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9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北京市PM_(2.5)水溶性有机物污染特征
被引量:
52
1
作者
余学春
贺克斌
+2 位作者
马永亮
段凤魁
杨复沫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3-57,共5页
用离子色谱技术对北京市2001~2002年大气PM25中7种水溶性有机物(WSOC)(甲酸、乙酸、甲磺酸、乙二酸、丙二酸、丁二酸、戊二酸)及12种无机离子(F-、Cl-、NO2-、NO3、SO2-3、SO2-4、PO3-4、Na+、NH+4、K+、Mg2+、Ca2+)的污染水平进行了...
用离子色谱技术对北京市2001~2002年大气PM25中7种水溶性有机物(WSOC)(甲酸、乙酸、甲磺酸、乙二酸、丙二酸、丁二酸、戊二酸)及12种无机离子(F-、Cl-、NO2-、NO3、SO2-3、SO2-4、PO3-4、Na+、NH+4、K+、Mg2+、Ca2+)的污染水平进行了同步测定.结果表明,SO2-4、NO-3及NH4+为PM2.5中主要的水溶性物种,分别占PM2.5质量的10.6%、7.4%和5.7%;7种WSOC的浓度为0.011~0.118μ.g/m3,占PM2.5质量浓度的0.01%~0.1%,其中浓度最高的为乙二酸,其次为乙酸、丙二酸、丁二酸等;对PM2.5各化学组分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的分析表明,PM2.5及OC的高浓度污染均出现在冬季采暖期,而WSOC则出现在夏季;对乙二酸与其他各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乙二酸与SO2-4、K+、NH4+、NO-3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r=0.83,0.57,0.49,0.33),而与Cl-、Na+、Mg2+、Ca2+、EC、OC相关性较差(r=0.24,0.22,0.12,0.05,0.13,0.10).由乙二酸季节变化特征及与其他物种相关性等特征初步推断,北京市PM2.5二元羧酸的主要来源为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二次污染物,而非来源于机动车、海盐或土壤的一次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WS
oc
硫酸盐
oc/bc
乙二酸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广东省人为源BC、OC排放清单建立与校验
被引量:
7
2
作者
李楠
卞雅慧
+5 位作者
钟庄敏
黄志炯
范小莉
李成
贾光林
郑君瑜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19-428,共10页
根据收集的人为源活动水平数据和最新的排放因子,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排放因子法建立了广东省2012年人为源BC、OC排放清单.结果显示,2012年广东省人为源BC、OC排放量分别为53.5×103、78.8×...
根据收集的人为源活动水平数据和最新的排放因子,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排放因子法建立了广东省2012年人为源BC、OC排放清单.结果显示,2012年广东省人为源BC、OC排放量分别为53.5×103、78.8×103t.BC排放主要来自道路移动源和生物质燃烧源,贡献率分别为30.1%和29.4%,生物质燃烧源和餐饮源是主要的OC排放贡献源,贡献率分别为48.5%和16.9%.建立的BC、OC排放源清单仍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分别为-66%~154%和-63%~126%.其中,道路移动源和生物质燃烧源是主要的不确定贡献源,餐饮源和扬尘源次之,不确定性主要来自由质量分数间接得到的BC和OC排放因子.最后,采用清单结果横向比较法和基于环境监测浓度结果对比法2种方法对本研究的结果进行了校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清单结果基本合理.建议统一不同排放源成分谱的建立方法,加强排放源颗粒物测试,并重视清单结果校验的研究以降低不确定性,从而改进BC、OC排放源清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
bc
)和有机碳(
oc
)
清单校验
不确定性
原文传递
大气气溶胶碳组分测量误差与北京有机气溶胶特征研究
3
作者
徐小娟
张军科
+2 位作者
孔令彬
吉东生
王跃思
《现代科学仪器》
2014年第3期127-135,共9页
大气气溶胶碳组分存在形式多样,其化学和光学特征明显不同;因此基于不同的热和光行为的假设和分析步骤的碳组分分析方法导致碳组分测量结果的差异。本文基于文献调研与实验室分析介绍气溶胶碳组分分析仪器的基本性能指标,分析不同分...
