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1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roved Nucleic Acid Spot Hybridization Technique for Detection of Potato Spindle Tuber Viroid(PSTVd)
1
作者 Qiu Cai-ling Lu Dian-qiu +9 位作者 Liu De-fu Shi Jiao-xu Bao Liu-yuan Ma Zhong-lian Liu Li Feng Zhen-yue Huang Xian-min Jiang Rui Chen Yue Wang Shi-min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2年第1期26-32,共7页
Potato spindle tuber viroid(PSTVd)disease is one of the major diseases that threatens potato production.Therefore,an advanced,rapid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technology is needed to detect the disease for better control... Potato spindle tuber viroid(PSTVd)disease is one of the major diseases that threatens potato production.Therefore,an advanced,rapid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technology is needed to detect the disease for better control.In order to establish an easier nucleic acid spot hybridization(NASH)method,some studies were tried as the followings:(1)the pre-hybridization step of nucleic acid spot hybridization(NASH)was omitted compared with ordinary way;(2)RNA extraction(phenol extraction and Ames buffer extraction)methods were compared;(3)fixed RNA by UV lamp and oven compared with UV cross-linker;(4)hybridized the RNA in shaking incubator and so 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NA extracted by Ames buffer was more effective than by the phenol extraction method.Besides,the result of hybridization without pre-hybridization step was better than that with 1.5 h of pre-hybridization.The more important discovery was that the shaking incubator could replace the hybridization oven and the ordinary UV lamp could replace the UV cross-linker.After a long term repeated research and testing,a new hybridization system that could rapidly detect the PSTVd by improved NASH technique merely using common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was establish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tato spindle tuber viroid(PSTVd) nucleic acid spot hybridization(NASH) pre-hybridization RNA extraction detection technology
下载PDF
Construction of HA-1-DC Nucleic-acid Vaccine and Induction of Specific Cytotoxic T Lymphocytes
2
作者 汪涯雅 张东华 +6 位作者 胡金梅 刘文励 周红升 张路 刘丹 黄振倩 谭获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7年第3期261-264,共4页
An HA-1-DC nucleic-acid vaccine was constructed to induce anti-leukemia effect after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 DCs were generated from HSCT donors in vitro, and its immunologic activity was assay... An HA-1-DC nucleic-acid vaccine was constructed to induce anti-leukemia effect after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 DCs were generated from HSCT donors in vitro, and its immunologic activity was assayed by using flow cytometry and mixed lymphocytes reaction. HA-1 gene was electroporated into the cultured DCs to construct a DC nucleic-acid vaccine. After transfection for 48 h, the expression of HA-1 protein could be detected by using Western blot. The DCs were cultured with syngenic lymphocytes to induce specific cytotoxic T lymphocytes (CTLs). The cytoxicity of the CTLs was detected by LDH assa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Cs derived from peripheral blood monocytes (PBMCs) expressed the phenotype of DCs, and were effective in stimulating proliferation of the allogenic lymphocytes. After electroporating for 48-h, HA-1 protein was detected by using Western blot. The cytotoxity of inducing CTLs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t was suggested that minor 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 HA-1 could be considered as a target of immunotherapy against leukemia after HS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dritic cell HA-1 nucleic-acid vaccine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cy- totoxic T lymphocyte
