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i/γ-Al_(2)O_(3)催化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加氢
1
作者 周浩浩 郭方 +2 位作者 荣泽明 侯召民 苏东宁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2-880,共9页
以γ-Al_(2)O_(3)为原料、碳酸铵为沉淀剂,采用沉积-沉淀法制备了Ni/γ-Al_(2)O_(3)催化剂,将其应用于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SIS)嵌段共聚物催化加氢。通过XRD、TEM、XPS、1HNMR和DSC对催化剂和产物进行了表征。考察了载体种类、Ni理... 以γ-Al_(2)O_(3)为原料、碳酸铵为沉淀剂,采用沉积-沉淀法制备了Ni/γ-Al_(2)O_(3)催化剂,将其应用于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SIS)嵌段共聚物催化加氢。通过XRD、TEM、XPS、1HNMR和DSC对催化剂和产物进行了表征。考察了载体种类、Ni理论负载量(以载体质量为基准,下同)、反应条件对SIS加氢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以γ-Al_(2)O_(3)为载体并负载10%的Ni为催化剂、环己烷为溶剂、反应温度为140℃、反应压力为1MPa、反应时间3.0 h的条件下,催化剂具有最优活性,聚异戊二烯嵌段加氢度达到85%,副反应苯环的加氢度<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Ni/γ-Al_(2)o_(3) 非均相催化 催化技术
下载PDF
坡缕石-In_(2)O_(3)/In_(2)S_(3)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甲基橙
2
作者 王涛 胡美凤 +2 位作者 文娜 常玥 查飞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24-1832,共9页
以In_(2)O_(3)、硫代乙酰胺、坡缕石(PGS)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PGS负载In_(2)O_(3)/In_(2)S_(3)的复合材料(PGS-In_(2)O_(3)/In_(2)S_(3)),通过XRD、SEM、TEM、BET、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对PGS-In_(2)O_(3)/In_(2)S_(3)进行了表征,测... 以In_(2)O_(3)、硫代乙酰胺、坡缕石(PGS)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PGS负载In_(2)O_(3)/In_(2)S_(3)的复合材料(PGS-In_(2)O_(3)/In_(2)S_(3)),通过XRD、SEM、TEM、BET、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对PGS-In_(2)O_(3)/In_(2)S_(3)进行了表征,测试了其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考察了不同酸化PGS质量分数(以酸化PGS和In_(2)O_(3)总质量计,下同)的PGS-In_(2)O_(3)/In_(2)S_(3)光催化降解甲基橙(MO)的性能、抗离子干扰和循环使用性能。结果表明,PGS-In_(2)O_(3)/In_(2)S_(3)的In_(2)O_(3)颗粒表面附着木耳状In_(2)S_(3)纳米片及针状PGS,其在200~580 nm区域有较强的光吸收。PGS质量分数为50%的50%PGS-In_(2)O_(3)/In_(2)S_(3)具有最佳的光催化降解MO活性,在可见光下照射30 min,20 mg50%PGS-In_(2)O_(3)/In_(2)S_(3)对30 m L质量浓度为20 mg/L的MO水溶液的光催化降解率为98.8%。超氧基自由基(·O_(2)^(-))、空穴(h^(+))是50%PGS-In_(2)O_(3)/In_(2)S_(3)光催化降解MO的主要活性物种,除H_(2)PO_(4)^(-)外,溶液中Cl^(-)、Na^(+)等常见离子对其光催化降解MO没有影响;50%PGS-In_(2)O_(3)/In_(2)S_(3)对孔雀石绿、罗丹明B、结晶紫、亚甲基蓝等染料均表现出较好的物理吸附和光催化降解效果。PGS与In_(2)O_(3)/In_(2)S_(3)间的内置电场降低了In_(2)O_(3)/In_(2)S_(3)光生载流子的复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_(2)o_(3)/In_(2)S_(3) 坡缕石 光催化剂 光降解 染料 水处理技术
下载PDF
超重力法制备FeS及其Al_(2)O_(3)负载改性后脱汞性能研究
3
作者 吕俊辉 栗秀萍 +1 位作者 于洋 王正恬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8-154,共7页
