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彝语诺苏话拓扑空间关系的表征
1
作者 马海五牛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34-45,共12页
拓扑空间指物体表面结构中观察者注目的焦点与背景的空间关系,表示物体之间具有的并存、接触、包含、毗邻和接近等特征。彝语诺苏话拓扑空间关系的表达用“焦点F+背景G+位格+存在动词”和“背景G+位格+焦点F+ko^(33)+存在动词”两种形式... 拓扑空间指物体表面结构中观察者注目的焦点与背景的空间关系,表示物体之间具有的并存、接触、包含、毗邻和接近等特征。彝语诺苏话拓扑空间关系的表达用“焦点F+背景G+位格+存在动词”和“背景G+位格+焦点F+ko^(33)+存在动词”两种形式,其拓扑空间关系的表达主要包括方位词处所词、后置方位格、存在动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语诺苏话 拓扑空间 表达方式 方位格 存在动词
下载PDF
《勒俄特依》中的万物和谐研究
2
作者 姚春林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32-36,73,共6页
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文章从《勒俄特依》描绘的人与神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同民族间的关系四个角度解析彝族先民秉持的和谐思想,指出这一思想与“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的传统儒家思... 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文章从《勒俄特依》描绘的人与神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同民族间的关系四个角度解析彝族先民秉持的和谐思想,指出这一思想与“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的传统儒家思想高度一致,并已与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美融合,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和人类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文化保障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 《勒俄特依》 和谐思想 中华民族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在口头传统与书写文化之间的史诗演述人——基于个案研究的民族志写作 被引量:15
3
作者 巴莫曲布嫫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4-84,共11页
在彝族史诗研究中存在着过度重视口头传承的集体性而忽略了民众个体的普遍倾向。史诗演述的传承人作为史诗"勒俄"(hnewo,史诗演述)传统背后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史诗得以世代沿传的中坚力量。因此,对传承人的跟踪与研究是考察史... 在彝族史诗研究中存在着过度重视口头传承的集体性而忽略了民众个体的普遍倾向。史诗演述的传承人作为史诗"勒俄"(hnewo,史诗演述)传统背后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史诗得以世代沿传的中坚力量。因此,对传承人的跟踪与研究是考察史诗传统的主要环节。在诺苏彝族史诗演述人的成长过程中,书写与口承这两种传统的教授与学习是始终相伴、相得益彰、互为表里的内驱力。"克智"(kenre,口头论辩)的兴起和传承,在客观上激活了"勒俄"的口头传播和动态接受,使史诗传承人脱离了各种书写文本的制约而走向面对面的社群,融入民俗生活的文化情境中,并在特定的竞争机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口头创编能力与演述艺术,从而也促进了史诗传统的长期流布和动态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 诺苏支系 口头传统 书写文化 史诗演述人 口头论辩
下载PDF
试论彝族家支家谱教育习俗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正发 《民族教育研究》 2006年第5期124-128,共5页
彝族家支家谱的教育和学习,是一种家庭教育,也是一种社会教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教育习俗。现代学校教育要重视各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习俗及内容,并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为社会塑造德才兼备的人才,为民族地区的社会建设服务。
关键词 彝族诺苏人 家支家谱 教育习俗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中国
下载PDF
作为宗教、医疗及艺术的表述载体——彝族诺苏人“尼此裹”治疗仪式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4
5
作者 郑艳姬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23-28,33,共7页
"尼此裹"仪式作为最为典型、实践率最高的传统宗教医疗方式,在彝族诺苏支系群体的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不仅体现出诺苏文化宗教信仰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也承载着诺苏人寻医问药、解除疾病痛苦的基本身心需求,更传递... "尼此裹"仪式作为最为典型、实践率最高的传统宗教医疗方式,在彝族诺苏支系群体的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不仅体现出诺苏文化宗教信仰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也承载着诺苏人寻医问药、解除疾病痛苦的基本身心需求,更传递出诺苏文化中艺术表达方式独特的一面。因此,"尼此裹"治疗仪式应该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述载体而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此裹” 彝族诺苏人 治疗仪式 表述载体
