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愁乌托邦”的祛魅叙事——论黄锦树和他的马华文学
1
作者 骆江瑜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82-89,共8页
黄锦树对原乡神话的警惕使他跳出“故国三千里”的思乡之情和“乡关何处”的弃儿心态,以坚实的本土认同和深情地在地书写指向马华族裔深层的文化心理——落叶生根,祛“乡愁乌托邦”之魅。从南洋风物的复刻到文化心理的回溯,从重振华语... 黄锦树对原乡神话的警惕使他跳出“故国三千里”的思乡之情和“乡关何处”的弃儿心态,以坚实的本土认同和深情地在地书写指向马华族裔深层的文化心理——落叶生根,祛“乡愁乌托邦”之魅。从南洋风物的复刻到文化心理的回溯,从重振华语文学到重塑家国想象脉络,黄锦树作为新生代的代表人物,积极革新马华文学,呈现出与前生代、中生代决然割裂的先锋姿态。在写作技巧和表现内容上大胆进行再造,坚持地域书写,重塑文化心理,在马华文学的现代性转型中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文学 乡愁乌托邦 祛魅 黄锦树
下载PDF
乡愁乌托邦:1920年代乡土小说的情感结构 被引量:4
2
作者 古世仓 桂尽贤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6-73,共8页
"乡愁"、"乌托邦"这两个概念都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乡愁乌托邦作为1920年代的情感结构的核心概念,它具有两个向度:乡愁指向过去的乡土中国,乌托邦却指向未来社会制度、人类合理的生存状态。乡愁乌托邦其实就有了... "乡愁"、"乌托邦"这两个概念都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乡愁乌托邦作为1920年代的情感结构的核心概念,它具有两个向度:乡愁指向过去的乡土中国,乌托邦却指向未来社会制度、人类合理的生存状态。乡愁乌托邦其实就有了过去和未来叠合在1920年代当下的特征。过去、未来和当下相互叠合的时间结构,城市和乡村的相互交织、紧密缠绕的空间结构,共同建构了1920年代乡土小说的情感结构。关注乡土中"人"的生存状态、主体生命价值和对乡土的眷恋纠缠在一起,成为1920年代乡愁乌托邦的核心指向。这对全球语境下文学创作的本土化也具有一定的镜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0年代乡土小说派 现代性 情感结构 乡愁乌托邦
下载PDF
跨越时空的逆袭——《她乡》与《我乡》中的乌托邦式怀旧 被引量:4
3
作者 戚涛 杨甜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1年第2期16-26,157,共12页
以最新的怀旧理论为视角,结合对怀旧与乌托邦两大理念的辨析,本文探究了吉尔曼在《她乡》与《我乡》中的乌托邦式怀旧建构,包括对理想化时空、社会纽带以及怀旧自我的建构。这些建构在一定程度上象征性地补偿了吉尔曼在现实中归属感的缺... 以最新的怀旧理论为视角,结合对怀旧与乌托邦两大理念的辨析,本文探究了吉尔曼在《她乡》与《我乡》中的乌托邦式怀旧建构,包括对理想化时空、社会纽带以及怀旧自我的建构。这些建构在一定程度上象征性地补偿了吉尔曼在现实中归属感的缺失,但效能相对有限。原因之一在于现代性与家庭生活创伤给吉尔曼带来的强烈归属感危机,之二在于她缺乏与现实博弈的资本。这些不利因素决定了吉尔曼无法构建出一个贴近现实的精神家园。她跨越时空的逆袭貌似更加激进,其实折射着无奈与妥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尔曼 怀旧 乌托邦 《她乡》 《我乡》
下载PDF
塔夫里与柯布西耶——关于建筑的现代性 被引量:1
4
作者 徐明松 《建筑师》 2013年第5期43-47,共5页
本文试图勾勒威尼斯建筑学派的领导人物塔夫里如何透过柯布西耶的系列研究发现,塔夫里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提出了不同的诠释与批判,像乡愁、场所、涵构、技术、自然与乌托邦等概念。最后,塔夫里指出必须在城市的尺度上解决现代性的问... 本文试图勾勒威尼斯建筑学派的领导人物塔夫里如何透过柯布西耶的系列研究发现,塔夫里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提出了不同的诠释与批判,像乡愁、场所、涵构、技术、自然与乌托邦等概念。最后,塔夫里指出必须在城市的尺度上解决现代性的问题,权力的集中与公共部门的整合是必然的,这却与此刻时代的走向相龃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愁 场所 涵构 技术 自然 乌托邦
下载PDF
论乔治·奥威尔小说中的怀旧情结
5
作者 韩利敏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60-65,共6页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其著作《动物农庄》和《一九八四》中表现出对未来极权社会的巨大恐惧和对人类被独裁奴役命运的深深忧虑,因此,奥威尔的小说似乎总是放眼未来、预言未来的。然而,纵观奥威尔的小说世界,可以发现他在小说中,...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其著作《动物农庄》和《一九八四》中表现出对未来极权社会的巨大恐惧和对人类被独裁奴役命运的深深忧虑,因此,奥威尔的小说似乎总是放眼未来、预言未来的。然而,纵观奥威尔的小说世界,可以发现他在小说中,对人类未来表现出极大关注的同时,也处处流露出对美好旧世界的无限缅怀,即怀旧情结。奥威尔以自己对生态乌托邦的积极建构、对童年回忆叙事的青睐和对田园世界的眷念与向往来完成自己的文学怀旧之旅,折射出怀旧者背后的"文学怀旧"传统和"向后看"的民族心理。怀旧与前瞻相辅并存,共同完成了奥威尔作为一位人道主义作家的政治体察与历史审视,对奥威尔小说中怀旧情结的研究有助于全面、客观地了解这一伟大作家,把握他时代良心的脉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奥威尔 怀旧情结 生态乌托邦 童年叙事 田园世界