采用撞击流-旋转填料床(IS-RPB)结合共沉淀法获取粒径小且分布均匀的FeS粉体,利用浸渍法对其进行负载型改性得到复合材料FeS/Al_(2)O_(3),并利用其进行脱汞性能探究。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能谱仪对复合材料的组成和形貌结构进行... 采用撞击流-旋转填料床(IS-RPB)结合共沉淀法获取粒径小且分布均匀的FeS粉体,利用浸渍法对其进行负载型改性得到复合材料FeS/Al_(2)O_(3),并利用其进行脱汞性能探究。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能谱仪对复合材料的组成和形貌结构进行表征;利用粒度分析仪测试FeS粉体的粒径分布;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试脱汞率,考察吸附剂用量、处理时间、pH、共存离子等对脱汞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超重力法制备纳米FeS的最佳条件为:c(Fe^(2+))=0.10 mol/L、超重力因子为106.6、撞击初速度为9.43 m/s,此时,得到的FeS的粒径小(D50=91 nm)且分布很窄(68~114 nm)。FeS/Al_(2)O_(3)复合材料的脱汞最佳条件为:pH为6、吸附材料质量浓度为2.0 g/L、处理时间为240 min,此时,脱汞率可达99.96%,最大饱和吸附容量为1 775.9 mg/g,出水质量浓度为0.04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重力技术 FeS/Al_(2)o_(3) Hg(Ⅱ) 废水
下载PDF
Ni/γ-Al_(2)O_(3)催化混合长链α-烯烃加氢
4
作者 王晓昕 林文添 +2 位作者 荣泽明 郭方 侯召民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49-2257,2299,共10页
以γ-Al_(2)O_(3)为载体,通过等体积浸渍法(DI)和电荷增强型干浸渍法(CEDI)制备了不同Ni负载量(理论值,以载体质量为基准,下同)的催化剂Ni/γ-Al_(2)O_(3)(DI)和Ni/γ-Al_(2)O_(3)(CEDI)。通过SEM、TEM、BET和XPS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探... 以γ-Al_(2)O_(3)为载体,通过等体积浸渍法(DI)和电荷增强型干浸渍法(CEDI)制备了不同Ni负载量(理论值,以载体质量为基准,下同)的催化剂Ni/γ-Al_(2)O_(3)(DI)和Ni/γ-Al_(2)O_(3)(CEDI)。通过SEM、TEM、BET和XPS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探究了催化剂孔径和混合烯烃粒径之间的关系对催化活性的影响,并考察了其在加氢反应中的性能。结果表明,Ni/γ-Al_(2)O_(3)(DI)和Ni/γ-Al_(2)O_(3)(CEDI)的平均孔径大于混合烯烃的平均粒径宽度(2.17 nm),减小了内扩散的影响,从而提高了催化活性;在120℃、3 MPa条件下,Ni负载量为15%的15Ni/γ-Al_(2)O_(3)(DI)对十八烯和混合烯烃的催化效率分别为9666.1和6580.9 mol/(g·h);而Ni负载量为20%的20Ni/γ-Al_(2)O_(3)(CEDI)对其催化效率更高,分别达到19591.3和14537.8 mol/(g·h)。这主要归因于CEDI通过调节γ-Al_(2)O_(3)表面酸碱性,利用电荷增强效应调控了Ni和γ-Al_(2)O_(3)间的相互作用,使Ni更均匀地分散在载体上,减小了Ni颗粒粒径的尺寸,并优化了活性组分的分散度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烃 Ni/γ-Al_(2)o_(3) 等体积浸渍法 电荷增强干浸渍法 结构调控 催化技术
下载PDF
Fe_(3)O_(4)掺杂改性电极电化学去除Pb^(2+)的效能研究
5
作者 张毅豪 侯保林 +2 位作者 王佳欣 张婷 任志文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7-113,共7页
为了实现水体中Pb^(2+)的高效电化学去除,采用涂覆法将Fe_(3)O_(4)、粉末活性炭、乙炔黑和聚乙烯醇混合后负载于石墨纸上,制备得到了Fe_(3)O_(4)掺杂改性电极。采用差分柱批式反应器模式进行电化学去除Pb^(2+)实验,考察了电压、温度、... 为了实现水体中Pb^(2+)的高效电化学去除,采用涂覆法将Fe_(3)O_(4)、粉末活性炭、乙炔黑和聚乙烯醇混合后负载于石墨纸上,制备得到了Fe_(3)O_(4)掺杂改性电极。采用差分柱批式反应器模式进行电化学去除Pb^(2+)实验,考察了电压、温度、运行时间、Pb^(2+)质量浓度对去除Pb^(2+)的影响并评估了电极的重复利用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电极表面孔隙丰富,孔径均匀。电压为1.4 V时,运行150 min后电化学体系对Pb^(2+)的去除率达到了98.73%,延长运行时间可以显著强化Pb^(2+)的去除率。在10~35℃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有利于Pb^(2+)的电化学去除,电化学体系在不同的Pb^(2+)浓度下均有较好的适用性和适应性,随着Pb^(2+)初始浓度的升高,处理单位体积含Pb^(2+)废水的能耗逐渐增加,但去除单位质量Pb^(2+)的能耗反而降低,拟合结果表明Pb^(2+)的去除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经过8次循环后,电化学体系仍保持原有的Pb^(2+)去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2+) Fe_(3)o_(4)掺杂改性电极 电化学
