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 AND ONSHOREOFFSHORE SEISMIC EXPERIMENT IN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8
1
作者 QIU Xuelin ZHAO Minghui YE Chunming WANG Tankai WANG Ping ZHANG Yixiang XIA Kanyuan LEE Chaoshing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2004年第1期28-35,共8页
Three-component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s, portable land stations and marine air gun seismic sources were used to carry out an onshore-offshore deep seismic profile in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This profile, orien... Three-component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s, portable land stations and marine air gun seismic sources were used to carry out an onshore-offshore deep seismic profile in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This profile, orientated in NNW-SSE, was as long as 500 km and perpendicular to the strike of regional tectonics. The offshore data were processed in Taiwan Ocean University using a number of available software and the onshore data were analyzed in 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by new-written programs and public software. Preliminary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ismic data are in good quality and contain rich information of deep structure. Seismic phases, e.g. Pg, PmP and Pn, are identified in the offset range 5~220 kin, which will provide an important dataset for the deep crustal structure and oil-gas basin evolution studies of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 (obs) onshore-offshore SEISMIC EXPERIMENT deep CRUSTAL structure
下载PDF
深地震探测的分辨率分析--以南海北部OBS数据为例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彦林 阎贫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282-2290,共9页
多次深地震探测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在走向和倾向上都有明显的变化.在一些相隔很近的测线上,探测的深部地壳结构却相差较大,为了分析这些探测结果中差异的原因和地壳结构变化的可靠性,本文以东沙东侧海域测线和东沙西侧海域测... 多次深地震探测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在走向和倾向上都有明显的变化.在一些相隔很近的测线上,探测的深部地壳结构却相差较大,为了分析这些探测结果中差异的原因和地壳结构变化的可靠性,本文以东沙东侧海域测线和东沙西侧海域测线为例,对采集的海底地震仪记录进行了时间、位置校正和初至波走时拾取,利用有限差分地震走时层析成像进行了走时反演,获得所在剖面的地壳速度结构,并分析了模型的横向分辨率,剔除模型中短波长的横向速度变化.分辨率检测结果表明,模型的横向分辨率随着深度快速下降,0-8 km深度范围可以分辨10 km的横向变化,8-17 km的范围能够分辨10-40 km,而17-33 km的范围只能分辨40-80 km.因此,折射波的横向分辨能力不高,在地壳深部难以分辨较小的横向速度变化,前人探测的南海北部6 km宽、延伸至莫霍面的滨外断裂带并不能清晰的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深部地壳结构 海底地震仪 层析成像 横向分辨率
下载PDF
南沙地块OBS2019-2测线数据处理与震相识别 被引量:2
3
作者 郭建 丘学林 +1 位作者 李子正 黄海波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3-56,共14页
