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4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a_(2-x)Fe_(x)O_(3) 单相多铁性及室温磁电耦合效应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张军 马建春 薛武红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共11页
在单相多铁材料中,利用电场代替磁场来可逆控制磁性这一手段是实现下一代高密度、低功耗磁电多功能器件的理想方法。然而,目前所发现的单相多铁材料大多数都表现出了弱的室温铁电性、铁磁性或者低于室温的磁电工作温度,这严重限制了其... 在单相多铁材料中,利用电场代替磁场来可逆控制磁性这一手段是实现下一代高密度、低功耗磁电多功能器件的理想方法。然而,目前所发现的单相多铁材料大多数都表现出了弱的室温铁电性、铁磁性或者低于室温的磁电工作温度,这严重限制了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具有强磁电(ME)耦合的第Ⅱ类室温单相多铁Ga_(2-x)Fe_(x)O_(3),其剩余铁电极化强度(Pr)和饱和磁化强度(Ms)在最优的条件下分别可以达到25μC/cm^(2)和1.2μB/f.u.,因而是一种极有可能同时解决上述问题的新型替代材料。首先介绍了单相多铁材料的研究现状以及潜在的应用;然后总结了Ga_(2-x)Fe_(x)O_(3)材料单相多铁性和ME耦合效应的研究历程;最后,围绕Ga_(2-x)Fe_(x)O_(3)未来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挑战进行了详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相多铁性 Ga_(2-x)Fe_(x)o_(3) 铁电性 铁磁性 磁电耦合
下载PDF
放电等离子体烧结BaTiO_(3-x)Bi(Ni_(0.5)Zr_(0.5))O_(3)陶瓷的介电和阻抗性能
2
作者 肖长江 马金明 张群飞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3-211,共9页
采用传统固相反应法合成BaTiO_(3-x)Bi(Ni_(0.5)Zr_(0.5))O_(3)粉体和放电等离子体烧结技术制备BaTiO_(3-x)Bi(Ni_(0.5)Zr_(0.5))O_(3)陶瓷,研究陶瓷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介电和阻抗性能。结果表明:BaTiO_(3)-0.10Bi(Ni_(0.5)Zr_(0.5)... 采用传统固相反应法合成BaTiO_(3-x)Bi(Ni_(0.5)Zr_(0.5))O_(3)粉体和放电等离子体烧结技术制备BaTiO_(3-x)Bi(Ni_(0.5)Zr_(0.5))O_(3)陶瓷,研究陶瓷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介电和阻抗性能。结果表明:BaTiO_(3)-0.10Bi(Ni_(0.5)Zr_(0.5))O_(3)陶瓷具有钙钛矿型,晶体结构为赝立方相,晶粒尺寸约为0.64μm,密度为5.81 g/cm^(3),最大介电常数为7149,且随频率升高相变温度向高温移动。在1 kHz下,BaTiO_(3)-0.10Bi(Ni_(0.5)Zr_(0.5))O_(3)陶瓷的ln(1/ε-1/ε_(m))与ln(T-T_(m))的拟合曲线斜率为1.61,在-41~169℃内,Δε/ε_(25℃)≤±15%,表明样品有良好的温度稳定性。此外,随温度和频率的升高,材料的阻抗降低,在50℃下,当频率为100 Hz时,电阻为2.33×10~6Ω,离子电导率为10^(-8)S/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Tio_(3-x)Bi(Ni_(0.5)Zr_(0.5))o_(3) 放电等离子体烧结 赝立方相 介电性能 弛豫特性 阻抗
下载PDF
纳米Ce_(1-4x)(FeAlCoLa)_(x)O_(2-δ)固溶体微观光谱特征及氧化还原性能研究
3
作者 孙世龙 张国芳 +5 位作者 束俊 郭瑞华 李一鸣 刘卓承 许剑轶 葛启录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83-1888,共6页
采用水热法合成Fe^(3+)、Al^(3+)、Co^(2+)及La^(3+)共掺杂纳米Ce_(1-4x)(FeAlCoLa)_(x)O_(2-δ)(x=0.00~0.05)固溶体,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吸收光谱(UV)、荧光光谱(PL)、拉曼光谱(Raman... 采用水热法合成Fe^(3+)、Al^(3+)、Co^(2+)及La^(3+)共掺杂纳米Ce_(1-4x)(FeAlCoLa)_(x)O_(2-δ)(x=0.00~0.05)固溶体,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吸收光谱(UV)、荧光光谱(PL)、拉曼光谱(Raman)以及与H2的程序升温还原反应(TPR)等方法对固溶体的微观结构、形貌、光谱特征和氧化还原活性进行系统表征及分析。