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倾向性得分匹配法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对死亡的影响
1
作者 蒋雪龙 王勤 +1 位作者 张庆龙 何忠明 《临床肺科杂志》 2023年第12期1815-1818,共4页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自2008年1月对克拉玛依市区35岁以上1331例睡眠呼吸暂停流调的患者进行随访,使用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仪进行监测,随访终点时间为2020年12月,检查指标包括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氧减...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自2008年1月对克拉玛依市区35岁以上1331例睡眠呼吸暂停流调的患者进行随访,使用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仪进行监测,随访终点时间为2020年12月,检查指标包括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氧减饱和度指数(ODI4%),平均氧饱和度(MSaO_(2))、最低氧饱和度(LSaO_(2))、颈围、腹围及体质量指数(BMI)。按是否存活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PSM)对基线数据进行匹配。结果1331例研究对象,失访382例,最终纳入949例,死亡255例。匹配前年龄、性别、颈围、腹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匹配后年龄、性别、颈围、腹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匹配后生存组与死亡组AHI[(12.57±15.02)次/h vs(16.91±18.48)次/h]、ODI4%[(7.73±8.38)次/h vs(9.76±10.92)次/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DI4%、AHI可用于评估OSA死亡风险,OID4%、AHI越高死亡风险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 死亡 呼吸紊乱指数 氧减指数 倾向性得分匹配法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病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关系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宋玉玲 何忠明 +4 位作者 韩芳 李静 韩旭 阿布力克木.吐尔逊 安培 《临床肺科杂志》 2009年第7期880-882,共3页
目的调查住院和门诊COPD患者中OSAS的患病率及OSAS患者中COPD的患病率,探讨COPD与OSAS之间的关系,分析重叠综合征患者睡眠呼吸紊乱的特点。方法对200例稳定期的COPD患者经问卷、爱波沃斯(ESS)评分及家庭血氧饱和度监测,对氧减饱和指数大... 目的调查住院和门诊COPD患者中OSAS的患病率及OSAS患者中COPD的患病率,探讨COPD与OSAS之间的关系,分析重叠综合征患者睡眠呼吸紊乱的特点。方法对200例稳定期的COPD患者经问卷、爱波沃斯(ESS)评分及家庭血氧饱和度监测,对氧减饱和指数大于5或爱波沃斯(ESS)评分大于或等于10的患者进行多导生理记录仪睡眠呼吸监测(PSG)。结果门诊COPD患者中OSAS的患病率为2.5%,住院COPD患者中OSAS患病率为6.7%,OSAS患者中COPD的患病率为11.2%。重叠综合征患者与单纯OSAS患者在夜间平均氧饱和度、呼吸暂停指数、低通气指数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COPD与OSAS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重叠综合征患者夜间呼吸紊乱模式以肺泡通气不足和肺泡低通气为主而非呼吸暂停,重叠综合征患者睡眠中低氧程度比单纯OSAS患者更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S) 氧减饱和指数(odi4) 呼吸紊乱指数 (RDI)
下载PDF
便携式睡眠血氧监测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3
作者 赵晓明 何伟 +1 位作者 廖彦剑 胡宁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第36期203-204,共2页
基于无创光学技术血氧检测,针对整夜血氧数据的获取、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和氧减饱和度指数(ODI4)参数的计算,提出了一套包括便携式睡眠血氧监测和数据可视化分析软件的系统解决方案,对系统的各项指标进行测试,满足对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 基于无创光学技术血氧检测,针对整夜血氧数据的获取、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和氧减饱和度指数(ODI4)参数的计算,提出了一套包括便携式睡眠血氧监测和数据可视化分析软件的系统解决方案,对系统的各项指标进行测试,满足对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等疾病的初筛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氧饱和度 数据可视化 氧减饱和度指数
下载PDF
低水平、不稳定:人在高原睡眠时的氧合状态 被引量:1
4
作者 哈振德 潘肯林 +2 位作者 简新玲 吴佩峰 李秀锋 《高原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1-7,共7页
目的:对比观察移居不同海拔高原不同时间青年脉氧饱和度(SpO_2)的分布区间及其波动情况,探讨移居者觉醒和睡眠期间机体的氧合水平和状态。方法:在海拔1 400m、3 700m和5 380m对63名男性健康青年志愿者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分组逐秒记录受... 目的:对比观察移居不同海拔高原不同时间青年脉氧饱和度(SpO_2)的分布区间及其波动情况,探讨移居者觉醒和睡眠期间机体的氧合水平和状态。方法:在海拔1 400m、3 700m和5 380m对63名男性健康青年志愿者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分组逐秒记录受试者静息清醒时SpO_2在1min内能稳定维持的时间长短、发生波动的次数和幅度作为觉醒状态下的氧合指标,以睡眠仪自动分析后导出的SpO_2及氧减饱和度指数为睡眠期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海拔1 400m青年清醒静息时SpO_2为(95.85±0.99)%,(95.25~96.44)%,95%CI,移居高原后显著降低(P<0.001)。但不论是海拔3 700m还是5 380m地区,随着居留时间的延长,SpO_2并无"适应性回升"的迹象;(2)移居海拔5 380m初期青年清醒静息SpO_2的最长持续时间缩短,波动次数增加,波动幅度增大(P<0.05)。随居留时间的延长SpO_2有逐步稳定的趋势,至6个月或1年时基本恢复到平原组水平;(3)与1 400m平原组比较,移居海拔3 700m青年氧减饱和度指数的改变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移居海拔5 380m青年氧减饱和度指数显著升高(P<0.01)。结论:高原移居青年长期处于"低水平、不稳定"的氧合状态,该特点可能与夜间频发的周期性呼吸有关,亦关系到机体对高原低氧环境的习服机制与能力。相对于低水平SpO_2的影响,频繁、大幅度波动的不稳定氧合状态对机体产生的影响可能更为深远。日间SpO_2稳定维持的时间长短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夜间的氧减饱和度指数进行预测:Y=53.354-0.972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高海拔 习服/适应 睡眠 脉氧饱和度 氧减饱和度指数 周期性呼吸 呼吸暂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