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3篇文章
< 1 2 7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译介学视域下中医典籍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研究
1
作者 潘海鸥 周方圆 +3 位作者 崔鸿嵘 王睿 乔文军 杨宇峰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4-47,共4页
由于中医典籍成书年代久远,其在翻译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大量的文化对应空缺词汇,因此,中医典籍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成了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一个难点。为了使中医文化更好、更广泛、更有效地传播,译者必须针对现实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基... 由于中医典籍成书年代久远,其在翻译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大量的文化对应空缺词汇,因此,中医典籍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成了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一个难点。为了使中医文化更好、更广泛、更有效地传播,译者必须针对现实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基于译介学理论,从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出发,立足文化视角,通过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等中医典籍中的文化负载词的识别和解读,提出了中医文化负载词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熟练运用语言维转换、文化维转换、交际维转换等转换方法,总结了中医典籍文化负载词可以使用直译、音译/音译和注释相结合、省译或意译的方法。目的是通过中医典籍文化负载词的界定和提出的翻译策略的同时,有助于为中医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提供新的翻译视角、拓宽研究思维,旨在为解读文化差异、探寻更加合理有效的文化交流路径和方法提供新的启发和切入点,对推动中医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及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进程的加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典籍 黄帝内经 伤寒论 文化负载词 译介学
下载PDF
外感热病共性病机及传变机制探讨
2
作者 魏凯峰 杨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9-233,共5页
探讨外感热病共性病机及传变机制。指出外邪侵袭,导致卫气抗邪,正邪相争,阳气壅郁,从而表现出一系列的热病证候,病机特点为“郁-虚”。以“气血-体用”论概括热病证候传变规律,将热病病程概括为气、血两个阶段,其中气分阶段包括卫分等,... 探讨外感热病共性病机及传变机制。指出外邪侵袭,导致卫气抗邪,正邪相争,阳气壅郁,从而表现出一系列的热病证候,病机特点为“郁-虚”。以“气血-体用”论概括热病证候传变规律,将热病病程概括为气、血两个阶段,其中气分阶段包括卫分等,以功能失调为主;血分统营分,以实质损害为主,兼有更加严重的功能失调。外感热病重症转化病机包括热盛动血、热闭心包、热盛动风、化源欲绝、少阴寒化及正气外脱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热病 共性病机 传变机制 卫气郁 伤寒论 温病条辨
下载PDF
浅谈仲景胃食管反流病诊治思路
3
作者 王媛媛 李镇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15期45-48,共4页
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关于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条文的研读,归纳出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证型,为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痰气交阻证、肝郁化火证、水饮内停证、脾虚痰壅证、胃虚有热证、脾胃虚寒证、阴虚内热证。对每种证型的方药... 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关于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条文的研读,归纳出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证型,为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痰气交阻证、肝郁化火证、水饮内停证、脾虚痰壅证、胃虚有热证、脾胃虚寒证、阴虚内热证。对每种证型的方药结合的临床体会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典型临床医案举隅,浅析经方治疗胃食管病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伤寒论》 《金匮要略》 张仲景
下载PDF
《伤寒论》《金匮要略》问诊研究
4
作者 徐玲 焦锟 王东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4期48-50,共3页
