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FES技术的O_(2)/CO_(2)燃烧气氛下准东煤中不同类型碱金属盐的释放特性
1
作者 赵京 杨本超 +3 位作者 魏小林 倪文翔 乔瑜 娄春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216-3224,共9页
O_(2)/CO_(2)燃烧技术被认为是一种清洁的燃煤发电技术,然而高碱准东煤燃烧过程中释放的大量碱金属通常是引起锅炉受热面积灰、结渣以及腐蚀的重要物质,严重危害了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探讨O_(2)/CO_(2)燃烧气氛下准东煤中不同类... O_(2)/CO_(2)燃烧技术被认为是一种清洁的燃煤发电技术,然而高碱准东煤燃烧过程中释放的大量碱金属通常是引起锅炉受热面积灰、结渣以及腐蚀的重要物质,严重危害了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探讨O_(2)/CO_(2)燃烧气氛下准东煤中不同类型碱金属盐的释放特性对于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火焰发射光谱技术(FES),在金属丝网反应器上研究了煤粉燃烧过程中不同类型碱金属盐在O_(2)/N_(2)和O_(2)/CO_(2)两种气氛下的释放特性。结果表明:在O_(2)/N_(2)气氛下,挥发分燃烧会产生明亮的火焰;与O_(2)/N_(2)气氛相比,O_(2)/CO_(2)气氛下煤粉燃烧强度降低,火焰温度下降,着火时间延迟,挥发分和焦炭的燃烧时间延长,使得煤粉中气相Na的释放过程受到抑制。对于NaAc、Na_(2)CO_(3)和Na_(2)SO_(4)来讲,O_(2)/CO_(2)气氛延迟了其释放过程中质量浓度降低的时间,使煤粉中气相Na从开始释放就进入稳定释放阶段,气相Na质量浓度变化率波动不大;但NaCl会在释放的4 s左右质量浓度变化率变为负值,导致释放的气相Na质量浓度一直降低。同时CO_(2)气氛还会使得NaAc、NaCl等类型盐转化形成更难释放的Na_(2)CO_(3),进一步抑制气相Na的释放过程。而Na_(2)CO_(3)的质量释放率在O_(2)/CO_(2)气氛下也降低的主要原因则是CO_(2)抑制了Na_(2)CO_(3)向Na_(2)O的分解过程。Na_(2)SO_(4)则由于其本身释放就比较困难,因此其质量释放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燃料燃烧温度和强度降低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2)/Co_(2)燃烧 碱金属 火焰发射光谱技术 金属丝网反应器 释放特性
下载PDF
CO_(2)和H_(2)O气化反应对富氧气氛煤热解和焦炭燃烧影响进展
2
作者 雷鸣 田溪 +2 位作者 洪迪坤 张倩 张磊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113,共9页
富氧燃烧技术作为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燃煤电站CO_(2)减排技术,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由于CO_(2)和H_(2)O物理性质和气化反应的影响,煤在富氧气氛中的转化过程可能明显异于空气气氛。通过分析已有文献发现,CO_(2)对... 富氧燃烧技术作为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燃煤电站CO_(2)减排技术,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由于CO_(2)和H_(2)O物理性质和气化反应的影响,煤在富氧气氛中的转化过程可能明显异于空气气氛。通过分析已有文献发现,CO_(2)对煤热解过程中挥发分的析出率和焦炭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有一定影响,但较少学者关注CO_(2)和H_(2)O混合气体物性的作用。在煤或焦炭燃烧过程中,CO_(2)的高比热和低氧扩散速率对燃烧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可能是由于H_(2)O浓度差异的原因,目前对CO_(2)和H_(2)O混合气体物性在燃烧过程中的影响机制还有争议,尤其是缺少加压下的数据。对于气化反应的影响,目前研究表明,CO_(2)单气化和CO_(2)/H_(2)O共气化提高了煤热解时挥发分轻质气体的产率,但焦炭产率却有所降低,而压力增加强化了这一影响。此外,气化作用下的煤焦可能由于表面积增加而提高了反应活性,其表面官能团结构也因气化而发生改变。关于煤或焦炭燃烧反应,目前普遍认为CO_(2)气化在温度较高和氧气浓度较低时可促进燃料碳消耗,H_(2)O的加入则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过程。随着环境压力的升高,CO_(2)气化反应在燃料碳消耗中占比逐渐增大,但对于加压下CO_(2)/H_(2)O共气化的影响鲜有涉及。本研究总结了富氧气氛中CO_(2)和H_(2)O气化作用下的煤热解和焦炭燃烧行为,为今后富氧燃烧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氧燃烧 煤粉 Co_(2) h_(2)o 气化 焦炭 碳消耗
下载PDF
片层纤维V_(2)O_(5)·1.6H_(2)O干凝胶提升水系锌离子电池循环性能
3
作者 刘丹 崔月 +2 位作者 裴彪 高海燕 赵永男 《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8-446,共9页