大气气溶胶碳组分存在形式多样,其化学和光学特征明显不同;因此基于不同的热和光行为的假设和分析步骤的碳组分分析方法导致碳组分测量结果的差异。本文基于文献调研与实验室分析介绍气溶胶碳组分分析仪器的基本性能指标,分析不同分析方法导致气溶胶碳组分的差异和成因。为了了解北京有机气溶胶特征,本文描述北京PM2.5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变化特征并对北京秋、冬季PM,(大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1μm的颗粒物)中有机气溶胶进行了来源解析。结果表明,北京OC和EC在秋冬季呈现出较高的水平,采暖期OC浓度是非采暖期的1.2—1.8倍,EC浓度是非采暖期的1.1倍左右;秋季北京PM,中有机气溶胶(OA)主要来源于二次转化产生的氧化性有机气溶胶(OOA),机动车排放的烃类有机气溶胶(HOA)和餐饮排放有机气溶胶(COA);而冬季北京PM1中有机气溶胶主要来源于高度氧化的低挥发性的OOA,“新鲜”氧化的半挥发性的OOA,燃煤源有机气溶胶(CCOA)、烹饪源排放的COA和机动车排放的HO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碳组分
有机碳
元素碳
黑碳采暖期
非采暖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北京秋冬季有机碳和元素碳(黑碳)测试结果的细节研究
被引量:
11
4
作者
张娅蕴
支国瑞
+4 位作者
田崇国
李术元
孙建中
张宇哲
杨婷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84-1192,共9页
长期以来,对碳气溶胶的定量研究主要关注OC(有机碳)、EC(元素碳)或BC(黑碳)的整体测定结果,很少有对测定结果细节特征的深入解读.为全面掌握和利用仪器分析结果包含的科学信息,使用热光法IMPROVE_A协议(model 2001A)测定了2015年10月(秋...
长期以来,对碳气溶胶的定量研究主要关注OC(有机碳)、EC(元素碳)或BC(黑碳)的整体测定结果,很少有对测定结果细节特征的深入解读.为全面掌握和利用仪器分析结果包含的科学信息,使用热光法IMPROVE_A协议(model 2001A)测定了2015年10月(秋季)和2016年1月(冬季)北京市PM_(2.5)中的ρ(OC)和ρ(EC),使用光学法(黑碳仪AE31)测定了相应的ρ(BC).结果表明:(1)ρ(OC)和ρ(EC)的秋季平均值分别为8.59、3.89μg/m^3,冬季分别为16.45和6.19μg/m^3,冬季明显高于秋季;(2)热光法测定结果显示,秋季样品中ρ(OC_1)/ρ(OC)的平均值为0.08±0.04,而冬季则升至0.22±0.05,这可能与冬季较高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及低温带来的冷凝效应有关;(3)七波长黑碳仪测定结果显示,在秋季,紫外波段(370 nm)测定的BC当量[ρ(BC370)]与红外波段(880 nm)测定的BC标准量[ρ(BC880)]的比值[ρ(BC370)/ρ(BC880)]为1.05±0.11,说明棕色碳(Br C)的吸光影响非常弱,而冬季该比值升至1.47±0.11,升幅达40%;(4)结合两种方法对强吸光碳的测定结果,发现ρ(BC)/ρ(EC)与ρ(PM_(2.5))的变化趋势一致,证明污染程度加重会带来EC内混合比例上升,因而提高其吸光能力,使黑碳仪测得的ρ(BC)上升.然而,进一步考察表明,这种上升是有限度的,当ρ(PM_(2.5))达到50~70μg/m^3时,ρ(BC)/ρ(EC)进入"平台状态",秋季"平台值"约为1.05,冬季约为0.55.研究显示,仪器的测定结果包含大量被忽略的信息,对其细节的深入解读有利于更好地了解碳气溶胶的综合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元素碳
黑碳
热光法
光学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兰州市夏季大气中碳类气溶胶含量变化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被引量:
9
5
作者
张雪莹
王鑫
+4 位作者
周越
魏海伦
浦伟
史晋森
戴明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28-537,共10页
利用有机碳/元素碳分析仪(DRI 2001A型)和黑碳积分光谱仪(ISSW)测定了2015年兰州市夏季大气中有机碳(OC)、元素碳(EC)以及黑碳(BC)的含量,并对夏季日夜有机碳、元素碳和黑碳质量浓度变化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黑碳和元素...
