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termining Critical Support Discharge of a Riverhead and River Network Analysis: Case Studies of Lhasa River and Nyangqu River
1
作者 SHA Yukun LI Weipeng +1 位作者 FAN Jihui CHENG Genwei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4期456-465,共10页
A riverhead is the demarcation point of continuous water channel and seasonal channel,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a criti- cal flow that can support a continuous water body. In this study, the critical support dischar... A riverhead is the demarcation point of continuous water channel and seasonal channel,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a criti- cal flow that can support a continuous water body. In this study, the critical support discharge (CSD) is defined as the critical steady flows required to form the origin of a stream. The CSD is used as the criterion to determine the beginning of the riverhead, which can be controlled by hydro-climate factors (e.g., annual precipitation, annual evaporation, or minimum stream flow in arid season). The CSD has a close correlation with the critical support/source area (CSA) that largely affects the density of the river network and the division of sub-watersheds. In general, river density may vary with regional meteor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that have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analysis. In this paper, a new model referring to the relationship of CSA and CSD is proposed, which is based on the physical mechanism for the origin of riverhead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odel was verified using two watersheds (Duilongqu Basin of the Lhasa River and Beishuiqu Basin of the Nyangqu River) i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to calculate the CSA and extract river networks. A series of CSAs based on different CSDs in derived equation were tested by comparing the extracted river networks with the reference network obtained from a digitized map of river network at large scales. Comparison results of river networks derived fro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with real ones indicate that the CSD (equal to criterion of flow quantity (Qc)) are 0.0028 m3/s in Duilongqu and 0.0085 m3/s in Beishuiqu. Results show that the Qc can vary with hydro-climate conditions. The Qc is high in humid region and low in arid region, and the optimal Qo of 0.0085 m3/s in Beishuiqu Basin (humid region) is higher than 0.0028 m3/s in Duilongqu Basin (semi-arid region). The suggested method provides a new application approach that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Qo of a riverhead in complex geographical regions, which can also reflect the effect of hydro-climate change on rivers supply in different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ver network extraction Duilongqu Basin of Lhasa river Beishuiqu Basin of nyangqu river critical support discharge hydro-climate conditions riverhead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Variation in Runoff across the Nyangqu River Basin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被引量:1
2
作者 杨丁丁 周才平 +1 位作者 欧阳华 陈传友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2年第1期80-86,共7页
Using annual nature runoff data from 1961–2000 for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Nyangqu River, the Mann-Kendall method and wavelet transform were adopted to analyse runoff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Nyangqu River... Using annual nature runoff data from 1961–2000 for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Nyangqu River, the Mann-Kendall method and wavelet transform were adopted to analyse runoff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Nyangqu Riv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nual change in runoff is relatively stable and that the intra-annual distribution of the runoff is extremely uneven. The disparity in runoff between wet seasons was significant. The runoff for June-September accounted for 65% of the whole year and the highest monthly runoff accounted for 24.56%. From 1961-2000, runoff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 with an abrupt increase in 1985. The 5-8 years oscillation period of the runoff was most notable and the 10-15 years period was relatively notable. The principal periods of annual runoff for Shigatse station and Gyantse station were 5a and 7a. The second were 13a and 12 years. Increasing glacial melt water caused by rising temperatures may be the main reason for increased runoff in the Nyangqu Ri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yangqu river Mann-Kendall test natural runoff wavelet analysis