水系锌离子电池凭借低成本和环境友好的特点具有极大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具有高比表面、分层、或快速离子导体结构的钒基材料是锌离子电池最具有前景的正极材料之一.如何改善钒基材料的长循环性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采用溶胶凝胶... 水系锌离子电池凭借低成本和环境友好的特点具有极大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具有高比表面、分层、或快速离子导体结构的钒基材料是锌离子电池最具有前景的正极材料之一.如何改善钒基材料的长循环性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并冷冻干燥成功制备了V_(2)O_(5)·1.6H_(2)O干凝胶,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物相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发现制备的材料为V_(2)O_(5)·1.6H_(2)O,结晶相良好,且成片状纤维大孔结构.电化学测试表明,在0.1 A·g^(–1)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388.4 mA·h·g^(–1),循环1000次后容量仍保持为129.7 mA·h·g^(–1),具有良好的长循环稳定性.在0.1、0.2、0.5、1、2和3 A·g^(-1)电流密度下,纤维状V2O5干凝胶表现出良好的倍率性能,放电比容量分别为388.4、338.5、282.9、239.1、194.4和165.9 mA·h·g^(–1),远高于商业化V2O5 (279.5、251.0、205.5、174.5、144.6和125.1 mA·h·g^(–1)).良好的电化学性能主要归功于结合水的支撑作用增大了层间距,在循环过程中材料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避免了放电容量衰减;同时纤维片状结构缩短了锌离子的迁移路径.对充放电机理研究发现,在锌离子的嵌入脱出过程中伴随有碱式硫酸锌的生成与消失,且该过程可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离子电池 V_(2)o_(5)·1.6h_(2)o 正极材料 长循环性能 机理探究
下载PDF
Polypyride intercalation boosting the kinetics and stability of V_(3)O_(7)·H_(2)O cathodes for aqueous zinc-ion batteries
4
作者 Qingqing He Jie Bai +4 位作者 Mengda Xue Yanxin Liao Huayu Wang Mujun Long Lingyun Chen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361-370,I0007,共11页
V_(3)O_(7)·H_(2)O(VO)is a high capacity cathode material in the field of aqueous zinc ion batteries(AZIBs),but it is limited by slow ion migration and low electrical conductivity.In this paper,polypyridine(PPyd)i... V_(3)O_(7)·H_(2)O(VO)is a high capacity cathode material in the field of aqueous zinc ion batteries(AZIBs),but it is limited by slow ion migration and low electrical conductivity.In this paper,polypyridine(PPyd)intercalated VO with nanoribbon structure was prepared by a simple in-situ pre-intercalation,which is noted VO-PPyd.The total density of states(TDOS)shows that after the pre-intercalation of PPyd,an intermediate energy level appears between the valence band and conduction band,which provides a step tha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band gap and enhance the electron conductivity.Furthermore,th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results found that Zn^(2+)is more easily de-intercalated from the V-O skeleton,which proves that the embeddedness of PPyd improves the diffusion kinetics of Zn^(2+).Electrochemic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VO-PPyd cathode materials exhibit excellent rate performance(high specific capacity of 465 and 192 mA h g^(-1)at 0.2 and 10 A g^(-1),respectively)and long-term cycling performance(92.7%capacity retention rate after 5300 cycles),due to their advantages in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More importantly,the energy density of VO-PPyd//Zn at 581 and 5806 W kg^(-1)is 375 and 247 W h kg^(-1),respectively.VO-PPyd exhibits excellent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compared to previously reported vanadium based cathodes,which makes it highly competitive in the field of high-performance cathode materials of AZI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_(3)o_(7)·h_(2)o PoLYPYRIDINE Ion migration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queous zinc ion batteries DFT calculation