XRD结果表明,Ce_(1-4x)(FeAlCoLa)_(x)O_(2-δ)固溶体均呈CeO_(2)立方萤石结构,当掺杂量增加到x=0.04时,在36.6°处出现了微弱的Co_(3)O_(4)杂相,可以确定掺杂离子在CeO_(2)晶格中的固溶度x<0.04。样品的(111)衍射峰位向高角度偏移,表明掺杂离子引起晶格发生畸变。TEM及SEM结果显示样品为球形纳米颗粒,掺杂离子引起晶面间距变小。紫外吸收光谱表明,与纯CeO_(2)相比,掺杂样品的吸收边逐渐红移,在560~780 nm范围观察到掺杂离子的紫外吸收峰。掺杂引起样品能隙降低,从2.84 eV(纯CeO_(2))逐渐降低至2.10 eV(x=0.05)。其原因可归结为掺杂离子在CeO_(2)的价带和导带之间形成新的杂质能级,允许电子从价带跃迁到较低的杂质能级上,继而降低了跃迁能隙。由于掺杂离子引起晶格内部发生畸变以及氧空位比例增大,阻碍了电子的高能跃迁,也可引起能隙减小。荧光光谱证明,掺杂样品的发射峰强度明显降低。Raman光谱表明,掺杂引起F_(2g)峰位发生偏移,峰强减小,峰宽变大。同时,对应于氧空位峰的相对强度逐渐提高。荧光光谱及Raman光谱均证明掺杂离子引起固溶体晶格畸变程度增加,氧空位浓度提高。H_(2)-TPR测试表明,掺杂可以有效降低CeO_(2)的氧化还原反应温度,提高氧化还原活性,当x=0.03的样品表面还原温度最低,还原峰的面积最大,即氧化还原反应活性最佳,表明样品的氧化还原性能与晶粒尺寸、晶格缺陷及氧空位浓度密切相关。通过以上研究证明,四种离子共掺杂CeO_(2)能够有效修饰微观晶体结构,在较低掺杂浓度下即可显著改善样品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Ce_(1-4x)(FeAlCoLa)_(x)o_(2-δ)固溶体 共掺杂 氧空位 氧化还原活性
下载PDF
Ag/LaNi_(x)Co_(1-x)O_(3)触点材料的制备及电接触性能研究
4
作者 邵紫阳 杨芳儿 +4 位作者 王大帅 刘振武 沈涛 李跃 郑晓华 《贵金属》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5,共7页
本文运用溶胶-凝胶燃烧法合成了双钙钛矿型LaNi_(x)Co_(1-x)O_(3)(LNCO)纳米材料,利用粉末冶金和热挤压技术制备了相应的Ag/LNCO触点材料及元件样品。重点考察了不同Ni、Co含量对Ag/LNCO触点材料微观结构、物相组成、物理性能、力学性... 本文运用溶胶-凝胶燃烧法合成了双钙钛矿型LaNi_(x)Co_(1-x)O_(3)(LNCO)纳米材料,利用粉末冶金和热挤压技术制备了相应的Ag/LNCO触点材料及元件样品。重点考察了不同Ni、Co含量对Ag/LNCO触点材料微观结构、物相组成、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及电寿命服役能力的影响,对其电弧侵蚀失效行为进行了研究,并与SnO2粉体增强Ag基触点材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合成的LNCO纳米颗粒粒径为20-30 nm,经粉末冶金工艺制备的Ag/LaNi_(0.5)Co_(0.5)O_(3)触点材料电学性能和电寿命都优于Ag/SnO_(2)触点材料,其电阻率低至2.10μΩ∙cm,电寿命性能达到51287次。表明Ag/LaNi_(0.5)Co_(0.5)O_(3)触点材料性能较佳,是一种可以取代Ag/CdO的新型触点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点材料 力学性能 电弧侵蚀 电寿命 La_(2)Ni_(1-x)Co_(x)o_(3)
下载PDF
Ti_(3)C_(2)T_(x)/Fe_(3)O_(4)纳米复合材料的吸波和电磁屏蔽性能与机制
5
作者 李月霞 吴梦 +3 位作者 纪子影 刘璐 应国兵 徐鹏飞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27,共7页
在电磁屏蔽领域,铁氧体是常用的涂覆型吸波剂,但以Fe_(3)O_(4)为首的铁氧体存在一些不足。本研究采用冷冻干燥的方法成功制备了花苞状Ti_(3)C_(2)T_(x)/Fe_(3)O_(4)复合材料,Ti_(3)C_(2)T_(x)/Fe_(3)O_(4)复合材料的花苞状结构对电磁波... 在电磁屏蔽领域,铁氧体是常用的涂覆型吸波剂,但以Fe_(3)O_(4)为首的铁氧体存在一些不足。本研究采用冷冻干燥的方法成功制备了花苞状Ti_(3)C_(2)T_(x)/Fe_(3)O_(4)复合材料,Ti_(3)C_(2)T_(x)/Fe_(3)O_(4)复合材料的花苞状结构对电磁波的多重反射、界面极化和电磁耦合作用等使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微波吸收性能。当频率为6.74 GHz时,最小反射损耗达到-51.41 dB,对应的匹配厚度为2.8 mm,这意味着它可以吸收99.99928%的电磁波。本研究中特殊的花苞状Ti_(3)C_(2)T_(x)/Fe_(3)O_(4)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吸波性能,在电磁屏蔽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xene Ti_(3)C_(2)T_(x)/Fe_(3)o_(4)复合材料 吸波 电磁屏蔽 吸波剂
下载PDF
基于BaZr_(0.8)Y_(0.2)O_(3-δ)电解质的电流型NO_(x)传感器