利用有机碳/元素碳分析仪(DRI 2001A型)和黑碳积分光谱仪(ISSW)测定了2015年兰州市夏季大气中有机碳(OC)、元素碳(EC)以及黑碳(BC)的含量,并对夏季日夜有机碳、元素碳和黑碳质量浓度变化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黑碳和元素碳质量浓度测量结果受滤膜采样效率和测量仪器影响,差异较大,黑碳气溶胶夜间的含量高于白天且变化幅度大,呈现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有机碳平均质量浓度白天为(3.90±1.23)μg·m^(-3),高于夜间,其值为(3.35±1.24)μg·m^(-3);元素碳平均质量浓度白天为(1.07±0.46)μg·m^(-3),低于夜间,其值为(1.59±0.68)μg·m^(-3)。兰州市夏季尤其是白天二次有机碳(SOC)含量较高,二次源为白天有机碳主要来源,一次源为夜间有机碳主要来源。将元素碳分为低温燃烧时生成的焦碳char(char=EC1-OPC)和高温燃烧时生成的烟炱soot(soot=EC2+EC3),通过分析char和soot日夜变化趋势,发现夏季日夜主要污染源均是机动车尾气,但夜间生物质燃烧和煤炭燃烧污染较白天有所增加,且明显呈现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
元素碳
有机碳
日变化
来源解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IEEE1588v2时间同步原理及应用浅析
被引量:
2
6
作者
陈苏
赵晟
《高速铁路技术》
2015年第3期80-85,共6页
文章介绍了IEEE1588v2的基本概念,将IEEE1588v2与常用的时间同步方案进行了分析比较。分别对BC+OC、E2E TC+OC和P2P TC+OC这3种基本的IEEE1588v2时间同步模型的工作原理进行深入的分析,对3种模型的时间同步过程进行详细计算。通过分析...
文章介绍了IEEE1588v2的基本概念,将IEEE1588v2与常用的时间同步方案进行了分析比较。分别对BC+OC、E2E TC+OC和P2P TC+OC这3种基本的IEEE1588v2时间同步模型的工作原理进行深入的分析,对3种模型的时间同步过程进行详细计算。通过分析和计算表明:(1)BC+OC模型支持层次化的同步结构,符合传统的同步网络部署方式;存在误差累积效应,在时间同步链路中,串接的BC数量不宜过多;(2)E2E TC+OC模型支持高精度多跳网络部署;采用星型网络结构,可避免时钟成环,安全可靠性高;不支持分层规划,所有SC都跟踪到GMC,GMC的压力较大,不适合构建大型网络;(3)P2P TC+OC模型支持高精度大范围多跳网络部署;采用星型网络结构,可避免时钟成环,安全可靠性高;GMC的压力小,适合构建大型网络。随着承载网向PTN、OTN网络演进,IEEE1588v2在铁路时间同步网中的应用条件开始逐步成熟,可以分层、分步推进。同时,根据各种时间同步模型特点,提出了分层建设网络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同步
IEEE1588v2
GMC
oc
bc
TC
E2P
P2P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PTN传送PTP的技术方案分析
被引量:
1
7
作者
陈浩
《电信网技术》
2010年第10期11-19,共9页
无线网络的IP化演进给数据通信网络设备的网络时钟同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1588v2协议出发,分析各种设备模型原理、特点及实现,给出推荐的组网方式。
关键词
普通时钟
边界时钟
透明时钟
端到端
点到点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亚洲碳质气溶胶与生物质燃烧分布特征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
2
8
作者
王宇程
朱君
徐国杰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0-339,共10页
气溶胶与气候的相互影响随全球变暖趋势日渐显著,生物质燃烧(Biomass burning,BB)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同样不容小觑.基于MODIS气溶胶与火点遥感数据和MERRA-2再分析数据,研究了亚洲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黑碳(Black ...