下载PDF
棒状V_(3)O_(7)•H_(2)O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印刷超级电容器
5
作者 涂倩 王婧璐 +4 位作者 郑茵茵 林宝莹 张强 刘善培 陈良哲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4-1091,1160,共9页
以V2O5为原料,利用溶剂热法一步制备了V_(3)O_(7)•H_(2)O纳米棒,采用SEM、XRD、EDS、XPS和FTIR对样品进行了测试。以V_(3)O_(7)•H_(2)O纳米棒为电极材料,探究了丝网印刷工艺对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将此电极组装超级电容器并评价了其电... 以V2O5为原料,利用溶剂热法一步制备了V_(3)O_(7)•H_(2)O纳米棒,采用SEM、XRD、EDS、XPS和FTIR对样品进行了测试。以V_(3)O_(7)•H_(2)O纳米棒为电极材料,探究了丝网印刷工艺对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将此电极组装超级电容器并评价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丝网印刷电极比电容可达268.0 F/g(电流密度为0.3 A/g),经过5000次循环后电容保持率为85.9%,优于涂抹电极的比电容(246.0 F/g)和电容保持率(68.0%),这得益于丝网印刷的油墨规则排列的结构。组装的纽扣超级电容器也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比电容和电容保持率为134.2 F/g(0.5 A/g电流密度)和91.2%(5000次充放电循环),且当能量密度为22.0 W·h/kg时,功率密度最高可达4125.0 W/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氧化三钒 纳米棒 丝网印刷 纽扣超级电容器 有机电化学
下载PDF
Building stabilized Cu_(0.17)Mn_(0.03)V_(2)O_(5−□)·2.16H_(2)O cathode enables an outstanding room‐/low‐temperature aqueous Zn‐ion batteries
6
作者 Ao Wang Dai‐Huo Liu +9 位作者 Lin Yang Fang Xu Dan Luo Haozhen Dou Mengqin Song Chunyan Xu Beinuo Zhang Jialin Zheng Zhongwei Chen Zhengyu Bai 《Carbon Energ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8期25-35,共11页
Vanadium oxide cathode materials with stable crystal structure and fast Zn^(2+)storage capabilities are extremely important to achieving outstanding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in aqueous zinc‐ion batteries.In this w... Vanadium oxide cathode materials with stable crystal structure and fast Zn^(2+)storage capabilities are extremely important to achieving outstanding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in aqueous zinc‐ion batteries.In this work,a one‐step hydrothermal method was used to manipulate the bimetallic ion intercalation into the interlayer of vanadium oxide.The pre‐intercalated Cu ions act as pillars to pin the vanadium oxide(V‐O)layers,establishing stabilized two‐dimensional channels for fast Zn^(2+)diffusion.The occupation of Mn ions between V‐O interlayer further expands the layer spacing and increases the concentration of oxygen defects(Od),which boosts the Zn^(2+)diffusion kinetics.As a result,as‐prepared Cu_(0.17)Mn_(0.03)V_(2)O_(5−□)·2.16H_(2)O cathode shows outstanding Zn‐storage capabilities under room‐and lowtemperature environments(e.g.,440.3 mAh g^(−1)at room