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株不分解乳糖O111:K58型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分离鉴定
1
作者 罗燕 李广兵 雷卫蓉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3年第2期213-214,共2页
目的:探讨一起疫情中的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O111:K58的分离鉴定。方法:依据GB/T4789.6-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对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O111:K58进行培养,经染色镜检,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噬菌体裂... 目的:探讨一起疫情中的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O111:K58的分离鉴定。方法:依据GB/T4789.6-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对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O111:K58进行培养,经染色镜检,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噬菌体裂解试验作出鉴定。结果:从患者粪便接种的庆大平板中检出1株不分解乳糖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O111:K58。结论:抗菌素合适量的庆大平板可用以分离到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 o111 K58 分离鉴定
下载PDF
冻干奶粉样品中大肠杆菌O157和O111的检测方法
2
作者 曹文博 郑秋月 +1 位作者 张公亮 侯红漫 《大连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17-320,共4页
应用实时荧光PCR技术建立一种检测冻干奶粉样品中大肠杆菌的方法。通过传统培养法将大肠杆菌O157和O111分离纯化,根据大肠杆菌O157和O111的两对特异性基因rfbE和wbdl设计引物和探针,进行RT-PCR检测;由于该大肠杆菌可能是产志贺毒素大肠... 应用实时荧光PCR技术建立一种检测冻干奶粉样品中大肠杆菌的方法。通过传统培养法将大肠杆菌O157和O111分离纯化,根据大肠杆菌O157和O111的两对特异性基因rfbE和wbdl设计引物和探针,进行RT-PCR检测;由于该大肠杆菌可能是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对STEC的特异性毒力基因stx1、stx2b、eae设计引物和探针并检测。结果表明,该冻干奶粉样品中含有大肠杆菌O157和O111,且致病菌O157检出毒力基因stx1、stx2b、eae,即产志贺毒素与黏附素,致病菌O111检出毒力基因eae,不产志贺毒素而产黏附素。该方法能准确分离大肠杆菌O157和O111,利用实时荧光PCR的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快速检验致病菌及其特异性毒力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O157 大肠杆菌o111 实时荧光PCR 冻干奶粉
下载PDF
大肠埃希氏菌O157和O111能力验证样品的研制
3
作者 晚观生 倪长鹏 +3 位作者 那晗 吴远高 郑秋月 曹际娟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119-123,共5页
目的研制植物源性成分绿豆基质中O157和O111检测能力验证样品,建立有效的样品制备流程来考核实验室检测致泻大肠埃希氏菌O157和O111的能力,根据参加实验室检测结果是否准确及可靠来评价实验室检测水平,并促进实验室检测体系进一步完善... 目的研制植物源性成分绿豆基质中O157和O111检测能力验证样品,建立有效的样品制备流程来考核实验室检测致泻大肠埃希氏菌O157和O111的能力,根据参加实验室检测结果是否准确及可靠来评价实验室检测水平,并促进实验室检测体系进一步完善。方法选用O157和O111的ATCC标准菌株制备样品,以绿豆粉为基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制备样品。采用显色培养基、荧光定量PCR、全自动细菌生化鉴定仪、VIDAS全自动免疫荧光分析仪和血清型鉴定进行定性检测,并进行菌落计数。结果随机选取每一批阳性样品中的30个样品,每个样品中目标菌数在21~60 CFU之间,并且A组与B组阳性样品中均检测出目标菌,而阴性样品中均没有出现目标菌。结论表明采用本方法制备的能力验证样品均一稳定,能较好地评价实验室致泻大肠埃希氏菌O157和O111的检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O157、o111 能力验证 样品制备
下载PDF
ZnO/Vo-(111)Cu_(2)O/NiF光催化材料协同PMS氧化高效去除盐酸环丙沙星
4
作者 于姗姗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0期34-36,共3页