下载PDF
大尺寸优质Cr^(3+)∶BeAl_(2)O_(4)晶体生长与性能研究
6
作者 王鸿雁 王世武 +5 位作者 聂奕 张行愚 张芳 许辉 李瑞茂 匡永飞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47-952,共6页
本文采用感应加热提拉法结合上称重自动控径技术,成功生长出大尺寸、高质量的翠绿宝石(Cr^(3+)∶BeAl_(2)O_(4))晶体。晶坯等径圆柱体尺寸达到ϕ70 mm×140 mm,晶坯质量超过2800 g。通过冷光源照射晶坯,发现晶坯中心区域ϕ10~15 mm存... 本文采用感应加热提拉法结合上称重自动控径技术,成功生长出大尺寸、高质量的翠绿宝石(Cr^(3+)∶BeAl_(2)O_(4))晶体。晶坯等径圆柱体尺寸达到ϕ70 mm×140 mm,晶坯质量超过2800 g。通过冷光源照射晶坯,发现晶坯中心区域ϕ10~15 mm存在气泡。采用5 mW绿光激光照射ϕ8 mm×130 mm的翠绿宝石晶体棒,晶体内部无散射颗粒。利用Zygo激光平面干涉仪对晶体棒进行测试,波前畸变为0.3λ@632.8 nm。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了翠绿宝石晶体的铬离子掺杂浓度,并计算出轴向浓度梯度为0.5×10^(-4)~1.9×10^(-4)cm^(-1)(摩尔分数)。用Perkin Elmer Lambda-950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测试了不同掺杂浓度的翠绿宝石晶体在室温下的吸收光谱,并计算了吸收系数。这些研究结果为翠绿宝石晶体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翠绿宝石(Cr^(3+)∶BeAl_(2)o_(4))晶体 提拉法 自动控径技术 波前畸变 浓度梯度 吸收系数
下载PDF
Fe/γ-Al_(2)O_(3)的制备及其在含氟废液吸附处理中的应用
7
作者 周智全 徐欢欢 +1 位作者 邝海燕 王平 《化学工程师》 2024年第1期15-19,共5页
本文以γ-Al_(2)O_(3)为吸附剂主体,采用FeSO_(4)·7H_(2)O溶液结合超声波技术对γ-Al_(2)O_(3)进行改性得到载体活性氧化铝(Fe/γ-Al_(2)O_(3))。首先研究了Fe/γ-Al_(2)O_(3)制备过程中FeSO_(4)·7H_(2)O投加量、FeSO_(4)... 本文以γ-Al_(2)O_(3)为吸附剂主体,采用FeSO_(4)·7H_(2)O溶液结合超声波技术对γ-Al_(2)O_(3)进行改性得到载体活性氧化铝(Fe/γ-Al_(2)O_(3))。首先研究了Fe/γ-Al_(2)O_(3)制备过程中FeSO_(4)·7H_(2)O投加量、FeSO_(4)·7H_(2)O溶液的pH值以及γ-Al_(2)O_(3)投加量对Fe/γ-Al_(2)O_(3)除氟效果的影响;最后经过静态吸附处理,研究了吸附剂Fe/γ-Al_(2)O_(3)的投加量、吸附时间以及含氟废液pH值对F-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FeSO_(4)·7H_(2)O投加量为0.1mol·L^(-1)、pH值为3~5、γ-Al_(2)O_(3)与FeSO_(4)·7H_(2)O溶液的质量比为5∶1时,得到的Fe/γ-Al_(2)O_(3)除氟效果最好;当Fe/γ-Al_(2)O_(3)的投加量为40g·L^(-1)、吸附时间为15h、含氟废液pH值为3~9时,除氟效果最好,且F-的去除率远高于同条件下的γ-Al_(2)O_(3)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体活性氧化铝(Fe/γ-Al_(2)o_(3)) 超声波技术 含氟废液 吸附处理
下载PDF
磁性Fe_(3)O_(4)/Mg-藻渣生物炭复合材料活化过硫酸盐处理甲基橙染料废水的应用
8
作者 何子阳 宋小宇 邹海明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38-43,共6页
目的:探究不同条件下磁性Fe_(3)O_(4)/Mg-藻渣生物炭复合材料活化过硫酸氢钾对甲基橙染料废水的处理能力。方法:通过甲基橙溶液模拟染料废水,研究不同试验条件下(初始pH、甲基橙初始浓度、复合材料投加量、过硫酸氢钾投加量)磁性Fe_(3)O... 目的:探究不同条件下磁性Fe_(3)O_(4)/Mg-藻渣生物炭复合材料活化过硫酸氢钾对甲基橙染料废水的处理能力。方法:通过甲基橙溶液模拟染料废水,研究不同试验条件下(初始pH、甲基橙初始浓度、复合材料投加量、过硫酸氢钾投加量)磁性Fe_(3)O_(4)/Mg-藻渣生物炭复合材料活化过硫酸氢钾处理甲基橙染料废水的效果。结果:酸性条件下甲基橙染料废水降解速率随pH增大而减小,碱性环境下随pH增大而增大;甲基橙染料废水的去除效果与甲基橙初始浓度呈反比,与过硫酸氢钾的投加量呈正比;一定条件下增加复合材料投加量能提升对甲基橙的去除效果。结论:磁性藻渣生物炭复合材料活化过硫酸氢钾氧化甲基橙染料废水具有优异的性能,可作为一种高效的去除方法应用于染料废水处理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氮染料 甲基橙 改性生物炭 磁性Fe_(3)o_(4)/Mg-藻渣生物炭复合材料 过硫酸氢钾 催化氧化 高级氧化技术
下载PDF
EFFECT OF Fe_2O_3 ON WELDING TECHNOLOGY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WELD METAL DEPOSITED BY SELF-SHIELDED FLUX CORED WIRE
