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9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ovobiocin类化合物抑制胰腺癌细胞的2D-QSAR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柳波 谢惠定 +3 位作者 李玉鹏 简虹 付继军 邱开雄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11期8-12,共5页
目的为Novobiocin类化合物建立一个有效的2D-QSAR模型来预测其抑制胰腺癌细胞(PL45)的活性,对抑制胰腺癌细胞(PL45)机理研究和发现高活性的Novobiocin类化合物提供参考和帮助.方法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分子力学和统计学相组合的方法,对23... 目的为Novobiocin类化合物建立一个有效的2D-QSAR模型来预测其抑制胰腺癌细胞(PL45)的活性,对抑制胰腺癌细胞(PL45)机理研究和发现高活性的Novobiocin类化合物提供参考和帮助.方法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分子力学和统计学相组合的方法,对23个具有抑制胰腺癌细胞(PL45)的Novobiocin类化合物进行了二维的定量构效关系(2D-QSAR)的研究.结果所建立的2D-QSAR方程具有较好的回归性(R达到0.767).结论 Novobiocin类化合物分子的酰胺键的氧原子荷电量(QO1)对PL45的抑制活性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Novobiocin类化合物分子的R基团的大小,SR,也对PL45的抑制活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D-QSAR novobiocin类化合物 胰腺癌细胞
下载PDF
花青素类化合物影响淀粉理化性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斌 王琳 +5 位作者 岳健 苏娟 杨曙方 杨一鋆 牛文博 边媛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3-351,共9页
花青素类化合物包括原花青素、花青素、花色苷等。其中,原花青素是一种聚多酚类化合物,花青素和花色苷均属黄酮类化合物。当在酸性介质中加热时,原花青素可产生花青素,花青素可通过糖苷键与糖相结合可产生花色苷。在深色谷物、浆果及蔬... 花青素类化合物包括原花青素、花青素、花色苷等。其中,原花青素是一种聚多酚类化合物,花青素和花色苷均属黄酮类化合物。当在酸性介质中加热时,原花青素可产生花青素,花青素可通过糖苷键与糖相结合可产生花色苷。在深色谷物、浆果及蔬菜中,原花青素、花青素、花色苷广泛分布,均具有多种功效。淀粉价格低廉、来源丰富,具有多种功能特性,淀粉基食品的感官品质及营养价值主要由淀粉糊化性质、热力学性质、流变学性质、老化性质及消化性质等变化所决定。对于淀粉与其他化合物共存能够改善淀粉原本性质已有很多研究,但关于花青素类化合物对淀粉性质影响的概述较少。因此,本文综述了花青素类化合物提高淀粉的糊化温度,降低淀粉的糊化焓值,进而影响淀粉的热力学性质,同时降低淀粉的老化焓以及老化率,降低淀粉的消化速率等对淀粉糊化特性、热力学特性、流变学特性、老化特性和消化性质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利用花青素类化合物等改善淀粉基食品的加工性能、感官和营养品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青素类化合物 原花青素 花青素 花色苷 淀粉
下载PDF
桑葚果实、桑葚干酒和桑葚利口酒中酚类化合物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电喷雾二级质谱分析及其抗氧化活性比较
3
作者 张文娜 魏萌 +7 位作者 韩爱云 陈佳 胡连霞 解立斌 李亚楠 白佳敏 剧慧栋 陈永民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46-252,共7页
为了解桑葚果酒和桑葚果实在酚类化合物的种类、含量及抗氧化活性之间的差异,该研究以桑葚果实、桑葚干酒和桑葚利口酒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电喷雾二级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n spray ionization-m... 为了解桑葚果酒和桑葚果实在酚类化合物的种类、含量及抗氧化活性之间的差异,该研究以桑葚果实、桑葚干酒和桑葚利口酒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电喷雾二级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n spray ionization-mass spectrometry/mass spectrometry,HPLC-ESI-MS/MS)对酚类化合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HPLC-ESI-MS/MS分析结果表明,在桑葚果实、桑葚干酒和桑葚利口酒中均检测到花青素-3-葡萄糖苷和花青素-3-芸香糖苷,而花葵素-3-芸香糖苷和4-丙酮酸-花青素-3-葡萄糖苷分别只在桑葚干酒和桑葚利口酒中被检测到。同时,桑葚干酒和桑葚利口酒中花青素-3-葡萄糖苷和花青素-3-芸香糖苷的含量均显著低于桑葚果实。此外,在桑葚果实中鉴定的8种非花色苷多酚中,仅有4种存在于桑葚干酒和桑葚利口酒中。相较于桑葚果实,桑葚干酒和利口酒中原儿茶素、二氢槲皮素和槲皮素的含量显著升高。桑葚果实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介于桑葚干酒和利口酒之间。综上,桑葚果酒和桑葚果实中酚类化合物的种类、含量及抗氧化活性之间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葚果实 桑葚果酒 类化合物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下载PDF