为揭示南海南部陆缘的地壳结构,研究其张裂-破裂机制,开展共轭陆缘对比,我们在南沙地块礼乐西海槽附近的洋陆转换带上完成了OBS2019-2测线的探测工作。相较于北部陆缘,南部陆缘已有的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测线较少... 为揭示南海南部陆缘的地壳结构,研究其张裂-破裂机制,开展共轭陆缘对比,我们在南沙地块礼乐西海槽附近的洋陆转换带上完成了OBS2019-2测线的探测工作。相较于北部陆缘,南部陆缘已有的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测线较少,对深部地壳结构的研究也较少,因此OBS2019-2测线就尤为重要。文章重点阐述了OBS2019-2测线的数据处理工作,包括UKOOA文件制作、数据格式转换、位置校正、单个台站综合地震记录剖面的生成等,然后在剖面图中对各类深部震相(Pg、PcP、PmP、Pn)进行识别追踪,并建立初步的模型;使用Rayinvr软件进行走时试算工作,验证了震相识别的准确性。处理结果显示OBS2019-2测线的深部震相清晰,最远震相可以连续追踪到120km以外,数据整体质量良好,能为后续速度建模和构造解释等工作提供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地块 海底地震仪 地壳结构 数据处理 震相识别
下载PDF
中国台湾海峡OBS地震记录中二次Ps震相的特征及应用
4
作者 郭晓然 刘善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7-63,共7页
在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广角地震记录剖面上,经常可以见到震相清晰且连续的多次波信号,多次波和初至波是由相同的震源信号产生的,也是地壳真实结构的反映。但是在通常的OBS数据处理过程中,经常将多次波作为无效信... 在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广角地震记录剖面上,经常可以见到震相清晰且连续的多次波信号,多次波和初至波是由相同的震源信号产生的,也是地壳真实结构的反映。但是在通常的OBS数据处理过程中,经常将多次波作为无效信号剔除掉,对其属性及应用的研究比较少。文章通过对中国台湾海峡南部OBS探测测线HXN01数据的处理,对多个台站记录到的二次震相进行了识别与拾取,并以OBS0106台站为例,对识别出的二次Ps震相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发现二次Ps震相的波形特征和质点运动轨迹与初至震相相似,但波形最大振幅值明显大于初至震相。通过Rayinvr射线追踪方法模拟,确定了二次Ps震相的主要反射层,并发现加入二次震相后,台站下方浅部沉积层射线覆盖密度有显著提升,射线覆盖的区域也明显增加,为沉积层精细结构的反演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数据基础。另外,对理论模型的地壳结构进行加入二次Ps震相前后的反演测试,结果显示加入二次Ps震相数据后,沉积层的界面深度误差得到明显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 二次Ps震相 中国台湾海峡 地壳结构
下载PDF
南海北部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张裂–破裂研究新进展
5
作者 赵明辉 袁野 +5 位作者 张佳政 张翠梅 高金尉 王强 孙珍 程锦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83,共11页
文章基于深地震探测数据与大洋钻探资料,研究了南海北部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张裂–破裂机制科学问题。2018-2023年在国家基金委共享航次的协助下,实施了三维深地震探测实验,共投放海底地震仪52台次,海底电磁仪2台次,放炮数量达8750炮,累... 文章基于深地震探测数据与大洋钻探资料,研究了南海北部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张裂–破裂机制科学问题。2018-2023年在国家基金委共享航次的协助下,实施了三维深地震探测实验,共投放海底地震仪52台次,海底电磁仪2台次,放炮数量达8750炮,累积获得了294Gb的第一手数据,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性成果:1)首次获得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转换带深达上地幔的三维速度结构,精准确定了研究区洋陆转换带三维空间展布范围宽度为10~20km;2)揭示南海北部陆缘异常活跃的岩浆作用,提出了不同时间段的构造与岩浆相互作用方式,岩浆活动随着伸展作用不断向洋迁移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3)建立了边缘海独特的张裂–破裂地质演化模型,最后一期强烈的岩浆活动导致岩石圈破裂,形成由玄武岩为主的“鳄鱼嘴”构造,同时张裂–破裂过程沿其陆缘走向又存在显著的构造–岩浆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陆转换带 二维/三维深部结构 海底地震仪 张裂–破裂机制 南海北部陆缘
下载PDF
海底地震仪数据丢失异常及内部时间校正
6