气溶胶与气候的相互影响随全球变暖趋势日渐显著,生物质燃烧(Biomass burning,BB)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同样不容小觑.基于MODIS气溶胶与火点遥感数据和MERRA-2再分析数据,研究了亚洲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黑碳(Black carbon,BC)、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与BB分布变化特征,并分析了亚洲BB与碳质气溶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亚洲AOD高值集中于阿拉伯半岛(春季:0.815,夏季:0.947)、中国中东部和青藏高原南侧,阿拉伯海海域夏季AOD由岸向海降低,青藏高原南侧冬季BC较为突出(6.517μg·m^(-2)),中南半岛OC高值时间上不连续.②亚洲BB多发于印尼群岛(夏、秋两季)、中南半岛(冬、春两季)、青藏高原南侧和俄罗斯部分地区.③中南半岛秋、冬、春三季碳质气溶胶与BB密切关系:柬埔寨秋季西南部出现BB与BC的正相关高值,相关系数为0.602;缅甸、老挝地区冬季为正相关关系区(BC:0.773,OC:0.839);老挝北部春季表现为负相关高值(BC:-0.745,OC:-0.739).④青藏高原BB罕见但其与BC呈高度负相关(春季:-0.724,夏季:-0.686,秋季:-0.64),青藏高原南缘BB与碳质气溶胶关系密切,其中,孟加拉国南部和印度两邦BB对中国西南、西北地区碳质气溶胶有一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生物质燃烧
MODIS
MERRA-2
气溶胶光学厚度(AOD)
黑碳(
bc
)
有机碳(
oc
)
原文传递
大气细颗粒物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监测方法对比
被引量:
8
9
作者
庞博
吉东生
+2 位作者
刘子锐
朱彬
王跃思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30-1239,共10页
在线精确测量大气细颗粒物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是研究碳质气溶胶形成和来源解析的重要科学基础.在线测定仪器选取不同的升温程序可能导致OC和EC观测数据差异,造成对研究结果的误判.对比分析在线OC/EC分析仪最常使用的RT-Quartz(R法...
在线精确测量大气细颗粒物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是研究碳质气溶胶形成和来源解析的重要科学基础.在线测定仪器选取不同的升温程序可能导致OC和EC观测数据差异,造成对研究结果的误判.对比分析在线OC/EC分析仪最常使用的RT-Quartz(R法)、NIOSH 5040(N法)和Fast-TC(F法)这3种温度协议下获得的OC和EC实际观测结果,结合北京空气污染程度,讨论了3种分析程序观测结果的异同.结果表明,3种分析程序对TC(TC=OC+EC)、OC和EC的测量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存在一定偏差.对TC的测量,R法比N法低5%,比F法高1%;对OC的测量,R法比N法低9%,比F法高1%;对EC的测量,R法比N法高20%,比F法低11%,其中R法温度协议在不同空气质量下对TC、OC和EC测量的变异系数均小于N法和F法.使用R法的在线分析与小流量PM2.5石英膜采样-离线分析所测定的TC、OC和EC结果的线性拟合斜率分别为1.21、1.14和1.35,R2TC、R2OC和R2EC分别为0.99、0.99和0.98;R法测定的EC浓度显著低于多角度吸收光度计(MAAP)测定的BC浓度.当BC<8μg·m-3时,EC/BC为0.39,而当BC>8μg·m-3,EC/BC为0.88.EC与BC变化趋势相近,但浓度值存在系统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采样-离线分析
在线分析
有机碳
元素碳
黑碳
温度协议
原文传递
题名
北京市PM_(2.5)水溶性有机物污染特征
被引量:
52
1
作者
余学春
贺克斌
马永亮
段凤魁
杨复沫
