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分离蛋白O/W型乳液膜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1
作者 苏爽 江睿生 +6 位作者 朱旻鹏 霍金杰 李航 王振国 王海观 高育哲 肖志刚 《中国粮油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7-114,共8页
为提高大豆分离蛋白膜的性质,制备以大豆分离蛋白(SPI)为原料的O/W乳液膜,采取单因素实验法比较O/W乳液膜与SPI膜的差异性,探究不同SPI质量浓度(20、30、40、50、60 mg/mL)对O/W乳液膜性能及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O/W乳液膜的遮光性、... 为提高大豆分离蛋白膜的性质,制备以大豆分离蛋白(SPI)为原料的O/W乳液膜,采取单因素实验法比较O/W乳液膜与SPI膜的差异性,探究不同SPI质量浓度(20、30、40、50、60 mg/mL)对O/W乳液膜性能及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O/W乳液膜的遮光性、机械性能、耐水性及热稳定性要优于SPI膜。随着SPI质量浓度的增加,O/W乳液膜的拉伸强度随之增加,断裂伸长率降低。蛋白质量浓度为60 mg/mL时,O/W乳液膜的抗拉强度达到最大值为7.19 MPa,比蛋白膜的抗拉强度高出33%。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差式扫描量热仪(DSC)对O/W乳液膜蛋白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乳液膜的Tg为100℃,且红外光谱中酰胺Ⅲ带和1630 cm-1峰值发生了变化,表明共混组分之间的作用力增强,蛋白质形成了致密且稳定的网络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乳液膜(o/w型)
下载PDF
W/O乳化酸体系稳定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陈红军 郭建春 +2 位作者 赵金洲 李春福 郭静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8-121,共4页
从多个角度对柴油-盐酸形成的W/O型乳液体系的稳定性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乳化剂的亲油基中引入双键、长度变短、支链结构增多时,乳化酸体系的稳定性会下降;随着酸内相体积分数的增加,乳化酸粘度随之增加,乳化酸的稳定性增强;在高... 从多个角度对柴油-盐酸形成的W/O型乳液体系的稳定性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乳化剂的亲油基中引入双键、长度变短、支链结构增多时,乳化酸体系的稳定性会下降;随着酸内相体积分数的增加,乳化酸粘度随之增加,乳化酸的稳定性增强;在高温条件下,密度调节剂会降低乳化酸的稳定性,与玻尔兹曼理论相悖;乳化酸的稳定性还取决于整个体系分散特性,使用脂肪醇增效剂、增加搅拌速度能减小乳液液滴的平均尺寸,增加乳化酸体系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研究 稳定性 乳化酸 相体积分数 密度调节剂 乳液体系 w/o 支链结构 高温条件 分散特性 平均尺寸 搅拌速度 亲油基 乳化剂 增效剂 脂肪醇 柴油
下载PDF
草桥稠油O/W乳状液的稳定性与流变性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李传宪 杨飞 +1 位作者 林名桢 郭刚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55-761,共7页
采用OP-10作乳化剂,制备了油水体积比为7:3的草桥稠油O/W乳液。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流变实验研究了乳化条件对乳液流变性的影响。随着乳化剂浓度的提高(0.5%-5%),乳滴直径减小而乳液黏度先减小,再增大。当乳化剂浓度≤4%时,乳液为简单... 采用OP-10作乳化剂,制备了油水体积比为7:3的草桥稠油O/W乳液。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流变实验研究了乳化条件对乳液流变性的影响。随着乳化剂浓度的提高(0.5%-5%),乳滴直径减小而乳液黏度先减小,再增大。当乳化剂浓度≤4%时,乳液为简单的牛顿流体;增大乳化剂浓度到5%将导致乳液转变为非牛顿流体。随着乳化温度的提高(40-70℃),乳液黏度和液滴直径均减小而乳液始终为牛顿流体。随着乳化强度的提高,乳滴直径减小而乳液黏度增大,乳液逐渐从简单的牛顿流体转变为非牛顿流体。此外,通过稳定性评价实验,考察了乳化条件和水相盐浓度对乳液动、静态稳定性的影响。乳液静态稳定性随乳化剂浓度、乳化温度的提高明显提高,随盐浓度的提高而变差;随着乳化强度的提高,在低乳化剂浓度下(1%)制备的乳液的静态稳定性变差,而在高乳化剂浓度下(3%)制备的乳液的静态稳定性提高。乳液动态稳定性随乳化剂浓度的提高得到改善,随水相盐浓度和价态的提高而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o/w乳液 乳化条件 稳定性 流变性