针对盐酸环丙沙星(CIP-HCl)的难降解性,本实验成功合成了以泡沫镍为基底的光催化异质结ZnO/Vo-(111)Cu_(2)O/NiF,该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光响应强度,电化学阻抗较小;通过光照产生的能量激活PMS,使其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活性物质SO_(4)^(... 针对盐酸环丙沙星(CIP-HCl)的难降解性,本实验成功合成了以泡沫镍为基底的光催化异质结ZnO/Vo-(111)Cu_(2)O/NiF,该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光响应强度,电化学阻抗较小;通过光照产生的能量激活PMS,使其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活性物质SO_(4)^(·-);利用光催化协同PMS氧化共同参与盐酸环丙沙星的高效降解,在20 min内降解效率高达9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Vo-(111)Cu_(2)O/NiF 过氧一硫酸盐 盐酸环丙沙星 氧化工艺
下载PDF
大肠埃希菌O_(111)黏附牦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致炎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5
作者 吴庆侠 董海龙 +1 位作者 朱洪云 刘忠艳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289-1294,共6页
为建立大肠埃希菌O_(111)黏附牦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致炎模型,体外分离、培养牦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培养5d后,加入大肠埃希菌O_(111),通过计算细胞上细菌的黏附数量研究细菌数量和孵育时间对黏附效果的影响,得到最佳黏附条件,通过ELIS... 为建立大肠埃希菌O_(111)黏附牦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致炎模型,体外分离、培养牦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培养5d后,加入大肠埃希菌O_(111),通过计算细胞上细菌的黏附数量研究细菌数量和孵育时间对黏附效果的影响,得到最佳黏附条件,通过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质量浓度变化来鉴定模型。结果表明,大肠埃希菌为1×10~5 CFU/mL、孵育时间为120min是黏附的最佳条件。ELISA法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60、90、120min组TNF-α、IL-6、IL^(-1)β的质量浓度显著升高,致炎效果明显,表明致炎模型建立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o111 牦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 致炎模型
下载PDF
特异性卵黄抗体(IgY)对小鼠内毒素血症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6
作者 甄宇红 邱炎 +5 位作者 刁云鹏 张宝璟 邓卅 舒晓宏 张厚利 徐永平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8年第4期608-611,共4页
目的:研究特异性卵黄抗体(Egg yolk immunoglobulin,IgY)对小鼠内毒素血症的保护作用。方法:以灭活的E.coli O111免疫产蛋母鸡制备特异性IgY抗体。ELISA法检测对E.coli O111及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的结合活性。腹腔注射LPS (2... 目的:研究特异性卵黄抗体(Egg yolk immunoglobulin,IgY)对小鼠内毒素血症的保护作用。方法:以灭活的E.coli O111免疫产蛋母鸡制备特异性IgY抗体。ELISA法检测对E.coli O111及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的结合活性。腹腔注射LPS (2mg/ml),0.1 ml/10g体重,建立小鼠内毒素血症模型。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给药保护:空白组(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非特异性IgY,20mg/ml)、阳性对照组(头孢哌酮钠,20mg/ml)、高剂量组(特异性IgY,40mg/ml),低剂量组(特异性IgY,20mg/ml)。给药剂量为:攻毒前,0.15 ml/10 g体重,24 h一次,共两次;攻毒后,0.25 ml/10 g体重,24 h一次,共7次。观察小鼠一般情况,体重变化,外周血中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数的变化及各组小鼠的死亡率。结果:特异性IgY与E.coli O111及LPS均有体外结合活性。LPS感染后,各组小鼠外周血中、WBC和PLT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体重下降。特异性抗体保护组各指标较快恢复到正常水平,其他组恢复缓慢。各组小鼠七天内死亡率分别为:空白组,100%;阴性对照组,85%;阳性对照组,30%;低剂量组,30%;高剂量组,0%。结论:特异性IgY对内毒素血症小鼠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黄抗体 内毒素血症 内毒素 E.colio111
下载PDF
使用大肠杆菌0_(111)诱导小鼠腹泻模型 被引量:20
7
作者 赵荣山 杨会锁 +2 位作者 郝京生 毛忠强 赵英 《医学动物防制》 2002年第2期85-86,共2页