问诊是医者重要诊病技能。善问者,有条不紊并处处直指要害;不善问者,天马行空且杂乱无序。文章试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来探讨问诊在临床中的应用,分别从问以获知发病诱因、问以知治疗史、问以知既往史、问以获知现症、问以指导辨... 问诊是医者重要诊病技能。善问者,有条不紊并处处直指要害;不善问者,天马行空且杂乱无序。文章试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来探讨问诊在临床中的应用,分别从问以获知发病诱因、问以知治疗史、问以知既往史、问以获知现症、问以指导辨证、问以知药后情况这六方面展开。在此基础上,挖掘问诊背后的思维,归纳出整体观、联系观、主次观、恒动观、除外观等思维观念。最后,介绍自拟问诊思维歌诀以助记忆,并提醒临床问诊应主动运用。希望文章所做出的工作成果能有益于中医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金匮要略》 问诊 中医思维
下载PDF
卞嵩京论经方汤液派六经提纲
5
作者 徐立思 陈晓晖 +1 位作者 蔡珏 卞嵩京(指导) 《浙江中医杂志》 2024年第1期1-4,共4页
《伤寒论》六经提纲千百年来观点林立,众说纷纭。经方汤液派,肇始于廖季平,奠基于刘民叔,发展于卞嵩京,于六经提纲有其独到见解,即“太阳病以脉浮为提纲,阳明病以腹满为提纲,少阳病以胸胁苦满为提纲,太阴病以吐利腹痛为提纲,少阴病以下... 《伤寒论》六经提纲千百年来观点林立,众说纷纭。经方汤液派,肇始于廖季平,奠基于刘民叔,发展于卞嵩京,于六经提纲有其独到见解,即“太阳病以脉浮为提纲,阳明病以腹满为提纲,少阳病以胸胁苦满为提纲,太阴病以吐利腹痛为提纲,少阴病以下利脉微细为提纲,厥阴病无提纲可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方汤液派 伤寒论 六经提纲 刘民叔 卞嵩京
下载PDF
基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中医辨证模型推荐处方与临床医生处方结果的Kappa一致性分析
6
作者 何德英 陈勇 +1 位作者 南瑞雪 任毅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5期96-99,共4页
目的分析基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中医辨证模型推荐处方与临床医生处方结果的一致性。方法纳入门诊患者共747例,医生通过四诊的采集得出治疗处方,再以手机终端录入采集的相关症状、体征后得到系统推荐处方。利用Kappa一致性检验来... 目的分析基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中医辨证模型推荐处方与临床医生处方结果的一致性。方法纳入门诊患者共747例,医生通过四诊的采集得出治疗处方,再以手机终端录入采集的相关症状、体征后得到系统推荐处方。利用Kappa一致性检验来评价基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中医辨证模型推荐处方与临床医生处方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基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中医辨证模型推荐处方与临床医生处方的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Kappa=0.71,P<0.001)。结论基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中医辨证模型推荐处方与临床医生处方结果具有一致性,可辅助临床医生处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六经辨证体系 中医辨证模型 一致性
下载PDF
“精诚合一”理念下《伤寒琢》辅助伤寒学课程的实践研究
7
作者 马俊杰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4年第4期21-22,36,共3页
目的:明晰《伤寒琢》在中医学生伤寒学课程中的教学效果。方法:在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选择南京中医药大学两个同年级相同专业中医本科大三班级,分别设为对照组(n=53)及试验组(n=51),每组总课时皆为72学时,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伤寒论教... 目的:明晰《伤寒琢》在中医学生伤寒学课程中的教学效果。方法:在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选择南京中医药大学两个同年级相同专业中医本科大三班级,分别设为对照组(n=53)及试验组(n=51),每组总课时皆为72学时,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伤寒论教学,而试验组则在传统教学基础上,适当压缩教材教学时间,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融入《伤寒琢》相关教学内容。学期末课程结束后,两组分别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临床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考核及统一试卷考试,具体为中医临床诊疗操作、医德考核及SP打分,各占总成绩20%,而试卷考试占总成绩40%;最后将2大考核部分、4个项目成绩按比例计算总成绩。结果:对照组缓考3人,试验组缓考2人。SP考核中,中医临床诊疗操作、医德考核及SP打分成绩两组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卷面成绩无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两组总成绩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将《伤寒琢》内容融入中医学生伤寒学教学实践中,并不影响学生卷面成绩,且对学生的医德修养、临床诊疗水平及总体学习成绩皆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诚合一 伤寒琢 伤寒学教学 标准化病人
下载PDF
经方治疗癌症临床运用与若干学术问题的探讨
8