temperature and 294.3 mAh g^(−1)at−60°C).Importantly,it shows a long cycling life and high capacity retention of 93.4%over 2500 cycles at 2 A g^(−1)at−60°C.Furthermore,the reversible intercalation chemistry mechanisms during discharging/charging processes were revealed via operando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and ex situ Raman characterizations.The strategy of a couple of 3d transition metal doping provides a solu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perior room‐/lowtemperature vanadium‐based cathode 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queous zinc‐ion batteries Cu_(0.17)Mn_(0.03)V_(2)o_(5−□)·2.16h_(2)o oxygen defects room‐/lowtemperature performance stabilized nanostructure
下载PDF
面向凝聚态核磁共振的新型NaKV_(4)O_(9)·2H_(2)O材料与多铁性材料的物性研究
7
作者 谷瑞新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169-172,共4页
近年来凝聚态物理领域中,学者逐渐利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如核磁共振技术对不同材料进行更加详细的研究。因此研究利用凝聚态核磁共振技术对新型NaKV_(4)O_(9)·2H_(2)O材料与多铁性材料CuBr_(2)的物理性质进行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Na... 近年来凝聚态物理领域中,学者逐渐利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如核磁共振技术对不同材料进行更加详细的研究。因此研究利用凝聚态核磁共振技术对新型NaKV_(4)O_(9)·2H_(2)O材料与多铁性材料CuBr_(2)的物理性质进行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NaKV_(4)O_(9)·2H_(2)O曲线的峰部位置随着温度的不断增长,且在温度到120K附近的时候偏移量达到最大。CuBr_(2)的相变温度从72K升高到117.5K。综上所述,通过凝聚态核磁共振技术能更准确地察觉不同材料的物性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聚态物理 核磁共振 NaKV_(4)o_(9)·2h_(2)o 多铁性材料
下载PDF
O_(2)/CO_(2)/H_(2)O气氛下CO燃烧机理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8
作者 叶荣 林乐平 +4 位作者 熊晟熙 周巍 洪迪昆 马仑 郭欣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5-51,共7页
采用反应分子动力学(ReaxFF MD)模拟方法研究了O_(2)/CO_(2)/H_(2)O气氛下CO的燃烧。结果表明:根据化学平衡原理,高浓度CO_(2)抑制CO的氧化,同时CO_(2)在高温下参与反应CO_(2)+H—→CO+OH,进一步抑制CO氧化。在较低温度条件下,较高浓度H... 采用反应分子动力学(ReaxFF MD)模拟方法研究了O_(2)/CO_(2)/H_(2)O气氛下CO的燃烧。结果表明:根据化学平衡原理,高浓度CO_(2)抑制CO的氧化,同时CO_(2)在高温下参与反应CO_(2)+H—→CO+OH,进一步抑制CO氧化。在较低温度条件下,较高浓度H_(2)O的三体效应显著,抑制了CO氧化。另一方面,在较高温度条件下,H_(2)O参与的H_(2)O+H—→H_(2)+OH和H_(2)O+O—→OH+OH反应占据其化学作用的主导地位,进而促进CO氧化。随着O_(2)浓度的增加,CO的氧化速度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axFF力场 o_(2)/Co_(2)/h_(2)o气氛 分子动力学 Co燃烧
下载PDF
Fe_(3)O_(4)/Cu_(2)O的制备及其类芬顿性能研究
9
作者 葛伊柠 姜承志 +1 位作者 刘彦祺 王新颢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57-62,69,共7页
为提高Fe_(3)O_(4)在类芬顿反应体系中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基于类芬顿催化氧化技术,制备了Fe_(3)O_(4)/Cu_(2)O复合材料作为非均相类芬顿催化剂,与H_(2)O_(2)共同构成以亚甲基蓝模拟废水为目标物的类芬顿催化氧化体系。对比分析不同实... 为提高Fe_(3)O_(4)在类芬顿反应体系中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基于类芬顿催化氧化技术,制备了Fe_(3)O_(4)/Cu_(2)O复合材料作为非均相类芬顿催化剂,与H_(2)O_(2)共同构成以亚甲基蓝模拟废水为目标物的类芬顿催化氧化体系。对比分析不同实验条件下Fe_(3)O_(4)/Cu_(2)O复合材料的类芬顿活性,并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材料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当Fe_(3)O_(4)与CuCl_(2)·2H_(2)O的复合配比(质量比)为2∶1时制备Fe_(3)O_(4)/Cu_(2)O,且其投加量为40 mg、H_(2)O_(2)用量为0.5 mL时,对浓度为6 mg/L的废水溶液中亚甲基蓝的去除率达到84.27%,类芬顿活性较好;类芬顿反应中起主要活性作用的是·O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Cu_(2)o 类芬顿 h_(2)o_(2) 亚甲基蓝
