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咬合重建修复过程中咀嚼肌肌电图的变化 被引量:36
1
作者 周崇阳 冯海兰 +1 位作者 杨朝晖 胡晓阳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03年第3期143-146,共4页
目的:探讨对垂直距离降低的患者咬合重建修复过程中,咀嚼肌肌电图的变化。方法:对15例垂直距离降低的患者先用塑料垫式可摘局部义齿过渡修复并恢复垂直距离,患者适应后再按此高度永久修复。对比分析修复前、过渡修复一个月后以及永久修... 目的:探讨对垂直距离降低的患者咬合重建修复过程中,咀嚼肌肌电图的变化。方法:对15例垂直距离降低的患者先用塑料垫式可摘局部义齿过渡修复并恢复垂直距离,患者适应后再按此高度永久修复。对比分析修复前、过渡修复一个月后以及永久修复一个月后嚼肌、颞肌前束和颞肌后束表面肌电图的变化。结果:① 息止位时过渡修复及永久修复后嚼肌、颞肌前束和颞肌后束肌电幅值较术前均有明显减少趋势;② 大力咬合位,过渡修复时颞肌后束肌电幅值较术前显著减少,嚼肌和颞肌前束肌电无显著改变。永久修复后嚼肌和颞肌前束肌电较过渡修复时和术前有显著提高,颞肌后束肌电值较过渡修复时也显著增加;③ 咀嚼时嚼肌和颞肌前束肌电值在过渡修复及永久修复后逐步增加,永久修复后增加显著。而颞肌后束肌电值无明显改变。结论:对垂直距离降低的病人升高垂直距离并进行咬合重建修复后,能显著减少息止位嚼肌、颞肌前束和颞肌后束的紧张度,增强咀嚼肌大力咬合及咀嚼运动时的收缩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咀嚼肌 肌电图 垂直距离降低 咬合重建
下载PDF
角度评估咬合垂直距离的探索性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周年苟 曾利伟 +2 位作者 焦纪兰 邓璐 陈萍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85-587,共3页
目的通过头影测量的方法,对30例正常拾人群颅面部硬组织标志点进行分析,寻找一种虹加精确量化的方法来评估咬合垂直距离。方法选择30名年龄在20~30岁的正常耠人群进行头影测量分析,采用Winceph8.0测量软件进行描点和测量。结果面... 目的通过头影测量的方法,对30例正常拾人群颅面部硬组织标志点进行分析,寻找一种虹加精确量化的方法来评估咬合垂直距离。方法选择30名年龄在20~30岁的正常耠人群进行头影测量分析,采用Winceph8.0测量软件进行描点和测量。结果面中心角(CA)与面下角(LA)均值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90,P=0.147)。CA角和LA角之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r=0.976,P=0.000),得出回归方程为y=0.298+0.997x。结论可以通过CA角对咬合垂直距离进行评估量化,并且可以通过CA角来指导临床确定咬合垂直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距离 咬合重建 头影测量
下载PDF
垫式可摘义齿的临床应用与观察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德贵 陈蕊然 +1 位作者 李崇强 张华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30-232,共3页
目的:通过对上下颌牙列缺损伴部分牙中、重度磨损与磨耗的设计及修复治疗,探讨重建口颌系统正常秩序,适当恢复颌高度、重建咬合平衡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制取修复前研究模型,对上述类型180例患者采用整体设计,以联冠式牙合垫(塑胶或铸造... 目的:通过对上下颌牙列缺损伴部分牙中、重度磨损与磨耗的设计及修复治疗,探讨重建口颌系统正常秩序,适当恢复颌高度、重建咬合平衡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制取修复前研究模型,对上述类型180例患者采用整体设计,以联冠式牙合垫(塑胶或铸造)加天然牙与黏膜共同支持式可摘义齿修复治疗,并进行修复后2、4、6周随访观察。结果:180例中,戴用修复体2~3周适应者148例(82.2%);4~5周内适应者24例(13.3%);5~6周内适应者8例(4.5%)。远期疗效通过信访长达10a~15a以上,临床效果满意,均达到预期修复目的。结论:此设计修复不仅保留了牙体组织,而且恢复了原有组织的外形和功能,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合)垫 可摘义齿 牙列缺损 磨损 磨耗 修复治疗 (牙合)的垂直距离 咀嚼系统