机构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出处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3-57,共5页
文摘
用离子色谱技术对北京市2001~2002年大气PM25中7种水溶性有机物(WSOC)(甲酸、乙酸、甲磺酸、乙二酸、丙二酸、丁二酸、戊二酸)及12种无机离子(F-、Cl-、NO2-、NO3、SO2-3、SO2-4、PO3-4、Na+、NH+4、K+、Mg2+、Ca2+)的污染水平进行了同步测定.结果表明,SO2-4、NO-3及NH4+为PM2.5中主要的水溶性物种,分别占PM2.5质量的10.6%、7.4%和5.7%;7种WSOC的浓度为0.011~0.118μ.g/m3,占PM2.5质量浓度的0.01%~0.1%,其中浓度最高的为乙二酸,其次为乙酸、丙二酸、丁二酸等;对PM2.5各化学组分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的分析表明,PM2.5及OC的高浓度污染均出现在冬季采暖期,而WSOC则出现在夏季;对乙二酸与其他各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乙二酸与SO2-4、K+、NH4+、NO-3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r=0.83,0.57,0.49,0.33),而与Cl-、Na+、Mg2+、Ca2+、EC、OC相关性较差(r=0.24,0.22,0.12,0.05,0.13,0.10).由乙二酸季节变化特征及与其他物种相关性等特征初步推断,北京市PM2.5二元羧酸的主要来源为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二次污染物,而非来源于机动车、海盐或土壤的一次排放.
关键词
PM2.5
WS
oc
硫酸盐
oc/bc
乙二酸
Keywords
PM2.5
WS
oc
sulfate
oc/
EC
oxalate
分类号
X131.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广东省人为源BC、OC排放清单建立与校验
被引量:
7
2
作者
李楠
卞雅慧
钟庄敏
黄志炯
范小莉
李成
贾光林
郑君瑜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
出处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19-428,共10页
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No.41325020)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No.2014BAC21B02)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No.XDB05020000)~~
文摘
根据收集的人为源活动水平数据和最新的排放因子,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排放因子法建立了广东省2012年人为源BC、OC排放清单.结果显示,2012年广东省人为源BC、OC排放量分别为53.5×103、78.8×103t.BC排放主要来自道路移动源和生物质燃烧源,贡献率分别为30.1%和29.4%,生物质燃烧源和餐饮源是主要的OC排放贡献源,贡献率分别为48.5%和16.9%.建立的BC、OC排放源清单仍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分别为-66%~154%和-63%~126%.其中,道路移动源和生物质燃烧源是主要的不确定贡献源,餐饮源和扬尘源次之,不确定性主要来自由质量分数间接得到的BC和OC排放因子.最后,采用清单结果横向比较法和基于环境监测浓度结果对比法2种方法对本研究的结果进行了校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清单结果基本合理.建议统一不同排放源成分谱的建立方法,加强排放源颗粒物测试,并重视清单结果校验的研究以降低不确定性,从而改进BC、OC排放源清单.
关键词
黑碳(
bc
)和有机碳(
oc
)
清单校验
不确定性
Keywords
black carbon(
bc
) and organic carbon(
oc
)
inventory verification
uncertainty