下载PDF
衔辛流连怀旧与乌托邦之间——漫谈竹久梦二的世情文
6
作者 李娜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66-71,共6页
同大多数人一样,竹久梦二也是生活在夹缝中的人:原本"想当诗人",但"诗稿无法取代面包";"有时以绘画形式代替文字写诗",反而带来意外惊喜;作为职业,他还"必须写散文",却更希望"能尽情画自... 同大多数人一样,竹久梦二也是生活在夹缝中的人:原本"想当诗人",但"诗稿无法取代面包";"有时以绘画形式代替文字写诗",反而带来意外惊喜;作为职业,他还"必须写散文",却更希望"能尽情画自己的画"。在现实(生活)与理想(艺术)之间,梦二似乎少取折衷、多走极端,终而不免停辛伫苦、哀怨连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久梦二 生活 艺术 怀旧 乌托邦
下载PDF
生态文艺批评视野中的文学怀旧策略
7
作者 倪晓燕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84-86,110,共4页
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发展带来的生态危机全面影响了人类生活的物质及精神世界,具有特殊气质的诗人感知这一危机并诉诸笔端,怀旧成为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策略。近现代以来的文学怀旧和早期的文学怀旧尽管在文学表达形式上相去甚远,在精神... 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发展带来的生态危机全面影响了人类生活的物质及精神世界,具有特殊气质的诗人感知这一危机并诉诸笔端,怀旧成为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策略。近现代以来的文学怀旧和早期的文学怀旧尽管在文学表达形式上相去甚远,在精神层次上却是互通的,即它们都是一种生态乌托邦,都承载着生态文艺批评的宏大志愿并启示着挽救生态危机,重建自然秩序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旧 生态危机 生态乌托邦
下载PDF
陌生化认知·乡愁乌托邦·审美现代性——论科幻小说的美学意蕴
8
作者 吴亮银 《中州大学学报》 2022年第6期11-16,共6页
我国科幻小说面临的困境,在于其价值未能被全面发掘。就审美向度而言,科幻小说依托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折射想象,以其陌生化认知结构的特点来暴露异化关系。它的结构以“零度世界”为认知基础,其精神最终指向“乡愁乌托邦”。而科幻小说... 我国科幻小说面临的困境,在于其价值未能被全面发掘。就审美向度而言,科幻小说依托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折射想象,以其陌生化认知结构的特点来暴露异化关系。它的结构以“零度世界”为认知基础,其精神最终指向“乡愁乌托邦”。而科幻小说的审美现代性表征,其反思精神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其美学意蕴的现实意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小说 陌生化认知 零度世界 乡愁乌托邦 审美现代性
下载PDF
托马斯·沃尔夫《网与石》的空间叙事分析
9
作者 季春雨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102-104,共3页
小说《网与石》将主人公乔治·韦伯从童年成长的小镇到青年打拼的大城市纽约,再到疗治情感之伤的欧洲的人生轨迹进行了勾勒。地理空间的变化使乔治变得成熟,使他能够认清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不同的空间通过回忆产生交叉和碰撞,反映... 小说《网与石》将主人公乔治·韦伯从童年成长的小镇到青年打拼的大城市纽约,再到疗治情感之伤的欧洲的人生轨迹进行了勾勒。地理空间的变化使乔治变得成熟,使他能够认清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不同的空间通过回忆产生交叉和碰撞,反映出他返乡的冲动和对灵魂家园的寻找。最终他与自我空间、社会空间达成和解,无奈的真相揭示出乡愁乌托邦的幻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与石》 空间叙事 地理转移 乡愁乌托邦
下载PDF
声像蒙太奇:多重语境中的审美形式及其意义--以电影《城南旧事》《老炮儿》和《路边野餐》的美学分析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周晓燕 王杰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7-134,共8页