下载PDF
初乳乳化工艺对W/O/W型复乳稳定性和药物包埋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魏慧贤 钟芳 麻建国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59-665,共7页
研究了用两步乳化法制备W/O/W型复合乳状液的过程中,初乳制备时的乳化工艺参数(分散速度和分散时间)对复乳的稳定性和药物包埋率的影响规律。用离心分层稳定性评价复乳的稳定性,高效液相法测定胰岛素在复乳中的包埋率,初乳的黏度和粒度... 研究了用两步乳化法制备W/O/W型复合乳状液的过程中,初乳制备时的乳化工艺参数(分散速度和分散时间)对复乳的稳定性和药物包埋率的影响规律。用离心分层稳定性评价复乳的稳定性,高效液相法测定胰岛素在复乳中的包埋率,初乳的黏度和粒度分布也被测定。实验结果表明,相同的配方下,初乳制备时的乳化工艺参数对复乳的稳定性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复乳的药物包埋率影响显著。主要影响规律是:乳化强度的提高使初乳的粒径减小,黏度增大,对药物的包埋率提高,但是过高的乳化强度使初乳的分散相液滴发生絮凝和聚结,初乳黏度反而降低,复乳的药物包埋率随之下降。结论:复乳的药物包埋率与初乳相的黏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9137,而复乳的分层稳定性与初乳的制备工艺没有明显的关系。在本研究中使复乳的药物包埋率最高的初乳制备工艺参数为:Ultra-TurraxT25高速分散乳化器分散速度9500r·min-1,分散时间6min;此工艺下胰岛素的包埋率达到8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w复乳 两步乳化法 乳化工艺参数 离心稳定性 胰岛素包埋率
下载PDF
乳化剂的复配对w/o/w型复乳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许晓鹏 魏慧贤 +1 位作者 麻建国 钟芳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3期280-285,共6页
研究了以液体石蜡作为油相,以Span85、Span80与Tween80复配作为亲脂性乳化剂,以Span80、Tween80复配作为亲水性乳化剂制备w/o/w复乳,不同的复配比例和乳化剂用量对复乳稳定性的影响.复乳的稳定性用黏度和离心分离实验评价.结果表明,Spa... 研究了以液体石蜡作为油相,以Span85、Span80与Tween80复配作为亲脂性乳化剂,以Span80、Tween80复配作为亲水性乳化剂制备w/o/w复乳,不同的复配比例和乳化剂用量对复乳稳定性的影响.复乳的稳定性用黏度和离心分离实验评价.结果表明,Span80与Tween80相容性较好,适于复配作为复乳的乳化稳定剂,当它们以9∶1的质量比(Span80∶Tween80,)复配作为亲脂性乳化剂,以7∶3的质量比复配作为亲水性乳化剂所制得的复乳稳定性较好,其最适质量分数分别为亲脂性乳化剂在油相中的质量分数14%,亲水性乳化剂在外水相中的质量分数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w复合乳状液 稳定性 乳化剂复配 浓度
下载PDF
第二步乳化工艺参数对W/O/W型复乳稳定性和胰岛素包埋率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魏慧贤 钟芳 麻建国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3-28,共6页
研究了用两步乳化法制备W/O/W型复乳时,第二步乳化的乳化工艺参数对复乳的稳定性和药物包埋率的影响规律。以胰岛素为模型药物,用两步乳化法制备W/O/W型复乳,用离心后的乳层保留率评价复乳的稳定性,用高效液相法测定胰岛素在复乳中的包... 研究了用两步乳化法制备W/O/W型复乳时,第二步乳化的乳化工艺参数对复乳的稳定性和药物包埋率的影响规律。以胰岛素为模型药物,用两步乳化法制备W/O/W型复乳,用离心后的乳层保留率评价复乳的稳定性,用高效液相法测定胰岛素在复乳中的包埋率,用激光光散射法测定复乳的粒度分布。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第二步乳化过程中乳化强度的提高,复乳滴的粒径减小,复乳的离心稳定性提高而胰岛素包埋率降低。胰岛素包埋率与复乳的粒度分布的关系分为两个区域:当乳化强度较小时,复乳滴的粒径较大,比表面积较小,胰岛素包埋率与体积平均粒径成正比;当乳化强度增大时,复乳滴粒径减小,比表面积增大,胰岛素包埋率与比表面积成反比。在本研究中使胰岛素包埋率最高的第二步乳化过程工艺参数为:VirTishear高速分散均质机分散速度2 000 r/min,分散时间3 min,此工艺下胰岛素的包埋率达到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w型复乳 两步乳化法 乳化工艺参数 离心稳定性 胰岛素包埋率