下载PDF
北京地区13~15岁正常个体面部垂直向生长的纵向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兴中 周彦恒 林久祥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60-464,共5页
目的:研究恒牙期正常[牙合]面部垂直向的纵向生长特点,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对23例北京地区正常[牙合]个体(女性14人,男性9人)从13-15岁每年定期拍摄的定位头颅侧位片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从13-15... 目的:研究恒牙期正常[牙合]面部垂直向的纵向生长特点,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对23例北京地区正常[牙合]个体(女性14人,男性9人)从13-15岁每年定期拍摄的定位头颅侧位片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从13-15岁正常[牙合]个体在垂直向上的生长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大多数测量项目表现为男性大于女性,且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男性除L6-MP外、女性除UI-PP、LI-MP、U6-PP和0B外,其它测量项目在14~15岁的年变化量均小于13~14岁。从13-15岁,TAFH/TPFH均无显著的性别差异。从14~15岁,男性牙槽高度生长主要表现在的下切牙和下磨牙,而女性的牙槽高度生长主要表现在上磨牙和切牙。结论:面部垂直向的生长从13-14岁处于生长加速过程,14岁后生长速度减慢。从13~15岁正常殆个体在垂直向上的骨骼生长男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从14-15岁,男性和女性在牙槽高度的生长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正常[牙合] 垂直向 纵向研究
下载PDF
不同垂直距离下肌力闭合道终点位与正中关系位的关系 被引量:12
5
作者 刘建彰 徐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垂直距离下肌力闭合道终点位相对于正中关系位的位置分布关系。方法:采用哥特式弓描记装置测量10例无偏侧咀嚼的牙列缺失患者不同垂直距离下肌力闭合道终点位与正中关系位在平面上的位置关系。结果:随垂直距离的增加,10... 目的:研究不同垂直距离下肌力闭合道终点位相对于正中关系位的位置分布关系。方法:采用哥特式弓描记装置测量10例无偏侧咀嚼的牙列缺失患者不同垂直距离下肌力闭合道终点位与正中关系位在平面上的位置关系。结果:随垂直距离的增加,10例牙列缺失患者肌力闭合道终点中心与正中关系位前后向距离增加;肌力闭合道终点的中心与正中关系位左右向距离以及肌力闭合道终点分布范围的前后径、左右径均未见与垂直距离明显相关。肌力闭合道终点分布区域中心位于正中关系位前方1~4 mm,左右偏移(0.42±0.47)mm,分布于前后径(1.36±0.58)mm、左右径(1.56±0.62)mm的散在区域。结论:随着垂直距离的增加,肌力闭合道终点位相对正中关系位向前方偏移,但左右向偏移程度及分布范围未随垂直距离变化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牙合) 垂直距离 正中关系 肌力闭合道终点位
下载PDF
牙列缺损伴重度磨耗的老年人可摘局部义齿修复 被引量:11
6
作者 田力丽 田慧颖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4-86,共3页
目的 :探讨老年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的修复治疗。方法 :对 3 2例老年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 ,其中部分出现TMD的患者采用了牙合垫式可摘义齿一次性修复。结果 :3 2例病例随访时间 2 .5个月~ 5年 ,患者咀嚼功能明显改善 ,纠正偏侧咀嚼 ,关... 目的 :探讨老年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的修复治疗。方法 :对 3 2例老年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 ,其中部分出现TMD的患者采用了牙合垫式可摘义齿一次性修复。结果 :3 2例病例随访时间 2 .5个月~ 5年 ,患者咀嚼功能明显改善 ,纠正偏侧咀嚼 ,关节的症状均得到缓解 ;无TMD者咬合关系未做变动或垂直距离 (OVD)适当升高病例戴用义齿后未出现TMD症状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结论 :牙合垫式可摘义齿修复老年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 ,方法简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列缺损 重度牙磨耗 老年人 可摘局部义齿 修复