6
作者 王梓 王佐硕 +1 位作者 简家文 邹杰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6,共5页
氮氧化物(NO_(x))传感器是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的重要组件之一。为了降低传统NO_(x)传感器的工作温度,使用2%质量分数的NiO作为烧结助剂制备了质子导体BaZr_(0.8)Y_(0.2)O_(3-δ)(BZY)电解质,研究了NiO烧结助剂对BZY电解质的相结构... 氮氧化物(NO_(x))传感器是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的重要组件之一。为了降低传统NO_(x)传感器的工作温度,使用2%质量分数的NiO作为烧结助剂制备了质子导体BaZr_(0.8)Y_(0.2)O_(3-δ)(BZY)电解质,研究了NiO烧结助剂对BZY电解质的相结构、微观形貌的影响。制备了基于BZY电解质的电流型NO_(x)传感器。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在400℃时,对体积分数范围在10×10^(-6)~250×10^(-6)的NO_(2)显示出良好的线性响应。同时,也表现出较高的灵敏度、良好的选择性和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氧化物传感器 电流型传感器 质子 BaZr_(0.8)Y_(0.2)o_(3-δ)
下载PDF
用于火电厂NO_(x)检测的Pt-In_(2)O_(3)传感器吸附及传感机理研究
7
作者 杨家隆 吴宝良 +2 位作者 卢德滔 马世龙 周渠 《电子元件与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7-394,共8页
火力发电产生的NO_(x)会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目前,我国对火电厂NO_(x)检测主要采用非分散红外技术和化学发光技术,需要对烟道的样气进行人工采样,步骤繁琐且无法实现对NO_(x)准确检测,半导气体传感器具有体积小、响应快... 火力发电产生的NO_(x)会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目前,我国对火电厂NO_(x)检测主要采用非分散红外技术和化学发光技术,需要对烟道的样气进行人工采样,步骤繁琐且无法实现对NO_(x)准确检测,半导气体传感器具有体积小、响应快速和成本低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气体污染物的检测。本文采用水热法制备了本征In_(2)O_(3)和Pt-In_(2)O_(3)气敏材料。基于搭建的微量气体气敏测试平台,测试了In_(2)O_(3)基传感器对NO和NO_(2)的浓度响应和响应恢复时间。研究表明,Pt-In_(2)O_(3)传感器对30ppm NO_(2)和NO的响应值分别为7.7和10.3,响应恢复时间分别为23 s/41 s和18 s/46 s,能够满足对火电厂NO_(x)检测的要求。另外,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各吸附模型的吸附能和态密度以揭示其气敏机理。分析结果表明,Pt-In_(2)O_(3)对NO(-1.55 eV)和NO_(2)(-0.92 eV)表现出强烈的化学吸附,与宏观实验测试结果一致。因此,Pt-In_(2)O_(3)传感器可实现火电厂NO_(x)气体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电厂 No_(x)气体 水热法 Pt-In_(2)o_(3) 气敏机理
下载PDF
PEG-2000添加量对Pr_(x)Zr_(1-x)O_(2-δ)催化氧化NO活性的影响
8
作者 龚宥精 田文珊 +2 位作者 赵光垒 贾丽娟 刘天成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4-139,共6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Pr_(x)Zr_(1-x)O_(2-δ)催化剂,并用于NO催化氧化。以聚乙二醇-2000(PEG-2000)为模板剂对催化剂进行改性,研究了不同模板剂添加质量分数对NO催化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活性随PEG-2000添加质量分数的增...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Pr_(x)Zr_(1-x)O_(2-δ)催化剂,并用于NO催化氧化。以聚乙二醇-2000(PEG-2000)为模板剂对催化剂进行改性,研究了不同模板剂添加质量分数对NO催化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活性随PEG-2000添加质量分数的增加而降低;在300℃、PEG-2000添加质量分数为2%时,Pr_(x)Zr_(1-x)O_(2-δ)的催化活性最高,NO转化率达到了94.81%。利用XRD、SEM、N2吸附-脱附、XPS及FT-IR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模板剂添加质量分数的变化不会改变催化剂Pr_(2)Zr_(2)O_(7)晶型;催化剂为介孔结构,质量分数为2%时的比表面积和孔容最大,有利于催化氧化NO。此外,模板剂质量分数的增加会增强催化剂的亲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 催化氧化 氮氧化物 Pr_(x)Zr_(1-x)o_(2-δ) 溶胶-凝胶法