下载PDF
In situ aneuploidy assessment in human sperm:the use of primed in situ and peptide nucleic acid-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techniques
3
作者 Franck Pellestor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87-392,513,共6页
Both the primed in situ(PRINS)and the peptide nucleic acid-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PNA-FISH) techniques constitute alternatives to the conventional(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procedure for chro... Both the primed in situ(PRINS)and the peptide nucleic acid-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PNA-FISH) techniques constitute alternatives to the conventional(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procedure for chro- mosomal investigations.The PRINS reaction is based on the use of a DNA polymerase and labeled nucleotide in an in situ primer extension reaction.Peptide nucleic acid probes are synthetic DNA analogs with uncharged polyamide backbones.The two procedures present several advantages(specificity,rapidity and discriminating ability)that make them very attractive for cytogenetic purposes.Their adaptation to human spermatozoa has allowe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nd fast procedures for the chromosomal screening of male gametes and has provided efficient complements to FISH for in situ assessment of aneuploidy in male gametes.(Asian J Androl 2006 Jul;8:387-3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EUPLOIDY chromosomal screening peptide nucleic acid-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primed in situ SPERMATOZOA
全文增补中
玉屏风散加减辅助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过敏性皮炎患者的效果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
4
作者 张敏 陈卫卫 +2 位作者 陈蕾 邹婕 罗茜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4期104-107,共4页
目的探讨玉屏风散加减辅助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过敏性皮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医院的150例过敏性皮炎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各75例。A组给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B组在A组治疗基... 目的探讨玉屏风散加减辅助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过敏性皮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医院的150例过敏性皮炎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各75例。A组给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行玉屏风散加减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B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随访3个月内复发率低于A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CD3^(+)、CD4^(+)高于治疗前,CD8^(+)低于治疗前,且B组优于A组(P<0.05)。B组的瘙痒消失时间、皮疹消失时间短于A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低于治疗前,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玉屏风散加减辅助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过敏性皮炎患者的效果显著,能减少病情复发,改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加速症状消失,且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屏风散 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 过敏性皮炎 T淋巴细胞亚群
下载PDF
核酸斑点杂交技术快速鉴定转基因大豆品系
5
作者 王凤军 金浩然 +5 位作者 陈丽敏 葛越 徐易 郑如福 林洁洁 陈显显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16-2124,共9页
为了建立转基因大豆品系高通量检测方法,本研究以转基因大豆DAS-68416-4、DAS-44406-6、DAS-81419、DP305423作为试验对象,根据品系特异的宿主与插入片断间连接区域的基因序列作为检测靶标,设计特异性引物。以转基因标准品为材料,提取DN... 为了建立转基因大豆品系高通量检测方法,本研究以转基因大豆DAS-68416-4、DAS-44406-6、DAS-81419、DP305423作为试验对象,根据品系特异的宿主与插入片断间连接区域的基因序列作为检测靶标,设计特异性引物。以转基因标准品为材料,提取DNA作为模板进行定性PCR扩增,尼龙膜点样,生物素探针制备,杂交与显色,并对探针浓度、杂交温度与时间与显色时长进行优化,利用优化后的反应条件对转基因大豆DAS-68416-4、DAS-44406-6、DAS-81419、DP305423及空白对照样品进行检测,验证体系的特异性。将4种转基因大豆的DNA进行10倍系列稀释,利用优化后的反应条件测定灵敏度。对实验室收集的7个品系的转基因大豆标准品和8个能力验证样品进行适用性检测分析,并采用双盲验证法对17份盲样进行核酸斑点杂交测试分析,进一步验证体系的可靠性。结果表明,以转基因大豆DAS-68416-4、DAS-44406-6、DAS-81419、DP305423为模版的扩增产物均有且只有一条清晰明亮的条带,大小均与理论相符,空白对照与内参照基因结果正常。4种转基因大豆特异性探针除对应样品有显色反应,对其他3种样品均未显色,具有方法特异性。样品DAS-68416-4、DAS-81419、DP305423最低检出限为20 pg·μL^(-1),样品DAS-44406-6最低检出限为2 pg·μL^(-1),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对7个标准品、8个能力验证样品和17份盲样的测试结果与SN/T 1204-2016《植物及其加工产品中转基因成分实时荧光PCR定性检测方法》中的结果一致,可用于日常样品检测。本研究建立的定性PCR结合的核酸斑点杂交方法能对4种转基因大豆进行快速准确鉴定,对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严查非法转基因种子市场流通和田间种植,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 抗虫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 核酸斑点杂交 快速鉴定