目的:为临床研究提供腹泻病动物模型。方法:使用致病性大肠杆菌0111菌株,通过腹腔注射和经口灌胃两种途径感染小鼠。结果:经腹腔注射,可诱导小鼠腹泻,大便培养阳性,半数致死量为3.0亿/只,半数致腹泻量为2.4亿/只;经口灌胃30亿/只,小鼠... 目的:为临床研究提供腹泻病动物模型。方法:使用致病性大肠杆菌0111菌株,通过腹腔注射和经口灌胃两种途径感染小鼠。结果:经腹腔注射,可诱导小鼠腹泻,大便培养阳性,半数致死量为3.0亿/只,半数致腹泻量为2.4亿/只;经口灌胃30亿/只,小鼠未致端正。结论:经腹腔注射致病性大肠杆菌0111菌株可诱导出小鼠腹泻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致病性大肠杆菌o111 腹泻 疾病模型
下载PDF
特异性卵黄抗体(IgY)对小鼠大肠杆菌败血症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甄宇红 韩旭 +4 位作者 郭洁 邱炎 黄珊珊 马尧 徐永平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8年第1期47-49,共3页
目的:研究特异性IgY对小鼠大肠杆菌败血症的保护作用。方法:以灭活的E.coliO111免疫产蛋母鸡,抗体经水稀释及盐析分离纯化。ELISA法检测大肠杆菌特异性IgY对大肠杆菌及LPS的结合活性。腹腔注射E.coliO111(1011cfu/mL)建立小鼠败血症模型... 目的:研究特异性IgY对小鼠大肠杆菌败血症的保护作用。方法:以灭活的E.coliO111免疫产蛋母鸡,抗体经水稀释及盐析分离纯化。ELISA法检测大肠杆菌特异性IgY对大肠杆菌及LPS的结合活性。腹腔注射E.coliO111(1011cfu/mL)建立小鼠败血症模型,攻毒剂量为0.1mL/10g体重。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给药保护:空白组(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非特异性IgY,20mg/mL)、阳性对照组(头孢哌酮20mg/mL)、高剂量组(特异性IgY,40mg/mL),低剂量组(特异性IgY,20mg/mL)。给药剂量为:攻毒前,0.15mL/10g体重,每天一次,共两天;攻毒后,0.25mL/10g体重,每天一次,共七天。观察小鼠临床表现、体重变化、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数变化及各组小鼠的死亡率。结果:特异性IgY与E.coliO111和LPS均有体外结合活性。大肠杆菌攻毒后,小鼠体重下降,各组小鼠外周血中WBC和PLT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异性IgY保护组各项指标较快恢复到正常水平,其他组恢复缓慢。各组小鼠七天内的死亡率分别为:空白组与阴性对照组都为100%;阳性对照组60%;低剂量IgY组30%;高剂量IgY组10%。结论:特异性IgY对小鼠大肠杆菌败血症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Y 败血症 E.COLI o111
下载PDF
小鼠细菌性腹泻模型的诱导方法 被引量:4
9
作者 赵荣山 杨会锁 +2 位作者 郝京生 刘卫 陈晓青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0年第13期1210-1210,共1页
目的 :诱导小鼠细菌性腹泻模型。方法 :使用致病性大肠杆菌 O1 1 1 菌株 ,途径为腹腔注射和经口灌胃。结果 :经腹腔注射 ,可诱导小鼠腹泻 ,大便培养阳性 ,半数致死量为 3 .0亿 /只 ,半数致腹泻量为 2 .4亿 /只。经口灌胃 3 0亿 /只 ,小... 目的 :诱导小鼠细菌性腹泻模型。方法 :使用致病性大肠杆菌 O1 1 1 菌株 ,途径为腹腔注射和经口灌胃。结果 :经腹腔注射 ,可诱导小鼠腹泻 ,大便培养阳性 ,半数致死量为 3 .0亿 /只 ,半数致腹泻量为 2 .4亿 /只。经口灌胃 3 0亿 /只 ,小鼠未致病。结论 :经腹腔注射致病性大肠杆菌 O1 1 1 菌株可诱导出小鼠腹泻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模型 致病性大肠杆菌o111 小鼠
下载PDF
抗内毒素核心糖脂抗体大肠杆菌J5株免疫血清的制备
10
作者 徐新女 李志军 李银平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6期358-360,共3页
目的 探讨制备高效价抗内毒素核心糖脂 ( E.Coli J5 )抗体 ,为免疫治疗革兰阴性菌 ( GNB)菌血症和感染性休克奠定基础。方法 应用大肠杆菌 O111:B4变异株 ( J5 )制备无毒菌苗 ( 5 0× 10 1 2 / L )。12只家兔经耳缘静脉注射 J5菌... 目的 探讨制备高效价抗内毒素核心糖脂 ( E.Coli J5 )抗体 ,为免疫治疗革兰阴性菌 ( GNB)菌血症和感染性休克奠定基础。方法 应用大肠杆菌 O111:B4变异株 ( J5 )制备无毒菌苗 ( 5 0× 10 1 2 / L )。12只家兔经耳缘静脉注射 J5菌苗 (另 12只用生理盐水作对照 ) ,每 3d注射 1次 ,共 5次 ,每次剂量依次为 0 .1、0 .2、0 .4、0 .6和 0 .8ml。第 5次注射后 1周由心脏取血 4 0~ 5 0 m l,分离血清 ,采用间接血凝法测定抗体效价及交叉反应试验。结果  12只免疫家兔中 ,6只抗体效价在 1∶ 10 2 4以上 ,并与多种 GNB内毒素产生交叉反应。结论 自制的 E.Coli J5抗体效价高 ,可与多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o111:B4变异株(J5) 抗内毒素核心糖脂抗体 菌苗 内毒素
下载PDF
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研究NO在Cu_2O(111)表面上的吸附 被引量:10
11
作者 孙宝珍 陈文凯 +3 位作者 刘书红 曹梅娟 陆春海 许莹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215-1221,共7页