下载PDF
Eliminating H_(2)O/HF and regulating interphase with bifunctional tolylene-2,4-diisocyanate(TDI)additive for long life Li-ion battery
10
作者 Xueyi Zeng Xiang Gao +8 位作者 Peiqi Zhou Haijia Li Xin He Weizhen Fan Chaojun Fan Tianxiang Yang Zhen Ma Xiaoyang Zhao Junmin Nan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8期519-528,I0011,共11页
Lithium-ion batteries(LIBs)featuring a Ni-rich cathode exhibit increased specific capacity,bu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table interphase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functional electrolyte strategy remains challengi... Lithium-ion batteries(LIBs)featuring a Ni-rich cathode exhibit increased specific capacity,bu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table interphase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functional electrolyte strategy remains challenging.Especially when the battery is operated under high temperature,the trace water present in the electrolyte will accelerate the hydrolysis of the electrolyte and the resulting HF will further erode the interphase.In order to enhance the long-term cycling performance of graphite/LiNi_(0.8)Co_(0.1)Mn_(0.1)O_(2)(NCM811)LIBs,herein,Tolylene-2,4-diisocyanate(TDI)additive containing lone-pair electrons is employed to formulate a novel bifunctional electrolyte aimed at eliminating H_(2)O/HF generated at elevated temperature.After 1000 cycles at 25℃,the battery incorporating the TDI-containing electrolyte exhibits an impressive capacity retention of 94%at 1 C.In contrast,the battery utilizing the blank electrolyte has a lower capacity retention of only 78%.Furthermore,after undergoing 550 cycles at 1 C under45℃,the inclusion of TDI results in a notable enhancement of capacity,increasing it from 68%to 80%.This indicates TDI has a favorable influence on the cycling performance of LIBs,especially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The analysis of the film formation mechanism suggests that the lone pair of electrons of the isocyanate group in TDI play a crucial role in inhibiting the generation of H_(2)O and HF,which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a thin and dense interphase.The existence of this interphase is thought to substantially enhance the cycling performance of the LIBs.This work not only improves the performance of graphite/NCM811 batteries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high temperature by eliminating H_(2)O/HF but also presents a novel strategy for advancing functional electrolyte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phite/LiNi_(0.8)Co_(0.1)Mn_(0.1)o_(2)battery Tolylene-2 4-diisocyanate Long-cycling performance h_(2)o/hF eliminated additive