下载PDF
(ZrCa)_(x)Y_(2-2x)W_(3)O_(12)固溶体吸水性及热膨胀性能研究
9
作者 王献立 付林杰 +2 位作者 于占军 陈冬霞 段向阳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9-903,共5页
采用固相烧结法制备出(ZrCa)_(x)Y_(2-2x)W_(3)O_(12)(x=0、0.1、0.2、0.3、0.4、0.5、0.6、0.7、0.8、0.9和1.0)固溶体,并利用XRD、拉曼光谱、热分析及热膨胀仪对材料的结构、吸水性及热膨胀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ZrCa)^(6+)含量... 采用固相烧结法制备出(ZrCa)_(x)Y_(2-2x)W_(3)O_(12)(x=0、0.1、0.2、0.3、0.4、0.5、0.6、0.7、0.8、0.9和1.0)固溶体,并利用XRD、拉曼光谱、热分析及热膨胀仪对材料的结构、吸水性及热膨胀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ZrCa)^(6+)含量的增加,固溶体的吸水性明显降低,结晶水释放后,该系列固溶体的热膨胀系数呈规律性变化。当x=0.6时,(ZrCa)_(0.6)Y_(0.8)W_(3)O_(12)为近零膨胀,且其线性热膨胀系数a_l为2.79×10^(-7) K^(-1)(453~1 000 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溶体 负热膨胀 (ZrCa)_(x)Y_(2-2x)W_(3)o_(12) 吸水性 拉曼光谱
下载PDF
具有Ruddlesden-Popper结构的杂化非本征铁电体(Ca_(1-x)Sm_(x))_(3)Ti_(2)O_(7)陶瓷的制备及其物理性能
10
作者 MARCO Antonio López-Aguila 柳志旭 +2 位作者 王守宇 黄聪 刘卫芳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5,共7页
为探究稀土离子掺杂对Ca_(3)Ti_(2)O_(7)物理性能的调控,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Sm^(3+)掺杂的(Ca_(1-x)Sm_(x))_(3)Ti_(2)O_(7)(x=0,0.02,0.04)陶瓷样品,通过XRD、XPS、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以及第一性原理计算等方法对样品的晶体结构、... 为探究稀土离子掺杂对Ca_(3)Ti_(2)O_(7)物理性能的调控,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Sm^(3+)掺杂的(Ca_(1-x)Sm_(x))_(3)Ti_(2)O_(7)(x=0,0.02,0.04)陶瓷样品,通过XRD、XPS、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以及第一性原理计算等方法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光学性能、电学性能和磁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Sm^(3+)含量的增加,(Ca_(1-x)Sm_(x))_(3)Ti_(2)O_(7)的晶胞参数逐渐增大.Sm^(3+)掺杂导致氧空位减少,因此样品的漏电流随着Sm^(3+)掺杂量的增加而减小.同时,随着Sm^(3+)掺杂量的增加,样品的光学带隙呈现增大趋势.此外,第一性原理研究表明,Sm^(3+)掺杂可在体系中诱导出磁性能,进一步丰富了该材料的物理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_(1-x)Sm_(x))_(3)Ti_(2)o_(7)陶瓷 铁电性 氧空位 光学带隙 第一性原理
下载PDF
Triple the steady-state reaction rate by decorating the In_(2)O_(3)surface with SiO_(x)for CO_(2)hydrogenation
11
作者 Hao Wang Chun Yang +8 位作者 Xiaoyan Yu Mingrui Wang Runze Yang Xiaowa Nie Ben Hang Yin Alex C.K.Yip Chunshan Song Guanghui Zhang Xinwen Guo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8期96-105,I0003,共11页