怀菊花茎叶中聚炔类化合物对ox-LDL诱导的HUVECs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4
作者 王小兰 石静亚 +3 位作者 李孟 王滢清 郑晓珂 冯卫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42-1750,共9页
研究怀菊花茎叶中分离得到的聚炔类化合物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初步探讨作用机制。采用ox-LDL(200μg... 研究怀菊花茎叶中分离得到的聚炔类化合物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初步探讨作用机制。采用ox-LDL(200μg/mL)处理HUVECs细胞建立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同时给予聚炔类化合物1~10(100μg/mL)干预;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生存率,筛选出有细胞保护作用的目标化合物;采用目标化合物5和9(12.5、25、50、100μg/mL)干预细胞24 h,CCK-8检测细胞生存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率,酶联免疫(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细胞免疫印迹法(In-Cell Western)检测细胞中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κB,NF-κB)2p100/p52与NF-κBp65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Con)相比,模型组(ox-LDL)中的细胞生存率明显下降,细胞凋亡率、ROS生成,炎性因子IL-1β、IL-6及TNF-α明显升高(P<0.01);与ox-LDL组相比,聚炔类化合物5和9可以明显提高HUVECs细胞的生存率、降低细胞凋亡率、ROS生成率,炎性因子IL-1β、IL-6及TNF-α的分泌(P<0.05或P<0.01),下调NF-κB2 p100/p52、NF-κB p65蛋白的表达(P<0.05或P<0.01)。综上所述,怀菊花茎叶中聚炔苷类成分可以改善ox-LDL诱导的HUVECs细胞损伤与功能障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NF-κB信号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菊花茎叶 聚炔类化合物 HUVECS 凋亡与炎症 NF-ΚB
下载PDF
基于液质联用法测定嘧啶核苷类化合物GY005在SD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实验研究
5
作者 郭晓河 路博华 +5 位作者 李玉江 梁炳玉 王华芬 陶乐 董黎红 王强 《化学研究》 CAS 2024年第3期219-224,共6页
建立LC-MS/MS法测定嘧啶核苷类化合物GY005在大鼠血浆中的浓度,并应用于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以特非那定为内标,经乙腈-甲醇沉淀蛋白后,采用ACE 5 C4 column(50 mm×2.1 mm,2.5μm)色谱柱,以0.1%甲酸水和0.1%甲酸乙腈为流动相... 建立LC-MS/MS法测定嘧啶核苷类化合物GY005在大鼠血浆中的浓度,并应用于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以特非那定为内标,经乙腈-甲醇沉淀蛋白后,采用ACE 5 C4 column(50 mm×2.1 mm,2.5μm)色谱柱,以0.1%甲酸水和0.1%甲酸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分离,流速0.7 mL·min^(-1),进样量10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扫描方式,MRM扫描,分别以m/z 445.15→270.10和m/z 472.40→436.40作为化合物GY005和内标(特非那定)的质谱检测条件。大鼠灌服2 mg·kg^(-1)化合物GY005后,不同时间点取样测定其血浆浓度,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雌雄SD大鼠单次静脉注射2 mg·kg^(-1)的受试品后,化合物GY005在雄性大鼠体内的暴露量(AUC_(last))为(228±44)h·ng·mL^(-1),消除半衰期(T_(1/2))为(0.30±0.01)h,清除率(CL)为(149±29)mL·min^(-1)·kg^(-1)。化合物GY005在雌性大鼠体内的暴露量(AUC_(last))为(215±158)h·ng·mL^(-1),消除半衰期(T_(1/2))为(0.32±0.03)h,清除率(CL)为(226±162)mL·min^(-1)·kg^(-1)。雌雄间暴露水平相当,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个方法具有简便、灵敏、快捷,适用于化合物GY005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嘧啶核苷类化合物GY005 SD大鼠 药代动力学