"乌托邦"理念来源于西方,也是百年来中国社会及其审美现代性叙事的主要动因。中国式乌托邦的审美表达比之西方,它较少面向未来世界,而大多指向"过去",或可称为"乡愁乌托邦"。从当代美学角度看,《城南旧... "乌托邦"理念来源于西方,也是百年来中国社会及其审美现代性叙事的主要动因。中国式乌托邦的审美表达比之西方,它较少面向未来世界,而大多指向"过去",或可称为"乡愁乌托邦"。从当代美学角度看,《城南旧事》《老炮儿》《路边野餐》这三部电影都通过声像蒙太奇机制发生作用,但是它们营构的"乡愁乌托邦"形式各异,同时三者之间又构成一种对话关系,探求人们在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多重语境交叠的社会现实中的位置。其美学意义在于,三者分别代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反抗命运的不同方式,有效地改变了现实中人们的情感结构,是悲剧人文主义的一种当代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愁乌托邦 声像蒙太奇 审美形式 情感结构
原文传递
乌托邦冲动的美学形式——论鲁迅作品中的现代悲剧观念 被引量:1
11
作者 史晓林 王杰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0年第2期430-450,614-615,共23页
"现代悲剧观念"是乌托邦冲动的美学形式。乌托邦作为现代悲剧观念的重要概念,具体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殊语境,其存在形式和表达机制具有更多的复杂性和中国特征。鲁迅的创作便是中国式乌托邦冲动的一个很好的体现。他的悲剧... "现代悲剧观念"是乌托邦冲动的美学形式。乌托邦作为现代悲剧观念的重要概念,具体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殊语境,其存在形式和表达机制具有更多的复杂性和中国特征。鲁迅的创作便是中国式乌托邦冲动的一个很好的体现。他的悲剧作品饱含着于绝境中生长出希望的乌托邦冲动,其作品《故乡》和在其影响下的20世纪20年代乡土文学作家许钦文的个人小说选集《故乡》中的作品均对现代化进程中富含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乡愁"的抒发上升到了乌托邦的维度。在此基础上,由于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鲁迅后期创作的杂文《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为了忘却的记念》孕育而生出革命的乌托邦冲动。这两种乌托邦冲动共同构成了鲁迅现代悲剧观念的基本内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望 现代悲剧 乡愁乌托邦 乡土文学
原文传递
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理论结构论纲
12
作者 王杰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16,共12页
中国审美现代性是一个由“乡愁乌托邦”和“红色乌托邦”组成的双螺旋理论结构。这一双螺旋结构在马克思主义美学视域中能够充分阐明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理论框架。从审美人类学的角度看,对这一理论或情感结构的民族志分析,应该从当代艺术... 中国审美现代性是一个由“乡愁乌托邦”和“红色乌托邦”组成的双螺旋理论结构。这一双螺旋结构在马克思主义美学视域中能够充分阐明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理论框架。从审美人类学的角度看,对这一理论或情感结构的民族志分析,应该从当代艺术现象入手,把当代艺术、当代审美经验分析作为重要的理论切入点,并在学理上对它们作出适当的分析,这是真正把握当代美学问题的关键所在。关于中国审美现代性问题,主要有三个基本的维度:社会结构的基本转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目标及其当代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审美现代性 乡愁乌托邦 红色乌托邦 悲剧人文主义 审美人类学
原文传递
韵与余韵:黑衣壮民歌之美——黑衣壮民歌的审美价值及其演变
13
作者 向先清 范秀娟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1年第2期492-503,739,共13页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黑衣壮民歌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发生了变迁,其社会功能和审美意蕴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体现为一种韵与余韵之美。黑衣壮原生民歌因其所蕴含的膜拜价值和社会历史内容,迥异于现代艺术,体现为一种韵之美。受现代文明...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黑衣壮民歌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发生了变迁,其社会功能和审美意蕴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体现为一种韵与余韵之美。黑衣壮原生民歌因其所蕴含的膜拜价值和社会历史内容,迥异于现代艺术,体现为一种韵之美。受现代文明的冲击,黑衣壮民歌从具有膜拜价值的神圣之物逐步演变为供人们消遣娱乐的展示之物,新形态的黑衣壮民歌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其审美价值与批判功能,为现代化背景下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家园,成为一种“乡愁乌托邦”,体现为一种余韵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衣壮民歌 韵与余韵 乡愁乌托邦
原文传递