原文传递
2000—2020年“一江两河”地区耕地集约利用变化
3
作者 桑一铭 辛良杰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3-855,共13页
耕地利用集约度是提高粮食产量、缓解人地矛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获取的耕地数据,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模型,探究了2000—2020年“一江两河”地区耕地的集约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近2... 耕地利用集约度是提高粮食产量、缓解人地矛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获取的耕地数据,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模型,探究了2000—2020年“一江两河”地区耕地的集约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近20 a来“一江两河”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有所提升,但总体水平偏低。2020年耕地利用集约度较2000年提高了38.2%,这一提升主要归因于农资投入、技术投入和开发利用水平的增加。(2)各区县间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差异大,在空间上呈现出高集约度区域由东部向西部迁移且范围扩大的变化特征,东西区域间耕地利用集约度差异缩小,低集约度的区县数量减少。(3)灌溉指数、耕地面积比重和耕地质量对“一江两河”耕地利用集约度的独立影响最显著,社会经济因素、农业科技因素和政策环境因素与耕地资源禀赋交互作用下对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程度增大。基于上述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应持续推进“一江两河”地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关注区域差异,实现高集约度地区可持续发展,低集约度地区全要素投入,同时充分发挥农业政策和经济的协同作用,协调促进“一江两河”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集约度 “一江两河”地区 综合指标评价 驱动机制 高空间分辨率
下载PDF
西藏“一江两河”流域鸟类资源调查初报 被引量:12
4
作者 杨乐 仓决卓玛 +4 位作者 纪托 杨敏 周曙光 李建川 李来兴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75-480,共6页
自2006年以来对西藏"一江两河"流域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观测与考察,共记录鸟类15目37科125种,约占全国鸟类的9·4%。该区域鸟类以古北界成分为主,达78种,占总数的62·4%,此外还有东洋界鸟类22种,广布种25种。鸟类中多为... 自2006年以来对西藏"一江两河"流域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观测与考察,共记录鸟类15目37科125种,约占全国鸟类的9·4%。该区域鸟类以古北界成分为主,达78种,占总数的62·4%,此外还有东洋界鸟类22种,广布种25种。鸟类中多为留鸟,种类达84种,占到总数的67·2%,冬候鸟29种,夏候鸟12种。该区域有多种被保护的鸟类资源,其中IUCN收录6种,CITES收录19种,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收录13种;中国重点保护动物名录收录20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雅鲁藏布江 拉萨河 年楚河 鸟类多样性
下载PDF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植被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杨志刚 牛晓俊 +2 位作者 张伟华 张东东 曾林 《中国农学通报》 2018年第7期141-146,共6页
本研究以西藏自治区"一江两河"区域为研究区,利用2000—2016年的MODIS标准植被指数产品(NDVI)及研究区域内9个有人气象站点监测的平均气温、降水量数据为数据源,采用Slope趋势分析方法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一江两河地区的植... 本研究以西藏自治区"一江两河"区域为研究区,利用2000—2016年的MODIS标准植被指数产品(NDVI)及研究区域内9个有人气象站点监测的平均气温、降水量数据为数据源,采用Slope趋势分析方法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一江两河地区的植被变化特征及其主要气候驱动因素,为该区域的生态保护、修复与造林种草工程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一江两河地区植被变化(NDVI)整体呈波动中减小的变化趋势,其中沿一江两河河谷的植被有增加的趋势;(2)一江两河区域气候趋势表现为暖干化;(3)不同的时间尺度,植被变化与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相关性差异显著,在年尺度上:年最大NDVI与年总降水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年平均气温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月尺度上:月最大NDVI与月平均温度和月总降水量都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要明显大于气温。因此,降水量是西藏一江两河区域植被生长(NDVI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江两河区域 MODIS-NDVI 植被变化 气候因子 相关性
下载PDF
2005-2015年年楚河流域冰川动态变化遥感监测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孙红 扎西央宗 +2 位作者 李林 洛桑曲珍 田昕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6年第4期86-91,共6页
本文结合多模式遥感数据及产品对西藏年楚河流域上游地区10年间(2005~2015年)的冰川变化进行了监测分析。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分类结果表明:冰川面积减少了21.7km^2,退化率(PAC)为16.94%,年退化率(APAC)为1.69%。冰川厚度变化监测采... 本文结合多模式遥感数据及产品对西藏年楚河流域上游地区10年间(2005~2015年)的冰川变化进行了监测分析。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分类结果表明:冰川面积减少了21.7km^2,退化率(PAC)为16.94%,年退化率(APAC)为1.69%。冰川厚度变化监测采用了两期遥感数字表面模型(DSM)差值法,结果表明冰川厚度减少了5.20m。冰川体积变化用厚度变化与面积变化的乘积计算。结果表明,10年间研究区内冰川体积减少了0.71km^3。以上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冰川在此10年间出现了重度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楚河 冰川面积 冰川体积 变化监测
下载PDF
西藏“一江两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分布与地形因子关系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何万华 周文佐 +3 位作者 田罗 赵晓 刘东红 章金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13-123,共11页