下载PDF
顶空箭形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烃源岩和稠油中的金刚烷类化合物
6
作者 田彦宽 詹兆文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9-408,共10页
采用顶空箭型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 Arrow-GC/MS)直接检测分析烃源岩粉末样品和稠油中的单金刚烷类和双金刚烷类化合物,考察并优化了影响萃取效率的萃取纤维头类型、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解析时间等关键因素。对于... 采用顶空箭型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 Arrow-GC/MS)直接检测分析烃源岩粉末样品和稠油中的单金刚烷类和双金刚烷类化合物,考察并优化了影响萃取效率的萃取纤维头类型、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解析时间等关键因素。对于小于80目的烃源岩样品,推荐最优HS-SPME Arrow实验条件为:使用250μm PDMS箭形固相微萃取头, 120℃下萃取20 min, 260℃下解析8 min。对于稠油,当使用250μm PDMS萃取纤维头、萃取温度为120~150℃、萃取时间为15~20 min、解析时间为3~8 min时,稠油中的单金刚烷类和双金刚烷类化合物都能取得较理想的质谱响应。该方法实现了对烃源岩粉末和稠油中金刚烷类化合物的直接分析,灵敏度高,检出限低(0.004~0.977 ng/g),重现性好,测量峰面积和比值参数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小于20%和5%,避免了复杂的前处理过程,是一种快捷可靠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箭形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金刚烷类化合物 烃源岩 稠油
下载PDF
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环境水体中12种氯苯类化合物
7
作者 李胜生 林庆文 王娟 《化学工程师》 CAS 2024年第11期42-45,58,共5页
建立液液萃取-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环境水体中的12种氯苯类化合物。对样品处理条件及仪器测定条件进行了优化,采取石油醚作为萃取试剂,FFAP毛细管柱(30m×0.32mm×0.25μm)作为分离柱。当水样为1L、定容体积为1.0mL时,各种氯苯... 建立液液萃取-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环境水体中的12种氯苯类化合物。对样品处理条件及仪器测定条件进行了优化,采取石油醚作为萃取试剂,FFAP毛细管柱(30m×0.32mm×0.25μm)作为分离柱。当水样为1L、定容体积为1.0mL时,各种氯苯类化合物在各自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在0.002~12μg·L^(-1)之间。通过高、中、低质量浓度的加标回收实验,分析结果的精密度(0.81%~8.13%)、准确度(73.07%~110.6%)(n=6)均有较好的结果,同时对环境中常见的水体取样,进行了加标分析,也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此方法适用于环境水体中12种氯苯类化合物的同时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液萃取 气相色谱法 环境水体 氯苯类化合物
下载PDF
氮杂吡咯西里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
8
作者 吴璐璐 杨国玉 +2 位作者 江圣飞 樊小改 徐翠莲 《化学试剂》 CAS 2024年第1期91-97,共7页
在乙内酰脲、醛和丙二腈为原料,锌为催化剂的条件下,一锅法得到氮杂吡咯西里啶衍生物,尝试不同取代的醛,得到17种目标化合物,产率为40%~94%。结果表明,以水为溶剂,温度为80℃,锌催化剂用量为10%为最优反应条件。产物结构经红外光谱(IR)... 在乙内酰脲、醛和丙二腈为原料,锌为催化剂的条件下,一锅法得到氮杂吡咯西里啶衍生物,尝试不同取代的醛,得到17种目标化合物,产率为40%~94%。结果表明,以水为溶剂,温度为80℃,锌催化剂用量为10%为最优反应条件。产物结构经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波谱(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确证。该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溶剂无毒、后处理简单、产率高、催化剂可循环使用等优点。采用菌丝生长法测试了其对禾谷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尖孢镰刀菌、烟草疫霉菌和立枯丝核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供试病原菌均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化合物(反-7,7a)-5-氨基-7-(2-氯苯基)-1,3-二氧-2,3,7,7a-四氢-1 H-吡咯[1,2-c]咪唑-6-腈、(反-7,7a)-5-氨基-7-(2-溴苯基)-1,3-二氧-2,3,7,7a-四氢-1 H-吡咯[1,2-c]咪唑-6-腈、(反-7,7a)-5-氨基-7-(2-氯-6-氟苯基)-1,3-二氧-2,3,7,7a-四氢-1 H-吡咯[1,2-c]咪唑-6-腈、(反-7,7a)-5-氨基-7-(2,6-二氯苯基)-1,3-二氧-2,3,7,7a-四氢-1 H-吡咯[1,2-c]咪唑-6-腈对禾谷镰刀菌表现出较优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相反应 锌-脯氨酸复合物 一锅法 氮杂吡咯西里啶类化合物 抗菌活性