9
作者 YuPing PanChuan +1 位作者 XueJin LiZhengbang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5年第1期55-57,共3页
Five experimental self-shielded flux cored wires are fabricated withdifferent amount of Fe_2O_3 in the flux. The effect of Fe_2O_3 on welding technology and mechanicalproperties of weld metals deposited by these wires... Five experimental self-shielded flux cored wires are fabricated withdifferent amount of Fe_2O_3 in the flux. The effect of Fe_2O_3 on welding technology and mechanicalproperties of weld metals deposited by these wires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increase of Fe_2O_3 in the mix, the melting point of the pretreated mix is increased. LiBaF_3 andBaFe_(12)O_(19), which are very low in inherent moisture, are formed after the pretreatment. Themechanical properties are evaluated to the weld metals. The low temperature notch toughness of theweld metals is increased linearly with the Fe_2O_3 content in the flux due to the balance betweenFe_2O_3 and residual Al in the weld metal. The optimum Fe_2O_3 content in flux is 2.5 percent approx3.5 perc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f-shielded flux arc welding Fe_2o_3 Welding technology Mechanicalproperties
下载PDF
应用Illumina MiSeq测序解析O_3-BAC水处理技术生产饮用水中细菌多样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葛英亮 于水利 +2 位作者 时文歆 殷祺 翁伟鹏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2-57,共6页
采用切向流超滤技术(TFF)大量富集浓缩饮用水,提取其基因组DNA,扩增16SrDNA片段的V4+V5区,共获得45 093条序列,序列平均长度395.65bp,经高通量测序和物种注释、评估、组成分析、β-多样性分析、物种差异分析、RDA分析等进行生物信息学分... 采用切向流超滤技术(TFF)大量富集浓缩饮用水,提取其基因组DNA,扩增16SrDNA片段的V4+V5区,共获得45 093条序列,序列平均长度395.65bp,经高通量测序和物种注释、评估、组成分析、β-多样性分析、物种差异分析、RDA分析等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饮用水中细菌多样性组成及丰度信息。结果发现,饮用水中可能含有的细菌多样性具有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对其影响最大的水质指标为浊度和余氯,经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获得基因信息的细菌可能存在无活性或者处于VBNC状态的可能,难以采用纯培养方式培养,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可作为饮用水细菌分析的前置技术加以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LUMINA MiSeq o_3-bac 饮用水 细菌 多样性
下载PDF
破乳+O_(3)/H_(2)O_(2)组合工艺处理含油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忠园 李芳 +2 位作者 唐立娜 秦添 杨宗政 《环境科学导刊》 2023年第6期53-57,87,共6页