下载PDF
口头诗学视阈下的彝诗声律传统 被引量:1
6
作者 鲜益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137-141,共5页
"口头诗学"立足于民间口头文学的"程式化"演述,将声韵视为口头文本研究的基点。彝族口头文学的声教传统注重声韵在口头和书面创作中的核心地位,彝诗韵文的声韵规律主要体现在"声"与"音"的意义... "口头诗学"立足于民间口头文学的"程式化"演述,将声韵视为口头文本研究的基点。彝族口头文学的声教传统注重声韵在口头和书面创作中的核心地位,彝诗韵文的声韵规律主要体现在"声"与"音"的意义关联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头诗学 彝诗 声律 诺苏韵文
下载PDF
彝语方言受事格标记及基本语序类型比较 被引量:5
7
作者 胡素华 周廷升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0-172,共13页
彝语北部方言(诺苏话)及物句的基本语序(句法性的固有语序)根据谓语是否具有结果性和完成性而分裂为"施事-受事-动词"APV(SOV)语序和"受事-施事-动词"PAV(OSV)语序;而西部方言(腊罗话)只有APV(SOV)一种基本语序。此... 彝语北部方言(诺苏话)及物句的基本语序(句法性的固有语序)根据谓语是否具有结果性和完成性而分裂为"施事-受事-动词"APV(SOV)语序和"受事-施事-动词"PAV(OSV)语序;而西部方言(腊罗话)只有APV(SOV)一种基本语序。此外,两个方言都具有话题突显性特征,故以APV为基本语序的句子也都可以根据信息结构的需要,将受事P移到句首,成为PAV语序。因而,彝语北部方言有两种不同性质的PAV语序,一种是语用性质的,另一种是句法性质的,其中句法性质的PAV语序属于基本语序之一;而西部方言的PAV语序只能是语用性质的,不属于基本语序。这种差异与两个方言是否有受事格标记有关——西部方言有受事格标记;而北部方言没有,格标记和语序的差异也使得两个方言的双及物动词结构用不同的编码,即分别用语序和格标记来表达,凸显出各自物尽其用库藏中的语法手段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语诺苏话 彝语腊罗话 语序 受事格标记 话题化
下载PDF
史诗演述的仪式效力与知识共享:对彝族诺苏支系“勒俄”口头表演的民族志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嘉颖 摩瑟磁火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4-75,145,共13页
基于列维-斯特劳斯对神话叙事和仪式话语的关联性分析视角以及雅柯布森的文化翻译理论,本文探究了史诗演述的公共仪式性特征。通过在四川省美姑县进行的田野调查和个案研究,发现彝族诺苏支系的“勒俄”史诗演述在祭祖送灵仪式中为人类... 基于列维-斯特劳斯对神话叙事和仪式话语的关联性分析视角以及雅柯布森的文化翻译理论,本文探究了史诗演述的公共仪式性特征。通过在四川省美姑县进行的田野调查和个案研究,发现彝族诺苏支系的“勒俄”史诗演述在祭祖送灵仪式中为人类的起源、语言分化和谱系文化建构的稳定转化提供了一个基于口头表演和社会互动的文化翻译过程,也因此史诗演述者能够以社会建设性的方式来引导、阐释和确立社会宇宙时空的秩序更新,并基于仪式参与公众所理解和共享的听觉文化渠道来唤醒和调度整个仪式的赋灵效力。本文通过对史诗演述事件的分析,发展了“史诗演述人-仪式主人家(及家族亡灵)-仪式参与公众”的分析模型来理解神话和起源叙事所凝聚的知识、智慧、记忆、情感等社会价值;指出以感官和话语为中心的研究方法能够拓展对仪式沟通、口头表演和日常语言之关联性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诗演述 祭祖送灵仪式 知识共享 彝族诺苏支系 勒俄
下载PDF
彝族诺苏人婚俗中大盖头探析——以剑川县江头村田野调查为个案
9
作者 曾备 《红河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20-24,共5页
剑川县江头村彝族诺苏人于清中叶陆续从四川大凉山彝族地区迁徙到此地,在婚俗上依旧传承着大凉山彝族婚俗传统。其中大盖头在彝族诺苏人结婚迎亲仪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上承家支传统,告诫新娘切莫忘祖;下启血脉延续,给予美好祝愿,具有... 剑川县江头村彝族诺苏人于清中叶陆续从四川大凉山彝族地区迁徙到此地,在婚俗上依旧传承着大凉山彝族婚俗传统。其中大盖头在彝族诺苏人结婚迎亲仪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上承家支传统,告诫新娘切莫忘祖;下启血脉延续,给予美好祝愿,具有避邪穰灾、多子多福的寓意。结合凉山彝族神话史诗《勒俄特依》、历史调查报告,比较汉族红盖头婚俗,揭示彝族婚俗中大盖头的独特性,从而对彝族诺苏支系婚俗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盖头 彝族诺苏支系 婚俗
下载PDF
彝语北部方言意愿情态助词mo^(33)的将然义——兼论时体、情态、语气、示证的交互作用
10
作者 胡素华 张丽 《民族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6-57,共12页
彝语北部方言诺苏话的意愿情态助词mo^(33)兼表将然义,其具体编码方式因句中主语的人称和生命度而异,第一人称陈述句和第二人称疑问句的将然义可以由mo^(33)单独编码;第三人称则由意愿情态助词mo^(33)与引述标记di44复合来编码。诺苏话... 彝语北部方言诺苏话的意愿情态助词mo^(33)兼表将然义,其具体编码方式因句中主语的人称和生命度而异,第一人称陈述句和第二人称疑问句的将然义可以由mo^(33)单独编码;第三人称则由意愿情态助词mo^(33)与引述标记di44复合来编码。诺苏话中还有一个决意(意向)情态兼表将来时标记mi^(44),mo^(33)和mi^(44)之间及其各自的扩展义有异有同。本文在类型学视野下,对彝语诺苏话的意愿情态助词mo^(33)如何编码将然事件进行共时和历时描写,并通过与其决意情态mi^(44)及其复合时体标记与东部方言纳苏话的情态和将来时体的比较揭示彝语的情态范畴如何兼表或进一步发展为将然义标记。同时参考古汉语、汉语方言的情态和时体关系,探讨分析型语言的时体、情态、语气和示证的范畴化过程及其交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语诺苏话 意愿情态 决意情态 将然义 语气
