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Water Resources Supply and Demand and Security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Irrigation Regions of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11
1
作者 JI Xi-bin KANG Er-si +3 位作者 CHEN Ren-sheng ZHAO Wen-zhi XlAO Sheng-chun JIN Bo-wen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30-140,共11页
Based on the data for meteorology, hydrology, soil, planting, vegetation,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irrigation reg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Northwest China, the model of balance o... Based on the data for meteorology, hydrology, soil, planting, vegetation,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irrigation reg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Northwest China, the model of balance of water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region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security of water resource was assessed, from which the results that the effects of unified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between Gansu Province and Inner Mongolia on regional hydrology are significant with a decrease in water supply diverted from Heihe River and an increase in groundwater extracted. In addi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groundwater level has been steadily decreasing due to over pumping and decrease in recharges. In present year (2003), the volume of potential groundwater in the irrigation districts is far small because of the groundwater overdraft; even in the particular regions, there is no availability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for use. By 2003, water supply is not sufficient to meet the water demand in the different irrigation district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re not secured, and the water supply crisis occurs in Pingchuan irrigation district. Achieving water security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griculture, economy, industry, and livelihoods while maintaining or improving the abilities of the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of water resources, determining of the reasonable percentage between water supply and groundwater utilization and water saving in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are taken into account. If this does not occur, it is feared that the present performance of water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may further aggravate the problem of scarcities of water resources and further damage the fragile ecological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dle reaches of heihe river irrigation region water resources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 evaluation of the security of water resources
下载PDF
Assessing the evolution of oases in arid regions by reconstructing their historic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China 被引量:4
2
作者 Yaowen XIE Guisheng WANG +1 位作者 Xueqiang WANG Peilei FAN 《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17年第4期629-642,共14页