Indium oxide(In_(2)O_(3)),as a promising candidate for CO_(2)hydrogenation to C_(1) products,often suffers from sintering and activity decline,closely related to the undesirable structural evolution under reaction con... Indium oxide(In_(2)O_(3)),as a promising candidate for CO_(2)hydrogenation to C_(1) products,often suffers from sintering and activity decline,closely related to the undesirable structural evolution under reaction conditions.Based on the comprehension of the dynamic evolution,this study presents an efficient strategy to alleviate the agglomeration of In_(2)O_(3)nanoparticles by the surface decoration with highly dispersed silica species(SiO_(x)).Various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s combined with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 demonstrated that the sintering resulted from the over-reduction,while the enhanced stability originated from the anchoring effect of highly stable In-OSi bonds,which hinders the substantial formation of metallic In(In~0)and the subsequent agglomeration.0.6Si/In_(2)O_(3)exhibited CO_(2)conversion rate of10.0 mmol g^(-1)h^(-1)at steady state vs.3.5 mmol g^(-1)h^(-1)on In_(2)O_(3)in CO_(2)hydrogenation.Enhanced steady-state activity was also achieved on Pd-modified catalysts.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Pd/In_(2)O_(3)catalyst,the methanol production rate of Pd catalyst supported on 0.6Si/In_(2)O_(3)was enhanced by 23%,showing the potential of In_(2)O_(3)modified by SiO_(x)in serving as a platform material.This work provides a promising method to design new In_(2)O_(3)-based catalysts with improved activity and stability in CO_(2)hydroge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hydrogenation In_(2)o_(3)sintering Dynamic structural evolution Surface Sio_(x)modification DFT simulations
下载PDF
Na_(2)WO_(4)-Mn_(x)O_(y)/BaTiO_(3)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甲烷氧化偶联反应中的应用
12
作者 武洁花 王雪 +2 位作者 薛伟 张明森 刘东兵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43-748,共6页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Na_(2)WO4-Mn_(x)O_(y)/BaTiO_(3)催化剂,研究了Na_(2)WO_(4)-Mn_(x)O_(y)/BaTiO_(3)催化剂对甲烷氧化偶联反应(OCM)的影响,利用SEM,XRD,EDS等分析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与Na_(2)WO_(4)-Mn_(x)O_(y)/SiO_(2)催化剂进...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Na_(2)WO4-Mn_(x)O_(y)/BaTiO_(3)催化剂,研究了Na_(2)WO_(4)-Mn_(x)O_(y)/BaTiO_(3)催化剂对甲烷氧化偶联反应(OCM)的影响,利用SEM,XRD,EDS等分析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与Na_(2)WO_(4)-Mn_(x)O_(y)/SiO_(2)催化剂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Na_(2)WO_(4)-Mn_(x)O_(y)/BaTiO_(3)催化剂的活性组分W和Mn在钛酸钡表面分布均匀,且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的结构基本保持不变,在反+应温度为800℃、甲烷与氧气摩尔比为1.5时,Na_(2)WO_(4)-Mn_(x)O_(y)/BaTiO_(3)催化剂催化OCM反应的C_(2)收率约为19%,C_(2)^(+)收率约为21%。