下载PDF
DMSNs对酚类化合物的吸附及降解研究进展
9
作者 王艳妮 樊荣荣 +1 位作者 王亚斌 丁秀萍 《化学工程师》 CAS 2024年第5期62-68,共7页
酚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空气、废水和土壤中,严重危害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加强此类化合物的处理是科研工作者的研究重点。本文总结了树枝状介孔SiO_(2)纳米粒子(dendritic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DMSNs)对酚类化合物吸附、降... 酚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空气、废水和土壤中,严重危害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加强此类化合物的处理是科研工作者的研究重点。本文总结了树枝状介孔SiO_(2)纳米粒子(dendritic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DMSNs)对酚类化合物吸附、降解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DMSNs催化剂的设计思路以及在对硝基苯酚、苯酚、双酚A、邻氯苯酚等多种酚类化合物方面的应用和反应机制,为后续设计出绿色环保、吸附降解性能优异的功能材料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展望了此类催化剂降解酚类污染物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化合物 降解 树枝状介孔SiO_(2)纳米粒子 反应机制 功能材料
下载PDF
酰胺类化合物合成方法研究综述
10
作者 何彩玉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5期108-110,118,共4页
酰胺类化合物作为有机化合物中重要且常见的一类化合物,在药物研发、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其合成方法的研究在医药研发、应用领域中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在酰胺类化合物的传统合成方法中,通常主要采用羧酸类衍生物同胺类直接偶... 酰胺类化合物作为有机化合物中重要且常见的一类化合物,在药物研发、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其合成方法的研究在医药研发、应用领域中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在酰胺类化合物的传统合成方法中,通常主要采用羧酸类衍生物同胺类直接偶联进行,往往在安全性、经济性、绿色性方面应用受限。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断涌现出一些新的方法、技术,应用于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中,极大地丰富了酰胺键构建方法。本文总结以往酰胺类化合物合成方法的相关报道,以期为今后酰胺类化合物合成的有效进行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胺类化合物 合成方法 进展
下载PDF
天然酚类化合物抗氧化和抗衰老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邱倩 张添花 +2 位作者 陈虎虎 李博萍 冯莉雅 《现代食品》 2024年第2期77-82,共6页
本文阐述了衰老的发生机制、酚类化合物抗氧化抗衰老的机理,以及白藜芦醇、百里香酚、香芹酚、茶多酚等天然酚类化合物抗氧化和抗衰老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抗衰老药物的研发和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类化合物 抗氧化 抗衰老
下载PDF
合成酚类化合物的脂代谢干扰效应与致肥胖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惠楠 孙振东 +2 位作者 刘倩 周群芳 江桂斌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41,共11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肥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全球性流行疾病。除了受到遗传和饮食因素的影响外,肥胖的形成与发展也与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暴露有关。研究发现一些具有内分泌干扰活性的化学物质可以影响机体脂代谢,如促进脂肪细胞...