Oasis evolution, one of the most obvious surface processes in arid regions, affects various aspects of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such as hydrological processes, ecological conditions, and microclimates. In this paper,... Oasis evolution, one of the most obvious surface processes in arid regions, affects various aspects of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such as hydrological processes, ecological conditions, and microclimates. In this paper, the historical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cultivated oases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the second largest inland watershed in the northwest of China, was assessed using multidisciplinary methods and data from multiple sources, including historical literature, ancient sites, maps and remotely sensed image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cultivated oases were first developed on a large scale during the Han Dynasty (121 BC-220) and then gradually decreased in extent from the Six Dynasties period (220-581) to the Sui- Tang period (581-907), reaching a minimum in the Song- Yuan period (960-1368). An abrupt revival occurred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and continued through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 and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12-1949), oasis development reached its greatest peak of the entire historical period. The oasis areas during seven major historical periods, i.e., Hart, Six Dynasties, Sui-Tang, Song-Yuan, Ming, Qing, and Republic of China, are estimated to have been 1703 kma, 1115 km2, 629 km2, 614 km2, 964 km2, 1205 km2, and 1917 km2, respectivel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generally exhibited a continuous sprawl process, with the center of the oases moving gradually from the downstream region to the middle and even upstream regions. The oases along the main river remained stable during most periods, whereas those close to the terminal reaches were subject to frequent variations and even abandonment. Socio-economic factors were the main forces driving the evolution of cultivated oases in the area; among them, political and societal stability, national defense, agricultural policy, population,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ihe river Basin cultivated oasis spatio-temporal process arid region driving factors landscape change
原文传递
1967~2020年黑河中游绿洲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以临泽县为例
3
作者 陈海志 胡广录 +2 位作者 李嘉楠 麻进 焦娇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37-144,154,共9页
【目的】探究黑河中游绿洲气候变化特征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管理对策。【方法】采用线性回归分析、产量分解等方法分析了张掖市临泽县1967~2020年气候变化和玉米产量变化的趋势,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玉米气象产量... 【目的】探究黑河中游绿洲气候变化特征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管理对策。【方法】采用线性回归分析、产量分解等方法分析了张掖市临泽县1967~2020年气候变化和玉米产量变化的趋势,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玉米气象产量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性模型。【结果】1967~2020年黑河中游绿洲平均气温、累计降水量和累计日照时长均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分别为0.38℃/10 a、3.01 mm/10 a、2.02 h/10 a;玉米气象产量呈现出不规则且幅度较大的波动,玉米气象产量与降水量、累计日照时长2个气象因子呈现正相关关系,与气温呈现负相关关系,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295,0.354和-0.405;根据多元回归分析模型预测,至2030年玉米气象产量将达到-47.85 kg/hm^(2),气象条件将成为制约玉米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结论】在黑河中游绿洲特殊的区域气候条件下,提高灌溉效率、引进抗逆抗旱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技术研究等是玉米产量稳步提高最为有效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玉米产量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黑河中游绿洲
下载PDF
黑河中游荒漠绿洲区免灌植被土壤水分状况 被引量:35
4
作者 常学向 赵爱芬 +1 位作者 赵文智 陈怀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6-129,共4页