以天津市某燃料油库区产生的含油废水为研究对象,选择破乳+O_(3)/H_(2)O_(2)高级氧化+活性炭吸附深度处理组合工艺,结果表明,经破乳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为25 min、PAM投加量1 mg/L、pH 7、破乳剂投加比例0.4%时,破乳效果最佳,COD和... 以天津市某燃料油库区产生的含油废水为研究对象,选择破乳+O_(3)/H_(2)O_(2)高级氧化+活性炭吸附深度处理组合工艺,结果表明,经破乳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为25 min、PAM投加量1 mg/L、pH 7、破乳剂投加比例0.4%时,破乳效果最佳,COD和石油类的去除率为56.5%;经O_(3)/H_(2)O_(2)氧化工艺,在温度25℃、pH 8±0.2、O_(3)流量2.5 L/min、质量浓度26 mg/L、H_(2)O_(2)投加量0.56 g/L、反应时间60 min时,COD和石油类的去除效果达到理想效果,去除率分别为69.25%和79.83%;深度处理过程中,活性炭投加量与废水质量比为1:10、吸附平衡时间为15 min,COD和石油类的去除率分别为41.17%和93.72%,经组合处理后的出水COD和石油类浓度分别为289.4 mg/L和0.33 mg/L,满足《GB/T 31962—2015污水排入城镇下水管水质标准》B级标准和《DB 12/356—2018天津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三级排放标准,为处理含油废水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废水 破乳处理 o_(3)/H_(2)o_(2)高级氧化技术 深度处理
下载PDF
纳米Fe_(3)O_(4)对沼液MFC产电特性与有机物降解的影响
12
作者 李思煜 张全国 +5 位作者 王芳 邸璐 张德俐 张志萍 易维明 付鹏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762-2771,共10页
为了提高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对沼液中有机质的降解和产电效率,将纳米Fe_(3)O_(4)与MFC结合,考察了纳米Fe_(3)O_(4)以Fe_(3)O_(4)@生物炭和Fe_(3)O_(4)@碳毡两种不同介入方式对MFC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方式均可成功启动MFC,且产电... 为了提高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对沼液中有机质的降解和产电效率,将纳米Fe_(3)O_(4)与MFC结合,考察了纳米Fe_(3)O_(4)以Fe_(3)O_(4)@生物炭和Fe_(3)O_(4)@碳毡两种不同介入方式对MFC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方式均可成功启动MFC,且产电效率远高于无纳米Fe_(3)O_(4)介入的空白实验,最高电压分别为699和707 mV,最高电压持续时间均可长达10 d。Fe_(3)O_(4)@碳毡与Fe_(3)O_(4)@生物炭介入下,MFC最大功率密度分别为700和578 mW/m^(2),比未使用纳米Fe_(3)O_(4)的MFC提高了43%和31%。将Fe_(3)O_(4)@碳毡作为阳极电极得到的化学需氧量(COD)降解率最高,为51.76%;直接投加Fe_(3)O_(4)@生物炭对NH_(4)^(+)-N的降解影响最大,投加Fe_(3)O_(4)@生物炭后NH_(4)^(+)-N含量由(6800.14±57.86)mg/L降至(689.14±37.29)mg/L,NH_(4)^(+)-N降解率达到89.87%。纳米Fe_(3)O_(4)参与的MFC微生物群落结构合理,两种介入方式均刺激了主要水解细菌梭菌纲(Clostridia)的生长富集。随着纳米Fe_(3)O_(4)的位置变化,Clostridia的相对丰度在以Fe_(3)O_(4)@生物炭和Fe_(3)O_(4)@碳毡介入的MFC中分别达到61.11%、50.98%。二者的电活化细菌中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含量最高,并且在反应后碳毡上发现了反硝化细菌芽孢八叠球菌属(Sporosarc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 MFC 纳米Fe_(3)o_(4) 有机物降解 菌群结构 水处理技术
下载PDF
CeO_(2)⁃Y_(2)O_(3)⁃ZrO_(2)热障涂层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侯振宁 杨文超 +5 位作者 湛永钟 张小锋 张景钦 毛杰 杨冠军 谭僖 《材料研究与应用》 CAS 2023年第5期953-966,共14页
随着先进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热障涂层服役温度、服役寿命和隔热性能等要求的不断提升,传统的6%—8%Y_(2)O_(3)部分稳定ZrO_(2)(YSZ)热障涂层由于存在容易产生高温相变、变形剥落等问题,已难以适应未来高温等更加严苛的工作环境。CeO_(2)... 随着先进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热障涂层服役温度、服役寿命和隔热性能等要求的不断提升,传统的6%—8%Y_(2)O_(3)部分稳定ZrO_(2)(YSZ)热障涂层由于存在容易产生高温相变、变形剥落等问题,已难以适应未来高温等更加严苛的工作环境。CeO_(2)和Y_(2)O_(3)共同稳定的ZrO_(2)(CYSZ)涂层具有良好的高温相稳定性、较好的抗熔盐腐蚀性能,CeO_(2)的掺杂能使ZrO_(2)材料的热导率降低,提高涂层的隔热性能、热膨胀系数和抗热震性能。综述了国内外CYSZ热障涂层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CeO_(2)掺杂对YSZ热障涂层性能的影响机制,并简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CYSZ热障涂层及其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障涂层 Ceo_(2)-Y_(2)o_(3)-Zro_(2)(CYSZ) 掺杂机理 高温性能 热喷涂技术
