加,72h 达到最高峰。接种48h 后可观察到短极丝孢子发芽后形成的空孢壳和二次感染体。感染 Nosem a bo mbycis 48h 前的家蚕血淋巴对 Bm N 细胞无感染性,而感染72h 的血淋巴则表现出感染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微孢子原虫 生活史 细胞增殖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与其它微孢子虫及真菌的进化关系 被引量:5
15
作者 鲁兴萌 周华初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25-328,共4页
综述了应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对家蚕微孢子虫系统发育的研究进展,以及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真菌剂对微孢子虫和真菌的抑制作用,认为研究家蚕微孢子虫和真菌的进化关系对家蚕微粒子病的控制技术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微孢子虫 家蚕微孢子虫 真菌 多菌灵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对三峡库区菜青虫(Pieris rapae)的感染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仁华 陈再刚 +1 位作者 黄小云 胡廷章 《安徽农学通报》 2006年第13期172-173,共2页
本试验用不同浓度的家蚕微孢子虫感染三峡库区菜青虫,结果表明:家蚕微孢子虫对菜青虫感染性较强,致死率高,其致死中量(ID50)为:1.5×104个/m l。当微孢子虫浓度为1.0×107个/m l时,菜青虫死亡率高达87.8%,校正死亡率也高达86.4%... 本试验用不同浓度的家蚕微孢子虫感染三峡库区菜青虫,结果表明:家蚕微孢子虫对菜青虫感染性较强,致死率高,其致死中量(ID50)为:1.5×104个/m l。当微孢子虫浓度为1.0×107个/m l时,菜青虫死亡率高达87.8%,校正死亡率也高达86.4%,体现了家蚕微孢子虫对菜青虫的显著致病能力,由此探索了家蚕微孢子虫作为生物农药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菜青虫 感染 生物防治
下载PDF
家蚕血液中微粒子Nosema bombycis种群增殖模型研究
17
作者 宗浩 王成善 +3 位作者 孙胜 杨小蓉 何献君 陈颉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9-101,共3页
为了进一步认识家蚕微粒子病在生产中的流行规律 ,提高防微工作的科学性 ,利用微生态学方法对家蚕微粒子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蚕体血液内 N osema bombycis种群数量的动态分析 ,认识了 N osema bombycis孢子在蚕体血液内的增殖规律 ,为家... 为了进一步认识家蚕微粒子病在生产中的流行规律 ,提高防微工作的科学性 ,利用微生态学方法对家蚕微粒子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蚕体血液内 N osema bombycis种群数量的动态分析 ,认识了 N osema bombycis孢子在蚕体血液内的增殖规律 ,为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以及预测预报等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从而指导生产实践 ,找出最优的防治方案及措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粒子 微生态学 种群动态 血液 nosemabombycis 种群增殖模型 病原微生物 生物防治
下载PDF
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种群数量动态的研究
18
作者 孙胜 宗浩 +1 位作者 何献君 杨小蓉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6期627-630,共4页
用家蚕微粒子(Nosemabombycis)对家蚕进行攻毒,诱发微粒子病发生,对染病蚕肠液、血液、体内微粒子种群数量动态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肠液内微粒子种群变化呈锯齿形上升变化,其增长规律可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表示;血液中微粒子种群随... 用家蚕微粒子(Nosemabombycis)对家蚕进行攻毒,诱发微粒子病发生,对染病蚕肠液、血液、体内微粒子种群数量动态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肠液内微粒子种群变化呈锯齿形上升变化,其增长规律可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表示;血液中微粒子种群随时间函数动态变化的数学模式可用3次方程来拟合;蚕体内微粒子种群则按指数增长方式随时间函数动态变化,属J型数学增长模式.从3个系统层次,3种不同的增长规律,揭示了3种完全不同的增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粒子 家蚕 种群 动态 防治
下载PDF
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培养细胞对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的吞噬过程观察 被引量:3
19
作者 冯真珍 曹翠平 +2 位作者 邱海洪 吴小锋 鲁兴萌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33-338,共6页
观察微孢子虫在非天然宿主细胞系的生物行为过程,有助于探究微孢子虫的侵染特异性机制。选用鳞翅目昆虫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Tn)细胞系为材料,接种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孢子后观察其吞噬过程。结果发现:经氢氧化钾发... 观察微孢子虫在非天然宿主细胞系的生物行为过程,有助于探究微孢子虫的侵染特异性机制。选用鳞翅目昆虫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Tn)细胞系为材料,接种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孢子后观察其吞噬过程。结果发现:经氢氧化钾发芽预处理的Nb孢子虽然可以在Tn培养细胞液中发芽,但未见发芽孢子的孢原质进入Tn培养细胞;在接种Nb孢子浓度为2.0×105mL-1以上时,观察到孢子通过内吞作用进入了Tn培养细胞,但未见孢子的增殖;随着时间的延长和进入Tn培养细胞的Nb孢子的增加,可引起Tn培养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并导致细胞的裂解。以上结果说明,虽未见Nb以发芽形式感染Tn培养细胞,但Nb能够被吞噬进入Tn培养细胞并破坏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纹夜蛾细胞系 家蚕微孢子虫 内吞作用 增殖 超微结构 裂解
下载PDF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Infectivity and Spore Surface Protein of Nosema bombycis and Its Morphological Variant Strain 被引量:5
20
作者 HUANGShao-kang LUXing-me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5年第6期475-480,共6页
A new morphological variant strain of microsporidium was produced by infecting the mulberry looper, Hemerophilaatrilineata [Phthonandria atrilineata], with Nosema bombycis successively for 24 times, and named 24Nbh. C... A new morphological variant strain of microsporidium was produced by infecting the mulberry looper, Hemerophilaatrilineata [Phthonandria atrilineata], with Nosema bombycis successively for 24 times, and named 24Nbh. Comparativestudies on morphology, infectivity and spore surface protein were conducted. 24Nbh was short and wide, and had a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1) over the Nb spores. The infectivity tests conducted on second instar silkworm larvaeshowed that IC50 of 24Nbh was 1.98104 spores mL-1 and of Nb was 1.72103 spores mL-1, thus indicating that the infectivityof Nb decreased 11.5 times after multiplying in mulberry looper for 24 times. The IC50 of spores from silkworm infected with24 Nbh was 6.9 times less than Nb, showing that the infectivity of 24Nbh spores rejuvenated very fast when reinfected tosilkworms, further more, the length and width of such spore was larger than 24Nbh (P<0.01) and smaller than Nb (P<0.05).The SDS-PAGE profiles of Nb and 24Nbh were generally the same, 4 distinct proteins of 12, 17, 30, 33 kDa were obtainedwith difference in quantity. When 120 g of protein was applied for 2D-PAGE, five suspected different proteins withdifference in quantity were observed.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se differential proteins maybe associated withvariation in infectivity of the spo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sema bombycis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Infectivity Surface protein Two 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