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山市某医院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曾伟英 聂绍发 +3 位作者 萧帼穗 王宏 钟振锋 王莉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0期1061-1064,共4页
目的监测分析某综合性教学医院医院感染的分布动态和变化发展趋势,为制定防治措施以及评价医院感染管理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某综合性教学医院2002-2006年具有明确医院感染的659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目的监测分析某综合性教学医院医院感染的分布动态和变化发展趋势,为制定防治措施以及评价医院感染管理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某综合性教学医院2002-2006年具有明确医院感染的659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年度医院感染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7.61,P<0.01),2003年以后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医院感染主要分布部位为呼吸道,其中又以下呼吸道为主,占38.95%,其次为泌尿道,占10.89%。中医康复科,神经外科,血液内科的医院感染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各年度检出菌株数排在前2位的病原菌分别是真菌、铜绿假单胞菌。其中,真菌所占的比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结论连续动态的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可以把握医院感染的变化趋势。加强重点科室、重点环节和高危人群的专项监测并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策略,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感染 感染率 病原菌 监测
下载PDF
2015—2017年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被引量:6
2
作者 郝敏 徐雪梅 《海南医学》 CAS 2019年第4期515-518,共4页
目的了解我院医院感染的实际情况和变化趋势,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2015年9月15日、2016年8月25日、2017年9月21日在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患者进行调查,并将现患率与同年日常监测医院感染率进行横向... 目的了解我院医院感染的实际情况和变化趋势,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2015年9月15日、2016年8月25日、2017年9月21日在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患者进行调查,并将现患率与同年日常监测医院感染率进行横向对比和趋势分析。结果 2015-2017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4.89%、4.20%、2.70%,3年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5-2017年的医院感染现患率均高于同年日常监测医院感染率(1.81%、1.60%、1.50%),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医院感染居前5位的科室分别为ICU(28.33%)、神外科(24.32%)、肾内科(14.88%)、肿瘤科(7.69%)、血液科(6.45%);前3位的感染部位为呼吸道、血液和泌尿道;3年中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39.26%、44.03%、34.94%,以治疗为目的抗菌药物病原学送检率分别为64.33%、69.13%、63.92%;共检出病原菌91株,以G-菌为主(59株,占64.84%)。结论近3年来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加强院感高发科室和重点部位的监测与防控,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减少日常监测的漏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感染 现患率 感染高发科室 感染部位 抗菌药物 病原菌
下载PDF
重症医学科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环境定植调查分析
3
作者 高建寒 向海艳 +3 位作者 张永辉 杨云华 罗先海 陈维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5期623-628,共6页
目的通过对重症医学科(ICU)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CRO)环境定植调查分析研究来寻找CRO感染的高风险因素,以点带面为降低ICU多重耐药菌院内发病密度提供方案。方法选择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综合ICU工作人员高频接触点开展环境表面微... 目的通过对重症医学科(ICU)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CRO)环境定植调查分析研究来寻找CRO感染的高风险因素,以点带面为降低ICU多重耐药菌院内发病密度提供方案。方法选择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综合ICU工作人员高频接触点开展环境表面微生物分布调查,与临床实际检出CRO株耐药谱进行分析比对,寻找ICU是否存在患者与环境之间CRO交叉传播现象。2020年1—6月为干预前期,2020年7—12月为干预后期,收集分离并鉴定目标菌株,分析ICU CRO感染风险点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对比干预前后CRO环境检出率及ICU多重耐药菌院内发病密度、手卫生依从性、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ICU感染发现率。结果2020年1—12月共采集标本588份,其中干预前期采集304份样本,分离出39株CRO菌株,检出率为12.83%,以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药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检出较多;干预后期采集284份样本,分离出7株CRO菌株,检出率为2.46%,仍以CRAb、CRE检出较多。干预前后CRO环境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CU多重耐药菌院内发病密度从11.18‰降至5.41‰(P=0.003),ICU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从5.31%降至1.56%(P=0.012),ICU感染发现率从5.98%降至2.47%(P=0.002),手卫生依从性从74.55%升至92.45%(P<0.001)。结论通过对ICU中CRO环境定植调查分析,发现CRO存在人与环境交叉传播现象,寻找交叉传播具体途径,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可降低ICU多重耐药菌院内发病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 环境定植 多重耐药菌院内发病密度
下载PDF