下载PDF
等离子体辅助制备的Co_(3)O_(4)光催化甲苯净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齐敏 高栋梁 +3 位作者 赵帅 乔旭 崔咪芬 费兆阳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42-50,共9页
等离子体改性是提高催化材料性能的有效途径。利用水热法合成了Co_(2)(OH)_(2)CO_(3)前驱体,通过氧气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制备了表面改性的Co_(3)O_(4)催化剂(Co_(3)O_(4)-P),并对其进行了XRD、O_(2)-TPD、H2-TPR、SEM、TEM、XPS、FTIR、R... 等离子体改性是提高催化材料性能的有效途径。利用水热法合成了Co_(2)(OH)_(2)CO_(3)前驱体,通过氧气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制备了表面改性的Co_(3)O_(4)催化剂(Co_(3)O_(4)-P),并对其进行了XRD、O_(2)-TPD、H2-TPR、SEM、TEM、XPS、FTIR、Raman和UV-Vis等表征。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处理可以降低Co_(3)O_(4)中Co元素的平均价态,在其表面形成更多的缺陷点位,降低Co_(3)O_(4)的Co-O键能,增强其低温还原性能;在全太阳光谱的光强为776 mW/cm^(2)、反应空速为30000 mL/(g·h)、甲苯质量分数为500μg/g的测试条件下,Co_(3)O_(4)-P的甲苯降解率为100.0%,其值约为通过焙烧法制备的Co_(3)O_(4)催化剂(Co_(3)O_(4)-T)的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技术 Co_(3)o_(4) 甲苯 光热催化
下载PDF
硫修饰的多孔Co_(3)O_(4)活化过一硫酸盐降解亚甲基蓝
15
作者 沈海丽 夏强 +3 位作者 廖小刚 李纲 田甜 李红梅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66-1375,1385,共11页
以Na_(2)S_(2)O_(3)为硫源,采用改进的草酸盐-热解法制备了一系列硫修饰的Co_(3)O_(4)多孔催化剂[Sx@Co_(3)O_(4),x=0.25、0.50、0.75、1,x为硫的修饰量,以Co(NO_(3))_(2)·6H_(2)O的物质的量为基准,下同]。以亚甲基蓝(MB)为降解模... 以Na_(2)S_(2)O_(3)为硫源,采用改进的草酸盐-热解法制备了一系列硫修饰的Co_(3)O_(4)多孔催化剂[Sx@Co_(3)O_(4),x=0.25、0.50、0.75、1,x为硫的修饰量,以Co(NO_(3))_(2)·6H_(2)O的物质的量为基准,下同]。以亚甲基蓝(MB)为降解模型,考察了不同催化剂活化过一硫酸盐(PMS)的性能。探讨了催化剂用量、PMS浓度、反应温度、常见阴离子种类在Sx@Co_(3)O_(4)-PMS体系下对MB降解率的影响,并评价了催化剂的循环稳定性。结果表明,随着硫修饰量的增加,Co_(3)O_(4)的催化性能逐渐升高,S1@Co_(3)O_(4)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性能。硫元素以SO_(4)^(2–)的形式键合在Co_(3)O_(4)的表面,使Co_(3)O_(4)比表面积增大、表面氧空位含量增多及对HSO_(5)^(–)的极化增强,三者综合作用增强了Co_(3)O_(4)的催化性能。在催化剂用量0.04 g/L、PMS浓度0.6 mmol/L、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25 min的最优条件下,S1@Co_(3)O_(4)-PMS体系对500 mL质量浓度为10 mg/L MB溶液的降解率高达98.35%。S1@Co_(3)O_(4)可通过简单的方式回收利用,在连续4次循环使用后,其对MB的降解率仍可达68.57%。MB在S1@Co3O4-PMS体系中的降解是自由基(·SO_(4)^(–)、·OH和·O_(2)^(–))和非自由基(^(1)O_(2))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修饰 Co_(3)o_(4) 非均相催化 过一硫酸盐 亚甲基蓝 水处理技术
下载PDF
Preparation of Al2O3-Supported Nanoscale FeS Based on High-Gravity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Removing Chromium (Ⅵ) in Wastewater
16
作者 Xiuping Li Wang He +2 位作者 Youzhi Liu Yang Yu Hongyan She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B)》 2021年第4期129-137,共9页