作者 李子正 丘学林 +3 位作者 张佳政 贺恩远 王强 张浩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863-2873,共11页
TS03航次使用国产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在马里亚纳海沟南段进行了一系列主动源和被动源地震作业,旨在获取跨越海沟的壳幔结构和地震活动性.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我们发现POBS04台站地震剖面的直达水波到时异常,给接... TS03航次使用国产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在马里亚纳海沟南段进行了一系列主动源和被动源地震作业,旨在获取跨越海沟的壳幔结构和地震活动性.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我们发现POBS04台站地震剖面的直达水波到时异常,给接下来的计算模拟工作带来困难.为此,本文计算了直达水波理论到时,对比SAC文件中气枪信号到时,以此进行异常数据的检查分析.结果表明,POBS04台站记录过程中发生了部分数据丢失,从而造成其内部时间存在错误,体现在SAC文件中气枪信号到时提前,以及相邻数据文件之间存在数十秒的时间间隔.因此,本文在SAC软件中将整段气枪信号进行延后,使其可以和直达水波理论到时准确对应;之后再进行裁截、分道排列和SEGY格式转换,最终得到了正常的单台地震剖面.这项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型数据异常,为后续准确的OBS位置校正和地壳结构计算模拟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障,也为国产仪器的改进及其异常数据修复提供了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obs) 数据丢失异常 内部时间校正 挑战者深渊
下载PDF
考虑水-结构-土相互作用的桥墩自振频率半解析解
7
作者 傅大宝 卢哲超 +4 位作者 蔡辉腾 李芳 徐嘉隽 郭阳 金星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240-249,共10页
建立考虑水-结构-土相互作用的桥墩结构自振频率半解析解,并通过实测数据进行验证。以单个桥墩为研究对象,将“桥墩-承台-桩基”结构体系简化为Bernoulli-Euler梁,采用附加质量模型模拟水-结构相互作用,采用弹性Winkler地基模型模拟桩-... 建立考虑水-结构-土相互作用的桥墩结构自振频率半解析解,并通过实测数据进行验证。以单个桥墩为研究对象,将“桥墩-承台-桩基”结构体系简化为Bernoulli-Euler梁,采用附加质量模型模拟水-结构相互作用,采用弹性Winkler地基模型模拟桩-土相互作用,建立考虑水-结构-土相互作用的桥墩结构振动控制方程。使用分离变量法得到结构振型函数,根据边界条件建立矩阵方程,通过求解方程的特征值得到结构自振频率。以福州浦上大桥E11桥墩为例,将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核心地震计安装在承台处,采集桥墩的振动响应并提取结构自振频率。同步安装陆地地震仪验证OBS水下监测的有效性,通过对比半解析解、有限元解和实测值验证桥墩结构半解析解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分析土-结构相互作用、水-结构相互作用对结构自振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OBS能够满足桥墩自振频率水下测试的环境要求;建立的考虑水-结构-土相互作用的桥墩结构自振频率半解析解合理;土-结构、水-结构相互作用会降低结构的一阶自振频率,其中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影响比水-结构相互作用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墩 自振频率 水-结构-土相互作用 海底地震仪(obs)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南沙地块礼乐西海槽的地壳结构特征
8
作者 郭建 丘学林 黄海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386-3401,共16页
OBS2019-2测线位于南沙地块礼乐西海槽附近,向北依次穿过礼乐滩、礼乐西海槽和南海海盆,测线全长300 km.该区域处于西南次海盆与东部次海盆过渡的关键区域.通过对OBS2019-2测线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计算模拟,得到最终的速度结构模型,模... OBS2019-2测线位于南沙地块礼乐西海槽附近,向北依次穿过礼乐滩、礼乐西海槽和南海海盆,测线全长300 km.该区域处于西南次海盆与东部次海盆过渡的关键区域.通过对OBS2019-2测线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计算模拟,得到最终的速度结构模型,模型显示洋壳区地壳厚度4~7 km,陆壳区地壳厚度9~19 km,洋陆转换带(Continent-Ocean Transition,COT)在模型120~170 km范围内,约50 km宽,地壳厚度6~9 km.同时模型揭示了一个低速带可能为中南—礼乐断裂,属于岩石圈级大断裂,推测其向南经过了礼乐西海槽.相较于东沙地块,OBS2019-2测线速度模型与穿过中沙地块的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测线速度模型具有相似的速度结构特征,因此推测礼乐地块与中沙地块相邻,共轭的可能性更大,两者在南海扩张前同属于华南大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西海槽 地壳结构 海底地震仪 洋陆转换带 中南-礼乐断裂