对1年、3年、5年、20年梭梭人工林,20年的花棒、柽柳、柠条人工林及天然荒漠植被等立地土壤湿度研究表明:土壤湿度随植物盖度增大而减少,盖度>40%与盖度<5%的固沙植物花棒、柽柳和梭梭林地,土壤湿度分别相差0.72%,1.16%和1.28%;... 对1年、3年、5年、20年梭梭人工林,20年的花棒、柽柳、柠条人工林及天然荒漠植被等立地土壤湿度研究表明:土壤湿度随植物盖度增大而减少,盖度>40%与盖度<5%的固沙植物花棒、柽柳和梭梭林地,土壤湿度分别相差0.72%,1.16%和1.28%;植物种间土壤湿度也有差异,相同密度下花棒土壤湿度>梭梭土壤湿度>柽柳土壤湿度。随着植物生长,土壤湿度下降。1年、3年和5年生梭梭人工林土壤储水量比未营造梭梭林的沙地分别降低23.00%,48.00%和58.00%。随着不同部位间水平距离的增大,土壤湿度变异较大;在垂直剖面上,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湿度逐渐降低,梭梭、柽柳、花棒、柠条林地土壤湿度由(2.57±0.20)%,(2.04±0.17)%,(2.75±0.15)%和(2.20±0.07)%,下降至(1.19±0.25)%,(1.01±0.20)%,(1.31±0.18)%和(0.99±0.14)%。4月与9月荒漠植被泡泡刺沙堆、戈壁土壤湿度的差值分别为1.03%和0.81%。戈壁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较大,20cm与160cm土壤湿度分别为(3.35±0.38)%,(1.39±0.04)%,相差3.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中游 荒漠绿洲区 免灌植被 土壤水分 土壤湿度 时空变化
下载PDF
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水分与植被空间变异 被引量:62
5
作者 王蕙 赵文智 常学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731-1739,共9页
荒漠绿洲过渡带是绿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绿洲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过渡带土壤湿度和植被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了解荒漠绿洲过渡带的重要科学问题,从而开始受到重视。研究是在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选择一条1700m×200m的样... 荒漠绿洲过渡带是绿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绿洲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过渡带土壤湿度和植被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了解荒漠绿洲过渡带的重要科学问题,从而开始受到重视。研究是在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选择一条1700m×200m的样带(包括3条平行样线),在对土壤湿度、植被高度、盖度等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统计分析和地统计的方法,研究了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水分和植被的空间变异性特征。结果表明:在荒漠绿洲过渡带上,0~200cm土层中土壤平均湿度介于1.45%~3·85%,变异系数在27.7%~83.2%;植被盖度介于9%~80%,变异系数为80%。植被盖度、冠幅与0~20、20~40cm两层土壤湿度显著负相关(p<0.05),与120~140、140~160cm两层土壤湿度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水分和植被空间分布在样带上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表现在小于100m的尺度上随机分布,而在100~3110m的尺度上呈聚集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植被 异质性 荒漠绿洲过渡带 黑河中游
下载PDF
黑河中下游绿洲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85
6
作者 杜巧玲 许学工 刘文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916-1923,共8页
生态安全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 ,尤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 ,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反映。生态安全是维护地区或国家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不受威胁的状态 ,能为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提供... 生态安全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 ,尤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 ,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反映。生态安全是维护地区或国家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不受威胁的状态 ,能为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从水安全、土地安全、经济社会安全出发 ,选取水资源量供需比、地表水质量、地下水埋深和地下水矿化度 4种水安全评价指标 ;土地人口承载度、林地覆盖率、草地载畜度、绿洲面积变化率、绿洲土地沙化率、绿洲土地盐碱化率和抗灾度等 7种土地安全评价指标 ;人均 GDP产值、单位面积农业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绿洲人口密度、城市化率和文明度等经济社会安全评价指标 ;共计 17项 ,建立了绿洲生态安全评价综合指标体系。然后 ,应用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 GIS等多种方法与手段 ,在绿洲尺度上对黑河干流中下游地区的张掖、临泽、高台、鼎新和额济纳 5个绿洲进行绿洲生态安全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 :自黑河中游至下游 ,各个绿洲的生态安全状况依次降低 ,最下游的额济纳绿洲生态安全仅为 4级的差状态。其中 ,水安全是关键 ,土地安全是载体 ,经济社会安全是保障 ,以上几方面相互关联 ,共同作用导致绿洲的生态安全综合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评价 绿洲 黑河中下游