分类号
X5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大气气溶胶碳组分测量误差与北京有机气溶胶特征研究
3
作者
徐小娟
张军科
孔令彬
吉东生
王跃思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
出处
《现代科学仪器》
2014年第3期127-135,共9页
文摘
大气气溶胶碳组分存在形式多样,其化学和光学特征明显不同;因此基于不同的热和光行为的假设和分析步骤的碳组分分析方法导致碳组分测量结果的差异。本文基于文献调研与实验室分析介绍气溶胶碳组分分析仪器的基本性能指标,分析不同分析方法导致气溶胶碳组分的差异和成因。为了了解北京有机气溶胶特征,本文描述北京PM2.5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变化特征并对北京秋、冬季PM,(大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1μm的颗粒物)中有机气溶胶进行了来源解析。结果表明,北京OC和EC在秋冬季呈现出较高的水平,采暖期OC浓度是非采暖期的1.2—1.8倍,EC浓度是非采暖期的1.1倍左右;秋季北京PM,中有机气溶胶(OA)主要来源于二次转化产生的氧化性有机气溶胶(OOA),机动车排放的烃类有机气溶胶(HOA)和餐饮排放有机气溶胶(COA);而冬季北京PM1中有机气溶胶主要来源于高度氧化的低挥发性的OOA,“新鲜”氧化的半挥发性的OOA,燃煤源有机气溶胶(CCOA)、烹饪源排放的COA和机动车排放的HOA。
关键词
气溶胶碳组分
有机碳
元素碳
黑碳采暖期
非采暖期
Keywords
Carbonaceous aerosol
oc
,EC
bc
Heating period
Non-heating period
分类号
TH744.1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北京秋冬季有机碳和元素碳(黑碳)测试结果的细节研究
被引量:
11
4
作者
张娅蕴
支国瑞
田崇国
李术元
孙建中
张宇哲
杨婷
机构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理学院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出处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84-1192,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3121
41373131
41601457)
文摘
长期以来,对碳气溶胶的定量研究主要关注OC(有机碳)、EC(元素碳)或BC(黑碳)的整体测定结果,很少有对测定结果细节特征的深入解读.为全面掌握和利用仪器分析结果包含的科学信息,使用热光法IMPROVE_A协议(model 2001A)测定了2015年10月(秋季)和2016年1月(冬季)北京市PM_(2.5)中的ρ(OC)和ρ(EC),使用光学法(黑碳仪AE31)测定了相应的ρ(BC).结果表明:(1)ρ(OC)和ρ(EC)的秋季平均值分别为8.59、3.89μg/m^3,冬季分别为16.45和6.19μg/m^3,冬季明显高于秋季;(2)热光法测定结果显示,秋季样品中ρ(OC_1)/ρ(OC)的平均值为0.08±0.04,而冬季则升至0.22±0.05,这可能与冬季较高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及低温带来的冷凝效应有关;(3)七波长黑碳仪测定结果显示,在秋季,紫外波段(370 nm)测定的BC当量[ρ(BC370)]与红外波段(880 nm)测定的BC标准量[ρ(BC880)]的比值[ρ(BC370)/ρ(BC880)]为1.05±0.11,说明棕色碳(Br C)的吸光影响非常弱,而冬季该比值升至1.47±0.11,升幅达40%;(4)结合两种方法对强吸光碳的测定结果,发现ρ(BC)/ρ(EC)与ρ(PM_(2.5))的变化趋势一致,证明污染程度加重会带来EC内混合比例上升,因而提高其吸光能力,使黑碳仪测得的ρ(BC)上升.然而,进一步考察表明,这种上升是有限度的,当ρ(PM_(2.5))达到50~70μg/m^3时,ρ(BC)/ρ(EC)进入"平台状态",秋季"平台值"约为1.05,冬季约为0.55.研究显示,仪器的测定结果包含大量被忽略的信息,对其细节的深入解读有利于更好地了解碳气溶胶的综合特征.