与Na_(2)WO_(4)-Mn_(x)O_(y)/SiO_(2)催化剂相比,Na_(2)WO_(4)-Mn_(x)O_(y)/BaTiO_(3)催化剂的反应起活温度低60℃,具有更加活泼的活性氧位,能够在更低的温度条件下开始OCM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酸钡 催化剂 甲烷氧化偶联 Na_(2)Wo_(4)-Mn_(x)o_(y)/BaTio_(3)
下载PDF
电化学沉积Ni_(x)O_(y)薄膜及电致变色性能研究进展
13
作者 王美涵 周博阳 +2 位作者 高源 侯朝霞 张钧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3期185-191,共7页
围绕电化学沉积Ni_(x)O_(y)电致变色薄膜致色效率低、响应速度慢及循环稳定性差等问题,综述了电解液pH、电流密度和沉积时间等电化学沉积参数对Ni_(x)O_(y)薄膜性能的影响。重点阐述了掺杂改性、纳米结构设计和薄膜复合3种优化Ni_(x)O_... 围绕电化学沉积Ni_(x)O_(y)电致变色薄膜致色效率低、响应速度慢及循环稳定性差等问题,综述了电解液pH、电流密度和沉积时间等电化学沉积参数对Ni_(x)O_(y)薄膜性能的影响。重点阐述了掺杂改性、纳米结构设计和薄膜复合3种优化Ni_(x)O_(y)薄膜电致变色性能的方法。最后,对Ni_(x)O_(y)薄膜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_(x)o_(y)薄膜 电化学沉积 沉积参数 性能优化 电致变色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_(1+x)V_(3)O_(8)研究进展
14
作者 赵辉 曹红霞 刘进 《山东化工》 CAS 2023年第18期97-100,共4页
Li_(1+x)V_(3)O_(8)材料是一种新型锂离子正极备选材料,其具有比容量大,环境友好和制造成本低廉等优势,拥有广泛的开发应用前景。就锂钒氧化物中Li_(1+x)V_(3)O_(8)材料的组成结构、充放电结构变化以及存在的优缺点等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Li_(1+x)V_(3)O_(8)材料是一种新型锂离子正极备选材料,其具有比容量大,环境友好和制造成本低廉等优势,拥有广泛的开发应用前景。就锂钒氧化物中Li_(1+x)V_(3)O_(8)材料的组成结构、充放电结构变化以及存在的优缺点等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对其制备方法和改性方法作了总结,指出了Li_(1+x)V_(3)O_(8)材料今后应进一步开发和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层状Li_(1+x)V_(3)o_(8)
下载PDF
MnO_(x)/Al_(2)O_(3)催化臭氧氧化处理含氰废水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洪凯 董嘉宁 +4 位作者 孙宏志 陈俊强 陈建设 韩庆 李斌川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3年第1期21-26,30,共7页
本研究采用浸渍法,以Mn(NO3)2为前驱体、γ-Al_(2)O_(3)为载体,制备负载型金属氧化物催化剂MnO_(x)/Al_(2)O_(3),用于处理氰化废水中的氰离子。其间考察了臭氧投加量、催化剂制备工艺参数、催化剂投加量、溶液pH等因素对废水中氰化物去... 本研究采用浸渍法,以Mn(NO3)2为前驱体、γ-Al_(2)O_(3)为载体,制备负载型金属氧化物催化剂MnO_(x)/Al_(2)O_(3),用于处理氰化废水中的氰离子。其间考察了臭氧投加量、催化剂制备工艺参数、催化剂投加量、溶液pH等因素对废水中氰化物去除效率的影响。试验表明,从制备催化剂的最佳工艺参数来看,Mn目标负载量为8%,焙烧温度为500℃,焙烧时间为4 h。在优化的试验条件下,氰化物浓度可以从5.4 mg/L降到0.2 mg/L以下。反应机理研究表明,MnO_(x)/Al_(2)O_(3)催化臭氧氧化处理氰化废水遵循羟基自由基机理。反应动力学分析表明,该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表观反应速率常数为0.031 6 min^(-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相催化 臭氧 浸渍法 Mno_(x)/Al_(2)o_(3) 含氰废水
下载PDF
冷等离子体耦合Mo_(x)C-Ni/Al_(2)O_(3)催化剂用于甲烷水汽重整制氢反应 被引量:1
16