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肥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全球性流行疾病。除了受到遗传和饮食因素的影响外,肥胖的形成与发展也与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暴露有关。研究发现一些具有内分泌干扰活性的化学物质可以影响机体脂代谢,如促进脂肪细胞形成、引起体内脂质累积增加等,这类物质被称为“环境致肥胖物质”。合成酚类化合物广泛用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用品中,如塑料制品、消毒剂、杀虫剂和食品添加剂等,它们可通过饮食、饮水或皮肤接触等方式进入人体,是影响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研究显示,合成酚类化合物具有内分泌干扰效应,可以影响脂肪生成过程、干扰脂代谢,具有致肥胖作用。由于这类物质都具有类似的苯酚结构,因此系统梳理这类化合物脂代谢干扰效应与致肥胖作用,有助于理解其构效关系与潜在健康风险。本文阐述了筛选环境致肥胖物质的3种常用研究模型,即体外分子互作研究模型、细胞成脂分化模型和动物脂代谢实验模型,并比较了各种模型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在此基础上,针对3种合成酚类化合物,即双酚A及其类似物、烷基酚和酚类抗氧化剂,结合其体外细胞与动物实验数据,对这些化合物的暴露现状和脂代谢干扰效应进行了分类描述,从它们对脂肪生成和代谢、肝组织脂代谢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基于近年来脂代谢和致肥胖效应的相关研究,本文归纳总结了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干扰脂代谢的内在毒理机制,主要包括核受体调控作用、炎症和氧化应激、肠道微环境、表观遗传和其他信号通路。最后本文指出了当前针对环境污染物,特别是新污染物,影响机体脂代谢引起肥胖效应研究中的不足,并对该领域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酚类化合物 肥胖 环境致肥胖物质 脂代谢 综述
下载PDF
酚酸类化合物在化妆品中的原料制备与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石梦瑶 赵薇 +3 位作者 杨安全 王菁 谢敏 黄超伯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5-256,276,共13页
酚酸类化合物不仅具有药理作用,还具有抗氧化、抗炎、抑菌、美白、抗糖化、收敛性等护肤功效,其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研究逐步开展。该文分别介绍了植物提取法和生物合成法制备酚酸类化合物作为化妆品原料,全面总结了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酚酸类化合物不仅具有药理作用,还具有抗氧化、抗炎、抑菌、美白、抗糖化、收敛性等护肤功效,其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研究逐步开展。该文分别介绍了植物提取法和生物合成法制备酚酸类化合物作为化妆品原料,全面总结了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综述了酚酸类化合物作为一种天然化合物,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炎症反应、抑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加速分解肌肤中的晚期糖化终末产物等途径起到的美白淡斑、抗衰老、抗炎、屏障修护等多重护肤功效;阐述了目前酚酸类化合物在化妆品行业中的应用现状以及安全性问题,提出了酚酸类化合物生物利用度低、水溶性低等实际应用问题,采用生物基纳米颗粒负载酚酸类化合物可使部分实际应用问题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酸类化合物 原料制备 抗氧化性 抗炎 抑菌 化妆品
下载PDF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地表水中的氯苯类化合物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桂珍 王金花 +3 位作者 张飞 蒋宗园 范思艺 宁东峰 《化学分析计量》 CAS 2024年第2期40-45,共6页
建立同时测定地表水中7种氯苯类化合物的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样品中的氯苯类化合物经HLB固相萃取柱分离,通过5.0 mL乙酸乙酯和7.5 mL二氯甲烷进行洗脱提取,干燥浓缩后,选择DB-5MS毛细管柱作为分离柱,用GC-MS法测定,外标... 建立同时测定地表水中7种氯苯类化合物的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样品中的氯苯类化合物经HLB固相萃取柱分离,通过5.0 mL乙酸乙酯和7.5 mL二氯甲烷进行洗脱提取,干燥浓缩后,选择DB-5MS毛细管柱作为分离柱,用GC-MS法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各自的线性范围内,氯苯类化合物的响应值与其质量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5,痕量水平下回收率为79.9%~115.7%,相对标准偏差为2.8%~10.3%(n=6),方法检出限为0.14~0.30μg/L。该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可以为地表水中氯苯类化合物的测定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氯苯类化合物