下载PDF
用UE10/PVA混合体系制备的O/W型生漆乳液的流变性 被引量:3
7
作者 郑燕玉 胡炳环 林金火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74-378,共5页
以漆酚基乳化剂(UE10)和聚乙烯醇(PVA)为混合乳化剂制备了水包油(O/W)型生漆乳液(RLE).研究了UE10与PVA的质量比、混合乳化剂浓度(cME)、水与生漆(RL)的质量比、温度和贮存时间对RLE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RLE的黏度随着PVA用量的增加... 以漆酚基乳化剂(UE10)和聚乙烯醇(PVA)为混合乳化剂制备了水包油(O/W)型生漆乳液(RLE).研究了UE10与PVA的质量比、混合乳化剂浓度(cME)、水与生漆(RL)的质量比、温度和贮存时间对RLE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RLE的黏度随着PVA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在cME较低时,RLE都有剪切变稀的特性,表现出假塑性流体的行为,其流变曲线能与Casson和Herschel-Bulkley模型良好拟合;当cME≥10.0%,RLE则表现出膨胀型流体的特征,其流变曲线能与Herschel-Bulkley模型良好拟合,不能与Casson模型较好地拟合.RLE的黏度随着贮存时间的增长而增大,但假塑性流体特征未变;RLE的黏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w型生漆乳液 流变性 混合乳化剂UE10/PVA 黏度
下载PDF
高含水高温油藏W/O型乳化剂OB-2性能评价及驱油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蒲万芬 梅子来 +3 位作者 杨洋 王铎 沈超 陈珮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9年第1期38-43,共6页
针对如何在水驱后进一步开发高含水高温油藏,提出了一种表面活性剂就地乳化驱油技术,对油包水(W/O)型乳化剂OB-2体系进行了乳化特性评价及乳状液驱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乳化剂浓度增大,乳液黏度先增大后减小;对于X油藏原油,乳化剂... 针对如何在水驱后进一步开发高含水高温油藏,提出了一种表面活性剂就地乳化驱油技术,对油包水(W/O)型乳化剂OB-2体系进行了乳化特性评价及乳状液驱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乳化剂浓度增大,乳液黏度先增大后减小;对于X油藏原油,乳化剂最佳浓度为0.3wt%,在此浓度下,油水界面张力可降低至10-2m N/m数量级;在水油体积比低于7∶3时,乳化剂OB-2可促使油水两相完全乳化,形成高黏度的W/O型乳液,其中,水油体积比为7∶3时乳液黏度最大,增黏率高达370%。岩心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均质条件下,水驱后注入0.3PV乳化剂OB-2体系,可提高原油采收率达26.15%;非均质条件下,该乳化体系可在级差低于7.6时表现出良好的流度控制及非均质调控能力,扩大波及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高含水 油包水型乳化剂 就地乳化驱油 非均质性调控
下载PDF
W/O型微乳液中超氧化物阴离子的产生──微环境中SOD酶活性测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翟利民 李干佐 +1 位作者 隋华 袁勤生 《分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65-69,共5页
分别在水溶液中和 W /O型 CTAB/正戊醇/异辛烷 /水微乳液体系中研究了测定SOD酶活性的邻苯三酚法,发现在反向微乳液中,“小水池”的低介电常数和pH抑制了底物超氧化物阴离子O2-·的产生.只有提高外加缓冲液的... 分别在水溶液中和 W /O型 CTAB/正戊醇/异辛烷 /水微乳液体系中研究了测定SOD酶活性的邻苯三酚法,发现在反向微乳液中,“小水池”的低介电常数和pH抑制了底物超氧化物阴离子O2-·的产生.只有提高外加缓冲液的pH或“小水池”的水化度,才能得到所需浓度的O2-·,从而初步解决了在微乳液中SOD作用废物的产生问题,为在微乳液中准确测定SOD酶活性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三酚 底物o2^- o\w型微乳液 SoD酶 活性测定
下载PDF
漆酚基乳化剂对O/W型生漆乳液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燕玉 胡炳环 林金火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1-174,共4页