下载PDF
不同修复形式恢复咬合垂直距离的咬合重建疗效观察 被引量:5
7
作者 邓宏燕 李涛 +2 位作者 李靖桓 刘鹏 张振庭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9年第4期215-220,共6页
目的探讨咬合垂直距离降低患者行三种不同修复形式(可摘式、固定式、可摘-固定联合式)咬合重建的治疗方法、临床效果,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咬合垂直距离降低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升高咬合垂直距离的修复治疗对患者生... 目的探讨咬合垂直距离降低患者行三种不同修复形式(可摘式、固定式、可摘-固定联合式)咬合重建的治疗方法、临床效果,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咬合垂直距离降低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升高咬合垂直距离的修复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患者戴用永久修复体2个月,咀嚼功能良好,美观满意,无口颌系统肌肉及颞下颌关节不适症状,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结论咬合垂直距离降低患者的咬合重建修复是一个复杂的序列治疗过程,需因地制宜地选择修复方式,治疗效果是满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合垂直距离 咬合重建 口腔健康 生活质量
下载PDF
重度磨耗牙垂直距离评估与固定修复 被引量:5
8
作者 田力丽 马鹏华 +2 位作者 孙强 王冠超 陈磊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1年第4期209-212,共4页
目的:探讨重度磨耗牙垂直距离的变化与固定修复方法的选择。方法:对65例129颗重度磨耗牙,根据垂直距离有无变化,分为三类修复:①重度磨耗牙,垂直距离未减小,牙合龈距离尚能进行常规固定修复;②重度磨耗牙,垂直距离未减小,牙合龈距离不... 目的:探讨重度磨耗牙垂直距离的变化与固定修复方法的选择。方法:对65例129颗重度磨耗牙,根据垂直距离有无变化,分为三类修复:①重度磨耗牙,垂直距离未减小,牙合龈距离尚能进行常规固定修复;②重度磨耗牙,垂直距离未减小,牙合龈距离不足进行常规固定修复;③重度磨耗牙伴有垂直距离减小,牙合龈距离不足进行固定修复,须升高垂直距离。追踪观察1-7年,其中56例为两年以上。结果:65例病例中有63例修复后牙体、牙髓、牙周基本健康,修复体无脱落、无破损;咀嚼功能、美观改善均取得了较高的满意度,未出现颞下颌关节问题或未加重。结论:根据重度磨耗牙垂直距离有无变化进行固定修复方法选择,临床思路明确,便于临床医师掌握,在临床是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体重度磨耗 垂直距离 固定修复
下载PDF
两种咬合板对大鼠脊柱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彦 张志光 +3 位作者 吴淑仪 梁国斌 乔永刚 张彦博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24-528,549,共6页