关键词
有机碳
元素碳
黑碳
热光法
光学法
Keywords
oc
EC
bc
thermal/optical analysis
optical analysis
分类号
X51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兰州市夏季大气中碳类气溶胶含量变化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被引量:
9
5
作者
张雪莹
王鑫
周越
魏海伦
浦伟
史晋森
戴明凯
机构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28-537,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21004,4152250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lzujbky-2015-k01,lzujbky-2016-k06,lzujbky-2015-3)
文摘
利用有机碳/元素碳分析仪(DRI 2001A型)和黑碳积分光谱仪(ISSW)测定了2015年兰州市夏季大气中有机碳(OC)、元素碳(EC)以及黑碳(BC)的含量,并对夏季日夜有机碳、元素碳和黑碳质量浓度变化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黑碳和元素碳质量浓度测量结果受滤膜采样效率和测量仪器影响,差异较大,黑碳气溶胶夜间的含量高于白天且变化幅度大,呈现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有机碳平均质量浓度白天为(3.90±1.23)μg·m^(-3),高于夜间,其值为(3.35±1.24)μg·m^(-3);元素碳平均质量浓度白天为(1.07±0.46)μg·m^(-3),低于夜间,其值为(1.59±0.68)μg·m^(-3)。兰州市夏季尤其是白天二次有机碳(SOC)含量较高,二次源为白天有机碳主要来源,一次源为夜间有机碳主要来源。将元素碳分为低温燃烧时生成的焦碳char(char=EC1-OPC)和高温燃烧时生成的烟炱soot(soot=EC2+EC3),通过分析char和soot日夜变化趋势,发现夏季日夜主要污染源均是机动车尾气,但夜间生物质燃烧和煤炭燃烧污染较白天有所增加,且明显呈现上升趋势。
关键词
黑碳
元素碳
有机碳
日变化
来源解析
Keywords
bc
EC
oc
Daily variation
Source attribution
分类号
P401 [天文地球—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IEEE1588v2时间同步原理及应用浅析
被引量:
2
6
作者
陈苏
赵晟
机构
中铁二院成都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处
《高速铁路技术》
2015年第3期80-85,共6页
文摘
文章介绍了IEEE1588v2的基本概念,将IEEE1588v2与常用的时间同步方案进行了分析比较。分别对BC+OC、E2E TC+OC和P2P TC+OC这3种基本的IEEE1588v2时间同步模型的工作原理进行深入的分析,对3种模型的时间同步过程进行详细计算。通过分析和计算表明:(1)BC+OC模型支持层次化的同步结构,符合传统的同步网络部署方式;存在误差累积效应,在时间同步链路中,串接的BC数量不宜过多;(2)E2E TC+OC模型支持高精度多跳网络部署;采用星型网络结构,可避免时钟成环,安全可靠性高;不支持分层规划,所有SC都跟踪到GMC,GMC的压力较大,不适合构建大型网络;(3)P2P TC+OC模型支持高精度大范围多跳网络部署;采用星型网络结构,可避免时钟成环,安全可靠性高;GMC的压力小,适合构建大型网络。随着承载网向PTN、OTN网络演进,IEEE1588v2在铁路时间同步网中的应用条件开始逐步成熟,可以分层、分步推进。同时,根据各种时间同步模型特点,提出了分层建设网络模型。
关键词
时间同步
IEEE1588v2
GMC
oc
bc
TC
E2P
P2P
Keywords
GMC
oc
bc
TC
E2P
P2P
time synchronization
GMC
oc
bc
TC
E2 P
P2P
分类号
P127.1 [天文地球—天体测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PTN传送PTP的技术方案分析
被引量:
1
7
作者
陈浩
机构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出处
《电信网技术》
2010年第10期11-19,共9页
文摘
无线网络的IP化演进给数据通信网络设备的网络时钟同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1588v2协议出发,分析各种设备模型原理、特点及实现,给出推荐的组网方式。
关键词
普通时钟
边界时钟
透明时钟
端到端
点到点
Keywords
oc
bc
TC
E2E
P2P
分类号
TN915.02 [电子电信—通信与信息系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亚洲碳质气溶胶与生物质燃烧分布特征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
2
8
作者
王宇程
朱君
徐国杰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
出处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0-339,共10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o.2022YFE01065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1975161,42030608)。
文摘
气溶胶与气候的相互影响随全球变暖趋势日渐显著,生物质燃烧(Biomass burning,BB)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同样不容小觑.基于MODIS气溶胶与火点遥感数据和MERRA-2再分析数据,研究了亚洲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黑碳(Black carbon,BC)、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与BB分布变化特征,并分析了亚洲BB与碳质气溶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亚洲AOD高值集中于阿拉伯半岛(春季:0.815,夏季:0.947)、中国中东部和青藏高原南侧,阿拉伯海海域夏季AOD由岸向海降低,青藏高原南侧冬季BC较为突出(6.517μg·m^(-2)),中南半岛OC高值时间上不连续.②亚洲BB多发于印尼群岛(夏、秋两季)、中南半岛(冬、春两季)、青藏高原南侧和俄罗斯部分地区.③中南半岛秋、冬、春三季碳质气溶胶与BB密切关系:柬埔寨秋季西南部出现BB与BC的正相关高值,相关系数为0.602;缅甸、老挝地区冬季为正相关关系区(BC:0.773,OC:0.839);老挝北部春季表现为负相关高值(BC:-0.745,OC:-0.739).④青藏高原BB罕见但其与BC呈高度负相关(春季:-0.724,夏季:-0.686,秋季:-0.64),青藏高原南缘BB与碳质气溶胶关系密切,其中,孟加拉国南部和印度两邦BB对中国西南、西北地区碳质气溶胶有一定贡献.