无缝隙管理系统对多重耐药菌检出率及感染率影响结果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魏秀凤 张晓伟 +1 位作者 滕晓梅 沈洁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第23期131-135,共5页
目的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无缝隙管理系统加强多重耐药菌的感染管理,将该种耐药菌的检出率与院内感染发生率都降至最低,以确保患者医疗安全。方法针对多重耐药菌防控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建立多重耐药菌防控无缝隙管理系统,并通过... 目的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无缝隙管理系统加强多重耐药菌的感染管理,将该种耐药菌的检出率与院内感染发生率都降至最低,以确保患者医疗安全。方法针对多重耐药菌防控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建立多重耐药菌防控无缝隙管理系统,并通过杏林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调取本院2015—2017年各类多重耐药菌检出率和院内感染率,利用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7年多重耐药菌检出率除耐碳氢酶烯的鲍曼不动杆菌在2016年略有上升,其余均呈逐年下降趋势;院内感染例次除耐碳氢酶烯的鲍曼不动杆菌在2016年略有上升,其他也呈逐年下降趋势;经过加强培训及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全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知识知晓率及隔离措施依从性逐年提高。结论运用无缝隙管理体系,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开展管理工作,可大幅度增加相关工作者对于多重耐药菌引发的感染相关知识知晓率及隔离措施依从性,有效减少了多重耐药菌检出率及院内感染例次,能降低医疗护理安全风险,确保患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耐药菌感染 多重耐药菌检出率 院内感染发生率 感染相关知识 医疗护理安全风险 无缝隙管理系统
下载PDF
2016—2021年某二级综合医院医院感染发病率趋势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婷 唐晓燕 +2 位作者 蒋春华 彭虹 陈静 《中国消毒学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352-356,共5页
目的分析某二级综合医院连续6年医院感染综合性监测结果。方法选取某二级综合医院2016年1月—2021年12月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医院感染发病率趋势、医院感染部位和医院感染病原体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6—2... 目的分析某二级综合医院连续6年医院感染综合性监测结果。方法选取某二级综合医院2016年1月—2021年12月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医院感染发病率趋势、医院感染部位和医院感染病原体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6—2021年该院医院感染发病率范围为0.30%~0.58%,呈下降趋势(趋势卡方检验χ^(2)=41.293,P<0.001);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发病率范围为1.92%~5.71%,呈下降趋势(趋势卡方检验χ^(2)=5.584,P<0.05);内科总医院感染发病率范围为0.22%~0.59%,呈下降趋势(趋势卡方检验χ^(2)=41.593,P<0.001);外科总医院感染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医院感染部位分布以下呼吸道和泌尿道为主,分别占32.78%和31.00%。医院感染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59.51%,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历年构成比最高的医院感染病原体2016—2019年和2021年均为大肠埃希菌,2020年为鲍曼不动杆菌。结论二级综合医院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仍需高度重视下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的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感染 发病率 感染部位 病原菌 趋势分析
原文传递
2015—2019年某三甲医院医院感染现状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曲秀娟 陈苑利 +1 位作者 刘岩 方小敏 《中国消毒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2期921-924,共4页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的现况及发展特点,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制订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通过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系统和HIS系统获取某三甲医院2015—2019年医院感染数据,计算和分析各年度的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和...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的现况及发展特点,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制订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通过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系统和HIS系统获取某三甲医院2015—2019年医院感染数据,计算和分析各年度的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和病原菌分布情况。结果2015—2019年医院感染发生率依次为1.34%、1.51%、1.31%、1.19%和1.05%,总体呈下降趋势;不同年龄段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分析发现其发生风险呈现U形分布,随着年龄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其中0~20岁和71岁以上的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明显高于21~70岁的患者;重症医学部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为10.66%;下呼吸道感染是首要的感染部位,占28.41%,且每年占比均居首位;医院感染病原学检查送检率为74.53%,病原菌分离阳性率为57.67%;检出革兰阴性菌占57.01%,虽每年占比均居首位但呈下降趋势(χ^(2)=10.81,P<0.01);革兰阳性菌占27.04%,呈增长的趋势(χ^(2)=33.80,P<0.01)。结论该医院医院感染发生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年龄是影响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重点防控上呼吸道部位感染和革兰阴性菌的引起的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感染 发病率 病原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