原文传递
身心整合:治疗仪式的疗愈功能探讨——对彝族诺苏人的考察 被引量:5
11
作者 郑艳姬 谢操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8-55,共8页
治疗仪式是一种古老传统的应对疾病的积极手段。诺苏人的治疗仪式是对文化空间的重塑与文化细节的重建,它运用大量象征与隐喻的手法,通过苏尼在视觉、听觉、知觉多重维度的展演进行意识带动,与"依存文化"达成共鸣,并进一步进... 治疗仪式是一种古老传统的应对疾病的积极手段。诺苏人的治疗仪式是对文化空间的重塑与文化细节的重建,它运用大量象征与隐喻的手法,通过苏尼在视觉、听觉、知觉多重维度的展演进行意识带动,与"依存文化"达成共鸣,并进一步进入"超越文化",从而达到个体身体与心灵整合的目的,起到疗愈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 诺苏 治疗仪式 疗愈
原文传递
原生性宗教与凉山彝族社会结构互构研究
12
作者 张可佳 勒伍阿支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2022年第1期175-183,共9页
凉山彝族(自称诺苏)是以“父系血缘”为根基的家支社会,其背后是根深蒂固的血缘根性意识。诺苏传统社会基于强大的家支意识和信念、坚实的家支组织以及完备的家支制度,生成了基于“血脉”关联之上的一种“整体性”亲族社会文化。这种整... 凉山彝族(自称诺苏)是以“父系血缘”为根基的家支社会,其背后是根深蒂固的血缘根性意识。诺苏传统社会基于强大的家支意识和信念、坚实的家支组织以及完备的家支制度,生成了基于“血脉”关联之上的一种“整体性”亲族社会文化。这种整体性衍生了族群的核心象征性符号“祖”,塑造了以“祖灵”为结构核心的原生性宗教。诺苏原生性宗教以“游灵—家灵—族灵—祖神”的层级结构再现了诺苏社会“户—房—支—家”的家支层级结构,宗教仪式以“溯源—叙谱”的结构形式保障了诺苏社会“根骨意识”的稳固传续。原生性宗教通过信仰与仪式将个体—家庭—家支—族系紧密整合为一体,成了诺苏社会结构的再现与整合方式。诺苏原生性宗教与社会结构的互构关系亦表明血缘社会塑造“祖灵”作为信仰结构的核心,而地缘社会更强调“山神”“土地神”“寨神”等地域保护神的重要性,凸显了宗教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联,未来可进一步进行类型化的比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性宗教 社会结构 凉山彝族 诺苏家支
原文传递
诺苏彝语话题的指称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镜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2-120,共9页
话题是普遍存在于世界语言中的一个概念,通常由有定的或类指的成分充当。诺苏彝语是话题凸显型语言,它的名词性话题从指称上来说,除了有定的和类指的成分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是无定有指的和无指的成分。此外,非指称性的名词成分也可作... 话题是普遍存在于世界语言中的一个概念,通常由有定的或类指的成分充当。诺苏彝语是话题凸显型语言,它的名词性话题从指称上来说,除了有定的和类指的成分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是无定有指的和无指的成分。此外,非指称性的名词成分也可作话题。各名词性成分充任话题的能力不同,呈等级排列:有定的>类指的>非指称性成分>无定有指的>无指的。名词性成分的指称义和其语言形式关系密切,但并非一一对应。指称义的语言形式的选择取决于句子的功能和情态类型、名词的性质以及语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苏彝语 话题 指称特征 语言编码形式
原文传递
边远的声音和灵魂的回声:初探20世纪初外国旅游者眼里的彝族音乐文化之美——以德国魏司夫妇和俄罗斯顾彼得先生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柯瑾艺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 2011年第2期82-93,共12页
本文简介与探讨20世纪初前往中国边远、四川大凉山地区旅游的外国人对当地彝族及其社会和文化的描述和感受。德国魏司夫妇与俄罗斯顾彼得先生所留下的有关凉山彝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笔记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最关键的是他们通过当时... 本文简介与探讨20世纪初前往中国边远、四川大凉山地区旅游的外国人对当地彝族及其社会和文化的描述和感受。德国魏司夫妇与俄罗斯顾彼得先生所留下的有关凉山彝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笔记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最关键的是他们通过当时所听到的彝族民间音乐的"声音性特征"——这不仅强调了彝族音乐与文化的独特性,也将这一声音直接融入到一种人类的或者世界文化的"普世性"之中,认为他们所了解的彝族文化的基本旋律或精神与自己的文化是相同的。此外,魏司夫妇和顾彼得先生在描述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尊重与客观性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是非常宝贵的。这也使得他们的记录获得了一定的人类学、特别是田野采风等方法和方法道德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彝族 诺苏 魏司夫妇 顾彼得 民间音乐 声音性特征 音乐普世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