下载PDF
尼龙-6改性纤维素纸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水中7种酚类化合物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国伟 刘博 赖华杰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40-44,共5页
以纤维素纸张为基底,在甲酸中通过原位合成法在纤维素纸表面中引入尼龙-6,获得改性纤维素纸,并分析了改性纤维素纸的形貌和结构。利用改性纤维素纸作为固相萃取处理材料富集浓缩水体中的7种酚类化合物,建立了一套改性纤维素纸―高效液... 以纤维素纸张为基底,在甲酸中通过原位合成法在纤维素纸表面中引入尼龙-6,获得改性纤维素纸,并分析了改性纤维素纸的形貌和结构。利用改性纤维素纸作为固相萃取处理材料富集浓缩水体中的7种酚类化合物,建立了一套改性纤维素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水环境中7种酚类化合物的实验方法,并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在3种实际样品中7种酚类化合物回收率的范围为59.0%~74.7%,其中检出限(LOD)范围为0.5~4.5 ng/L,定量限(LOQ)范围为6.9%~13.8%,基质效应为96.1%~104.6%,改性纤维素纸在分析与检测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 尼龙-6 纤维素纸 类化合物
下载PDF
不同LED光质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酚类化合物合成的影响
16
作者 范诗濛 冯嘉欣 +5 位作者 孔维一 郭海林 宗俊勤 刘建秀 陈静波 徐志刚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5-634,共10页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不同LED光质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光合色素和酚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为紫花苜蓿芽苗菜生产和植物工厂化生产的光质调控技术提供基础。[方法]以黑暗处理(D)为对照,研究10种LED光质(红光R660和R630,蓝光B450和B465,...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不同LED光质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光合色素和酚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为紫花苜蓿芽苗菜生产和植物工厂化生产的光质调控技术提供基础。[方法]以黑暗处理(D)为对照,研究10种LED光质(红光R660和R630,蓝光B450和B465,绿光G520,黄光Y590,红蓝光组合R5B2、R1B1和R2B5,白光W)对紫花苜蓿‘WL656’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解剖及酚类化合物合成的影响。[结果]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无显著影响。单色光处理中,2种纯红光均促进紫花苜蓿幼苗胚根伸长;B465处理使幼苗下胚轴直径、表皮细胞厚度、皮层厚度和单个导管面积均显著增加,B450使维管束直径显著增加。不同单色光对叶绿素a含量无显著影响,而2种蓝光处理下叶绿素b含量最低,R660处理下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2种纯蓝光均对幼苗中花青素、总酚和类黄酮的积累有促进作用,而在G520、Y590和D处理下幼苗几乎不含花青素。R630提高下胚轴中查尔酮合成酶(CHS)活性,G520显著提高子叶中CHS活性;W提高幼苗下胚轴的花青素合成酶(ANS)活性,Y590提高幼苗中ANS活性。3种红蓝光组合中,随着红光比例降低,茎直径、皮层厚度和下胚轴CHS活性降低,根长、表皮细胞厚度、维管束直径和下胚轴中花青素含量先减少后增加,子叶中光合色素含量和CHS活性上升。下胚轴中总酚和类黄酮含量在R2B5处理中最高,子叶中3种酚类化合物含量无差异。下胚轴中ANS活性在R1B1处理下最高,子叶中ANS活性在R5B2处理下最高。[结论]纯红光促进种子发芽后的幼苗伸长,纯蓝光促进幼苗中花青素、类黄酮和总酚生成,红蓝光组合对幼苗生理特性影响较为复杂。综合考虑生长生理指标,R2B5处理下生长量适中,叶绿素和酚类物质含量较高,是较适合紫花苜蓿幼苗生长的LED光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LED 发芽 光合色素 类化合物
下载PDF
原油和烃源岩中三、四金刚烷类化合物的绝对定量与热演化研究
17
作者 轩永 王伟 +2 位作者 李芸 熊永强 蒋文敏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3-654,共12页