以漆酚基乳化剂(UE)和聚乙烯醇(PVA)为混合乳化剂,制备稳定的水包油(O/W)型生漆乳液(RLE),研究UE的结构对RLE的稳定性、粒子形态及其流变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由UE8D/PVA及UE10B/PVA混合乳化剂制备的RLE贮存稳定性好,RLE在常温下可贮... 以漆酚基乳化剂(UE)和聚乙烯醇(PVA)为混合乳化剂,制备稳定的水包油(O/W)型生漆乳液(RLE),研究UE的结构对RLE的稳定性、粒子形态及其流变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由UE8D/PVA及UE10B/PVA混合乳化剂制备的RLE贮存稳定性好,RLE在常温下可贮存90 d以上不分层;除了UE8A外,用不同UE制备的RLE粒子均为球形,其直径小于400 nm;RLE都有剪切变稀的特性,表现出假塑性流体的行为;随着UE分子中聚氧乙烯链的增长,RLE的粘度增大,RLE粒子间所形成的某种静态空间网状结构强度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w型生漆乳液 漆酚基乳化剂 聚乙烯醇 稳定性 流变性
下载PDF
O/W型微乳液中萘醌光解自由基的化学诱导动态电子自旋极化研究(英文) 被引量:1
11
作者 翟利民 李干佐 +2 位作者 李锡忠 郑立强 陆同兴 《日用化学品科学》 CAS 2000年第S2期49-52,共4页
利用高时间分辨的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 (TRESR) ,研究了光解萘醌自由基在不同表面活性剂微乳液形成的“笼效应”下的化学诱导动态电子自旋极化 (CIDEP) ,得到了阴离子自由基的信号 ,并与胶束体系中的CIDEP进行了比较 ,发现两者有一定的差... 利用高时间分辨的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 (TRESR) ,研究了光解萘醌自由基在不同表面活性剂微乳液形成的“笼效应”下的化学诱导动态电子自旋极化 (CIDEP) ,得到了阴离子自由基的信号 ,并与胶束体系中的CIDEP进行了比较 ,发现两者有一定的差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w型微乳液 化学诱导动态电子自旋极化 笼效应 增溶位置
下载PDF
W/O型原油模拟乳化液稳定性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沈玮玮 李锐锋 +3 位作者 胡成勇 陈家庆 李爽 马全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26-32,共7页
室内配制的模拟乳化液的稳定性与真实原油的相似度对实验结果能否具有工程指导意义至关重要,首次在国内借助Turbiscan LABExpert稳定性分析仪,较为全面地评价连续相黏度、含水率等物性参数和剪切时间、剪切强度以及化学试剂添加量等配... 室内配制的模拟乳化液的稳定性与真实原油的相似度对实验结果能否具有工程指导意义至关重要,首次在国内借助Turbiscan LABExpert稳定性分析仪,较为全面地评价连续相黏度、含水率等物性参数和剪切时间、剪切强度以及化学试剂添加量等配制参数对W/O型模拟乳化液稳定性的影响,筛选出配制满足稳定性要求乳化液所需的最优参数,为后续降黏处理、破乳剂筛选和乳化液静电聚结特性研究等实验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型原油模拟乳化液 物性参数 配制参数 稳定性 实验研究
下载PDF
乳化剂对食品O/W乳状液界面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包德才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第2期22-25,共4页
用膜乳化法制备了单分散 O/W乳状液 ,讨论了乳化剂的种类与浓度对粒子界面状态的影响。当乳化剂的浓度增加时 ,乳化剂分子组成的粒子界面水合层变厚 ,粒子间距离变大。沉降速度减慢。粒子间距离除了水合层 ,还受乳液粒子界面电位的影响。
关键词 乳化剂 膜乳化法 界面状态 o/w乳状液 食品 粒子界面水合层 粒子界面电位
下载PDF
W/O微乳液制备纳米粒子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秦承宽 《河北化工》 2009年第12期2-4,68,共4页
介绍了微乳液的制备方法、微观结构模型和形成理论;介绍了W/O型微乳液在制备纳米粒子方面的应用,并对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粒子的方法、原理、影响因素以及纳米粒子的表征方法进行了重点介绍。
关键词 w/o微乳液 纳米粒子 原理 研究
下载PDF
W/O微乳液体系中SA和MS清除·O_2^-的研究
15
作者 黄娟 马建华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4期284-288,共5页