下载PDF
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免疫抑制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37
6
作者 陈兴平 李永喜 +2 位作者 邓云华 陈映玲 周礼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36-338,348,共4页
为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免疫功能低下个体 T淋巴细胞亚群的调节机制 ,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术系统地观察了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模型外周血、脾脏、胸腺 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显示 :卡介菌多糖核酸可以调节由于环磷酰胺导... 为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免疫功能低下个体 T淋巴细胞亚群的调节机制 ,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术系统地观察了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模型外周血、脾脏、胸腺 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显示 :卡介菌多糖核酸可以调节由于环磷酰胺导致的外周血、脾脏、胸腺中紊乱的 CD4 + T、 CD8+ T细胞亚群并使之恢复正常比例。提示卡介菌多糖核酸可能直接调节外周血、外周免疫器官 (脾脏 )和中枢免疫器官 (胸腺 ) CD4 + T、CD4 + CD8+ T细胞的成熟与分化而维持 CD4 + T、 CD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介菌多糖核酸 免疫抑制 小鼠 T细胞亚群
下载PDF
DNA电化学传感器在DNA损伤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7
作者 孙星炎 徐春 +2 位作者 刘盛辉 何品刚 方禹之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9期1393-1396,共4页
利用单链DNA分子共价固定在石墨电极表面,采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以道诺霉素作为杂交指示剂形成DNA电化学传感器.研究了在不同致突变剂的作用下,特定碱基序列的DNA在电极表面能否杂交及杂交程度的差异,探讨了DNA突变情... 利用单链DNA分子共价固定在石墨电极表面,采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以道诺霉素作为杂交指示剂形成DNA电化学传感器.研究了在不同致突变剂的作用下,特定碱基序列的DNA在电极表面能否杂交及杂交程度的差异,探讨了DNA突变情况及可能的突变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电化学传感器 道诺霉素 杂交 突变 损伤
下载PDF
化学杀雄剂Ⅲ号诱导水稻雄性不育过程中幼穗、颖花、花药中核酸和蛋白质代谢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黄雪清 高东迎 +2 位作者 杨安南 孙立华 张金渝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827-831,共5页
在幼穗发育的雌、雄蕊形成期 ,用化学杀雄剂 号 (30 mg/ m2 )处理水稻后 ,研究其幼穗、颖花 ,花药中蛋白质和核酸的代谢特点。在处理后第 5天的幼穗中 ,核酸和蛋白质含量明显低于对照 ,而相应水解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随幼穗发育 ,这... 在幼穗发育的雌、雄蕊形成期 ,用化学杀雄剂 号 (30 mg/ m2 )处理水稻后 ,研究其幼穗、颖花 ,花药中蛋白质和核酸的代谢特点。在处理后第 5天的幼穗中 ,核酸和蛋白质含量明显低于对照 ,而相应水解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随幼穗发育 ,这种特点越来越显著 ,至处理后第 15天 ,花药中核酸总量、DNA、RNA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比对照低 4 0 %以上 ,而相应水解酶活性比对照高达 4 6%以上。这些结果显示化学杀雄剂 号处理能使核酸和蛋白质严重匮乏 ,这可能是诱导水稻雄性不育的生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化学杀雄剂 雄性不育 核酸 蛋白质 代谢
下载PDF
猪圆环病毒2型原位杂交检测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14
9
作者 姚鑫 杨汉春 +2 位作者 郭鑫 陈艳红 查振林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9-174,共6页
参照GenBank发表的猪圆环病毒2型(PCV2)ORF2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利用PCR扩增得到PCV2 BF株341 bp的核酸片段,用随机引物法制备出地高辛标记的核酸探针。制备的探针与PCV1、PRRSV、PPV、PRV等不发生反应,可检测的最低PCV2 DNA含量为1.78 p... 参照GenBank发表的猪圆环病毒2型(PCV2)ORF2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利用PCR扩增得到PCV2 BF株341 bp的核酸片段,用随机引物法制备出地高辛标记的核酸探针。制备的探针与PCV1、PRRSV、PPV、PRV等不发生反应,可检测的最低PCV2 DNA含量为1.78 pg。对30份临床组织样本进行了检测,并与PCR比较,结果表明,阴性符合率为100%,阳性符合率为88.9%。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分析了PCV2在人工感染仔猪主要组织中的分布,结果表明,感染后3 d,从仔猪的淋巴结、胸腺、肺脏、脾脏、鼻黏膜可检测到阳性信号,感染后21 d,肝脏、肾脏、胰腺和回肠可检出阳性信号,至感染后42 d,可从心脏、胃、脑检出阳性信号。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会厌软骨、膀胱、皮肤、肌肉等组织均为阴性。本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PCV2原位杂交技术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PCV2的实验室诊断和感染靶细胞的定位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2型 核酸探针 原位杂交 分布
下载PDF
电化学发光分析的新进展 被引量:17
10
作者 王鹏 袁艺 +1 位作者 朱果逸 张密林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1219-1225,共7页
电化学发光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痕量生化分析手段越来越引人注目.介绍了电化学发光基础研究的最新进展,并评述了电化学发光技术的环境分析、免疫分析、核酸杂交分析及其它生化物质测定中的一些最新应用.