下载PDF
海洋涡旋智能检测研究进展
9
作者 徐广珺 施宇诚 +6 位作者 余洋 谢华荣 谢文鸿 刘婧媛 林夏艳 刘宇 董昌明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50,共13页
海洋涡旋是一种常见的海洋现象,在全球海洋物质和能量的输运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海洋研究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各类海洋涡旋检测方法应运而生。传统涡旋检测方法应用广泛,但其过度依赖于专家经验设置阈值和持续的人工干预,存在检测误差... 海洋涡旋是一种常见的海洋现象,在全球海洋物质和能量的输运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海洋研究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各类海洋涡旋检测方法应运而生。传统涡旋检测方法应用广泛,但其过度依赖于专家经验设置阈值和持续的人工干预,存在检测误差较大、工作效率低以及全球普适性差等问题,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当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其在海洋涡旋智能检测中能够自动、快速地提取图像深层特征,有效解决海洋现象特征相似度高、几何差异大的问题。该文立足于当前海洋涡旋智能检测的发展现状,从编码器-解码器结构、全卷积神经网络、多尺度上下文方法和注意力机制等方面回顾了不同深度学习方法在海洋涡旋智能检测中的应用,以期为海洋涡旋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涡旋 人工智能 特征检测 深度学习 编码器-解码器结构 全卷积神经网络 多尺度上下文方法 注意力机制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海陆联测与海底地震仪探测 被引量:62
10
作者 丘学林 赵明辉 +5 位作者 叶春明 王天楷 王平 张毅祥 夏戡原 李昭兴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95-300,共6页
利用三分量海底地震仪、陆上便携式地震仪和海上气枪震源在南海东北部首次进行了海陆联合的深地震探测,测线呈北北西-南南东方向,垂直于区域构造走向,总长达500km,所获得的数据质量好,深部信息丰富,可分辨出Pg、Pn、PmP等地震相,为南海... 利用三分量海底地震仪、陆上便携式地震仪和海上气枪震源在南海东北部首次进行了海陆联合的深地震探测,测线呈北北西-南南东方向,垂直于区域构造走向,总长达500km,所获得的数据质量好,深部信息丰富,可分辨出Pg、Pn、PmP等地震相,为南海东北部深部地壳结构及油气盆地形成演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北部 海底地震仪 海陆联测 深部地壳结构
下载PDF
西沙地块地壳结构及其构造属性 被引量:23
11
作者 郭晓然 赵明辉 +4 位作者 黄海波 丘学林 王建 贺恩远 张佳政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14-1425,共12页
西沙地块作为在南海形成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微陆块,记录了南海演化历史的重要信息,其地壳结构、物质组成及构造属性是探讨南海形成演化的关键.基于采集到的OBS2013-3测线海底地震仪数据,用射线追踪和正演走时拟合方法,获得了西沙地块的二... 西沙地块作为在南海形成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微陆块,记录了南海演化历史的重要信息,其地壳结构、物质组成及构造属性是探讨南海形成演化的关键.基于采集到的OBS2013-3测线海底地震仪数据,用射线追踪和正演走时拟合方法,获得了西沙地块的二维纵波速度模型.模型显示沉积层速度为2.2~3.2km·s^-1,厚度为0.8~3.0km,局部基底面起伏较大,上地壳顶部速度为5.0~5.5km·s^-1,下地壳底部速度为6.9km·s^-1,上地幔顶部速度为8.0km·s^-1.西沙地块的地壳厚度平均为23km,上地壳厚度约为9km,下地壳厚度约为14km,莫霍面埋深为23~27km.从穿过西沙地块的纵、横两条大剖面推算,块体大小约为9.2×10^5 km^3,与华南陆缘相比,表现为整体减薄的陆壳特征.西沙地块与南沙地块垂直于西南次海盆扩张脊分布,根据二者地壳结构的特征对比,二者互为共轭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地块 深部地壳结构 减薄陆壳 海底地震仪(obs)
下载PDF
海底地震仪的性能对比及在渤海试验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超 刘保华 +3 位作者 支鹏遥 郑延鹏 刘晨光 裴彦良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7-82,共6页