下载PDF
夏季黑河中游绿洲样带蒸散量遥感估算 被引量:18
7
作者 连晋姣 黄明斌 +1 位作者 李杏鲜 刘文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120-129,F0004,共11页
黑河中游绿洲集中了全流域95%的耕地,利用了全流域68%的水资源,绿洲农田蒸散是水资源的主要支出项。为了解绿洲生态系统不同景观单元的耗水规律,高效管理区域水资源,该文利用2011年6-8月的7期Landsat TM影像,结合地面气象、物候数据和... 黑河中游绿洲集中了全流域95%的耕地,利用了全流域68%的水资源,绿洲农田蒸散是水资源的主要支出项。为了解绿洲生态系统不同景观单元的耗水规律,高效管理区域水资源,该文利用2011年6-8月的7期Landsat TM影像,结合地面气象、物候数据和土地覆盖类型,基于SEBAL-METRIC模型估算了夏季黑河中游样带尺度不同土地覆盖类型蒸散量,并利用涡度观测数据对卫星过境日模型估算的蒸散量进行验证,发现遥感估算值与实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果表明:由于土地覆盖类型和灌溉的差异,黑河中游样带尺度内蒸散量空间变化较大,6-8月农田平均总蒸散量是340 mm,林地是328 mm,草地的平均值是214 mm,荒漠区只有97 mm;夏季不同土地覆盖类型蒸散量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农田日蒸散量在6月底达到最大值,荒漠日蒸散量于7月中旬达到最大值,草地6月和7月平均日蒸散值较8月大,林地蒸散量月际变化较小。另外,荒漠与绿洲土壤类型差异较大,在荒漠区与绿洲区分别选取"热点"可有效提高模型估算精度。研究对于干旱半干旱区域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蒸散 模型 黑河中游绿洲 夏季 SEBAL METRIC
下载PDF
黑河中游典型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及其安全评估 被引量:20
8
作者 吉喜斌 康尔泗 +3 位作者 赵文智 陈仁升 肖生春 金博文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74-982,共9页
结合黑河干流高崖水文站至平川大桥水文站区域的气象、水文、土壤、植被、种植结构、经济发展等资料建立黑河中游典型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模式,并对其进行安全评估。结果表明,黑河分水对中游典型灌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表水利用量减少、... 结合黑河干流高崖水文站至平川大桥水文站区域的气象、水文、土壤、植被、种植结构、经济发展等资料建立黑河中游典型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模式,并对其进行安全评估。结果表明,黑河分水对中游典型灌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表水利用量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增加、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现状年地下水开潜力很小,甚至有些灌区开采潜力严重不足,超采严重。现状年各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都已经接近安全警戒线,平川灌区已经超过安全警戒线,若今后在水资源管理、地表水和地下水统一调度、农业节水等方面没有重大突破,黑河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将更加复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中游 典型灌区 水资源供需平衡 安全评估 人工绿洲
下载PDF
基于绿洲灌区尺度的生态需水及水资源配置效率研究——黑河中游案例 被引量:11
9
作者 蒙吉军 汪疆玮 +2 位作者 王雅 周朕 江颂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1-180,共10页
以黑河中游农业绿洲灌区为研究对象,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土地覆被数据和绿洲灌区统计数据等为数据源,基于Penman-Monteith公式和NDVI数据,研究生态需水量的时空分异,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引水量和单产耗水量,分析绿洲灌区水资源配置的效... 以黑河中游农业绿洲灌区为研究对象,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土地覆被数据和绿洲灌区统计数据等为数据源,基于Penman-Monteith公式和NDVI数据,研究生态需水量的时空分异,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引水量和单产耗水量,分析绿洲灌区水资源配置的效率,得到以下结果。1)年潜在蒸散量在800~1200 mm/a之间,每年6—8月为峰值。多年平均生态需水量在614~999 mm之间,每年4—8月需求最大,空间上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黑河干流沿岸灌区生态需水量相对较大。2)黑河中游引水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2008年引水总量最大,引水量较大的灌区主要集中在黑河干流沿岸。3)黑河中游水资源配置总体情况较好,黑河干流周边灌区供需比普遍大于1,山丹县及民乐县灌区供需比小于1。近80%的灌区属于水资源配置高效或相对有效的地区,仅4个灌区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1个灌区引水量严重不足,因此适当调整部分灌区引水量,进一步推广节水理念和技术,是全面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的途径。研究结果对提高干旱区水资源配置水平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需水 水资源配置效率 绿洲灌区 黑河中游
下载PDF
黑河中游绿洲防护林的防护效应分析 被引量:19
10
作者 何志斌 赵文智 屈连宝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9-82,共4页
沿绿洲至荒漠戈壁和绿洲至流动沙丘的防护林体系分别选择一条观测样线 ,每条样线分不同防护区布设 4个观测点同步观测风速和输沙率。 2年的观测数据表明 ,绿洲至荒漠戈壁的前缘阻沙林带能明显降低风速 ,是维护绿洲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但... 沿绿洲至荒漠戈壁和绿洲至流动沙丘的防护林体系分别选择一条观测样线 ,每条样线分不同防护区布设 4个观测点同步观测风速和输沙率。 2年的观测数据表明 ,绿洲至荒漠戈壁的前缘阻沙林带能明显降低风速 ,是维护绿洲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但在树种选择上不仅要考虑防护效果 ,而且要考虑树木的速生性和耐旱性 ,本文认为杨树和柽柳的组合较为理想。而固沙区具有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的双重作用 ,该区乔、灌木配置较少 ,风速没有明显降低。对绿洲至流动沙丘的防护林体系来说 ,在相同的风速条件下 ,输沙率随地表覆盖度降低而显著增加 ,因此 ,增加地表覆盖度是降低输沙率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中游 绿洲 防护林