作者 周岱翰 《中医肿瘤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诊疗技能的典范,奠定了中医临床各科(包括中医肿瘤学)的临床诊疗规范,其中所载方药被尊称为“经方”。在癌症成为慢性病、多发病的今天,经方治癌在临床广泛展开并获得较好的疗效,成为中医肿瘤学“消癥散结、扶...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诊疗技能的典范,奠定了中医临床各科(包括中医肿瘤学)的临床诊疗规范,其中所载方药被尊称为“经方”。在癌症成为慢性病、多发病的今天,经方治癌在临床广泛展开并获得较好的疗效,成为中医肿瘤学“消癥散结、扶正补虚”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提出癌症是古老的现代性疾病,高龄癌症、有共患病者是经方治疗的敏感性人群,采用辨病与辨证结合能提高疗效,选用“他山石”为我“攻玉”之需要,将有利于开拓经方治癌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方 伤寒杂病论 肿瘤 中医药 中医肿瘤学
下载PDF
中医经典课程主题式教学及考核评价的探索
9
作者 马俊杰 《医学教育管理》 2024年第2期168-172,共5页
中医经典课程教学是中医教育的核心,通过将多年伤寒论课程教学的心得体会进行了总结,形成了中医学九年制本博贯通专业学生的伤寒琢课程。其以主题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模式,在前期的模拟病案教学研究中,凝练了24个教学主题,并且通过课堂提... 中医经典课程教学是中医教育的核心,通过将多年伤寒论课程教学的心得体会进行了总结,形成了中医学九年制本博贯通专业学生的伤寒琢课程。其以主题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模式,在前期的模拟病案教学研究中,凝练了24个教学主题,并且通过课堂提问、组织讨论、查阅文献及心得分享等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针对多维度的教学培养模式,该课程除传统主观题笔试外,又尝试引入学生试批、试诊、试写及试讲等多种考核方式,以此探索构建伤寒琢主题式教学课程的分类评价体系。同时,除中医本博贯通专业学生外,这一教考模式亦可在中医研究生、临床中医师等相关课程中进行阶梯式教学考核的拓展尝试,以此培养其岗位胜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经典教育 伤寒琢课程 主题式教学 课程分类评价体系 阶梯式教学考核
下载PDF
三焦学说的传承与演变探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俊廷 赖慈爱 +6 位作者 张琳琳 郑颖 李永春 宫凤英 林锦韬 刘钊汝 吕英 《山东中医杂志》 2024年第1期5-9,共5页
三焦的形态结构模糊,病变之变证、兼证繁多,故历代医家对于三焦学说都有不同见解。在形态结构方面,历代医家主要继承了《黄帝内经》的三焦“有名有形”论和《难经》的三焦“有名无形”论,在此基础上演变出了脂膜、腔子、腔府、油膜、膜... 三焦的形态结构模糊,病变之变证、兼证繁多,故历代医家对于三焦学说都有不同见解。在形态结构方面,历代医家主要继承了《黄帝内经》的三焦“有名有形”论和《难经》的三焦“有名无形”论,在此基础上演变出了脂膜、腔子、腔府、油膜、膜腔、缝隙腠理等学说,并结合现代医学剖析三焦的形态结构。在功能方面,从《黄帝内经》的“决渎之官”“中渎之腑”“传化之府”到《难经》的“三焦为原气之别使”,历代医家大多立足于三焦的气化功能,探讨营卫、少阳、五脏、命门相火、温病等与三焦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焦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温病
下载PDF
基于六经辨证理论的针灸辨治思路初探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若飞 谭颖颖 +1 位作者 李小会 陈丽名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1-5,共5页
六经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张仲景在《黄帝内经》六经分证的基础上丰富六经内涵发展出六经辨证理论,其与经络学说密切相关。本研究以《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为基础结合经络学说,根据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经临床疾病特点... 六经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张仲景在《黄帝内经》六经分证的基础上丰富六经内涵发展出六经辨证理论,其与经络学说密切相关。本研究以《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为基础结合经络学说,根据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经临床疾病特点确定六经病取穴原则,指导腧穴配伍针灸辨治六经病,初探六经病的针灸选穴配伍原则,以求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六经辨证 经络 针灸
下载PDF
经典名方小柴胡汤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郑文 杜旭辉 曹兰秀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168-173,共6页