关键词
亚洲
生物质燃烧
MODIS
MERRA-2
气溶胶光学厚度(AOD)
黑碳(
bc
)
有机碳(
oc
)
Keywords
Asia
biomass burning
MODIS
MERRA-2
aerosol optical depth(AOD)
black carbon(
bc
)
organic carbon(
oc
)
分类号
X5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大气细颗粒物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监测方法对比
被引量:
8
9
作者
庞博
吉东生
刘子锐
朱彬
王跃思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30-1239,共10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XDB05020501,XDB05030203)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42034)
文摘
在线精确测量大气细颗粒物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是研究碳质气溶胶形成和来源解析的重要科学基础.在线测定仪器选取不同的升温程序可能导致OC和EC观测数据差异,造成对研究结果的误判.对比分析在线OC/EC分析仪最常使用的RT-Quartz(R法)、NIOSH 5040(N法)和Fast-TC(F法)这3种温度协议下获得的OC和EC实际观测结果,结合北京空气污染程度,讨论了3种分析程序观测结果的异同.结果表明,3种分析程序对TC(TC=OC+EC)、OC和EC的测量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存在一定偏差.对TC的测量,R法比N法低5%,比F法高1%;对OC的测量,R法比N法低9%,比F法高1%;对EC的测量,R法比N法高20%,比F法低11%,其中R法温度协议在不同空气质量下对TC、OC和EC测量的变异系数均小于N法和F法.使用R法的在线分析与小流量PM2.5石英膜采样-离线分析所测定的TC、OC和EC结果的线性拟合斜率分别为1.21、1.14和1.35,R2TC、R2OC和R2EC分别为0.99、0.99和0.98;R法测定的EC浓度显著低于多角度吸收光度计(MAAP)测定的BC浓度.当BC<8μg·m-3时,EC/BC为0.39,而当BC>8μg·m-3,EC/BC为0.88.EC与BC变化趋势相近,但浓度值存在系统误差.
关键词
膜采样-离线分析
在线分析
有机碳
元素碳
黑碳
温度协议
Keywords
filter sampling off-line analysis
on-line analysis
organic carbon(
oc
)
elemental carbon(EC)
black carbon(
bc
)
temperature prot
oc
ol
分类号
X51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X830.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北京市PM_(2.5)水溶性有机物污染特征
余学春
贺克斌
马永亮
段凤魁
杨复沫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
5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广东省人为源BC、OC排放清单建立与校验
李楠
卞雅慧
钟庄敏
黄志炯
范小莉
李成
贾光林
郑君瑜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7
原文传递
3
大气气溶胶碳组分测量误差与北京有机气溶胶特征研究
徐小娟
张军科
孔令彬
吉东生
王跃思
《现代科学仪器》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北京秋冬季有机碳和元素碳(黑碳)测试结果的细节研究
张娅蕴
支国瑞
田崇国
李术元
孙建中
张宇哲
杨婷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兰州市夏季大气中碳类气溶胶含量变化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张雪莹
王鑫
周越
魏海伦
浦伟
史晋森
戴明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IEEE1588v2时间同步原理及应用浅析
陈苏
赵晟
《高速铁路技术》
2015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基于PTN传送PTP的技术方案分析
陈浩
《电信网技术》
201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亚洲碳质气溶胶与生物质燃烧分布特征及相关性研究
王宇程
朱君
徐国杰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2
原文传递
9
大气细颗粒物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监测方法对比
庞博
吉东生
刘子锐
朱彬
王跃思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8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