下载PDF
干旱区黑河流域山地-绿洲-荒漠草畜耦合及其应用研究——以黑河流域中游段的临泽示范区研究为例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启森 赵文智 马长春 《草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13-20,共8页
通过对干旱区黑河流域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中草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就区域草畜耦合相关的理论及其应用方面,如耦合的目的、意义及必要性;舍饲的养畜育肥耦合机制的基础、条件、途径、形式;草畜生产特点及特色;草畜耦合... 通过对干旱区黑河流域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中草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就区域草畜耦合相关的理论及其应用方面,如耦合的目的、意义及必要性;舍饲的养畜育肥耦合机制的基础、条件、途径、形式;草畜生产特点及特色;草畜耦合机制的基本模式;草畜耦合的发展演变预测及成效体现;影响耦合发展演变的相关问题等,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和阐述。以期为本区草畜业和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及环境资源的可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利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黑河流域 山地—绿洲—荒漠 草畜耦合
下载PDF
干旱区景观格局综合优化:黑河中游案例 被引量:18
12
作者 蒙吉军 王晓东 周朕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51-461,共11页
选择黑河中游为研究区,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景观连接性和生境质量识别核心生态源地,根据显性阻力、隐性阻力、地形和道路数据构建生态阻力面,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网络与节点,并进行生态功能分区,进而从点、线、面进行... 选择黑河中游为研究区,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景观连接性和生境质量识别核心生态源地,根据显性阻力、隐性阻力、地形和道路数据构建生态阻力面,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网络与节点,并进行生态功能分区,进而从点、线、面进行景观格局优化。结果表明:1)黑河中游生境质量较好的斑块仅占总面积的13.77%,主要由湿地、高-中覆盖度草地和耕地构成,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大起伏中高山以及黑河干流两侧;2)主干生态廊道呈东南-西北走向贯穿整个研究区,辅助生态廊道主要连接核心生态源地与主干生态廊道,分支廊道主要分布在东部,连接相邻主干廊道(或是源地),生态节点多分布在生态廊道薄弱的地方;3)根据累积阻力值频率突变与空间分布特点,将黑河中游分为生态缓冲区、生态连通区、生态过渡区和生态边缘区4个功能区,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提出建设策略。研究结果可为黑河中游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生态功能分区 格局优化 黑河中游
下载PDF
基于DEA的黑河中游灌区水资源配置效率时空分异 被引量:9
13
作者 蒙吉军 汪疆玮 +2 位作者 尤南山 王雅 周朕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3-180,共8页
绿洲农业用水效率的提高是协调干旱区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键。以黑河中游农业绿洲24个灌区为研究对象,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土地覆被数据和绿洲灌区统计数据等为数据源,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研究了灌区农业水资源配置效率的时空分异... 绿洲农业用水效率的提高是协调干旱区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键。以黑河中游农业绿洲24个灌区为研究对象,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土地覆被数据和绿洲灌区统计数据等为数据源,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研究了灌区农业水资源配置效率的时空分异,以及各灌区影响水资源配置效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各灌区水资源配置效率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平川、罗城、大堵麻、盈科、板桥、蓼泉、梨园河、六坝等灌区水资源配置效率较高,而马营河、老军、洪水河、童子坝河、西浚、上三、安阳、鸭暖、新坝等灌区水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各灌区水资源配置效率均值从2008年的0.797提高到2012年的0.848,空间差异进一步缩小;(2)各灌区水资源配置要素普遍投入过大,水利设施建设及引水密度均超过了灌区实际需求,尤其是山丹县和民乐县的引水密度过大,甘州和高台部分灌区则表现为干渠密度、支斗渠密度明显超过实际需求;(3)DEA最优解显示,灌渠密度普遍饱和,部分灌区引水密度过大,大部分灌区引水密度与投入产出效率最高之间存在34.8%的下调空间。因此,合理分配有限的水资源、大力推广节水工程及措施,是提高绿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配置效率 绿洲灌区 时空分异 DEA 黑河中游
下载PDF
黑河中游绿洲化过程中不同开垦年限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5
14
作者 董炜华 王子婷 +1 位作者 李锋瑞 刘继亮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254-1261,共8页