关键词 电化学发光 环境分析 免疫分析 核酸杂交分析 评述
下载PDF
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江文 刘冬先 +2 位作者 陈映玲 徐祖森 阎红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07-410,共4页
目的研究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尖锐湿疣(CA)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胞内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BCG-PSN对尖锐湿疣可能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采用三色和双色荧光抗体染色技术经流式细胞仪检测18例CA患者在BCG-PSN治疗前后外周血... 目的研究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尖锐湿疣(CA)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胞内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BCG-PSN对尖锐湿疣可能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采用三色和双色荧光抗体染色技术经流式细胞仪检测18例CA患者在BCG-PSN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CD4+T细胞、CD8+T细胞内IL-2I、L-4I、L-12、IFN-γ染色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在BCG-PSN治疗前,CA患者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CD4+T细胞和CD8+T细胞内IL-2I、L-12、IFN-γ阳性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均P<0.01),IL-4阳性细胞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治疗后CA患者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比值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1);CD4+T细胞和CD8+T细胞内IL-2I、L-12、IFN-γ阳性细胞百分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1)。结论BCG-PSN可通过调节尖锐湿疣患者T细胞亚群,纠正患者Th1/Th2模式及Tc1/Tc2模式失衡现象,起到治疗尖锐湿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卡介菌多糖核酸 T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
下载PDF
一种新型肽核酸基因传感器阵列检测系统的构建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鸣 府伟灵 +4 位作者 蔡国儒 刘明华 张波 陈庆海 俞凡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 构建针对乙型肝炎病毒 (HBV)的肽核酸 (PNA)压电基因传感器 (PGS)阵列检测系统。方法 设计针对 HBV的 bis- PNA探针 ,将其固定在 PGS阵列表面 ,具体摸索了 bis- PNA探针与 HBV基因组 DNA杂交时的最佳 p H值、最佳离子浓度、最佳... 目的 构建针对乙型肝炎病毒 (HBV)的肽核酸 (PNA)压电基因传感器 (PGS)阵列检测系统。方法 设计针对 HBV的 bis- PNA探针 ,将其固定在 PGS阵列表面 ,具体摸索了 bis- PNA探针与 HBV基因组 DNA杂交时的最佳 p H值、最佳离子浓度、最佳探针固定量 ,并结合自激式振荡电路 ,PESA V2 .0频率记录分析软件构建出PNA- PGS阵列检测系统。结果 杂交缓冲液 p H值为 6 .8、离子浓度为 2 0 mm ol/ L、探针浓度为 1.5 μm ol/ L 时杂交条件最为适宜。结论 成功地构建出了 HBV PNA- PGS阵列检测系统 ,为临床标本中 HBV的直接检测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传感器 肽核酸 杂交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靶序列浓度对新型肽核酸压电基因传感器阵列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鸣 府伟灵 +7 位作者 蔡国儒 俞丽丽 刘明华 陈庆海 张波 蒋天伦 吴蓉 王丰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7-380,共4页
目的 探索乙型肝炎病毒(HBV)靶序列浓度值对肽核酸压电基因传感器阵列杂交效应的影响。方法 压电基因传感器阵列表面先固定上1 5μmol/L的bis PNA探针,观察终浓度为1pg/L至100μg/L的HBV-DNA与探针,进行杂交所引起的频率变化及反应所... 目的 探索乙型肝炎病毒(HBV)靶序列浓度值对肽核酸压电基因传感器阵列杂交效应的影响。方法 压电基因传感器阵列表面先固定上1 5μmol/L的bis PNA探针,观察终浓度为1pg/L至100μg/L的HBV-DNA与探针,进行杂交所引起的频率变化及反应所需时间。并对频率下降值与靶序列浓度做线性回归,确定其线性范围。结果 靶序列浓度为1 pg/L时,传感器未能检测出任何频率的改变。随着浓度从10 pg/L增加到100μg/L,杂交反应引起的频率下降值呈先增加后趋于缓和的趋势,以10μg/L为分界线,而杂交平衡时间并没有显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在10pg/L 到10μg/L 的浓度范围内,浓度与频率下降值的线性回归方程为lgC= 2.7455 +0.0691×△F,相关系数r=0.9923。结论 随着靶序列浓度的升高,杂交反应引起的频率下降值呈典型饱和曲线趋势,靶序列浓度的线性检测范围为10 pg/L^10μ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肽核酸 生物传感器 杂交
