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池傩与社祭 被引量:9
1
作者 陆焱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88-92,共5页
社祭是最古老的土地之祀,傩戏的最初起源也是官方的“宫廷傩”,两者在从官方进入民间以后内容及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祭祀仪式的演变可见中国传统的民间社会、文化整合的轨迹,官方“大传统”与民间“小传统”的互动。
关键词 社祭 仪式
下载PDF
傩坛仪式与梯玛角色——湖南古丈县白溪村土家族“跳马”仪式的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2
2
作者 熊晓辉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1-8,共8页
"跳马"仪式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祭祀习俗,这种巫、傩文化结合的民间祭祀一直支配着土家族的信仰与社会生活。在湘西土家族地区,由梯玛主持的"跳马"仪式在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发生变迁的情况下仍然相对凝固地保留了原... "跳马"仪式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祭祀习俗,这种巫、傩文化结合的民间祭祀一直支配着土家族的信仰与社会生活。在湘西土家族地区,由梯玛主持的"跳马"仪式在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发生变迁的情况下仍然相对凝固地保留了原初仪式的样貌,作为一种远古习俗的遗留,其承载和隐含的土家族文化、历史、民俗、艺术、民间信仰等方面的文化意义广泛而深厚。"跳马"习俗已演变成一种民族性、历时性的活态文化,成为土家族民俗生活的文化表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跳马 土家族 傩坛 仪式 梯玛
下载PDF
池州傩戏的戏剧治疗功能探究——以《刘文龙》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陈雨婷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90-94,共5页
池州傩戏是一种古老的仪式性戏剧,起源于巫傩活动,以面具为媒介,并因其独特的神圣性与仪式感为当地民众创造了一个精神的庇佑所。而在戏剧治疗理论中,戏剧治疗与巫医、仪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勾连。因此,池州傩戏中所包含的戏剧治疗功能值... 池州傩戏是一种古老的仪式性戏剧,起源于巫傩活动,以面具为媒介,并因其独特的神圣性与仪式感为当地民众创造了一个精神的庇佑所。而在戏剧治疗理论中,戏剧治疗与巫医、仪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勾连。因此,池州傩戏中所包含的戏剧治疗功能值得探究。在巫风傩影之中,可以窥见面具作为治疗媒介的独特功能,以及池州傩戏本身在艺术性之外所带来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州傩戏 戏剧治疗 仪式 面具
下载PDF
摩与傩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国茂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37-40,共4页
摩教作为布依族的传统宗教,与以驱邪纳祥为主要内容的傩仪既有一定的共同性,但又有明显差别。在部分地区摩教仪式活动中,也有傩仪表演。这些傩仪有原生形态和次生形态两种。原生形态傩仪除出现时间较早这个因素外,其基本内涵与摩教教义... 摩教作为布依族的传统宗教,与以驱邪纳祥为主要内容的傩仪既有一定的共同性,但又有明显差别。在部分地区摩教仪式活动中,也有傩仪表演。这些傩仪有原生形态和次生形态两种。原生形态傩仪除出现时间较早这个因素外,其基本内涵与摩教教义完全吻合。次生形态是引入的文化因素。无论属于原生形态还是次生形态,这些傩文化因素都被纳入了摩教信仰系统,成了摩教有机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教 傩仪
下载PDF
当代湘西还傩愿重建历程考察——以湘西用坪为个案
5
作者 刘兴禄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4年第2期93-99,共7页
湘西还傩愿作为一自古传承的民俗事象,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已经渗入本地民众日常生活之中。湘西还傩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出现过断裂,然而改革开放后又获得重建。在对还傩愿重建过程的考察中,湘西用坪还傩愿... 湘西还傩愿作为一自古传承的民俗事象,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已经渗入本地民众日常生活之中。湘西还傩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出现过断裂,然而改革开放后又获得重建。在对还傩愿重建过程的考察中,湘西用坪还傩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用坪傩班走过了一条由乡村到城市,再返回乡村的还傩愿重建与传承之路。其重建过程,既凸现出传承人的特殊作用,又彰显出还傩愿传承与发展路径。同时,还体现出民间传承的优越性,因而引发出对民间还傩愿存活土壤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傩愿 湘西用坪 重建