2010年3月,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在渤海海域开展了深部地震探测试验,试验过程中使用了3种海底地震仪(OBS),包括德国的SEDISⅥ型OBS、法国的Micr OBS和中国的I-7C型OBS共计51台。文章详细描述并比较了以上3种OBS的性能指标,通过对比... 2010年3月,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在渤海海域开展了深部地震探测试验,试验过程中使用了3种海底地震仪(OBS),包括德国的SEDISⅥ型OBS、法国的Micr OBS和中国的I-7C型OBS共计51台。文章详细描述并比较了以上3种OBS的性能指标,通过对比发现:I-7C型OBS的耦合技术比其他两种OBS更加完善,功耗和数据存储容量方面优势明显;I-7C型OBS和Micr OBS在设置参数和充电时,操作方便,提升了海上工作效率;Micr OBS的水听器性能略有优势,获取的数据清晰度高,连续性好;SEDIS VI型OBS的垂直分量数据在三者之间最优。本文提出了OBS的发展趋势:(1)小型化、便携式;(2)低功耗、大容量;(3)长周期、宽频带;(4)低成本,易回收。最后简要介绍了本次海上试验过程、数据处理方法以及探测试验取得的成果。本次试验成功取得了渤海海域深部地球物理数据,对开展该区域内的深部地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 地震检波器 深部地震探测 数据处理
下载PDF
南海东部马尼拉俯冲带深部结构新认识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明辉 程锦辉 +4 位作者 高金尉 孙龙涛 徐亚 张佳政 杜峰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33,共9页
2015—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的重点支持项目"南海东部马尼拉俯冲带深部结构探测与研究"以马尼拉俯冲带为研究重点,从深部地球物理的角度探索南海形成演化史与运行规律。项目执行... 2015—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的重点支持项目"南海东部马尼拉俯冲带深部结构探测与研究"以马尼拉俯冲带为研究重点,从深部地球物理的角度探索南海形成演化史与运行规律。项目执行期间,在国家基金委共享航次协助下,先后开展和参与5次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共投放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台站73台次,海底电磁仪(Ocean Bottom Electro Magnetometers,OBEM)仪器5台次,累积放炮达13872炮,成功获得了60台OBS数据和5台OBEM数据。同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1)基于人工地震探测及天然地震层析成像结果,确定南海东北部的地壳属性为受到张裂后期岩浆活动影响的减薄陆壳(12~15km),划分了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边界(Continent-Ocean Boundary,COB);(2)根据多道地震反射剖面,划分了马尼拉俯冲带北部增生楔前缘的精细结构;(3)圈定了南海停止扩张时洋壳范围;(4)初步构建了南海与菲律宾海板块构造演化模型。本项目为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核心科学问题(海底扩张的年代与过程)提供了实质性的证据,同时为南海构造演化生命史的"骨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尼拉俯冲带 深部结构 海底地震仪 洋陆边界 南海东部
下载PDF
中国近海新构造活动断裂调查与地震勘探方法 被引量:7
14
作者 吴德城 侯方辉 +1 位作者 祁江豪 朱晓青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1-132,共12页
中国近海处于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作用的关键区域,新构造运动频繁,活动断裂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浅地层剖面仪测量、单道地震、多道地震和海底地震仪探测(OBS)等海洋地震勘探方法是调查研究海域活动断裂的主要地球物理手段,各自具有... 中国近海处于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作用的关键区域,新构造运动频繁,活动断裂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浅地层剖面仪测量、单道地震、多道地震和海底地震仪探测(OBS)等海洋地震勘探方法是调查研究海域活动断裂的主要地球物理手段,各自具有不同技术优势和探测功能,在海域活动断裂调查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OBS广角反射/折射深地震探测和长排列多道地震勘探,获得了中国近海的区域深大断裂展布特征,深化了深大断裂形成与演化的深部动力学机理的认识,进而分析了其对活动断裂控制与约束关系。