【目的】比较大鼠佩戴两种咬合板升高咬合垂直距离(OVD)后脊柱形态的变化。【方法】24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C组(对照组)、Full-S组(戴上颌全牙列咬合板),Post-S组(戴上颌双侧后牙咬合板)。咬合板采用印模和模型技术在体外制作、口... 【目的】比较大鼠佩戴两种咬合板升高咬合垂直距离(OVD)后脊柱形态的变化。【方法】24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C组(对照组)、Full-S组(戴上颌全牙列咬合板),Post-S组(戴上颌双侧后牙咬合板)。咬合板采用印模和模型技术在体外制作、口内衬垫、调牙合粘接。戴牙后观察大鼠咬合关系及行为、体重变化,并在正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C4、胸椎T1、T6、T10和腰椎L4中点偏离脊柱中线的距离,侧位片上观察胸椎曲度(θ)角的变化。体重及定点测量数据作统计学分析。【结果】Full-S组大鼠与其他两组比较出现咬合偏斜,生长受抑制;正位片上T10和L4偏离中线值及侧位片上θ角Full-S组显著大于Post-S大鼠组和对照组(P<0.05),而Post-S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牙列咬合板可能导致大鼠脊柱排列形态的改变;双侧后牙咬合板用于大鼠咬合垂直距离升高对脊柱形态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合垂直距离 咬合板 脊柱 大鼠
下载PDF
X线头影测量在咬合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罗媛 李彦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735-737,共3页
咬合重建修复是指通过改变患者长期存在的低位咬合和原有的咬合状态,重建新的位和咬合关系。咬合重建后,牙、颌情况改变对颅面软硬组织结构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X线头影测量技术可准确反映牙、颌以及颅面软硬组织的结构,在口... 咬合重建修复是指通过改变患者长期存在的低位咬合和原有的咬合状态,重建新的位和咬合关系。咬合重建后,牙、颌情况改变对颅面软硬组织结构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X线头影测量技术可准确反映牙、颌以及颅面软硬组织的结构,在口腔正畸学和口腔矫形学领域已广泛应用,现已开始应用于修复学领域。本文就X线头影测量技术在咬合重建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头影测量 咬合重建 咬合垂直距离
下载PDF
重衬术对全口义齿患者咀嚼肌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宁宁 陈自强 张雪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4-35,57,共3页
以肌电仪和微机 - EMG系统 ,测试 10名戴全口义齿患者重衬前后的双侧颞肌前束与嚼肌 ,分别在 ICP紧咬和咀嚼食物时的肌电积分值。结果显示 :1.本组患者经重衬后颌间垂直距离恢复正常 ,平均增高值为 4.3mm。2 .重衬后患者在 ICP紧咬时和... 以肌电仪和微机 - EMG系统 ,测试 10名戴全口义齿患者重衬前后的双侧颞肌前束与嚼肌 ,分别在 ICP紧咬和咀嚼食物时的肌电积分值。结果显示 :1.本组患者经重衬后颌间垂直距离恢复正常 ,平均增高值为 4.3mm。2 .重衬后患者在 ICP紧咬时和咀嚼时的双侧颞肌和嚼肌肌电积分值均大于重衬前。由此可说明 ,戴全口义齿患者垂直距离降低时 ,咀嚼肌肌力不能正常发挥 ;重衬术可通过增高恢复患者的颌间垂直距离 ,提高咀嚼肌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齿 重衬术 咀嚼肌 肌电
下载PDF
正常者瞳孔间距与咬合垂直距离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润 程辉 +3 位作者 郑明 胡志刚 马守治 郑志强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08年第2期85-88,共4页
目的:研究正常者瞳孔间距(Interpupillary Distance,IPD)与咬合垂直距离(Occlusal Vertical Dimension,OVD)的关系。方法:对116名福建籍青年正常者测量其OVD与IPD,并进行两者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总样本的OVD均值为65.35mm±4.70... 目的:研究正常者瞳孔间距(Interpupillary Distance,IPD)与咬合垂直距离(Occlusal Vertical Dimension,OVD)的关系。方法:对116名福建籍青年正常者测量其OVD与IPD,并进行两者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总样本的OVD均值为65.35mm±4.70mm,IPD均值为63.98mm±3.26mm,男性正常者OVD均值为68.16mm±4.23mm,IPD均值为65.46mm±2.96mm,女性正常者的OVD均值为63.22mm±3.86mm,IPD均值为62.86mm±3.05mm;总样本的IPD与OVD的相关系数r=0.633,男性样本的IPD与OVD的相关系数r=0.563,女性样本的IPD与OVD的相关系数r=0.531。结论:IPD与OVD间存在显著相关性,IPD可以作为需咬合重建患者确定其OVD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牙合] 咬合垂直距离 瞳孔间距