运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GGA)的PBE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在DND基组下,研究了NO以N端和O端两种吸附取向在Cu2O(111)非极性表面上的吸附。通过对不同吸附位置的吸附能和几何构型参数的计算和比较发现:表面上配位不饱和的铜离子(CuCUS)... 运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GGA)的PBE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在DND基组下,研究了NO以N端和O端两种吸附取向在Cu2O(111)非极性表面上的吸附。通过对不同吸附位置的吸附能和几何构型参数的计算和比较发现:表面上配位不饱和的铜离子(CuCUS)为活性吸附位;NO的N端吸附比O端吸附更为有利,N端吸附时吸附能可达到113.5kJ·mol-1,而O端情况下只有39.7kJ·mol-1;NO倾斜吸附在Cu2O(111)表面上,O端吸附时倾斜度更大。在两种吸附取向情况下,N-O键的伸缩振动频率都发生了较大的红移,N端吸附情况下红移150cm-1,O端时红移330cm-1。前线轨道分析表明,Cu与NO间的吸附作用主要是Cu的d轨道和NO的π*轨道间的相互作用。表面弛豫的计算表明,Cu2O(111)面的弛豫对O端吸附方式产生较大影响,考虑表面弛豫时O端吸附为很弱的化学吸附(吸附能为39.7kJ·mol-1),而没有考虑弛豫时吸附能为60.5kJ·mo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周期平板模型 NO 吸附 Cu2O(111)非极性表面
下载PDF
NO双分子在Cu_2O(111)面吸附与解离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孙宝珍 陈文凯 徐香兰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126-1131,共6页
采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周期平板模型方法,在DNP基组下,研究了NO双分子在三重态和单重态两种电子组态下在Cu2O(111)完整表面的吸附情况.考虑了Cu+(NO)(NO)、Cu+(NO)(ON)及Cu+(ON)(ON)这三种构型,计算了它们的吸附能和Mulliken电荷... 采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周期平板模型方法,在DNP基组下,研究了NO双分子在三重态和单重态两种电子组态下在Cu2O(111)完整表面的吸附情况.考虑了Cu+(NO)(NO)、Cu+(NO)(ON)及Cu+(ON)(ON)这三种构型,计算了它们的吸附能和Mulliken电荷,分析并预测了吸附后可能产生的物种.结果表明,当两个NO分子都以O端吸附在Cu2O(111)表面时即Cu+(ON)(ON)构型,N—N键长很短,只有124.4pm,吸附的两个NO分子形成了二聚体形式,这种吸附构型有利于进一步离解产生N2或N2O并形成Cu-O表面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周期平板模型 NO Cu2O(111) 吸附 二聚体 离解
下载PDF
CO和CH_3O在Cu_2O(111)表面吸附特性及共吸附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章日光 郑华艳 +1 位作者 王宝俊 李忠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46-1251,共6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采用广义梯度近似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对Cu2O(111)非极性表面上CO和CH3O的吸附和共吸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计算了CO以4种吸附模式和CH3O以O端在Cu2O(111)表面上的吸附,通过对不同吸附位置的吸附能、几何构型参数和Mul...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采用广义梯度近似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对Cu2O(111)非极性表面上CO和CH3O的吸附和共吸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计算了CO以4种吸附模式和CH3O以O端在Cu2O(111)表面上的吸附,通过对不同吸附位置的吸附能、几何构型参数和Mulliken电荷的计算和比较发现,Cu2O(111)表面上配位未饱和铜离子(CuCUS)为CO的活性吸附位;配位饱和铜离子(CuCSA)为CH3O的活性吸附位.CO和CH3O吸附于Cu2O(111)表面后,表面弛豫现象明显改善.CO和CH3O与Cu2O(111)表面能够形成共吸附体系,CO和CH3O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达到75.89 kJ/mol,为典型的化学作用,有助于促进CO和CH3O反应形成表面物种CH3OCO,计算结果与实验事实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 CH3O Cu2O(111)表面 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Effects of Preparation and Storage of Agar Media on the Sensitivity of Bacterial Forward Scattering Patterns
14