对不同开垦年限绿洲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研究,探讨绿洲化过程中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对土壤环境演变的响应及适应机制。天然荒漠草地开垦为绿洲农田后,新垦绿洲农田大型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丰富度增加为天然荒漠草地的1.95... 对不同开垦年限绿洲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研究,探讨绿洲化过程中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对土壤环境演变的响应及适应机制。天然荒漠草地开垦为绿洲农田后,新垦绿洲农田大型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丰富度增加为天然荒漠草地的1.95倍和1.54倍,百年绿洲农田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丰富度增加为天然荒漠草地的3.54倍和3.00倍;但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变化较小。不同动物类群随着绿洲农田开垦年限增加,其变化规律也存在较大差异,如地蜈蚣科(Geophilidae)、线蚓科(Enchytraeidae)、正蚓科(Lumbricidae)和蝇科幼虫(Muscidae)个体密度逐渐增加,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和象甲科(Curculionidae)个体密度显著降低,而平腹蛛科(Gnaphosidae)、夜蛾科(Noctuidae)幼虫和蚁科(Formicidae)受农田开垦以及开垦年限的影响较小。RDA分析结果表明绿洲化过程中不同开垦年限绿洲农田的土壤温度、pH、土壤粘粉粒、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变化是导致绿洲化过程中绿洲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而随着绿洲农田开垦年限增加,土壤含盐量、土壤粗砂粒和细砂粒的变化是导致不同开垦年限绿洲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中游 绿洲化 绿洲农田 开垦年限 大型土壤动物
下载PDF
黑河中游灌区水资源配置要素对生态用地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蒙吉军 汪疆玮 +1 位作者 周朕 王雅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3-151,共9页
以黑河中游绿洲灌区为研究对象,以土地覆被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绿洲灌区统计数据等为数据源,分析了绿洲灌区水资源配置要素对生态用地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河中游灌区总体呈现明显的绿洲扩张、荒漠减少趋势,耕地增加以荒漠... 以黑河中游绿洲灌区为研究对象,以土地覆被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绿洲灌区统计数据等为数据源,分析了绿洲灌区水资源配置要素对生态用地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河中游灌区总体呈现明显的绿洲扩张、荒漠减少趋势,耕地增加以荒漠和草地的开垦为主,但耕地扩张趋势有所减缓;大部分灌区耕地都呈扩展趋势,前期(2000-2007年)以马营河、大满、友联、西浚、洪水河、梨园河、大都麻和童子坝灌区耕地扩展较为明显,后期(2007-2011年)以友联、梨园河、大都麻、鸭暖、老军和马营河灌区耕地扩展较为明显;各灌区水资源配置要素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性,山丹县和民乐县各灌区水资源配置要素水平相对较低,甘州区灌区水资源配置要素水平两极分化较严重,临泽县和高台县水资源配置要素水平相对较高;灌区各生态用地变化的影响因素差异明显.耕地增加与供需比、干渠密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与灯光、坡度等要素呈负相关关系;草地与供需比呈正相关关系;林地变化的影响因素与耕地变化的影响因素大致相同.研究结果对提高绿洲水土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地 水资源配置 绿洲灌区 黑河中游
下载PDF
黑河中游张掖绿洲灌溉渠系的数字化制图与结构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胡晓利 卢玲 +1 位作者 马明国 刘小军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2008年第2期208-213,I0004,共7页
人工灌溉渠系对于干旱区内陆河绿洲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黑河中游的张掖绿洲为例,在收集大量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地形图资料的基础上,利用GPS实地测量和GIS软件提取了全绿洲干、支、斗3级渠系信息,获得了翔实准确的灌溉渠系空间... 人工灌溉渠系对于干旱区内陆河绿洲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黑河中游的张掖绿洲为例,在收集大量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地形图资料的基础上,利用GPS实地测量和GIS软件提取了全绿洲干、支、斗3级渠系信息,获得了翔实准确的灌溉渠系空间和属性数据,首次完成了张掖绿洲灌溉渠系的数字化制图并对该渠系网络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张掖绿洲目前渠道总数约为6 300条,总长为8 749.51 km,密度为0.47 km/km2,干、支、斗渠的比例为1∶1.17∶2.4。5个县区中甘州区的灌溉渠系分布最密集,而山丹县渠系建设相对落后。绿洲人工灌溉渠系建设方式和水资源利用开发程度是影响和改变本地区流域景观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绿洲 灌溉渠系 黑河流域 遥感与GIS
下载PDF
黑河中游张掖地区沙漠化土地动态变化 被引量:11
17
作者 齐善忠 王涛 +1 位作者 罗芳 丁建亮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3-157,共5页