经方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由柴胡、黄芩、生姜、半夏、人参、大枣、炙甘草等7味药组成。《伤寒论》载小柴胡汤应用广泛,不仅适用于少阳病证,还可应用于太阳、阳明、厥阴等多种类似病证中。现代实验研究证明,小柴胡汤含有皂... 经方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由柴胡、黄芩、生姜、半夏、人参、大枣、炙甘草等7味药组成。《伤寒论》载小柴胡汤应用广泛,不仅适用于少阳病证,还可应用于太阳、阳明、厥阴等多种类似病证中。现代实验研究证明,小柴胡汤含有皂苷类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抗炎、调节免疫、抗抑郁、解热等药理作用。小柴胡汤在现代临床应用方面卓有成效,已广泛应用于肿瘤、肾脏、消化系统、肝脏、呼吸系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咳嗽)等疾病中。文章通过理论探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4个方面对小柴胡汤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意在将小柴胡汤的传统六经辨证与现代临证相结合,以期为小柴胡汤后期深入探讨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柴胡汤 《伤寒论》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下载PDF
管窥“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13
作者 马坤 张明妍 +1 位作者 张涛 卢艳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7-49,共3页
围绕“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之含义,检索古今诸家之评述,挖掘、归纳前人立论理论依据,寻求思辨切入点。在立足《黄帝内经》《伤寒论》《类经》等著作的基础上,揣度仲景之意,最终发掘此段为疾病发生的主要矛盾:“一者”的主要矛盾为人体... 围绕“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之含义,检索古今诸家之评述,挖掘、归纳前人立论理论依据,寻求思辨切入点。在立足《黄帝内经》《伤寒论》《类经》等著作的基础上,揣度仲景之意,最终发掘此段为疾病发生的主要矛盾:“一者”的主要矛盾为人体脏腑气血盛衰,“二者”主要矛盾为天时运气变化,“三者”的主要矛盾为行为程度,并据此提出“一者”“二者”虽主要矛盾不同,但邪气均自外而来,由表及里,发病具有一定规律;“三者”发病毫无规律,此为外感与杂病的重要分章依据,亦为王叔和将《伤寒杂病论》一分为二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金匮要略 病因 病位 主要矛盾
下载PDF
秦之桢“食滞为病”学术特色探析
14
作者 李扬 孙萌萌 +1 位作者 耿雪梅 张沁园 《山东中医杂志》 2024年第3期253-257,共5页
以清代名医秦之桢所撰《伤寒大白》为底本,系统归纳秦之桢辨治食滞的临床经验,并与《伤寒论》论治食滞相比较。秦之桢指出食滞容易化热,常以望唇之润、燥、枯推断里热的程度。胃有食滞可出现经气不利、表邪不解、阳气失布、神志失常、... 以清代名医秦之桢所撰《伤寒大白》为底本,系统归纳秦之桢辨治食滞的临床经验,并与《伤寒论》论治食滞相比较。秦之桢指出食滞容易化热,常以望唇之润、燥、枯推断里热的程度。胃有食滞可出现经气不利、表邪不解、阳气失布、神志失常、气机不通5种衍生病理变化。在治疗方面,秦氏善用朱丹溪之保和丸,常改丸剂为散、汤剂速去食滞,若食滞日久化热者用保和散冲服竹沥、萝卜汁润燥消食,并根据谷食、肉食、面食等不同病因加减。在治疗禁忌方面,指出消食法不可用于因虚致实证,防止体虚不耐攻伐。因食物赖于胃阳腐熟消化,故不宜用寒凉下法损伤胃阳,较《伤寒论》补充了“胃宜温消,肠宜寒下”的胃肠分治原则。认为夹食伤寒应消食与发表并举。并提出病中、病后顾护胃气对疾病痊愈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大白》 秦之桢 秦皇士 食滞 《伤寒论》 胃气 保和丸
下载PDF
合方视角下中成药联用处方审核
15
作者 华成坤 刘金伟 +3 位作者 廖小红 陈秋铃 朱桂芬 唐洪梅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5-389,共5页
目的构建审核中成药联用处方的理论和方法。方法从合方理论出发,结合中医经典,探讨中成药联用处方的适宜性审核方法。结果从中成药联用处方案例出发,详细论述了中成药联用处方的5个基本原则以及中成药联用的剂型审核要点。结论所建立的... 目的构建审核中成药联用处方的理论和方法。方法从合方理论出发,结合中医经典,探讨中成药联用处方的适宜性审核方法。结果从中成药联用处方案例出发,详细论述了中成药联用处方的5个基本原则以及中成药联用的剂型审核要点。结论所建立的中成药联用处方审核方法可为中成药联用处方审核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成药 合方理论 处方审核 伤寒论
下载PDF
浅析《伤寒论》方证的“三易”思想
16
作者 杨天闯 郭敏 +6 位作者 张近远 徐文倩 杨竹青 刘镇亚 王璐 姚翠翠 李合国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54,共5页
《伤寒论》的核心思想是辨证,辨相似的脉、证,予微调的方、药。变化之道无过于《周易》,其以八经卦演变出天、地、人的变化,《伤寒论》以桂枝汤、麻黄汤、柴胡汤、四逆汤等基础方治疗六经辖下百病。作者本着医易同源的思想,在类方的基... 《伤寒论》的核心思想是辨证,辨相似的脉、证,予微调的方、药。变化之道无过于《周易》,其以八经卦演变出天、地、人的变化,《伤寒论》以桂枝汤、麻黄汤、柴胡汤、四逆汤等基础方治疗六经辖下百病。作者本着医易同源的思想,在类方的基础上以《周易》的“简易、变易、不易”核心变化思想,总结先贤关于《伤寒论》113方方证不同变化维度的论述,将方证的简易思想定为保胃气、扶阳气、存津液,“不易思想”定为表传里、上传下、寒化热、热蕴湿、实致虚、微变剧,方的变易思想定为裁、采、穿、化四类,证的“变易思想”定为兼、夹、变、类四种,以期对《伤寒论》方证有个动态的整体定位,临床上以不变的原则,圆活地使用经方治疗多变的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伤寒论》 医易同源 方证相应 方药 症状
下载PDF
基于《神农本草经》探析张仲景运用麻黄的证治规律
17
作者 陈含情 李晓红 +3 位作者 陈晓伟 张双圆 林政道 毛堂友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96-100,共5页