作者 Mélissa Mialon Yanjie Tang +2 位作者 Atul K. Singh Euiwon Bae Arun K. Bhunia 《Open Journal of Applied Biosensor》 2012年第3期26-35,共10页
Recent worldwide foodborne outbreaks emphasize the ne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apid and accurate method for pathogen detection. To address such issues, a new colony based label-free detection method working on the pr... Recent worldwide foodborne outbreaks emphasize the ne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apid and accurate method for pathogen detection. To address such issues, a new colony based label-free detection method working on the principles of elastic light scattering was introduced. In order to build libraries of scattering images for bacterial pathogens, it is pertinent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preparation and storage of the agar media on the scatter patterns. Scatter patterns of three Escherichia coli serovars (O26, O111 and O157) were studied and used in a model system, after growth on Sorbitol-MacConkey agar plates that were prepared and stored at different conditions in the laboratory. Quantitative image processing software was used to analyze variation in scatter patterns of the same serovar on media prepared under various standard laboratory conditions and to generate a cross-validation matrix for comparison. Based on the results, it was determined that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during preparation of media so that the agar plates are not air-dried more than 10 - 20 min after solidification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plates could be stored in sealed bags in cold room (4oC - 10oC) for up to a month before use.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hould provide guidelines in preparation, storage, and handling of media for generation of reproducible scatter patterns of bacterial colonies with the light scattering sensor for pathogen det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tical Biosensor Pathogen Light Scattering AGAR MEDIA PREPARATION and STORAGE Surface Water E. coli SEROVARS O157 o111 O26
下载PDF
Mo/Fe3O4(111)表面对燃煤烟气汞吸附的密度泛函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佳敏 周长松 +1 位作者 杨宏旻 吴昊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25-532,I0001,共9页
利用CASTEP软件包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过渡金属Mo掺杂Fe3O4(111)Fetet表面对Hg0、HgCl和HgCl2的吸附特征,分析了Mo掺杂前后Fe3O4(111)Fetet表面上不同汞物种的吸附形态。结果表明,Mo掺杂Fe3O4(111)Fetet表面对HgCl和HgCl2为化学... 利用CASTEP软件包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过渡金属Mo掺杂Fe3O4(111)Fetet表面对Hg0、HgCl和HgCl2的吸附特征,分析了Mo掺杂前后Fe3O4(111)Fetet表面上不同汞物种的吸附形态。结果表明,Mo掺杂Fe3O4(111)Fetet表面对HgCl和HgCl2为化学吸附,而对Hg0的吸附为物理吸附;与纯净表面相比,HgCl在Mo原子掺杂表面上的吸附能提高了40%-66%。HgCl2在纯净Fe3O4(111)Fetet表面形成"M"形结构;而掺杂Mo原子后,由于Cl原子与Mo原子之间更强的相互作用,使得HgCl2发生了完全解离,两个Cl原子分别与Mo原子和Fe原子成键吸附在表面,Hg脱附。相关研究结果可为脱除燃煤烟气中的汞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Mo掺杂 Fe3O4(111)表面 吸附