AbstFeS has an excellent performance in removing heavy metal chromium(Ⅵ)in wastewater due to its good adsorption and reduction.The properties of easy aggregation and oxidization of nano-FeS,however,limit the applicat... AbstFeS has an excellent performance in removing heavy metal chromium(Ⅵ)in wastewater due to its good adsorption and reduction.The properties of easy aggregation and oxidization of nano-FeS,however,limit the applications of FeS in engineering.In this study,one FeS adsorbent supported by Al_(2)O_(3) was prepared using high-gravity technology in IS-RPB(Impinging Stream Rotating Packed Bed)to overcome polymerization and oxidation of nano-FeS.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FeS was uniformly loaded on the surface and pores of Al_(2)O_(3).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FeS/Al_(2)O_(3) is 125 m2·g^(-1) which is nearly 1.6 times that of pure FeS.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FeS/Al_(2)O_(3) for chromium(Ⅵ)is 200 mg·g^(-1),1.4 times that of pure FeS.pH value and ionic strength are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the chromium removal performance of FeS/Al_(2)O_(3).Over 98%of chromium can be removed when pH values of FeS/Al_(2)O_(3) ranged from 4 to 6.Higher adsorption capacity is achieved with higher ionic strength in FeS/Al_(2)O_(3).The FeS/Al_(2)O_(3) maintained more than 95%of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after being preserved for one month,but only 70%for pure FeS.The removal processes of chromium(Ⅵ)conformes to a pseudo-second-order kinetic model(R2≥0.9986),indicating that the rate-limiting step is a chemical sorption process instead of a mass transf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S Al_(2)o_(3) high-gravity technology chromium(Ⅵ) WASTEWATER
下载PDF
Al_2O_3陶瓷材料应变率相关的动态本构关系研究 被引量:23
17
作者 张晓晴 姚小虎 +2 位作者 宁建国 赵隆茂 杨桂通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6-232,共7页
采用改进的SHPB实验方法对Al2O3陶瓷的动态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材料在较高应变率范围内的动态应力应变曲线。结果表明,Al2O3陶瓷为弹脆性材料,其动态应力应变呈非线性关系,在较高的应变率范围内,陶瓷材料的动态应力应变关系是应... 采用改进的SHPB实验方法对Al2O3陶瓷的动态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材料在较高应变率范围内的动态应力应变曲线。结果表明,Al2O3陶瓷为弹脆性材料,其动态应力应变呈非线性关系,在较高的应变率范围内,陶瓷材料的动态应力应变关系是应变率相关的;材料的初始弹性模量、破坏应力、破坏应变值随应变率的增大而增大。基于损伤力学的基本理论,给出了Al2O3陶瓷的一维损伤型线性弹脆性本构模型。根据SHPB实验结果确定模型中的参数,得到了Al2O3陶瓷应变率相关的损伤型动态本构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力学 动态本构方程 SHPB实验 损伤 动态力学性能 AL2o3 陶瓷
下载PDF
O_(3)/UV多相催化氧化法处理UDMH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季增宝 杨宝军 +2 位作者 孙剑宇 钱铃 吕功煊 《分子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9-108,共10页