下载PDF
傩仪中的面具表征与身份想象——兼谈舞剧《天蝉地傩》的面具之道 被引量:1
6
作者 冀志强 《安顺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33-36,55,共5页
傩仪面具是一种文化语言,也是一种文化表征。面具表征的运作是一种意指实践,但它所表征的意义是通过想象来实现的,不过它可以推动一种现实秩序的建构。通过面具的表征,傩仪还实现了一种由人到神的身份转变,这种转变通过傩仪的神性空间... 傩仪面具是一种文化语言,也是一种文化表征。面具表征的运作是一种意指实践,但它所表征的意义是通过想象来实现的,不过它可以推动一种现实秩序的建构。通过面具的表征,傩仪还实现了一种由人到神的身份转变,这种转变通过傩仪的神性空间获得认同。在傩仪中,神成为自我的一种镜像。由于面具的这种复杂的表征,舞剧《天蝉地傩》中的傩戏表演也就有了丰富的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傩仪 面具 表征 身份 天蝉地傩
下载PDF
基于历史考察的漳台“抢孤”信俗比较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胡娇阳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46-55,共10页
漳州“抢孤”信俗的源流是傩礼入闽走入世俗,传至后世成为与道教或佛教相关联的民间信俗,如漳州龙海朱氏家族对“礼”的坚守将其传承至今。台湾“抢孤”由清初闽南人“过台湾”而至,宜兰头城“抢孤”崭露头角并逐渐兴起。比较两地“抢... 漳州“抢孤”信俗的源流是傩礼入闽走入世俗,传至后世成为与道教或佛教相关联的民间信俗,如漳州龙海朱氏家族对“礼”的坚守将其传承至今。台湾“抢孤”由清初闽南人“过台湾”而至,宜兰头城“抢孤”崭露头角并逐渐兴起。比较两地“抢孤”信俗,可知两者共性为同宗同源一脉相承,“抢孤”形态一致,个性差异在于“抢孤”缘由、目的和未来走向的不同。漳州龙海“抢孤”以崇祀祖先开基立宗为目的,展现地缘性家族权威,在祖国大陆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机遇期里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台湾头城“抢孤”源于垦拓台湾的闽南人的乡族记忆,目的是为同在异乡的无主亡灵带去终极关怀,现已成为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文化品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抢孤”信俗 傩礼 鸿关朱氏 头城
下载PDF
质朴的“礼”“善”观——傩戏审美文化内涵 被引量:1
8
作者 冯晓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56-160,共5页
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美学,构建了中国传统美学关于仁、礼、天的美学文化内涵,而中国传统的“士”阶层,则是体现儒家美学文化内涵的社会主体。但中国美学文化内涵的构建,不只有文人阶层为主的社会群体,还有以农民、平民为主的社会群... 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美学,构建了中国传统美学关于仁、礼、天的美学文化内涵,而中国传统的“士”阶层,则是体现儒家美学文化内涵的社会主体。但中国美学文化内涵的构建,不只有文人阶层为主的社会群体,还有以农民、平民为主的社会群体。傩戏作为扎根于普通民众的仪式戏剧,在体现中国美学文化当中的共性元素之外,也因与农民、平民的紧密关联,体现出与其生活实践紧密相关的“礼”“善”审美观。它也许没有那么诗意、那么崇高,但却质朴、真实地体现了中国社会普通群体的为人处世、待客接物的人生审美实践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朴 “礼” “善” 傩戏 审美文化内涵
下载PDF
传统再造与文化错位——寿阳“爱社”傩舞祭祀习俗考
9
作者 刘霄 《史志学刊》 2023年第5期17-27,共11页
寿阳“爱社”傩舞俗称“耍鬼”“闹鬼”,流传于山西寿阳平头镇一带。2008年寿阳“爱社”傩舞入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民间舞蹈类,这本应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莫大契机,然而,经过十余年的挖掘抢救与保护,“爱社... 寿阳“爱社”傩舞俗称“耍鬼”“闹鬼”,流传于山西寿阳平头镇一带。2008年寿阳“爱社”傩舞入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民间舞蹈类,这本应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莫大契机,然而,经过十余年的挖掘抢救与保护,“爱社”傩舞与其原始祭祀文化、宗教傩仪形制发生本质分离,故借助碑刻资料、方志记载、口述访谈等途径,重构“爱社”傩舞的祭祀仪式过程,挖掘其文化核心要素,为群体性非遗保护作探讨性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社”傩舞 祭祀 仪式 非遗保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