下载PDF
马铃薯类病毒(PSTVd)非放射性标记cDNA探针制备及其在检测上的应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吕典秋 李学湛 +2 位作者 于德才 胡林双 杨希才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4-108,共5页
利用含PSTVd单体克隆的重组质粒pGEM PSTVd,通过PCR扩增技术,用生物素标记制备cDNA探针,进行杂交反应检测PSTVd,其中通过化学颜色反应进行判读灵敏度可达50pg,而用化学发光反应进行判读灵敏度可达5pg,分别是R- PAGE检测灵敏度的26倍和26... 利用含PSTVd单体克隆的重组质粒pGEM PSTVd,通过PCR扩增技术,用生物素标记制备cDNA探针,进行杂交反应检测PSTVd,其中通过化学颜色反应进行判读灵敏度可达50pg,而用化学发光反应进行判读灵敏度可达5pg,分别是R- PAGE检测灵敏度的26倍和260倍,且2种反应特异性和专化性较强。cDNA核酸斑点杂交反应(NASH)检测PSTVd方法准确、灵敏度高,一次检测样品数量多,且对异地样品检测非常方便,是以往其它检测方法的有效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类病毒 探针 核酸斑点杂交 PCR
下载PDF
探针浓度值对LSAW-bisPNA传感器检测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鸣 张烨 +3 位作者 王云霞 丁毅 曹亮 府伟灵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2-344,共3页
目的探讨双体肽核酸(bisPNA)探针浓度值对漏声表面波(LSAW)-bisPNA基因传感器检测系统的影响。方法LSAW基因传感器表面分别固定终浓度为0.001、0.005、0.01、0.05、0.5、1.0、1.5、2.0、3.0、4.0μmol/L的bisPNA探针后,分别观察其与相应... 目的探讨双体肽核酸(bisPNA)探针浓度值对漏声表面波(LSAW)-bisPNA基因传感器检测系统的影响。方法LSAW基因传感器表面分别固定终浓度为0.001、0.005、0.01、0.05、0.5、1.0、1.5、2.0、3.0、4.0μmol/L的bisPNA探针后,分别观察其与相应的HPV靶序列杂交时相位变化及反应所需时间。结果与HPV靶序列杂交所引起的相位变化值是先升后降,以1.0μmol/L探针浓度为分界线;杂交平衡时间上各组间未见明显的变化趋势。结论1.0μmol/L bisPNA探针固定浓度最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肽核酸 探针 漏声表面波 基因传感器 杂交
下载PDF
纳米金增效微重量法核酸检测的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莫志宏 余红伟 王红力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69-1171,共3页
用纳米金增效以提高微重量法检测核酸的灵敏度。实验研究了纳米金粒径大小对核酸探针固定的表面密度的影响以及探针密度对靶核酸杂交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核酸检测灵敏度与纳米金的粒径大小有密切关系。与粒径为5、15nm的纳米金相比... 用纳米金增效以提高微重量法检测核酸的灵敏度。实验研究了纳米金粒径大小对核酸探针固定的表面密度的影响以及探针密度对靶核酸杂交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核酸检测灵敏度与纳米金的粒径大小有密切关系。与粒径为5、15nm的纳米金相比,用粒径25nm的纳米金可以获得较高的杂交效率,检测的灵敏度也较高。本实验方法检测核酸的线性范围为0.05—1.2×10^-6mol/L;检出限为1.0×10^-8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金 核酸检测 石英晶体微天平 杂交
下载PDF
分子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学技术在土壤污染微生物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7
作者 涂晨 骆永明 +3 位作者 马露瑶 章海波 滕应 李振高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09-617,共9页
综述了当前国内外应用于土壤污染生态研究中的各种分子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技术,包括核酸杂交和DNA指纹图谱分析技术以及宏基因组学、宏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组学"技术。阐述了这些技术方法的原理、应用以及各自的优势和局... 综述了当前国内外应用于土壤污染生态研究中的各种分子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技术,包括核酸杂交和DNA指纹图谱分析技术以及宏基因组学、宏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组学"技术。阐述了这些技术方法的原理、应用以及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对这些新兴生物技术在土壤污染生态学中的应用前景作一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土壤 微生物多样性 核酸杂交 DNA指纹图谱 宏基因组学 宏蛋白质组学 代谢组学
下载PDF
太原地区HPV感染基因型分布与不同年龄段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罗慧琴 王志刚 +1 位作者 李玲 刘付芹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21期2602-2603,2605,共3页