根据活动断裂时代新、埋藏浅的特点,综合利用浅地层剖面仪测量、单道地震和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方法,获得了中国近海海域活动断裂的分布、走向和差异升降等特征,分析了新构造运动的演化规律。本文综述了海洋地震勘探技术方法的主要特点和功能,及其在海域活动断裂调查中的功能和作用,总结了利用地震勘探技术方法在中国近海新构造活动断裂调查研究中取得的主要成果,提出了在未来的海域新构造运动地震调查研究中,应采用多技术方法组合系统调查与研究的思路,着力提高地震勘探的精度,探索应用横波地震勘探和海底可控震源等新技术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地震探测 新构造 海底地震仪 综合探测
下载PDF
马里亚纳海沟南段TS01测线的广角地震探测和地壳结构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子正 丘学林 +2 位作者 贺恩远 张浩宇 王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691-4704,共14页
马里亚纳海沟是西太俯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复杂的地质环境和活跃的俯冲,长期以来是地球科学领域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区域.广角地震测线TS01位于马里亚纳俯冲系统的最南段,横穿卡罗琳海底高原、马里亚纳海沟和弧前地块.本文基于测线上9... 马里亚纳海沟是西太俯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复杂的地质环境和活跃的俯冲,长期以来是地球科学领域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区域.广角地震测线TS01位于马里亚纳俯冲系统的最南段,横穿卡罗琳海底高原、马里亚纳海沟和弧前地块.本文基于测线上9个OBS台站所记录的高质量反射、折射震相,通过震相走时拟合和正演模拟的方法,获得了TS01测线的精细速度结构.此外,本文还通过卫星重力数据和多波束水深数据,计算获得了布格重力异常,反映了区域的地壳厚度变化;并沿测线进行了重力模拟,与速度模型相互验证、共同约束了TS01测线的壳幔结构.最终结果显示,弧前地块呈现楔状,海沟内壁速度值较低,呈现了构造侵蚀的特征;俯冲板片的地壳速度在4.0~7.2 km·s^(-1)之间,厚12~13 km,该厚度介于正常洋壳和海底高原类型地壳之间;OBS台站丰富的反射震相约束了上下板片交界面、俯冲板片中地壳和莫霍面等关键地质界面.重力模拟揭示了上地幔顶部的蛇纹石化现象.本文研究结果为揭示海底高原附近的俯冲动力学机制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里亚纳海沟南段 海底地震仪 广角地震探测 地壳结构 重力模拟
下载PDF
东海陆架深地震震相与地壳结构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俐红 李一泉 +4 位作者 刘欣悦 郑彦鹏 赵强 刘凯 支鹏遥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4-93,共10页
东海因其特殊的构造位置而成为海洋科学研究的焦点,是海陆地质对比和深部地壳结构研究的理想场所。为此,本文基于在东海陆架地区布设的NW-SE向主动源广角深地震剖面,通过13个站位的震相分析,识别出丰富的Ps、PsP、Pg、PcP和PmP震相。利... 东海因其特殊的构造位置而成为海洋科学研究的焦点,是海陆地质对比和深部地壳结构研究的理想场所。为此,本文基于在东海陆架地区布设的NW-SE向主动源广角深地震剖面,通过13个站位的震相分析,识别出丰富的Ps、PsP、Pg、PcP和PmP震相。利用射线追踪和走时拟合得到P波速度结构模型。模型表明,中、新生代沉积层埋深东高西低,测线西侧隆起处埋深约1.5~3.5 km,速度1.7~3.6 km/s;测线东侧凹陷处埋深约3.5~9.0 km,速度1.7~5.4 km/s;深部地壳分为上、下2层,其中上地壳底界面埋深13.0~14.5 km,界面起伏不明显,速度5.6~6.2 km/s,下地壳速度6.3~6.9 km/s,底部无明显速度扰动,推测未发育大规模的岩浆底侵及地幔上涌活动;莫霍面埋深26.5~28.5 km,具有凸-凹-凸的起伏形态;地壳厚度17.5~27.0 km,为有所减薄的陆壳,具有西厚东薄的特征,其中西侧隆起处拉张因子1.2,东侧凹陷处拉张因子1.3~1.8,表明东海陆架东部较西部经历了更加强烈的地壳拉伸减薄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 obs探测 地震震相 地壳结构
下载PDF
渤海东南部深地震探测与地壳结构研究新进展——OBS2013剖面数据处理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祖辉 郑彦鹏 +5 位作者 支鹏遥 刘保华 郝天珧 张训华 刘晨光 马龙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02-1409,共8页