在我国的西北干旱区,由于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脆弱,加之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得该区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位于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由于近年来人口、经济快速增长的压... 在我国的西北干旱区,由于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脆弱,加之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得该区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位于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由于近年来人口、经济快速增长的压力和人类对土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产生了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而且土地沙漠化总体呈上升扩展的趋势,严重地阻碍了绿洲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以1994年和2 0 0 0年具有相同时相(秋季)的LandsatTM 4、3、2波段(分别赋予红、绿、蓝三种颜色)、分辨率为30m的标准假彩色合成卫星影像的两期TM影像为信息源,利用Erdas8 4遥感图象处理软件、Arcinfo8 1和Arcview3 2等GIS软件,对黑河流域中游张掖地区的沙漠化土地进行了动态监测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沙漠化土地类型共有8类,分别为流动沙地(丘)、半固定沙地(丘)、固定沙地(丘)、风蚀残丘、戈壁、闯田、潜在沙漠化土地和非生物治沙工程地;张掖地区各类沙漠化土地发展和逆转同时存在,1994~2 0 0 0年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了6 4 2 17km2 。其中,临泽、山丹、民乐和肃南4县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了714 85km2 ,而张掖市和高台县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72 6 8km2 。从总体上来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掖地区 沙漠化土地 动态变化 地理信息系统(GIS)
下载PDF
黑河中上游流域水文区划分析比较 被引量:4
18
作者 房晶 彭定志 +2 位作者 杨卓 张中元 赵珂珂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6-379,共4页
选取黑河中上游流域11个水文站点反映流域降水径流特性的7个区划指标,分别应用模糊聚类法和集对分析进行水文区划研究.2种方法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应用模糊聚类法将该流域划分为5个子区更为合理.所得分区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该流域水文... 选取黑河中上游流域11个水文站点反映流域降水径流特性的7个区划指标,分别应用模糊聚类法和集对分析进行水文区划研究.2种方法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应用模糊聚类法将该流域划分为5个子区更为合理.所得分区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该流域水文现象的形成、分布和变化规律,也为黑河流域水文站网合理规划、布设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解决水文资料移用和水资源合理开发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区划 模糊聚类法 集对分析 黑河 中上游
下载PDF
疏勒河中游绿洲生态功能分区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孙栋元 张云亮 +3 位作者 葛成彦 胡想全 金彦兆 柴薇薇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21期117-123,共7页
生态功能分区是区域生态系统保护与综合管理的基础,可为区域生态系统恢复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疏勒河中游绿洲生态环境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确定了疏勒河中游绿洲生态功能分区目标、分区原则与依据。运用RS和GIS技术,采... 生态功能分区是区域生态系统保护与综合管理的基础,可为区域生态系统恢复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疏勒河中游绿洲生态环境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确定了疏勒河中游绿洲生态功能分区目标、分区原则与依据。运用RS和GIS技术,采用定性和定量以及计算机图形空间迭置法等方法,将疏勒河中游绿洲划分为绿洲农业、荒漠戈壁、防风固沙、平原绿洲植物、盐渍化防治和平原绿洲湿地6个生态功能区和34个生态功能亚区,并对各个功能区生态服务功能、生态保护方向、生态保护以及生态功能恢复措施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对促进《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的顺利实施具有一定借鉴与参考作用,同时对促进干旱内陆河流域绿洲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水资源综合管理和有效配置、区域产业布局与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勒河中游 绿洲 生态功能分区 生态环境
下载PDF
人为因素在沙漠化过程中作用程度的定量化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齐善忠 罗芳 王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5,共2页
在沙漠化过程中,人为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沙漠化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根据收集的数据资料。以黑河流域中游张掖地区为例,在1994-2000年这6年的时间尺度下,选取张掖地区沙漠化土地面积、张掖地区粮食总产量和黑河中游耗水量为指标... 在沙漠化过程中,人为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沙漠化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根据收集的数据资料。以黑河流域中游张掖地区为例,在1994-2000年这6年的时间尺度下,选取张掖地区沙漠化土地面积、张掖地区粮食总产量和黑河中游耗水量为指标,尝试性地来定量探讨了人为因素在黑河流域沙漠化过程中的作用。计算结果表明,人为因素在黑河流域张掖地区沙漠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占6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人为因素 定量化分析 黑河中游张掖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