金刚烷类化合物独特的稳定性使其在评价高–过成熟油气的成熟度和来源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单、双金刚烷类化合物的易挥发性会影响其定量结果,而三、四金刚烷类化合物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可以弥补单、双金刚烷类化合物的不足。三、... 金刚烷类化合物独特的稳定性使其在评价高–过成熟油气的成熟度和来源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单、双金刚烷类化合物的易挥发性会影响其定量结果,而三、四金刚烷类化合物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可以弥补单、双金刚烷类化合物的不足。三、四金刚烷类化合物在原油和烃源岩中的浓度普遍较低且缺乏绝对定量检测方法,极大地阻碍了三、四金刚烷类化合物的定量分析与应用研究。本研究通过人工高温熟化原油、柱层析除去芳烃类杂质干扰和气相制备色谱提纯等过程,得到了3种三金刚烷类化合物(三金刚烷、9-甲基三金刚烷和9,15-二甲基三金刚烷),建立了一套能够高效识别三、四金刚烷类化合物的气相色谱质谱–质谱(GC-MS-MS)绝对定量检测方法。原油和干酪根的黄金管封闭体系热模拟实验结果表明,三、四金刚烷类化合物产率分别在Easy Ro为3.1%、3.7%(原油)和3.1%、4.0%(干酪根)达到最大,而后开始裂解。根据金刚烷类化合物的裂解演化规律构建了2类三金刚烷类指标,有效拓宽了金刚烷类指标在指示成熟度方面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金刚烷类化合物 四金刚烷类化合物 绝对定量方法 热演化规律 金刚烷类指标
下载PDF
漆酶催化酚类化合物在染整加工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俐玮 韩雪 +3 位作者 姜春如 关浩然 邹子康 黄琛琛 《黑龙江纺织》 2024年第2期5-7,11,共4页
漆酶在纺织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综述了漆酶的作用机理和底物谱,以纤维素纤维和蛋白质纤维为例,重点对漆酶催化酚类化合物在纤维着色和改性上的具体应用和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对漆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漆酶 类化合物 天然纤维 染整
下载PDF
乙烯利对液体发酵瓦尼桑黄中Hispidin和Hypholomine B等酚类化合物的影响及体外活性评价
19
作者 张诗浩 汪蕾 +8 位作者 刘思成 赵宇 潘婷婷 李康平 魏维盛 邹坤 刘呈雄 刘朝霞 李小聪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27-232,共6页
该研究旨在促进瓦尼桑黄合成Hispidin和Hypholomine B等酚类化合物,以提高瓦尼桑黄产品的药用价值、保健功能和市场竞争力。以向液体培养基中添加乙烯利的方式,对目前市面上销售和应用范围最广的瓦尼桑黄进行发酵研究。研究发现,添加乙... 该研究旨在促进瓦尼桑黄合成Hispidin和Hypholomine B等酚类化合物,以提高瓦尼桑黄产品的药用价值、保健功能和市场竞争力。以向液体培养基中添加乙烯利的方式,对目前市面上销售和应用范围最广的瓦尼桑黄进行发酵研究。研究发现,添加乙烯利可以促进液体发酵瓦尼桑黄中Hispidin和Hypholomine B等酚类化合物的合成。乙烯利在培养基中的终浓度为2 mmol/L,添加时间点为0 d,并用1 mol/L的Na_(2)CO_(3)将pH调节至添加前水平。以Hispidin对照品计算Hispidin的平均含量,乙烯利发酵组中Hispidin的平均含量最大为液体发酵组的3.17倍。Hypholomine B的平均相对含量由HPLC图谱中的峰面积表示,前者最大为后者的2.55倍。此外,乙烯利的添加还提高了其他酚类化合物的生成累积量,乙烯利发酵组、液体发酵组和子实体组的提取物中总酚含量分别为:(3.76±0.11)%、(1.96±0.12)%和(0.77±0.04)%。体外活性评价以IC_(50)为依据,乙烯利发酵组的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的IC_(50)分别为:150.00、106.46、16.08μg/mL,均低于液体发酵组的提取物(170.61、115.36、35.48μg/mL)和子实体组的提取物(218.10、130.51、56.83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尼桑黄 液体发酵 Hispidin Hypholomine B 类化合物 体外活性评价
下载PDF
双酚类化合物的生物代谢机理研究进展
20
作者 赫淑铭 潘文筱 +3 位作者 刘娴 傅建捷 张爱茜 江桂斌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1-721,共11页
以双酚A(bisphenol A,简称BPA)及其替代物为代表的双酚类化合物(bisphenols,简称BPs)在各种环境介质、食品、消费品以及人类和动物体中被广泛检出,表明BPs存在全球性大规模污染趋势.除了BPs自身毒性外,其在生物体内的转化代谢产物可能... 以双酚A(bisphenol A,简称BPA)及其替代物为代表的双酚类化合物(bisphenols,简称BPs)在各种环境介质、食品、消费品以及人类和动物体中被广泛检出,表明BPs存在全球性大规模污染趋势.除了BPs自身毒性外,其在生物体内的转化代谢产物可能具有比母体化合物更复杂的内分泌干扰效应和毒性效应,对于人体生命健康的影响不容小觑.本文就BPs生物代谢的实验和理论计算研究方法及其取得的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回顾总结,在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上对未来的研究重点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类化合物 代谢转化 实验研究 理论计算化学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