以水溶液体系作为对照,利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W/O型微乳液体系中水杨酸(SA)和水杨酸甲酯(MS)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性能.结果发现,在水浴时间为20 min、pH值为8.20和邻苯三酚加入量适宜的情况下,W/O微乳液体系中SA、MS对.O2-的清... 以水溶液体系作为对照,利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W/O型微乳液体系中水杨酸(SA)和水杨酸甲酯(MS)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性能.结果发现,在水浴时间为20 min、pH值为8.20和邻苯三酚加入量适宜的情况下,W/O微乳液体系中SA、MS对.O2-的清除率分别可达72.92%、81.47%.微小的pH值变化会引起邻苯三酚自氧化速率的显著变化,电解质溶液对其也有明显的影响,但对SA、MS清除.O2-的能力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杨酸(SA) 水杨酸甲酯(MS) w/o微乳液 邻苯三酚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
下载PDF
影响W/O乳化重油黏度变化的因素分析
16
作者 邓云丽 王丽球 《湘潭矿业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54-58,共5页
在W /O乳化重油黏度变化影响因素系统的实验研究基础上 ,利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掺水重油在乳化过程中黏度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利用机械搅拌进行乳化的掺水重油 ,其黏度的变化与温度、掺水率、搅拌速率和搅... 在W /O乳化重油黏度变化影响因素系统的实验研究基础上 ,利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掺水重油在乳化过程中黏度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利用机械搅拌进行乳化的掺水重油 ,其黏度的变化与温度、掺水率、搅拌速率和搅拌时间等因素有关 ;在重油掺水机械搅拌乳化过程中影响黏度变化程度最大的因素是温度 ,其次是掺水率 ,然后是搅拌时间 ,影响程度最小的是搅拌速率 .随着温度的降低和掺水率的增加黏度是逐渐增加的 ,二者对黏度的影响程度相当 (温度的影响略大于掺水率的影响 ) ;随搅拌速率的增大和搅拌时间的延长 ,掺水乳化重油的黏度也是呈增加的趋势 ,二者对黏度的影响程度也相当 (搅拌时间的影响略大于搅拌速率的影响 ) .表 5 ,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乳化重油 黏度 掺水 实验研究 多元回归分析
下载PDF
磁性纤维素微晶稳定O/W型Pickering乳液特性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程杰 王彤 +3 位作者 黄云艳 陈星 于殿宇 罗淑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8-54,共7页
将磁性纤维素微晶复合物作为乳化剂稳定O/W型Pickering乳液,考察磁性纤维素微晶复合物添加量、油水比及均质次数对Pickering乳液的影响。结果表明:Fe_(3)O_(4)粒子的平均粒径约为10 nm,纤维素微晶经过Fe_(3)O_(4)修饰后平均长度约为14.2... 将磁性纤维素微晶复合物作为乳化剂稳定O/W型Pickering乳液,考察磁性纤维素微晶复合物添加量、油水比及均质次数对Pickering乳液的影响。结果表明:Fe_(3)O_(4)粒子的平均粒径约为10 nm,纤维素微晶经过Fe_(3)O_(4)修饰后平均长度约为14.2μm,表面形态由光滑棒状转变为粗糙形态;纤维素微晶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明在565 cm;处出现Fe—O键的吸收峰;Fe_(3)O_(4)、纤维素微晶和磁性纤维素微晶复合物的接触角(θ)分别为46.67°、42.48°、69.58°;稳定Pickering乳液的最佳条件:磁性微晶复合物的添加量1.5 g/100 mL,油水比3∶7,均质次数2次;磁性微晶复合物初始磁化强度值为56.8 emu/g,经5次重复使用后磁化强度值降为4.2 emu/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 纤维素微晶 o/w 稳定性 Pickering乳液
下载PDF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O/W型二氢青蒿素脂肪乳剂中二氢青蒿素含量
18
作者 王荧 马玉樊 +1 位作者 卢婷利 陈涛 《中国药业》 CAS 2013年第18期46-48,共3页