下载PDF
超临界CO_(2)/H_(2)O混合流体吞吐提高页岩油采收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周晓梅 李蕾 +3 位作者 苏玉亮 肖朴夫 陈征 骆文婷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7-85,共9页
针对页岩储层压裂后一次衰竭开发原油采收率低的问题,基于页岩储层的低孔、超低渗透特征,提出了超临界CO_(2)/H_(2)O混合流体吞吐提高页岩油采收率实验方法。通过自主设计的室内岩心实验评价超临界CO_(2)/H_(2)O混合流体吞吐页岩油的效... 针对页岩储层压裂后一次衰竭开发原油采收率低的问题,基于页岩储层的低孔、超低渗透特征,提出了超临界CO_(2)/H_(2)O混合流体吞吐提高页岩油采收率实验方法。通过自主设计的室内岩心实验评价超临界CO_(2)/H_(2)O混合流体吞吐页岩油的效果,并对实验过程中注入介质、焖井时间、注入压力、吞吐轮次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规律进行研究,同时通过核磁共振技术明确超临界CO_(2)/H_(2)O混合流体对不同孔隙类型中原油的动用程度。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H_(2)O混合流体吞吐可以有效提高页岩油采收率;对于物性较差的页岩岩心,焖井时间对提高采收率有较大影响;注入压力与超临界CO_(2)/H_(2)O混合流体的扩散速度和渗流能力密切相关,混相条件下提高采收率效果显著;增加吞吐轮次大孔隙中的原油动用效果较好,但无法通过增加吞吐轮次动用更多微小孔隙中的原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超临界Co_(2)/h_(2)o 注气吞吐 动用程度 核磁共振技术
下载PDF
破乳+O_(3)/H_(2)O_(2)组合工艺处理含油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忠园 李芳 +2 位作者 唐立娜 秦添 杨宗政 《环境科学导刊》 2023年第6期53-57,87,共6页
以天津市某燃料油库区产生的含油废水为研究对象,选择破乳+O_(3)/H_(2)O_(2)高级氧化+活性炭吸附深度处理组合工艺,结果表明,经破乳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为25 min、PAM投加量1 mg/L、pH 7、破乳剂投加比例0.4%时,破乳效果最佳,COD和... 以天津市某燃料油库区产生的含油废水为研究对象,选择破乳+O_(3)/H_(2)O_(2)高级氧化+活性炭吸附深度处理组合工艺,结果表明,经破乳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为25 min、PAM投加量1 mg/L、pH 7、破乳剂投加比例0.4%时,破乳效果最佳,COD和石油类的去除率为56.5%;经O_(3)/H_(2)O_(2)氧化工艺,在温度25℃、pH 8±0.2、O_(3)流量2.5 L/min、质量浓度26 mg/L、H_(2)O_(2)投加量0.56 g/L、反应时间60 min时,COD和石油类的去除效果达到理想效果,去除率分别为69.25%和79.83%;深度处理过程中,活性炭投加量与废水质量比为1:10、吸附平衡时间为15 min,COD和石油类的去除率分别为41.17%和93.72%,经组合处理后的出水COD和石油类浓度分别为289.4 mg/L和0.33 mg/L,满足《GB/T 31962—2015污水排入城镇下水管水质标准》B级标准和《DB 12/356—2018天津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三级排放标准,为处理含油废水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废水 破乳处理 o_(3)/h_(2)o_(2)高级氧化技术 深度处理
下载PDF
KLi(HC_(3)N_(3)O_(3))·2H_(2)O晶体的电光效应和生长研究
13
作者 颜涛 范雨杰 +2 位作者 徐峰 陈昱 罗敏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02-1307,共6页
本文采用电光系数的粉末测试方法,探索发现了新型电光晶体KLi(HC_(3)N_(3)O_(3))·2H_(2)O。根据粉末样品的红外反射光谱和拉曼光谱,计算获得晶格振动对电光系数的贡献值,再加上粉末倍频效应推算的有效非线性光学系数,最终计算出KLi... 本文采用电光系数的粉末测试方法,探索发现了新型电光晶体KLi(HC_(3)N_(3)O_(3))·2H_(2)O。根据粉末样品的红外反射光谱和拉曼光谱,计算获得晶格振动对电光系数的贡献值,再加上粉末倍频效应推算的有效非线性光学系数,最终计算出KLi(HC_(3)N_(3)O_(3))·2H_(2)O的电光系数为2.37 pm/V,与商用电光晶体β-BBO相当。采用水溶液法进行晶体生长,测试不同原料生长晶体时的过热和过冷曲线,优化生长工艺,获得35 mm×25 mm×10 mm透明晶体。采用X射线定向技术辅以压电系数测量,确定了晶体形貌与各向异性生长速率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Li(hC_(3)N_(3)o_(3))·2h_(2)o 电光晶体 电光系数 水溶液法 红外反射光谱 拉曼光谱 晶体生长
下载PDF
H_(2)O对O_(2)/H_(2)O条件下HCN氧化影响的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
14
作者 洪迪昆 翟晓明 郭欣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0-306,共7页