下载PDF
九江地区正常[牙合]青年颅面部硬组织线性测量距离与咬合垂直距离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志宏 欧阳少波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02-705,共4页
目的:分析咬合垂直距离(occlusalverticaldimension,OVD)与颅颌面相关测量线距的相关性。方法:按正常袷标准筛选出57名志愿者进行头影测量分析,采用Winceph8.0测量软件进行描点和测量。结果:ANS—Me的平均值为64.50.4-4.18... 目的:分析咬合垂直距离(occlusalverticaldimension,OVD)与颅颌面相关测量线距的相关性。方法:按正常袷标准筛选出57名志愿者进行头影测量分析,采用Winceph8.0测量软件进行描点和测量。结果:ANS—Me的平均值为64.50.4-4.18(95%CI:63.39~65.61);ANS—Me分别与S-N、N—ANS、ANS—PNS之间均存在显著性线性相关关系(P≤0.05);偏相关分析结果ANS—Me与N—ANS、ANS—PNS依然存在显著性相关(P≤0.05),而ANS—Me与S-N则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九江地区青年正常袷者的N—ANS、ANS—PNS可以作为临床确定咬合垂直距离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合垂直距离 咬合重建 面部解剖标志 相关性
下载PDF
一种牙齿重度磨耗的全牙列固定修复咬合重建方案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全利 曹颖 +2 位作者 武郭敏 刘幸子 何晓雪 《口腔医学》 CAS 2022年第12期1080-1085,共6页
目的 介绍一种步骤明确、技术评价指标清晰的咬合重建方法。方法 选择无颞颌关节-咀嚼肌疼痛不适、承受咀嚼压力无痛、重度磨耗的恒牙列病例,在正中关系铰链运动的轨迹上,以满足修复空间需求的最小距离来确定垂直距离,从而构建牙尖交错... 目的 介绍一种步骤明确、技术评价指标清晰的咬合重建方法。方法 选择无颞颌关节-咀嚼肌疼痛不适、承受咀嚼压力无痛、重度磨耗的恒牙列病例,在正中关系铰链运动的轨迹上,以满足修复空间需求的最小距离来确定垂直距离,从而构建牙尖交错[牙合]。以微笑分析原则进行前牙美学设计和"简单治疗[牙合]"原则设计咬合接触关系。结果 对10例固定修复咬合重建患者观察1~5年,患者对美学、功能恢复满意;咬合稳定无干扰;无关节区、咀嚼肌的疼痛不适,口颌系统健康舒适。结论 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以实现颞颌关节-咀嚼肌-咬合关系协调舒适的咬合重建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合重建 磨耗 颞下颌关节 咬合 垂直高度 口颌系统功能
下载PDF
咬合垂直距离降低后大鼠咬肌的酶组织化学定量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聂嘉 于世宾 何惠明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0年第5期267-270,共4页
目的:观察咬合垂直距离降低后大鼠咬肌酶组织化学特征的改变。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与操作对照组,采用人为降低牙冠高度的方法降低实验组大鼠咬合垂直距离,实验开始3、10、30、60d时处死动物,取深层咬肌行辅酶Ⅰ-四... 目的:观察咬合垂直距离降低后大鼠咬肌酶组织化学特征的改变。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与操作对照组,采用人为降低牙冠高度的方法降低实验组大鼠咬合垂直距离,实验开始3、10、30、60d时处死动物,取深层咬肌行辅酶Ⅰ-四氮唑还原酶(NADH-TR)染色,借助显微图像分析系统计算分析各型肌纤维的平均横截面积及百分构成比变化。结果:(1)大鼠深层咬肌由Ⅱa与Ⅱb两种肌纤维构成;(2)实验60天组大鼠Ⅱa型肌纤维平均截面积(mCAS-2a)明显小于实验3天组和同期操作对照组(P<0.05);(3)实验60天组Ⅱb型肌纤维平均截面积(mCAS-2b)明显大于实验3天组和同期操作对照组(P<0.05);(4)实验60天组Ⅱb型肌纤维所占百分构成比明显高于实验3天组与同期操作对照组(P<0.05)。结论:咬合垂直距离降低后大鼠咬肌发生了形态结构的功能适应性改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合垂直距离降低 咬肌 酶组织化学染色 肌纤维分布型