OBS2013测线沿NNW-SSE方向跨越渤中坳陷和胶东隆起次级构造以及张家口-蓬莱和郯庐两每深大断裂带。对测线上13个站位折合剖面进行震相分析,识别出丰富的Ps、Pg、PcP、Pn和PmP震柏。通过射线追踪和走时拟合,建立了二维P波速度结构模型... OBS2013测线沿NNW-SSE方向跨越渤中坳陷和胶东隆起次级构造以及张家口-蓬莱和郯庐两每深大断裂带。对测线上13个站位折合剖面进行震相分析,识别出丰富的Ps、Pg、PcP、Pn和PmP震柏。通过射线追踪和走时拟合,建立了二维P波速度结构模型。模型将渤海深部速度结构分为6层,最上部两层为新生界,速度由1.8~2.0km/s变化为4.4~4.7km/s,埋深为0.5~7.2km,并向胶东隆起方向逐渐尖灭。向下依次分为上地壳下部、中地壳和下部地壳,地壳速度由5.6~5.9km/s变化为7.0km/s,其中上地壳底芥面埋深11.1~12.9km,中地壳底界面埋深18.0~18.9km,莫霍面在渤中凹陷处埋深最浅为25.5km,向胶东隆起方向逐渐增大叫30km。莫霍面之下上地幔顶部速度为8.0~8.1km/s。渤海下部地壳厚度变化接近5km,从下地壳到上地幔顶部均无明显的大尺度横向速度变化,岩装底侵不发育。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推测渤海东南部与华北克拉通中部相比,下地壳厚度减薄9~13.4km,地壳减薄非常有限,具有典型陆壳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深地震探测 海底地震仪 地壳结构 岩石圈减薄
原文传递
东海OBS深部地学探测断面及其地质意义
18
作者 吴志强 张训华 +10 位作者 孟祥君 祁江豪 李阳 赵维娜 马龙 侯方辉 黄龙 田振兴 王忠蕾 尚鲁宁 庞玉茂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2728-2744,共17页
利用主动源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简称OBS)进行东海地壳深部结构地震探测,对探讨东海大地构造演化意义重大.采用立体气枪阵列延迟激发震源新技术,完成了一条横跨东海陆架盆地-琉球岛弧的OBS深部地学地震探测测线(OBS-201... 利用主动源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简称OBS)进行东海地壳深部结构地震探测,对探讨东海大地构造演化意义重大.采用立体气枪阵列延迟激发震源新技术,完成了一条横跨东海陆架盆地-琉球岛弧的OBS深部地学地震探测测线(OBS-2015),获得了地壳内部主要地层界面和莫霍面的地震反射/折射震相.对OBS台站记录经预处理、震相识别与拾取后,通过射线追踪、走时拟合等正反演处理,得到了沿测线的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剖面.剖面的地质解释与综合研究认为,东海陆架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沉积层厚度大、分布广,中-新生界最大叠合厚度达13 km左右;东海陆架区地壳是大陆地壳向海区的延伸,莫霍面起伏小、埋藏深度在30 km左右.钓鱼岛隆褶带到琉球岛弧区域莫霍面起伏剧烈,呈由西向东快速抬升的趋势.冲绳海槽区地壳厚度只有东海陆架盆地的一半左右,并呈中轴线最薄(13 km左右)、向两侧快速加厚(19 km左右),莫霍面上方发育速度达7.1 km/s的下地壳高速地质体,东部坳陷地区莫霍面已出现明显抬升,与盆地存在明显镜像关系,推测为盆地拉张作用所致.冲绳海槽的纵向速度结构与陆壳差异大,与洋壳的速度结构较为接近.综合以上因素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认为,南冲绳海槽进入了海底扩张的初始阶段,地壳具有非典型洋壳的特征.本次探测结构为东海深部地壳结构研究及区域地质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冲绳海槽盆地 海底地震仪(obs)深部地学探测 地壳性质
原文传递
主动源OBS探测技术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训矩 郑彦鹏 +4 位作者 刘洋廷 华清峰 李先锋 李祖辉 马龙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44-1654,共11页
海底地震仪(OBS)是一种将检波器放在海底的地震观测装置,能够记录地震产生的P、S波,既能用于天然地震(被动源)观测,又能用于海上人工地震(主动源)勘探.近年来OBS发展迅速,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对其进行了研发并应用到了实际的地震勘探中.主... 海底地震仪(OBS)是一种将检波器放在海底的地震观测装置,能够记录地震产生的P、S波,既能用于天然地震(被动源)观测,又能用于海上人工地震(主动源)勘探.近年来OBS发展迅速,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对其进行了研发并应用到了实际的地震勘探中.主动源OBS数据处理流程主要包括数据格式的转换、二次定位、时差校正、基准面校正、水平(X、Y)分量旋转、波场分离、增益恢复、滤波、反褶积、P波、PS波速度分析、偏移成像等.主动源OBS探测技术广泛应用于天然气水合物、油气资源勘探和海洋工程与海底深部结构调查等方面.在水合物与油气勘探中,通过纵横波联合反演,查明速度异常与水合物层、游离气层或含油气层的关系,更好的圈定储层的范围;在海洋工程调查中利用Scholte波对海底沉积物进行成像,并利用成像结果对其进行评价,以减少工程建设中海底活动造成的损害;在海底深部结构研究中,主动源OBS探测为深部地壳与地幔速度结构分析、海底构造活动和盆地演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弥补了以往方法的不足,为后期的地质地球物理解释工作奠定了基础.今后随着仪器的发展和数据处理技术的进步,OBS在以后的地球物理勘探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 工作方法 数据处理 水合物勘探 油气探测 海洋工程 地壳结构探测