采用ReaxFF MD方法研究了高浓度H_(2)O的化学作用对O_(2)/H_(2)O气氛下HCN氧化反应的影响,将不同温度下反应后HCN含量分布的实验结果与ReaxFF MD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O_(2)/N2和O_(2)/H_(2)O气氛下HCN反应速率、O和OH自由基分布以及C... 采用ReaxFF MD方法研究了高浓度H_(2)O的化学作用对O_(2)/H_(2)O气氛下HCN氧化反应的影响,将不同温度下反应后HCN含量分布的实验结果与ReaxFF MD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O_(2)/N2和O_(2)/H_(2)O气氛下HCN反应速率、O和OH自由基分布以及CO和CO_(2)产物分布,并通过含氮物种的演变路径和分布规律揭示了H_(2)O对NO生成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1100~1350K实验温度范围内HCN含量的分布结果与1500~2500K模拟温度范围内的结果相吻合;H_(2)O增加了OH自由基含量,从而促进了HCN的氧化以及CO向CO_(2)的转化;尽管H_(2)O增强了HCN—→HOCN—→NH2—→HNO—→NO路径对NO生成的贡献,却大大减弱了HCN—→CN—→N—→NO路径对NO生成的贡献,从而整体上抑制了NO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2)/h_(2)o气氛 hCN氧化 反应分子动力学 No
下载PDF
O_2/CO_2燃烧技术及其污染物生成与控制 被引量:26
15
作者 刘忠 宋蔷 +1 位作者 姚强 张利琴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2-88,共7页
O2/CO2燃烧方式更适合于煤的燃烧,经干燥脱水后烟气中CO2的浓度可达95%以上。该技术不仅便于回收烟气中CO2,还能大幅度地减少SO2和NOx排放,实现污染物的一体化的协同脱除,是一种清洁、高效的燃煤发电技术。介绍了O2/CO2燃烧技术及其发... O2/CO2燃烧方式更适合于煤的燃烧,经干燥脱水后烟气中CO2的浓度可达95%以上。该技术不仅便于回收烟气中CO2,还能大幅度地减少SO2和NOx排放,实现污染物的一体化的协同脱除,是一种清洁、高效的燃煤发电技术。介绍了O2/CO2燃烧技术及其发展历程,回顾了近10年来该技术在燃烧与传热特性、污染物生成与控制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的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这一技术领域中尚待解决的问题,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2/Co2燃烧技术 燃烧特性 污染物
下载PDF
燃烧合成技术制备α-Al_2O_3纳米粉 被引量:13
16
作者 翟秀静 符岩 +1 位作者 暴永生 刘忠文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851-853,共3页
研究了燃烧合成技术制备纳米粉Al2 O3 ·铝的硝酸盐和有机物为前驱体 ,一次反应即合成α Al2 O3 产物·实验考查了合成条件 ,最佳反应温度为 65 0~ 75 0℃·采用XRD和红外光谱分析了纳米粉的结构 ,电子透射电镜研究了Al2 ... 研究了燃烧合成技术制备纳米粉Al2 O3 ·铝的硝酸盐和有机物为前驱体 ,一次反应即合成α Al2 O3 产物·实验考查了合成条件 ,最佳反应温度为 65 0~ 75 0℃·采用XRD和红外光谱分析了纳米粉的结构 ,电子透射电镜研究了Al2 O3 粉的粒度与形貌 ,研究结果表明 ,Al2 O3 粉体为α型 ,粒度在 60~ 80nm之间 ,球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AL2o3 纳米粉 燃烧合成 低温自蔓延 纳米氧化铝 纳米制备技术
下载PDF
循环流化床O_2/CO_2燃烧技术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9
17
作者 段伦博 赵长遂 +2 位作者 屈成锐 周骛 卢骏营 《动力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05-611,共7页
对循环流化床O2/CO2燃烧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阐述了其燃烧特性和污染物排放特性,分析了O2/CO2燃烧对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的影响,并从技术经济角度衡量了其成本,分析了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指出循环流化床O2/CO2燃烧技术在其发展过... 对循环流化床O2/CO2燃烧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阐述了其燃烧特性和污染物排放特性,分析了O2/CO2燃烧对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的影响,并从技术经济角度衡量了其成本,分析了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指出循环流化床O2/CO2燃烧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存在难以逾越的技术瓶颈,与其它CO2减排技术相比具有一定的经济优势,是值得重点研究的一项洁净煤燃烧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与动力工程 循环流化床o2/Co2燃烧技术 燃烧特性 污染物排放 技术经济分析
下载PDF
基于热经济学的O_2/CO_2循环燃烧系统和MEA吸附系统的技术-经济评价 被引量:5
18
作者 熊杰 赵海波 +2 位作者 柳朝晖 郑楚光 陈猛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625-1629,共5页