含偏二甲肼(UDMH)的废水在臭氧氧化过程中会显著生成高毒性且难降解的次级氧化产物亚硝基二甲胺(NDMA),采用臭氧/紫外(O_(3)/UV)联用技术仍不能有效抑制NDMA的生成和彻底氧化NDMA.我们以Fe_(2)O_(3)/γ-Al_(2)O_(3)为催化剂,采用多相催... 含偏二甲肼(UDMH)的废水在臭氧氧化过程中会显著生成高毒性且难降解的次级氧化产物亚硝基二甲胺(NDMA),采用臭氧/紫外(O_(3)/UV)联用技术仍不能有效抑制NDMA的生成和彻底氧化NDMA.我们以Fe_(2)O_(3)/γ-Al_(2)O_(3)为催化剂,采用多相催化氧化-O_(3)/UV联用技术对含UDMH的废水进行了氧化处理,详细对比了有无催化剂时UDMH的降解效率以及次级氧化产物NDMA生成、氧化消除的规律,结果表明,多相催化技术与O_(3)/UV联用能够显著提高对废水中UDMH的氧化分解效率,且能有效地抑制NDMA的生成和促进NDMA的氧化消除.通过反应参数的优化,确定了最佳的反应条件.在此基础上,对UDMH和NDMA的氧化降解反应动力学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多相催化技术有效提升了NDMA在O_(3)/UV中的氧化降解效率,使得反应所产生的NDMA可以及时分解.我们还对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催化剂经8次循环仍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多相催化-O_(3)/UV联用技术对含UDMH废水处理有优良的适用性,综合效能优于现用的O_(3)/UV处理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二甲肼 亚硝基二甲胺 多相催化氧化-臭氧-紫外光联用
下载PDF
Ru/γ-Al_(2)O_(3)改性及其催化加氢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 被引量:1
19
作者 钱俊峰 韦梅峻 +3 位作者 孙中华 谢京燕 何明阳 陈群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604-1612,共9页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以γ-Al_(2)O_(3)为载体制备了一系列Ru/γ-Al_(2)O_(3)催化剂。考察了田菁粉添加量、柠檬酸添加量及焙烧温度对Ru/γ-Al_(2)O_(3)催化剂催化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加氢制备1,2-环己烷二甲酸二异壬酯的影响。对催化剂进行...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以γ-Al_(2)O_(3)为载体制备了一系列Ru/γ-Al_(2)O_(3)催化剂。考察了田菁粉添加量、柠檬酸添加量及焙烧温度对Ru/γ-Al_(2)O_(3)催化剂催化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加氢制备1,2-环己烷二甲酸二异壬酯的影响。对催化剂进行了BET、XRD、H2-TPD和NH3-TPD表征。结果表明,Ru/γ-Al_(2)O_(3)改性的最佳条件为田菁粉和柠檬酸添加量分别为拟薄水铝石质量的1.0%和3%,700℃焙烧4 h,Ru含量(质量分数,下同)为0.3%。在温度150℃、压力5 MPa和空速0.25 h^(-1)的工艺条件下,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的转化率为98.9%,1,2-环己烷二甲酸二异壬酯的选择性高达97.1%,经过30 d的稳定性测试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γ-Al_(2)o_(3) 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 加氢 1 2-环己烷二甲酸二异壬酯 增塑剂 催化技术
下载PDF
γ-Al_(2)O_(3)粉体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20
作者 王海明 李健 李艳慧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40-243,共4页
γ-Al_(2)O_(3)因具有高比表面积、丰富的孔结构、孔隙度变化范围大、孔容大等优点广泛用作催化剂/催化剂载体、吸附剂、储能材料及药物输送载体。γ-Al_(2)O_(3)粉体制备技术,特别是纳米γ-Al_(2)O_(3)粉体的制备工艺和技术,对其应用... γ-Al_(2)O_(3)因具有高比表面积、丰富的孔结构、孔隙度变化范围大、孔容大等优点广泛用作催化剂/催化剂载体、吸附剂、储能材料及药物输送载体。γ-Al_(2)O_(3)粉体制备技术,特别是纳米γ-Al_(2)O_(3)粉体的制备工艺和技术,对其应用特性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因此,相关领域许多研究者一直致力于γ-Al_(2)O_(3)粉体制备技术的改进创新,以期获得更加优异的性能。简要介绍了氧化铝当中亚稳相γ-Al_(2)O_(3)的性质,总结了近年来γ-Al_(2)O_(3)粉体制备技术的一些常用制备方法,说明了常见制备方法的特点,并指出γ-Al_(2)O_(3)粉体未来制备技术可能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Al_(2)o_(3) 纳米颗粒 制备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