目的建立测定O/W型二氢青蒿素脂肪乳剂中二氢青蒿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AgilentHC—C18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60:40),流速1.0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216nm。结果该方法试样质量浓度0.... 目的建立测定O/W型二氢青蒿素脂肪乳剂中二氢青蒿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AgilentHC—C18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60:40),流速1.0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216nm。结果该方法试样质量浓度0.002129-2.18g/L范围内与检测峰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5.33%,RSD=1.40%(n=9)。结论该方法简便、精密,回收率高,重现性好,可用于二氢青蒿素脂肪乳剂中二氢青蒿素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o w 二氢青蒿素脂肪乳剂 含量测定
下载PDF
催化臭氧-混凝协同处理O/W乳化含油废水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小平 刘威 +1 位作者 梅洁 黄韵竹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0-64,共5页
为提升O/W型乳化废水的破乳除油、除浊及COD去除效率,对阳离子金属盐硫酸镁用于协同臭氧催化降解乳化废水中有机物及破乳除浊进行了研究。对比了臭氧氧化、硫酸镁混凝和硫酸镁-臭氧混凝催化破乳,并考察了不同硫酸盐及镁盐对破乳除浊效... 为提升O/W型乳化废水的破乳除油、除浊及COD去除效率,对阳离子金属盐硫酸镁用于协同臭氧催化降解乳化废水中有机物及破乳除浊进行了研究。对比了臭氧氧化、硫酸镁混凝和硫酸镁-臭氧混凝催化破乳,并考察了不同硫酸盐及镁盐对破乳除浊效果的影响、乳化废水初始pH对破乳效果的影响、破乳过程中乳化废水臭氧含量、镁离子含量及COD的变化情况等。结果表明,硫酸镁和臭氧有很好的协同作用,酸性条件对破乳除浊有明显抑制作用,而碱性条件可大大促进破乳过程。硫酸镁投加量超过200mg/L后,约5min即可达到100%的破乳除浊率,破乳后乳化液COD去除率达到9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w乳化废水 破乳除浊 pH 臭氧氧化 CoD
下载PDF
二醇型人参皂苷W/O纳米乳的制备及其抗皮肤衰老机制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武子超 叶超 朴明贯 《日用化学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63-968,共6页
制备二醇型人参皂苷W/O纳米乳,研究其抗皮肤衰老机制。根据伪三元相图形成的纳米乳区和二醇型人参皂苷的溶解性,筛选二醇型人参皂苷纳米乳的处方;测定纳米乳的形态、粒径分布、载药量及稳定性。采用Franz扩散池研究纳米乳的体外透皮特性... 制备二醇型人参皂苷W/O纳米乳,研究其抗皮肤衰老机制。根据伪三元相图形成的纳米乳区和二醇型人参皂苷的溶解性,筛选二醇型人参皂苷纳米乳的处方;测定纳米乳的形态、粒径分布、载药量及稳定性。采用Franz扩散池研究纳米乳的体外透皮特性,HE染色法考察雄性小鼠局部给药对皮肤微观结构的影响,并考察纳米乳的抗皮肤衰老功效。二醇型人参皂苷W/O纳米乳的最佳处方为棕榈酸异丙酯(油相)、司盘80(乳化剂)、1,2-丙二醇(助乳化剂)、Km值=2、油相与混合乳化剂比例为7.5∶2.5;制得的纳米乳外观圆整、均匀,平均粒径为17 nm,粒径分布系数为0.064,二醇型人参皂苷含量为4.2 mg/mL,且物理稳定性良好。体外透皮实验结果表明,给药12 h后二醇型人参皂苷纳米乳的累计透过量为1.6407 mg/cm^(2),皮肤滞留量为0.0184 mg/cm^(2),分别为二醇型水溶液的2.8322倍和1.1795倍;HE染色实验发现,使用人参皂苷纳米乳后结构基本完整,无病理学病变,真皮胶原纤维致密丰富,多排列成束。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二醇型人参皂苷纳米乳高、中、低剂量组的羟脯胺酸、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含量均显著大于空白组和二醇型人参皂苷水溶液组,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含量显著小于空白组和二醇型人参皂苷水溶液组。制备的人参皂苷纳米乳稳定性好,透皮性能优良,能通过抑制皮肤内胶原蛋白分解,提高皮肤中胶原蛋白含量达到抗皮肤衰老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醇型人参皂苷 w/o纳米乳 皮肤滞留量 抗皮肤衰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