下载PDF
H_2O在Fe_3O_4(111)表面吸附的结构及热力学研究(英文)
16
作者 杨涛 温晓东 +3 位作者 曹东波 李永旺 王建国 霍春芳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06-512,共7页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GGA/PBE)对H2O在Fetet1-和Feoct2-终结Fe3O4(111)表面的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对于Fetet1-终结表面,在1/5 ML覆盖度下,带有氢键的H2O分子以及异裂解离的结构具有最高的稳定性,而类似水合氢离子的OH3+-OH结构出现在2/5 M...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GGA/PBE)对H2O在Fetet1-和Feoct2-终结Fe3O4(111)表面的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对于Fetet1-终结表面,在1/5 ML覆盖度下,带有氢键的H2O分子以及异裂解离的结构具有最高的稳定性,而类似水合氢离子的OH3+-OH结构出现在2/5 ML覆盖度下,其次为带有氢键的水的聚合体。这些结果与实验中观测到的现象一致。对于Feoct2-终结表面,在1/6 ML覆盖度下,分子态H2O的吸附是有利的,而在1/3 ML覆盖度下多种吸附形式共存。H2O吸附在Fetet1-终结表面比吸附在Feoct2-终结表面热力学上更有利。此外,通过计算局域态密度(LDOS)对吸附机理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3O4(111) H2O 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NO_x和SO_2在Cu_2O(111)表面上同时脱除的DFT研究
17
作者 范宝芸 王凯 吕永康 《山西化工》 2015年第6期1-6,10,共7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系统研究了SO_2和NO_x在Cu_2O(111)表面上同时脱除的反应机理。计算结果表明,在Cu_2O(111)表面上,NO_2会直接与SO_2反应,进而生成SO_3和NO,反应能垒是121.372kJ/mol;SO_2与NO之间的反应是通过NO先以二聚体的形式生成N_...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系统研究了SO_2和NO_x在Cu_2O(111)表面上同时脱除的反应机理。计算结果表明,在Cu_2O(111)表面上,NO_2会直接与SO_2反应,进而生成SO_3和NO,反应能垒是121.372kJ/mol;SO_2与NO之间的反应是通过NO先以二聚体的形式生成N_2和O,生成的O原子与SO_2生成SO_3的过程是整个反应过程的速控步骤,能垒是139.992kJ/mol。根据以上结果总结出了Cu_2O(111)表面上SO_2和NO_x共同脱除的机理,将对研究NO_x和SO_2共同脱除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2 NOx Cu2O(111)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60Co-γ射线辐照对PbZr0.1Ti0.9O3(111)铁电薄膜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倪凯凯 钟向丽 +4 位作者 宋宏甲 侯鹏飞 李波 王金斌 谭丛兵 《湘潭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3期90-96,共7页
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方法在SrTiO3衬底上制备了SrRuO3底电极和(111)择优取向的PbZr0.1Ti0.9O3外延铁电薄膜,通过顶电极Pt的构建形成了Pt/PbZr0.1Ti0.9O3(111)/SrRuO3铁电电容器结构,然后对PbZr0.1Ti0.9O3(111)铁电薄膜开展了60Co-γ射线总... 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方法在SrTiO3衬底上制备了SrRuO3底电极和(111)择优取向的PbZr0.1Ti0.9O3外延铁电薄膜,通过顶电极Pt的构建形成了Pt/PbZr0.1Ti0.9O3(111)/SrRuO3铁电电容器结构,然后对PbZr0.1Ti0.9O3(111)铁电薄膜开展了60Co-γ射线总剂量辐照效应实验.结果表明:随着γ射线辐照剂量的增加,PbZr0.1Ti0.9O3(111)铁电薄膜中的带状畴数目逐渐减少,剩余极化强度、矫顽场和电容值轻微减小,当辐照剂量为5Mrad(Si)时,剩余极化值、矫顽场和电容值的衰减幅度仅12.4%、10.36%和13.78%;漏电流仅在高剂量辐照后产生轻微增大.可见,PbZr0.1Ti0.9O3(111)铁电薄膜具有较好的抗辐射能力,在航空航天领域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剂量效应 60Co-γ射线 PbZr0.1Ti0.9O3(111)铁电薄膜 畴结构
下载PDF
A DFT Study of CO Adsorption on the Cu_2O(111) Surface with Oxygen Vacancy
19