下载PDF
套筒冠咬合重建修复前后咀嚼肌表面肌电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梁锐英 吴文慧 王琳 《当代医学》 2010年第1期1-2,共2页
目的探讨双侧游离缺失伴垂直距离降低的患者咬合重建修复过程中,咀嚼肌肌电图的变化。方法对15例双侧游离缺失垂直距离降低的患者先用塑料合垫式可摘局部义齿过渡修复并恢复垂直距离,患者适应后再按此高度进行套筒冠义齿修复。对比修复... 目的探讨双侧游离缺失伴垂直距离降低的患者咬合重建修复过程中,咀嚼肌肌电图的变化。方法对15例双侧游离缺失垂直距离降低的患者先用塑料合垫式可摘局部义齿过渡修复并恢复垂直距离,患者适应后再按此高度进行套筒冠义齿修复。对比修复前、过渡修复后2周、1月、永久修复后2周、1月及3月后双侧颞肌前束、咬肌的表面峰值电位,计算咀嚼肌总体不对称指数、咬肌不对称指数、颞肌前束不对称指数。结果过渡修复后2周,与修复前无明显区别,咀嚼肌峰值电位减小,咬肌不对称指数变化不明显,过渡修复后1月咀嚼效率和咀嚼肌峰值电位明显增加(P<0.05)。永久修复后咀嚼效率逐渐增加,咀嚼肌活动总体不对称指数与修复前有显著性差异,修复后2周咀嚼肌活动总体不对称指数与过渡修复后1个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双侧游离缺失垂直距离降低患者需过渡修复1个月,套筒冠义齿永久修复2周后患者基本可以适应新义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距离 肌电图 套筒冠 咬合重建
下载PDF
垫式可摘义齿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晓萍 姜珊 +1 位作者 朱洪水 占莉琳 《江西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7期68-69,共2页
目的通过对缺牙伴重度深覆(牙合)的患者进行(牙合)垫式可摘义齿修复,探讨重建颅-颌-关节-(牙合)系统,恢复颌平衡的有效方法。方法对20例缺牙伴重度深(牙合)胎患者进行模型制取,测定颌位关系,适当的升高咬合,恢复正常的颌... 目的通过对缺牙伴重度深覆(牙合)的患者进行(牙合)垫式可摘义齿修复,探讨重建颅-颌-关节-(牙合)系统,恢复颌平衡的有效方法。方法对20例缺牙伴重度深(牙合)胎患者进行模型制取,测定颌位关系,适当的升高咬合,恢复正常的颌间距离,以铸造支架(牙合)垫(金属网加塑胶)式可摘义齿进行修复,于治疗后1、2周,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戴用义齿2周内有效14例(70%),2周~1个月内有效3例(15%),1~2个月有效1例(5%),总有效率90%(18/20);无效2例(10%)。结论(牙合)垫式可摘义齿不但修复缺损的牙列,还恢复了正常的颌位关系,保护了口颌系统,防止牙体的进一步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合)垫 可摘义齿 深覆殆 颌间距离 口颌系统
下载PDF
上下牙列重度磨耗咬合重建固定义齿修复效果 被引量:17
18
作者 连文伟 郭小文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9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评价上下牙列重度磨损的咬合重建固定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金合金烤瓷冠、桥和铸造金合金冠、桥为12例上下牙列重度磨损、正常咬合关系丧失的患者进行咬合重建修复,分别于修复前、最终修复后1、3、6个月进行咀嚼效能的检测;... 目的:评价上下牙列重度磨损的咬合重建固定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金合金烤瓷冠、桥和铸造金合金冠、桥为12例上下牙列重度磨损、正常咬合关系丧失的患者进行咬合重建修复,分别于修复前、最终修复后1、3、6个月进行咀嚼效能的检测;记录修复前后垂直距离进行统计分析;检查基牙的健康状况以及义齿使用情况。结果:冠桥修复前后咀嚼效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41,P<0.01);修复前后垂直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415,P<0.001);修复2年内患者对义齿的固位效果、舒适度与美观性较为满意。结论:应用金合金烤瓷冠和铸造金合金冠进行咬合重建修复的临床效果满意,垂直距离增高,咀嚼效能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列重度磨耗 咬合重建 垂直距离 咀嚼效能