作者 刁亚南 所聪 +2 位作者 张晓 方健聪 石川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25-1032,共8页
甲烷水汽重整反应是目前工业制氢的主要过程之一,其中提升Ni基催化剂的抗积炭和抗烧结能力以及降低重整操作温度是该工艺的关键。通过将Mo_(x)C与Ni/Al_(2)O_(3)机械混合制备了Mo_(x)C-Ni/Al_(2)O_(3)双功能催化剂(Mo_(x)C-NiAl),即Ni解... 甲烷水汽重整反应是目前工业制氢的主要过程之一,其中提升Ni基催化剂的抗积炭和抗烧结能力以及降低重整操作温度是该工艺的关键。通过将Mo_(x)C与Ni/Al_(2)O_(3)机械混合制备了Mo_(x)C-Ni/Al_(2)O_(3)双功能催化剂(Mo_(x)C-NiAl),即Ni解离CH_(4),Mo_(x)C活化H_(2)O,同时耦合冷等离子体,系统地研究了Mo_(x)C助剂的加入对催化剂结构、等离子体放电性质(放电功率、有效电容)、催化性能的影响,并通过XRD、Raman、TEM等多种表征方法探究了催化剂的失活机制。研究表明,Mo_(x)C助剂的加入不仅有效促进金属Ni的再分散,提升催化剂的抗烧结能力,还提高了催化剂的有效电容和放电功率,有助于催化剂活性的提高。与传统Ni/Al_(2)O_(3)催化剂相比,无额外热源加热条件下,Mo_(2)C-Ni/Al_(2)O_(3)催化剂在输入电压70 V下可实现CH_(4)解离速率和H_(2)O活化速率的匹配,在反应时间29 h内CH_(4)转化率均保持在80%,展现出优异的催化稳定性。该研究工作实现了在冷等离子体和催化协同作用下CH_(4)、H_(2)O等分子的高效活化及速率匹配,为甲烷水蒸气高效重整制氢过程提供了一种可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Al_(2)o_(3) Mo_(x)C 冷等离子体 甲烷水汽重整 制氢
下载PDF
Li(Ni_(x)Co_(y)Mn_(z))O_(2)正极材料对溶胶-凝胶法制备KAlSi_(2)O_(6)的侵蚀研究
17
作者 马俊花 罗忠涛 +3 位作者 李烨 贾全利 穆元冬 陈留刚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5-309,共5页
将不加和添加CaF_(2)的KAlSi_(2)O_(6)(KAS_(4))溶胶于800~1300℃煅烧得到的KAS_(4)以及原料CaF_(2)粉,分别与Li(Ni_(x)Co_(y)Mn_(z))O_(2)(LNCM)按照质量比70∶30混合均匀,然后在1100℃保温6 h进行侵蚀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加和添加CaF_... 将不加和添加CaF_(2)的KAlSi_(2)O_(6)(KAS_(4))溶胶于800~1300℃煅烧得到的KAS_(4)以及原料CaF_(2)粉,分别与Li(Ni_(x)Co_(y)Mn_(z))O_(2)(LNCM)按照质量比70∶30混合均匀,然后在1100℃保温6 h进行侵蚀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加和添加CaF_(2)的KAS_(4)的物相组成以及侵蚀试验后几种材料的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结果表明:1)添加1.88%(w)CaF_(2)可以使KAS_(4)纯相的生成温度下降约100℃;2)不加CaF_(2)的KAS_(4)比添加CaF_(2)的具有更好的抗LNCM侵蚀性能;3)CaF_(2)与LNCM在高温下容易发生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KAlSi_(2)o_(6) Li(Ni_(x)Co_(y)Mn_(z))o_(2) 抗侵蚀性
下载PDF
铥改性MnCeO_(x)/TiO_(2)催化剂在氨中低温还原NO_(x)的优越性能
18
作者 刘康 魏博 +2 位作者 王珊 王建江 陈丽娟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117,共7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MnCeTm_(y)O_(x)/TiO_(2)(y为Tm/Mn摩尔比,y=0.1,0.3,0.5)低温SCR脱硝催化剂,研究和分析了TmO_(x)对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所研制的MnCeTmO_(x)/TiO_(2)催化剂提高了以氨为还原剂的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性...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MnCeTm_(y)O_(x)/TiO_(2)(y为Tm/Mn摩尔比,y=0.1,0.3,0.5)低温SCR脱硝催化剂,研究和分析了TmO_(x)对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所研制的MnCeTmO_(x)/TiO_(2)催化剂提高了以氨为还原剂的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性能,并采用XRD、NH_(3)-TPD分析探究了TmO_(x)的作用及内在机制。结果表明,当y=0.3时,催化剂具有最佳的脱硝效果,在150℃具有95%以上的NO_(x)转化率。对催化剂进行了稳定性测试和不同空速下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MnCeTm 0.3 O_(x)/TiO_(2)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在两种空速下均能保持优异的低温NH_(3)-SCR脱硝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化学 MnCeTm_(y)o_(x)/Tio_(2)催化剂 低温脱硝 NH_(3)-SCR