“反思”和“修复”:两种乡愁乌托邦的现代生成和文学表达——以1920年代鲁迅与废名的乡土小说为中心 被引量:2
14
作者 桂尽贤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1年第1期381-396,539,共17页
"乡愁乌托邦"是现代性体验的重要构成,充当了一种心灵防卫机制,弥合现代性造成的断裂。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剧烈变化造就了中国1920年代独特的情感结构,并在其具体的形成过程中裂变为不同的类型,鲁迅的"反思型"和... "乡愁乌托邦"是现代性体验的重要构成,充当了一种心灵防卫机制,弥合现代性造成的断裂。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剧烈变化造就了中国1920年代独特的情感结构,并在其具体的形成过程中裂变为不同的类型,鲁迅的"反思型"和废名的"修复型"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类型。"乡愁乌托邦"是一个时空综合体的现代情感结构,这两种类型对时间上的回溯可分为"意愿记忆"与"非意愿记忆";在空间想象上分别对应着绘画中的"乡村木刻版画"与"山水写意画"。"乡愁乌托邦"是带有中国经验的审美意识形态,其特殊性是通过回望过去从而获取一种抵抗现实困境与建设未来的精神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结构 “反思型”乡愁乌托邦 “修复型”乡愁乌托邦 中国现代性
原文传递
20世纪前半期海派舞蹈的审美现代性阐释
15
作者 陈正勇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2020年第6期22-28,共7页
20世纪前期,上海经济、社会的现代化与新文化运动,使其舞蹈艺术形成新颖灵活、多元包容,并具有商业世俗性的独特艺术品格。从美学维度看,海派舞蹈在上海都市化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情感表达和逻辑结构,即一种带有三个内核的动态三维螺旋... 20世纪前期,上海经济、社会的现代化与新文化运动,使其舞蹈艺术形成新颖灵活、多元包容,并具有商业世俗性的独特艺术品格。从美学维度看,海派舞蹈在上海都市化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情感表达和逻辑结构,即一种带有三个内核的动态三维螺旋结构。一个是都市化引起的乡愁乌托邦,另一个是新文化催生的启蒙乌托邦,再一个是民主革命和抗敌救亡激起的自强乌托邦。尽管三个内核在上海都市文化中同时存在,但由于三者文化性质和精神导向的差异,使得它们在发展中充满张力,此消彼长,也使其在审美精神上表现为初期对新文化运动科学民主思想的弘扬、发展期对兼容并蓄精神的张扬、高潮期对民主革命和民族独立理想的强烈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派舞蹈 审美现代性 乡愁乌托邦 启蒙乌托邦 自强乌托邦
原文传递
日常生活符号中的“乡愁乌托邦”——《四个春天》悲剧美学研究
16
作者 徐立伟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0年第1期589-604,759,共17页
"乡愁乌托邦"是现代悲剧美学的重要理论。在《四个春天》电影文本中,日常生活所体现出的乡愁乌托邦通过"生离"和"死别"进行表意。"生离"和"死别"都与家族的相聚有关,而相聚是当代人... "乡愁乌托邦"是现代悲剧美学的重要理论。在《四个春天》电影文本中,日常生活所体现出的乡愁乌托邦通过"生离"和"死别"进行表意。"生离"和"死别"都与家族的相聚有关,而相聚是当代人的情感纪年节点。在这个节点上,日常生活元素携带着具有大量意义的感知,这些感知的表意功能在文本接受过程中被不断扩大,进而实现了乡愁乌托邦的悲剧审美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愁乌托邦 符号学 悲剧美学 《四个春天》
原文传递
乡愁乌托邦与沈从文《边城》中的悲剧性表达
17
作者 肖琼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0年第2期451-472,615-616,共24页
沈从文《边城》不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悲剧,而是文化悲剧,是沈从文在社会转型时期面临汹涌而来又不可避免的社会和文化冲突的必然的悲剧性情感反应。本文从"乡愁乌托邦"层面上来分析《边城》中的悲剧性情感结构及其复杂构成,通... 沈从文《边城》不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悲剧,而是文化悲剧,是沈从文在社会转型时期面临汹涌而来又不可避免的社会和文化冲突的必然的悲剧性情感反应。本文从"乡愁乌托邦"层面上来分析《边城》中的悲剧性情感结构及其复杂构成,通过对沈从文创作时的悲剧经验和情感体悟作一个结构式的分析,呈现沈从文的"乡愁"在美学层面上与中国现代化的情感表达和悲剧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把"乡愁"放置于现代化过程中以分析它的悲剧性构成及其美学呈现,体现中国现代悲剧的美学追求:和谐下的冲突和优美化崇高。最后将《边城》中的"乡愁"放置于民族寓言的层面上,从而分析出"乡愁"既包含指向未来的乌托邦维度,也不乏指向现代性的批判维度。文章把《边城》始终放置于悲剧的视角和框架中,紧扣一个时代的情感结构和悲剧经验,以期尽可能地接近文本背后所深深裹挟的复杂情绪和思想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城》 乡愁乌托邦 情感结构 和谐下的冲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