作者 孙宝珍 陈文凯 +1 位作者 李奕 陆春海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3期311-314,共4页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based o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r) and the 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 (GGA) have been used to study the adsorption of CO molecule on the Cu2O(111) oxygen-vacancy surfa...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based o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r) and the 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 (GGA) have been used to study the adsorption of CO molecule on the Cu2O(111) oxygen-vacancy surface. Calcul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C-O bond is weakened upon adsorption compared with that over perfect surface. In addition, with the density increase of the defective sites, the adsorption energies of the defect-CO configuration increase whereas the C-O bond nearly remains const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2O(111)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oxygen vacancy ADSORPTION carbon monoxide
下载PDF
A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on the adsorption of CO and O_2 on Cu-terminated Cu_2O(111) surface
20
作者 李敏 张俊英 +1 位作者 张跃 王天民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6期456-461,共6页
The adsorptions of CO and 02 molecules individually on the stoichiometric Cu-terminatcd Cu20 (111) surface are investigated by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The calcula... The adsorptions of CO and 02 molecules individually on the stoichiometric Cu-terminatcd Cu20 (111) surface are investigated by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The calculat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 molecule preferably coordinates to the Cu2 site through its C atom with an adsorption energy of-1.69 eV, whereas the 02 molecule is most stably adsorbed in a tilt type with one O atom coordinating to the Cu2 site and the other O atom coordinating to the Cul site, and has an adsorption energy of -1.97 eV. From the analysis of density of states, it is observed that Cu 3d transfers electrons to 2π orbital of the CO molecule and the highest occupied 5σ orbital of the CO molecule transfers electrons to the substrate. The sharp band of Cu 4s is delocalized when compared to that before the CO molecule adsorption, and overlaps substantially with bands of the adsorbed CO molecule. There is a broadening of the 2π orbital of the 02 molecule because of its overlapping with the Cu 3d orbital, indicating that strong 3d-2π interactions are involved in the chemisorption of the 02 molecule on the 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SORPTION Cu2O (111) density function theor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