下载PDF
基于α-Al_(2)O_(3)载体管的新型MXene膜异丙醇脱水性能
19
作者 张国春 周志辉 吴红丹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381-5389,共9页
二维过渡金属碳(氮)化合物MXene(Ti_(3)C_(2)T_(x))因其亲水性且层间距可调在膜分离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但层流状MXene膜易从基底上剥离,因而选取合适的基底材料并增加MXene膜与基底材料的黏附性是其工业应用的关键。以大孔α-Al_(2)O_... 二维过渡金属碳(氮)化合物MXene(Ti_(3)C_(2)T_(x))因其亲水性且层间距可调在膜分离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但层流状MXene膜易从基底上剥离,因而选取合适的基底材料并增加MXene膜与基底材料的黏附性是其工业应用的关键。以大孔α-Al_(2)O_(3)陶瓷管为载体,采用α-Al_(2)O_(3)颗粒和SiO_(2)-ZrO_(2)溶胶对其进行修饰,通过自交联反应制备得到MXene渗透汽化分离膜材料。探究了Ti_(3)C_(2)T_(x)纳米片负载量、异丙醇浓度、运行温度对MXene膜在异丙醇/水体系中渗透汽化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Xene纳米片形成的层状结构有利于阻隔大直径的异丙醇分子通过层间孔道,当MXene纳米片负载量为1.97mg/cm^(2)时,MXene膜在55℃对质量分数为90%的异丙醇/水溶液表现出较高的脱水性能,其渗透侧含水率为95.51%,通量可达485.13g/(m^(2)·h)。基于大孔α-Al_(2)O_(3)载体管的新型MXene膜结构稳定,分离性能良好,在渗透汽化有机溶剂脱水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过渡金属碳(氮)化合物 Ti_(3)C_(2)T_(x)纳米片 α-Al_(2)o_(3)载体管 渗透汽化 异丙醇 分离
下载PDF
MnO_(x)@Fe_(3)O_(4)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对苯酚处理性能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高卫民 程寒飞 +1 位作者 朱巧红 冉景 《化学试剂》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4-140,共7页
首先采用两步法设计制备磁性纳米复合材料MnO_(x)@Fe_(3)O_(4),然后测量其粒度的分布状态,再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红外光谱(IR)3种方法表征其结构形态;初步研究了纳米复合物分子MnO_(x)@Fe_(3)O_(4)结构与组成,深入分... 首先采用两步法设计制备磁性纳米复合材料MnO_(x)@Fe_(3)O_(4),然后测量其粒度的分布状态,再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红外光谱(IR)3种方法表征其结构形态;初步研究了纳米复合物分子MnO_(x)@Fe_(3)O_(4)结构与组成,深入分析了该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添加量和改变苯酚的初始浓度对该复合材料活化PMS分解苯酚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纳米复合材料MnO_(x)@Fe_(3)O_(4)循环使用的效果。结果表明,纳米复合材料MnO_(x)@Fe_(3)O_(4)是α-MnO 2表面负载四氧化铁(Fe_(3)O_(4))的复合材料,平均粒径为247.3 nm,磁分离性好;纳米复合材料MnO_(x)@Fe_(3)O_(4)有较好的活化PMS分解苯酚的效果,在处理初始浓度为10 mg/L的酚类废水,添加80 mg/L该复合材料,用时180 min效果明显,去除率达到100%;随着苯酚的浓度逐渐提高,同一添加量的MnO_(x)@Fe_(3)O_(4)活化PMS分解去除效果会下降;MnO_(x)@Fe_(3)O_(4)活化PMS循环使用效果较好,对10 mg/L的苯酚废水,反复使用6次,还有90%以上的去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 Mno_(x)@Fe_(3)o_(4)复合材料 含酚废水 高级氧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