下载PDF
面部解剖标志点与垂直距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应淑女 张烈焚 刘丽 《口腔医学》 CAS 2013年第8期512-515,共4页
目的为探索垂直距离与面部软硬组织标志点关联性,研究确立垂直距离的新方法。方法以100例50岁以上咬合关系稳定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Photoshop软件将其在治疗过程中拍摄的数码侧位片与X线侧位片重叠,测量垂直距离、软硬组织标志点间距... 目的为探索垂直距离与面部软硬组织标志点关联性,研究确立垂直距离的新方法。方法以100例50岁以上咬合关系稳定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Photoshop软件将其在治疗过程中拍摄的数码侧位片与X线侧位片重叠,测量垂直距离、软硬组织标志点间距离及相关角度,分析垂直距离与面部解剖标志点间距离及角度的相关性。结果测得垂直距离平均值为(62.83±6.11)mm,与年龄显著相关,但与性别无显著相关性。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部分面部解剖标志点间距离与垂直距离显著相关,且存在一定线性关系,其中下颌平面角是上述相关性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面部解剖标志点对临床确定垂直距离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合]垂直距离 面部解剖标志
下载PDF
无牙颌患者戴不同厚度的上腭托对连续发[n]音时下颌位置的影响
20
作者 刘向晖 大川周治 冯海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9-92,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厚度的上腭托对无牙颌患者连续发[n]音时下颌位置的影响。方法:10名无牙颌患者,平均年龄为76.4岁。每一个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在不戴上腭托(对照组)和分别戴用3 mm、5 mm的上腭托时,用K7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记录下颌的位置,... 目的:研究不同厚度的上腭托对无牙颌患者连续发[n]音时下颌位置的影响。方法:10名无牙颌患者,平均年龄为76.4岁。每一个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在不戴上腭托(对照组)和分别戴用3 mm、5 mm的上腭托时,用K7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记录下颌的位置,包括连续发[n]音4 s时下颌的位置和下颌息止颌位。结果:不戴上腭托(对照组)连续发[n]音时,垂直向的颌间距离的平均值为(1.69±1.26)mm,前后向的平均值为(1.74±1.18)mm,戴入实验上腭托后,在垂直向和水平向的颌间距离都稍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戴实验上腭托(即对照组)的息止颌位时,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颌间距离的平均值分别是(2.91±2.28)mm和(2.56±1.88)mm,戴入实验上腭托后,在垂直向和水平向的颌间距离都稍有减小,即戴3 mm上腭托分别为(2.52±1.88)mm和(2.46±1.64)mm;戴5 mm上腭托的颌间距离分别为(2.45±1.70)mm和(2.22±1.31)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总义齿患者连续发[n]音时,戴不同厚度的上腭托对下颌的颌间距离没有显著影响;总义齿患者戴不同厚度的上腭托对下颌息止颌位没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 义齿 全口 垂直距离 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