目的分析太原地区不同年龄段妇女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状况及基因型分布特点。方法利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对901例妇女阴道分泌物进行HPV分型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901例标本中HPV阳性检出率为41.73%,其中单一感染... 目的分析太原地区不同年龄段妇女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状况及基因型分布特点。方法利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对901例妇女阴道分泌物进行HPV分型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901例标本中HPV阳性检出率为41.73%,其中单一感染、2型感染、多型感染的感染率分别为67.55%、21.28%、11.17%。HPV感染者中检出率较高的亚型为16型(10.54%)、6型(6.33%)、11型(5.44%)、52型(5.22%)和58型(4.33%);16~24岁、25~34岁、35~44岁、45~54岁、≥55岁各年龄段人群中HPV感染率分别57.43%、42.60%、35.45%、31.25%、5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94,P<0.05)。结论太原地区HPV感染以单一感染为主,与年龄分布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核酸杂交 基因型 年龄
下载PDF
侵染天南星科植物病毒的分子鉴定及其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26
19
作者 刘文洪 陈集双 李永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66-570,共5页
通过病毒粒子部分提纯和形态学观察 ,发现侵染我国南方天南星科植物的病毒主要有线状和球状两种形态 .经病毒基因组序列分析确定线状病毒为芋花叶病毒 (DsMV) ;经血清学反应和序列分析确定球状病毒为黄瓜花叶病毒 (CMV) .CMVCP基因序列... 通过病毒粒子部分提纯和形态学观察 ,发现侵染我国南方天南星科植物的病毒主要有线状和球状两种形态 .经病毒基因组序列分析确定线状病毒为芋花叶病毒 (DsMV) ;经血清学反应和序列分析确定球状病毒为黄瓜花叶病毒 (CMV) .CMVCP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的结果表明 ,侵染天南星科的CMV是相对独立的种内变异类型 ,归属于亚组I.同时 ,CMV存在对天南星科植物的适应性变异 .对采自我国海南、湖南、浙江、上海等地的 12 6个天南星科植物样品进行RNA核酸斑点杂交检测 ,获得病毒检测结果 .海南省样品DsMV的检出率为 73.3% ,CMV的检出率为 4 6 .7% ;湖南省样品DsMV的检出率为 10 0 % ,CMV的检出率为 38.5 % ;浙江省样品DsMV的检出率为 93.0 % ,CMV的检出率为 7.0 % ;上海市样品DsMV的检出率为 10 0 % ,尚没有检测到CMV .首次证实了自然条件下CMV作为天南星科植物主要病毒的存在 ,在我国南方地区 ,该病毒对天南星科植物的自然侵染受到气候、季节和寄主等生态因子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南星科 黄瓜花叶病毒 芋花叶病毒 核酸斑点杂交 序列分析
下载PDF
甲型H1N1流感住院患者病毒核酸与淋巴细胞百分比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9
20
作者 刘秀红 赵一鸣 +4 位作者 李莉 张欣 孙莉波 闫惠平 李宁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年第10期1717-1722,共6页
目的通过对2009年6月1日-2009年12月8日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191例(死亡8例)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确诊住院病例的分析,了解发病期间H1N1病毒感染患者H1N1病毒核酸及淋巴细胞百分比的变化趋势以及二者之间关系,以期为临床提供简单易掌握的... 目的通过对2009年6月1日-2009年12月8日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191例(死亡8例)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确诊住院病例的分析,了解发病期间H1N1病毒感染患者H1N1病毒核酸及淋巴细胞百分比的变化趋势以及二者之间关系,以期为临床提供简单易掌握的诊断数据。方法用实时RT-PCR检测H1N1病毒核酸及血常规,并对19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H1N1病毒感染患者的病毒核酸阳性率与淋巴细胞百分比呈强负相关性(r=-0.950,P<0.001);H1N1病毒感染且并发肺炎的患者H1N1病毒核酸为阴性时其淋巴细胞百分数大于病毒核酸阳性时的淋巴细胞百分数(42.96±2.50>31.63±3.03,P<0.01);在发病前7天,随着发病天数的增加,肺纹理清晰的患者淋巴细胞百分数有平滑上升趋势,而肺纹理增粗和肺炎的患者的淋巴细胞百分数上升趋势呈巨齿样波动;8例死亡病例死亡前的淋巴细胞百分比均低于20%,并在5%-15%范围内无规律波动。结论甲型H1N1病毒能引起淋巴细胞数量上的降低,患者淋巴细胞百分比的高低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病情的轻重,当淋巴细胞百分比持续小于20%,预示病情危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1N1病毒 核酸 淋巴细胞百分比 住院患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