化石燃料(特别是煤炭)燃烧所产生的CO_2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O_2/CO_2循环燃烧方式和MEA(mono ethanol amine,单乙醇胺)吸附系统是两种重要的具有CO_2减排特征的能量转换系统.本文以某电厂300 MW燃煤机组为基础,以过程仿真技术为平台,利... 化石燃料(特别是煤炭)燃烧所产生的CO_2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O_2/CO_2循环燃烧方式和MEA(mono ethanol amine,单乙醇胺)吸附系统是两种重要的具有CO_2减排特征的能量转换系统.本文以某电厂300 MW燃煤机组为基础,以过程仿真技术为平台,利用热经济学成本分析的方法对该机组的两种CO_2减排方式(O_2/CO_2循环燃烧方式和MEA吸附方式)进行了技术-经济评价,并比较它们的经济性能.系统评价指标选定为系统的发电成本(cost of electricity)和CO_2减排成本(CO_2 avoidance costs).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哪一个指标,O_2/CO_2循环燃烧系统都要比MEA吸附系统小一些,O_2/CO_2循环燃烧系统更经济、更可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经济学 o2/Co2循环燃烧 MEA吸附 Co2减排 技术-经济评价
下载PDF
核壳结构的V_(10)O_(24)·12H_(2)O@ACFC:一种高性能对称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
19
作者 黄贤敏 李紫薇 +3 位作者 张晓妍 刘慧 高红艳 汪海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17-24,共8页
超级电容器因功率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为探索出一种低成本、易获得、高性能的电极材料,本工作以廉价易得的碳布为基材采用电化学刻蚀法使其活化,并以此为载体成功诱导了V_(2)O_(5)溶胶转化为凝胶,再经冷冻... 超级电容器因功率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为探索出一种低成本、易获得、高性能的电极材料,本工作以廉价易得的碳布为基材采用电化学刻蚀法使其活化,并以此为载体成功诱导了V_(2)O_(5)溶胶转化为凝胶,再经冷冻干燥处理获得了在活化碳布表面包覆有V_(10)O_(24)·12H_(2)O超薄纳米片的复合材料,实现了在简易、温和的条件下制得具有核壳结构的电极材料。通过UV-Vis光谱揭示了这一吸附转化的过程,电化学活化的本质是在碳布上引入了含氧官能团且在表现出介孔特性的同时碳布的吸附性能也得到了增强。SEM、XRD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是以碳纤维为“内核”,以V_(10)O_(24)·12H_(2)O超薄纳米片为“外壳”的核壳结构。电化学测试表明,当电流密度为1 A/g时,该复合材料的比容量为488 F/g;以电流密度为5 A/g对该复合材料进行长循环测试,可获得初始比容量为256 F/g,且在循环初期容量不断增加,在10 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100%(相比4 000次以后),其展现出超长的循环稳定性;在功率密度为1 875 W/kg下,该复合材料仍可输出20.1 Wh/kg的能量密度。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得益于该电极材料核壳结构的协同作用,正是这种核壳结构成功地将发生在ACFC-1.0上的双电层电容行为与发生在V_(10)O_(24)·12H_(2)O超薄纳米片上的赝电容行为有机结合,为设计新的高性能超级电容器提供了可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碳布 吸附 核壳结构 含氧官能团 V_(10)o_(24)·12h_(2)o超薄纳米片 超级电容器
下载PDF
NH_(3)/O_(2)/H_(2)O混合物着火特性的动力学分析
20
作者 余良可 张尚琳 +1 位作者 许强 朱镜瑾 《能源研究与管理》 2023年第3期64-71,共8页
为了探讨NH_(3)在O_(2)/H_(2)O氛围下的着火行为与NOx分布,利用Chemkin-Pro动力学软件对NH_(3)在不同氧气体积分数(21%~30%)和掺水率(0~30%)下的着火延迟时间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氧气体积分数增加,着火过程的H、O和OH活性自由基... 为了探讨NH_(3)在O_(2)/H_(2)O氛围下的着火行为与NOx分布,利用Chemkin-Pro动力学软件对NH_(3)在不同氧气体积分数(21%~30%)和掺水率(0~30%)下的着火延迟时间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氧气体积分数增加,着火过程的H、O和OH活性自由基浓度和NOx生成量单调递增,NH_(3)的着火延迟时间单调递减。H_(2)O对NH_(3)的着火呈现低温抑制和高温促进的作用,同时在全温度范围降低活性自由基和NOx的生成。随着温度升高,NH_(2)基的加氧反应(NH_(2)+O_(2)=H_(2)NO+O)对着火的促进作用超过H_(2)NO(H_(2)NO+O_(2)=HNO+HO_(2))成为最显著的。链终止反应NH_(2)+NO=N2+H_(2)O、NH_(2)+NO_(2)=N2O+H_(2)O抑制反应活性,不利于OH池的建立。第三体基元反应NO+H(M)=HNO(+M)和NO+OH(+M)=HONO(M)主要贡献NO的形成。NO的消耗主要通过反应NO+HO_(2)=NO_(2)+OH、NH_(2)+NO=NNH+OH和NH+NO=N2O+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2)/h_(2)o氛围 化学动力学 着火延迟时间 No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