原文传递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Northwest Sub-bas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based on seismic data reprocessing 被引量:3
20
作者 Qiang WANG Minghui ZHAO +4 位作者 Haoyu ZHANG Jiazheng ZHANG Enyuan HE Ye YUAN Xuelin QI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1期1791-1806,共16页
The deep crustal structure of the Northwest Sub-basin(NWSB)of the South China Sea(SCS)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tectonic nature of the continent-ocean transition(COT)and magmatism in this oceanic ba... The deep crustal structure of the Northwest Sub-basin(NWSB)of the South China Sea(SCS)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tectonic nature of the continent-ocean transition(COT)and magmatism in this oceanic basin.The 2-D wide-angle reflection/refraction seismic profile OBS2006-2 is almost parallel to the extinct spreading ridge(ESR)of the NWSB.In addition to the original data,we added the data of two reprocessed OBS stations,and carried out seismic phase re-picking and travel-time imaging to obtain the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 along this profile.Resolution tests demonstrate that the newly acquired velocity structure is more reliable than the prior interpretation.The depth of the Moho(23.5–11.8 km)and crustal thickness(20.5–6.5 km)systematically changes from continental crust of the Xisha Block to the oceanic crust within the NWSB.The COT zone has a width of^20 km and the depth of the Moho decreases from 15.0 to 11.0 km,corresponding to a^4 km decrease in crustal thickness(6–10 km).A high velocity layer(HVL,7.2–7.4 km s–1)exists at the bottom of the crust at the location where the sharp lateral transition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to the oceanic crust occurs.Age dating shows that the Doublepeak Seamount was formed at^23 Ma,after the cessation of the NWSB seafloor spreading(~32–25 Ma).The crust beneath the Double-peak Seamount is oceanic with a thickness of 9 km.We infer that this oceanic crust was formed by magmatic upwelling and decompression melting along a pre-existing zone of weak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western Sub-basin(NWSB)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 Velocity structure Double-peak Seamount Continent-ocean transition(CO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