以西藏的"一江两河"流域为例,以1990年、2000年、2010年、2015年4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派生数据坡度、坡向和高程3个地形因子信息为基础,基于DEM并结合ArcGIS技术,对地形因子和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叠加提取,采... 以西藏的"一江两河"流域为例,以1990年、2000年、2010年、2015年4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派生数据坡度、坡向和高程3个地形因子信息为基础,基于DEM并结合ArcGIS技术,对地形因子和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叠加提取,采用土地变化强度指数(K)、土地分布指数(LDI)和土地转移分布指数(p)3个指标分析总结了地形因子对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影响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1990-2015年期间,居民地用地强度变化呈现最大,其余地类变化缓和;耕地、居民地、林地和草地的分布指数随高程坡度变化分布指数差异大,不同地类在各级因子中优势分布差异显著;林地最容易转移,耕地和建设用地向低海拔低坡度半阳坡转移明显,其余地类转移较为缓慢.综合来看,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作用明显,土地利用优势分布和土地利用转移均出现不同的时空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江两河”流域 土地利用变化 分布指数 地形因子
下载PDF
西藏年楚河流域温泉水水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仁增拉姆 罗珍 +2 位作者 叶浠倩 德青曲桑 黄香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3-41,共9页
西藏年楚河沿断裂带发育,其流域内温泉出露分布广泛,但开发利用率较低。揭示流域温泉水的水化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使这些温泉水化学特征信息得到更新,为年楚河流域温泉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2019年10月对该流域内5处温泉(金嘎温泉... 西藏年楚河沿断裂带发育,其流域内温泉出露分布广泛,但开发利用率较低。揭示流域温泉水的水化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使这些温泉水化学特征信息得到更新,为年楚河流域温泉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2019年10月对该流域内5处温泉(金嘎温泉、康马察多温泉、查当微温泉、沙拉岗温泉和孟扎温泉)水化学特征及对特征组分的物源机制进行分析,并采用SiO_(2)温标法估算其热储温度。结果表明,研究区温泉水为中偏酸性水,水温在17.9~42.3℃,热储温度在61.8~110.1℃,属于低温地热系统。各温泉的电导率、矿化度和总溶解性固体分别在1.00~4.09 mS/cm、0.49~2.48 g/L和0.71~2.87 g/L,属于淡水或微咸水。与流域地表水不同,Na+和HCO^(-)_(3)分别是这些温泉水中的主导阳离子和阴离子。水化学类型,金嘎温泉为Na-HCO_(3)·Cl型,康马察多温泉Ca·Na-HCO_(3)·Cl型,查当微温泉Ca-HCO_(3)型,沙拉岗温泉Na-HCO_(3)型,孟扎温泉Na·Ca-HCO_(3)型。各温泉水的主要离子组分受流域内分布的长石、石英等硅酸盐岩的溶解影响显著。整体上金嘎温泉和察多温泉构造环境比较封闭,径流路径较长,受到浅层水的影响较小;而查当微温泉、孟扎温泉和沙拉岗温泉的构造开启性较好,储存环境较开放,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浅层水的影响。除此之外,被测的15种微量元素(Ag、Al、Cd、Co、Cr、Cu、Fe、Hg、Mo、Mn、Ni、Pb、Se、Ti和Zn)以及CO_(3)^(2)、NO_(3)^(-)和PO_(4)^(3)的含量均较低。总体而言,年楚河流域内这5处温泉水的水化学基本只受自然过程作用的控制,但温泉洗浴排放和泉水的季节性外泄对流域地表水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楚河流域温泉 水化学特征 物源机制 热储温度
下载PDF
青藏高原年楚河1961年至2000年的径流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杨丁丁 欧阳华 +1 位作者 周才平 陈传友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272-1277,共6页
基于青藏高原河流年楚河1961年-2000年天然径流量资料,选用Mann-Kendal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年楚河径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年楚河流域径流量年际变化相对平稳,年内分配极不均衡,丰水季节与枯水季节径流量相差悬殊,6月-9月径... 基于青藏高原河流年楚河1961年-2000年天然径流量资料,选用Mann-Kendal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年楚河径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年楚河流域径流量年际变化相对平稳,年内分配极不均衡,丰水季节与枯水季节径流量相差悬殊,6月-9月径流量占全年65%,最大月径流量占全年24.56%;在1961年-2000年中,年楚河径流量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在1985年左右径流量发生突变性增加;日喀则和江孜两站5~8年左右时间尺度的周期震荡最显著,其次10~15年左右时间尺度的周期震荡也较为显著,两站径流量变化的主周期分别为5年和7年,次周期分别为13年和12年。年楚河流域气温升高引起冰川融水增加可能是年楚河径流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具体尚有待于进一步分析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年楚河Mann-Kendall检验 小波分析 天然径流量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一江两河”地区耕地分布数据集 被引量:5
10
作者 桑一铭 卢亚晗 +1 位作者 王学 辛良杰 《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 CSCD 2022年第4期619-630,V0619-V0630,共24页
本文基于2020年Google Earth 2-m的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通过目视解译构建了青藏高原“一江两河”地区耕地分布数据集YLN-F2020,并运用地统计学分析方法揭示了其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YLN-F2020产品耕地总面积为2,356.15 km^(2),... 本文基于2020年Google Earth 2-m的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通过目视解译构建了青藏高原“一江两河”地区耕地分布数据集YLN-F2020,并运用地统计学分析方法揭示了其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YLN-F2020产品耕地总面积为2,356.15 km^(2),总体精度95.2%,与GLC2020和LandUse2018产品对比发现目前公开的青藏高原数据产品耕地的空间分布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难以满足研究需求。(2)“一江两河”地区耕地主要沿河流分布,在空间上呈现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耕地在区域上存在明显聚集性,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密度聚集区和东部密度聚集区,且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该数据集可以有效解决青藏高原“一江两河”地区耕地数据分辨率不足或数据缺失的问题,为合理利用耕地与制定耕地保护政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一江两河 2 m分辨率 耕地空间分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