麻黄为临床最常用中药之一,《神农本草经》载其“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在临床各科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文章基于《神农本草经》对麻黄主治病症的阐述,结合《伤寒杂病论》相关条文的记... 麻黄为临床最常用中药之一,《神农本草经》载其“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在临床各科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文章基于《神农本草经》对麻黄主治病症的阐述,结合《伤寒杂病论》相关条文的记载,归纳总结了张仲景对《神农本草经》的学术继承,尤其是涉及“主中风,伤寒头痛”“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等;此外,张仲景结合临证经验,将麻黄的主治功效进行了拓展创新,尤其是在“痉病”“湿病”“水气病”。同时,文章还系统整理了张仲景应用麻黄的运用时机、用量规律、炮制煎煮等,从而进一步探析张仲景运用麻黄的证治规律,以期为中医学者深入理解经方组方特色、掌握麻黄运用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本草经》 麻黄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运用规律
下载PDF
小柴胡汤治疗不孕症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孙宁宇 尹萍 +5 位作者 张志航 苑丽华 程诺 夏烨 张武文 童国庆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4-127,共4页
小柴胡汤是《伤寒论》中著名方剂,具有和解少阳、疏肝解郁、调和气血等功效,可以用来治疗外感、内伤杂病、妇人病等疾病,疗效良好。中医学认为不孕症的病机与肾精亏虚、肝气郁结等因素有关,针对“肝气郁结”这一病机,结合张机“但见一... 小柴胡汤是《伤寒论》中著名方剂,具有和解少阳、疏肝解郁、调和气血等功效,可以用来治疗外感、内伤杂病、妇人病等疾病,疗效良好。中医学认为不孕症的病机与肾精亏虚、肝气郁结等因素有关,针对“肝气郁结”这一病机,结合张机“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宗旨,小柴胡汤常被临床用于治疗不孕症及其相关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柴胡汤 《伤寒杂病论》 不孕症 肝气郁结 辅助生殖技术 子宫内膜异位症 多囊卵巢综合征 抑郁症
下载PDF
基于《神农本草经》浅析黄芩在经方中的应用特点
19
作者 郝振华 梁爽 +2 位作者 白彦铭 回昕宇 周波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311-315,共5页
《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均约成书于东汉末年,二者理论关系密切。用《神农本草经》的药物理论理解张仲景的用药思路更为恰当。黄芩是《伤寒杂病论》中常用药物之一,《神农本草经》描述其功效为“味苦,平。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 《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均约成书于东汉末年,二者理论关系密切。用《神农本草经》的药物理论理解张仲景的用药思路更为恰当。黄芩是《伤寒杂病论》中常用药物之一,《神农本草经》描述其功效为“味苦,平。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在《伤寒杂病论》中,主治诸热时,多配伍柴胡、黄连,以小柴胡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连阿胶汤为代表方。治疗黄疸时,常配伍柴胡,以小柴胡汤为代表方。治疗肠澼、泄痢时,多配伍芍药、黄连,以黄芩汤、葛根芩连汤为代表方。主治恶疮疽蚀时,多配伍半夏、黄连,甘草泻心汤是代表方剂。以《神农本草经》推敲医圣张仲景的用药思路,以《伤寒杂病论》中的条文和临床来理解《神农本草经》中药物所载功效,是学习两部经典著作的正确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 黄芩 经方
下载PDF
《伤寒论》第6条中“若火熏之”断句及词解探讨
20
作者 王泓力 陈云坤 +1 位作者 张文斌 王成虎 《亚太传统医药》 2024年第6期203-205,共3页
查阅历代《伤寒论》主要版本、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以及历代著名伤寒学家著作对《伤寒论》第6条中“若火熏之”的相关内容,第6条存在“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者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和“若被火者,微... 查阅历代《伤寒论》主要版本、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以及历代著名伤寒学家著作对《伤寒论》第6条中“若火熏之”的相关内容,第6条存在“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者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和“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者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两种断句;“若火熏之”有“像火熏一样,描述病人的皮肤颜色晦暗”和“如果再采用火熏的方法治疗”两种解释。认为第6条断句应该为“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者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若火熏之”意为“如果再用火熏的方法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若火熏之 探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